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海的女儿》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海的女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海的女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的女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集中了中外童话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海的女儿》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童话,本课是这篇童话的结尾部分,讲叙的是小人鱼最终成全王子、牺牲自己的故事。课文通篇的对比描写及对小人鱼的心理、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善良、勇敢的主人公形象。
1.认识“港、宴”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小人鱼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心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打动自己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是教学的重点,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小人鱼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心灵是教学的难点。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环境及周围人的幸福衬托小人鱼的悲剧。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交流中加深读文本的感悟。
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入境想象,体会小人鱼的痛苦,从而理解她身上所闪耀的善良、对幸福的勇敢追求的美好品质。
(一)课题导入
由影片《海的女儿》导入,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畅。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
指导学生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读第1自然段,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用一个词来描述。(鼓励学生回答)
2.找出描写公主外貌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公主的美貌)
3.读第3-4自然段,感受王子对公主的喜爱之情。
4.为什么小人鱼感到自己的心在破碎?(在文中找出答案)
5.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人们迎接公主,准备婚礼。
(二)学习第6-10自然段
1.分小组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流利。
2.概括段意:这一部分写王子和公主举行婚礼,小人鱼却将死去。
3.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你感到悲伤还是愉悦?为什么?
4.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写环境的宁静美好,反衬小人鱼心里的不宁静和痛苦。)
5.“这是她能和他在一起,呼吸同样空气的最后一个夜晚,这是她能看到深沉的海和布满了星星的天空的最后一个夜晚。一个没有思想和梦境的永恒之夜,同时在等待着她。”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写出了小人鱼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哀伤。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读出焦急的语气,比一比谁读得好。
2.面对选择,小人鱼最终选择了什么?
3.和同桌交流讨论,为什么小人鱼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4.指导概括段意: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小人鱼化成了泡沫。
(四)总结拓展
1.班级讨论,学完本课有什么感想。
2.拓展阅读《海的女儿》,谈一谈小人鱼具有怎样的品质。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的是王子迎娶邻国的公主作为自己的新娘,在船上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小人鱼早就知道,王子公主婚礼后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她就会死去;小人鱼的姐姐们用自己的头发向巫婆求来一把刀,叫小人鱼杀死王子,就能获得生命。但小人鱼深爱王子,为了成全他们的幸福,最后跳入海里,化成泡沫。
本课的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故事的发展主线,串起小人鱼的悲剧结局,从中感知她的闪耀品质。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6 海的女儿(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类文阅读-26
海的女儿
海的女儿(节选)
【丹麦】安徒生
海底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铺满了白沙,那里生长着奇异的植物,柔软的枝干和叶子随着水流来回摇动,鱼儿在树枝间不停地游着。大海的最深处是海王的宫殿,珊瑚堆砌的墙壁,琥珀制作的窗台,蚌壳铺满了屋顶。每一个蚌壳都含着亮晶晶的珍珠,随着水的流动可以自动地开合,发出明亮的光芒。
海王就住在这个宫殿里,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母亲帮他料理家务。海王有六个女儿,她们都是美丽的海公主,她们都没有腿,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六个女儿中最小的女儿最漂亮,她的皮肤光嫩得像玫瑰的花瓣,蔚蓝色的眼睛如同大海的颜色。
她们在宫殿里度过美好的时光,大厅的墙上长着美丽的鲜花,琥珀镶嵌的窗户敞开着,鱼儿通过窗户向她们游来,在她们的手里找东西吃,让她们来抚摸自己。
小公主的最大爱好就是听人类的故事,老祖母不得不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关于船只和城市、人类和动物的知识讲给她听。小公主非常好奇,为什么地上的花儿能散发出香气来,而海底上的花儿却不能;为什么地上的森林是绿色的,还有“鱼儿”在树枝间游来游去,清脆地歌唱。她不知道,那“鱼儿”
其实就是小鸟,因为她还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只小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硬——()
诞生——()
昏暗——()
2.根据文章,连一连。
墙壁
蚌壳
奇异的枝干
窗台
珊瑚
柔软的鲜花
屋顶
琥珀
美丽的植物
3.海底有的宫
殿,帮
他
料
理
家
务的是
。他有
个女儿,其中最漂亮的是,作者详写了她的和。
4.你知道《海的女儿》的主人公是谁吗?你想怎样评价她
呢?
5.读了选文,你觉得海底的王国美不美?用手中的笔把它画出来吧。
【参考答案】
1.柔软
去世
明亮
2.墙壁——珊瑚
窗台——琥珀
屋顶——蚌壳
奇异的——植物
柔软的——枝干
美丽的——鲜花
3.海王
他的母亲
六
最小的女儿
皮肤
眼睛的颜色4.《海的女儿》的主人公是海王的六个女儿中年龄最小的那位人鱼公主。我觉得她单纯、美丽、善良、充满爱心。5.略
丑小鸭(节选)
【丹麦】安徒生
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荫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在这清澈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
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
对于他过去所受的不幸和苦恼,他现在感到非常高兴。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美正在向他招手——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他们向水上抛来许多面包片和麦粒,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你们看那只新天鹅!”别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
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跑去。他们抛了更多的面包片和麦粒到水里,同时大家都说:这只新来的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而他现在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鸟儿。紫丁香在他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
他扇动翅膀,伸直细长的颈项,从内心里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幸福!”
1.“兴高采烈”的意思是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原因是。
2.作者写“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有什么作用呢?
3.前面说他“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是因为,后面说他“感到非常难为情”是因为
。4.你想怎样评价丑小鸭变成的这只天鹅呢?
5.你还知道哪些经历了磨难后获得成功的人物事例?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参考答案】
1.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
看到又来了一只新天鹅
2.这样写反衬出了新天鹅的年轻、漂亮。
3.示例:对美的东西要学会欣赏,企图占有的想法常常是有害的。
4.示例:丑小鸭变成的这只天鹅年轻、美丽,而且具有谦虚的美德。
5.略
6.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
学情简介
我班学生学的是老教材,但从三年级时我就比较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常常会寻找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推荐给他们,或读或写或品或悟,而新教材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补充内容。因此,我班学生对学习此类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然而,从本课来看,不仅是要让学生们从骑者们的眼神中读懂他们对老人的不同行为,更要了解这些行为与眼神的关系,甚至是行为之后所隐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课文又不同于以往直接抒情的,故事情节不是很强,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要从骑者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的行为,又要从老人的行为中想象他的眼神,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推敲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从其中体会出深刻的内涵,这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教学目标
在研读了课文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徒劳”、“无济于事”、“暖人肺腑”等词语。由于课文的语言内涵丰富,出现了许多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在课前的预习中、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通过随机查字典当场解决这些词语。一方面,理解了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用工具书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教材课文篇幅长,再加上含义深刻,有些词、句文学性较强,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机会。我觉得我们不应在朗读上“吝啬”付出时间,因为,朗读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再加上学习老教材的学生对于新教材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要在课文的朗读上扎实些。教学中,我采用了反复读重点段,引读、自己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悟“眼神”的内涵,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并通过释疑体会人物的品质。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要求,所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我并没有更换这一个目标,(“更换”什么意思?学生在质疑方面是何基础?应具体说明)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帮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的问题。
4、借助写话训练使学生懂得在别人遭遇困境时,应给予真诚无私的帮助。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如果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悟与训练割裂开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无疑会使语文课失去了味道。因此,对于课文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我试图通过写话练习来实现。这样,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课题,整体进入课文。
1、师表扬学生上课精神饱满。
2、出示课题,齐读。
“眼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老师在表扬大家的时候,你们看到老师的眼中流露着怎样的眼神?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这位老人又读懂了谁的眼神?是怎样的眼神?带着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找到相关的句子后用直线划出。
(说明:由于“眼神”在生活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课的一开始,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了“眼神”在生活中的作用,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了铺垫。同时,就课题进行了提问,抓住了课文的着眼处,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起着推动作用。)
(二)抓住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
(说明:在仔细分析了课文后,便能发现第5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是老人对杰弗逊所说的一段话,分析了骑者的眼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把握了这一段就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质,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便以此作为统领全文的线索,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课文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1、根据学生交流的语句出示课文第5节中老人说的一段话,引出线索。
(1)自己试着读读这段话,不仅要读通,更要读懂。你读明白了什么?
