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首先上课伊始,进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用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游戏等。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成功的方面
1、通过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给信息到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3、关注了学习品格的形成。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安排了小组合作、全体交流等。
失误的方面
1、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不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2、教师的教的过程痕迹还是很明显。没有利用好丰富的课程资源。
3、练习题设计梯度性不明显。
今后努力的方向
1、针对二年级的学生,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如比一比活动:比一比看谁发现的信息多、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好、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活动。
2、练习在设计上,还可以更有层次,让练习更多的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教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不断努力,积极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更好的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快乐的获取知识。失误点在《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的开课中,我急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翻开课本,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己提出问题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第二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习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习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完成口算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练习,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但计算正确率不高。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明白了加法中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感受到了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优势。练习十五第8题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准确选择相关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效果很好。
书本中的拓展练习难度不大,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算式中隐含的规律,在积极参与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2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3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习惯。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4
本课的预习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五第4题。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习情况有所好转。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第三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是我这学期上的课题为《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课。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除了通过观察,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看、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课后,每个听课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意见,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例题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再让学生把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过程演一演,从而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减混合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儿,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儿童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观察主题图时,进行“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把你们看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看谁说得好。”在练习的听算和看算题中说:“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看得最仔细、算得最准确。”在抄写题和计算题中也设计了:“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看谁算得有对又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我惊喜地发现,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居然也能利用小棒、小手指认真地计算起来。这样不但能增长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培养了孩子的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1、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活泼的教学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听儿歌引入,在巩固练习中,我采用演节目、唱儿歌、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很好。.应该说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往往只注意游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而没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始终没有特别强调计算的顺序,而这恰恰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虽然提到,但不够重视。这就让我想到了创设情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来教学,出现了情境设计的“牵强附会”,没考虑到情境对教学的干扰性,反而阻碍了知识的学习。今后这一点要尤其注意,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思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多思考一下这个情境是否会有干扰作用。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为多元,更为具体,如何恰当地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疑问,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上,往往被目标所困,放不开手脚,当课堂有很好的资源生成时,却被自己轻易的扔掉了,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的要求是“把你刚才看到上车、下车的变化过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有一些小朋友出现了多摆或少摆的情况,可我害怕时间不够,并没有多花时间及时纠正,没有深究为什么他们会多摆或少摆,是数的方法上的问题,还是由于算错的原因,我只是简单地要他们跟我再摆一遍。课堂是动态的,随时都会出现与预期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我得随时作出决策,使目标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通过这堂课,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小动物找家”及“算式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后期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乘车》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中的一课时,本节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能独立计算。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引导语不足。教师的引导语言是一节课的`主线,如果引导语不明确便会导致学生学不达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堂目标方向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按自己想法走,这也是新老师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一步回答出答案时,没有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的?”“你怎样算出的?”只是生硬地叫学生列式,错过教学资源,以后我会谨慎地注意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2、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想出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3、课堂教学中鼓励语言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准备了奖品来活跃课堂,但却因为自己的紧张忘记了,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不让这样情况再出现。
4、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引导数学理解方面的思维,而忽略了让学生开口算,开口读,巩固算法,一年级学生对于学到知识还不能一学就全部明白,必须通过多读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周二上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看图能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较好:
1、复习旧知,导课自然。
先引导孩子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接着引导孩子说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两道加减混合算式,引导孩子模仿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试着说说计算过程,孩子说得很好。老师小结:像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3、抓情境图,讲清图意,突破难点。
