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论多媒体课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姚晶晶
摘要:
自90年代以来,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它
以自己特有的优势,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可以说多媒体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作用是巨大的,好好利用它,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方便。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多媒体已成为时代的宠儿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它能把学习内容在大小、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互相转化,加大了教学密度,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本人从语文教学和自制语文课件过程中,深切感知到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我觉得把多媒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五个作用: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我在导入一年级《春雨的色彩》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制作了春雨沙沙下的春景图还配上《小雨沙沙》这首歌,学生立刻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了,眼睛盯着画面看,竖起耳朵听歌。然后我问他们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他们说出春雨是无色透明的,那我就追问了一 1
句有三只小鸟却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饶有兴致地打开书去找答案了。这课生字很多,但学生对枯燥地读生字一点都不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摘生字花的游戏,读对了,这朵生字花就露出了笑脸,对这项有趣的游戏,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精神也集中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了。又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要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的区别。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况且此知识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多了,几段有趣的动画,再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看得乐呵呵的同时,这三个词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件中的教学直观形象,辅助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利用课件中独特的功效。制作动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课文;还可以播放字词,帮助正音、正字、辨析词义。如在上《邓小平爷爷植树》这课时,学生出生于20世纪,因而对邓小平爷爷不怎么熟悉,为了使学生了解他,我在网上搜了很多邓小平的事迹,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对他就有了感性的了解。在讲解课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油然产生了一股尊敬之情,邓小平爷爷认真植树的态度让他们很佩服。我还制作了邓小平爷爷边植树边流汗的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得了解到邓小平爷爷植树时很辛苦。又如在《村居》这首诗中,学生对第二句诗“拂堤杨柳醉春烟”不太理解,我就把这首诗做成了动画。学生看着画面,再加上我的讲解,很快就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可见多媒体能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形象,那学生理解起来就方便了,比老师用语言符号讲要好得多,而且事半功倍。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有杰出的才能。让学生自读找出詹天佑碰到的困难和他解决的办法,由于文中交代得比较明白,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由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由于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所以采用“中部凿井法”,由于青龙桥坡度大,所以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于是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板画画出来。但板画毕竟是画,它不会动,不能给学生形成强刺激,所以我就又借助多媒体,在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特别是火车过“人”字形线路(一列北上的火车随着汽鸣往东北方向行驶,经过“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真的见到了火车 过“人”字形线路的情景。这时学生不仅弄懂了詹天佑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不由地赞叹詹天佑的杰出、卓越。
三.利用课件强化听说读训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示范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还具有可重复调用的特点,因而运用声音教材来
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好。以一年级《小熊住山洞》为例:我把整篇课文做成一个动画片,把整篇的范读录制成声音文件已导入动画片中,并可分段,可以反复播放任何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反复跟着朗读,特别是几个重点小节,反复跟读,能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强化记忆,有助于识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朗读大师们对停顿、延长、轻音和重音等方面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课件中还设有静音按钮,学生可以练习给课文动画配音,再次强化对读的练习。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超文本的特点,突破“课堂中心”论和“教材中心”论,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我观摩了《称象》一文,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到了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这些步骤,还萌发了新的想法。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觉得曹冲的办法还不够好,因为石头很重,士兵们搬来搬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称起来也不一定准确。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士兵一个个上船,直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让士兵上岸报出自己的体重,相加起来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当场,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十分佩服,称他“赛曹冲"。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又如在《乌鸦喝水》这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全部过程,这个动画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乌鸦喝水非常难,而且很辛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衔石子太麻烦了,而且不一定能喝到水。我认为可以衔吸管喝水,既方便又能喝到水。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办法。最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归功于多媒体的功劳了,没有它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五、利用多媒体,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实验证明,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觉强得多。这种信息量的保持也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多媒体网络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
