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表里的生物》
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表里的生物》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表里的生物》,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2.重点:指导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渴望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二、说教法: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结合自己实际导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体会“我”小时候的童心童趣,最后结合实际进行延伸,从而体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授课中以“读促思”教学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使学生愉快融入教学内容,更易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三、说学法: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所以要培养学生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教学文本时要求学生以下方法逐步领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带问题,自行阅读(如:本文在阅读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对话及心里活动描写,自我勾画,自我评注,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阅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3)带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4)进行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对文本知识的了解反馈做肯定与引导)。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授课结构是: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体会个性
4.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小时候,你一定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吧,你们那时对哪些事物产生过那些不解之谜,做过怎样的猜测呢?揭示课题,看看作者父亲的怀表在“作者的眼里是怎样的呢?(过度自然,引起学生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检查预习情况,了解生字、词掌握程度,为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思,好奇,所以接着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谁?(让这个问题带动全文,激起学生做进文本)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板书:{我→父亲的表},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接着,以学生自读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脉络:1--6/7--18。
(三)细读课文,体会个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根据高年级的阅读特点,要理解文本,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1.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边勾画(思:你读了1-6自然段,读懂了什么?)从学生反馈中,抓住关键词、句,探究答案。
2.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启示:我的开始观点是什么?(“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但最后一句“哪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可是”一词又体会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一起感受到”小时的我的童心童趣。让学生对文本重点问题各抒己见,表达各有千秋(既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老师作引导并肯定体会到了我小时的个性:板书{好奇心强,渴望知识}。
3.教学7--18自然段时,同样给出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并抓住人物的对话与心里活动描写再让“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同上的启示方式:又读懂了什么?又体会到了小时的我什么个性?(进一步再让学生感受到我除了“好奇心强,渴望知识”,我还是个:板书{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拓展延伸:你有过类似“我”的小时候的经历吗?(学生畅所欲言)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本文自己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渴望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收获:从小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习惯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语文S版
表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惜时光,珍惜当前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三、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4、读词语。
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
三、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读文交流。
1、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
3、全班交流。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二、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三、作业。
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三百字左右。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分页标题#e#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本课思想内容有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是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如何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对文本的认识呢?
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并由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有自己的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从文本读进去,想开去,用“心理视线”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智力受到启迪,并受到美的熏陶。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主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文章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板书)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事。抓住重点语句细读深思、用心感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体会他们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选择爱,主动给别人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为下节课作了铺垫,也能和学生在他们已有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说课稿: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偏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同学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只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优秀教案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优秀教案。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同学发表完自身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同学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敬重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和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同学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同学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协助同学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同学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同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同学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凄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同学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同学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同学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同学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小朋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同学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同学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示。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同学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示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痛。为了协助同学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同学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同学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约而同之时迸射出的绚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同学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同学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括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溢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同学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我说课的题目是《灯光》。我说课的内容可分为这样五个环节: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灯光》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得到有的放矢,收到理想的效果。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来自父母亲人和祖国大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爱,战争、牺牲,这些对他们来说已显得比较陌生。基于学生的这种情况,依据教材特点,我为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这一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的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接下来我说一下教法及学法:
三、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依据本课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方法,使学生能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依据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批注法”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的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六个板块: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拓展训练,瞻仰英雄→结束语→作业设计
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课学习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出示课件,展示这样几个关于灯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与学生谈话:这几个图片美吗?你认为灯光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学生讨论后总结:是啊,灯光不仅可以为我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它还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灯光》。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本课的导语直观、形象,吸引力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二板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板块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划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并检查学生对下面几个词语的理解:
胸墙
憧憬
千钧一发
【设题目的】
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字音、词意的教学。
2、想一想,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锻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板块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落是写现
在的事,哪些是回忆往事?并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设题目的】
这个问题,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多好啊”一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战斗开始之前郝副营长在干什么?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当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以后,我又引导学生品读“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和“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两句话,想象下一刻郝副营长在想些什么?
【设题目的】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想过想象,体会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如此,郝副营长才会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毫不犹豫地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并相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9、10两个自然段,体会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3.“这位年轻的战士,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句话仔细阅读,想一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读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设题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郝副营长及无数个像他那样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报答。
4.假如你是郝副营长所带领的突击队中的一员,在他要烧书为部队指路时,你会对他说什么?请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与郝副营长的对话。
【设题目的】
本题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可以面对面地与先烈交流,加深学生对烈士形象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瞻仰英雄
在这个板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像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烈士,你还知道多少,请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为大家讲一讲关于他的故事。
【设题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题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以点带面,可使烈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鲜明,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敬仰先烈的情感。
(五)结束语:
本课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坐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光线暗了,又有那电灯为我们送来光明,这样的生活,不正是郝副营长以及无数个像他一样的烈士所憧憬的吗?学完本文,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看,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好好工作,我们定会让祖国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强大!
我相信,这感情四溢的结束语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爱烈士、爱祖国的强烈情感,我更相信,此时此刻,学生一定有话想说,且不吐不快,于是,我相机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六)作业设计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老师相信,你一定收获不小,也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我们的革命烈士说,那就请大家以笔代口,把它写出来吧!
请以“郝副营长,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学生完成这个作业,本课的各种教学任务,也就真正彻底地得以实现了。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用对联的形式赞扬了烈士高贵的革命精神,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自我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灯光》这篇课文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品自悟,然后小组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其中也存在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 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这是一首什么样子的曲子,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说出文章题目后,会对学生说,看到题目后,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与问题呢?
然后问学生文章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教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地方。
播放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文章的字词,指导学生读准词语。
因为上一环节、提出看到题目后有什么感想的基础,因此在这个环节首先会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然后教学生读字,学会本节课的生字,并会组词。学会生字后,我会找学生起来读课文,在读完课文后,指出刚才学生读错或不准的字和字词,引导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并理解个别字词。
字词教学是阅读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三、 再次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在学生掌握字词后,通读文章,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文章的大意。
通过上面对贝多芬的介绍,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分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让学生再次带着看到题目后的问题继续读课文,然后通过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一曲为引子,进入文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分析课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并着重分析《月光曲》的三幅画面,来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这个学习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完成。
在读课文时,我会伴着音乐,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使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体会《月光曲》的在幅画面,感悟其画面的美景,并充分兼顾学生实际,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文章脉络。
五、 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九自然段,达到会背诵的目的。
通过多次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体会文章的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角色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思路,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难点,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难的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
文章多处运用“读”来贯穿全文,是以读为本,驾驭文本,立足文本,超越文本。
六、 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对肖邦《夜曲》的描写。
要求:1)运用“实写”与“联想”的写作方法;
2) 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来写。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画面。
板书设计:
26 月光曲
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
三幅画面: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设问开头,通过写飞蛾拼命求生、香瓜子奋力生长和疹听自己心脏律动三件事的描写,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善待生命,感悟出珍爱生命就要珍爱时间的人生道理。文章篇幅短,但句意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珍爱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和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所隐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好奇好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采用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语文教学,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比赛,做到人人参与,照顾后进生,避免了朗读时优生的专利局面。
三、说学法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东西才会珍惜。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学法。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合作交流、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示交流。堂应不仅开放而有活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领略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程序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简略,整篇课文作者采用设问的写法,提问、例举三个事例、悟出道理。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生命生命》这一课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他能然诉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二)、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1、学生读文、找含相关的重点句子,自主解答问题。
2、小组长组织成员交流讨论,发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全班展示交流
小组集体展示,交流对问题的答案和见解,生以“我认为”的语气汇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然后以“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谁来补充”,有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平等的交流平台,和谐积极的交流气氛。教师完全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
(1)、文中那些句子能令人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感情朗读)
(2)、作者为什么回放了飞蛾?(及我为什么会震撼?)
(3)、你在捉蜻蜓活捉其他昆虫时,他们是怎样反抗的,这种反抗就是什么?
2、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写香瓜子生命力强的句子。(感情朗读)
(2)、一粒香瓜子令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出示思考练习:
(1)、从听诊自己心跳的律动你知道了什么?
(四)、归纳总结拓展
作者从这三件事认识到了什么?
