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备课大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崭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同时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初始,要改革教学,真正让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要从备课开始改革。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而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新课改提倡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从繁重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不再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富有实效的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促进教学相长。
一、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
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下一步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该备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二、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明确备课的方向是前提,而备课方式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逐步完善集体备课,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集体备课生活化 新课改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不单是纯粹备书面上的教案,我们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教师平时应多看报纸,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流行文化、潮流,随时搜集资料,为以后所教的课文做好准备,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讨论具一定的深度,广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向大自然捕捉生活实景。社会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是一个大语文环境,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形成备课生活化的观念,随时搜索生活中的大语文。这就能为制作课件、教学提供素材,充实课件、课堂的内容。大语文不仅是小语文(即语文课程)的源头,还是小语文的归宿。因此,小语文要以小驭大,就必须开其源、畅其流,使大语文的活水汩汩灌注于小语文。这包括大语文中涌现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语文活动的移植,包括许多与语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等新观念的吸收,也包括“模拟性语文活动”之外的社会情景中的实际语文活动的开展。社会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赤裸裸地存在。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那是在学习广告语言和识别文字;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广播和流行歌曲,那是在学习广播语言和词曲作品。这样就可以逐步实现“沟通学校内外”的目的,实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现在条件好的学校已经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如果条件允许,语文科组还应该每人配备一台数码相机,平时逛街,逛公园,或在外旅游时,多用数码相机捕捉有欣赏价值,有意义的风景、名胜古迹、生活片断等语文素材;然后把它输进电脑,提供给其他老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用它作为素材,制作出不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具有个人风格的高效精美的课件。总之,引进“活水”,使小语文处于充盈常新之中,而不拘守、凝固;走出“雷池”,全方位地向生活开放,在大语文中摸爬滚打,突出语文的实践性。这种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能体现新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语文教师要把从生活中备到的与语文有关的实际现象集合起来,在集体备课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的备课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观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的,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备课观念、教学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集体研究“学生怎样学”,钻研教材等问题。所以,老师在新课改下首先也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不同老师的集体备课有不同的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在集体备课时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而中老年教师就要指导青年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青年教师就要帮助他们一起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利用网络信息备课;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三)学生应参与集体备课 由于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亲历言语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是活动的主体。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言意互转(吸收←→表达),都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为归宿,因而他们处于“自主”“自由”的地位,要求教师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换言之,学生与教师一样同是课程的研制者,实施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参与集体备课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集体备课不只是教师之间的智慧碰撞,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向老师提出很多点子,老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点子使老学的质量更高;而老师成熟的经验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智慧互补的作用。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初一语文有一个题为“感受自然”的综合性活动,有一个班上公开课,老师就让学生参加课件的制作,与他们共同准备,其实班上有好几个电脑高手,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那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教案的意思制作了一个生动有趣,很有欣赏价值的动漫课件,前来听课的老师、领导知道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都感到非常意外,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通过试讲完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语文科组的老师集中在小组备课室里关上门讨论完教案和课件就完事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还包括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中心发言人要先上课试讲,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老师要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的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再集中提出修正;而对于其优点就要学习借鉴,力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尽善尽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通过课后评课来改正缺点,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语文的集体备课是要通过经验加反思来完善的。