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教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垒》这一课文,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再请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由学生来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还观摩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灰雀》,这位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整堂课只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说得多,讨论得多,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还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教学气氛和谐而又热烈,更值得让人惊讶的是,在多媒体的影响、帮助下,《灰雀》的主题让学生升华到了人与自然的境界,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到充分发挥。达到这种效果,多媒体是功不可没。
在进行课堂提问和测验时,可以将事先拟好的问题做成课件,在课前或在授课过程中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使教师很快地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予以调整,以保证知识信息的准确传递,便于正确评估学生的进步,优化教学评比过程。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延伸学生们的眼,还能延伸学生们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们的脑,是优化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好手段,但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益处多多,优势不少,可使语文素质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孟海《找准多媒体课件最佳作用点的实践与认识》陆星梅《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实现多媒体网络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张城娅《发挥多媒体在化解教学难点中的作用》刘建群
《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作用》窦颖芳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浙教版语文第九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我校于97年开始,多媒体已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情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朱熹也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去体会、理解知识。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要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的区别。光靠老师讲,学生始终无法理解,况且此知识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运用多媒体,就容易多了,几段有趣的动画,再配合教师适当的讲解,学生在看得乐呵呵的同时,这三个词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如在《看月食》一文中,有月食的变化和产生月食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特别是产生的原因这个科学性的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运用了多媒体,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不但使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的画面,还使得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使他们产生了想学、爱学的想法,表演起来得心应手,大有小科学家的架式。
二、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称象》一文,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到了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这些步骤,还萌发了新的想法。有个孩子说:老师,我觉得曹冲的办法还不够好,因为石头很重,士兵们搬来搬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称起来也不一定准确。我觉得可以直接让士兵一个个上船,直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让士兵上岸报出自己的体重,相加起来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当场,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十分佩服,称他?quot;赛曹冲。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quot;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那么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自然又要靠我们的多媒体帮忙了。我观摩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灰雀》,这位老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整堂课只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说得多,讨论得多,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还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教学气愤和谐而又热烈,更值得让人惊讶的是,在多媒体的影响、帮助下,《灰雀》的主题让学生升华到了人与自然的境界,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到充分发挥。达到这种效果,多媒体是功不可没。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开阔视野
传统教学,老师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特别是自然、社会等课程,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作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试想,这样的学习怎么能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呢?怎么能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呢?不过,多媒体的应用,就马上使的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例如教学社会课《日本》一课,传统的教学就是利用挂图,讲讲日本的地理位置,读读课本了解日本的一些情况,任你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仍是提不起精神,为什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吗!运用了多媒体,学生的劲头完全不同,地理位置可以由小变大地显示,让你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讲到日本的经济,可以让你看到东京的繁华;讲到日本的象征,你能看到富士山的雄姿、樱花的美丽;讲到日本的风俗,你能看到身着和服的少女,颇具特色的伞舞和极受尊重的相扑运动;讲到日本的小吃,更是让你看得眼花缭乱,直流口水……短短的四十分钟,能让你把日本的全貌尽收眼底,更让学生们意犹未尽,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从此爱上了这门学科。怎么样,多媒体的作用确实不同一般吧!