举例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体现无限的价值?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体育颂》这首散文诗热烈、充满激情的歌颂了体育,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健康、进步与和平的化身。全诗高度评价了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诗人用充满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赞颂体育,每段以“啊”字开头奠定了抒情色彩,每一自然段都可以从句末找到押韵的文字,例如第一段就有“力”、“地”、“已”、“意”、“地”,其它的段落也具有同样的语言标志。体育被诗人拟人化,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全文采用比较简短的句子构成段落排比,以简洁明快的节奏表现高昂、欢快、活泼的激情,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铿锵有力。
【说教法】
此篇散文诗,主要以朗读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朗读的基调,体会作者的激越、高昂对体育充满赞美的激情。
【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说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愿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投身体育事业,树立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的理想。
【说教学重点】
1.抓住各段领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正确领会体育真正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说教学安排】
1.有条件的学生可上网查寻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此环节在课前完成)
2.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文章内容及感情。
3.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热情,在合作中探究。
4.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体会较深或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5.课时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多媒体展示引入
2.速读资料,了解作者。
3.学生初读,处理生字词。
4.教师范读,把握基调。
二、研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的: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2)体育能塑造美丽。
(3)体育能体现正义。
(4)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
(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
(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
(7)体育能增强体质。
(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
(9)体育可以促进和平。
2.学生激情朗诵:
(1)学生任选一段自己最喜欢或者理解最透彻的段落反复品读,在全班交流时做到先表情朗读,再对文段进行理解。
(学生展示)
(2)学生质疑并解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选择自己体会较深或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感受文本亮点:
(1)语言隽永,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如“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且段末押韵。
(2)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具体、形象、生动,一气呵成、有气势。
(3)运用第二人称,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而意浓。
(4)段首中心句构成排比段。
四、总结课文:
这首散文诗热烈歌颂了体育,阐明了体育的内涵,揭示了体育对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五、巩固练习
模仿本文散文诗的形式,结合自己对“幸福”的切身体验写一小段文字歌颂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说板书设计】
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1)体育是和平。
(2)体育是美丽。
(3)体育是正义。
(4)体育是荣誉。
(5)体育是勇气。
(6)体育是乐趣。
(7)体育是健康。
(8)体育是进步。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学习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习流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动态过程。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欢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
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两个流进说明了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8-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师总结:
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是对课文的一种总结,又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简单体会老舍语言通俗简洁,有趣的特点。
3、找准读写结合点,拉动学生对春节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堂小练笔,学生可以将家乡的元宵节与老北京的元宵节习俗进行对比,激发他们兴趣写自己的元宵节,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中国人过春节的图片,配上《春节序曲》音乐,让学生马上进入过年的氛围中,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
二、 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并且回顾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三、 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写得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批注,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一)学习腊八节部分
⑴学生汇报介绍
(2)在教学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老舍语言的通俗有趣、准确生动,根据学生汇报,我主要抓住“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这两句细品: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如果这样改: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掺和一起制成的。行不行?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这些词看似平常但又妙趣横生。)
板书:简洁有趣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出示图片,你们见过吃过没?作者只用两个词来形容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颜色如翡翠,翡翠什么样?用词准确又精炼。板书准确精炼)
(3)总体读腊八节两段(男女生读)
腊八节过得怎么样?(有滋有味)板书
(二)学习元宵节部分
(1) 学生汇报(理解张灯结彩,让学生做批注)
(2)北京的元宵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红火而美丽)
(3)体现在哪呢?自由朗读体会,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4) 学生汇报谈体会(从结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两方面,把相关词语在课文中标记)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5)关于老舍语言的品读,我重点抓住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几个同义词,先让学生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几个词,然后通过换词语的办法(也就是把这几个词都换成“都是”)让学生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会很死板,反过来学生就明白了老舍用这几个词很灵活、富有变化。
(7)元宵节这部分是本节课详讲的部分,所以随后安排了小练笔,为了铺垫好学生的情感基调,我先出示东胜元宵节图激趣情境创设,充分调动起学生过年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
出示要求:再读一读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部分,试着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联系实际,写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8)写完自己修改或同桌互读修改
(9)推荐读习作,全班评价
(三)最后的除夕、正月初一两部分没有详细学习,只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后小组交流的方式,归纳这两个节日的特点,完成板书 最后学完全文总结归纳方法:有顺序性 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结构完整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节 有滋有味 通俗有趣
除夕 热闹非凡 准确精炼
正月初一 悠闲愉快
元宵节 红火美丽
概括出了每个节日的特点一目了然,旁边是通过学习概括的老舍语言特点
反思:
我在设计教案之前对于如何在一课时中将课文的详写四部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都一一科学的呈现,能起到扶放的教学效果,可是一直都难以找到好办法。所以我在精讲了腊八节和元宵节的部分后,对于除夕和初一部分因为时间不够草草处理,有走过场的嫌疑,处理的不明智,不会统筹规划内容。经曹老师的指点我才明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小抄写员》是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这篇的教学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与学情。
《小抄写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叙利奥的孩子,虽然才12岁,却相当的懂事。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这样做的故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这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节相当感人。另外,《小抄写员》一课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既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写的又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关的事,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样的教材特点与现实学情的指导下,那么第二方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这篇篇幅较长,词汇也不少。另外,选编这篇,无论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教学本文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二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三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个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自己解决能力教师只做引导,而第二和第三个目标,才是本文教学应该把握住的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第三,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则通过对一系列精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品读来设身处地的体会叙利奥所受的委屈,并借用引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升华,从而被叙利奥对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所打动。
第四方面,我就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回忆、体会、总结。
第一板块用回忆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板书(见板书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出叙利奥是个懂事、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块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从这一教学环节中展现。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的一个检验。在学生汇报自己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以叙利奥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为主线解读体会,同时追问出父亲的态度变化作为副线,环环相扣,深入理解。
接着,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并指导朗读。这是精读的一个点,本堂课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这个闪光点有没有闪亮起来。利用小黑板展示这一整段的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独白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展现了儿子被误解后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对 “刀割”“竟”“只要”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会不能失去爸爸的爱。通过对“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点语句的品读去理解失去爸爸爱的痛苦与煎熬,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之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引读,让学生将体会出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让感情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升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动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受误解的是你,你会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这既一个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同时,作为本课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三板块,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修改板书(见板书二),提炼“爱”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最后,我说一说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讨,第二个环节一开始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本文的细节描写遍布全文,不应该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本文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许多地方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如何评价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琐碎的体会串联起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机制,这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应该努力探索,寻求进步的方向。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十二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描绘了景之美、人之醉,人景交融、天人合一之境界,在本单元最后安排这样一篇赞美人的美好心灵的课文,我的理解是由景美过渡到人美,因为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美的。首先说说我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题目的理解:
1、这是那位残疾青年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2、还有一层含义:别饿坏了那匹马也指小作者,小作者对书如饥似渴,而残疾青年是不想饿坏小作者,才说了这一谎言!这篇只有一课时的自读课文,我想这次是第一次把自读课文列入实践课的范畴。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我的课题是“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想习作的源头是阅读,于是将目光定格在了这课上。自读课文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学为主,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发现。翻开课程标准,关于略读课文的内容很少,只在评价过程中提到一句: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略读材料的大意。但教师并不是旁观者,应该抓住主线引导好学生的读。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朴实,情感真挚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想简化头绪,着重从两点入手,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品悟语言文字,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2、感情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渗透我课题特色,加入了一个小练笔。
反思这一课,我谈谈我的几个主要设计。
1、注意导读的引入。我是这样导读的,用他们上下楼梯经常见到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关于“诚实”的话题说明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话锋一转,告诉学生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却得到了别人的感激,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好细读的问题。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3、安排小练笔,填补文中空白。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4、感情朗读,情理交融文章很长,我让学生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学生的文字来读读,在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学了本文之后的理解。
5、课外拓展第十二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对略读课文有这样的描述:右上角有三角形的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新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何完成这样大的阅读量呢?我觉得教师要利用课上提供学生材料。于是,我在课的最后提供了学生一些文章,和主题有关,放在班级中任他们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我今天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白鹭》的第二课时教学。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将在课前制作好课件,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以及优美的音乐熏染,帮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使他们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6——9小节时,先让学生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白鹭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的意境。
在欣赏“钓鱼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节,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让他们在品读中体会拟人句表达出的喜爱之情以及比喻句的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让白鹭在田间垂钓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在欣赏“瞭望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它可能在干什么?提示学生通过“早晨”、“孤独”、“悠然”等词想象出白鹭也许在等待早出的同伴、欣赏清晨的美景……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时,重点引导学生从“乐”字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并让学生动起来,边读边用双手轻轻地做出飞行的动作,此时,整个教室出现了一幅白鹭群飞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无穷的乐趣。
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且是一幅画,一幅活的画。然而。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作者是怎么看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第9节,体会白鹭就像一首优美的歌,同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后出示艾青的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让同学们读一读,说体会,再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然后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根据课文创作的小诗: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比白鹤柔婉
比朱鹭轻巧
比苍鹭清纯
赏读完全文,我再引导学生思考:白露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我想给学生留这样几道作业:
1、细细揣摩第七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为题,用“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写一段话。
2、学了这篇美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写下来。
番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
二、教学重难点:
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
三、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抓住语言之本——描写“笑”的重点字词品味涵咏,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找到支点。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分段读文
3、老师提个问题测测你对课文的大概意思了解得怎么样。
(1)番茄太阳指什么?
(2)师板画一个笑脸:
4、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发现的?出示句子——“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5、齐读。
二、牵引笑线,感悟内涵。
1、为什么说明明的笑脸就是番茄太阳呢?她的笑脸真有这么美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
2、交流后出示四个描写笑脸的句子。
(一)第一回环,感悟笑容纯美。
1、请同学们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重点读一读。你觉得明明笑得怎么样?生读句体悟。
2、小组交流
3、谁来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所感觉到的?
