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饰雕塑》-浮雕.课件
装 饰 雕 塑 设 计:浮 雕
一,浮雕概论: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的一种艺术形式,好像浮出平面的雕塑,故名浮雕;它占有一定的体积和空间,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不是完全的三维,又不是纯粹的一维平面艺术;被戏称为二维半。另外浮雕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以某种具体的物质材料而存在的实体构件,具有特定的材质属性。
浮雕的分类及功能:
浮雕分类及功能可以多种方式来区分和界定,同圆雕一样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按体积的厚薄分,有高浮雕和浅浮雕两大类;
2,按艺术风格分,有抽象、具象雕塑之分;具象又分为写实类的和变形类的、卡通类的; 3,按加工材质分,有木雕、石雕、金属雕、漆雕、贝雕、象牙雕、纤维软雕塑、综合材料雕塑、沙雕、以及北方冬季的冰雕„„
4,按艺术题材分,有纪念性浮雕、主题性、装饰性(实用型)„„ 5,按艺术发展史分,有古典浮雕、传统浮雕、现代浮雕; 6,按艺术沿革分,有民间浮雕、学院派浮雕„„艺术样式 7,按作品尺度分,有微型浮雕(钱币、徽章)、工艺品浮雕、室内浮雕、室外大型、巨型浮雕等等
对某一件具体的作品而言,它可能同时被归在几种类别中。存在许多综合的性质或模糊的形式。由于浮雕的平面特征,大面积的浮雕也常被称为浮雕壁画。
二,浮雕的发展简史
其实雕塑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浮雕的发展史。考古研究表明,人类的艺术活动至少已有三万年的历史。世界上的古国文明,都有不少浮雕珍品留传于世,中国的青铜器雕刻、汉代画像砖石,两河的亚述王朝的浮雕,埃及、古希腊的建筑浮雕,玛雅的装饰浮雕以及欧洲南部的石刻浮雕等等都互不雷同、各有特色。
中国的浮雕大约从石器时代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内蒙的阴山山脉刻下了大批的记载他们的历史活动的岩画。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精美的玉佩雕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雕饰,其后的秦砖汉瓦,西汉后佛教传入后,从新疆的克孜尔到甘肃的敦煌、陕西的麦积山、山西的大同、河南的龙门、重庆的大足、四川的乐山等地先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和摩崖石刻中产生了大量珍贵的举世瞩目的大型浮雕艺术作品;到寺庙中的圆雕、浮雕,宫殿建筑中的汉白玉浮雕、琉璃浮雕,明清的民居建筑的牌坊,照壁,石柱、石门、石狮、石鼓、木雕柱、木梁、雀替、屏风、花窗等等精彩纷呈。
(二)国外的浮雕艺术简史(1)原始民族的浮雕艺术
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的雕刻艺术大约可追朔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即公元前40000-10000年。也许雕刻在法国劳塞尔岩廊中的《持角杯的女巫》浮雕是被发现的迄今人类最早的原始民族的浮雕。(约公元30000年前)
(2)埃及、亚述的浮雕艺术
古埃及的史前金字塔古王朝圆雕、浮雕艺术享誉世界。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最具特点的“平排法”浮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视与重叠,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正面、正侧面头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度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地域特色。
公元前9世纪亚述王朝大量杰出的石雕浮雕曾盛极一时。(3)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艺术
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求真”的传统习惯,它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对客观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与探求,包括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也与东方不同。他把神也看成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性化的神。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则以社会上真实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从古希腊神庙的浮雕.我们可以看到:浮雕人物结构严谨,解剖准确,各部分厚度处理严格按照透视比例压缩,为了统一的需要,浮雕好像由一连串与底平面平行的层面组成的。
古希腊浮雕突出之点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西方从无到有的美的综合典范,它是难以企及的和富有独创性的高雅艺术范例,它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人类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为西方艺术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人借其政治、军事上的天才、创建了庞大的罗马帝国。但是在造型美术方面,较之希腊人略逊一筹。罗马式与哥德式浮雕(10世纪至15世纪)就整体而言,这个时代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圣经故事或天主教传统及教堂的装饰方面。