总之,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语文多媒体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与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PPT】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分组讨论)(各组长总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3.游戏《砸金蛋》通过找到字的拼音解救正确的字。
六、总结。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01年将全国所有的学校联网,2005年将全国所有的家庭通过光纤联网,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方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内在教育领域中,随着校园网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则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
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介入,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却无法回避一个现实:资源开发的滞后和统整性的薄弱,加上整合理念、资源技术对师资层次水平间要求的不和谐,“课堂搬家式”课程内容占多数,即使有些课程内容增加了“即时性”、“双向交流性”,但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要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虚拟情境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教学资源仍然显得很匮乏,大多数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停滞在资源素材的堆砌和组建上,整体而言应用效益较低,难以体现优质高效的资源服务。
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师生(甚至家长)的综合性语文教学资源库,以适应校园网的需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我们根据我校网络学习现状改变的需要,拟订“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实践研究:一方面以信息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理论思考与假设 ㈠概念的界定
教学资源:指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能帮助和促进他们教与学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性教材、媒体、课件等资源以及各种信息。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素材类教学资源: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教案库;以及支持语文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㈡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师中,积极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有效的条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而网络环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现代学习论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我们设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的内容,以研究性、自主性的原则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学习化专题网站。进而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师生通过网络合作互动,对话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三、研究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以小学语文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培养具有较高学习水平的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㈡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建设优化网络资源的模式,建成具有特色、科学、规范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教师、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探索和设计一种以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自主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3、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㈢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创造性原则。
四、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如何建设,如何应用于教学,特别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究活动,在网站结构、教学模式、协作等方面开展积极尝试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都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利用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仪、音响设备甚至是校园网、因特网等硬件环境,和一些多媒体创作软件,把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数字化。这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能化解一些知识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这些手段却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以获得知识为目标的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强烈要求。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力求使语文教学资源成为提供诸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育论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丰富的资源类型,从情境创设、知识讲解、知识拓展、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从而实现与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的全配套。
2、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语文教学资源依据小学语文的固有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恰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借助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特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希望遵循“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原则,重点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在线同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研发、校本教研、教师协作、学校文化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模式,侧重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提炼、重组、系列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语文资源建设的应用价值和基本规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它使教学成为开放式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是自主的和个性化的,内容形式是多媒体化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更多的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将重视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自主探索型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开展研究实践,自我进行激励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是课题的实施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3、文献研究法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理念,特别是对有关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的借鉴。
六、实施条件
1、从硬件和软件上来看,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拥有2个50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40座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制作室,网络中心,100M宽带接入,建有校园网,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布设了网点,同时添置了必要的相应软件,现在已拥有近10万元的资源库建设等,为每位成员能积极参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我校“九五”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常州市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学习的研究》也顺利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同时我校的其余省级、市级课题在九五与十五期间也多次获得常州市级课题评比一等奖,学校还两次被评为武进区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还被评为常州市18所优秀教科研基地先进学校之一。通过研究,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厚实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3、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长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在省、市各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较好的研究水平,多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为课题研究快速促进教改奠定了基础。
4、辅助以下保障措施:(1)组织保证;(2)制度保证;(3)软硬件保障;(4)经费保证。学校将每年确立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七、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4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研究、论证方案;