4、生交流,师抓契机品评。
(1)每次从菜场经过都能看到那家人,夫妻俩忙碌,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细细柔柔,特别爱笑。(文静的、甜甜的、开朗的笑。)你能把这甜甜的笑读出来吗?
(2)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笑得很爽、很开心;明明爽朗的笑不仅给了自己快乐,也影响着家人。)你能把这开心的笑读出来吗?
(3)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和下巴,笑起来像个天使。(美丽的笑。明明长得很美,尤其是——)你觉得哪些字眼写出了天使般的美?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4)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笑得动听,使人回味无穷。)听着这样清脆的笑声,给人一种——?笑声能追着人走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是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强调明明的笑,正如你们所说的,明明的笑是开心的,是爽朗的,是清脆动听的,是天真纯洁的,你们说这样的笑怎能不使人回味无穷呢?随机板书:纯真
5、就让我们也来回味明明的笑。(男女分读)
(二)第二回环,再悟笑中乐观。
1、那么这么纯美的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发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言信息。生读读划划。
2、交流反馈。(五岁左右,是个盲童。……)
3、这样的一个孩子,她是靠什么来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的呢?(摸、听)
4、在我们的眼中世界是美丽可爱的,而明明却看不到,她一出生就生活在黑暗中。可想而知,她的生活一定是困难重重的。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明明在生活中会碰到哪些困难。
5、是呀,明明的生活是如此艰难,假如是你,面对这一切,你会怎么样?可是明明呢?她未曾哭过,至少我们在课文中找不到她哭的痕迹。面对重重困难,明明依然笑着。
6、此刻,你觉得明明的笑又是一种怎样的笑呢?(辛酸、令人心疼、坚强……)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来读一读吗?随机板书:乐观
7、让我们再次感受明明的笑,这回,我们分组来朗读。
(三)第三回环,领悟笑中温暖。
1、得出明明的笑已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同样也感染着课文中的“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生默读标记。
2、交流反馈:生读找到的句子。
3、出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自由读,想想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交流。你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怎么读?齐读。
3、是什么使“我”的心情产生了这样的变化?(是明明的笑产生的力量)还想再来读读明明的笑吗?
4、仅仅只是“我”一个人在享受明明的笑吗?你觉得还有谁也在享受着明明的笑?
5、现在你说说明明的笑还是一种怎样的笑呢?(美好、给人希望、温暖……)随机板书:温暖
三、指导书写
1、自主观察
2、重点指导(戚 左收右放,左撇用直撇,不宜过长。右部要舒展)
3、学生练习
4、交流反馈
“番茄太阳”说课材料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
四、教学重难点:
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
三、教学理念: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积累未来诗意生活的资本。本课设计抓住语言之本——描写“笑”的重点字词品味涵咏,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最终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四、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找到支点。
通过反馈课前预习,找到文中的关键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2、牵引笑线,感悟内涵。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明明笑的语句。交流后出示四个描写笑脸的句子。并说说你所感觉到的?生交流,师抓契机品评。
纯真 乐观 温暖
3、写字教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把字写美观。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初次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总之,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说板书设计】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 (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 (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关心他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您是否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呢?作为对说谎者的惩罚,孩子的羊最后入了狼口。那,您可曾读过《天使的吻痕》这个故事吗?那个脸上有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的年轻人没有因外表的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相反,他的幽默、他的.积极向上的性格、他不凡的演讲才能,使和他打过交道的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他。这样的结果,与他父亲那句美丽的谎言有关。当孩子问父亲为什么我的脸上有这样一个标记时,父亲是这样对儿子说的: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一个吻。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老师们,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其实,刚才这个片断就是我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的作者许申高是一位仍居乡下的失地农民,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用农民特有的质朴、作家特有的细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满是真情与温情的故事——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尤为令人动容。全文主线清楚,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文章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细节刻画、层层推进的叙事手法、朴实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无一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诚然,本文是个好“例子”。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比较容易到位,而且大部分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阶段,他们开始浮躁。不愿多亲近课本,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他们走到课文中去又走出课文中来,让他们有所感并有所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2、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对文章进行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3、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而“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和“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共同所在。
三、整合资源说流程
身为发展与创新课题组的一员,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借助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良好习惯与个性品质等综合素养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在我的教学中继续着大胆的尝试,在处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自问——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感动。并将这种感知、感悟与感动带向生活!那么现在,请随我走进我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置疑
故事导入的过程已经告诉各位了,在孩子们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我将拎出“说谎”这一中心词,以“今天所学的课文也与说谎有关!这又将是一个怎样的谎言呢?”切入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继而,让孩子们围绕“说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相机罗列关键问题,如下:
a谁对谁说谎?
b为什么说谎?
C说的什么谎?
同时,及时对善问的学生给予肯定。
这一导课,用两个故事引出谎言的两种极端情形,故意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为本单元的语言交际活动储备了材料。而让学生围绕“说谎“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
(二)初读释疑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识生词
第二步:默读课文答问题
第三步:综合答案说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
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我教孩子们通过“提问—答问—综合”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一做法,则给了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三)揭秘感悟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划出相应的句子。答案不难发现,请看: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这三处描写,蕴含了作者创作的大智慧。其一,它为后面骗局被揭穿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其二,它们融汇了本课对主人公进行刻画的三种方法,是挖掘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是体会写作手法的好例子。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这几个句子所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回到课文中去归纳出表现人物神态、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再选择其中几个词,如挣扎、瘦削等进行说话练习!并借机告诉学生:多角度地对人物进行刻画,人物的形象才能更加丰满。
第二步,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这些神、言、行,揣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完成小练笔,彼时彼刻,他都在想些什么呢?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他可能在想。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他也许在想。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他或许在想。
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对第三人称人物进行刻画时,因为很难细腻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通常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写。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样的规则。
第三步,待反馈后,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谎言的背后是什么?”进行说话练习,继而评价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在此,不妨把我班孩子的一些启示拿出来与各位交流一下:
帮助别人时,请别忘了维护别人的自尊!
给予,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着意的谎言可以很美丽!
放弃自己的一点利益,去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还有孩子说道: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这可是与文章主调不符的答案,不过,孩子已经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了,你,怎么忍心否决呢?!
这一揭秘感悟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从主人公的外部表现去发现谎言之“谎”,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去挖掘谎言之“美”。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适时地渗透类似课文的写法指导,让学生既受到了心灵的滋养,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爱心接力
在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积累词句、感悟真情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语文,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并服务于这大课堂中的生活!
此刻,请随我将目光,移向我班这个,这学期以来一直空着的座位。座位上本该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十一岁女孩。可如今,可怕的脑膜炎吞噬了她的健康,并连她的光明也一并夺去,死神,正急不可耐地等待着她!那么一天,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好想老师,好想同学们,好想回到学校,可……此刻,我惟有请我正幸福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通过录音,给予这个与死神进行着最后的抗争的女孩儿最真挚的鼓励与关爱!
是的,当我们用真心去关爱他人的时候,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了理解、尊重、宽容、鼓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愿这种力量能让我们可怜的孩子真的好起来,也愿这种力量能鼓舞着每一个孩子,继续葆有这样的善良与博爱!还愿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理性的分析与引导外,还能更多一些感性的感染与熏陶!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人教版新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就是“认识、了解鲁迅”,四篇文章,第一篇就是《闰土》,后三篇都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从亲近鲁迅的文字入手,去感悟鲁迅。虽然鲁迅的头上带着许多的“家”,但在语文课堂,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我们语文课就应该引导孩子细细品味鲁迅的文字,去亲近鲁迅。文章用舒缓、深情的语言,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1)采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所以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闰土的外貌及言行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块、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伊始,我就采用边看图,边配乐介绍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神奇而美丽的月下看瓜的情景。导情入境,引出课题,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
第二块、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三块、紧扣中心,重点探究,读中悟情
1.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2.其次,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看瓜刺猹”一事,让同学们谈体会,说看法,并不失时机地结合第一段的学习,抓住了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引导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启发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由于这一段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而学生对闰土语言的特点又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以及作者的插说部分在书中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来,然后抓住闰土的语言,要求学生阅读后谈自己最感动的一点。这样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非常热烈,闰土语言上的特点,都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体会出来了,发现出来了,教师据此总结,也就水到渠成。
3.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例如,教学“雪地捕鸟”时,师问:“‘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为什么?”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让闰土带他去捕鸟。”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鸟?”从而理解:大雪下了,鸟儿无处觅食。鸟儿饿了几天,饿急饿慌饿昏了头,饥不择食,所以冒险来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教学中心句“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通过“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体会“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第四块、引发悬念,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曾说:“‘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读书’则‘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
何为“嗜好的读书”?他认为“主动的读书即为“嗜好的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心理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读书中。
我为了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环节。让他们设想30年以后再见面的情景,然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让他们阅读有关“我”与中年闰土再次见面的片断。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现实中的中年闰土形象为什么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呢?从而产生再读书的愿望。
可以想象,下课时,一定是学生再去寻找相关读物进行新一轮阅读的开始。
总之,“作者思有路,道路识斯真”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作者构思之路,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高效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说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
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说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说教学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说教学过程】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此设计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
A.迷人花瓣
(栏目内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链接相应图片:“纯白”——广玉兰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图片与花朵图片对比;词语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导语1:认真读读课文,广玉兰的花朵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跟帖留言)
导语2:作者具体是分哪个两方面写花瓣的?跟帖完后,请你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
导语3:课文中几次提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概括不了广玉兰花朵的内涵的”,这说明了什么?(跟帖)
[这样设计以各种优美的图片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栏目内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玉兰花的图片,并制作图配文的待移框;相关文字处做相应链接。“有的刚刚绽放……钻了进去”——蜜蜂飞舞录像片断;“花蕊约有一寸长”——图片;“数世同堂”——图片,意思: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长繁殖;将几种不同形态的图片制成连续的播放)
导语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请你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哪几种形态?你能选择合适
的图片移到相应的描写形态的文字框里吗?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内容,给它们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可跟帖)
导语2: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再认真读读你喜欢的那段文字,联系你看到的图片与录像,感受广玉兰花的美。准备一下,选用你喜欢的方式,一会把你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准备一下,把你刚才给不同形态的花分别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读(可自行选择配乐)并说说想表达什么感情)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提供配乐按钮,自主选择,并设计了取名这个环节,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
C.盎然绿叶
(“盎然绿叶”栏目内容:4、5自然段内容;文字内容相应链接:“密集油亮”——图片;“终年不败”——图片;“秋冬……与松柏为伍”——图片对比;寒风呼啸的音乐)
导语1:俗话说,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选择“盎然绿叶”的同学们,你们的眼光很独特哦!现在你可以读读课文内容,看看叶子有什么特点?