(2)“学贵有疑”,你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对课文中字、词不理解:无济于事、……之状
●对课文内容不理解:“这样一个机会”指怎样的机会?“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说明: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理解“眼神”在老人和骑者之间所起的作用,我提出了“读懂了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他们整理出故事发生的整条线索,从而也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边读边想,在读中产生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从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读懂什么?”之后,又提出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根据学生以往的阅读过程,读不明白的往往是课文深层的内涵部分,在课文里也就是“老人是如何能通过眼神分析出骑者不同的行为的?”学生对产生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对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住线索学习课文第1节,体会老人的处境,体会老人的眼神。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出问题:“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指什么时候?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好好读一读。
(1)指名读
(2)这是文中的描写,现在请大家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老人当时的处境。
(媒体出示词语):
两鬓苍苍、老态龙钟、凛冽刺骨、焦急万分、抖抖索索、漫天飞雪
(3)自由说、指名说
(4)想象:此时此刻,老人的眼神是怎样的?
(说明:本文除了有人物语言丰富的特点外,还反复渲染了天气的寒冷,并在第1节中着重写了老人在长久的等待中身体被冻僵的场景描写,这是突出了老人所处的困境,为下文作了铺垫,让人感受到骑手给予老人的帮助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训练点,目的一:体会老人所处的困境,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目的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3、抓住线索学习课文2、3节,知道骑者们的不同行为,体会眼神与行为的关系。
就在这时,羊肠小道上走来一队骑者,当老人向这队骑者投去求助的目光时,他却看到了不同的眼神。师引导学生再读第5节。
那么,老人对这两种眼神的分析对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骑者不同的行为吧!再读第2、3节,找到他们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
(1)让我们先来看看前几个骑手的行为,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课文第5节来说一说。
突然,冰冷的羊肠小道上由远而近传来了有节奏的马蹄声,老人怀着焦急的心情,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可是这些骑手们,个个流露着的眼神,他想: 。
自由说、指名说、再自由说、齐读填空。
(2)指导朗读描写最后的骑者的句子。
就当最后一个骑手将要和他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看到他的眼神里流露着——(齐说)
于是,便向他提出了帮助的请求,自己试着读读这一节描写骑者的语句,想想该怎么读好它。
指名读(媒体出示红点)、齐读,读好骑者当时帮助老人的行为。
(说明:感悟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依托,没有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的感悟必然是空洞的。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行为(关爱他人、冷漠待人)带给老人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我设计了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5节进行想象说话。这个填空练习的设计我利用了课文描写中的某些空白处,通过想象帮助学生去体会,同时也让学生能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好方法。)
4、通过引读4、5、6节,再次体会老人的那段话。
(三)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也知道,这最后一位骑者就是——(托马斯。杰弗逊)
他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受到人民的爱戴。
2、总结: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杰弗逊的眼神也反映了他的心灵。怪不得他在成为总统后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3、写话练习:相信这位总统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一定受到了许多的启示,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会有些什么启发呢?请写一、两句话。
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让我也感触颇深,所以我也写了这样一句话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还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学生个人的差异,他对内容的理解,对内涵的把握都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也是不同层次的。通过写话练习,将课文的含义进行了内化和提升。)(出示学生的写话内容)
如果说《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从广度来挖掘深度,那么《眼神》的设计力求从深度来挖掘深度,也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并且通过反复朗读、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真正的学到一些什么。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一堂骨干教师公开课让我受益很多,但我也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2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读完故事,我们不禁会发出和小木偶相同的感叹: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狈纸巧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3.独立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悟课文的角色对话,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重难点是因为:这篇课文属于拟人体的童话,文中对话较多。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学生运用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童话蕴含的道理的阅读方法学习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拟人体童话的特点。《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小学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就是本课重中之重了,因为人类不只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是只有“快乐”一种体验。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反复品读人物间的对话领悟“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上。
二、本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自主选择角色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自己当作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化身为主人公,直接进入文本中,与与课文零距离接触: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待遇后,你的心情如何?让学生亲身体验角色特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领悟道理。
三、本课的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这节课我重点研读的是文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采用自由读、小组练读和角色读的方式,真正做到以读****,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木偶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揭示本文主旨。
四、本课的教学过程
( 一)闯三关,查预习
1、生词关
2、课文关,同桌互查预习课文情况,因为课文比较长,每人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注意读准字音。
3、问题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的问题?重点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一是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二是明白课文的道理.
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类不仅仅拥有“笑”一种表情,人生也不仅仅拥有“快乐”一种体验。
(二)自主学习
个人自学: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表情、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有感情地读一读,用心体会人物的心情。
小组交流:先把你找出的句子读给组内的人听,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组内其它人补充.
全班交流:师对交流的情况进行点评、点拨、整合
(三)积累词语(读词、理解词、运用词)
唉!只会笑的小木偶好可怜呀!如果你是小木偶,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后,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屏幕出示:齐读,看看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出表情
三选一个说一句话。
你还能说几个人类表情的'词语吗?