出示例1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引导孩子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挑了很多孩子反复地说,孩子们说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说清图意之后让孩子列出算式:4+3-2=,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3”表示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表示现在有几只天鹅?只有孩子们把意思说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师小结这个例题的学习方法:第一,看图说清图意;第二,列式计算;第三,对照图片检查是否正确。教学例2时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地说,边说边理清图意,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不够透彻。引导孩子说清图意的时候,提出问题用词不够准确,比如:还剩几只?一共有几只?其实在有加有减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些词语提问的,应该把问题改成:现在有几只?会更合适,但是教师没有要求。两幅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彻,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由于前面两个例题说得人数太多,老师对课堂把控能力欠缺,导致后面练习题没有时间让孩子说图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课堂气氛太沉闷,不够活跃。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例题或者习题演一演,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同级段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法,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教学中,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本节是在学习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推广和延续。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熟练的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难点是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首先,我先复习了运算律,既是对上节的复习,又对这节学习作铺垫。又通过详细分析了例题,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更明确了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运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第三,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的过程。及时的反馈学习情况。最后,通过“算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课后的专家的对教学过程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例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
本次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老师们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整个研讨过程都呈现出浓厚的氛围。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会更快!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9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及向学生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及用计算器对比较复杂的式子进行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难点,才能在运算顺序的“指挥”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法则进行巩固复习,克服学生对运算法则掌握不熟的困难,并利用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并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用计算器对例题进行验算,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在导入时,先对加减乘除的各运算法则进行巩固复习,结合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保证。
2、在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先动手试做,关注到了学困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将笔算与计算器计算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动手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计算器对于复杂式子运算带来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分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本节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分组学习中,各组的讨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第四组和第六组的同学,各做各的,基本没有充分的讨论。对各组里的学困生的学习指导不到位是讨论不积极的关键。
2、对学生的激励不足,比如第四组的罗发兰同学到黑板做题时直接写出了结果,未能给予学生更好的鼓励,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之初复习运算法则时,没能列举出典型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使得学生对法则的掌握还是不到位,导致后面学生在做题时出错。
4、讲解计算器的按键时,缺少举例,一笔带过,使得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特别是计算中按键的顺序。
5、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使得教学内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学时间过紧,对于部分学生做的题中的问题讲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组的肖启艳同学在做题时,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写成“times;”,未能及时给予纠正。
6、学生分组出题、做题时,对于做得又快又准的小组激励不足。
三、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本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应用于本班教学实践,根据小组教学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适宜本班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通过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尝试,自主解决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我反思如下:
优点: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连加连减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较,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明了。
3.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67-25+28这样的算式来解决此问题,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义。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列出67+28-25这样的算式,个别同学能说清楚算式的意义。而第三种方法呢?几乎没有同学能说出来,我故意说这是下面的一位同学写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体现了一题多解。
不足:
1.课堂引入时,我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位好朋友,设计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语调语气太过平淡,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太过紧张,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不高,导致教师最后唱独角戏。
3.再讲72-(47+16)的时候,我直接告诉学生带括号的算式没有简便写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可以有简便写法。如果()前是-,这种混合运算列竖式时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列2个竖式。
今天早晨我又去课堂做了补救。但是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希望学生列2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2
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以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在自主练习中,我感到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发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予以解决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4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
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孩子们每天要上的课很多,自我检讨,为什么一说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时孩子们表现出的兴趣是那么地浓厚,由此,我深深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在本节课中,我采用的是故事串连整堂课中,让学生从课的开始到结束都充满好奇心。同时,我在设计上也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了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开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加减混合》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是静止的图,学生观察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学习例题前先设计了几个学生实际的情境表演,既对前面连加、连减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
刚一上课,我直接让3个孩子站在台前做游戏,然后先上来了2个女孩和他们一起玩,又来了3个男孩加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学生的表演完整的将整个过程讲述了出来。“那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答?”孩子们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个孩子接着表演,他们在一起玩,一会儿先回去了3个,接着又回去了2个,再让学生叙述看到的过程,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的兴趣依然很浓,这一环节就在创设的这种生活实际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直观提示性的复习:连续来,全部用加法,连续走,要从总数中连续去掉。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进行新授课时我又利用上下车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课:现在车上有乘客7人,百货大楼到了,本站下车3人……上车2人。”这时,学生都身临其境,情绪高涨,沉浸在自己参与的情境之中。在这一活动化的情境中,当教师说出下车3人,车上的3个同学从车上走下去时,学生马上举手说:“下车的3人已经不在车上了,要减掉。”“这时又上车2人。”“又上车2人就要再加上2人。”这时,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请同学们估一估,这时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学生很快估算出“车上的人减少了,因为下车的比上车的多1人”,同时学生还出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7-3+2”、“7+2-3”等。活动化的情境为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课堂表演的魅力。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习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习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4
《郊外活动-加减混合》一课是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并进行汇总,然后明确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得到结果”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本堂课的设计总体我以郊游为主线,让学生在郊游出发中遇到问题,寻求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策略,并在欢欢和乐乐的陪同下,在郊游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在郊游的游戏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难易的结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小组合作到单独完成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有点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导致在课堂整体调控上“扶”的过多,“放”得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5
