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时间:2019-05-11 21:3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导语:前有阻碍,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1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2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

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板书)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 差异特征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 气候

作物熟制 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 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 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第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讲授新课]

大屏幕显示投影图: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师在总结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时,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和大致范围)

在大屏幕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提问)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7页图5.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大屏幕显示,逐个比较,依次显示)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 接近30℃ 1月 0℃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 25℃左右 1月 0℃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季节变化明显 板书:

北方地区 降水较少 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 降水较多 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低于800mm 高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2: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看图5.9,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长江)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流域内降水丰富。(另外: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也是原因之一,在此老师要适当给学生说明)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这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差异,可以做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径流量的差异。板书: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思维发散: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南方:常绿林。北方:落叶林。

教师做适当解释: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板书: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3:(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于这两个地区的差异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收看”“收听”或“阅读”„„,掌握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或听到过青藏高原有关寒冷的图片或报道吗?看到、听到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与它海拔较高有关呢? 本区寒冷的气候,是由于其海拔较高造成的。[讲授新课]

读图5.17:青藏地区的地形。

通过阅读(结合图例),从颜色上判断其海拔高度大致为平均4000米。

看图中小图——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引导学生复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计算山顶的大致温度。

总结:由于气候寒冷,青藏地区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分布广泛,而这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看图中小图——高原上的山地冰川。看录像片段——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板书:高——寒

活动1:(第14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比较、计算、思考,教师点拨,最后提问、总结。(1)两地年平均气温 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 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活动2:(第14页活动第2题)学生思考后,提问,教师点评总结。大屏幕显示:

播放录像片:三江源

板书:高——空气稀薄、水汽含量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承转:青藏高原地势高,除影响本区气温外,对降水有影响吗? 有,阻挡夏季风,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有相似的一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缺水)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两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板书:

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找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畜种——山羊、绵羊、伊犁马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青藏的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宁夏的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问: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 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 教师点拨:

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活动3:(第16页活动1)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判断、归纳,最后教师总结。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成因:

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活动4:(第16页活动2)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知识要点与检测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反馈练习] 1.填空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是由 引起的。(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以 业生产为主。

(3)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低,发展了 农业;西北地区因,发展了 农业。2.判断

(1)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地势无关。

(2)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属不同的区域,所以它们的地理特征差异性都很大。(3)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3.填图

在填充图上填出以下内容:

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天山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板书: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板书: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

一、概况)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1098 km2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25.4 km2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43.8万人 95%华人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推翻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

一、全球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

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优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与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范围 面积(km2)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2)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反馈练习] 1.填空

(1)香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 东侧,与 省 市相邻,澳门则位于 西侧,与该省 市相邻。

(2)香港由、、三部分组成,澳门由、、三部分组成。(3)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两个,实行 制度。(4)港澳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和。2.判断

(1)香港有大面积绿地,说明香港用地不紧张。(2)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3.选择题

(1)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B.博彩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2)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3)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4.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下列地名填写在图中相应位置上: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珠江。②香港是世界著名的 中心之一和 港。

③与大陆相连的铁路①是 线,目前已建成的到达香港地区的铁路是

线。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2.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画面配以台湾的一些著名的景观。提问:阿里山位于我国哪个省? 学生齐答:台湾省。

讲述:台湾岛与台湾省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外还有些什么山、什么河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板书: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我们首先来认识台湾省位置、范围等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及图6.22,回答以下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等地理事物,并填在填充图册上。2.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

3.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4.了解台湾省的人口数量,计算台湾省的人口密度。学生自学、填图、计算,教师巡回指导。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台湾省,简称台。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组成。面积共约3.6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611人/km2,属人口稠密地区。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因此台湾位于低纬度,南部属热带,北部属北温带。承转: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活动:1.请大家量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距离(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量算,写出过程)。2.阅读P34兰色内容,填出下面空格: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材料 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关系。

材料 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与文化渊源。1.简要概况台湾自然环境的特点。

2.台湾之“宝”主要指台湾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说说台湾有哪些农林产品,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对农林产品分布的影响。

3.看看台湾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读图方法。提问: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归纳讲述:台湾岛多山,山地丘陵占2/3。其中玉山最高峰3952米,为全省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

台湾岛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0℃~22℃,年降水量2200 mm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岛上河流众多、水量丰富,但由于地形限制,流程较短,最大河流为浊水溪,最大湖泊日月潭。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其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台湾西部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成为稻米、甘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主要产区,因此台湾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的美誉。

台湾岛四面环海,还有丰富的渔业和盐业资源,因此台湾又有了“东南盐都”的美称。从图上我们还可得知,台湾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板书:

二、经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

(请大家读图6.28)讲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的经济一直以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为主,主要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大家看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的出口比例远大于工业产品,但从60年代以后,台湾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大家从图6.28上可以明显看出60年代后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直线上升,而农产品和农产加工品下降很快,到90年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台湾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承转:那么,大家思考过没有,台湾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在哪? 活动:请大家读图6.27,分析回答刚才所提问题。提问,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讲述:台湾经济在60年代以后得以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得益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1.台湾地肥水美,物产丰富,从基础产业到工业原料都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2.台湾是个海岛,有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3.60年代后,台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幅度提高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台湾人口稠密,这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而又素质很高的劳动力;4.60年代后,台湾扩大了开放力度,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资金保障;5.为加速经济发展,台湾还大力建设了大量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请大家阅读P38材料。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提问,学生回答。(略)

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高雄等位于台湾西部平原的沿海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从地形来看,这几个城市都位于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农业发达,这为城市的形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从开发历史来看,西部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距较近,是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3.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移民又先到达,因此西部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这也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4.这几个城市多为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尤其是海运便利,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这为台湾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提供很大便利。

总之,工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活动: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1小题要求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学生画图,分析。教师指导,检查。提问2,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略。

讲述:从1965年至1998年三十多年间,台湾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下降了近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是波动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升幅较大,目前是三类产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达63.1%。比1965年上涨了将近20个百分点。这再一次说明60年代以后,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六章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德育目标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关地图等。※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板书:

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

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的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人口1925万人,人口密度12人/km2,属我国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0多个民族。

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

新疆北部是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是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地昆仑山。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km2,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km2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我国第二大沙漠。