扩展词语: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人类的表情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丰富
课后抄到笔记上,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检测:
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填上表达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1.“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 )地尖叫。
2.“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地回答。
3.“脑袋很疼。”小木偶一副( )的表情。
4.“老奶奶,我没有撒谎。”小木偶( )地说。
5. “谢谢你给了我人类所有的表情。”小木偶( )地对蓝鼻子小女巫说。
小结: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真好。天气有阴晴雨雪,味道有酸甜苦辣,表情有喜怒哀乐,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丰富多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完整的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真高兴,我们都拥有人类的全部表情。我们走进故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课文太长,四人小组选一个片断,注意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把体会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六)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小木偶现在拥有了人类的全部表情,他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任选一个题目,编一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力,还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又遇到了小红狐。(和好、惩罚)
我不仅仅会笑
再见熊警官
和老木匠幸福地生活。
成为真正的孩子
……
自编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点评)
布置作业: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走进小木偶的内心世界,亲历了小木偶的情感历程,自然也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口语交际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舞台。而续写的环节,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拓展和扩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四、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这节课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我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非常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
五、说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教学鹅的步态这段,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并教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前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资料,用录像展示、肢体语言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兴趣提起来,再从旧知识入手,背古诗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写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七、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八、说板书设计
13 白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第三种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图片的出现要讲究时机。出现早了,可能就会有“用图像去解读文字”的嫌疑。这话是一位特级教师说的,具体是谁我已忘了,当然也不是原话。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语文与电视等其他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是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的,而非画面。所以有时看似用画面帮助理解,实质却使感悟文字这一任务落空了。当然,有些光看文字实在难以理解的另当别论。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篇: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并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来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嚣、吭”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看”。会写“吠、促”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即将、姿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体会语言的趣味。
3.能根据“叫声、步态、吃相”分类摘抄文中表现鹅高傲的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
4.能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章用对比的写法。
5.比较阅读《白鹅》和《白公鹅》,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的共同点,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6.能根据“叫声、步态、吃相”分类摘抄文中表现鹅高傲的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是教学的重点。能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作者语言之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2.入景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对比自己,体会白鹅进门时的高傲,同时引导入境,想象鹅可能是在说什么,体会白鹅叫声的高傲。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得到教育。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以学生都很熟悉的诗歌《咏鹅》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较多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对难读的句子,交流朗读方法和要点,学生进行展示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演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再识“高傲”
1.体会:①鹅的叫声很高傲。②鹅的步态,更是傲慢。③鹅吃饭时,架子十足。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步态、吃相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鹅的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鹅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架子十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品读句子,体会趣味
1.学生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具体分析步态与鸭的对比、吃相与狗的对比的句子,体会文章的写法,感受语言的趣味。
(七)课文小结
本文从叫声、步态以及吃相三个方面对白鹅高傲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好的板书能体现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抓住文章的脉络。设计了如下板书: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位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泉城》、《九寨沟》、《故乡诗情》和《木樨雨》,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致形貌优美,段落划一,非常得当儿童学习《故乡诗情》处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足可见其承先启后的紧张作用。
这是一篇形貌荷兰故乡美景的散文。形貌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故乡风景:葱茏的草原,好坏花牛,乳白色的绵羊,玄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冷静挤奶的人,平静安定的夜晚,闪耀的灯……优美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故乡画显如今我们眼前,洋溢着平静清闲的情趣,全文好像是先容荷兰的影视风景片的教学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抒发了作者对荷兰故乡风景以及自由宁静生存的向往之情。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精髓和灵魂。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阶段目标,结合本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识会写本课9个生字,只识不写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课标对应目标: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总目标,三个学段要求的层次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为“能用……”。三个学段螺旋上升,逐层提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所以制定“正确、流利”的目标,将“有感情”放在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中完成。)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这样,就构成了识字、读书、理解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网络,便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上课伊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舒缓的音乐,优美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达到“课未始,情已生”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节课我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正音,读中把握内容,读中理清层次,读中体验美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风靡全国,影响深远,就在于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
再者,《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与文本对话,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同时有利于在朗读课文中初步感知)
(三)师生互动,检查自学情况
孩子初读之后设计一个形势新颖的闯三关来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一关老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关,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理解词语。第三关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相机正音,指导读通读顺,初步感知各自然段内容。这三关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体现了学习的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写好易错字“顽”和“肃”,以一字带多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情”
1、听课文录音(或自由诵读),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的词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先美美地读一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尝试练习美读课文,是为下节课分散难点。)
(五)课堂小结
老师豪情形貌:“广阔无垠的草原,仪态端庄的奶牛,自由驰骋的骏马,悠然得意的羊群,荷兰的牧场就如统一幅幅满盈诗情的故乡风物画。下节课,我们将继承通过诵读去咀嚼那边奇特的故乡诗情。”这样的竣事语既总结讲堂,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到达“课已尽,情未了”的结果。
四、说板书计划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是课文英华的表现。本节课我偏重板书课文的布局,引导学生掌握“总—分—总”的某篇布局的要领,这样板书函洁扼要,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为学生的习作有用导航。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醉云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温馨的田园风光画卷。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赞扬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屋檐、构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概括内容。能和同学交流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景致。
3.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生动形象”的,能找出这样的句子摘录积累。
4.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美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
5.能写一写自己眼里的乡村景致,表达自己的感受。
6.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概括内容,能和同学交流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景致作为教学的重点,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美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是用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图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动情入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把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升华感情,强化理解。
先扶后放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一组乡村生活图片。
以乡村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给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字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学生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画面?
屋前瓜架图鲜花春笋图群鸡觅食图
鸭子戏水图门前晚餐图秋虫夜唱图
2.根据图画,归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3.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批注感受,交流体会。
(四)汇报交流,品意悟情
1.小组代表汇报。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及句子。汇报后,组员补充,其他同学可做评价、补充,教师小结。
示例赏析,体会描写生动的句子:(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表现乡下人家的独特美丽)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体会“许多”“成群地”“探出头来”表现的生机勃勃)
(3)学生交流其他描写生动的.句子,进行摘抄积累。
2.由读学写,获意得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生动的描写,写写自己所见的乡村景致。
学生自主交流、互相补充,写话展示。
(五)拓展延伸
出示总结本课描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填空,再次回顾内容,加深对本课诗一样的语言的感受。
(六)课文小结
课文抓住乡下人家最平凡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和朴实自然、和谐诗意的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仿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围绕乡下人家,展现了文中描绘的几幅图画。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把握内容。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内容
《巨人的花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有一个美丽的花园,由于他的自私,狭隘,把在花园里玩耍的孩子用高墙拒之门外,可是,春天也伴随着孩子们的离去而离开了举人,花园里只留下冬天和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态度和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针对教材特点,我以“变”为中心,辐射全文,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为中心展开教学。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心形的板书,(出示幻灯)即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有把握了文章重点。
四、循序渐进,说流程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赋予变化,学生读懂课文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并安排了复述,使学生充分读懂了课文。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出示幻灯)
(1) 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读。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迷人 荒凉 鸟语花香)
(2)巨人的态度、感受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
(教师板书:自私 苦恼 快乐)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意见,全班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自读自悟,逐步体会出无私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
课文最后,我安排了写话练习,(出示幻灯)
1 同学们,从巨人的花园重新充满欢声笑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 请为这个美丽的花园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 我的警言送巨人。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形成自己的名言,告诫巨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
通过这几个问题,使阅读与说话相结合,使人文教育融入学习中。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把课文编成了童话剧,并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对比、通过想象情境展开教学,对学生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五、回眸课堂,说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教学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孩子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使本篇教材具有莫大的磁性,但磁性到底能吸引住多少孩子,得靠教师的精心引导,因为孩子们毕竟没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技巧。
在教学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环节中,在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反复品读后出示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画面,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环节中,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感悟性阅读 抓住重点,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解。课的最后,链接本文的作者王尔德,名人档案。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把《巨人的花园》编成童话剧,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难忘的八个字》的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由于生来就是唇裂,而且先天左耳失聪,所以担心没人喜欢,非常自卑,上三年级时,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老师在“我”耳边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使我永远难忘,是伦纳德老师用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二、说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3条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残疾的“我”在一次耳语测验中,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故事,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怀,加深热爱、尊敬老师的感情。
三、说难点
这一课时设计了2个重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及在耳语测验中“我”是怎样做的。
1个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说的八个字的特殊含义。
四、说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质疑:是哪八个字?为什么难忘?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走进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用笔标画出描写女孩外貌的句子。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残疾、难看、受伤······)
3、品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转换角色)这是一个难看的、残疾的、心里受伤的女孩,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假如你是就是这个有缺陷的小女孩,你的心情是怎样?(不高兴、悲伤、伤心指导朗读)自己练习展示评读(第二次转换角色)假如你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最渴望得到什么?在小女孩最渴望被人爱,被人关心的时候,伦纳德老师在一次“耳语测验”中,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在这次的“耳语测验”中是怎么做的?(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我为什么这么做?老师怎么做?(第三次转换角色)假如你就是这个残疾的、不漂亮的、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喜欢的女孩,听到这样动情的八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高兴、快乐、温暖、幸福、感动······)指导朗读。
比较句子:a这八个字令我难忘。 b这八个字令我永远难忘。 c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令我永远难忘。
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这八个字无限的力量。从而体会因为这八个字“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伤到温暖)以及这种变化来源于什么·····?
