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体会
教学体会
我是一名刚毕业出来工作的新老师,教语文。因为是新手,所以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教学工作差不多三个月了,时间虽然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却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正,并且对几个月以来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是跟随着四年一班的班主任学习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受得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虽然一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做小动作,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我所教的班是四年部中的差班。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度不能太高,是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上课时他们才能认真听。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玩玩具。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语文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习作,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内容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之个性心理的若干分析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哪些主要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解决?
虽然我国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全国小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更何况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教育要求过高而引起的厌学、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抄袭他人的作业,对考试产生焦虑甚至达到恐惧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缺乏知心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第三,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情绪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过分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
第四,个性方面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懒惰,自卑,依赖,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孤僻,离家出走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从个性心理的问题中的攻击性行为,自负,懒惰等方面讲述一些案例,并做一定的分析。
一、攻击性行为
案例:我班里有位男同学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同学打,一次他的父亲来学校说:“我这儿子很皮,平时我们夫妻两都在上班,很晚回来,也没时间管他,他很傲的,你越骂他越不听,你要好好跟他说”。
[分析]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不仅包括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包括隐性的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意图。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小学生由于好动,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尤其是男生。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工具性的,即为了达到非直接伤害他人的其他目标,如为了抢东西,很少是敌对的,即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标。所以教师、家长在纠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要分清性质、找出原因:是对别人产生了敌意还是内心受了压抑?是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嫉妒别人?然后再进行针对性处理。[方法] 1.让小学生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2.如果小学生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小学生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3.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4.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
二、懒惰行为
案例:我班里有个小女孩是出了名的懒,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不仅是作业做一半就交上来,连字都是经常写一半的,每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有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懒呢?她说:“我爸爸也是很懒的”。
[分析]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学生懒惰是有些遗传因素,或是家人的影响,看到爸爸妈妈不做事,她也就学着不做事。[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决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自负心理
案例:班上有个女孩,她上课很会表现,也很聪明,很招人喜爱,成绩也不错,我们各科老师都喜欢她、夸奖她。可是,最近我发现她很自负,总是瞧不起别人。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她做错事,从不向道歉,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有时甚至对成年人也非常傲慢无礼。[分析]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一般地说,自负多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一些过分的夸奖。客观上助长了她自视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这说明,孩子还缺乏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再对孩子评价不适当,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像人家评价的那样毫无瑕媲。[方法] 1.逐渐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孩子总是有不足的地方,家长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
2.给孩子适当的批评。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3.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给孩子创造一点儿遭遇挫折的机会。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
4.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半是由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无论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还是孩子的意志软弱、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5.让孩子多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当他们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专长的人,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负了。因此,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并观天”,夜郎自大。
一桩桩的案例,一个个的心理问题让每一个老师,家长看了都担心、头痛。但是只要我们重视起这些问题,并进行一定的措施,我想问题会越来越小的。