新疆的“疆”字高度浓缩了新疆的地形特点和国防重要性。(在黑板上边写边解释每一部分的含义。)右上第一横代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代表天山,最下边一横代表昆仑山,三横之间的两个“田”分别代表两大盆地。左边摆放了一张“弓”,弓是中国古代的冷兵器,而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且远离统治中心,位于边防要塞,因此需要设防保护,保护国土不被侵占,因此在“弓”内加了一个土字。

承转:刚才我们讲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密不可分。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学生量算。

提问量算结果,学生回答。(略)

讲述: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 km之遥,南距印度洋1600 km,距海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高原的屏障作用,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所以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 mm以下。

承转:我们知道,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之源,人类尤其离不开水,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水,因此,水会影响、制约人类的一些活动。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34、6.31,回答以下问题: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所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极大地影响、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境况,应从实际出发,加大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扩大新疆的对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承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新疆由于特殊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很脆弱,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地区。

活动:请大家读图6.34,完成: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和生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归纳讲述:简单地讲,荒漠化就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在自然因素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等促使下,造成的以上一些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直至变成荒漠的过程。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就是因为土地的不断荒漠化而在版图上消失的。

在新疆,绿洲是人口、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而绿洲的外围就是茫茫沙漠,如果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植被;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很容易导致脆弱的绿洲边缘的土地荒漠化。为了不让楼兰古城的悲剧重演,我们应从生产和生活的多方面着手,如培养优种牲畜,合理放牧、轮牧,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等等阻止土地的荒漠,使绿洲常绿、草地常青。[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在独特环境特征影响下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新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新疆的气候以干旱为突出特点,进而使新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这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环境特征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活动,干旱的自然环境导致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和内流河沿岸,同时人类的某些过激行为也会破坏生态,导致环境恶化。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反馈练习] 1.填空

(1)新疆位于我国,是我国 最大的省区。

(2)新疆的地形可以用 来概括,其中 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 盆地,南部为 盆地。

(3)新疆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2.选择

(1)下列关于新疆人口、城市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布在盆地内部 B.分布在山区 C.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沿岸 D.分布在绿洲(2)导致新疆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水汽难以翻越 B.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 D.荒漠为主,植被稀少(3)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来自()

A.降水 B.河水 C.湖水 D.冰雪、冰川融水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河流)下游,毗邻、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和,其中,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经济特区)以南。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1)区位因素:(2)人文因素:(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七章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彩图”(图7.11)和“可爱的雨林动物彩图”(图7.12),并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教师:回答得很对!这是傣族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请阅读材料《欢乐的泼水节》并观看投影。

傣族男女在泼水节泼水嬉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敬爱的周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时的情景录像以加深印象。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投影:“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图”(彩图7.14)读图7.14,说明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傣族文化生活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板书: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本图回答后,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已学知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来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阅读下面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近几年,由于周边的州县也纷纷建立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西双版纳面临的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景点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旅游接待也没有国际化,直接削弱了西双版纳在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实力。

一些不法商贩,受利益的驱动,在某些景点或旅游沿线的购物点诱骗游客购物,影响了西双版纳在旅游市场的声誉。

部分旅游景点建在自然保护区内,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部分景点的参观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

评价点拨: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角色分配:下面我们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企业家组、学者组、商人组、学生组),以“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展开讨论。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2)风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反馈练习] 1.填空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以 和 为主。

(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 气候,夏季,冬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的铅锌矿,江西 的铜矿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答案:1.(1)低平平原 丘陵

(2)亚热带季风 炎热 温和 降水丰沛(3)大余 冷水江 水口山 德兴

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②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穆圩中学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案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主备人:刘成龙 审核人:刘成龙 时间: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

2.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简要说明。

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①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②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③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④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最高,中游城市密度居中)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相关内容和活动2中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作用,分组讨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与其辐射作用的关系。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许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反馈练习]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 B.南京 C.杭州 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A.京九线.京广线 C.汉丹线 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 B.重庆 C.武汉 D.杭州(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 B.长沙 C.重庆 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 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答案:1.(1)BD(2)BC(3)C(4)D(5)C 2.略 ※板书设计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

※活动与探究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第三篇: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 ②认清量程 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 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第1页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 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 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第2页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 ②金属探伤 ③测量距离

二、乐音与噪声

1、乐音

(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2)乐音的特性(3个)①响度

A、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B、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②音调

A、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B、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③音色

A、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B、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

(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3页

三、超声与次声

1、超声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次声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 多彩的光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1)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2)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

二、光的反射

1、基本概念:一点指:入射点;二角指反射角、入射角;三线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1)镜面反射(2)漫反射

4、光路的可逆性:发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1)平面镜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②、改变光路(潜望镜)。(2)球面镜

(一)凹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第4页

(二)凸面镜 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

1、发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发现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发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

1、定义: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不通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 ②焦点(F)③光心(O)④焦距(f)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4、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

(1)原理:光的折射。(2)成像规律:

①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②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

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1、眼睛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1)近视眼

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②矫正:利用凹透镜来矫正。(2)远视眼(老花眼)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

第5页

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3)眼镜的度数=100/f(f以米作为单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 ②必须发生形变

第6页

2、弹簧测力计

(1)用途: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等。

(3)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4)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校零;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⑤读书时,视线应与刻度面板垂直。

四、重力(G)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

①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计算公式:G=mg(2)方向:竖直向下(3)作用点(重心)

①质量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采用悬挂法、支撑法。

五、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方法:①增大压力 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减小摩擦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第7页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充气垫)。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六章知识要点

第六章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2、知道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F1+F2(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2)物体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一、质量

1、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第8页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4、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5、能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6、知道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天平的使用

(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归零,调平。(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称量标尺示数值。(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超过量程。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1)要会选择量程不同量筒,提高测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3、单位换算:1 g/cm3=103kg/m3

4、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

5、记住水的密度。

6、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

7、会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四、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的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称这个托力叫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公式:F浮=ρ液gV排

五、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第9页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2)盐水选种(3)潜水艇(4)热气球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5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 机械与人

一、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定义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第10页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 F2·L2,也可写成F2/ F1= L1/ L2。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起子、扳手、撬棍、铡刀等。(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镊子、钓鱼杆,赛艇的船浆等。(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天平。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较大),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二、滑轮及应用