最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同学、小女孩眼中她又是什么样的呢?朗读第二自然段。汇报。外貌的描写到心灵的描写。通过朗读,表达出“我”对老师这份深深地爱吗?练习展示(指导)
4、拓展小结。
伦纳德老师用她那博大的爱心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正是这难忘的`八个字,使得昔日那个丑陋的、残疾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位知名作家,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玛丽·安·伯德。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你是当时的伦纳德老师,在下一次的“耳语测验”中,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把想说的写下来,然后汇报。
5、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是这样想的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及语言感悟能力,能根据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对残疾给人心灵带来的伤害、痛苦感受还不深刻,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3单元第9课帽子类似的文章),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以己推人”,感受小女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就是想通过“静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手写我心(意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女孩的关爱之情,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的写味;来突出语文课堂“语文味”的。
6、教学效果。
学习本文之后,学生应该能从伦纳德老师的言语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什么是真正对人的爱。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可以的,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关心”的体现,是“大爱”的体现,是“润物细无声”的。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热爱家乡》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到了三年级,综合性学习与一组课文阅读教学穿插进行,三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两次提示。第一次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指出活动途径。第二次提示放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提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小结、反馈、交流活动情况。最后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栏目,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四年级只安排一次综合提示,为从中年段的小综合过渡到高年段的大综合作好准备。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我制定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策略,分五个阶段来进行:一、回顾教材,阅读引领(1课时);二、学习建议,规划活动(2课时);三、设置提示,实践参与(8课时);四、搭建平台,成果展示(2课时);五、评价总结,延伸发展(1课时)。
二、目标定位
本次综合性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两个依据第一课标要求,第二学情状况,
语文课标对综合性学习从会提问题、观察分析、资料搜集、表达方式、活动组织、合作讨论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
2、学情状况:
(1)历次活动,为学生“走进田园”搭建了阶梯。
(2)生活经验,为学生“走进田园”提供了铺垫。我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乡村的一草一木,蛙叫虫鸣耳熟能详;乡间小道,沟渠小洼了如指掌;农活农具,农家风俗了然于胸,……这样的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更容易走进田园。
(3)文本阅读,使学生产生“走进田园”了渴望。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积极的因素外,还有两个不利因素:
(1)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文本诗化的乡村田园风光,闲情逸致的生活意趣与农村现实的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生活特征,引导学生与真实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珍爱田园的情感。
(2)活动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语文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常沉缅于活动与游戏中,因此,在活动游戏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发展自己收集信息、口语交际、观察表达,合作探究等语文能力,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上网、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景物;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季节的庄稼,瓜果蔬菜,感受田园文化与生活,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乡村田园场景,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以问题为抓手,以语文知识与技能为凭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活动过程、体验、感受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乡村,珍爱田园的感情。
三、指导策略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建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规范。综合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而,教师的指导应跟踪过程,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与需要倾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
四、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教材阅读引领
首先进行课文回顾:《乡下人家》描写的是农家生活画卷,《牧场之国》展现有是异国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诗化了田园意趣。《麦哨》呈现的是欢快的童年生活。通过课文的回顾,一是激起学生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经验;二是打开学生探究思路。
然后借助课文《古诗词三首》、“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睛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进行朗诵,调动学生对乡村田园的美好情感。
最后利用“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进行词串朗读想象,画画写写,积累丰富的词语。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乡村田园;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第二环节:学习建议规划活动
(一)阅读材料
首先学习单元导语提示:从单元导语中明确编者意图,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要借助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1、学习建议:当学完《乡下人家》的课文后,编者及时地提出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并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方法、策划等建议,通过活动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2、课文启发: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导学生回顾,借助课文,打开学生活动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紧扣编排意图,用足文本资源,打开学生探究思路,为制定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作准备。
(二)规划活动
1、提出问题。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在活动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所以在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纳,形成一个或两个主要问题。可出示提示单引导:
我的问题有:
1
2
3
4
5
我们小组讨论后的主要问题是:
目的: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在众多发散的问题上,作如何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2、确立子课题
主要问题出来了,再结合“阅读材料”,(导语、课文、提示、阅读链接等板块)提炼子课题。从景、物、人、事等方面来打开活动思路,确定子课题。子课题预设为:农村风光、童年生活、田园诗歌,农家艺术以及家乡民俗、家乡小吃、家乡特产……
3、形成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等进行搭配分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学生随时因势利导,进行提示、建议、归纳等帮助,做好 “平等中的首席”。
4、制订计划
为了使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作个详细周密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讨论自己小组将制定什么的活动计划。使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分工等。
友情提示:
活动主题
活动方法
活动目标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小组成员分工:
活动内容:
目的:这个环节,是针对中年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目标的现象,活动的`随意性大。所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遵照执行。
5、汇报完善
活动方案设计好了,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其它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本小组根据别人合理的意见进行完善,使活动方案更加具备合理性,能够在实际中进行操作。
学习单:
我们小组采纳的建议有:
我们组没有采纳的建议有:
理由:
理由:
6、提交方案。
第三环节:设置提示 实践参与
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陌生的人和事,怎样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提示。
比如:农村风光组、农村艺术组等均须用上走访、调查、参观访问,做记录等方法。教师适时提供访问指南:
a、作一个有礼貌的,受欢迎的访问者。
b、发问的问题要先设计好来。
c、做个会听巧记的访问者。
d、作个善于发问的访问者。
e、时间不能太长(20分钟)
再比如:田园诗词组主要用到上网查找历代部分的田园诗词,还要到镇文化馆、校图书室查阅当地文人或描写当地田园的资料等搜集信息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工具箱”: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雅虎等);提供帮助的联系卡等。
第四环节:搭建平台,成果展示
指导学生分析、整理资料,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分两个阶段进行:
1、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
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让学生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评评谁的收获大,写一写印象深的内容。
出示提示: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的收获是: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有:
…….