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孩子生活草率、做事不认真、学习马虎、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较少责任行为,他们只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对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全然不顾。因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然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蜜罐子里已变得特别脆弱,他们根本经不住一点挫折。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为无目的性,不积极,他们总认为学习是为家长、老师,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由于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不强。以下我将谈谈我是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的: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没有行为的动力。要让学生认清学习是他应尽的义务,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首先:正面引导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使学生逐步认清学习具有生存、继承、交流、实现超我和报效祖国等作用的同时,讲述中国文明史和屈辱史,激发其学习责任感。其次,反面引导。个别对学习不负责的学生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我帮助他,更要通过他来帮助像他和即将成为他的学生。帮助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舆论的力量。例如:学生吕洋,常常不完成作业,屡教不改,这时就明确地指出这就是对学习不负责的行为,然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帮一帮,从而增强学生的认识,达到帮助该学生,警示全体学生的目的。
二、榜样示范、升华情感
心理学表明人的认知评价是受他们劝说,诱导的影响。作为教师就要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达到调节学习心向的目的。
责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心,这因为老师给予了他责任与信任。如果老师把对小干部的责任和信任推广给全班同学,那么全班同学的责任意识都能得到提高。我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给予事情做,给予担子挑,广泛聘任小干部。平时,我总强调谁都可以当小干部,只要他有一颗对工作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心。又明确规定了每个小干部的责任,如体育委员,负责班级中的一切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冬锻等,文娱委员负责好艺术课的带队等。值日班长轮流当,管理教室里的各个方面。我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要求,把语文、英语、数学的小组长全部分开,让这些小组长协作任课老师开展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负一定的责任。每两周一次的自主班会也是自己报名当主持人,负责节目的编排、主持稿的撰写等。这样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而我则站在局外,发挥启发诱导,补充完善,协调督促,适时激励的作用。我每天捕捉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在我的“大力赞赏、大肆鼓吹”下,不但使每个同学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责任心膨胀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何乐而不为呢?我在四年级德育工作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教育始终贯穿的主线是“呼唤责任心,培养责任感”,班级稳定了,学生成长了,我看到了成功。但是也更清楚地知道责任心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各尽所能。其次还可以指导学生深入认识身边的教师,家长和同学的先进事迹,强化每个人都应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其责任感,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让他们逐渐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把责任认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开学初,我就制定了卫生值日表。有意识的把各种劳动任务分配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让大家有事可做,做事有责任心,从而形成人人为集体的良好班风,使学生逐步养成责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我要求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抽屉、书柜。书包做到表面清洁内无杂物;抽屉左边放文具,右边放书本;书柜里的书摆放整齐,从小到大依次摆放,有条理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 本期我们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检测就是很好的一次教育活动。在办小报的活动中,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字写的好的同学就写字,画画好的同学就画画,其它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只有大家都负责起来,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四、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时,老师时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家长赔礼道歉,或是赔偿,整个过程中,学生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用担。心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呢,他们会处理好的。最多晚上回家被家长打一顿。可是下次发生问题时还是这样处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定势:自己不用负责任,千斤重担自有父母担.学生依旧逍遥依旧自在,以后自然还会犯下类似错误。
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只有当孩子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到过失后果所带来一系列麻烦,在心中留下痕迹,铭记在心。这样就会事先考虑后果,停下即将犯规的脚步,才能形成所谓的责任心。才会有所谓的责任心。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有责任感的氛围下快乐地成长吧。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
白山市八道江区阳光小学
付丽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在大脑里先建立这个东西,而不是给予这个知识;只有在孩子大脑里已经有了这个东西后,才能让孩子得到这个知识。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教育,只有限制,才能让孩子产生渴望。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是给孩子硬灌知识,扼杀孩子的渴望,孩子不要还不行!
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与真正的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现在的教育是只顾眼前,只想着“模仿式的成功”,而没有想想孩子到了四十岁以后怎么办?孩子到了四十岁就是大人了,他怎么办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他的事情由他自己做主,与教育已经没有关系了。真的是这样吗?我已经四十岁了,我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对我的伤害!我四十岁才有了理想,都是教育害的;而那些四十岁了还没有理想的人,不是更悲惨吗?!
我在给“笨妈妈”写的一篇文章里,就希望读小学四年级的“聪明妞”开始写小说,去创作,不要去大量地阅读,大量地阅读可以立即让“聪明妞”写出非常漂亮的作文,但是,这是模仿式的成功,快是快,就是人云亦云,大脑得不到复杂的发育。
创作难吗?对于孩子是非常非常容易的,因为他大脑里没有什么知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写作文要自由得多;就是说出心里的话,怎么思考的,就怎么说。我现在还是写不好作文,一遇到写总结、听课记录等东西,我就抄袭我的同事;但是,我却可以写出来一篇又一篇文章出来,为什么?因为我写文章是创作,是自由自在的;而写总结、听课记录是模仿;我发现,只要过了一个坎,创作比模仿要容易得多,就象是飞机,启动的时候是非常慢的,一上了天,就不一样了;创作的速度要比模仿的速度不知要快了多少倍!
让孩子写小说,就是让孩子去创作、去创造,让孩子的大脑复杂发育;不让孩子大量地阅读,就是防止他去模仿,防止他的大脑简单发育。
当孩子写小说的时候,他就会描写一个人,描述一个事情,在创造的过程中,他的大脑里就有了自己的东西。有一天,他就渴望地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描写一个人、描述一个事情”,这个时候,他去看大师写的小说,哈哈,立即就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样写啊!” 他就得到了一个智慧。
而让孩子大量地阅读,孩子的大脑里没有自己的东西,知识就可以先入为主,这样,他就感慨起来:“大师写的小说太好了!我不行啊!”他就知道创作是非常困难的,他只能模仿,永远也不能超越大师。既然不能超越大师,那么他还有什么热情去做这些没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他就不可能产生热爱!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硬灌知识的时候,也就是在扼杀孩子对学习的热爱,这又如何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热爱?