(5)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艺术
科学的远近法是文艺复兴美术的—大发现。由吉柏尔蒂所作的浮雕《翡冷翠洗礼堂之门扉的天国之门》。巧妙地运用远近法.即在浮雕中采用高、中、低、超薄等几个层次塑塑造手法以及在构图上采用焦点透视原理,从而产生了绘画上的空间效果。米开朗其罗是一个高峰。(6)现代浮雕
19世纪,整个西方城市文明得到进一步的繁荣,艺术家的个人特色自由地发展。随着不同文化思潮的涌现.浮雕的形式风格也日趟多样化。例如:新古典主义雕刻。19世纪浪漫主义雕刻,19世纪现实主义雕刻及19世纪象征主义雕刻等。
卡尔波是法国浪漫主义最重要的雕塑家。完成于l866年的《女花神》遁为装饰卢浮官两组浮雕群像中的一组.他借肋光影来塑造形体。近乎圆雕的表现方法.使视觉上很有实感。在光线下.实体为亮的.空间部分一壁面则为暗的.使暗影衬托实体.显得非常突出。高浮雕《舞蹈》是他为巴黎新歌剧院正面墙壁而作的。浮雕在外轮廓的处理上未按照死板的四边框的形式,而是运用动的形体,产生边沿连接线,给人以强烈的动势感与夺眶而出的实体形象。
《地狱之门》是罗丹毕生的大作。据说他临死前,仍继续从事这件作品的工作。他死后其作品被人铸造成青铜。《地狱之门》原本是为巴黎装饰美术馆的馆门而设计的。其构想除了取材自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外,亦采自波特莱尔诗集《恶之花》中的近代式幻想。罗丹将苦恼人类的形形色色,完全表现在一百八十具人像上(大半为高浮雕)。门中央上部,有称为“诗人”(但丁)的“思想者”,正在沉思有关人类的命运或行为等。据说翡冷翠洗礼堂那扇吉伯尔蒂作的《天国之门》为其灵感的一大来源。
三,浮雕的要素及表现方法
浮雕主要是依靠形体的凹凸起伏所形成的黑、白、灰调子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在塑造空间感方面,浮雕比绘画直接一些,而同圆雕相比,它又趋于平面化。如何利用有限的厚度,塑造立体感较强的形体,这就需要研究一下光与形体之间、线与结构之间以及结构与形 体之问的关系。
(一)光与面
光源与形体的各个面所呈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色调,产生立体感。浮雕也正是利用光影与形体的这种特点来表现立体感的。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来证实这一点:确定光源,用泥塑造出与光源呈不同角度的面来观察色调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光源呈垂直角度的面最亮,与之呈一定角度的斜面为灰面,与之相背的面最暗(画示意图)。
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亮的物体往前跳,暗的物体往后退。浮雕就是利用这一错觉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的。
1.比例压缩法
比例压缩法是希腊、罗马时代的浮雕表现技法。它常常有较大的起伏,严格按近处即厚,远处即薄的透视规律塑造形体。这种浮雕特点是近处的人物立体清晰,处理也较厚,后面、远处的人物较平。单个人物也遵循这一原理,厚度按一定比例压缩成扁平体—层层平面呈阶梯状与底平面呼应。
2,纳光纳阴法
“纳光纳阴”法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先生总结东、西方浮雕艺术特点并发展了的一种浮雕技法、即利用光与面的角度关系所产生的明暗导致的远近错觉塑造立体感。首先将泥板看作一张纸,在纸上“画画”,该暗的地方就压下去(与光源呈一定倾斜角度),该亮的地方就将面迎着光源(局部适当加泥)。整个雕塑过程是“以刀代笔”画画。
对于初学浮雕技法者来说,用“画画”来解释做浮雕的过程.则更易理解。这也说明,“纳光纳阴”这种浮雕技法与素描的观察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不同的表现手法就在于:素描是用笔画出黑、白、灰调子来表现抽象的立体形象,而浮雕则是用雕塑刀塑造形体,由此产生黑、白、灰调子表现较抽象的立体形象。
比例压缩一一可以理解为是按一定比例压扁的圆雕,层次较多。用真实层次起伏,形成光影透视,表现立体。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汉画像砖、石上的浮雕层次起伏较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浮雕层次要少得多.基本是二次元的。“纳光纳阴法”实际上是在东方浮雕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写实技法,使中国浮雕技法更加丰富、充实。
3,“以凹代凸”
在现代雕塑中,由于对凹进形式的运用,使得形体关系变得不同于传统的光影法则。会获得一些新奇的、变幻多姿的效果。也促进了表现手法的丰富和发展。
4.“平排法”
为了使浮雕轮廓形象鲜明清晰,浅浮雕一般采用“平排法”,即将物体各部平面展开,避免透视与重叠。最具特点的例子是古代埃及的浮雌.人物头部展示的永远是极具鲜明轮廓特征的正侧面形象.而身体则永远是正面的。正面、正侧面头像是低浮雕攒长表现的角度(而带有透视的45。角形象多在高浮雕中运用八因为正面及正侧面更易于体现对象的外部轮廓特征。
例如:图20《马》的造型。正侧面的构围使马的形体特征鲜明、清晰。这是因为这一特殊样相.体现出了马的整体结构特征;图例中所示的马的形象特征既不清楚.也不明确。(二)线与结构 l.企位、立位
由于低浮雕接近平面造型,所以要想使形体感鲜明,就要依靠“线”来加强轮廓形象。浮雕通常是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的。
