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大师大禹治水课件
备课大师大禹治水课件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第二篇:《大禹治水》课件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语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下面是《大禹治水》课件,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材内容简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作为“奉献”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何为奉献的重任。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只有四百来字,语言极其简练,第一自然段,通过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二自然段写父亲鲧为治水而牺牲,并用“临死前叮嘱儿子……”一句巧妙地转到写大禹。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将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决心。
三、四自然段写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和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说明他的奉献精神。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孩子们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就变得犹为重要。
本文教学中如何将大禹这一英雄的形象变得更真实、更丰满、更高大是我在设计教案时最为关注的。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学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第三篇:《大禹治水》的课件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大禹治水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13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第四篇:大禹治水课件人教版
篇一:大禹治水课件人教版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炼,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四、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
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五、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六、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2、教学资源应用设计
七、教学过程设计
篇二:大禹治水课件人教版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学情分析: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故事语言精练易懂,读通、读懂不成问题。但由于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为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画面理解词语。
3、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品词析句、反复朗读、想象说话,知道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课文的二、三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感受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对比朗读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观看洪水录像,读文感受洪水的凶猛和无情。(ppt3-5)
A、孩子们,让我们首先一起穿越时空,去4000年前看看那洪水。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时空一下子拉到了4000年前。可想而知,洪水冲倒房屋、淹没农田等场景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会有多大。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理解了洪水的凶猛和无情,充满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为下文感悟大禹的英雄形象作下铺垫。】
B、这洪水可真大啊!文中哪些词写出了洪水的大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好这些词,读出洪水的大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突出显示相应的词语。)
C、房屋被(),老百姓就(),这就叫做(无家可归)。(课件显示“无家可归”一词。)
D、看着洪水无情地冲毁人们幸福的家园,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你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3、看图理解洪水被制服后人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感受人们的幸福、快乐。(ppt6-12)
【课件出示洪水被制服后,人们植树盖房、男耕女织、小朋友学习、嬉戏,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与洪水泛滥成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大禹的伟大,激发了学生去探究大禹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治理洪水的学习兴趣。】
4、人们不再无家可归,而是安居乐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带来的呀?(大禹)所以,人们把他称为治水的伟大英雄。对比朗读。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㈠、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禹首先做的事情,浪线画出禹后做的事情,说一说:大禹首先,然后。(ppt13-16)
3、再读课文,找出表现禹治水不易的词。交流
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ppt17-18)
a、理解“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吃尽”“走遍”。
b、补充千 万
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ppt19)
a、哪些词看出大禹挖河劈山的不易?
b、你从这两个九字明白了什么?
4、观看大禹治水的录像。你看到大禹在察看水流、地形和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呢?(ppt20)
5、想象说话:大禹在察看水流、地形和挖河劈山的过程中,还可能吃了哪些苦呢?(ppt21)
6、指导朗读。(ppt22)
【这一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很难深刻体会大禹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治理洪水,为百姓谋福的高尚情怀。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大禹治水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禹跋山涉水、察看水流、地形的不易和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利用简易的工具挖河劈山的艰辛,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吃尽”“走遍”“九座”“九条”等关键词语进行想象、对话、朗读、感悟,使得大禹顽强治水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高大。】