2、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进行文献资料的研究与学习。
3、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
4、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㈡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8年8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师生共建专题学习网络资源,并展开实践与运用的研究,让学生利用资源围绕专题进行有效优质地学习。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㈢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语文教学软件。
3、优秀教学设计和科研论文集。
4、有代表性的的课例、录像实录片。网络学习环境中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21世纪从容而至,网络正在春风化雨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存方式;无独有偶,相形更合国情的新课程标准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教与学的传统定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必然身先士卒,痛并快乐者、变并实践者是也!。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在终身教育概念之下,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现在和将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础,具多重奠基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人文理念,不仅是时代变革对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的要求与挑战,更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体现。我们要培养学习者从孩提时代,便通过更为主动、高效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为着这一目标,开展“网络环境中语文学习”的全新探索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亦成为教改的重中之重。当奇妙的网络相遇美妙的语文,教学所碰撞出的火花是新鲜而炙热的。以下,仅就笔者的粗浅实践,从“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两个相关层面进行探讨: 一.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全新语文信息空间。所谓网络学习环境,是指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路(或其他线路)经由Internt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m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计算机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辅助工具,而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1. 通过网络创设“新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课堂时空宽泛,实现“大语文”教育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每周几节。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堂主体宽泛,促进教学相长。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语文课堂”,去接受式各样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对于革命战争题材的课文,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年代、情感的局限,积极性不高,老师也往往为了创设象样的情境费煞苦心。这一年的教学中,我有意将融合“代沟”的艰巨任务下放给学生,并实行“承包责任制”。《丰碑》阅读教学前一个月,即让生以小组认领的方式自由选择长征的相关议题,借助网络海量资源优势,进行分层研究。课后,开展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方向的开放阅读汇报。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从类型线索,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就社会事件的资料整理,至少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进而对《丰碑》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加以援证。有一组学生的电子卡片名为“艰苦岁月”,他们以红军瑞金总政治部旧址那栋极其简陋的泥房、以邓小平同志简的的办公室兼卧室为证,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兴国县当时全县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牺牲了2万余这一具体数据作为长征艰苦性的例证。还有一组学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川西山地的风景图片中观察到那里风景虽然优美,但地势险峻水流急,高山险,现在尚且如此,更何况六七十年前的,红军经过此地何等不易,从而激发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行知先生所倡“行而后思、思而后知”的教学理念,在网络资源的推动下亦轻松实现了。2.通过网络创造“新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有一句经典名言:“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而言,网络有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其更加完善,更立体化,更多元,更富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这种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所谓“超文本阅读”,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种近乎“全息”的阅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不仅调动了学生高涨的积极性,更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我们应考虑到工Internet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管理,但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仍是进行良好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最新化,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只有这样精心挑选的好教材,才是奉献给学生的营养全面丰富的精神大餐。3.通过网络改变“新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采用新技术本身不必然导致学习者能力的发展,需要运用非常具体的辅导,帮助学习者掌握一些学习的策略,在真实或类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最终形成能力。这要求教师对学习的一般规律、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有一定认识与把握。要求教师在创设学习活动情境时,注意设计一般能力发展的辅导对策;在实施过程要注意落实能力发展措施。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网络给孩子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孩子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以网络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采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阅读、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阅读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 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 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阅读,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方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无论是“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分类下载存储法”,还是“自由阅读式搜寻法”都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极佳体现,也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与现代生活方式整合韵全新尝试;而“资料处理利用方法”更是作为现代人的小学生,将来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以网络作为“学科中介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这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并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以网络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言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扩展式作业设计更欲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学生对《鲸》《蟋蟀的住宅》等说明文,往往知止于表面,过去的教法是找来大量图片、文本作补充,或劳心劳力制作课件,自主的探索过程尽量避免了学生被教师一人的思维筐定,教者,导也,在此无须它言,水到渠成。以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住处技术与语文信息的整合,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怀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原必然结果。两年前,学生们还只习惯于在班中交流优秀作品,偶尔报上登了块“豆腐干儿”,心情何等激动,他人眼光何等羡慕!而今,每个人都可在网络中实现作家梦,何止是作家梦,任何天才梦只要做得出就有实践的可能。由此培育的自信、创新、不盲从,不正是时代精神的化身?因此可以说,“交互性学习”不仅益于智,更利于心,是情商培育的极佳方式。
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所谓开放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落实“大语文”教育观,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能正确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积累。笔者所尝试的,是以网络课件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联系、沟通、事例为理念,以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并逐步摸索新的语文学习方式。现就以上几点谈谈体会:
1、以联系、沟通、副合为理念,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知识是能力发展的素材,人与知识素格的积极互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学习的唯一与最终目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无法穷尽知识的海洋;历史不断发展,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随时获取改进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知识。知识的掌握的确重要,但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以“联系、沟通、融合”为理念、“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正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素养的高度重视。三层理念相互交融又各有侧策,化用到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语文教学实践中,关键要抓住两个“点”。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了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一看我们的教学材料是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紧密;二看我们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三看我们的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个性化观点相互砥砺的交锋点。对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有机地整合,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间的相互砥砺,得以补充,完善,从而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初生牛犊、锋芒毕露的特性更易于暴露不同观点的差异性,因此,抓住了个性认知的交锋点,也就在自主合作的同时,实现了相互间的沟通融合,语文辨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都得到长足锻炼。课文《你,浪花中的一滴水》学习后,学生对雷锋的理解相当模糊,“雷锋那种精神很高尚,但是在印象中离我们很高很远”。在后续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找寻有关资料,逐步形成了自己观点和看法。一组同学从雷锋扭秧歌的故事中感受到雷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情趣的人;另一组学生将雷锋改名参军的花絮讲给同学听,认为雷锋是一名对党、对革命有感情的人„„这些细节一下子拉近雷锋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学生脑海中的雷锋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对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2、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创新发展为目标。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此过程,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时,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也由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多么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是否真正使用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只有一个地球》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分四部分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同时,本文内容下现实生活紧贴,信息来源广泛,是进行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好时机,从学期始,既发动大家寻找身边的“环保小卫士”和“环保小博士”,观察生活与网络阅读双管齐下,准备储存的过程即是收获积紧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也绝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范畴所含盖的了的,自然、美术、音乐„„几乎涉及到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教学时,学生已对“只有一个地球”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各自搜集处理的信息进行集体交流,帮助他们完成对课文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课内引申向课外,借助网络“量贩”功用,把学创造性提炼、开发。有的学生借用“艺术汉字”创造出图文并茂的环保广告语,“谁愿意氧气打五折?”深入人心:有的学生用Flash做了爱树互鸟的小动画,充满童趣;有的用Word、PowerPoin办环保电子小报或电子读书卡片,课余交流宣传环保理念;还有的结合实践活动用Frontpage写出电子调查报告。学期末,鼓励学生将作品发送到喜欢的网站或教师邮箱。不知不觉中,师、生信息素养都大幅提高,更为难得的,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没有丝毫的被动懈怠,完全的寓教于乐、自主调控,激情愉悦的学习,身心放松的收获,大多得宜于网络的丰富多姿。教师更不再仅仅是呆板不变的课堂组织者、指挥者或领导者,而是学生团队中平等的首席长官。总之,以网络课件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联系、沟通、融合为理念,以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并逐步摸索新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网络养料滋润下的语文教学,也必将开出一株株教改奇葩!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浅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课堂。以其拥有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直观性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科学信息教育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已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不受时空限制,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接对学生形象、逼真地传授知识,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课件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行动情,尤为重要。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利用CAI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
例如,在导入新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用计算机播放配有低沉哀乐的有关周总理挂像的画面,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抓住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蒙的,又阴又冷。”同时,结合“送总理”的时代背景,用CAI课件配音概述首都人民悼念周总理,惨遭“四人帮”迫害的情况,同时同步播放画面。最后让学生思考:人们当时送总理,心情除了悲痛至极,还有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开头一句看似简单的天气描写所蕴含的深意——暗示当时“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总理的政治气氛就心领神会,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再如:《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该篇文章结尾时,注意到要用多媒体淋漓尽致的展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泪水涟涟的生动画面,在展示过程中,辅助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多么慈祥的大娘呵,还有那天真可爱的小金花,她们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他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
二.利用课件 形象再现 激发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表象会得到丰富,课堂的氛围也就更活了,也就会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也必将大大提高,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时,先利用CAI出示一幅有关燕子的图片,对于课文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的描述,利用课件在燕子“羽毛”上打圈闪烁;对于“那剪刀似的尾巴”的描述,先用鼠标点击“尾巴”一词,这时燕子的尾巴就动起来。然后再把“尾巴”点击放大,并且在放大部位的旁边相应出示一把剪刀的形状,这样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燕子的尾巴很像一把剪刀,同时也清晰的知识了这个比喻的含义。这也就突破这个知识点“比喻句”的学法。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把这些抽象的问题很容易地理清、弄懂并非一件易事,如果采用计算机软件来教学,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使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趣昧化。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到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图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其具体步骤:第一: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出一个亮点,闪烁数秒后,在其旁边打出“圆心”二字;第二:在屏幕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边打出“半径”;第三: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中适时加以说明,这样,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过程,从而牢牢地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还知其必然。
三.利用课件 欣赏体味 激发情感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视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发现: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难点。因此,我在设计制作课件时特别注意到表现出这一点。视频画面上:清幽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身旁这两个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只能用他那灵巧充满智慧的双手在琴键上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他琴声中的内容:在大海水天相接的天边,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钢琴声,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意境之中。学生在这种音乐、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正是在耳闻目睹心灵的感应中学生终于领悟到贝多芬当时内心的情感,也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课件 移花接木 激发情感 小语大纲明确指出:“课文教学要与作文教学密切配合。在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方法。”