企位一一(浮雕)垂直于底平面的面。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厚薄与外轮廓线的清晰度。
立位一一浮雕局部的“企位”。2.结构与结构线
刻线与堆线(凹线与凸线)(三)肌理 l.什么是肌理
肌理一一指由于材料的配列、组织和构造不同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或视觉观感,它们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形体表层的物理特征。同一种材料可以创造出无数不同的肌理来。
简单地说,就是指形体(材料)表面的纹理和粗糙度的特征。
艺术家既对现实的肌理,也对暗示的肌理的关注。在视觉艺术上,一直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浮雕中,不是针对媒介的物质特性而加以开发利用,就是为了模仿一个有肌理的物体、形态和表面的真实幻觉而对媒介作巧妙的处理。
2.制造肌理的方法
(l).刮刀法一一利用刮子(带齿)在基本完成的泥塑上(物体或背景),或轻或重地刮出或浅或深粗糙的线槽;(2)指痕法一一在粘土上留下指痕,使作品具有生动感与绘画感。罗丹雕塑作品中常见此法;(3).小球作业法一一在大的形体结构已确定的基础上,用小泥球(约米粒大小)作进一步塑造,使物体形象丰富、饱满,并保留叠压的泥痕;(4).多种媒介的使用一一用砖或石头粗糙的断面,在粘土上轻轻敲出不规则的凹点;(5).肌理的加工(石膏模)一一在石膏阴模或阳模上刻出有规律的点。造型语言(1),以几何形态为元素的造型;(2),以自由形态为元素的造型。抽象造型的语言持点是:
将构成形体的基本元素一一点、线、面按照一定的表现意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使创作与设计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几何形体以其单纯、美观、醒目的视觉效果,普遍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而从抽象自由形态中富有生命力的曲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理上极为自然之快感。
具像的造型语言又可细分为:(1),图案式的,或者叫装饰性的:即在描绘具体形象时,将形象图案化、规范化但仍保留对象造型的具体或基本特征;(2),写实形象:即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形体。
四,泥塑的材料与工具(类同泥塑圆雕.略)五,泥塑练习作业
参照图片、平面资料,塑造动物、卡通形象或吉祥图案或带半身动态人物装饰浅浮雕一至两件;
第二篇:雕塑课件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第三篇:装饰雕塑心得与体会
装饰雕塑心得体会
在这次装饰雕塑专业课中,我刻的是古埃及木雕的一个头像。“装饰雕塑”,以前也只是听说过雕塑,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很兴奋,感觉很新鲜。
第一周,奉老师拿了几个打好的作品让我们看,觉得一块木板被刻后可以那么自然的、形象的表现出木雕的创造性的魅力,感觉像是木头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先用木砂纸把木板处理了一下,找了一天的图然后打印出来,发现都不行,然后奉老师让第二天每人交十张图再认真地挑选,挑选出来找好草图再打印然后用复写纸把图印到木板上,接着就开始打大形。有好的开始才有可能成功。记得在第一节课上奉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装饰雕塑,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然后奉老师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解释,装饰有打扮和修饰的意思,而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这才知道关于雕塑我们知道的确实很少,看来是光有兴趣是不行的。然后就把书上装饰雕塑的概念、表现形式、类型等都看了一遍。因为我自己觉得雕塑在空间上的层次、位置都不同开始打大形的时候先把原稿分析了一下,鼻子、额头、眼睛、嘴、脸的高度都不相同,是有层次感的。由于没有经验,开始打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就把锤子砸到手上,大的形体打好之后就开始打底板。
第二周开始也是在打底板,把底板刻到差不多是木板的四分之一为止,刻的过程中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情有好的基础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把木雕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形成后,从前面到里面刻,从外面向里面刻,一层一层的进行推进,接下来就是刻中形了,刻主体物的时候,我是先从额头开始,从上到下刻得,根据面部五官,鼻子最高,都是有立体感的来刻,而且有整体的体积感,自己觉得前期敲打是很关键的,并且是第一次刻雕塑,在刻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心里总想着虽然我们对雕塑了解的很肤浅,但至少在刻的过程中要努力,而且觉得审美观在雕塑中很重要,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找图片和刻底板那些前期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功夫,担心到后期时间不够或者是出现太多问题,就和同学在星期日一起去教室继续刻。每个专业都有它自己的技巧和很多知识包含在里面,刻着刻着就较刚开始熟练一些了,慢慢掌握了一些打的小窍门。接下来就刻小形,中间是用的小刀。
