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备课研讨会经验介绍
初中语文备课研讨会经验介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塑造个性,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阅历、智慧、才华的结晶,文质兼美,实施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XX市XX镇初级中学位于泰山东麓,汶水之滨,教育思想鲜明,科研氛围浓厚。自06年承担省教研室实验课题《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以来,在省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同课题组一班人,精心筹划,周密部署,按照“以学为主,促进发展,有序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发并实施了子课题《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将我们的做法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筑基·涵养·升华,奏响个性成长发展三部曲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受家庭、地域、文化氛围等特定因素的局限,知识视野狭窄,综合能力较差,不少学生文学素养薄弱,上了中学还不曾读过“四大名著”。如果不正视这一现实,开展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镜花水月。因此,课题组成员决定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状况,实施“筑基·涵养·升华”三步走的个性成长发展之路,让未经雕琢的璞玉,在有序实施、整体推进的氛围中,散发出璀璨的个性光芒。
1、筑基,培育个性成长的厚壤沃土。
写一手漂亮字,从汉字入手夯筑学生基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写一手漂亮字展示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我校坚持把写字作为特色教育来抓。要求学生“规范书写,科学练字”,学校印制了《钢笔楷行书教程》,每周三下午第三节书法教师(兼职)指导练字。提出了“写好字也是一种能力”“提笔即练字”的口号,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在作业、试卷上写好字,更要在每一项学习活动中把写好字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开展了“每日一字”练习活动,各班设立了作品展示墙,每天学生轮流张贴自己的练字作品。开展评比“星级书写能手”的活动,学生练字的热情很高。“三星级书写能手”徐飞同学不但书写工整清楚,而且达到了每分钟50多字的书写速度。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乾坤。看到“休”,仿佛看到疲惫的旅人无力的倚靠在大树下,看到“旦”,似乎一轮红日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学生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汉字的魅力。如《乡愁》一课,抓住 “愁”字进行拆字,自然间就让学生体会到:心秋为愁,潇潇的秋天落在一颗冰凉的心上,怎能不产生无限的愁绪呢?
广泛阅读,夯筑文学素养之基。结合课程标准,学校制定了《中学生必读推荐书目100部》和《教师必读书目100部》,推荐学生阅读《时文选粹》、《智慧背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书刊,观看《百家讲坛》、《电视散文》、《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上网浏览中国对联网、唐诗宋词网、创新作文网等文化网站。为解决图书少的问题,各班建立了“图书超市”,学生、教师每人都拿出自己的书,集中管理,互相借阅。设立了2个学生大阅览室,每周每班开设一次二节连上阅读课。每个学生自备一本剪报本、读书笔记,每周检查摘抄情况,每篇(片段)都要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定期组织读书笔记展览。为使阅读走向深入,实施了“读书阶段成长规划”。课题组每学期推荐1本书学生集中阅读。如七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平时,教师通过课上介绍,组织讨论,抽查笔记等形式督促指导阅读《西游记》,学生至学期末完成一份《西游记》阅读成果报告。许多学生精心完成了封面设计、内容概要、精段摘录、读后感、人物评析、相关图片等展示成果。6学期引导学生精读6本书,留给他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夯筑兴趣之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时代培养的兴趣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方面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内直接设置活动环节,如分角色诵读、表演欣赏、模拟操作、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的活动课,开展课堂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此外,学校规划了“传统诗词”、“莲花山文化”、“科技博览”等八处主题教育长廊,图文并茂,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每年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有精彩的文艺节目、全员写字展示、诗文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开展“六个一”常规活动:即一式,每周一的规范升旗仪式;一讲,每天一次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轮流进行;一报,班级手抄报是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园地;一栏,学校每周更换一次宣传栏;一站,建立学校广播站;一社,办好《新甫文学》社,社长、编辑均由学生竞选参加。
2、涵养,把课堂教学作为涵养个性的主阵地。
文学作品是涵养学生个性的最佳食粮。我们紧紧围绕开展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核心,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积极实施了“自读交流课、品读鉴赏课、联读扩展课”三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品读鉴赏课是三课型的主打课型。其教学模式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释疑—点拨鉴赏,研读领悟—师生互动,品读升华”
1、创设情境,初读感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从宏观上通晓课文大意,弄清文章写作思路。
2、自主学习,合作释疑。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自主的、能动的、有目的的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小组间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3、点拨鉴赏,研读领悟。精读主要语句或段落,揣摩语言,评价鉴赏,对遇到的疑难进行思考和相互讨论,教师可把这些问题写在了黑板上,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领悟,最终在教师的点拨下突破难点重点,加深对文学文本的理解,这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4、师生互动,品读升华。各小组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释疑解惑,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要适时升华、巧妙评价,引领学生开辟新的认识。最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自读交流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交流和教师引导为辅的课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导学。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
2、自读。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交流课的核心环节。