第二篇: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教学园地】来稿请惠寄380619484@qq.com!《雨霖铃》写作动因与本质意义试探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袁启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在2014年上半年两次刊文探究《雨霖铃》这首经典词作,在课本篇目多刊物版面少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古代多位论家对柳永的《雨霖铃》曾有过点评,基本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如贺裳的“俊句说”、刘熙载的“点染说”等;到了近当代,唐圭璋先生“展衍推想说”的简释,影响深远,几成定论。看了何成军老师的《也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兼评公开课〈雨霖铃〉》和赵清芳、王新刚老师的《耆卿不堪清秋冷自古多情人情多——〈雨霖铃〉中复杂的人生况味探究》两文后,笔者深为他们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所折服。何老师文中说用“定论”来解读文本才是“正途”的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但认同何老师说解读文本“不可忽视作品的整体和本质意义,不可忽视创作者写作的原始动因和历史背景”。赵、王两老师敢于探异求新,用“五问”来“深度解读”柳永复杂的人生况味,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呈现似乎都有点薄雾笼罩的感觉。
笔者也想趁热打铁,从词牌的选用、诗人的经历和女性的心理三个视角切入,搁置技巧,拟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尝试还原《雨霖铃》写作的“原始动因”和“本质意义”。
一、从选用词牌《雨霖铃》的视角看
《雨霖铃》这个词牌,是用唐时旧曲翻制而来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在栈道雨中听到铃音,于是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所以这个曲调原本是跟情爱难舍和远走哀怨有关的。柳永《乐章集》收词二百余首,而用词牌《雨霖铃》作词的仅此一首。
词一开始便展衍出凄恻的情景:清秋时节的一个傍晚,都门长亭外树上的残雨,滴打在情人为饯别柳永临时支起的帐上,寒蝉的凄切叫声,更增添了一双离人的“饮无绪”,兰舟船夫催发的声音回响在耳旁。难舍的哀伤、游历的无奈和前路的渺茫等情感扰乱着柳永的思绪,面对“执手相看泪眼”这样情深的女人,作为一个作词高手,行前主动赠情人一词是应该的。临别赠妓词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如阮阅的《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王之望的《惜分飞》(要眇新声生宝柱)等。
此时因仕途问题不得不游历的柳永和昔时因内乱不得不避躲的玄宗,境遇和心情十分相似,所以,柳永选用《雨霖铃》来诠释此时的复杂滋味最是贴切不过的。王灼“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碧鸡漫志》卷五)的评价是切中肯綮的。徐培均先生说:“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唐宋词鉴赏辞典》1987年版)此后柳永虽有羁旅行役等愁苦,但再没出现过这样的凄凄心境和这样的切切情真,所以也就再没用《雨霖铃》来写这样的意切词作。其他诗人也有用《雨霖铃》来写词的,如王安石用《雨霖铃》写“浮名浮利何济”、黄裳用《雨霖铃》写“却送君南国”等,都不及柳永当时的“独此”境遇和情真,只是复制粘贴《雨霖铃》词牌而难有“本曲遗声”,所以,仅限在形式上效颦而难出其右。《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收了327位词人1518首词作,词牌《雨霖铃》仅收柳永“寒蝉凄切”一首入卷。柳永多数词因“词语尘下”(李清照《论词》),向来为士大夫所不齿,但这首赠别情人的《雨霖铃》却广受正统文人的青睐。苏轼就问过幕士“我词何如耆卿”,幕士回答说“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雨霖铃》虽脱去艳俗之表,但内容依然是“多情”之作,同样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欢,就连方外之人也迷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四十六载:“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临终前)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跏趺而逝。”还有记载说,有人从西夏来,说那儿有妓人传唱柳永的《雨霖铃》。所以坊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应不是虚妄之言了。
二、从诗人生活经历的视角看
柳永,初名三变,出生在儒雅世家,进取仕宦是他必须的人生选择。中举之后,30岁时从福建老家前往汴京,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宋朝在真宗、仁宗朝时正处盛世,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秦楼楚馆遍布大街小巷,汴京更是狎妓饮酒、歌舞佐欢之风盛行。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的柳永,在读书习业之暇或心思倦闷之时,也开始出入勾栏瓦肆,“追欢买笑”(《传花枝》)的生活让他流连沉醉。对于科举,荒废且自负:“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夺高第”(《长寿乐》),初次应试的结果是铩羽而还。这第一波的打击没能让他清醒,不知深浅的他依然“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并歌呼叫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这跟真宗用“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诗句来劝勉天下人读书取仕的精神和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要求明显悖离,所以当他以才学终于中科而在临轩放榜时,仁宗以“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为由,一句“且去浅唱,何要浮名”就把他给黜落了。这第二波的打击也许太重了,让本想从读书相公成为正统士大夫文人进而进入正统营垒的柳永一下子醒了过来,但此时的他因名落而无脸回乡见亲,一个“白衣卿相”又无其他营生技能,同时也为寻找一个新的生活支撑点,所以干脆就用“奉旨填词”的名头到勾栏瓦肆里靠给歌妓写词来讨生活,醉日子。
柳永虽取仕名落,但在当时作词圈里是顶尖的红人。有关书籍记载,教坊乐工只要有了新乐谱,必定要请他填词,京城的名妓也以得见柳永为荣。冯梦龙《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有虚夸的成分,但也真实写出了兼有词人和狎客双重身份的柳永广受欢迎的一面,拮据的柳永死后由众妓合葬的说法也佐证了这点。当时想结识柳永的歌妓中有因慕其才动真心而爱其人的歌妓,而离家寂寞的孤独和取仕落第的伤痛,也让柳永有了被慰藉的需要,遇到中意的歌妓而出现特定“区间”内的真情爱意并不是假设。