第三周就是开始还是对主体物的敲打,和还是按照真题感觉进行,主体物打完之后,接下来就慢慢开始用小的刻刀进行细刻,把局部的刀痕凿迹修一修,把需要修改的地方稍作修改,每一件事都有取舍,想清楚哪个地方该留,哪个地方该去掉后,然后对面部五官的细节也用小刀进行处理,觉得有些地方需要有刀痕,就可以表现出手工感。
第四周修完之后就是对需要打磨的地方进行打磨了,顺着木板的纹理、整体方向,先用粗砂纸打磨的,再用细砂纸打磨,经过一遍一遍的打磨后,直到达到一定的效果。
接下来就是对木雕进行上色,上色是在课下完成的。主体物有一种颜色,底板是另外的一种颜色。上色用的是水粉颜料,把颜料调的稀薄,然后一遍一遍的进行上色,为了把主体物突显出来底板的颜色我用的是深颜色,而主体物就用的是较底板鲜艳一点的颜色,这样会强调主体物,也会有整体感。主体物的颜色是橄榄绿加柠檬黄再加一点熟褐,地板的颜色是深红加一点普蓝,第一遍上完之后,感觉颜色特别浅,然后继续上色,直到达到想象中的颜色为止,觉得上颜料可以弥补模板的一些不足和缺陷,觉得上完色后因为用的是水粉,就需要把颜料给晾干。之后把木板放好,第二天下午颜料干后,就对模板进行了再一次的打磨,这次打磨跟前面刻完之后的打磨不一样,主要是把主体物的亮部给表现出来,稍微打磨,亮部、暗部分开后层次感会比较强一点,打磨完后,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打蜡,打蜡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到底该上多少蜡,所以第一遍上的少了一点,上完后就用吹风机吹把蜡烛给匀开,就干觉木板好像会吸蜡似的,然后再慢慢的一遍一遍上的,擦了几遍蜡之后,再用吹风机给吹开,吹的过程中还想以前根本不知道吹风风机还可以用来吹蜡,而且上完蜡后手摸上去手感很光滑,而且也有了光泽,感觉比上完颜料后看上去就不一样了,自己觉得刻得最后的效果还可以,中间也看过其他同学的作品,每一个作品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一个都有各的特点。
从上了四周的装饰雕塑课,直到做完作业,这段期间学到了以前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增长了许多见识,而且觉得装饰雕塑跟以前学过的专业不一样,四周外加老师给的课下两周的时间,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敲、打、刻、磨等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木雕作品,感觉很充实,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体验过,才能感觉得到、了解到其中的知识。看来学习、生活中有我们太多的不知道、为什么,只有自己动手学到心里的东西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涵义,是和从别人嘴里听到的不一样的。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虽然不是专业的、长久的做木雕的人员,但做完之后还是会有一种小的成就感。每件事情都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学要我们去了解、去学习,装饰雕塑这门专业课也不例外。记得第一次老师就跟我们讲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造财富。确实是这样的,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目标的前进。而且这门专业课对我们的审美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觉得装饰雕塑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对我们所学的环艺专业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只是为了装饰,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富有生命力。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10级8班薛翠娟 1016060810
第四篇:浮雕教案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案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德育渗透点)学情分析:
本课考虑到了学生年龄小,手腕肌肉群还在发育的阶段,为了保证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选用陶泥、超轻粘土等材料来创作。题材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物。初次浮雕创作,提醒学生不要进行大场面的构思创作。
教学重点:掌握泥浮雕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的利用各种工具、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制作泥浮雕 教具准备:雕塑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述的是《人们英雄纪念碑》的故事,请大家欣赏。人们英雄纪念碑讲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什么感言?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浮雕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寻美
刚才,我们观看《人们英雄纪念碑》视频,它们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浮雕),现在,我们一起去探寻浮雕的奥秘。
板书课题 :浮雕
二、|赏美
(一)这样的浮雕作品,你在哪里见过它们的足迹?