1、定滑轮

(1)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原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1)定义: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原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滑轮直径D)为阻力臂(滑轮的半径R)2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

3、滑轮组

(1)定义: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轮组。

(2)原理:既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3)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所用拉力为物重的几分之一。F=G/n

三、做功了吗

1、机械 功

(1)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该物体做了功。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就是N·m,1J=1N·m。

2、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第11页

四、做功的快慢

1、功率

(1)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2)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功率=功/时间,P=W/t。

(3)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是s,功率的单位就是J/s。J/s的专用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意思是1s内完成了1J的功。1kW=1000W,1MW=106W

五、提高机械的效率

1、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总=×100%

2、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六、合理利用机械能

1、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2)势能: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3、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能和风能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的机械能资源。

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第12页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第13页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

压力和压强 PPT课件2.rar

压力和压强 PPT课件1.rar

物质的比热容 PPT课件.rar

物体的浮沉条件 PPT课件.rar

五、牛顿第一定律 PPT课件.rar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PPT课件.rar

五、滑轮 PPT课件3.rar

五、滑轮 PPT课件2.rar

五、滑轮 PPT课件1.rar

托里拆利实验测气压(flv视频).rar

天平的使用flash课件.rar

探究物质的密度.rar

四、杠杆 PPT课件4.rar

四、杠杆 PPT课件3.rar

四、杠杆 PPT课件2.rar

四、杠杆 PPT课件1.rar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Flash课件.rar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PPT课件2.rar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PPT课件1.rar

时间的测量 PPT课件.rar 什么是力Flash课件.rar

三、摩擦力 PPT课件4.rar

三、摩擦力 PPT课件3.rar

三、摩擦力 PPT课件2.rar

三、摩擦力 PPT课件1.rar

三、密度 PPT课件3.rar

三、密度 PPT课件2.rar

三、密度 PPT课件1.rar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PPT课件.rar

千克的认识.pps

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rar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件.rar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PPT课件2.rar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PPT课件1.rar

摩擦力.pps

密度.rar 六、二力平衡 PPT课件2.rar六、二力平衡 PPT课件1.rar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件2.rar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件1.rar

力(727K).pps

活动:感受大气压 PPT课件.rar

滑轮ppt课件.rar

核能-裂变-聚变Flash课件.rar

惯性现象Flash课件.rar

惯性现象Flash课件2.rar

杠杆.pps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3.rar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2.rar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1.rar

浮力单元复习.ppt

浮力产生的原因.pps

浮力 PPT课件2.rar

浮力 PPT课件1.rar

浮力5.rar

浮力4.pps

浮力3.pps

二力平衡.pps

二、重力 PPT课件3.rar

二、重力 PPT课件2.rar

二、重力 PPT课件1.rar

二、质量 PPT课件3.rar

二、质量 PPT课件2.rar

二、质量 PPT课件1.rar

二、运动的快慢 PPT课件3.rar

二、运动的快慢 PPT课件2.rar

二、运动的快慢 PPT课件1.rar

多彩的物质世界全章综合讲解.rar

大气压强.pps

大气压强 PPT课件3.rar

大气压强 PPT课件2.rar

大气压强 PPT课件1.rar

长度的测量 PPT课件.rar

阿基米德原理.pps

17.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rar

17.4 能源革命 PPT课件.rar

17.2 核能 PPT课件.rar

17.1 能源家族 PPT课件.rar

17.1 能源家族 PPT课件3.ppt

17.1 能源家族 PPT课件2.ppt

17.1 能源家族 PPT课件1.ppt

16.4 热机 PPT课件.rar

16.3 比热容 PPT课件.rar

16.2 内能 PPT课件.rar

16.1 分子热运动 PPT课件.rar

15.5 机械能及其转化PPT课件.rar

15.4 动能和势能PPT课件2.rar

15.4 动能和势能PPT课件1.rar

15.3 功率 PPT课件2.rar

15.3 功率 PPT课件1.rar

15.2 机械效率 PPT课件3.rar

15.2 机械效率 PPT课件2.rar

15.2 机械效率 PPT课件1.rar

15.1 功 PPT课件.rar

14.6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3.ppt

14.6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2.ppt

14.6 浮力的应用 PPT课件1.ppt

14.5 浮力 PPT课件.ppt

14.1 压强ppt+视频+教案.rar

14.1 压强ppt+flash+视频课件.rar

14.1 压强 PPT课件2.ppt

14.1 压强 PPT课件1.ppt

13.5 其他简单机械 PPT课件3.ppt

13.5 其他简单机械 PPT课件2.ppt

13.5 其他简单机械 PPT课件1.ppt

第五篇: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美 术 教 案

课题 敦煌莫高窟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教学方法: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敦煌莫高窟

一、简介

二、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导 入 同学们,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是什么? 生:《千手观音》。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放《千手观音》)那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创作的古典舞蹈。师: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观看录像。

2、新课

1)、教师演示课件第257窟壁画《九色鹿王本生》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九色鹿》的美丽传说。生:一位同学讲述《九色鹿》的美丽传说。师: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敦煌的历史。(放课件[昔日繁华])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2)、播放课件[佛的世界]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课件演示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彩塑、壁画作品各1~2幅。例如:彩塑年代图片 艺术特征(学生总结)北凉第275窟 交脚弥勒 隋第419窟 菩萨阿难像 唐第158窟 涅盘像 壁画 佛传故事 第329窟 乘象入胎 本生故事 第257窟 鹿王本生、尸毗王本生 因缘故事 第285窟 五百强盗成佛 经变故事 第148窟 弥勒下生 第217窟 观无量寿佛 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后讲讲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总结: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3)、教师结合上述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进行小结。播放课件第130窟供养人像与张萱的《捣练图》、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比较。学生谈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师总结: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学生欣赏从西魏到晚唐的图案艺术,感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时代精神。4)、播放课件[百年蒙羞藏经洞])教师简述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经过。(课件展示:藏经洞的被盗文物及偷盗者名单、图片。学生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思考藏经洞被盗的历史根源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练习发挥(播放课件[神游敦煌])师:同学们都爱好旅游吧,今天在课上来一次敦煌模拟旅游——台上的是导游,台下的是游客。哪一个旅游团先来介绍。学生分组,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组上前解说。

4、小结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给予鼓励和表扬。师:同学们,(放张大千作品)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正因为他们触动了许多人心底的蕴藏!