3、质疑。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之后对文本生疑、质疑,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
4、交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小组的作用,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小组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排除疑难。
5、评点。学生在自学、交流后,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点拨、评价、疏通思路,排除疑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理解文本。联读扩展课是从某篇课文扩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接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课型。按扩读内容不同可分为几类:
1、学习节选,扩读全文。如学习了《美猴王》,扩读《西游记》,把课本“节选”作为打开长篇的“钥匙”。
2、针对同一主题的扩读。如《邓稼先》是一篇突出人物典型品质的传记,我们扩读了《语文经典读本》上的《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学家吴健雄》、《我的病历》。
3、扩读用来比较的文章。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进行岑参诗联读、咏雪诗联读、送别诗联读等。
三种课型既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又可根据教学实际单独实施,既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化学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主导性,既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收到感悟,又通过文本涵养个性、塑造气质。
在利用好课本中文学文本的同时,我们还创造地开展了课题配套教材《语文经典读本》的使用。以九年级上《语文经典读本》为例,我们重新编排,形成了“走进自然”、“亲情如灯”、“生活剪影”、“操守永恒”等七个单元,每篇文章教师都精心设计阅读导引。每篇教学课文都可与《语文经典读本》中1—2篇形成联读扩展,如课文《囚绿记》与《蝉声》、《大自然的启示》形成联读。按照“精读一批、略读一批、自读一批”的方针指导学生使用教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能去独立自学,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指导学生采用圈、点、勾划、评、摘录等多种方法阅读教材。定期开展《经典读本》阅读交流会,畅谈读书心得。
合理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我们充分利用了学习小组这一有效载体。按优中差组建学习小组,一般以6至8人为宜,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目前,我校已全部搬走了教室的讲桌,让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四周全部设置小黑板,实行“桌对桌,面对面”的课桌摆放方式。合作小组的建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或分析、朗诵、讲解、表演、辩论,或歌唱,小组展示,不拘一格,个人展示,独具特色,勾勒、组合、演示、即兴表演应有尽有。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演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动。
3、升华,助推阅读塑造个性、化育气质。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广泛而长期地夯筑学生文学之基,涵养学生个性,不知觉中带来的是学生气质的锐变与升华。
个性化的教引领个性升华。“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教师个性化地教学,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发展学生个性。可以朗读示范,披情入文:读《我的老师》,激起对老师的崇敬;读《一厘米》,涌动着对母亲的尊重;读《巴东三峡》,有一种对山河的热爱;读《明月几时有》,在乐观中透露着祝福……可以评点人物,诗意总结:引导学生仿照冰心“小诗”样式,抒发对《一厘米》中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的赞歌。这几首是学生的创作——生1:坚强的母亲/你粗暴的维护尊严时/误会便深了;生2:瘦弱的母亲呵/自豪些吧/只有您平凡地孕育了伟大。可以对联总结,深化认识:《范进中举》是传统的教学篇目,拟一副对联作总结:“白首苦读无人问寒暖,叹范进痴心不改;红榜高登后世笑疯癫,讽科举荼毒无数。” 可以是语言的精致文雅: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时,告诉他们:“学会诉说,学会倾听。诉说使我们的心灵彼此接近,倾听则让我们懂得彼此尊重。”
写作教学助推个性升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利用学生不断提升的文学素养,带动作文面貌的异采纷呈,个性飞扬。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了“诗中雨”、“诗中风”、“诗中春”等古诗词专项积累,进行了“卧薪尝胆”、“韦编三绝”、“梅兰竹菊”等文化素材的广泛搜集,进行了秦砖汉瓦、唐诗宋韵、屈子东坡等走进作文的片断写作,进行了诗词意境再现、文化名人访谈、文学名著新编等的文化作文写作训练,进行了围绕某一名著或某一名人的专题研究学习。如初三级学生李鹏撰写的《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内容涵概人物生平、重要事件、名人评论、人物作品、诗词扩写等,其资料之全,内容之丰,视野之广,语言之新,让人赞叹。
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个性升华。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处在在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脚下。莲花山素有“小泰山”之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我们抓住这一资源,开展了“莲花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四处调查走访,通过查阅《新泰县志》,查阅图书馆资料,访问山下村里的老人,了解莲花山的地理、历史、诗词传说,铭记家乡不平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通过实地勘察,通过五官感受,欣赏到莲花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采访莲花山管区领导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了解到莲花山开发现状、旅游景点等,王元捷、冯宪萍等四名同学提出的《关于莲花山文化资源开发的报告》已经提交给市旅游局。以此次活动的成果为基础,我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莲花山》。
各种比赛实现个性升华。课前三分钟演讲,评选最佳文才奖,最佳演说家,每学期举行最佳读书笔记展览,硬笔书法比赛,评选全校书法之星。每学年举行一次美文诵读比赛。2006年,我校四名同学参加XX市个性化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2007年,我校选送的《广寒仙子神州沐华章》获XX市中华美文诵读一等奖。2008年,学生合诵《走进春天》获XX市普通话比赛一等奖。
二、协调推进,整体实施,构建保障课题开展的三项机制。
领导协调机制。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小组,形成了“校长—教导处—课题组长—教师”梯级课题管理体系。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明确科研任务,协调解决问题。学校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阅读材料,开放了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设立了学生阅读室。