1.学生交流。
2.看看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二)我们一起到雕塑馆去参观看看雕塑家的作品。1.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战马而命人雕刻而成。
(1)现在,这匹战马的外形怎么?
(2)这是一匹瞟肥体壮的战马,我是怎么看出来?
教师小结: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这幅作品是描述了哪个场景?(虎门销烟)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我们看见一幅怎样的场景?
教师小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经历了六年的时光。它倾注了艺术家们大量的心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吹小号的人们》
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是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的作品。《吹小号的人们》作品中,你喜欢哪一个人物?
1.用心托着长喇叭的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吹喇叭情态,一个因人矮而踮起脚。
2.前景两个跳舞的孩子,一个挺胸,一个弯腰,教师小结:艺术家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才雕刻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给坚硬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看一看美丽的家乡——长清的雕塑作品吧!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灵岩寺
作为长清人,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小结: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把这些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中国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亦作评价:“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为每一个长清人,我们都有义务来宣传它,欢迎全世界的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三)了解雕塑分类
来看一下,两幅雕塑有什么不同?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教师小结: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浮雕的分类
这两幅作品,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对比浮雕的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议美
浮雕作品魅力无限,现在,我们一起创作一幅浮雕作品
(一)探讨泥塑制作步骤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手中的浮雕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两个问题:
(1)浮雕作品的制作步骤分几步?分别是什么?(2)你发现浮雕的技法了吗?都有谁?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步骤:拍泥板——堆出大体形——雕刻细节(抓住特征)——整理完成 技法:堆塑
雕刻
(二)浮雕作品表现内容都有哪些?赶快看看作品?
(三)你想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
四、创美
(一)长清区石麟小学第一届“我塑我快乐”麒麟娃浮雕才艺大赛作品征集中,请同学们踊跃加入,作品要求:
1.堆塑娴熟 2.雕刻细腻 3.富有创意
(二)评选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1推荐自己作品 2.大众评委
好,来恭喜他们作品参加入选。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利用所学过的浮雕制作方法来美化装点我们的生活。!