5、教学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 术 教 案 课题 艺术与科学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2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艺 术 与 科 学

一、艺术与科学

二、分析作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1、播放汽车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汽车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 《艺术与科学》 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造型)

2、安 济 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莉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了解艺术对与科学的概念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说出长信宫灯的科学性。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5、教学反思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3、4周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能力目标: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的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的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学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平沙落雁》

二、《江山如此多娇》

三、《万山红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1、导 入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由故事引入。

2、新课

一、分析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怆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依画之意境作诗:平地风起愁近秋①,沙飞卷带百花休②。落幸③屈子《离骚》④奏,雁去流水《九辩》⑤忧。【解释】①愁近秋: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对秋天的到来,总觉惆怅悲痛不已。②休:休息,这里指花谢了。③落幸:失落[失去],宠幸。④《离骚》:我国著名诗人屈原所作的文章。骚:即发牢骚。⑤《九辩》:屈原流放时做的第一篇为己辩白的文章。诗的释义: 在戈壁荒漠的平原上,忽然刮起一阵阵寒风„„秋天到了,万物将失去春的生机,是多么令人愁怅呀。秋风吹起黄沙,打在美丽的花朵上,使花儿凋谢,也卷带着许许多多零落的花瓣,飞向天空、漂落远方。正在流放中的屈原面向旷野、溪水,一边弹奏着古筝,一边吟唱着《离骚》、《九辩》曲;他多么希望那南飞的大雁和涓涓的溪流能尽带走自己的满腹愁绪呀。

二、《江山如此多娇》 磅礴旭日升中华,九州沐浴金彩霞。世纪更替逐浪高,国昌民种富贵花。《江山如此多娇》付抱石、关山月

三、《万山红遍》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升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万山红遍 李可染 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理解画的意境。讨论画的意境。

3、练习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学生按几个小组分析讨论课本第8—9页的山水画作品,并在班上交流。讨论题:(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4)你能通过作品“读出”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4、小结 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到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理解了意境是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5、教学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中国画的形式美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5、6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一、形象之美

二、笔墨之美

三、色彩之美

四、章法之美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1、《万山红遍》的作者是谁?

2、《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谁?

3、《江山如此多娇》的作者是谁? 复习导入

2、新

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

一、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古代为人物画像,称作“传神”。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三、色彩之美 中国画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又白庙、水墨淡彩、重彩、墨骨、勾勒填彩,又有泼墨泼彩等。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

四、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中国画上的提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有很多讲究。介绍中国画的形式美。(播放课件欣赏贾又福的《太行丰碑》)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形象美

理解笔墨之美(课件播放潘天寿的《露气》)理解色彩之美(课件播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理解章法之美(欣赏扇面、册页、框裱类作品。)观看课件 谈自己的感受 谈自己的理解 了解类型

3、练习1.用已学过的中国画表现方法,试作一折扇或团扇,并加盖或添画印章。2.简述欣赏中国画的心得体会。

4、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5、教学反思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美 术 教 案

课题 用电脑画山水画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7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层处理功能和滤镜变形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情感目标: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 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电脑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滤镜”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用。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用电脑画山水画

一、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二、欣赏

三、分析

四、制作步骤

五、电脑山水画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由播放山水画作品欣赏导入。播放课件 学生欣赏

2、新

一、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简称“三远”。

二、欣赏 看一看,这几幅山水画的构图运用了哪种构图方法。

1、《游春图》(隋)展子虔 “自山前而窥山后”,采用的“深远”构图法。

2、《雪景寒林图》(宋)范宽 “自山下而仰山颠”,采用的“高远”构图法。

3、《千里江山图》局部(宋)王希孟 自近山而望远山”,采用的“平远”构图法。

三、分析 分析一下这几幅画,画家在笔墨处理和构图上有什么特点,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境。不同的山峦,不同的树木,不同的水,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两幅画画给人寒冷清寂的感觉。好像听不见城这市的喧嚣,只有风声和雨声。

四、制作步骤 电脑“山水画”作品完成效果 《梦中的水乡》

1、收集图片

2、选择并截取图片

3、拼合图片

4、合并图层

5、菜单栏---图像--Adjustments--去色

6、菜单栏--滤镜--水彩画

五、电脑山水画欣赏 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利用“滤镜”功能可以变化出多种效果。利用色彩调节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了解了用电脑画“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一下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滤镜、羽化等功能完成一幅有独特意境的山水画。介绍山水画的构图方法

欣赏作品

分析作品

观看制作步骤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讨论 加深印象

3、练习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参考这幅作品寻找合适的图片素材,运用电脑创作一幅山水画。

4、小结 中国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美 术 教 案

课题 陶艺创作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8、9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识陶艺是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2、解我国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和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陶艺作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泥条成型法等的基本造型方法。

2、分析优秀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运用陶艺的基本方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情感目标: 在了解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位置,使学生了解陶艺创作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关系,并认识到陶艺创作要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讲解、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中国的陶瓷艺术,学会基本的泥条盘筑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泥土造型,创造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借以表达个性与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最基本的泥条成型方法,根据自己的构思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陶艺创作

一、中国古代陶瓷作品欣赏

二、制作步骤:

三、现代作品欣赏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的发明与创造对人类生活方式起着促进作用。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陶瓷的艺术殿堂,领略她的艺术风采。

2、新

3、练习

一、中国古代陶瓷作品欣赏 教师简单介绍陶瓷的发展,艺术表现手法和美感表达。第二部分:重申陶瓷知识与技能(传承文化)师:通过欣赏是我们了解了传统的陶瓷文化,1、何谓“陶”?何谓“瓷”? 生回答: 师:通过触摸陶艺,同学们能说出几种成型方法。生:回答 教师设问:在我这又一份被打乱的陶艺生产流程的图片,我们边看边想,看看应该怎样正确的排列?同学们讨论一下。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摆一摆(利用教学课件)生:摆放顺序(到计算机前操作)师:这种排列方法对吗?

