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和千克》评课稿[大全]
《克和千克》评课稿
《克和千克》评课稿1林老师的这节课好像把我引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课堂,让我前所未有的发现了原来数学课是这样的有趣和无处不在。
课堂谈话非常轻松,“你们知道1个苹果多重?几个苹果大约1千克吗”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同学们生活当中最常见,最感兴趣,最轻松的话题,然后一步步地层层推进。一环紧扣一环,利用最简单的生活中常用的柚子、盐、洗衣粉等等最为常见的物品使学生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轻松愉快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其间,老师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充满了数学的力量,引人入胜。同时这又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通过验证2分硬币——称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是,教师运用个各种各样的表扬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是一个小博士”“你懂的可真多”等等,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展现了高效课堂理念,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个人感觉尹老师的语速稍微有一点快,但是这并不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的人格力量,依旧让数学课堂充满无穷的魅力。
《克和千克》评课稿2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与各级领导、同行们坐在一起,共同讨论交流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共享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欣喜!
说句实话,听课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是很好的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下面就刚刚听的数学课,把我的所看、所想、所悟向与会领导做以汇报:
下面仅就王秀梅老师的数学课做以具体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的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地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这一理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值得肯定: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文本,一个载体,它往往过多地存载着培养学生智商的成分,从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如何给枯燥的内容生动、情趣化,给理性的知识情感、人文化。王老师这堂课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物品,猜想,验证2分硬币。掂手中精盐袋的重量来体会、感悟“千克”和“克”的关系。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争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不仅重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生动地、积极地经历了构建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学,活中乐,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
(1)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王老师从课伊始就进入到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之中,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达到以乐导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2)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开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王老师这节数学课“小活动”这一环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中,学生再能实际操作会更完美。当然,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有现实意义!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学识能力局限,难免孤陋寡闻!评课上剖析不一定那么深刻,点评也不十分精确到位。还请领导、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克和千克的评课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是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该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中,老师准备了多媒体和大量的生活素材:方便面、矿泉水、橘子、盐等许多学习用具,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另外,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也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对老师出示的练习也能够顺利地解决。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较好的完成了每个教学环节。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课中的掂、猜、称、想、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第三篇:《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克、千克的认识》评课
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和环节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层层推进,有梯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三个“关注”,使得整节课很高效。
一、关注学生活动体验
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花生、橡皮、铅笔、剪刀、苹果等,通过设计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称一称等一系列丰富的操作体验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量感,形成了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二、关注知识形成过程
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出示从100粒花生到1000粒花生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拎一拎5千克的大米和互相抱一抱同桌的体验活动,充分感受几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千克的量感。
学生在这种操作和体验活动中收获活动经验,参与知识的形成,并建立克、千克的量感。
三、关注学生操作规范
课堂上,教师的数学语言也很规范、简练,操作要求很明确,对于学生平时的操作习惯也是非常关注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很及时,采用有效的追问和转问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将鼓励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相结合,评价语文很丰富。整个课堂效果非常好,师生互动很热烈,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
第四篇:克和千克.说课设计doc
《克和千克》说课设计
应城市蒲阳小学
曾 冬 梅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同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的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思考,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②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③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估量物体的质量。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采用启发式、直观演示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让调查发现,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小组合作来感悟新知。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包括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体验感悟,建构新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过超市吗?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是怎样购买的?(学生可能会说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出它的重量再付钱)
我接着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朋友到超市调查的情境图和小精灵的话。我随即揭示教学内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英文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体验感悟,建构新知:
1、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我出示袋装1千克的洗衣粉,告诉学生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小组活动感知1千克:①掂一掂,感知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表象。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静静地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脑子里,要求小组里动作轻而有序。
②估一估,找一找,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这样一些物品:1千克的、比1千克重的、比1千克轻的等。让学生从这些物品中找出约重1千克的。同时我给出操作提示(a)将这些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b)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c).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好在桌上坐好。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并说找到的理由。③称一称,调整修正1千克的表象。把每个小组找到的物品拿到盘秤上称一称,验证一下,对找得准的给与表扬和鼓励。
④说一说,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课件随即出示)形成1千克的清晰表象
2、认识感知1克
学生已经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我出示一枚2分的硬币,问它的轻重还能用千克作单位吗?用什么作单位合适?1克又有多重呢?告诉学生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小组活动感知1克:
(1)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请小组长从学具袋里拿出硬币,发给每个组员,请大家仔细掂一掂,静静感受,也把1克的感觉记在脑子里。
(2)小组交流1克和1千克的不同感受感觉?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小结,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较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小组合作找一找,从学具袋里找出约重1克的物品,并提醒同学们像刚才找1千克的物品那样,掂一掂,比一比。
(4)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的物品,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丰富“克”的感性认识。【因为1克太轻,学生感受起来比较难,因此我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进行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掂、估、找、称、说等活动,充分体验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1克、1千克的表象,建立质量观念。而且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基本方法】
3.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出示一袋盐,请学生认读,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板书1000克 然后把它放在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结果也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1千克和1000克又怎样的关系呢?从而得出了1 千克 = 1000克。
4.认识常用的秤
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除了盘秤,你还见过哪种秤?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
【在本环节中,精心选择学习材料,采用了供料学习,为学生小组学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1克的印象,体会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不忘体验方法的指导,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第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课件分别出示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第2题、第4题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反馈思考过程 2,布置课后调查:
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常见的物品,看看它们的轻重,先掂一掂,在估一估,然后称一称,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第3题的表格里。
【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的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认读盘秤、台秤上的数值,充实测量经验,巩固质量观念;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再巩固,课后调查进一步巩固估测物品质量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第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1、让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获得的?
2、然后出示有趣的课外知识 “你知道吗?”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
3、最后出示大象图,如果表示一头大象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合适吗?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指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历程,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有效策略。对大象体重单位的选择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埋下伏笔】
设计反思: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促进自主发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第五篇: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选择是单的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测物体的质量。课前准备:
1、两袋食盐,一些红豆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苹果和乒乓球),请你告诉老师,谁重谁轻?请同学们一手举起数学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在生活中,称物体质量的时候都用哪些单位、?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二、明确学习目标
认识1克和1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估测物体的质量。
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标杆题:课本86页内容 学习要求:
1、掂一掂:两粒红豆的重量,猜一猜它有多种?
2、用秤称一称两粒红豆的实际质量。
3、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克。
4、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看一看他的质量,在掂一掂。
5、掂一掂:一袋500克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算一算如果两袋这样的食盐有多重?
6、称一称,两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有多重?
7、说一说:通过计算和称你发现了什么?
8、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重1千克的。【反思】
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类比训练】 课本89页第4题 【反思】 说说你是怎样估测出物体质量的?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1 个鸡蛋重约 50()。(2)妈妈的体重约 50()(3)一个乒乓球约重3()(4)一袋方便面重110()
2、下面是聪聪给姥姥的一封信,请你找一找信中存在的问题。姥姥: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五、反思小结
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六、本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表示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