教师成长机制。加强对语文教师和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前期,我们主要通过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专题讲述、聘请专家,开展了有关个性化阅读理论知识的培训。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主要通过“课前专题研讨——课堂互动研讨——课后评析研讨”课例系列研讨活动,探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学习策略等。同时,穿插教师基本功培训。对普通话、三笔字、教案编写、写作基本功、电脑使用等教学基本功强化训练,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开展青年实验教师的“一、二、三”工程,即:培养实验教师在一年内基本胜任课题研究,两年内完全熟悉课题研究,三年内成为本试验骨干教师。课题试验开展来,一批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语文教师薛启华被评为泰安市学科带头人,周峰被评为泰安市语文教学能手,泰安市级新泰市优质课获得者14人,4人被评为泰安市、新泰市“教坛英才”、“教学新星”,5人被评为新泰市课改工作先进个人。34篇论文案例获省、地、市级奖励。
评价机制。课题评价坚持“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实施了新的三种评价方式。
1、变个人评价为小组评价。将小组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单位,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制定小组评价表,全班张贴。
2、变单向评价为互动评价。改变传统的师评生总结性单向评价体系,赋予学生评价的主体权,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建立起小组互评制度、生评师制度和学生个人过程性评价制度。
3、变惩罚性评价为奖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多种的奖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使用鼓励性语言,设立“最佳展示”、“最佳参与”、“朗读能手”、“背诵能手”等各种奖项,利用广播站、文学社、宣传栏及时报道表扬优秀学生、学校优秀学习小组等。另一方面为鼓励课题研究,创造机会,让教师获得奖励。如设立教学成果展示奖、优秀案例奖、特色课堂奖、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的设计,可以由教师自己申报,学校组织评奖。还要把课题的参与过程及成果中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等作为评价内容之一,纳入到对教师的考评之中。
三年来,课题实验的全面实施为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教学示范校”、“XX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泰安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XX市校园文化AAA级单位”、“泰安市教育示范学校”。当然,在实验中我们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在实践中摸索解决。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课题实验带来了语文教学的全新气象,眼前它只揭开了语文百花园的一角,它的更前方定会是繁花似锦,一派芳菲。
第二篇:全国初中语文“备课攻略”教学观摩研讨会专题
全国初中语文“备课攻略”教学观摩研讨会
信息简报
2013年11月2日至11月3日,我校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教师代表参加了在育才中学举办的全国初中语文“备课攻略”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国际教育培训中心、重庆市恒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本着“回到常识讲道理,奠基未来写春秋”的精神联合举办,意在引领和导向一线教师“修为备课功夫、练习备课攻略、做快乐与文人、走健康语文路”。
北京教育学中文系吴欣歆副教授于2日上午做了“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讲座。她从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两个角度来谈“备课攻略”,透彻地讲解了文本解读的路径,明确了文本解读的价值取舍,实在了文本解读的素养习得,确定了教学设计的战略目标,具体了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谋划了教学设计的框架构想。吴欣歆副教授强调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改进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师可以分三个阶段细读文本:裸眼阅读——专业阅读——重点解读,更可以关注两种身份——“自然人”和“教师”。文本解读,最见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夫;教学设计,最见一个教师的备课智慧。常思这样的话语,也许就更能知道我们语文教师备课的努力方向。
在两天的教学观摩研讨上,我校初中语文教师代表共观摩学习了由刘飞耀、童志斌、张国钟三位名师执教的五堂示范课,研讨了“汉语形象视域下的备课攻略”“回归文本语辞世界”等多个话题。我们这次全国初中语文“备课攻略”教学观摩研讨会结束了,但我校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的路没有终端,只有出发。
第三篇:初中语文备课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及教学实施》这门课程中关于语文备课中常见的通病的分析引发了您怎样的思考?
通过学习温儒敏教授的讲授,我认为要想备好课应该这样做:
一:作为教师无论你是哪个学段的老师,都要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标统一了解、掌握,做好衔接、避免重复,做到整体统筹,达到系统性、科学性。
二、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本班学情,整体上符合课程要求,有梯度,螺旋的上升。
三、每课一得,主要指的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比如知识、能力,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教案设计从实际学情出发,从个人个性设计出发,可借鉴别人的,但不能直接拿来为己所用。
第四篇:初中语文备课大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崭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同时对新时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初始,要改革教学,真正让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要从备课开始改革。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而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新课改提倡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从繁重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不再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活动。富有实效的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研究精神,促进教学相长。
一、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
语文教师明确语文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后,下一步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该备些什么内容,才能达到集体备课的目的,使学生更感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一)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②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实现新课标这一要求,使学生对语文能学以致用,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就要注重对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包括书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环境资源等等。
