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推荐5篇)

时间:2022-04-07 03:3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讨古诗的教学模式,我感到万分荣幸,在这儿,我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在座的老师们给与我的鼓励,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会写会认本课生字5个。

2、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教学方法与手法 师:范读,讲解法、引导法 生:看、思、读、议相结合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及以前学过的作者古诗。

3、学生熟读古诗。

课前检查 学生出示预习结果

1、李白简介。

2、出示卡片生读。

3、学生汇报李白的诗。课堂展示

一、解题,导入新课、质疑

1、教师以讲故事——铁杵磨成针,来让学生理解李白是一位有毅力又恒心的人,从而他写出了很多名诗。

2、教师出示李白资料图片。(师:今天老师把这位著名的诗人请到我们教室来,和大家交朋友)

3、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位朋友的一首新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4、解题(重点字送、之。地点、人物)

5、质疑(通过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

6、带着质疑读古诗。

7、学生自主来解答质疑。(那么他们的解答到底好不好,我们一起深入的学习)

二、领会诗句大意

1、教师出示插图。

2、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图,从图中知道了那些消息?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人物、事件、时间、有哪些景物)

5、出示古诗(图片)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来说古诗表达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再读古诗来理解诗中的重点字和词的理解。(板书)

3、学生小组合作归纳本诗的诗意。

4、个人竞赛形式来阐述自己对本首诗的理解。

5、师生共同归纳诗意。

6、指导学生在写作手法上的理解。(叙事抒情)

四、再读全诗,情感升华

1、本首古诗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朋友送别)

2、通过学习理解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深厚)

四、拓展练习

1、学生叙述在自己生活中关于送别的事件。

2、学生叙述送别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3、用简短的话把送别时的所想所感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情景插图背诵古诗。(生在插图前指图背诵)

2、听写本课生字。

六、课堂作业 小练习册第20课。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中的一首古诗。通过描绘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孟、帆、唯”3个生字的读音,掌握字型。

2、朗读诗句,背诵诗句,默写诗句。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介绍李白

1、同学们,在这首离别的歌声中,你能回想起我们学过哪首送别的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一下?

2、师问: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每人用一句话介绍李白)

3、展示课件,归纳介绍李白。

二、故事引入,介绍写作背景,板书课题。

1、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

①全班齐读课题。

②展示黄鹤楼图片,资料,介绍黄鹤楼。

③师问:这里的“之”怎样理解?谁来试着说一说?(之:往、去)

④师导:题目说的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诗人送别朋友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吗?让我们赶快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l、初读诗句,把字音读正确。(指名读2个)

2、再读诗句,感悟读诗节奏,用铅笔画出节奏符号。老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指名读)

4、展示课件,反馈学生画节奏的情况。

5、请看大屏,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

6、听了老师朗读,你们肯定也想把韵律美读出来,那么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诗句,明诗意。

(一)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2、谈话;同学们,要读懂诗句,首先得“明诗意”,大家肯定有好经验。那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3、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①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②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a、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b、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C、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④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3、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①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②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a、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b、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c、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③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④指名汇报说诗意。

⑤全班齐读全诗。

五、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l、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提问: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5、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

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6、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7、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8、齐读。

六、扩展延伸。

l、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七、总结,诵读。(课件回放)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播放课件。背景音乐,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九、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板书:

黄————————————扬

鹤————————————

楼————————————州

依依惜别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彬县实验小学 杨春侠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说说如何把“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备课的时候,我无数次的诵读,都被诗中的情景与飘逸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了解了李白的诗风,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朗读、分组读、男女生读、齐读、默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感受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1、想象“尽”、“唯”的情谊,进入诗境,感悟诗情。

(配有“送别”的音乐,化身李白、设身处地的感悟)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是啊,朋友只身一人离开了,望着滚滚长江水,李白我目送着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伫立江边,久久地凝望,此时此刻,朋友啊,你的离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在读中知道,“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诵读这两句诗时既要有节奏又要音断气连,尤其是“流”字拖长音,有孤帆远去之感。通过想象和诵读,感受诗人对好朋友的深情厚谊,体会诗人驻目神驰的情态和怅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随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学到这里时学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牵挂,是羡慕,是诗人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谊。

2、融想象中诵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配乐想象“烟花三月”的扬州什么景象?。

以古诗“江南春”为凭借,了解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柳絮如烟,繁华似锦。孟浩然此去扬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样?设想他的心情自然轻松、愉悦。想象你是孟浩然,带着你即将下扬州的心情读诗题呢?在这富有诗意的阳春三月,李白送别好友去那个令人神往的扬州,心情会怎样?那肯定是即有惜别之情,又有羡慕之情。这个时候,假如你是李白,带着送别好朋友的惜别之情、羡慕之情读诗题。让学生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在诵读时要先把握作品基调。“人生自古伤离别”,许多人认为离别是伤感的,而本首诗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无奈。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众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为“风流天下闻”的大诗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为好友高兴,在情深意重的惜别之中,也流露出了一丝羡慕与向往。因此,了解背景,为“入情入境的诵读”打下了基础。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自然学的有情趣。

三、注重古诗的积累

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古诗诵读贯穿其中,创设了浓浓的古典诗词氛围。解题时推荐学生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品读感悟时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诗解读诗意,体悟诗情;总结作业设计时再次重温了“赠汪伦”,推荐诵读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古诗,课余搜集整理送别诗或者李白的诗歌,语文课读的任务落实扎实有效,同时也开启了学生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之门。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借助课文词语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意和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尹松刚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因此,教材中适当编排了一些古诗词。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篇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 怎一个情字了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平阳县宋桥镇小 林利群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前面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那如何突破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舒兰市第九小学 林美丽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的利用创设的情景,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而......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