五、拓美
欣赏不同材质(超轻粘土、纸艺、橡皮擦、水果)制作浮雕的作品。板书设计:
浮雕
拍泥板
.堆塑成型
雕刻细节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浮雕》课堂展示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0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反思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原始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另一种美也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浮雕艺术的距离是生活中的浮雕,让孩子觉得浮雕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图案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图案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课后,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同时感受到浮雕艺术朴拙浑茫的朦胧美,感触历史车轮的徐徐滚动……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总评
《浮雕》一课是把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学习浮雕艺术的一个“引子”,既承载着深厚历史文明的积淀,又是介于“平面与立体”、“绘画与制作”等多种造型语言的综合。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理解得比较充分,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理有序,且考虑了儿童年龄特点与生活情趣,五个环节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且层层相扣,文字语言的表述也使学生有亲切感,把单纯质朴的吉祥图案当演绎出缤纷五彩。
本课淡化了雕塑技法的研究学习,砖石上的雕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有别于纯艺术,强化的是传统民间文化内涵与意蕴,以及简单朴实的材质与手法创造的大美。这其实与艳丽夸张的儿童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载体不同。这个把握对上好这堂课至关重要。把相对遥远陌生的浮雕拉至学生身边,使学生对砖石上的雕刻从陌生到了解再到敬佩再到感兴趣,然后蠢蠢欲动的尝试,最后是创造喜悦的交流与分享。教师备课有高起点,具体到课堂就得低落点,这个“深入浅出”就是老师该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获得传统文化和美术文化学习的最大收获,
第五篇:浮雕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是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浮雕头像、胸像》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浮雕头像、胸像雕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和造型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雕塑制作与表现的能力。
浮雕头像、胸像是雕塑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习者为日后从事雕塑创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泥塑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人的头像、胸像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些小型的人物浮雕速塑。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庆文教授编写的《雕塑艺术》美术教材丛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参考书: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著潘耀昌等译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塞尔著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雕塑的概念:
学习雕塑,道德要建立起雕塑的造型观念。雕塑属视觉艺术范畴,一般地讲,它是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雕塑需要培养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
雕塑可从材料、用途、形式上划分多种类别,如:泥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架上雕塑、室外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圆雕、浮雕、透雕;具象雕塑、抽像雕塑等。雕塑语言:
雕塑不同于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要注重雕塑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诸如:形体、空间、量感等等,都要在具体塑造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形体: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体是由面形成的。一件雕塑面不明确就缺乏力度,显得棉软,找出面的转折十分重要。面的寻求离不开“高点”,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要“宁方勿圆”语言肯定。
空间: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并不完全指客观物体存在的实际空间,更主要的是指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势头”、“趋向”。空间意识是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它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的感觉。量感:通常量是指物质的量。而量感作为雕塑术语,则是指心理的量。量感源于物理的量又与之不同,忧如重量感不单是指重,还包含着视觉上的厚重感、结实感、紧张感一样。表现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用泥的多少、物质载体的轻重,关键是正确塑造体、面的构成和联接关系。所谓量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所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状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要有意识地塑造物体,使之具有对外力的抵抗感(张力),自在生命感和运动感,就表达了量感。
方法步骤:
确立某种步骤,不是绝对的规范,但对初学者却非常必要。
开始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之前,首先要把握对客观对象(模特)的第一感受。这种鲜明的感受要贯穿塑造的全过程,这种领悟往往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艺术感受。
上泥前的第一步是做浮雕板,这是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雕塑的基础。浮雕板要根据对象的动态、比例、造型特征来进行,注重立体的框架关系,避免繁琐,讲究构图。
用泥巴塑造时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建立大型,深入刻划,总体调整。
建立大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敏锐、大胆地进行塑造,立体地捕捉大型,合理的进行体积压缩。要把对象看得单纯一些,区分本质与表象,始终抓取主要的东西。不要孤立的只注意头问的造型,要特别注意头、颈、胸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要以框架观念,几何体积的观念来构筑、塑造。克服通过对轮廓来塑造的坏习惯。
深入刻划:通过对每个局部和具体刻划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类头部造型骨胳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相互关系。力求表现具体对象的造型特征和气质,个性。这是一个分解、组合直至确立的过程。防止表面的模拟,要有选择的进行重点刻划,学会和掌握提炼概括的能力。
总体调整:从整体出发,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作品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是否具备一定的体感、量感和空间感,有没有把对象的气质、个性特征表现出来,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力度和格调,体积压缩是否合理。这一阶段要我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思想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浮雕头像、胸像要求是强调写实,这和倡导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有个性的去表现并不矛盾。从一年级刚刚接触雕塑做头像到二年级具备一定的能力做浮雕头像、胸像,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的过程。做好头像非一日之功,只*课堂上做几件习作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多看、多想、多做,才能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安排4周。课时计划是每周16学时。教师根据学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本课程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头像、胸像解剖的书籍和具象表现主义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答疑。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实践,每周都安排大量的泥塑实践作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表现。基本上是一周安排学生完成一件头像、胸像习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练习的单元课时数,比如一件做两周。
本课程的期末评分形式为:作品展示,集体评分。即在作品展示现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老师共同评定。同时应参考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及日常表现的评价。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头像、胸像的基本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考察学习者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的能力素质;考察学习者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练习情况和表现情况三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90%,其它两项占总评成绩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