㈡、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2、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
子。(ppt23)
3、内心独白,体会无私。大禹十三年没有见过儿子,三次路过家门也没有进去看一看,难道他就不想自己的儿子吗?那么,在夜深人静之时,大禹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坐在山上休息时,心里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ppt24)
4、朗读体会。
【这一自然段讲述了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教材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用一连串突出显示的数字,冲击学生的心灵:大禹在外治水13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难道他就不想念自己的儿子吗?课件适时出示星空下,大禹坐在山头思念儿子的图,引导学生走进大禹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形象在学生深深地扎下了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他们自然读得入情入境。】
三、想象说话,升华感情
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他率领他的治水大军回来了。你想对他说点什么?(25)
【课件出示大禹率领治水大军胜利凯旋图,为学生想象说话创设了情境。】
四、补充积累,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新三字经》。
2、在父母的帮助下找找读读历史上的英雄故事。
第五篇: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教学园地】来稿请惠寄380619484@qq.com!《雨霖铃》写作动因与本质意义试探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袁启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在2014年上半年两次刊文探究《雨霖铃》这首经典词作,在课本篇目多刊物版面少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古代多位论家对柳永的《雨霖铃》曾有过点评,基本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如贺裳的“俊句说”、刘熙载的“点染说”等;到了近当代,唐圭璋先生“展衍推想说”的简释,影响深远,几成定论。看了何成军老师的《也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兼评公开课〈雨霖铃〉》和赵清芳、王新刚老师的《耆卿不堪清秋冷自古多情人情多——〈雨霖铃〉中复杂的人生况味探究》两文后,笔者深为他们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所折服。何老师文中说用“定论”来解读文本才是“正途”的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但认同何老师说解读文本“不可忽视作品的整体和本质意义,不可忽视创作者写作的原始动因和历史背景”。赵、王两老师敢于探异求新,用“五问”来“深度解读”柳永复杂的人生况味,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呈现似乎都有点薄雾笼罩的感觉。
笔者也想趁热打铁,从词牌的选用、诗人的经历和女性的心理三个视角切入,搁置技巧,拟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尝试还原《雨霖铃》写作的“原始动因”和“本质意义”。
一、从选用词牌《雨霖铃》的视角看
《雨霖铃》这个词牌,是用唐时旧曲翻制而来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在栈道雨中听到铃音,于是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所以这个曲调原本是跟情爱难舍和远走哀怨有关的。柳永《乐章集》收词二百余首,而用词牌《雨霖铃》作词的仅此一首。
词一开始便展衍出凄恻的情景:清秋时节的一个傍晚,都门长亭外树上的残雨,滴打在情人为饯别柳永临时支起的帐上,寒蝉的凄切叫声,更增添了一双离人的“饮无绪”,兰舟船夫催发的声音回响在耳旁。难舍的哀伤、游历的无奈和前路的渺茫等情感扰乱着柳永的思绪,面对“执手相看泪眼”这样情深的女人,作为一个作词高手,行前主动赠情人一词是应该的。临别赠妓词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如阮阅的《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王之望的《惜分飞》(要眇新声生宝柱)等。
此时因仕途问题不得不游历的柳永和昔时因内乱不得不避躲的玄宗,境遇和心情十分相似,所以,柳永选用《雨霖铃》来诠释此时的复杂滋味最是贴切不过的。王灼“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碧鸡漫志》卷五)的评价是切中肯綮的。徐培均先生说:“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唐宋词鉴赏辞典》1987年版)此后柳永虽有羁旅行役等愁苦,但再没出现过这样的凄凄心境和这样的切切情真,所以也就再没用《雨霖铃》来写这样的意切词作。其他诗人也有用《雨霖铃》来写词的,如王安石用《雨霖铃》写“浮名浮利何济”、黄裳用《雨霖铃》写“却送君南国”等,都不及柳永当时的“独此”境遇和情真,只是复制粘贴《雨霖铃》词牌而难有“本曲遗声”,所以,仅限在形式上效颦而难出其右。《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收了327位词人1518首词作,词牌《雨霖铃》仅收柳永“寒蝉凄切”一首入卷。柳永多数词因“词语尘下”(李清照《论词》),向来为士大夫所不齿,但这首赠别情人的《雨霖铃》却广受正统文人的青睐。苏轼就问过幕士“我词何如耆卿”,幕士回答说“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雨霖铃》虽脱去艳俗之表,但内容依然是“多情”之作,同样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欢,就连方外之人也迷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四十六载:“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临终前)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跏趺而逝。”还有记载说,有人从西夏来,说那儿有妓人传唱柳永的《雨霖铃》。所以坊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应不是虚妄之言了。
二、从诗人生活经历的视角看
柳永,初名三变,出生在儒雅世家,进取仕宦是他必须的人生选择。中举之后,30岁时从福建老家前往汴京,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宋朝在真宗、仁宗朝时正处盛世,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秦楼楚馆遍布大街小巷,汴京更是狎妓饮酒、歌舞佐欢之风盛行。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的柳永,在读书习业之暇或心思倦闷之时,也开始出入勾栏瓦肆,“追欢买笑”(《传花枝》)的生活让他流连沉醉。对于科举,荒废且自负:“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夺高第”(《长寿乐》),初次应试的结果是铩羽而还。这第一波的打击没能让他清醒,不知深浅的他依然“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并歌呼叫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这跟真宗用“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诗句来劝勉天下人读书取仕的精神和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要求明显悖离,所以当他以才学终于中科而在临轩放榜时,仁宗以“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为由,一句“且去浅唱,何要浮名”就把他给黜落了。这第二波的打击也许太重了,让本想从读书相公成为正统士大夫文人进而进入正统营垒的柳永一下子醒了过来,但此时的他因名落而无脸回乡见亲,一个“白衣卿相”又无其他营生技能,同时也为寻找一个新的生活支撑点,所以干脆就用“奉旨填词”的名头到勾栏瓦肆里靠给歌妓写词来讨生活,醉日子。