第二篇:歌唱教学体会
歌唱教学体会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条件所限,对于新歌的学习、掌握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对稍难、偏长的歌词记忆困难;节奏稍微复杂的歌曲不能准确掌握节奏特点;对于歌曲的理解不到位,唱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等等,也正是基于此种状况,我们音乐组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感受旋律,找准节奏。不同风格的歌曲都有不同的旋律特点,要想让学生很好地学会一首陌生的歌曲,必须要引导他们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掌握歌曲的重点节奏。因此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遇到旋律较难的歌曲,我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如:在课的一开始,带领学生用此首歌曲做简单的音乐律动,让学生在欣赏和律动中了解熟悉歌曲的旋律特点。对于较难的节奏型,我还会在活动之前进行“拆分式”的学习,即把很难的节奏分成几个或若干个简单的小节来掌握,这样在教学中,许多能力强的孩子一点就透,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经过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歌曲的重点节奏。
范唱感染,激发欲望。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它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学生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小白兔和小乌龟》这节课,我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跟伴奏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学生感知歌曲的欢快活泼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学生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的小白兔和小乌龟比赛的有趣画面;而在歌曲《天鹅请来当客人》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天鹅优美、飒爽飞翔的英姿------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模仿演唱,提高能力。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学生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比如二年级的孩子视唱能力还较弱,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可以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录音带,在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四个步骤来帮助学生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学生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学生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学生模仿录音,跟琴演唱、解决难点乐句。第四步,要求学生跟琴视唱曲谱,巩固音准,直至唱好歌曲为止。
有些歌曲的内容有一定的故事情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动作记忆法,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每句歌词的理解,加上适宜的动作来记忆、表现。比如《在农场里》,歌词内容很有意思:猪儿在农场噜噜,猪儿在农场噜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加上了不同的动作,学生边做动作边说歌词,边表演边记忆,内容很多的歌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大部分,遇到忘记的部分,学生之间一看同伴的动作提示,也能很快的想起来。
有些歌曲的歌词内容比较多,并且稍微有些抽象,于是我就根据歌词的内容,巧妙地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就容易多了。
对于一些有一定故事情境,多段式结构,每段的句式又很相似的歌曲,我大胆地运用“情境提炼法”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自己提炼出歌曲的歌词。如:在歌曲《小白兔和小乌龟》的学习过程中,我请学生在观看情境表演中提炼歌词内容,通过自己提炼和对情境的回忆让学生在故事中顺其自然地记住歌词,为学生熟练地跟唱学习歌曲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教师只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歌唱教学,一定能激发他们对唱歌的兴趣。
第三篇:教学体会
《背影》的教学叙事
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决定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思路,我先让学生自主探讨课文,然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读,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文字和一副看是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的对亲情的体验和理解。
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刻骨的体验,对于“头戴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对于这之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不屑一顾、嘲笑父亲。
经过课后的思考,我感觉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课文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源于他们在生活中缺乏对亲情的体察和感受,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对于人生、对于生活不敏锐、思考不深刻。要体验作者的这样的深刻情感就要有细腻敏锐的触角生活、去体验、去捕捉、去积累。
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观察题:观察父母工作时的背影,下班回家时的背影,用心体会。
一星期后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完成命题作文《背影》,并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出来。作文写完后,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有了许多的亮点。“以前我很少注意父亲脚步声,我发现父亲沉重的脚步中也有欢快”。“父亲离去的时候,我看见了他那坚实的背影,就是这个脊梁在支撑着我们这个家。”。“父亲的背有点微驼,这让我大吃一惊,我的那个强健的挺拔的父亲,你去了哪里?是什么让你这样。”我读了这些语句,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结果是课堂踊跃发言,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这就是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细心感受过生活的人怎能品来生活的酸甜苦辣呢?又怎样能深刻理解别人的情感呢?