举《集贤宾》来例说:“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诗人说自己“小楼深巷狂游遍”,在“罗绮成丛”中“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才子佳人的互慕,让心动的柳永和动心的虫虫产生“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的情爱或爱情,当柳永不得已“暂疏欢宴”时,虫虫就有了“敛翠啼红”的担心,多情贴心的柳永立即用“盟言在、更莫忡忡”来宽慰虫虫不要心忧,叫她相信自己“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的山盟海誓。这样的山盟海誓在柳永其他词作里也有出现,如“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洞仙歌》)。这些宽慰之语和山盟海誓虽有阶段性的特点,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绝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勾栏瓦肆里有柳永如醉的短暂忘忧,但这里绝不是他终要的归宿所在,科举不成通过游历干谒让人举荐成名在当时也是一条路,所以,为了仕途功名,他要离京游历了。柳永这次游历,不是缘于说走就走的冲动,而是“今宵酒醒”后不得已的无奈选择,没有路线图,没有预约的终点,他想用“经年”的时间去涉渺茫的“千里烟波”来盲寻自己的人生转机,晓风的凄冷、残月的惨淡是他行前对游历前景的预设。此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浓浓的“暮霭沉沉”心忧,也有淡淡的“楚天阔”期盼,还有难舍的“执手相看泪眼”留恋。“伤离别”自古都是因为“多情”。在“兰舟催发”离别之前,多情的柳永不会就这样“无语凝噎”而去,他肯定会读出多情的送别人泪眼中的不舍和担心,行前留下几句“剖寸心”的宽慰之语应该会有,那就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哀怨又甜蜜的四句情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这次山高水远的游历,“良辰好景”还是会有的,但这样的“良辰好景”不能与你同赏,对自己来说如同“虚设”;二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一去不回和变心,游历时“纵有千种风情”,因为心中只专情于她,“更与何人说”呢。徐培均先生也认为“此去经年”四句是“情语”。对离别对象现状观察,对其心理揣测,然后前置宽慰,在柳永词中是常见的,如“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袖》)。至于这些宽慰之语后来是不是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终让送别的情人空劳牵挂还真不好说,但在此时说出来是有必要的。柳永可能是个泛情的人,但绝不是个薄情的人。游历后他写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的春愁怀人和“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尾犯》)的别后自省,应该都是自我的真情流露。
三、从离别女性心理的视角看
“离别诗”也有写男女之间离别的。古今女人,不论身份相貌如何,在爱情上基本都会有相同的心声:“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后、长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哥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雨中花》)这样朴素而强烈的心声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写男女离别的诗中,相同的内容基本都是女人对即将与她相离之人的痴爱和心忧:有“泪滴千千万万行”(乐婉《卜算子·答施》)的相思,有“天易见,见君难”(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的留恋,有“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柳永《定**》)的担心,等等。这样的“痴爱和心忧”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里有细化的展现。王万庄说:“《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长亭送别》就是借柳永《雨霖铃》的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的最好例证。笔者将《雨霖铃》和《长亭送别》比对后发现,这一词一剧的意境高度吻合,内容仅是浓缩和扩展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雨霖铃》是诗化的《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是剧化的《雨霖铃》。这一词一剧,写的都是年轻女性在秋季长亭,为心爱之人即将远行设宴饯别和他们之间的伤心不舍,这一词一剧的结尾,写的都是送别人的担心和远行人的“剖寸心”表态宽慰。
结尾比对一:①“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是莺莺担心张生在外受苦受累;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柳永回应痴爱情人对他“此去经年”苦累担心的话,并用“虚设”之语进行宽慰。
结尾比对二:①莺莺有了“张珙更敢怜谁”的“剖寸心”表态后还是不放心,临别前对张生“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的“最后一问”,莺莺直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张生赶紧用“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来宽慰。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给前来为他送别情人的表态宽慰之语,因为情人怕他人走不回,也怕他心如“三变”之名一样会善变。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视角切入分析,认为《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第一次离京时即席赠给情人的词作。词中有不得不走的无奈、对前景的心忧和期盼、对情人的不舍和宽慰等哀怨真情;同时,词中缭绕着浓浓的人情味,诗人通过平凡生活小事的尽情展衍,把人情世故中的简单温暖细密地传递出来,驿动着每一个听者或读者的心。
如果将《雨霖铃》比作舌尖上的一道美食,那么本文想要寻找的就是它“原来的味道”,所以没用“定论”作“正途”的解读,也没在“深度”上进行开掘。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教。参考文献:
(1)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2)(日本)宇野直人《柳永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张幼良《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研究论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4)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5)张学松,赵永建,彭洁莹等《唐宋文学探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张惠民,张晓云《文采风流唐宋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7)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8)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