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对图式加减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6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7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并提数学中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和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安排了连加和连减的复习,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
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我想:加减混合的图意理解其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根据图出示不完整的算式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完整,再来说图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过渡的平台,也许学生可以理解得更快,也可以节约一些时间用以后面的巩固练习。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9
周二上午执教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看图能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上完这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处理较好:
1、复习旧知,导课自然。
先引导孩子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接着引导孩子说说每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两道加减混合算式,引导孩子模仿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试着说说计算过程,孩子说得很好。老师小结:像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混合,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变白天鹅》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3、抓情境图,讲清图意,突破难点。
出示例1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引导孩子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挑了很多孩子反复地说,孩子们说得很充分,孩子能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楚。说清图意之后让孩子列出算式:4+3-2= ,请学生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3”表示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表示现在有几只天鹅?只有孩子们把意思说清楚了,才能把算理弄明白。老师小结这个例题的学习方法:第一,看图说清图意;第二,列式计算;第三,对照图片检查是否正确。教学例2时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反复地说,边说边理清图意,列出算式计算,最后检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不够充分,不够透彻。引导孩子说清图意的时候,提出问题用词不够准确,比如:还剩几只?一共有几只?其实在有加有减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些词语提问的,应该把问题改成:现在有几只?会更合适,但是教师没有要求。两幅图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彻,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由于前面两个例题说得人数太多,老师对课堂把控能力欠缺,导致后面练习题没有时间让孩子说图意以及表示的意思。
3、课堂气氛太沉闷,不够活跃。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把例题或者习题演一演,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同级段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进方法,感觉这节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教学中,要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1
今天教学加减混合,虽然有了前面学习连加、连减作基础,但我感觉学生对于加减混合中呈现的静态图的图意很难理解,而且还是情景图。如果换成用图形和符号来呈现就更难理解了,相反用文字叙述学生还容易理解些,如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4只,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列式9-3+4=10;又如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列式:6+3-4=5,对于这样的叙述,90%的学生会列式。都说图比文直观,但在这一知识点上我就觉得图反而难理解。图最终要过渡到文,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从今天的作业看,很多学生在加减混合看图列式上出现了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哎,会算就行了,何必在这个问题上折磨孩子们呢!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2
这部分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这几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列竖式的过程中,比如安排的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的时候,学生的灵活性不高,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和第二个算式中有什么联系,结果学生发现的积极性差,换一下问的方法时,学生能及时回答。
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部分同学计算速度慢,以及我再次讲解的过程中,再次重点强调竖式经常出现的问题,耽误时间多,使得巩固练习时,速度慢的学生和速度快的学生拉开了距离,有些慢的学生这道没写好,就开始思考下一道,这样有几个学生出现了脏、慢、乱的竖式。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连加时,特意安排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
在连减中,安排有联系的减法算式进行板演,就为学生探索连减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连加、连减的巩固练习,学生在做加减混合时,就显而易见的简单多了,但问题同时也出来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着急该加的加了,但在列竖式时,结果正确,该标退位点的,却标成了小1,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出错的地方,在加减混合练习时,我特意安排两位同学,举例练习,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退位点,和小1,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做题的过程,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中是结合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后,依据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进行的全新教学。在课堂中,首先,我彻底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理解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放手给学生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适合本节课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和其他教师之间共同的困惑存在于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加减混合时,不要标错退位点和小1,每个班都有学生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作用性。
2、在加减混合时,列竖式计算时,带括号的算式是否能用简便算法,如同前面连加、连减列竖式时,一个竖式列下来呢?经过老师之间的讨论,以及极个别学生的发现,当括号外面是加法时,可以列一个竖式计算,但为了学生更清晰的明白,不作要求,在遇到带括号的算式是,能用的就必须用简便算法。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算法。
在课堂上,还有课下练习以及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跟不上计算快的同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特意照顾速度慢的学生,分层出题,让他们也在慢的练习中,掌握住学习目标。
课堂上,由于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计算顺序上,学生已掌握的很得当,在列竖式的时候,有的学生能主动的发现,带括号的算式不能用简便算法,有几个孩子能在进一步的练习中,发现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是课堂上没有想到的,孩子们却能思考到的,留悬念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束了本次内容的讲解后,经过反思,我觉得再教的话,反思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会弥补掉,对于课堂上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会继续应用。课堂的灵活性也会再提高点,教学中出现的“美丽的火花”,会让它在再教中,更加闪耀。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3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 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意图的讨论与算式意义的讲解欠详细。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让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示范说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更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琐,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明显不够。
4.练习的情况没有及时向全班反馈,并且没有分层次,不具梯度性。在练习时还可适当增加设计,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种类型。
5.忽视了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导入过渡自然。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5
《100以内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学生在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上下车人数的变化这一情景导入新课。公共汽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笔算的方法列两个竖式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最后老师再强调这个简便写法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67-25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车25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2+28这一步求的是上来28人后,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可以模仿老师或者例题可以学会,算理学生也能理解,但是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计算跟解决问题分开了,或者列出算式就开始教怎么算,其实每步计算的时候,我们都该引导孩子这步是解决的什么问题。这点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计算而教计算,现在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计算可以慢慢的教,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混合加减教学反思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