建立具有总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王浩 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数字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电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目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舒展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复合树脂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数值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
第四篇:教学体会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李政建
一个月的“课内比教学”活动终于圆满完成,我经历了一节赛课和10节听课,参加了5次评课,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和听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
听课和赛课,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赛课中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呈现,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这8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李海龙老师重视学生的心算过程,孔雪萍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几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在优质课课堂上几位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语言情景教学。每位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精彩的预热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各位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每位老师都在课前、课文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了多种活动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四、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确确实实使我成长了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高应芳
作为农村学校,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生源质量等客观因素,还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数农村教师教研意识淡薄,致使教学方法单一。通过本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锻炼了教师基本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专业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课例引领,教师在理念转变的阶段中“仿中学”“跟着做”,从模仿到内化,实现了学习中的经验迁移。
2、通过课课内比教学的形式,交流对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方式,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让教师们在充分的实践与思维碰撞中产生教学上的顿悟。
3、专题研究(集体备课):筛选各班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达到了专题研究的目的。
4、举办教学开放:开放课堂、开放资料、开放管理,让教师之间,互相借鉴,实现双赢。
在课内比教学这个舞台上,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方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迅速地成长起来。很多教师以这个舞台为起点,由普通一兵锻造为骨干。我们看到,沉寂的课堂变得活跃,曾受冷落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的大门在循循善诱下悄悄打开,涌出股股清泉,学生的很多见解令我们为师者耳目一新。
在交流教学以外,教师们在一起交流人生的体验,成长的经历;交流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为师以来心得;交流德艺双馨。同时,这种本土化的教研形成了“全员性、互补性、连续性、实践性”的特点。
课内比教学使我受益匪浅:扩大骨干教师的作用,凸显合作互助精神,实现农村教育相对的均衡发展。这种种活动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路的改观,更带来了师生行为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活力,一种精神,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课内比教学活动促使我们教师肩并肩、手拉手地站在一起,济济一堂,共谋发展;尝试耕耘,也尝试收获;创造高质量的教学,也创造高质量的人生。
“课内比教学”有感
冯振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因而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师资。鉴于此,教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荆楚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
何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呢? “课内比教学“活动,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内比武,人人讲课、人人听课。“课外访万家”活动则是学校领导、教师逢周末、节假日走出校园,走访每一个学生,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忠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让家长、学生与老师和学校之间架起和谐沟通的桥梁,以便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在全省拉开序幕后,此项活动在校领导的指挥下也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参与此项活动。比如,组织全体教师观看“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推进会视频会议,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迅速组成“比教学”评委团,进行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等等。
在参加了学校为期一个月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之后,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学校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我校所有参加“比教学”的教师们聚在一起潜心研究,集体备课,自我反思,沟通交流,用心备好每节课,使每节课都真切朴实而富有成效。每一位参加听课的老师都能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每一位授课的教师也能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学的失误和缺陷。这样一来,大家就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了,学校的总体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们集体备课,让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课堂上成立学习小组,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了,学生也变的更加大胆主动了。老师讲得少了,但讲得精彩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参与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师生的关系更融洽了。通过“比教学”,教师由演员转型为导演,课堂中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和点拨,满面春风的微笑和亲切和蔼的启发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汲取了更多的知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进入课堂学习之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爱上了课堂,那么与老师的关系就亲近了,师生关系从而也就更加融洽了。
第五篇:教学体会
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这学期,我执教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更新一些旧的音乐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并从中体会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对歌曲、乐谱、节奏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接受能力很强,老师一般重复演唱两三遍,他们就能学会并记住了。他们的模仿力和自我表现意识也很强,听着音乐就会不自觉地晃动身体,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乐曲的内容,用最直接最可爱的肢体语言传达着心中的情感。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创作表演,随着音乐动起来,教师只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使课堂“动而不乱,活而不散”。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些引导启发,在教师能够掌握整堂课的教学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当然,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的手段
选择恰当的教学的手段会使你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可以说是实现教学价值的捷径。而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脑课件等进不了课堂,这就使音乐课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手段,我在进行教学时准备了MP3和音响,上课前先让同学们整体感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适时地进行领唱,让学生自己打上节奏并注意演唱中的高、低音,这样就比单纯的反复领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几点困惑
在实际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困惑和无奈。首先,老师为了追求较高的教学成绩,往往会把语文、数学、英语看成主要课程,而把音乐、体育、美术看成次要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利用这些“次要课程”的教学时间来辅导“主要课程”,使得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时间不足。其次,教学设备落后,音乐课的教学中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的视、听效果都达不到,而单靠教师的领唱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老师也会失去信心,最终使得音乐课的教学半途而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和对教材及教法的把握不是很准确,若有不足的地方,望各位教师多多指导,我会不断完善,争取做得更好。
2010.04.16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因而教学中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的生活,积极的生活。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执教老师一定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通过培养学社的社会交往能力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放课堂空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课堂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堂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
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易被学生接受。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要正视现实,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的不足之处毫不掩饰地“摆”到桌子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然后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从而解决头脑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交往范围狭窄,大部分孩子怕生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其家长知识结构,周围环境单一,设施简陋,孩子交往圈相对封闭等局限,并且农村父母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孩子吃好、穿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重视智力发展,不能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缺乏正确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受到感染,并积极与其他同学、老师、社会进行交往,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2010.04.16
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马力学区 王门中心小学
刘 青 云
2010.04.16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体验
马力学区 王门中心小学
高 晓 丽
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