……
2、语文园地*展示台
结合展示台的教学,建议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活动成果。比如:农村风光组可以用收集到的照片、图片、文字等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田园诗词组举行诗词朗诵会;童年生活组开展一次童年故事会、编集优秀习作;农村艺术组可以举行一次作品制作比赛或作品展览会等。
目的: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语文综合素养培育,还能得到交往、协调、策划、组织、调查访问等综合素质的锻炼,非常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第五环节、评价总结 延伸发展
了解评价方法,能够参照各阶段活动目标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同学等;二是自我反思;三是作好延伸,为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作好准备。
评价他人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张表。
评价人:
被评价人:
亮点
语言方面:
建议
语言方面: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
调查表的设计:
调查表的设计:
纪律自控:
纪律自控:
活动创意:
活动创意:
……
……
综合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应采用多种和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是遵循评价多元性原则来进行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学习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9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来体现“美”,通过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动感色彩的想象,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觉感受,使他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喜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从而深化了主题。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
【说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出示彩图,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复述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下去时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采用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释疑拓展、想象体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在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学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
(四)作业设计: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1
我们这次教研的主题是:挖掘语言因素,设计读写训练。
1:挖掘语言因素
任何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个意识,那就是语文课重点在于学形式,而不是学内容。学习《全神贯注》不是为了知道罗丹因为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而忘记自己的朋友茨威格这样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表达形式和表达艺术。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个故事,我想,学生自己平时很随便的阅读就能完成,不需要坐到教室里由老师领着读啊读,再把故事串一遍,然后黑板上再出现一个完美的板书。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而且是用书面性质的正规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当我坐下来细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寻找的是课文中有质量的值得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表达方式。
很自然的`,我就找到了“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罗丹当时全神贯注,有些什么动作呢?旁若无人地上前、后退,又自言自语。表达中最漂亮的就是用“好像”、“似乎”引发了两个联想,把罗丹自言自语这样一个动作写得具体形象了,这就是我们学生可以学习的表达艺术。当然,句中还有“一会儿…一会儿…”这样一个连接词用得也很好,不仅把罗丹上前后退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达,还表达了这两个动作反复多次的意思,这就是连接词用得恰当的妙处。
2:设计读写训练
找到了语言因素,接下来就是设计读写训练。
首先:用什么内容来承载这种表达方式呢?说实话,在寻找这样一个课文的空白点的时候我是仔细看了课文好几遍的。总算找到了文中描写罗丹完成雕塑之后表现的语句:“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里已经写到了罗丹的动作,我们完全可以用刚才学到的方式把罗丹这些动作写具体。很巧,当我后来再找到茨威格的原作,《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这篇文章后,很高兴地发现在原文中其实是有这样的写法的。“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当然,读来非常拗口,这是译者的水平和习惯的问题。我猜想编辑把这段话改掉的原因可能是“情人”的联想不太适合小学生吧。
但是,要写好这段话对于三年级下的学生是有难度的。那么,如何降低难度,设置坡度,把精力集中在训练点上而不是被其他因素干扰,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先想象动作再合作说句最后落笔写这样一个过程。想象动作时候把同桌作为自己的作品除了给学生情境性体验之外还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毕竟这是小学生的课堂!而合作说句除了降低难度还让学生有了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练习“用联想把句子写具体”和“一会儿……一会儿……”两个点之间,我的想法是重点放在前者,后者做顺带而过的处理,学生能用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强求。甚至,在我的预想中,学生如果用上其它连接词,或者用连接词串起两到三个联想句也是非常棒的。
王晓春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表面文章?》里说:语文教师至少要有三种本领。第一种,独立阅读能力。就是不依赖教参也能独立解读课文,有了教参也能拿出或补充或修改或批评的意见,且有理有据。第二种,课程内容开发能力(教什么)。就是说,教师要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一般要求和学生情况,独立确定我用这篇课文达到什么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种,教学活动策划能力(怎么教)。如果教师不打算采用“我讲你听”的简单教学策略,那就得学会策划语文活动,让学生语文活动中学习课文。
回顾我以上的思考还正好切合了王老师提出的三个能力。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3
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在家庭的困难和诚信两者之间他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当中,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诚信,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课文第3-9自然段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全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4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是一篇童话课文,下面就以下几点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这篇童话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豆荚里有五颗豌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课文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
二、说学情
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因此在此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由于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物的情感有很好的.引导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是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五、说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时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什么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囚犯”
“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了不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囚犯愉快和生机花园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引导在读中质疑,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并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重点段落,领悟童话的内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四年级小学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学目的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乡亲们冷静无闻、无私奉献的精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学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美好的情感。
四、说教学基本流程
对于本文教学,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四、课外拓展,谈自己身边的事。
在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针对孩子的情况,我提了最简单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初识搭石。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搭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认读生字词,接着再交流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使学生理解“搭石”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抓住“与学生一起寻找美”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搭石之美的真正含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重点引导: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重在让学生体会上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为此,我采用想象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比如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内心世界,提问:老人踩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老人不是急着赶路吗,摆好搭石后,为什么还要踏上几个来回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相信经过师生这部分的问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的朗读也会更有深度。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刻画的是一幅人们和谐有序走搭石的景象。教学时,我重要捉住“行动是那么和谐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等,让学生边读边睁开想象,感觉人们走搭石的节拍,谛听那走搭石时发出的轻而有力的踏踏声,说出眼前目今表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田地领会美,感觉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笔墨朴素,但是简朴的事变中却闪耀着优美的头脑,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在引导这一部门的朗读时,我重点捉住“人们把这当作理所虽然的事”这句话,引导学生深入明白“理所虽然”这四个字所表达的情绪。
我捉住“溪边让路,背老人过溪”这两个详细事例的形貌,加深学生对“理所虽然”这个词的明白同时,又使学生逼真地感觉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力。
课文第五段的教学,重在点破文章主题,使学生明确本文看似写石,实则写人。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借搭石所歌颂的无私奉献,同心专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并引导学生朗读。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根据课标说教材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重点训练项目:一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二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课处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这组课文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必须细细体会,才能读懂意思。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挑山工》一课在本组课文中是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刚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诵读、肌肉、拘束、耽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了解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但走得比游人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针对内容说教法
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本课时,我既要设计好能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的问题,也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
三、着眼学生发展说学法
因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1.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
四、整合资源说过程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二、三部分,体会句子里含着的意思。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的第三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经笔谈了解到青年对鱼之热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加上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二、说目标:
结合文本的特点,紧扣本单元:“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交流故事中获得的启示。”这一目标,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的形象。我是这样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等词语的意思。(知识)
2、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和看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能力)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情感)
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感悟青年看鱼和画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三、说方法:
立足重点段落和句子,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四、说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第二板块: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让初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认识这位聋哑青年的印象,利用词语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三板块:品词析句,感悟“忘我”
在这一环节,抓文中描写青年画鱼时的“静静地”展开教学。因为这个“静静地”正是这篇文章的词眼儿,充分展现了聋哑青年“专注”、“忘我”的境界。
首先感悟“画技高超”高超的句子,他从正面直接描写了青年精湛地画技,这是本文的重点段,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展开教学:
第一步,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第二步,看图识义。出示几幅分别用工笔和速写作的金鱼图让学生进行分辨,明白工笔和速写的这两个词汇的区别,受到了美的熏陶,也为感知青年精湛的画技作铺垫。
第三步,补白想像。课文在描写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一笔带过,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青年画了哪些金鱼的动态?通过想象,感受青年高超的画技,同时也体会了课题“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第四步,感情朗读。让女生用缓慢地语速读工笔细描部分,体会青年的一丝不苟;让男生用稍快的语速读挥笔速写部分,感受青年画技的娴熟。
出示女孩的叫声“鱼游到了纸上”,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并指导学生抓住“惊奇”读好这句话。抓住第8小节大家的赞叹、议论,从侧面对青年精湛的画技进行描写。找到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大家会如何赞叹,又会怎么议论呢?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一次说话训练。这样的训练,紧扣阅读教学目标,将阅读与表达整合,在比较中,既让学生感受到青年观鱼时的全神贯注,又增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还有学法上的迁移运用,一箭多雕,实现了1+1>2的功效。
第四板块: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青年的认识,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立体起来,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
说课人:王海霞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 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组兵马俑的图片导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让学生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教师做了适当的补充)。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秦兵马俑的理解。《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读课文,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
2、检查朗读
(1)生字词
读生字并组词,旨在让学生增加词语积累。
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旨在让学生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课文
分自然段读课文并及时评价。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读书能力。
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3、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两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根据兵马俑的两个特点,给课文分段。
课文分三段、四段,只要说出理由均予以肯定,激励学生敢想敢说。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书写
1、观察生字
2、交流难写的字,提出记忆方法
3、教师范写
4、描红临写
四、说板书设计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4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5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sp;)]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怠?
【说学贰?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贰?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稀?
(1)这小节分几层校?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矗?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矗?
(4)反复诵丁?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獭?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痢?
【说教学过场?
一、揭题谈唬?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啤?
二、激情入荆?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贰?
三、入境动牵?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恰?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恕?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恰?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恰?
四、以情感龋?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思?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取?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们的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手》的主体课文,手是人类最神奇的一个器官,是劳动的工具,也是传递情感的桥梁, “手巧心灵、情同手足、……这么多词语都在说明手的重要作用。最美好的时刻,是心贴心的时刻,最快乐的时刻,是手拉手的时刻。心手相连,会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手》这首诗就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别比作电线、桥、船、小鸟等,借“手”这一意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诗文清新明朗,图文并茂,各小节的结构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美和构图美。内容简单但意境深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把语言在头脑中构造出生动的画面和情节,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仿写练笔
二、说教法与学法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共选编了7篇现代诗歌,占到课文的1/4。如此大规模的选编诗歌,充分体现了新大纲对诗歌教学的关注。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 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诗歌理解、领悟、鉴赏、表达、想象、创造的能力?我们教研组在学校指导下把现代诗教学定为课题,进行系统化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摸索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现代诗歌的朗读训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第二、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欣赏意境。第三、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作。今天借助这节课展示给大家,抛砖引玉,期待得到在座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说教学流程
具体的课堂环节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抓几个点谈谈吧。
一是激趣导入.课开始,我先带着孩子们做手指游戏,激发兴趣,引导畅谈,感受手的广大神通,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说:看看下面这首诗的作者还发现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导朗读.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而最为直接地表达情感的形式就是潜心诵读。特别是儿童诗歌教学中,更应重读轻讲。所以在诗文的学习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诵读,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导朗读.可以说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初读,自由读,批划读,欣赏读,同桌互读,同学赛读,师生共读,包括仿写后的读,边读边感悟,理解后再入情入境地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积极体验。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三是体验感受.欣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把诗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觉,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在诗歌的情境中体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情适当点拨,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想象空间扩展开来。如第一节中,“我们的手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光”,引导孩子们回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画面。第四节“我们的手是小鸟,快乐地飞翔”引导孩子们想象小鸟在碧空飞翔的悠闲自在,感受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快乐洒脱。在学完内容品读环节,我走到孩子们身边,和他们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亲人的手时,困难时,烦恼时,成功啦,握握手,从中感受到什么?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么?从课堂实效来看,这些引导对于激发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文章是一个“场”,我主要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全身心地沉迷于这个“场”,去体验感受。
四是仿写运用.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我们的手,除了是电线、桥、船、小鸟,还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组合作仿编诗歌,进一步抒发情感。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热情洋溢的组诗。最后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学习传递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通过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围撒播,在这互动旋律中结束了这堂课。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难忘的八个字》的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由于生来就是唇裂,而且先天左耳失聪,所以担心没人喜欢,非常自卑,上三年级时,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老师在“我”耳边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使我永远难忘,是伦纳德老师用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二、说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3条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残疾的“我”在一次耳语测验中,受伤的心灵得到温暖的故事,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母亲般的关怀,加深热爱、尊敬老师的感情。
三、说难点
这一课时设计了2个重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以及在耳语测验中“我”是怎样做的。
1个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伦纳德老师对“我”说的八个字的特殊含义。
四、说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质疑:是哪八个字?为什么难忘?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走进一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用笔标画出描写女孩外貌的句子。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残疾、难看、受伤······)
3、品读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第一次转换角色)这是一个难看的、残疾的、心里受伤的女孩,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假如你是就是这个有缺陷的小女孩,你的.心情是怎样?(不高兴、悲伤、伤心指导朗读)自己练习展示评读(第二次转换角色)假如你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最渴望得到什么?在小女孩最渴望被人爱,被人关心的时候,伦纳德老师在一次“耳语测验”中,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在这次的“耳语测验”中是怎么做的?(以读为本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我为什么这么做?老师怎么做?(第三次转换角色)假如你就是这个残疾的、不漂亮的、除了家里人以外,没有人会喜欢的女孩,听到这样动情的八个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高兴、快乐、温暖、幸福、感动······)指导朗读。
比较句子:a这八个字令我难忘。 b这八个字令我永远难忘。 c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令我永远难忘。
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这八个字无限的力量。从而体会因为这八个字“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受伤到温暖)以及这种变化来源于什么·····?