例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最后一课时时,可利用后20分钟进行仿写训练《我爱故乡的桃树》,将屏幕上显示的杨梅树变成桃树,显示风吹叶子的动景,枝干、花变果实的过程及果实颜色、形状、果农在秋天摘桃的繁忙景象等。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各尽所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这样便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对比感观,学生从图、文中找到读写的结合点,很快提高了自己的阅读、作文能力。
再如在利用《可爱的草塘》课件进行教学的同时,我将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结合有关“春天”的录像,设计制作课件进行当堂练习。要求学生以《可爱的春天》为题进行写作训练。由于学生已经在《可爱的草塘》课文情景中感知到写景的经验,再加上图文的引导,现在再利用移花接木之术,学生很快就顺利的完成了写作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多媒体CAI课件只能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合理利用课件,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这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在制作课件《小石潭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www.xiexiebang.com
【摘要】现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本文简述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作用;问题;看法。
21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应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课件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也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大家是否留意有一些课还是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现将个人一点体会和感悟记录如下。
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孙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来了,说:“师父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听了一瞪眼,很不高兴的说:“好个猴哥,明知我肚大能吃,却给我最少,而你却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哈哈笑道:“好你个呆子!„„”,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你能帮助八戒进行大小比较吗?”„„。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碱金属——钠》时,借用课件虚拟演示了Na与H2O反应的试验,化微观为宏观,突出了Na原子失去电子
变成了Na+离子,置换出H+离子,放出H2的过程,再结合真实的演示试验,加深了学生对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理解。在教师的诱导下,根据现象学生很容易总结Na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如一位小学教师在讲授《圆面积推导》中,极限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只能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难以较好完成“曲变直”的过程。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将圆分成n份,它使展示过程更具体,更清晰可见,更令人信服。学生根据圆形的分割趋势,亲身经历了“直觉的极限过程”,直至他们能够接受的终极状态――长方形,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从以上三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2、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3、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从以上三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2、使教学容量加大、教学节奏快、效率高;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
4、能揭示规律,攻克教学难点等。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化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假如运用不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化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假如运用不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板书、作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有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跨度,速度快将使学生丢失信息,不利于记忆、思考、提高知识水平,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
2、分散学生注意力,弱化思维
教学是一门艺术,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恰当可以受到好地效果,但是有的课件过分追求形式,甚至于喧宾夺主,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弱化了学生思维,影响了教学效果。
3、思维异步,教与学互动受阻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应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然而由于诸多因素,许多教师在运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实现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受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或方法不同于教师事先设计的方案时,迫于课堂时受限,师生互动不能完全展开,只能简单应对而回到课件中,从而导致师生思维异步,互动受阻,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板书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进行知识加工,形成新知的外部支撑点,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是教学内容不可或却的环节。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教师只是点击鼠标,适当解说,黑板空无一字或只写课题,学生长时间观看屏幕,他们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较短。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也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平平。综上所述,我们在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消除它的负面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教学层面上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多媒体课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几点看法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认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实践,同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近二十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支撑的现代教学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并不是现代教学。现代教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学习源之间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根据《新课标》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
2、提升教师素养,抓好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全体,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能力的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常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如: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发展需要,运用适当的工具,策划和设计相对独立的小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3、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计算机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新课标》中也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但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中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学习信息技术技能与学科知识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两方面的发展过程要整合在一起。在进行整合实践时,需要考虑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呼应配合,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时,若要使用某种信息技能作为学习工具,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应该预先学习这些技能,否则,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一厢情愿,事倍功半,因此中小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在教学原则中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形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效,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象挂图、模具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自制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那我们就选择恰当的媒体工具做简单有效的课件。课件制作前要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确定位,抓住切入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现代教学思想的具体应用,它的价值是作为教学手段而存在,是作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桥梁而存在。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