导语2:课文里“活泼”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字的准确性,又以发散式的“体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三)交流品读,展现个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么赞美广玉兰花朵的?
2.他是具体从哪两方面来写的?
3.“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说明了什么?
B.多姿花形
1.研究这个内容的同学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2.那有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
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汇报2:展示给每一种形态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结合图配文项目说出取这个名的理由。(引导别的小组参与讨论,有无更好的名字。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脸;风采依旧等等)其他作补充。
汇报3:配乐读四种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句子。(分别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结合指导朗读;再指名其他学生读;评议。
C.盎然绿叶
1.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谁来说说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品读。“密集油亮的绿叶……活泼。”指导朗读;指读。
3.课文里用到一个词“活泼”你们觉得用得好吗?为什么?
5.还有其它句子也能体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吗?
指导朗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
[此交流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广播的功能,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各自充满个性的学习结果的显示下,学生间又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美
1.广玉兰的确美,花儿香,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罢此文,你们喜欢广玉兰吗?夸一夸它。
2.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已的情怀:
引读:“我爱——,更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佳句,注意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识库”里的文章),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夸夸广玉兰的环节既总结了教学,又扣住了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对广玉兰蕴含的思想感情。]
【说板书】
花瓣高雅洁净
广玉兰形态姿态各异
绿叶终年不败
[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条理清晰,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网页各主题内容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件难忘的事情”作文指导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件难忘的事情”是第十一册第三组基础训练的作文。通过对本单元讲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阅读课文《胡萝卜》两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和朱德熙两位先生修改作文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并从他们的改文中学到怎样修改作文的方法。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作文教学第二课时以指导学生归纳修改作文基本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这次作文训练用二课时。第一课时,根据题目“一件难忘的事情”的中心词“难忘”,提示写作的范围和中心。激发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往事,选取自己最难以忘却而且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鼓励部分学生简略口述事情的的主要经过和难忘的原因。通过示范,要求全体学生先列好写作提纲后依据其顺序进行作文,力求在教师巡回指导下当堂完成初稿。第二课时,为达到学生初步学会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一目标,指导学生以所学课文为范例,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归纳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程序。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分步修改的步骤,使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法选用:
为切实指导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选用“范例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是以范例化的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取材。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从叶圣陶、朱德熙老前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文章的范例中,引导学生重温修改文章有哪些基本方法,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是将范例理论具体化。指导学生依据范例,创造性地归纳如何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统一认识后,集体编写成修改作文的程序。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具体运用自编的修改作文的程序,在修改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使实质训练同形式训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修改能力。
学生指导:
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用归纳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学习方法,将这一学法运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老前辈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列修改作文的程序,归纳为学习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
第三步,将归纳的学法直接应用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热情地将上一课时学生完成的初稿情况作简要介绍。用“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文章不是写好,而是改好”的名言,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目标:归纳修改作文的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读写结合,范例提示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胡萝卜》两篇课文,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体会修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通过学生口述,从改词语、改句子、删去重复的词句、增添不完善的句子、改正错别字和标点、将长句断成短句等方面逐一修改、明确要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该像老前辈这样对作文进行比较全面的修改。
三、探索规律,概括方法
通过范例,知道修改文章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应有一定的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老前辈修改文章的规律,概括归纳编写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正错别字、断句标点”为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用简略的文字板书修改程序为:读——词、句、字、点——改
四、方法实践、自我修改
按照归纳自己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初稿,文题对照,看作文是否突出了写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想想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语句读起来有毛病,把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先作上记号,然后用修改符号按照下列顺序逐一加以修改:
(一)推敲词语。就是把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改准确。依据常常应用的规范的句式,判别作文中某句话里的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词语搭配是否合适。词语更换主要是使学生懂得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学生在文中词不达意的典型例子词语的误用,指导时教师在不违背学生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由学生自行对比,识别某一词语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可将学生作文中使用错误的词语,用其例句作简析,让学生通过修改,逐步做到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理顺语句。就是要把不通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修改时要逐句逐句的读,寻找不通顺的句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或是语法上的毛病。还要看句子是否按逻辑顺序排列,有无前后颠倒,句与句是否衔接连贯,合乎事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应遵循其规律。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句和前后不连贯的句子,教师可选择其典型由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改,在共性问题上形成共识,明确句子要通顺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必然联系,句意要符合客观事实,并逐步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
(三)删改重复。就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这是由于小学生所接触的词汇不丰富,书面语言还达不到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和句子表情达意,所以作文中常常出现近义词重复使用。加之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描述,仅从某方面去反复叙说。作文修改中指导学生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适宜的方法:一是句子中如有相同的词语或近义词,视为重复,删去多余,只需保留其中之一;二是描述同一事物的句子,有两句以上意思基本相同,视为啰嗦,应删去一句,保留自己认为已经表达清楚意思的其中一句,使句子简洁明白。
(四)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语尚不能恰当运用,作文时常常出现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或者是平铺直叙。对于主干成分不完整的句子,应指定学生仔细查阅,发现缺漏,宜补则补;意思交待得不清楚的,该添必要的句子就要添写上。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有机的联想,使学生增添完善的书面语言,尽量能够做到传情达意。
(五)纠错别字。错字别字,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同音字、形近字易混;多笔少画的字易错。加之作文时,学生对尚未学过或未记熟的字词,暂用同音字替代。修改时一是学生自学运用字典查找;二是教师解答。将学生需求的字词板书明示,对形近、同音和多笔少画的字在写法和用法上再加指点;三是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从而训练学生掌握纠正错别字和识记运用汉字的方法。
(六)断句标点。
成篇的作文是由自然段中的若干相关的句子组成。作文时,小学生一般只偏重文字书写而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的一点到底或者都是句号,长句也比较多。断句,这里指的是将学生作文中的长句用逗号断开,把长句改成短句。对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加提示,促使标点符号错的要加以修改,无标点的逐一加上标点,达到学生作文修改的最后阶段在全文中使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七)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学习老前辈修改文章的精神,增强修改意识,在小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原则上教师不作大而全的批发和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原意,立足于学生的原文,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初稿中发现问题和自己修改,激发学生修改意识和兴趣,修改时要学习叶圣陶、朱德熙先生修改文章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修改即使到了学生誊写作文时,也要激发学生要有边誊边改的修改意识。誊好后还要边读边审。从而养成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逐步学会能够修改自己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主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汽船剧烈撞击时,冷静自若,指挥60名海员平安脱险,本身却屹立在船主的岗亭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赞美了哈尔位船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力。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绪睁开故事背叛,“遇险”是因由,“殉职”是了局,着力形貌的是船主哈尔威船主怎样冷静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体现了船主崇高的“忘我”精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体现哈尔威船主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巨大精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本册第二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忠于职守、大爱无疆”。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又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促悟,理解感悟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和人性美。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课时
(一)、初读指导,扫清朗读障碍。
(二)、理清文脉,按提纲“遇险————自救————殉职”给全文分段。第一段是1、2自然段;第二段是3————28自然段;第三段是29————30段。
第二课时
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对哈尔威船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地回答板书:遇险————自救————殉职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任务,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哈尔威船长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读一读课文,画一画句子,做一做批注。”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
(三)、品词析句,体会精神
1、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设计理念与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研读文本就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了,学生在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再去读一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进行反馈交流。重点与学生讨论以下段落语句:
(1)、研读第一段,感受“危急”
指名说说诺曼底号客轮是在怎样情况下被撞的?碰撞后的情况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千钧一发。
指导朗读本段——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用急促、紧张的语调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2)、研读第二段“救援”部分,感受船长“舍己救人”
交流: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达来几次命令?