第三篇: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第八轮教育教学改革,关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体制、教育的目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实施、教学的取向、教学的过程等等都在进行热烈的大讨论和大变革。深处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在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但是,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所有的任务都必须借助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去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间,备课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至于其重要性,在这里只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备课就如同建筑物的图纸,它为我们后面工作的展开规划好了具体的步骤、要素、环节、目标、措施、方法,等等,具有强烈的指导性、目的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备课是站稳讲台的奠基石,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够达到至善至美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我在这里单就备课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一,备目标。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备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教育教学无论改革,这一环节都不应该发生变化,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它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
目标”——要想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放到教学上,也就是某一学科经过一学期、一学年或一个初(高)中阶段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再往小里说,就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要学生掌握哪些东西。简而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目的性。如果这个目的性不明确、不科学,那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混乱的、盲目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凌乱的,甚至是恐怖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目标究竟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固定的格式,目标的内容会依据国家、地区、学校、科目、学生年龄等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科目的不同老师的备课目标也会有所差别。这就宣告了备课目标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但这并不是告诉我们目标就可以随便制定,随心所欲,在广泛性和随意性的基础上有一个绝对的前提——科学性。所有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科学性为中心准则,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加以润色、添减,从而形成科学性的五彩斑斓的教育教学目标。
虽然目标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些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1、知识目标:通过这一个学期或者一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如:拼音、字词、短语、语法、文学常识、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都可以纳入到知识目标中去。
2、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使学生掌握某方面的能力技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观察能力、描写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等。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受某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感染,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从反面教材中获得对照和反省。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亲情友情、博爱和平、人文修养等,所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教育都可以吸纳到这一目标中来。除了这三大必备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最现实的目标,那就是——考试目标。这是我们当前教育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个人或集体都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它就只有面对它。有人说,前面的三大目标里面不是已经包括这些内容了吗?的确。但是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格外注意:(1)在应知应会的目标中,如果属于考试重点对象的就要特别强调突出,给学生夯实。(2)现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超出课本或大纲要求以外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予以补充说明,训练掌握。
第二,备教材。在弄清楚目标后即开始落实目标,落实目标的具体载体就是教材。要实施高效性、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就必须将教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
备教材是纷繁琐碎的,一篇课文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文学体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感态度、表达方式、写作手法、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等,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每一篇课文中都必须要逐一详细讲解的,前面所说的侧重点是指每一个具体项目下的内容在不同单元是各有侧重的,而这些具体项目在每一课中是全部应该出现的。短短的一篇文章居然要从中整理出这么多的内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更要引起诸位老师的高度重视,不要小看那千把字的小片断,其中可是蕴藏着无尽的文学财富,要不得半点马虎大意。
那么,应该如何备教材能够达到充分详尽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必须将文章烂熟于胸。不说每一课都达到熟能成诵的地步,但是至少要保证每一段的位置、重点语句的位置描画在心中,随时需要随时都可以调用出来。如果连课文都朗读不通顺,那后面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做了——即使做了也是穿凿附会、生搬硬套。
2、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和主体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内容是表达主题思想的载体,而主题思想又是主要内容的升华,二者不可分离。但是有些老师说:现在课程改革不是说不提倡归纳主要内容和概括中心思想吗?我以为这是个绝对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提炼挖掘能力、寓情于景或借物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学习、情感价值的熏陶,等等,多种知识能力都是通过这两点的学习而掌握的。
3、理清文章脉络,分析为主题服务的重点段落或语句或字词。只有清楚的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深入文章,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快捷地挖掘出主题,并且可以迅速的勾画出为主题服务的最关键的地方。如果能够寻找到关键性段落或者语句甚至几个字词,文章主题自然就会很顺利地彰显出来,并且学生学习的也会特别的轻松,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易于掌握,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的发生,让学生在清晰的图谱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简洁的语句讲述最精确的问题。