最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同学、小女孩眼中她又是什么样的呢?朗读第二自然段。汇报。外貌的描写到心灵的描写。通过朗读,表达出“我”对老师这份深深地爱吗?练习展示(指导)
4、拓展小结。
伦纳德老师用她那博大的爱心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正是这难忘的八个字,使得昔日那个丑陋的、残疾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位知名作家,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玛丽·安·伯德。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说出你的理由。如果你是当时的伦纳德老师,在下一次的“耳语测验”中,会对她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把想说的写下来,然后汇报。
5、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是这样想的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及语言感悟能力,能根据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对残疾给人心灵带来的伤害、痛苦感受还不深刻,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3单元第9课帽子类似的文章),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以己推人”,感受小女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之:就是想通过“静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手写我心(意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女孩的关爱之情,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的写味;来突出语文课堂“语文味”的。
6、教学效果。
学习本文之后,学生应该能从伦纳德老师的言语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什么是真正对人的爱。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可以的,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关心”的体现,是“大爱”的体现,是“润物细无声”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得是在武器高度发达的今天,长城砖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有一天它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本文思想教育内涵丰富,融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为一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重点是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情境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设疑——自读自悟 ,质疑——小组合作 ,解疑——师生互动,释疑——回顾内容,悟情。
2、学法
结合教法,根据本篇童话生动有趣,含义深刻,但不易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又适时地予以点拨指导,学习步骤如下:
初读课文——发现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反思领悟。
三、说课前准备和资源索引
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为我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其中丰富的教师备课上课素材为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适当合理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在上《长城砖》一文前,我先从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有关该课的备课资料和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直观形象,对于创设情境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砖的资料,将这些素材整合成本课的教学课件。还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长城和长城砖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一段从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的长城美景以创设情境,再出示长城砖和红砖的对话。我适时地激发兴趣:“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自以为最无能、最低下、最可怜的长城砖,居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来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从有趣情境中顺利地将学生导入新课的教学中。
2、自读自悟,质疑
接着,我引导学生首先通读阅读提示,明确探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快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结合阅读提示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解疑
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潮流,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先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合作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些基础的问题,如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神采飞扬等词语的理解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而那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则请求同学老师帮助。这样,在融洽而充满鼓励的合作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无疑是最佳的`,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释疑
通过小组交流解疑,剩余问题的焦点很自然地就集中在促使长城砖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如何认识到要自尊自信的道理上。这时我并不先直接解决问题,而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朗读让学生释放情感。在指导朗读之前,为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我先播放了一组长城美景图片。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让学生注意一些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试着读给同桌听,看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放声朗读,读给大家听,要把热爱、赞美之情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我还特别注重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懂得课文中人物的身份、心情和性格,体验文中人物的心境,并以现场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以所读角色身份谈参观后的感受,例如:大学教授激动的心情,华侨老夫妇的自豪与爱国等等……通过诵读悟情与发散思维,答案就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和有趣的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从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力和个性化理解能力。
5、联系实际,悟情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小明连续两个单元测验都不及格,禁不住垂头丧气地说:我真没用,肯定不是块读书的料。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要怎么劝服他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为小明出谋划策,鼓劲加油,这时我因势利导,布置以下课外活动任务:
6、课外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你也有过“妄自菲薄”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克服的?
(2)搜集交流有关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以“朋友,你要自信”或“抬起头来,前进!”为题开一次演讲会。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围绕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即由“自惭形秽”到“自尊自信”的转变,突出转变的原因是赞美,点明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道理。
六、说教学预测
本文的教学,我始终以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巧妙设疑,激趣导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合作学习,朗读妙悟,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但是由于本人的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课教学设计还需要不断改进,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短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课文选编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诗歌意境优美,意蕴深长,分别表达了怀念童年、热爱大海、歌颂母亲的主题,表现了冰心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歌颂。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想象画面,体会文意,探究情感。多调动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跟作者对话的心态来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星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引入,将学生带入“繁星”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繁星》(七一)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生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面,入境感受: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从这几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
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人情感。
5.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四)学习《繁星》(一三一)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理解: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1)反复朗读,自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
(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反问与陈述句,体会感情。(反问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
结合实际体会星与光,花与香的关系(自然而生、不可分割),体会诗人对大海的感情。(自然而生的热爱)
(3)领会诗歌类比的写法。
3.感情朗读、背诵。
(五)学习《繁星》(一五九)
1.课件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2.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出示诗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漫天风雨下,小鸟害怕地躲在巢里,鸟妈妈张开翅膀,紧紧地护住小鸟。)
由鸟儿躲到巢里,你能联想到什么?(家的温暖、安全)
(2)出示: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扑进妈妈的怀里)
联系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关于躲到妈妈怀里的经历。体会母亲的慈爱、温暖,母爱的伟大。
(3)诗中有两个“风雨”,这两个风雨一样吗?(不一样。第一个“风雨”即自然界的风雨,第二个“风雨”是指烦恼、痛苦、忧愁等。)
(4)体会感情,感悟对母爱的歌颂。
3.感情朗读、背诵。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课下阅读、收集现代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点拨方法与要求,出示示例,帮助学生课下活动的展开。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选编三首短诗,分别从童真、自然、母爱三方面表现了冰心“爱的哲学”,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童真、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能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本次板书直观展现了三首短诗的主题,从而突出诗歌的核心思想。这样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笔记和掌握所学。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我执教的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在教学中我力图是自己的教学目标更简明,内容更简约,环节更明晰,方法更朴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味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平实的语言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了课文开头部分的“天天唱”“天天听”“一定”等词语,体会鸟儿与树之间的深情厚谊,抓住文中鸟儿四处寻找的四个问句,体会朋友之间的真诚牵挂,抓住结束部分鸟儿的两次看,体会鸟儿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二、创设情境,感悟真情。
童话讲究意境美,如果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再现童话的意境美,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内容,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我创设了三个情景,一是鸟儿与树朝夕相处的'情景,二是鸟儿四处寻找树的情景,三是鸟儿为灯火唱歌的情景。在这三个情境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以多元朗读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努力做到以读促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从而达到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充分想象,激活创造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就没有创造。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想象,激活创造思维,我主要抓住文中的三个空白点,鼓励学生去想象,一是鸟儿与树在一起早夕相处的情景,二是鸟儿寻找树的心路历程,三是鸟儿给灯火唱歌是的心理。学生走进鸟儿的世界,便能感同身受,从而完成文本的补充和再创造。
四、多元理解,彰显个性。
一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差别所产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归属。本节课,我着重于让学生体会诚信与友谊。
这四点只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理想,然而达成的效果却不怎么理想,比如学生的想象思维还没能打开,朗读的质量还相当不好,理解的多元化没有呈现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在现今,说课逐渐成为现阶段极其重要的一种教研活动。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针对古诗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语: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洲》”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并释题意,然后详细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对他伟大的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赞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诗人产生了崇敬之情,进而对诗歌产生了学习的渴望。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读通其文。
(1)纠正字音。如:“泊”的读音为bó
“间”读 jiàn;“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
(2)让学生小声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细读诗词奠定基础。
(4)小结学习方法,教师板书:一读通其文
二、读品其意
(1)自读诗文,结合幻灯片出示的词语注释品味诗句的具体含义。
(因为这首诗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诗句的意思,通过课上的学生回答表明,学生完全能够自学,且效果很好。)
(2)捉住诗眼“又”以及“何时还”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读全诗,小结学习方法:二品其意。
总之,通过挖掘全诗重点字词,使学生深刻体会诗句的具体含义,为感悟诗情做好准备。
三、读悟诗情
请学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教师在旁用语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观察积累,对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了一段段生动优美的文字材料。这里运用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这里,我大胆的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诗人所处的实际距离和他的心理距离产生了差距?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出示王安石推敲用字的典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绿”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绿字的动态美,并且诗人感受家乡的美景从而增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读诵其韵。
(1)带感情朗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请学生展示朗诵,教师进行评价。
(诵读和朗读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用情与否,学生经历了前三个学习阶段,对诗情有了很深的感悟,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四个词语,分别是:思念、哀伤、渴望、无奈,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结果学生的回答淋漓尽致的把诗人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出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诵读很成皋,诵读起来声情并茂,并能通过关键字诵读出诗人浓浓的思想爱乡之情。)
(2)指名学生背诵,结合想象与意境,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古诗学得透彻,所以有的学生能做到当堂背诵。
(三)总结
指出教学重点,做好笔记。回顾古诗四读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奇妙的童话”为主题组织课文。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充满奇妙的想象,引起人阅读的兴趣。课文选自童话大师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在成长中听奶奶讲述奇妙的宝葫芦的故事,感受到宝葫芦的神奇,幻想自己也能有一个宝葫芦的故事。课文为我们展现了关于宝葫芦的各种奇妙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美好神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3.读文中奶奶讲的故事,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尝试根据文中的故事进行创编。
?默读课文,能说出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文中奶奶讲的故事,体会童话奇妙的想象,尝试根据文中的故事进行创编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影片片段《宝葫芦的秘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圈出课文生字,查字典自主学习。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对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交流讨论,理解意思。
(三)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宝葫芦奇妙在哪里?王葆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个宝葫芦?