学习第一道命令:
课件出示第3小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说说从这道命令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一句中的“吼”字,能体会出船长在大难临头时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妇女先走,60人全救出去”可以体会出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舍己救人的形象,使学生进一步丰满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的这种精神是通过什么描写来体现的呢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第4小节: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问题:他真的忘记自己了吗?(也许他真的忘了自己,也许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他忘记自己没有,现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60人全部救出去。)
指导朗读3、4节——读出船长临危不乱、忘我的精神。
学习第二道命令: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题:为什么要下达开枪的命令?这个问题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先问学生这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急于逃命,秩序难以维持,场面非常混乱。)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小艇会翻,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将全军覆没。)所以哈尔威下达来这样一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讨论: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副会开枪吗?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不会,因为船长的职责是救人,他在下第一道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二是认为会开枪,因为当时场面非常混乱,为了控制局面,为了杀一儆百,保证让更多的人逃生。”
问:此时,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哈尔威船长指挥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仿佛就出现在同学的面前。
再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语言描写。”再次渗透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件出示22小节:“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这一句,要学生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船长是最高的权威,具有组织自救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同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大家从心底对他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成了上空出现的伟大灵魂,所以没有一个人再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自救工作有序开展。
指导朗读第二段中重点段落,再次体会船长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3)、研读第三段,升华人物“灵魂”
课件出示:29小节“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来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了大海。”
指导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能体会出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崇敬之情。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哈尔威船长伟大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情。
1、课文学到这,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形容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2、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了(板书:以身殉职),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里。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船长说,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说的话。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借助纸笔,拉近时空的距离,与哈尔威进行交流或对自己今后提出希望,力图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全文。
老师以豪情的朗诵来竣事本节课。
计划理念与思绪:此时学生已经与哈尔威船主举行了交换,情绪得到了升华,在老师豪情的朗诵中让学生情绪到达最岑岭。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潜心研读说教材
抽签结果出来了,是一篇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我马上找来人教版第十二册教材,认真研读了起来。
《顶碗少年》是第一单元的课文,单元主题是感悟生活。主要写一位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败了两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在别人的鼓励下,面对压力,面对失败,挑战自我,仍然表演,最终取得了成功。文章主题鲜明,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这样一读教材,我对抽签结果的不满烟消云散。
带着庆幸,我又一次走进教材。无疑,《顶碗少年》能吸引学生,因为它情节虽简单但波澜起伏,尤其作者对少年的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适宜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所以,本文不仅适合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引导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再读教材,我居然高兴我抽到了它,对自己上好课充满了信心。
二、准确定位说目标
教材研读透了,该确定教学目标了。我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关照: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年段教学目标,三是单元教学目标。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阅读要求是:指导朗读、默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其次,本册的阅读要求,一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二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另外,本册教材第一组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据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我把“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人生哲理,学习表达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三、观察分析说学情
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过失败的体验,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但他们对“惊心动魄”的感受与理解可能不是那么深刻。这是上课之前我们就充分估计了的。另外,怎样在学习体验的同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学习表达方法也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的。
其实,学情的估计也仅仅是预测而已,毕竟没有事先充分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的起点到底在哪里。且待上课时去发现,去调整。
四、关注发展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情感真挚、强烈,容易使人受感染、被熏陶,但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并不容易。怎样突破难点?我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做充分的教学准备。首先是教师准备,研读教材,精选阅读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其次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二是选择适合的学法与教法。学法上突出以读为主——理清顺序初读,直奔重点再读,细节感悟品读,角色想象朗读,细节描写范读。教法上采取了四个策略:
1、读题想象创情
在教师激情导入板书之后,让学生二读课题,边读边在脑中闪现文中精彩画面,并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为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和课中的情感体验作铺垫。
2、咬文嚼字启情
语言是有温度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体现表演“惊心动魄”的场景、细节,抓住重点句,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于细微处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3、角色体验入情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其背后有无穷的韵味。要赋予语言鲜活的形象,使其充满生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丰富美好的情感。读了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顶碗少年,站在这里表演,你是什么感觉?
4、想象朗读表情。
五、优化组合说教学过程
围绕着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揭题反馈,把握主要内容(此环节预计5分钟)
此环节首先借单元导语导入,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齐读课题,结合课前的预习想象画面,描述画面。对课前的
预习进行检测,让学生带着充分的预习走进课文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内容,点拨学法。
【通过对课前安排的预习情况的检测,既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新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直奔中心,初识表演之惊心动魄。(此环节预计2分钟)
一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作者评价表演的话,引导理解“惊心动魄”,在追问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课文2—7自然段的学习。
(三)、聚焦细节,体会表演之惊心动魄。(此环节预计25分钟)
在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重点、品细节、谈感受、读片段的基础上,体会表演的惊心动魄。
(四)、想象、写话,获得人生启示。(此环节预计8分钟)
此环节虽短,但很重要。在这个环节教学之前,我给了一个铺垫:引导想象老者的话。再让学生联系开头与结尾,认真读,读出体会。人生启示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六、回味课堂说反思
回看教学流程,把握一个“情”字,勾画一根主线,牢记四个目标,抓住三个细节,课中有悟有读,教学上有细节有“粗节”。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生成了一些精彩。上完这节竞赛课,我想了很多,现将自己的教学感受与各位同行分享。
1、精心预设,分步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怎样在各个环节去落实?我是这样做的:课前20分钟预习解决课文读正确的问题,纠正相关字的读音;课上读悟环节多种方式读,体会与读齐头并进。如此,第一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表达吮吸”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落实,“懂得人生哲理”在第四教学环节落实。第三个教学环节主要达成第三、四个教学目标。
另外,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虽然教学目标照搬教学参考时写的是“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实际教学时,并没有牵引着学生往“失败乃成功之母”上靠,重在获得人生启示。
2、创新读题,搭设把握主要内容的阶梯
把握主要内容是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直接让学生说,效果不好。“要素串联法”无疑很方便。但在这样的竞赛课里,如何体现?难度大。我根据学生实际,在“要素串联法”中加入画面想象的因子,让学生两次读课题,边读边想象文中的精彩画面,为学生搭了一步台阶。今天是第五次实践,效果很好。
3、善用媒体,帮助体会场面宏大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为“表演场所”是一个切入点,值得好好咀嚼。我们研读教材时,从文字中找到两个词“座无虚席”“异国旅游者”。相信学生也能找到。但是,如果仅仅抓“座无虚席”体会人多,抓“异国旅游者”体会演出的重要性,似乎有点空中楼阁,感受不出环境气势的惊心动魄。怎么办?在教研组老师的提醒了,我选择了图片。虽然我一贯反对用图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告诉我,图片帮助学生体会了场面的宏大。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给足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给足了学生想象表达的空间,注重了学法指导,真正落实了读写训练。但是课堂上仍然有美丽的遗憾,比如学生的写话那么精彩,可我忙于结束课以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所以只交流了两个孩子,没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实,我也可以讲优秀学生作品收起来,叠加在一起,用实物投影仪一起展示。另外,感觉整节课环节虽紧凑,学生发言虽精彩,但总感觉语言不够鲜活,课不够灵动。以后我会慢慢改进,真正让我的语文课堂高效起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小抄写员》是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这篇的教学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与学情。
《小抄写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叙利奥的孩子,虽然才12岁,却相当的懂事。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这样做的故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这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节相当感人。另外,《小抄写员》一课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既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写的又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关的事,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样的教材特点与现实学情的指导下,那么第二方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这篇篇幅较长,词汇也不少。另外,选编这篇,无论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教学本文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二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三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个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自己解决能力教师只做引导,而第二和第三个目标,才是本文教学应该把握住的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第三,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则通过对一系列精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品读来设身处地的体会叙利奥所受的委屈,并借用引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升华,从而被叙利奥对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所打动。
第四方面,我就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回忆、体会、总结。
第一板块用回忆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板书(见板书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出叙利奥是个懂事、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块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从这一教学环节中展现。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的一个检验。在学生汇报自己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以叙利奥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为主线解读体会,同时追问出父亲的态度变化作为副线,环环相扣,深入理解。
接着,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并指导朗读。这是精读的一个点,本堂课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这个闪光点有没有闪亮起来。利用小黑板展示这一整段的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独白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展现了儿子被误解后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对 “刀割”“竟”“只要”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会不能失去爸爸的爱。通过对“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点语句的品读去理解失去爸爸爱的痛苦与煎熬,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之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引读,让学生将体会出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让感情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升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动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受误解的是你,你会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这既一个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同时,作为本课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三板块,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修改板书(见板书二),提炼“爱”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最后,我说一说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讨,第二个环节一开始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本文的细节描写遍布全文,不应该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本文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许多地方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如何评价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琐碎的体会串联起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机制,这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应该努力探索,寻求进步的方向。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两篇文言文。《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列子创作的散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出决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本单元的关键字是“科学、机遇、思考”,阅读要求是“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另一个说明要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都是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文中虽然有部分句子不好理解,但这两个故事学生早已知晓,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采取互动讲解学习,约束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讲解,点拨发现古今异义的字,和蕴藏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思维和方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孔子、孟子等任务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古今异义的字,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标记并互相交流。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划分长句子停顿,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两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两则文言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画出古今异义字,划分文中长句子停顿。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有名的老师,你们会想到谁?孔子、孟子,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他们的文言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画出不懂的字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几个字的读音:弗,辩。
三、学习《学弈》
1、课件出示孟子简介,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孟子故事。
2、理解题目,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
3、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发现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逐字逐句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弈秋是谁?两人是怎么学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
5、学习“之”的不同。
6、齐读课文,联系生活,深化认识,引导总结: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巩固背诵。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内容,根据译文完成课文挖空。尝试背诵。
8、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习要专心致志
一人→开小差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1、理解课题,出示列子、孔子简介。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2、学生用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斗”dòu,“沧”cāng)
4、范读,跟读。指名读。
5、学习课文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讲述故事内容。
6、逐句学习,理解字意,学习课文。(把握古今异义字,课件展示条理)人物、起因、各自观点、各自依据
7、体会“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孔子实事求是态度。孔子被尊称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却说自己无法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自由发言,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9、归纳总结:课文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们善于观察、天真可爱的特点,而孔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谨慎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10、科学拓展: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是因为大气层折射,放大了太阳的像。中午热是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受热最强。
11、板书设计:
日始日中
一儿:近→如车盖远→如盘盂(远小近大)善于思考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近热远凉)实事求是
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取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它是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生齿的散文。文章牢牢围绕着“急忙”二字,精致地描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韶光感触无奈和痛惜的头脑情感。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一是教诲门生要爱惜韶光,不要让韶光急忙流去;二是要学会从阅读的内容睁开遐想的念书要领。文章多处运用种种修辞伎俩和大量的叠词,语言柔美,读起来轻盈、婉转,得当朗读背诵。凭据课标要求和课本特点以及门生的年事特性,我订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优美,含义深刻,适合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
