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0:3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中思1班

xxx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在学了《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专题内容后我获益匪浅。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而且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一、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同时课程的设置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要求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挖教材内涵、备好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操作和影响者,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对学习参数浓厚的兴趣。

积极互动、创设引导、教学有序

作为学生学习场所的学校管理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任重而道远,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调整的内容之多,涉及的知识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为了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区教研室、学校领导先后组织多次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 理念,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点体会:

一.端正态度,重新定位

通过不断地学习、“充电”,我认识到,我虽然从事教学多年,但是面对现在教新教材,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一位新教师自居,虚心求教,经常与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如今的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挑战对我说,是不言而喻的,给我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我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

三.组织教学,严谨有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要求给老师上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有以一变应万变的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应严谨有序,把握好分寸,如果时间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或者又回到老的教学方法上。尤其是慢班的学生,自制力特别差,若放任自流,认为让学生互助交流,他们往往会利用这个时间讨论昨天做了什么,下课后去什么地方玩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东西,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注意各小组讨论的新动向。一发现学生有“越轨”行为,要不动声色,亲切地来到学生身边,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做到不折不扣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课堂终于变样了!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我力求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兴趣和热情;力求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关注及研究的兴趣,在过程中体验,养成探究的习惯,注重过程。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要沟通,要交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交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

四.及时反馈,耐心应对

新课标内容精、时间紧、要求高,要按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慢班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是按发达城市学生发展的要求编排的,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本身就相差一段距离,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抓好每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工作,我们与城市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基于这点原因,我每节课基本上都使用课件,或精心提炼要点,或精选一些典型例题,供课堂上反馈。五.实施课改,任重道远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改开展几年来,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步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

1 “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2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育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3

在《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前,我有困惑、有错解,但经过这次的培训,我对这套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当我们接触到这套课程时,首先要对这套课程中的“整合”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如果连什么叫整合都没认识清楚,我想就无法去实施这套课程。当然存在此想法有它的根源性,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幼儿学习的内容分为六科,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导致了只重幼儿的知识与智力的发展,忽视了直接经验,因而也不利于幼儿情感的陶冶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当我们能科学地认识课程整合观后,我对课程整合有了正确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整合课程进行反思,整合课程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应依据孩子们的兴、生活,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上来安延伸。孩子们认识世界有其独特的方式,因此,我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从而使课程内容自然的整合。那么,课程内容的整合有领域内的整合,也有领域间的整合。相对于以往的分科教育而言,领域已经对教育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因此,领域的内容必然比学科内容整合程度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领域的内容已不需要整合。要使领域真正成为领域,必须加强对领域内容的整合。在实施这套课程中,我们应努力使这些内容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联系,有机整合。

《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形成与方法上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组织活动的应变能力。幼儿园活动的整合课程提倡融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实现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过去被大家忽视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整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供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课程。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晨间活动、用餐、午睡、日常劳动等,都是孩子们在园的生活活动。如果课程脱离了幼儿生活,就难以产生教育。幼儿的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均是在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慢慢积累的。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生活相关联系,我们应将课程尽可能纳入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实施主题活动中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幼儿园整合活动课程》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合课程”是一种课程模式,它倡导课程综合,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把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的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较多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4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5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6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

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

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备解决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7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

1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三、教育的博爱化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理论证明,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收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2、在教学中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设定奋斗目标,既多了几分竞争,又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

新课程下的教学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的理念中,变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变革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篇幅都较长,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所以我们要让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不重复、罗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使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有序,以达到短时高效。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了解了有关课程改革的前沿,知道我国及世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感觉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发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及弊端。

课程方面的的理论很前沿,但是实施时总是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时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总是滞后的.。就像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向教育学这样,有这么多的空洞无用的教育理论”。理论是提的非常好,但实施起来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也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但我们还得努力研究学习课程理论,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分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当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向进行课改和教学。不可能做到全国一条线,当然今年我国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正说明了其前瞻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1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篇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育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3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

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

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备解决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4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理论证明,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收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2、在教学中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设定奋斗目标,既多了几分竞争,又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

新课程下的教学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的理念中,变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变革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篇幅都较长,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所以我们要让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不重复、罗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使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有序,以达到短时高效。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5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6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了解了有关课程改革的前沿,知道我国及世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感觉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发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及弊端。

课程方面的的理论很前沿,但是实施时总是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时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总是滞后的。就像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向教育学这样,有这么多的空洞无用的教育理论”。理论是提的非常好,但实施起来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也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但我们还得努力研究学习课程理论,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分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当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向进行课改和教学。不可能做到全国一条线,当然今年我国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正说明了其前瞻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7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3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4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了解了有关课程改革的前沿,知道我国及世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感觉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发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及弊端。

课程方面的的理论很前沿,但是实施时总是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时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总是滞后的。就像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向教育学这样,有这么多的空洞无用的教育理论”。理论是提的非常好,但实施起来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也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但我们还得努力研究学习课程理论,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分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当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向进行课改和教学。不可能做到全国一条线,当然今年我国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正说明了其前瞻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5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 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理论证明,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收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2、在教学中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设定奋斗目标,既多了几分竞争,又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

新课程下的教学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的理念中,变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变革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篇幅都较长,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所以我们要让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不重复、罗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使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有序,以达到短时高效。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6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7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

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

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 、“

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备解决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下载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七坊中学 ·张海梅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坡头一小 薛亚飞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七坊中学 ·张海梅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加,县教育局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主讲,学习内容为《学习。课程与教学》。五天的......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七坊中学 ·张海梅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

    《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心得体会 郝崇义 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陈晓端、杨承印和夏波教授讲授的内容,分别讲授的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和《陕西省......

    《学习课程与教学》培训心得体会(含5篇)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加,县教育局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主讲,学习内容为《学习。课程与教学》。五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