二、制作步骤: 第一步我们叫它揉泥。第二步做成了基本的形状我们叫成形。第三步在基本形状上添加我们叫装饰。第四步,为了使它更加坚硬要进行烧制。只有经过以上这些环节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作品。

三、现代作品欣赏 我看出同学们都按耐不住想动手试试,怎样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很多同学在创作中的困惑。看看下面的作品你能从中汲取那些创作灵感——造型、技法、情感抒发? 学生观看并思考: 我们以竞赛的形式,分为三个队:红队VS黄队VS蓝队。要求:

1、用我们所学过的泥条和泥板成形与装饰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陶艺作品。

2、作品成型与装饰手法典型、造型新颖、做工工整、全组参与合作。3以文字说明作品的艺术创意。

4、在25分钟完成作品。(注意时间控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观看教学课件 共同总结制作步骤 欣赏现代陶瓷作品,加深理解。学生观看与思考。学生活动:讨论

4、小结

1、学生总结: 三队中各自自荐一组进行作平与创意展示、学生自己评价作品创意、做工,交流各自的构思,探讨对陶艺的感想。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欣赏与创作中,感受到了祖国陶瓷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精美造型及装饰手法。并自己亲手制作自己喜爱的陶艺作品,我相信人类文化宝贵遗产会被你们这一代新的龙的传人发扬光大的。

5、教学反思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美 术 教 案 课题 明暗与立体表现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0、11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倡议、具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体会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的欣赏,了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能运用以学知识对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提高学生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提高学生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明暗与立体表现

一、决定物体表面明度的依据:

二、欣赏优秀素描作品

三、创作步骤: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播放课件),这几幅是素描作品,想知道素描作品是怎么表现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学生欣赏

2、新

(一)、决定物体表面明度的依据:

1、物体与光源的远近,明暗色调不同;

2、光源的强弱,明暗色调不同;

3、观者距物体的远近、感觉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4、物体本身的色彩、质地、肌理不同,明暗感觉不同;

5、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光与明暗的关系:三大面,五调子

(二)、欣赏优秀素描作品(课件、实物、学生收集),体会明暗色调在表现物体立体感、空间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分析,说明明暗素描使用的不同材料、不同表现方法及塑造出的不同情境。明暗素描使用的材料:笔、纸、墨水、水彩等

(三)、利用课件、演示、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师生共同分析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多种具有尝新意义的素描表现方法,例如拼帖放、电脑制作等。素描表现技法:

1、基本技法:竖排线、横排线、对角线、随意线、交叉线、斑点、块面等

2、薄涂技法:

3、水墨技法

4、版画技法

5、电脑制作

6、综合技法 讨论:还可以有哪些表现技法?

(四)、创作步骤:(教师示范和课件结合)

1、描出一件物体

2、反复叠印,留出空间进行想象、创造

3、完成平面形象的组合、设计

4、运用明暗变化画出空间立体关系

5、修改完善 观看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欣赏 教师做适当的示范,也可让学生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辨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

1、临摹一幅素描作品。

2、写生一幅素描作品。要求:所表现的内容、形式、方法、工具、风格不限,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情感、意境等。

4、小结 展示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总结。

5、教学反思

利用课件、演示、不同技法作品的比较,师生共同分析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的过程和方法,了解多种具有尝新意义的素描表现方法。

美 术 教 案 课题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课时 2 总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2、13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认识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视觉传达需要进行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尝试进行视觉传达的色彩设计。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视觉传达中的色彩能够表达情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产生的作用。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种类:

一、同种色搭配

二、类似色搭配

三、对比色搭配

四、黑白灰搭配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播放音乐

(一)小鸟、溪水声(春的音乐)

(二)配乐诗《山行》 请学生谈谈听后脑海里呈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并用简单的色块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学生回答并展示)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想象

2、新课

三、讨论分析:

1、学生之间针对刚才的练习进行评说。

2、多媒体出示图例(三组:分别为色相、纯度、明度对主题)请学生挑选出每组中认为最美的色彩搭配图例,并说明理由。体会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中色彩的象征和联想力量。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相关色彩知识,如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怎么样的联想:黄—明快、活泼;深蓝色—宁静、深厚;天蓝色—湛亮明快。

3、四人小组分别从色相、明度、纯度、色性、情感方面来赏析课本P18、19页图例。

4、小组代表回答:你认为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5、教师总结。播放课件 教师提示学生(教师巡回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共同复习色彩知识 欣赏理解 学生总结

3、练习

四、设计制作。从“秋色”、“生命”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简单的形象作色彩搭配练习,表达出你独特的色彩感觉。

4、小结

五、总结与展示:

1、教师总结。将学生完成的作品陆续贴在黑板上,或相互传阅分享。

2、学生评论,并评选3—5件优秀作品,且说明理由。

5、教学反思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 术 教 案 课题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4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进行有目的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能力目标: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众多物象的色彩关系来建立和谐的色彩秩序,并创造出符合特定目的、要求的艺术情调。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

1、使用功能

2、审美功能 a、结构 d、材料 b、形态 e、肌理 c、色彩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同学们,当你们选择商品时,标准是:一是选择商品的造型,二是选择色彩,如果这两点中让你选择,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色彩。所以说色彩在商品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现代产品的色彩设计。

2、新

一、现代产品设计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物质形态,包括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而实现审美功能则需要运用结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装饰等方面因素,其中色彩是重要的一环。

二、产品设计中色彩搭配是与加工工艺、材料使用、表现处里的合理运用分不开的。

1、探讨现代产品设计的概念及色彩搭配的重要性。

2、拿出现代产品实物,引导学生对身边现代产品的关注,了解什么是现代产品设计?