我们已经学过了连加法和连减法,知道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然后用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减,今天我们就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1)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加法,然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2)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按从左到又的顺序,先算减法,然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
例1、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根据图画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3-2。此图也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又表明了计算顺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即先算4+3=7,然后第二步要用第一步计算结果7减去2得5。
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题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例2、看图学加减(多媒体出示图)
分析:这是一道先减后加的混合计算式题。图上画的是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一会儿又飞来了3只,根据画面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 - 2 + 3,这又表明此题的计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加法。即先算4 - 2 =2,再用第一步结果2加3即可。
本环节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的意义和顺序,加深理解。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2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习中设计了“小动物找家”及“算式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后期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我关注前后课堂的衔接,利用口算复习了连加、连减,并设置了两道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题让学生口算,通过反问学生:“像这样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道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新知时,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使用儿童语言,配以适合的动作(如摸摸学生的头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由于过分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出示教学情境图时,我故意遮住了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只出示了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这两个条件,本意是让学生从这两个条件的分析中,懂得车上的人数增加了3人,继而再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从而让学生明白用28—25+67可求现在有多少人。殊不知因为我这样做,使很多学生盲目的认为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可直接用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学生很难理解还差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也就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列出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使我的教学导入了死角,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是我本堂课中最大的失败。也因为如此,后面的教学没能在静心静气中完成,在列出了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后,没能进一步的探究其运算顺序,我就让学生开始计算了,在突破重点上落实得不够。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4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6
《100以内加减混合》本节课是学生在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公共汽车上下车人数的变化这一情景导入新课。公共汽车上原来有67人,到南山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快的列出算式:67-25+28= 解决现在有多少人。对于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学生可以自主的应用前面所学习的笔算的方法列两个竖式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最后老师再强调这个简便写法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很容易忽视引导学生67-25这一步求的是到站下车25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42+28这一步求的是上来28人后,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我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计算可以模仿老师或者例题可以学会,算理学生也能理解,但是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把计算跟解决问题分开了,或者列出算式就开始教怎么算,其实每步计算的时候,我们都该引导孩子这步是解决的什么问题。这点是我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不能为了计算而教计算,现在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计算可以慢慢的教,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7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习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习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8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习,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9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反思五: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一年级数学下册学习的重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中,都要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部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并不困难,列式也比较快,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的还不错,但计算题出现了只做第一步而忘记做第二步现象,摘抄数,列竖式抄错数,但改后还不改下一步的得数及横式得数,还好是一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这一错误现象的出现。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的练习题来。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0
一、《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一开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学生也觉得加减混合运算枯燥无趣。因现在执教的是一年级,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符号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
(1)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2)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1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的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运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而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因为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我通过算式引导学生归纳同级运算的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进行。
因此学生在了解了这法则后,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较好。练习中除了粗心大意外,都较为乐观。但是我班学生欠缺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课堂作业本里,学生对应用题这块做的不是很好,不能根据题意准确的列出算式。因此,对解决问题这块我将重点教学。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3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4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开头我以美丽的白天鹅为题材引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等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并对自己有利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充分理解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方法去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的不是很熟练,教师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新授完以后出示一组口算题,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来出题,然后并自己完成,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在教授完新课之后,让 学生进行操作,效果会更好。另外,一节课我总感觉学生的兴趣不是太高。
混合加减教学反思15
二年级加减混合这一节课较之前稍有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自主学习
这节课虽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去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没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讲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自己给自己纠错还是一个失误,如果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小组讨论探究
再谈论例四72-(47+16)=有没有简便算法时,抛出的问题应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出为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讨论有没有的层面上,也就是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意义的,有讨论的价值的。
三、课件的使用
课件的制作出现瑕疵,应该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在了大屏幕上,影响到课堂的.教学,在今后制作课件完成后要多次检查之后再使用。
四、课前调研
在以后的教学中的运用上课前调研,例如这节课其实学生们通过连加连减的学习,同学们对于混合加减可能已经会了,亦或存在哪方面的共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做及时的调整,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症结,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