语文教师应通过大小语文的沟通交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等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归纳起来语文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备环境资源:
1.具有适应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需求的教学空间。力求让学生得以在各种机会和场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可能在“学中做”。这种教学环境主要在对谈式教学、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中创设;这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主要应注意的是“小环境”的设计和现场处置,如谈话线索和导向、问题预设和答问应对、合作组织的活动、选题评价、学习方案建议等等。
2.具有利于学生与周围进行交互作用的场景。学生在学习中与各种信息、与他人、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协商讨论等交互作用,以加强在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并在这一基础上更新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学力。这类场景的特点是群体活动、相互协作、资源共享,是通过学习者群体的智慧与思维成果促进学习个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场景,主要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这些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3.具有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媒体和资料主要的并非考虑教师辅助自己的教学,而是考虑如何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学习经验的丰富。在这方面,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除了讨论怎样安排、引介、设计相关的资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使用和控制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信息资源情境的设置主要应加强的是:学生应获取哪些信息的指导,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辅导。其中信息利用问题最为关键:语文教学的相关资源的来源渠道较为复杂,资源内容有时真伪、良莠混杂,对资源的文化品质高下、雅俗、正误的筛选、判别水平往往决定着资源情境的效应。这就需要老师在集体备课时提出、判别和选择了。
(二)备课件 21世纪是一个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沟通、交流。教育这一行特别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以前要用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了课件辅助后,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语文教师应该把搜集了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件合理有效地制作呈现出来,使课件充分发挥其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备课件时,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持有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在在皆与语文课程习得有关的资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备课中随时积累的素材性资源,同时结合网络资源灵活地引进课件里。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制作出来的课件,其他老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如我去实习的那所学校,人手一台手提电脑,要求老师上课时要用课件上课。但那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贪图方便大多都是在网上直接把课件下载下来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来给学生上课了。这样就达不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了。
总之,教师只有切实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备好课,上好课。而备课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应拘泥于事先的教学设计,而应该视具体的学情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备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的角色,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的参与者”。作为知识型的参与者,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内容呈现顺序和形式,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大胆处理教材”。老师不光是让学生在“教室里”看“标本”、仿“标本”,还要让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亲历”、“体验”,从而“活用”。这是知识的活呈现形式,生活化的呈现形式。要以这种形式呈现知识,单靠老师个人闭门造车很难造出一辆近乎完美的轿车,要使学生能敞开心怀驾驶到舒服的高质量的轿车,要想把“标本”尽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师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能把知识呈现得活灵活现。同时,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强化在言语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使语文知识的掌握过程“活动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生活化”、语文知识的价值体现“切身化”、语文知识的意义认同“‘功利’化”、语文知识的习惯经历“趣味化”,以期使语文知识教学长期以来的“应试原料”性质和“死呆”状况得到改变。
(四)备学生的“可能” 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语文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一定要一起研究预设学生在学习此课文时由于一些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哪种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如很多课文学习完都要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对于积极向上的体会,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习;对于有些学生谈了些不健康或不那么正确的体会,又应该怎样去指导他们等等。这样备课就较胸有成竹,做到运筹帷幄,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一时不知所措而出现尴尬场面。