第五篇: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结题报告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结题报告
额敏县一中 尚爱丽
六月至十二期间运用观察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对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在创新教育全面展开的背景下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它还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密度;能引起审美愉悦,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另外,它还能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把课堂教学优化到最佳程度。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乐趣,一份光彩。可以说,这种多媒体教学,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而真正贯彻执行、为大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多媒体教学的含义
区培民指出:“所谓多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特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如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的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多媒体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说:“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自觉而积极地吸纳现代文明中切实可行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等,并加以改造、整合,让现代文明成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科学试验表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的知识是不等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可见,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气氛更浓厚,学习氛围更轻松。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容量,长课短讲
在现代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在大屏幕可以一览无余。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就很容易实现了。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是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最大限度地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其真正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新性,激发、促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那何谓“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即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建设者。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渴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望。适当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就先给学生播放了英文版的演讲视频,果然,视频里那种激情澎湃、振奋昂扬的演讲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学生除了听到了演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也激起了学生对演讲的兴趣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了解。这样就更利于学生更好研习这篇文章。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曹雪芹在这一章节里对林黛玉语言心理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为了让同学们一开始对这部经典著作和主要人物不产生距离感,我首先用多媒体给同学展示了《葬花吟》和《枉凝眉》两首曲词,并且播放了相关音频,还给同学适当讲解了关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等故事,同学们兴趣一下来了,都争先空后地谈起自己对这部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看法。更多读过这部书却因内容太厚重和难以理解而半途而废的同学发誓回去一定要把它读完。这样学生就很愿意走进课文,去了解更多的情节。
2.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的容量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就是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教学《唐宋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概况及各位代表诗人的详情,我把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的“诗歌唐朝”讲
坛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让学生透过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个人生活经历获得他们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及各自所属的阶层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诗词本身和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的全面了解。也让他们更深刻了解了李白的狂傲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等。
3.利用多媒体技术要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如前文所述,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现了许多原来在语文课堂上难于达到的效果。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借助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在阅读分析文章时,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会“卡壳”,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这样难于理解的也就容易理解了。教师在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时有时候仅仅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把握重点,使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顺利突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如在写作文时,很多时候学生会对作文内容感觉陌生,在表达时更是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完成这一难点,用课件的形式将作文的素材展示出来,或文字或图画,让学生在大量的生动、鲜活的素材面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很难理解贾府的平面布置,从而无法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如果把贾府的平面布置图以及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设计成动画,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4.教师要增强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虽然多媒体教学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但它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地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我们应该时时
谨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另外,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机。我们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用多媒体做新课的导入。如学《我与地坛》一课,我先多媒体展示了地坛公园的很多图片和史铁生的照片,给同学们讲解了史铁生在这个公园里曾留下的“足迹”;还可以做学习课文时的难点突破。如教学《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美,但是注音把握不准,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获得审美的愉悦;还可以用多媒体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在学生反复吟咏文字后,再播放视频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多媒体课堂应该有学生活动的时间
现代教育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目前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结构设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的环节,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四.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改造了我们的教学,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
归纳以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1)“唯技术论”观点。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的现代化。(2)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3)笼统、抽象地认为中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与媒体技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现代教育媒体对于语言积累、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联想和想
象的培养无能为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课有利也有弊,我们应首先认清多媒体教学课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少,努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的动机,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最终在和谐中优化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