3、课件展示相同质地的透明玻璃瓶,在装入五彩的液体后,它们变得更加可爱了。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改变了对它们最初的认识? 学生回答:„„ 生活需求而设计创造的物质形态。它包含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涉“抵制日货”活动,日货注重现代产品设计的审美功能,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讨论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特点 a、课件展示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图,看看这些图分别在色彩搭配上追求什么?追求一种什么美呢?(图有《夫妻椅》、《军刀》)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追求和谐,追求个性 b、课件展示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搭配图,看看这些图分别在色彩搭配上表现了什么?(图有《蝴蝶状运动鞋》、《跑车》、《电动按摩脚盆》、《空气净化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小结:成功的色彩设计应该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取得高度统一的效果。人类利用色彩的联想(利用课件举例),使色彩的搭配与产品本身的品质、功能、使用范围、环境相适合。

5、探究如何为现代产品设计搭配色彩? a、衔接《空气净化器》图,问空气净化器用了什么颜色?其色彩有何特点?(更多图片展示,帮助找出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同类色搭配,特点:和谐、温馨、安逸、平静 b、课件图片展示邻近色搭配并分析其特点(邻近色相对来说学生不熟悉,结合色环要适当详讲,多举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特点 :优雅、含蓄、浪漫 c、课件图片展示对比色搭配并分析其特点(对比色学生比较熟悉,可简略讲,)学生可共同回答,教师小结:特点 :热烈、活泼、明快、醒目 d、教师小结:三种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方法。说明色彩的重要性 出示课件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展示课件

教师总结 对比分析色彩搭配特点 观看课件 观看课件,分析原因。

共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3、练习要求:(选择其一即可)

1、运用老师分发的线描现代产品的图片上色。

2、自主的选择画一种或一组现代产品设计并上色〉(同时在展示课件中一些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图,扩展学生思维。)

4、小结

1、课件显示12色环图,学生动手开始绘制,教师辅导。

2、学生作业贴于黑板上,本人讲解,其他同学评价,并一起为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3、教师总结。

5、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了解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人文奥运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5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奥林匹克蕴涵的深而广的人文精神,了解奥林匹克与美术的关系。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情感目标:爱国主义的培养;体育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对事业的追求和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奥林匹克运动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课是通过对奥林匹克 运动丰富人文内涵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获得丰富内心感受的新型课,因此调动学生研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人文奥运

一、奥运知识

二、奥运纪念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在学新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手拉手》。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想一想,这首歌曲是为什么活动而写的? 对,奥运会,这首歌是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第24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歌名是《手拉手》。同学们知道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届时我们都将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你对奥运会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走入奥运会的历史。播放课件----《手拉手》 学生回答---奥运会

2、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从奥运的历史、奥运的精神以及2008北京奥运这三方面来共同认识了解这经久不衰的奥运。

一、奥运历史 奥运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发展与前行的历史,它分为古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古奥运会是指从公元前776年古希腊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每4年一届,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几个阶段。古奥运会是人类体育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公元六世纪的酒罐就记录了摔跤比赛与公证执法的裁判,古希腊为传扬奥运精神与运动,把运动员形象绘于陶罐上,以及古希腊名雕塑家米隆所做的尽显运动员风彩而闻名全球的“掷铁饼者”。从古奥运会竞技会场遗址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古奥运的宏大规模与辉煌场面。

1、想一想,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奥运会虽然衰亡了,但它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具体表现在:

1、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经验

2、在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上留下了宝贵财富。

3、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奥林匹克精神” 古代奥运会谋求和倡导的和平与友谊精神,拼搏奋进精神,追求人体美的精神,给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介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创始人是法国教育家顾拜旦,1896年4月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式诞生,从此解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篇章。奥林匹克标志的含义:由五个奥林匹克环组成的图案。五环自左至右互相套接,颜色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上面是蓝黑红三环,下面是黄绿二环。整个标志形成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在使用中也可以是单色的,奥林匹克标志的五个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充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团结精神。以下是那些奥运项目的徽标? 国际曲棍球联合会会标、国际帆船联合会会标、国际柔道联合会会标

二、奥运精神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奥运格言有哪些? 和平、友谊、进步 更快、更高、更强 重要在于参与,不在取胜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2、请思考一下:在艺术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些奥运精神?(1)抓住人物特定外貌反应奥运精神。(2)通过增进友谊、交流技艺体现奥运精神。(3)抓住敢于拼搏、不断进取精神体现奥运精神。

三、2008北京奥运 以上我们对奥运会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成就。你知道吗?

1、中国从什么时候起参加了奥运会?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唯一参加比赛的是短跑运动员刘长春。

2、中国曾参加过多少届奥运会? 共10届,分别是:1932年10届、1936年11届 1948年14届、1952年15届 1984年23届、1988年24届 1992年25届、1996年26届 2000年27届、2004年28届

3、是谁打破了奥运金牌0的记录? 许海峰,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566环的成绩夺得自选枪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运动员夺得的第一枚金牌。4、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 29届。5、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 主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含义是:体现环保意识的绿色奥运,体现尖端科学的科技奥运,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文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申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吉祥物:是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莹莹、妮妮。

6、在奥运盛会中,哪些方面运用了美术设计? 奥运火炬、奥运奖牌、奥运标志、奥运体育场馆设计等。

7、播放视频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奥运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瞬间。(播放视频)看完这段视频,我想同学们心情一定非常激动,我国申办奥运成功,举国上下共同欢庆,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的心情来完成这样一道题: 想一想,我们能为2008年的奥运会做些什么? 课件出示《陶罐图片》、《掷铁饼者》、《奥运会竞技场遗址》。提出问题。介绍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奥运标志及含义。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奥运的精神。培养学生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对奥运知识的搜集。

学生通过观察加深对奥运历史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学生对奥运标志的理解。通过课前学生搜集奥运方面的知识,体会奥运精神。通过2008北京奥运让学生知道我们将以主人翁的精神去迎接奥运会。

3、练习想一想,我们能为2008年的奥运会做些什么?

4、小结 的确,奥林匹克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为祖国富强而歌唱,为奥运健儿而喝彩,愿他们在奥运会上为我们的祖国争光、添彩!

美 术 教 案

课题 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6周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形式。用语言评述一下所欣赏的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目标:能够自由选择材料,确定形式,设计一件艺术品并加以装潢,使其更完整、更精美、更正规。情感目标:学会传递情感,关心身边的校园活动,关心他人。从体育美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养成认真、精细的完成制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件小艺术品,用色彩和形象表情达意。教学难点 要在作品中体现体育精神。

教学 方法 启发法 演示法 观察法 情景创设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课件

板 书 设 计 体育题材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一、欣赏

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设计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 入 运动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强者有强者的美,弱者也有弱者的美,勇者有勇者的美,成功者有成功的美,失败者也有失败的美...强者是运动场上的亮点,他们以力量、速度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来实践“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用美术作品来表现奥运精神?怎么去表现? 生:绘画、雕塑、工艺品、„ 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美术作品有多种形式可以表现体育精神。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了解怎样去表现。(出示课题)

2、新课

一、课件展示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 师生共同赏析课件中的作品,分析美术与体育的关系,以及作品与体育精神、情感表达的契合点。学生讨论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体育精神?