4、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接受积极健康思想的熏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艺术特色,学以致用、为我所用。艺术特色要讲的东西很多,可是在初中阶段相对来说还是有限的。比如:①修辞手法,不过就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反复、对偶、顶针、互文、复沓、通感等最常见的这些。②人物描写方法,主要就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此外还有诸如语言风格、景物描写、结构形式、说明顺序、记叙方式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是不常见的,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随时发现随时讲授。
补充自己的不足,突出自己的特色,一节熠熠生辉的课堂已经摆在了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备课本上。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一句,那就是备课不要过于拘泥,要考虑到课堂上的不可预设性因素,要把教案设计得灵活多变,可以随着课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可以改变预定的教学程序而不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如果教案设计得过于死板,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就会打断你的原有思路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总体说来,教师如果在备课过程中能够注意到以上这几点,我想肯定会设计出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取得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但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规定性,无论是备课、讲课(导语、板书、思路、结语、作业)都有着太多的不可固定性和无休的探讨性,教学教法应该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
第四篇: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假如给三天光明》教案
教学目的
1、走近海伦·凯勒,了解海伦·凯勒,领会并学习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训练快速阅读能力,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希望。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和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2、深刻领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篇幅较长,①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容量大的特点,一课时完成;②充分体现自读课学生主体地位,采用点拨教学法,重学生活动,教师教学时间不应超过课堂时间的一半。教学过程
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二、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三、自读并梳理课文
1.海伦·凯勒是怎样安排三天的“光明”旅行的?
第一天:白天——看望麦西零夫人,约朋友来家,去树林散步,看落日
晚上——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白天——参观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
晚上——看戏
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晚上——看喜剧
2.作者这三天的活动各侧重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三天的活动,虽是想象的,却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一天的活动主要是看望亲友,表现对亲情的极度重视;第二天的活动是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安排周游城区的活动,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关心。三天的活动,既涉及自己的感情生活,又涉及人类文化知识领域、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还涉及自然风光。实际上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
四、简析作者的心灵
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 1.三天的活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联系课文,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海伦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颗炽热、求索的心。一颗坦诚、趋势的心。一颗朴素、博爱的心。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一颗坚忍不拔的执着心。一颗积极乐观的上进心。
一颗追寻人类美和崇高精神的心。„„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是美好的。面对困难,以微笑面对厄运,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
2.作者在文章中除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友爱之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试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作者通篇采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对比,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从而劝诫世人:人对生活应当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对生活的紧迫感,所以大多数人虽然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并没有意识到其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懈怠中虚度光阴。作者对世人这种拥有光明而不珍惜的态度深表遗憾,以自己的“设想”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规劝人们珍惜这种幸福。3.品读朴素真挚而又精警的语言
①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为什么将“看人”作为第一天要做的事?为什么要首先“打量”老师?)
[明确] 因为这些人给了作者生命、智慧及友爱,作者把这些看成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也因为这些人既熟悉又“陌生”,作者对他们的各个侧面有所了解,得到一点不完全的印象,现在要“将体现他们内在美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麦西夫人不仅沟通了作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教给了作者“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温柔和耐心”“对于人类的同情心”。作者对麦西夫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②我要用虔诚的目光凝视我所读过的那些凸字书,不过这眼光将更加急于看到那些供有视力的人读的印刷书。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提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作者的“目光” 为什么是虔诚的,作者又为什么把书比作“灯塔”?)