二、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明确备课的方向是前提,而备课方式的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逐步完善集体备课,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集体备课生活化 新课改下,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集体备课不单是纯粹备书面上的教案,我们应尽量搜集生活中的对教学有帮助的片段材料等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教师平时应多看报纸,关注社会热点,舆论,流行文化、潮流,随时搜集资料,为以后所教的课文做好准备,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讨论具一定的深度,广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老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应该走出办公室,走向大自然捕捉生活实景。社会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是一个大语文环境,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形成备课生活化的观念,随时搜索生活中的大语文。这就能为制作课件、教学提供素材,充实课件、课堂的内容。大语文不仅是小语文(即语文课程)的源头,还是小语文的归宿。因此,小语文要以小驭大,就必须开其源、畅其流,使大语文的活水汩汩灌注于小语文。这包括大语文中涌现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语文活动的移植,包括许多与语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等新观念的吸收,也包括“模拟性语文活动”之外的社会情景中的实际语文活动的开展。社会中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赤裸裸地存在。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到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那是在学习广告语言和识别文字;听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广播和流行歌曲,那是在学习广播语言和词曲作品。这样就可以逐步实现“沟通学校内外”的目的,实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现在条件好的学校已经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如果条件允许,语文科组还应该每人配备一台数码相机,平时逛街,逛公园,或在外旅游时,多用数码相机捕捉有欣赏价值,有意义的风景、名胜古迹、生活片断等语文素材;然后把它输进电脑,提供给其他老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用它作为素材,制作出不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具有个人风格的高效精美的课件。总之,引进“活水”,使小语文处于充盈常新之中,而不拘守、凝固;走出“雷池”,全方位地向生活开放,在大语文中摸爬滚打,突出语文的实践性。这种生活化的备课方式有效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能体现新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二)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语文教师要把从生活中备到的与语文有关的实际现象集合起来,在集体备课时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传统的备课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了完成事先设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堂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主动性被束缚,创造性被扼杀。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显然,传统的教学观和备课观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上述品质的,必须改变,而关键是教师要及时转变备课观念、教学观念,从过去的研究“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转变为集体研究“学生怎样学”,钻研教材等问题。所以,老师在新课改下首先也要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不同老师的集体备课有不同的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在集体备课时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而中老年教师就要指导青年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青年教师就要帮助他们一起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利用网络信息备课;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三)学生应参与集体备课 由于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又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亲历言语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是活动的主体。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言意互转(吸收←→表达),都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为归宿,因而他们处于“自主”“自由”的地位,要求教师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换言之,学生与教师一样同是课程的研制者,实施者,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参与集体备课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集体备课不只是教师之间的智慧碰撞,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慧碰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学生活跃的思维可以向老师提出很多点子,老师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点子使老学的质量更高;而老师成熟的经验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智慧互补的作用。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初一语文有一个题为“感受自然”的综合性活动,有一个班上公开课,老师就让学生参加课件的制作,与他们共同准备,其实班上有好几个电脑高手,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那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教案的意思制作了一个生动有趣,很有欣赏价值的动漫课件,前来听课的老师、领导知道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都感到非常意外,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通过试讲完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语文科组的老师集中在小组备课室里关上门讨论完教案和课件就完事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还包括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中心发言人要先上课试讲,其他老师听课。听课的老师要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的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再集中提出修正;而对于其优点就要学习借鉴,力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尽善尽美。试教的中心发言人通过课后评课来改正缺点,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语文的集体备课是要通过经验加反思来完善的。