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与纪念品设计方法

1、根据摄影图片完成绘画作品 如单色版画、套色版画、水粉画、彩色纸拼贴

2、设计吉祥物 课件展示各个国家的奥运会吉祥物

3、设计广告招贴 分析课本中的奥运招贴(复习招贴画的设计方法)

4、设计纪念品 分析课本中的四组学生作业(扑克设计、邮票设计„)

三、学生畅谈设计构想 观看课件。观看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巡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上的困难,展示一些创意好的草图。学生讨论。由学生合作完成。

3、练习

四、设计制作: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纪念品 设计制作由同桌的两位同学合作完成,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彩色纸拼帖的形式。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运动项目的标志、球类、器械、运动姿态„)

4、小结 组织学生讲评。由学生评出最优秀的作品,请设计者向全体同学宣讲自己的创作意图。

5、教学反思

奥林匹克运动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本课是通过对奥林匹克 运动丰富人文内涵的深入了解和探究获得丰富内心感受的新型课,因此调动学生研究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本课的难点。

美 术 教 案 课题走进象形文字 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7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上教版八年级艺术教材《感受古老文明》单元内容,属于艺术与文化的学习范畴,内容涉及到文字的起源、书法艺术的启蒙和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知方式、思维观念等内容。在此之前,上完这节课感觉像历史课、语文课或色彩构成的内容,学生完成作业以后,还是不明白象形文字的魅力体现在哪里?体会不到古人造字的方式和智慧。学校教育中学习中关于汉字的文化课程不是很完整,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汉字只当做使用的符号,很少涉及文字创造所反映人的认知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于是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象形文字的美感体验和造字方法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感受象形文字的文化价值。从象形文字中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领会古人模仿自然、崇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整节课分为意美——形美——创美三个环节。在“意美“环节,设计了“古字旧事”活动,第一步是“‘和’字

故事”。选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舞图片,讲述“和”字的来历和造字方法,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和”字的人文涵义和现实意义。第二步是“猜字游戏”,由学生表演文字表达的意义,其他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其意图是亲身体验古人造字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在“形美“环节,设计了“古字舞影”活动。第一步是“肢体体验”。播放艺术家黄豆豆的舞蹈作品《甲骨随想》,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个动作或片段,体会文字的线条和结构与舞蹈语言的互通性。第二步是“美感配对”,在肢体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美感感受并选出最恰当的词。这一环节重在发展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在“创美“环节,设计了“今人新语”活动。第一步是“案例欣赏”。选择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上海世博会会徽的案例来说明古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选择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会飞的鸟》和《地书》系列,启发学生运用古人的造字方法表达现代观念的文本艺术。第二步是“文字创意”活动,根据古文字面临现代语境的变化,将古文字进行再设计,其意图是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传承与创新。学情分析: 首先,初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肢体表演”和“猜字游戏”环节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亲身体验文字游戏活动,充分发挥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理解文字的意美和形美。其次,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逐渐增强。在选择象

形文字的学习资源时,选择了一部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想联系的会意字,如“好”、“富”、“家”等字。初二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阶段,选择这样一些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字,能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初二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善于表达自己的个性。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进行文字创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能够在造字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体会设计文字带来的成就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方法,理解文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从象形文字中捕捉象形意趣,进行现代文字创意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对话、表演、模仿等形式,感受象形文字的美感以及在美术、舞蹈艺术形式中艺术要素的互通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积极地参与文字体验活动和现代文字创意活动,能进一步探究古文字的兴趣,具有尊重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发现象形文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象形文字中象形意趣的捕捉,以及在现代文字创意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 入摸石头进教室 触摸石头,体验感受

设置教学环境

一、古字旧事  呈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活字舞》图片,思考为什么选择了“和”字?  教师用实物演示“和”字的演变过程并感受字意美。

 造字游戏体验:每组根据字意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同学画一画猜一猜是什么字。

(“结绳”评价:猜对一个字打一个结)

学生欣赏图片,思考、理解象形文字的产生过程。欣赏作品理解作品内涵,学生表演、画字并猜字。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和”字的来历和现实意义。•实物演示,直观地了解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动作模仿,亲身体验古人造字的思维观念。

•用古人“结绳记事” 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呼应主题内容。

二、古字舞影

 感受象形文字的形美:线条和结构。

 播放舞蹈艺术家黄豆豆的《甲骨随想》,感受甲骨文的线条、结构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体会甲骨文的的形美。

 动作语言体验:模仿舞蹈动作,讨论并说出甲骨文线条韵味和结构的美感。 拓展练习:小组讨论并派代表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搭配。

线条—苍劲瘦硬(浑厚圆滑)

结构—曲直照应(流畅潇洒)(“结绳”评价:搭配正确打一个结)学生欣赏、思考

学生尝试用身体模仿,体验线条的韵味与肢体语言的关系。小组讨论并派一名代表进行形容词搭配,其他同学补充并修正。•探究古文字与舞蹈语言的互通性。•体现综合式艺术教学的原则。•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原则。•通过模仿实践并讨论获得美感体验。

三、今人新语

 展示徐冰作品《地书》、奥运会会徽和世博会会徽。

 作业:借鉴古人造字的方法(象形或会意)根据我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创作现代版象形文字。要求有象形意趣,意美形美。任选一个字:如当代“女”、好”、“美”、“家”、“福”、“富”字等。

根据造字方法,自选一个字,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传承创新。•合作学习提升小组的协作能力。

展示作品并评价:

 过程性评价:小组统计“结”数——评价小组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协作能力。 作品评价:基础层面: 字意明确 形象简洁

个性层面:字意深刻 形美意美

小组拿出绳子统计结数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构思

自我反思:

本节课围绕“艺术与文化”这个主题,将文字的文化性、艺术性与教学环境的优化统一起来,在情景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将学生引领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性。因此,艺术教学的设计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美 术 教 案 课题古雅端严----小篆书写指导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第18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