[明确] 是书籍,是知识,照彻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使她心中充满光明,使作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也使她比许多有视力的人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着宇宙和人生。
③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 作者为苦难的人们而悲哀,而忧郁,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深切的关怀。这表明作者具有博大的胸怀,博爱的精神,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也是作者对所有读者的真诚劝告。④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工作!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 作者以她自己独特的人和体验告诉人们要抓住生活,要珍惜光阴,珍惜幸福,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五、畅谈从海伦·凯勒身上获得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启迪
六、总结:
无数杰出的残疾人,以一种大无畏的力量扼住命运的咽喉,做出了让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无比钦佩的成就。作为正常的人,我们不能不这他们的精神力量深深折服,面对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应当感到羞愧。那就让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吧,也让我们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奏响一曲属于自己的《命运交响曲》吧!
七、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下课 [相关资料]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张海迪 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自学医术。为了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十几年间,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回城后,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开始文学创作。自学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后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面对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不惜用暴力迫使他学习。4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键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作业压死。经济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这个少年的身上,他不得不为怎样挣取每日的面包操心。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17岁时,他热爱的母亲死于肺金病,贝多芬从此成为一家之主,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甚至不能把养老金交他本人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贝多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若干年后他曾说过:“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15岁上已经知道了。” 1795年3月20日,他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次钢琴演奏会,崭露头角。正是他该大展宏图的青春盛年,痛苦开始叩门,1796~1800年间,他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大大衰退。爱情的挫折在肉体的痛苦之上,又加了另一种痛苦。1801年,琪丽哀太·琪却尔第闯入他的生活,贝多芬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题赠给她。但是,爱情使他格外感到自己的残废和境况的艰难,以至他无法娶他所爱的人;而且琪丽哀太的风骚、稚气和自私使贝多芬苦恼。1803年11月。她嫁给了一位伯爵。这打击是摧残心灵的,尤其在贝多芬由于疾病而使心灵变得虚弱的时候,狂乱的情绪更有把他毁灭的危险。他给兄弟卡尔与约翰写好了遗嘱,注明“等我死后开拆”,他差不多要结束他的生命了。从1815年冬天起,耳朵完全聋了,他和人们就只有纸上的交谈。1822年,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却以可怕的失败告终。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和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罗斯福 出生于纽约州海德帕克镇一富豪之家。1900~190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在纽约当律师。1910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1913~1920年任助理海军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1928~1933年任纽约州长。任期内,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他采取措施,建立救济机构,深得人心。1932年11月以压倒多数票当选总统。1933年3月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新政”,对缓解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在对外关系上,改善与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并与苏联建交。在1936、1940和1944年的大选中,罗斯福又连续三次当选,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1945年4月12日,在德国投降前夕,罗斯福因患脑溢血逝世。著有《向前看》、《论我们的道路》等。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阿炳 傳世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他的父親叫華清和,無錫一所道觀的主事,他的母親自然沒有明媒正娶,且在阿炳很小時就給族人逼死了,在道觀里長大的他只能稱生父為師傅,自然也很少有人當面叫他華彥均的。總被喚做阿炳的他26歲上成了道觀的新當家,得了家傳衣缽的阿炳將法事經營得紅紅火火,據說一年的進餉足夠兩年花。可有誰想到一個少年得志的他卻在20歲上忽然透出一身朽氣。阿炳按大多看客都想得出的方式揮霍起了自己的好日子,花柳場里弄瞎了眼睛,吸鴉片又上了癮,不到30歲的阿炳就已淪落街頭,看上去和後來50歲的樣子已無大分別。1950年9月2日晚,幾位音樂界的好心人找來一台鋼絲錄音機和一把二胡,在根本不知錄音為何物的情況下,阿炳拉了好幾首曲子,其中第一首便是後來的《二泉映月》,錄音23天后,阿炳有了第一次登臺演出的機會。三個月後(12月4日),吐血病故。
[海伦、凯勒生平] 1880.6.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
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五篇:备课大师大禹治水课件
备课大师大禹治水课件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
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
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