(2)奶奶给王葆讲了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3)这篇课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写的?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4)如果你得到了宝葫芦,你会做些什么呢?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4自然段(第一部分)
1.读第1-4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提示:这一部分介绍了王葆自己,写自己要讲一个宝葫芦的故事。
2.课文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这种开头有什么特点?(开门见山)
3.引导学生体会第2、3自然段中设问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学习第5-14自然段(第二部分)
1.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
2.读第6-9自然段,从王葆和奶奶的`对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写“我”小时候很淘气。)
3.体会“撵”字运用的好处。“撵”用在这里,一是可以表现出奶奶年迈,追赶“我”十分不易,二是表现了“我”的调皮,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
4.奶奶给“我”讲宝葫芦的故事这一规矩的由来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三)学习第15-16自然段(第三部分)
1.读第15-16自然段,体会宝葫芦故事的丰富多彩,感受奶奶丰富奇妙的想象。
2.第16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构段方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总——分,写出了宝葫芦神奇无比。
3.宝葫芦的秘密是什么?指名学生概括。(得到这个宝葫芦的人们,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幸福极了)
(四)学习第17-21自然段(第四部分)
1.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第19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提示: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2.“可是那只不过是幻想罢了”“可我总还是要想到它。”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表现了“我”对神奇的宝葫芦的向往,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3.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写“我”受到奶奶宝葫芦美好故事的感染,希望拥有宝葫芦的美好愿望。)
(五)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故事奇妙的想象?
2.从奶奶给王葆所讲的故事中选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故事。
3.课外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了解王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故事。
(六)课文小结
本课写了奶奶用宝葫芦的故事哄“我”听话,“我”从丰富多彩的故事中;感受到宝葫芦的神奇,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的童趣天真和童话故事的神奇想象。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以文章的内容和层次展开,直观展示了宝葫芦故事的由来、故事的丰富多彩以及“我”由此产生的幻想,简洁完整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表现了“我”的童真可爱,宝葫芦故事的奇特想象。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一、在商店里,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二、母亲去医院打针,宽容与体贴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即将当护士的女儿。)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通过这两个事例中的人物对话的描写来告诉学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揭示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将课文读熟。
2、通过学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只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这一学习目标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更进一步去理解“将心比心”的意义,从而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六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表达能力。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理解“将心比心”一词并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三、说教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所以我用引导法教学。教学中,我会以学生读和说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要求学生读不顺的地方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或小组间讨论,解决不了的请教老师,教师再给予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为了达到“读课文”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这几个环节:
1、自由朗读
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身别人请教的办法。检查朗读时我会提醒学生难读的地方,要求他们多读几遍或进行领读。
2、各别检查
指名学生读课文,看看学生是否已将课文读通,读的时候可采用这样的.方式:点出几个学生,让他们一人一段接读课文。个别检查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说说故事
a、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后将文中故事复述出来。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故事内容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b、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2、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3、说一说:交流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要求:a、要说清楚自己感动的原因。
b、其他同学说的时候要注意倾听,听后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说一说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说话交流能力和倾听习惯的训练)
4、抓住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
a、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对话。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要读出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学生进入到文中人物的角色中去,让他们在读中悟,悟中读。
b、多次引读结尾段,以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段,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目的是想让他们在读中悟出真理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一段记下来。
5、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这一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事情是能够体现“将心比心”的,另外我会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故事,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去做,看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领会“将心比心”的内涵以及课文所要传授的意图。
(四)再读课文,总结
1、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师总结归纳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本篇课文是阅读课文,所以我没有特别的去设计别样的板书,只是很普通的板书,但在上课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将重点的词句写出并讲解。
板书:
故事一 故事二
人物:阿姨、奶奶 人物:母亲、实习护士
事情: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商店大门 事情:母亲宽容没把针打好的实习护士
从这两件事中,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4
说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第20课《花的勇气》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花的勇气》是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在学文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简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课时为品读课文,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积累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感悟、导入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直接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四年级学生对于生字已经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生字这部分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可以提前预习,在课中进行检查,扫除字音障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略读课文以自学为主,但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自学任务,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能给学生一个向导的作用,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学习。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为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我用分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能做到有目的地读,读中有所感悟。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围绕“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中心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运用“读——划——议”这一方法自学,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能够很快地、很乐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其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氛围也更浓厚。
六、总结全文、提升拓展。
本课时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也因此能积累语言,加深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5
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在家庭的困难和诚信两者之间他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当中,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诚信,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课文第3-9自然段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全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人物的神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着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促情激趣
1.组织“幸运大抽奖”的游戏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后,询问“中奖者”:你的心情任何?让中奖者发表“中奖感言”。
2.板书课题“中彩那天”,诱导: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与中奖有关的故事。
3.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本环节中我以游戏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体会中奖者的心情,为感受父亲形象打下基础。)
㈡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说说对父亲的印象。
3.学习生字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
㈢梳理经过,复述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掌握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准备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进行评价。(本文的故事性较强,适宜进行复述训练。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领会人物的品质作铺垫。)
㈣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组织探究:在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母亲、我、父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哪看出来?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组织探究:“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4.组织探究: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下?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组代表汇报)
5.组织讨论:母亲的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一旦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
7.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什么是“道德难题”,并感受父亲解决道德难题的不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㈤回归整体,领悟写法
1.让学生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提问:这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让学生比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领悟作者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