柳永虽取仕名落,但在当时作词圈里是顶尖的红人。有关书籍记载,教坊乐工只要有了新乐谱,必定要请他填词,京城的名妓也以得见柳永为荣。冯梦龙《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有虚夸的成分,但也真实写出了兼有词人和狎客双重身份的柳永广受欢迎的一面,拮据的柳永死后由众妓合葬的说法也佐证了这点。当时想结识柳永的歌妓中有因慕其才动真心而爱其人的歌妓,而离家寂寞的孤独和取仕落第的伤痛,也让柳永有了被慰藉的需要,遇到中意的歌妓而出现特定“区间”内的真情爱意并不是假设。
举《集贤宾》来例说:“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诗人说自己“小楼深巷狂游遍”,在“罗绮成丛”中“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才子佳人的互慕,让心动的柳永和动心的虫虫产生“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的情爱或爱情,当柳永不得已“暂疏欢宴”时,虫虫就有了“敛翠啼红”的担心,多情贴心的柳永立即用“盟言在、更莫忡忡”来宽慰虫虫不要心忧,叫她相信自己“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的山盟海誓。这样的山盟海誓在柳永其他词作里也有出现,如“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洞仙歌》)。这些宽慰之语和山盟海誓虽有阶段性的特点,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绝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勾栏瓦肆里有柳永如醉的短暂忘忧,但这里绝不是他终要的归宿所在,科举不成通过游历干谒让人举荐成名在当时也是一条路,所以,为了仕途功名,他要离京游历了。柳永这次游历,不是缘于说走就走的冲动,而是“今宵酒醒”后不得已的无奈选择,没有路线图,没有预约的终点,他想用“经年”的时间去涉渺茫的“千里烟波”来盲寻自己的人生转机,晓风的凄冷、残月的惨淡是他行前对游历前景的预设。此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浓浓的“暮霭沉沉”心忧,也有淡淡的“楚天阔”期盼,还有难舍的“执手相看泪眼”留恋。“伤离别”自古都是因为“多情”。在“兰舟催发”离别之前,多情的柳永不会就这样“无语凝噎”而去,他肯定会读出多情的送别人泪眼中的不舍和担心,行前留下几句“剖寸心”的宽慰之语应该会有,那就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哀怨又甜蜜的四句情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这次山高水远的游历,“良辰好景”还是会有的,但这样的“良辰好景”不能与你同赏,对自己来说如同“虚设”;二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一去不回和变心,游历时“纵有千种风情”,因为心中只专情于她,“更与何人说”呢。徐培均先生也认为“此去经年”四句是“情语”。对离别对象现状观察,对其心理揣测,然后前置宽慰,在柳永词中是常见的,如“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袖》)。至于这些宽慰之语后来是不是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终让送别的情人空劳牵挂还真不好说,但在此时说出来是有必要的。柳永可能是个泛情的人,但绝不是个薄情的人。游历后他写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的春愁怀人和“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尾犯》)的别后自省,应该都是自我的真情流露。
三、从离别女性心理的视角看
“离别诗”也有写男女之间离别的。古今女人,不论身份相貌如何,在爱情上基本都会有相同的心声:“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后、长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哥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雨中花》)这样朴素而强烈的心声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写男女离别的诗中,相同的内容基本都是女人对即将与她相离之人的痴爱和心忧:有“泪滴千千万万行”(乐婉《卜算子·答施》)的相思,有“天易见,见君难”(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的留恋,有“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柳永《定**》)的担心,等等。这样的“痴爱和心忧”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里有细化的展现。王万庄说:“《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长亭送别》就是借柳永《雨霖铃》的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的最好例证。笔者将《雨霖铃》和《长亭送别》比对后发现,这一词一剧的意境高度吻合,内容仅是浓缩和扩展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雨霖铃》是诗化的《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是剧化的《雨霖铃》。这一词一剧,写的都是年轻女性在秋季长亭,为心爱之人即将远行设宴饯别和他们之间的伤心不舍,这一词一剧的结尾,写的都是送别人的担心和远行人的“剖寸心”表态宽慰。
结尾比对一:①“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是莺莺担心张生在外受苦受累;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柳永回应痴爱情人对他“此去经年”苦累担心的话,并用“虚设”之语进行宽慰。
结尾比对二:①莺莺有了“张珙更敢怜谁”的“剖寸心”表态后还是不放心,临别前对张生“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的“最后一问”,莺莺直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张生赶紧用“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来宽慰。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给前来为他送别情人的表态宽慰之语,因为情人怕他人走不回,也怕他心如“三变”之名一样会善变。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视角切入分析,认为《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第一次离京时即席赠给情人的词作。词中有不得不走的无奈、对前景的心忧和期盼、对情人的不舍和宽慰等哀怨真情;同时,词中缭绕着浓浓的人情味,诗人通过平凡生活小事的尽情展衍,把人情世故中的简单温暖细密地传递出来,驿动着每一个听者或读者的心。
如果将《雨霖铃》比作舌尖上的一道美食,那么本文想要寻找的就是它“原来的味道”,所以没用“定论”作“正途”的解读,也没在“深度”上进行开掘。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教。参考文献:
(1)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2)(日本)宇野直人《柳永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张幼良《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研究论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4)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张学松,赵永建,彭洁莹等《唐宋文学探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张惠民,张晓云《文采风流唐宋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7)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8)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