2、掌握秦代小篆的笔法、结构的基本书写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小篆风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分析,了解对书法作品进行鉴赏分析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课堂临摹练习,掌握毛笔书法学习的基本临摹方法。

3、通过互评及相互交流,培养协作沟通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篆书知识的了解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感受练习书法对心灵的净化作用,帮助完善自己的人格。

3、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小篆的风格特征、小篆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小篆的结构特点、小篆的基本书写技巧、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设问、启发、示范、交流、讨论、协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教材、毛笔、毛边纸、墨汁、例字挂图 学生准备:教材、毛笔、墨汁、毛边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首先我们来看两一些图案!展示幻灯片,这些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35个运动项目的图标,这套图徽被公认为世界奥运史上最有特色的图徽,大家认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

(学生回答)

师:对!大家看!这枚会徽的主题部分是一枚篆刻的中国印章的形式,而这些图标则是以小篆的圆转流畅的笔画线条为表现形式,融合了大篆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案的简化特征而设计出来的。中国篆书这种目前还在被广泛使用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形式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中国篆书中另一个种类---小篆,并以秦代小篆为例,体验一下小篆的书写要领。(展示幻灯片----课题)

二、新课

(一)小篆的风格特征

师: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秦代小篆的产生的一些基本情况,(播放视频)

师:刚才视频当中告诉了我们秦代小篆的产生根源的历史背景,概括说就是秦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产物。并且视频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位秦代小篆的代表书家-----李斯。下面我们就以秦代小篆的重要代表《峄山刻石》上的字为例,分析一下秦篆的格特征。(展示幻灯片)

师:这里有一组词语,请大家结合图片分析一下,(贴出词语挂图,词语分别为:古雅、雄浑、端庄、严谨、率意、奔放、劲健)你觉得哪个词语比较符合小篆的风格特征?

(学生回答)师引导

师总结:很好!刚才大家的选择出的这些个词语,已经概括了小篆的风格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古雅端严、秀劲挺拔”这样八个字。(展示幻灯片)

师: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一件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都是有它的时代的本质铸造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秦代小篆的这种风格,跟当时的时代本质或者说时代背景、推行制定它的秦帝国的统治者的精神意志有没有什么关系?又体现在哪?(学生回答)

师总结:对秦代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些列统一政策,可见秦统治者当时最强烈的政治愿望是什么?是统一、是秩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秦小篆的这种严谨端庄,秩序井然的风格特征其实也是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愿望的非常吻合的。

(二)小篆的笔法特征:

师:好,了解了小篆的风格特征,那么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一下小篆的书写要领,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小篆的笔法特征,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秦篆的例字,(展示幻灯片)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秦篆的笔画特征跟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楷书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

师:对!秦代小篆的笔画相对比较单纯,每个字都是用一些两端圆润、中段均匀流畅的直线、弧线拼接组合而成!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一节课我们曾经做过的基本笔法练习,当时我们做的线条练习的要领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对!就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这有这样才能写出两端含蓄、中断均匀流畅的笔画线条,其实这就是小篆的最主要的笔法特征,我们这里总结出八个字的要领“中锋行笔、藏起藏收”(展示幻灯片)

(三)小篆的结构特征

师:了解了小篆的基本笔法,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代小篆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来看看一下小篆字形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展示幻灯片)大家觉得小篆跟隶书、楷书比较,在每个字形的整体轮廓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对小篆的字形以窄长为主,好!这就是小篆的第一个结构特点—形体修长。(展示幻灯片)

师:下面我再请同学们看几个字,(悬挂4个“帝”字的不同写法挂图)请同学们看一下,哪一个规范?(学生回答)

师:对!第一个比较规范,那么下面大家就以第一个字为范例,对比分析一下后面的三个字各有什么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师根据学生对每个字的分析,依次得出小篆的另外三个结构特点:上紧下松、布白均匀、横平竖直(依次幻灯片展示)

(四)临摹练习: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从理论上了解了秦代小篆的笔法和结构特征,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8页,在这一节课所列举的例字自己任选4—6个自己喜欢的字进行临摹练习,要求尽量做到笔法到位、结构准确。(展示幻灯片)

(学生进行临摹练习)师进行巡视指导。

师:下面请大家停下来,同桌的同学之间把自己写的字进行交换,相互听一下同学对你的评价。并请同学们在对对方的字进行给评价的时候从我们今天学习过得笔法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学生相互交换进行评价)

师:好!下面咱们按照教室的桌子的分布,每相连的三张桌子为一个大组,全班共分为三个大组,请同学们进行大组间的交流、观摩、互评,并最终推选出你们最有代表性的一张进行全班展示。

(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进行走动观摩交流)

师:好!大家的交流进行的非常充分,下面请每个大组选出代表作品上交。师把推荐上来的三张作品贴于白板上,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学生进行发言)

师总结: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的很好!指出了被展示的同学写的字的长处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也是我们同学们目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在了解了小篆的基本书写要领后,还要进行反复地练习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基本掌握了秦代小篆的基本要领和风格特征,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五)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对小篆的临摹体验,请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写好小篆这种风格的书体,你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写好?是饱含激情的还是心平气和的?(学生回答)

师:对!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来讲,生活、学习中你们不缺少激情,但是往往有些同学却缺乏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这样是会对学习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当你心浮气躁的时候,去练习一下小篆,这样会是你的身心逐渐得到放松,情绪得到调整,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的对情绪的驾驭能力增强了,你的气质也逐渐变的优雅起来,那就自然对你的生活、学习都会有非常好的影响作用。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们从风格特征到基本书写技巧对秦代小篆进行了分析和体验,学习小篆既是帮助我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书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初次之外,在练习小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还能感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学习小篆多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喜欢篆书,并努力写好篆书!(展示幻灯片)

下载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一、 敦煌莫高窟第1 课时第1周二、 艺术与科学 第 2课时第2周三、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第 3课时 第3周 四、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第 4 课时第4 周......

    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课件

    导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以下是小编整理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课件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 评述)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本单元各种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

    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思想品德湖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本单元课程标准依据: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盐池五中钱金财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思想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十一章 机械与功 第一节 杠杆(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

    模式2: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85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

    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课题名称】《文艺复兴的颂歌——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认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