1、围绕课题质疑。从课题入手,抓住“匆匆”两个字,理解题意,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个设问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抓住这个设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时间的文章——着名现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书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二则》是两篇文言文。《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列子创作的散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出决断的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本单元的关键字是“科学、机遇、思考”,阅读要求是“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另一个说明要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都是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
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讲解点拔教学法
文中虽然有部分句子不好理解,但这两个故事学生早已知晓,六年级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我采取互动讲解学习,约束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讲解,点拨发现古今异义的字,和蕴藏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思维和方式。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孔子、孟子等任务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画出古今异义的字,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标记并互相交流。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划分长句子停顿,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两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通读两则文言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搞清楚字义。
2、画出古今异义字,划分文中长句子停顿。
3、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说到我国古代有名的老师,你们会想到谁?孔子、孟子,很棒,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他们的文言文。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画出不懂的字句,互相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重点交流几个字的读音:弗,辩。
三、学习《学弈》
1、课件出示孟子简介,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孟子故事。
2、理解题目,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
3、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发现朗读文言文的方法。(朗读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
4、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逐字逐句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弈秋是谁?两人是怎么学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
5、学习“之”的不同。
6、齐读课文,联系生活,深化认识,引导总结: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7、巩固背诵。学生一起复述故事内容,根据译文完成课文挖空。尝试背诵。
8、板书设计:
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学习要专心致志
一人→开小差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明白了学习时要专心致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故事,大家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呢?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
1、理解课题,出示列子、孔子简介。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2、学生用文言文朗读方法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断句。(“斗”dòu,“沧”cāng)
4、范读,跟读。指名读。
5、学习课文出示注释,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引导讲述故事内容。
6、逐句学习,理解字意,学习课文。(把握古今异义字,课件展示条理)人物、起因、各自观点、各自依据
7、体会“孔子不能决也”,理解孔子实事求是态度。孔子被尊称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孩子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却说自己无法判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自由发言,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9、归纳总结:课文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表现出他们善于观察、天真可爱的特点,而孔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实事求是的谨慎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不断探索。
10、科学拓展:早晨的太阳看上去大是因为大气层折射,放大了太阳的像。中午热是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受热最强。
11、板书设计:
日始日中
一儿:近→如车盖远→如盘盂(远小近大)善于思考
一儿:远→沧沧凉凉近→如探汤(近热远凉)实事求是
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们好!
《小抄写员》是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对这篇的教学进行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与学情。
《小抄写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做叙利奥的孩子,虽然才12岁,却相当的懂事。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这样做的故事,赞扬了他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
这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情节相当感人。另外,《小抄写员》一课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既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故事性强,文中的主人公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文中写的又是发生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关的事,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样的教材特点与现实学情的指导下,那么第二方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这篇篇幅较长,词汇也不少。另外,选编这篇,无论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是从语文学习上看都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教学本文应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和理解重点词语;二是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教育;三是领悟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作用。 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对第一个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自己解决能力教师只做引导,而第二和第三个目标,才是本文教学应该把握住的重难点。
在以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第三,我来说一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将文本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则通过对一系列精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品读来设身处地的体会叙利奥所受的委屈,并借用引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产生感情的升华,从而被叙利奥对父亲、对家人深深的爱所打动。
第四方面,我就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回忆、体会、总结。
第一板块用回忆来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板书(见板书一)展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概括出叙利奥是个懂事、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好孩子。
第二板块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从这一教学环节中展现。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对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能力的一个检验。在学生汇报自己体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以叙利奥的心理活动的语句为主线解读体会,同时追问出父亲的态度变化作为副线,环环相扣,深入理解。
接着,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并指导朗读。这是精读的一个点,本堂课算不算成功,也就要看这个闪光点有没有闪亮起来。利用小黑板展示这一整段的心理描写,这一段心理独白表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爱,展现了儿子被误解后痛苦的心情。在本段的研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对 “刀割”“竟”“只要”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会不能失去爸爸的爱。通过对“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等重点语句的品读去理解失去爸爸爱的痛苦与煎熬,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之后,进行了几个回合的引读,让学生将体会出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让感情在自己的读书声中升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感动自己和他人。
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果受误解的是你,你会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节。这既一个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家庭中与父母的冲突;同时,作为本课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检验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第三板块,对本文进行一个简单总结,修改板书(见板书二),提炼“爱”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一份责任,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最后,我说一说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达成预设教学目标,但有一个地方值得探讨,第二个环节一开始让学生默读课文6-24自然段,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本文的细节描写遍布全文,不应该给学生划定阅读范围,束缚学生思考的空间。另外,本文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机制有一定的考察性,许多地方需要教师灵活处理,如何评价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答案,如何将学生琐碎的体会串联起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机制,这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应该努力探索,寻求进步的方向。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重点品读3、4、5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
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花?”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韧性幻想”,板书。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在学生读懂了“物”的特点后,我让学生读懂物背后的“人”,让学生明白写自己喜欢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四、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自己的幻想。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学完了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
4、背诵第6自然段;
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学生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学生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只要依据是文中故事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与依据
本文教学分两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及学习1—3节;第二教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4—9节。下面我重点讲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红军的故事,接着通过激情谈话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题,要求读出红军英勇、一往无前的气概。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情绪,为本文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二)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设问:围绕“飞夺”,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同时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飞
夺?怎样飞夺?飞夺的结果?)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书面练习(1)(这一篇文章按顺序来写,先写,再写,最后写。)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下面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降低其训练的难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说,教师运用随机点拨确保练习到位。这一设计主要想达到以下三个方面:1、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难
点;2、训练学生求异变通思维;3、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表达等语文能力。然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一书面练习,你觉得学习一篇课文的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记叙的顺序、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段、概括断意等)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为三段。
(三)学习1—3节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节,并打开幻灯(1)“因为( ),所以红军来说明泸定桥不易夺取。并设问“天险是什么意思?从哪儿可看出是“天险”?同时随文学习“水流湍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读等形式来表现泸定桥的险。这一训练组合紧扣“天险”这一训练学生理解、表达、语感等语文素质,同时渗透了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接着教师设问:第二节中哪一个词更说明了夺桥已是非常艰险?并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注意到了“增援”一词?同时随文学“妄想”。这一设计我想体现以下三点思想:1、推动教学体现学法的延续性;2、体现训练的弹性策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3、通过推敲、比较、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然后教师再引导学习第三节: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夺桥已万分艰巨?这是教师打开幻灯(2),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因为,所以上级不能多给时间;如果上级多给红四团一些时间,就会。”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红四团战士已别无选择,再让学生联系课文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来说说红军眼前最迫切的任务。并引出“关键”一词,同时引出爹第二个书面练习:“抢在前面,是红四团( )的关键,是红军( )的关键,还可能是( )的关键。”这一设计我主要想体现分层训练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各取所需,差生完成第一个填空,中等生则完成前两个填空,优等生则可对“还可能是( )的关键”作出种种内容各异但合乎情理的回答。这种承认学生差异的训练方式,目地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提高,使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文能力的同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机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书面练习,用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这一设计我想可体现以下三大功能:1、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训练了运用“关键”造句的能力;3、训练了学生语言转换的能力。
然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一场殊死的战斗马上就要展开,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面前。抢在前面,这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抢在前面,这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前面,这更会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砝码!同学们,此刻你的心中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一齐来读1—3节,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若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可让学生在最能体现夺桥艰难的词语下读重音,再次朗读。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1、检测、小节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语感的功能。
教师延伸谈话:最后红四团究竟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恶战和命运,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以此来给学生照成悬念,强化继续学习的动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体裁是现代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语言优美、简练;结构清晰,总分总,且首尾呼应。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朗读诗歌,品悟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作为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及东海,学生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如果单从词的本身来理解,学生还是不能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时,我以课件的形式演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北国、南疆等词语,学生就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无需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习这篇诗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还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在教学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地展示出祖国山河、风景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心灵深处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说教法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李星华。课文以第一人称,回忆了李星华的父亲、革命烈士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的全过程,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文中有很多对人物的神态、言行描写,反映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也反映出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的品质和沉稳、正直不屈的性格特点,这也紧扣了单元主题: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饱含深情,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充分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诚挚的情感。主要采用学生跟随范读、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朴实无话,情感直白,学生可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的是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品格言行的分析,了解形式的严峻、敌人的残暴,还有父亲的沉稳和高尚的品格,带领学生感受革命者的高度忠诚和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人物相关资料,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及李大钊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要结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习题,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以达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思考为什么。
3.搜集李大钊的资料简介。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稚,僻,刑,哼。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四、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学简析
《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受课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受到主人公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的熏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拉好窗帘,关上灯,让孩子们感受灯光突然亮起来那一刹那的喜悦。
2、幻灯片出示“天安门前灯火辉煌”的图片,让学生看后谈谈感受。
3、是的,许多人都和大家一样,觉得灯光“多好啊”。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灯光》。
(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谈感受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朗读课文,正音。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金钥匙”自学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讨论的准备。)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给课文分段,了解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
2、交流展示。
3、齐读课文。
(反复的朗读,体现了《新课标》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课时设想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读读下列词语,并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温暖赞叹围歼战聚精会神憧憬震天动地千钧一发暴露璀璨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写往事?
二、精读课文:
(一)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填空:的郝副营长。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写出批注。
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指导感情朗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二)文中几次写到灯光?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体会作者的深意。
1、自由读文,思考。
2、交流汇报。
3、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4、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说板书设计:
广场引起回忆
幸福生活
灯光往事献出生命(珍惜、创造)
(王愿坚)来之不易
广场思念战友
板书我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
1、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
2、紧扣文章主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习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习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学习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习流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习。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习“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将____比作“无字的歌谣”,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____及____、由____及____的动态过程。
2、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5-7自然段)
(1)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喜欢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______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______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_______美。
(3)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
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两个流进说明了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感受)
3、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8-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那么你愿意把这有声有色的雨景永远留在心中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背诵。
2、这是作者眼里的雨,那么我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降临,它那黑色的魔爪将大地笼罩。窗外的雨依然在下,那是一支不谐调的曲。昏暗的房间,潮湿的空气,使我窒息。天空容不下雨,便让它降临大地,做人间的天使,但是,它却让我迷惘??撩开窗帘,本想看看缥缈的景色,可是雨水,却阻挡了我的视线,于是,我便看不到远方。雨水,是在为我哭诉吗?呼之欲出的泪水,便在此刻,倾泻。正如窗外的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同样是雨,不同的人、在不同心境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境随心生吧!但是,无论怎样心境下的景,融入了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都会使文章更精彩!
3、师总结:
最后,我这样结束本课的教学:同学们,有关雨的文章、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搜集阅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独特感受。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清晰明了,既是对课文的一种总结,又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2
《**的爱》这篇课文是篇阅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不正是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精华吗!所以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尝试教学法充分运用到了这课的教学中来,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建立尝试小组,创设浓厚自主学习气氛
一个班人数一般在四、五十人,如果采取学生轮流回答问题的方法,一节课40分钟每名学生一分钟的发表意见的时间都享受不到,又何谈自主学习呢?这只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为了改进这种被动局面,我按照学生的座次、学习状况以四人为单位成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
教学《**的爱》这课时,学生质疑、解惑、扩展训练,都先放在小组内讨论,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记录集中小组的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
二、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 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 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1、质疑,初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初读课文主要以小声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寻找不懂的字、词、句,用“-------?”标出。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能解决的就在组内理解)然后在全班提出,教师板书不懂问题,理清头绪,存下疑问,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的爱》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懂的词语: 湿透、遮、滴落、亲吻、脸颊、一类是不懂的句子: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2、解惑,再读课文理解不懂问题。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默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再读课文要以默读课文为主,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在反复阅读中进行理解。读完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一部分疑难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初读时遗留的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
《**的爱》一课词语比较好理解,学生自己弄懂。大部分词要以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直观演示,如:额头、脸颊让学生自己演示给大家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留待精读课文时理解。
3、存疑,精读课文深刻理解。学生通过质疑问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放到精读课文时理解了。首先把遗留问题归类,看一看这些问题都集中在那几段中。然后重点读一读有关温湔页龃鸢浮?
《**的爱》这一课,为什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这几个问题比较难理解。在指导孩子们看图、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拿着扇子衣服还湿了?为什么妈妈拿着伞自己还被雨水打湿了衣服?妈妈摸着我滚烫的额头,为什么哭了?学生对有疑问的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尝试扩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应把握住时机,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我为《我**的爱》一课设计了以下三个扩展题:
1、想一想,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的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诗歌的结构,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 例如: 一个很冷很冷的夜晚,妈妈为我盖好被子,穿着睡衣的她冻得直打哆嗦,啊**的爱是温暖的棉被。
2、写一写,评一评。制作一张带有你和妈妈合影的贺卡,写上你对妈妈要说的话。例如:祝妈妈身体健康,妈妈谢谢你,妈妈长大我要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3、议一议,做一做。 小组讨论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全班交流。例如:帮妈妈做家务,母亲节送给妈妈一束鲜花,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
四、创设朗读佳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所以朗读训练要到位,就必须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言语形式。学生的朗读之所以往往达不到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对课文的领悟不深。 所以我就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忽略技巧指导,重视感情渲染,这样学生的朗读感情自然,不生硬。
《**的爱》这篇课文是首诗歌,语句非常优美。尤其是前三节,让人十分感动。在学生理解了妈妈对孩子的无私之爱后, 给学生配上舒缓的音乐, 屏幕上出现几张学生与妈妈亲密的合影。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分页标题#e#
在这一节课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尝试教学法,加以多媒体课件,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3
【说教材】
《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部分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幽香、纯洁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广玉兰的热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三课时,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行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说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
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写其它植物开花时的形态。
【说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FLASH网络专题网站。(广玉兰封面,分设四个主题篇:玉兰苑徜徉;倾心赏玉兰;玉兰知识库;玉兰余香浓。并提供配乐按钮,学生自行点击选择。“玉兰苑徜徉”内容:全文、广玉兰配乐录像;“倾心赏玉兰”主题篇里分设“飘香玉兰”、“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绿叶”四栏,点相应区域呈现各主题栏;“玉兰知识库”提供广玉兰习性、栽培等课外资料,“玉兰余香浓”设课外作业)
【说教学策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说教学过程】
本课凭借网页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本课采用三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广玉兰的幽香是吸引我观察的原因。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体会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
第三课时:复习词语并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最后让学生根据第三自然段练习写一个片段。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让学生说说:“作者写了广玉兰的哪几方面?”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广玉兰,用心欣赏广玉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页面导语:请进入“倾心赏玉兰”主题栏,自主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请大家想想怎样把自己的学习感受交流出来:你可以试着读好课文,可以在对应网页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
[此设计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特长]
A.迷人花瓣
(栏目内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链接相应图片:“纯白”——广玉兰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图片与花朵图片对比;词语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导语1:认真读读课文,广玉兰的花朵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跟帖留言)
导语2:作者具体是分哪个两方面写花瓣的?跟帖完后,请你再读读课文,细细品味一下。
导语3:课文中几次提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凭几个优美词句是概括不了广玉兰花朵的内涵的”,这说明了什么?(跟帖)
[这样设计以各种优美的图片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栏目内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开过的玉兰花的图片,并制作图配文的待移框;相关文字处做相应链接。“有的刚刚绽放……钻了进去”——蜜蜂飞舞录像片断;“花蕊约有一寸长”——图片;“数世同堂”——图片,意思: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长繁殖;将几种不同形态的图片制成连续的播放)
导语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不同形态的广玉兰。请你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究竟写了哪几种形态?你能选择合适
的图片移到相应的描写形态的文字框里吗?然后再认真读读课文内容,给它们分别取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可跟帖)
导语2:你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再认真读读你喜欢的那段文字,联系你看到的图片与录像,感受广玉兰花的美。准备一下,选用你喜欢的方式,一会把你见到的景象描绘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准备一下,把你刚才给不同形态的花分别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读(可自行选择配乐)并说说想表达什么感情)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提供配乐按钮,自主选择,并设计了取名这个环节,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
C.盎然绿叶
(“盎然绿叶”栏目内容:4、5自然段内容;文字内容相应链接:“密集油亮”——图片;“终年不败”——图片;“秋冬……与松柏为伍”——图片对比;寒风呼啸的音乐)
导语1:俗话说,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选择“盎然绿叶”的同学们,你们的眼光很独特哦!现在你可以读读课文内容,看看叶子有什么特点?
导语2:课文里“活泼”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字的准确性,又以发散式的“体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三)交流品读,展现个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么赞美广玉兰花朵的?
2.他是具体从哪两方面来写的?
3.“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说明了什么?
B.多姿花形
1.研究这个内容的同学来说说作者写了哪几种广玉兰花的形态?
2.那有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那种广玉兰花介绍给大家吗?
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1: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汇报2:展示给每一种形态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结合图配文项目说出取这个名的理由。(引导别的小组参与讨论,有无更好的名字。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脸;风采依旧等等)其他作补充。
汇报3:配乐读四种不同形态广玉兰的句子。(分别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想表达什么情感。)结合指导朗读;再指名其他学生读;评议。
C.盎然绿叶
1.花儿还需绿叶衬。广玉兰的花美,它的叶子也别有一番情趣。谁来说说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品读。“密集油亮的绿叶……活泼。”指导朗读;指读。
3.课文里用到一个词“活泼”你们觉得用得好吗?为什么?
5.还有其它句子也能体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吗?
指导朗读“秋冬季节……装点着自然。”
[此交流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广播的功能,进行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各自充满个性的学习结果的显示下,学生间又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美
1.广玉兰的确美,花儿香,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美得脱俗、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罢此文,你们喜欢广玉兰吗?夸一夸它。
2.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已的情怀:
引读:“我爱——,更爱——”。
(五)课外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佳句,注意积累。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识库”里的文章),先抓住特点说说花的样子,再写下来。
[夸夸广玉兰的环节既总结了教学,又扣住了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对广玉兰蕴含的思想感情。]
【说板书】
花瓣高雅洁净
广玉兰形态姿态各异
绿叶终年不败
[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条理清晰,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网页各主题内容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电影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时间
作用
方式
资料来源
课件
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分钟
突出重点,帮助朗读。
演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3分钟
创设情境
播放
影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冻死了
2分钟
确定探究主题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发情感,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边播放边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钟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19分钟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指导写作。
播放
《卖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动画)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20分钟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电影,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开头(片断Ⅰ:3分钟):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了,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利用电影,确定研究主题。
1.默读课文,找结局。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结局(片断Ⅱ:2分钟),联系电影开头,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3.归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小女孩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认为小女孩“幸福”的同学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小女孩“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利用电影,促思导读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1.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1)请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课件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断Ⅲ):
指导朗读——同学们观后是不是觉得小女孩很幸福。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欣赏朗读——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件难忘的事情”作文指导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件难忘的事情”是第十一册第三组基础训练的作文。通过对本单元讲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阅读课文《胡萝卜》两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叶圣陶和朱德熙两位先生修改作文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并从他们的改文中学到怎样修改作文的方法。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定作文教学第二课时以指导学生归纳修改作文基本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这次作文训练用二课时。第一课时,根据题目“一件难忘的事情”的中心词“难忘”,提示写作的范围和中心。激发学生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往事,选取自己最难以忘却而且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鼓励部分学生简略口述事情的的主要经过和难忘的原因。通过示范,要求全体学生先列好写作提纲后依据其顺序进行作文,力求在教师巡回指导下当堂完成初稿。第二课时,为达到学生初步学会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一目标,指导学生以所学课文为范例,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归纳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程序。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错别字、断句标点”为分步修改的步骤,使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法选用:
为切实指导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选用“范例方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是以范例化的知识结构理论加以取材。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从叶圣陶、朱德熙老前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文章的范例中,引导学生重温修改文章有哪些基本方法,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是将范例理论具体化。指导学生依据范例,创造性地归纳如何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统一认识后,集体编写成修改作文的程序。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具体运用自编的修改作文的程序,在修改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运用修改自己作文的基本方法,使实质训练同形式训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修改能力。
学生指导:
归纳式。归纳式是指学生在接触了较多的具体材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同类的若干例中归纳出某种学习方法。用归纳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学习方法,将这一学法运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第一步,让学生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老前辈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二步,指导学生编列修改作文的程序,归纳为学习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
第三步,将归纳的学法直接应用于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热情地将上一课时学生完成的初稿情况作简要介绍。用“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文章不是写好,而是改好”的名言,引出本节课的作文教学目标:归纳修改作文的方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读写结合,范例提示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胡萝卜》两篇课文,从叶圣陶、朱德熙两位老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中,体会修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通过学生口述,从改词语、改句子、删去重复的词句、增添不完善的句子、改正错别字和标点、将长句断成短句等方面逐一修改、明确要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就应该像老前辈这样对作文进行比较全面的修改。
三、探索规律,概括方法
通过范例,知道修改文章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修改自己的作文也应有一定的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老前辈修改文章的规律,概括归纳编写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以“仔细阅读、推敲词语、理顺语句、删改重复、增添完善、纠正错别字、断句标点”为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用简略的文字板书修改程序为:读——词、句、字、点——改
四、方法实践、自我修改
按照归纳自己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是让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初稿,文题对照,看作文是否突出了写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想想哪些地方讲得不清楚,哪些语句读起来有毛病,把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先作上记号,然后用修改符号按照下列顺序逐一加以修改:
(一)推敲词语。就是把用得不准确的词语改准确。依据常常应用的规范的句式,判别作文中某句话里的词语运用是否恰当、词语搭配是否合适。词语更换主要是使学生懂得词语的意思、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对学生在文中词不达意的典型例子词语的误用,指导时教师在不违背学生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由学生自行对比,识别某一词语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可将学生作文中使用错误的词语,用其例句作简析,让学生通过修改,逐步做到会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理顺语句。就是要把不通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修改时要逐句逐句的读,寻找不通顺的句子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或是语法上的毛病。还要看句子是否按逻辑顺序排列,有无前后颠倒,句与句是否衔接连贯,合乎事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应遵循其规律。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句和前后不连贯的句子,教师可选择其典型由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改,在共性问题上形成共识,明确句子要通顺连贯,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必然联系,句意要符合客观事实,并逐步掌握句子的不同表达方法。
(三)删改重复。就是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这是由于小学生所接触的词汇不丰富,书面语言还达不到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和句子表情达意,所以作文中常常出现近义词重复使用。加之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不能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描述,仅从某方面去反复叙说。作文修改中指导学生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适宜的方法:一是句子中如有相同的词语或近义词,视为重复,删去多余,只需保留其中之一;二是描述同一事物的句子,有两句以上意思基本相同,视为啰嗦,应删去一句,保留自己认为已经表达清楚意思的其中一句,使句子简洁明白。
(四)增添完善。就是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即使是已经学过的词语尚不能恰当运用,作文时常常出现句子的主干成分残缺或者是平铺直叙。对于主干成分不完整的句子,应指定学生仔细查阅,发现缺漏,宜补则补;意思交待得不清楚的,该添必要的句子就要添写上。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事物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有机的联想,使学生增添完善的书面语言,尽量能够做到传情达意。
(五)纠错别字。错字别字,在小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同音字、形近字易混;多笔少画的字易错。加之作文时,学生对尚未学过或未记熟的字词,暂用同音字替代。修改时一是学生自学运用字典查找;二是教师解答。将学生需求的字词板书明示,对形近、同音和多笔少画的字在写法和用法上再加指点;三是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从而训练学生掌握纠正错别字和识记运用汉字的方法。
(六)断句标点。
成篇的作文是由自然段中的若干相关的句子组成。作文时,小学生一般只偏重文字书写而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有的一点到底或者都是句号,长句也比较多。断句,这里指的是将学生作文中的长句用逗号断开,把长句改成短句。对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再加提示,促使标点符号错的要加以修改,无标点的逐一加上标点,达到学生作文修改的最后阶段在全文中使用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七)总结升华。鼓励学生学习老前辈修改文章的精神,增强修改意识,在小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原则上教师不作大而全的批发和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原意,立足于学生的原文,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初稿中发现问题和自己修改,激发学生修改意识和兴趣,修改时要学习叶圣陶、朱德熙先生修改文章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修改即使到了学生誊写作文时,也要激发学生要有边誊边改的修改意识。誊好后还要边读边审。从而养成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逐步学会能够修改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