第五篇: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初中语文如何备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第八轮教育教学改革,关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体制、教育的目标、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实施、教学的取向、教学的过程等等都在进行热烈的大讨论和大变革。深处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在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但是,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所有的任务都必须借助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去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间,备课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至于其重要性,在这里只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备课就如同建筑物的图纸,它为我们后面工作的展开规划好了具体的步骤、要素、环节、目标、措施、方法,等等,具有强烈的指导性、目的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备课是站稳讲台的奠基石,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够达到至善至美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我在这里单就备课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一,备目标。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备课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教育教学无论改革,这一环节都不应该发生变化,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它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
目标”——要想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放到教学上,也就是某一学科经过一学期、一学年或一个初(高)中阶段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再往小里说,就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要学生掌握哪些东西。简而言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目的性。如果这个目的性不明确、不科学,那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混乱的、盲目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凌乱的,甚至是恐怖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那么,目标究竟要准备哪些东西呢?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固定的格式,目标的内容会依据国家、地区、学校、科目、学生年龄等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科目的不同老师的备课目标也会有所差别。这就宣告了备课目标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但这并不是告诉我们目标就可以随便制定,随心所欲,在广泛性和随意性的基础上有一个绝对的前提——科学性。所有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科学性为中心准则,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加以润色、添减,从而形成科学性的五彩斑斓的教育教学目标。
虽然目标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些内容是大致相同的。
1、知识目标:通过这一个学期或者一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如:拼音、字词、短语、语法、文学常识、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都可以纳入到知识目标中去。
2、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使学生掌握某方面的能力技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如: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观察能力、描写能力、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搜集材料能力等。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受某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感染,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者从反面教材中获得对照和反省。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亲情友情、博爱和平、人文修养等,所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教育都可以吸纳到这一目标中来。除了这三大必备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最现实的目标,那就是——考试目标。这是我们当前教育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个人或集体都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它就只有面对它。有人说,前面的三大目标里面不是已经包括这些内容了吗?的确。但是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格外注意:(1)在应知应会的目标中,如果属于考试重点对象的就要特别强调突出,给学生夯实。(2)现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超出课本或大纲要求以外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予以补充说明,训练掌握。
第二,备教材。在弄清楚目标后即开始落实目标,落实目标的具体载体就是教材。要实施高效性、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就必须将教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
备教材是纷繁琐碎的,一篇课文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文学体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感态度、表达方式、写作手法、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表达能力等,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每一篇课文中都必须要逐一详细讲解的,前面所说的侧重点是指每一个具体项目下的内容在不同单元是各有侧重的,而这些具体项目在每一课中是全部应该出现的。短短的一篇文章居然要从中整理出这么多的内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更要引起诸位老师的高度重视,不要小看那千把字的小片断,其中可是蕴藏着无尽的文学财富,要不得半点马虎大意。
那么,应该如何备教材能够达到充分详尽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必须将文章烂熟于胸。不说每一课都达到熟能成诵的地步,但是至少要保证每一段的位置、重点语句的位置描画在心中,随时需要随时都可以调用出来。如果连课文都朗读不通顺,那后面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做了——即使做了也是穿凿附会、生搬硬套。
2、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挖掘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和主体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内容是表达主题思想的载体,而主题思想又是主要内容的升华,二者不可分离。但是有些老师说:现在课程改革不是说不提倡归纳主要内容和概括中心思想吗?我以为这是个绝对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提炼挖掘能力、寓情于景或借物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学习、情感价值的熏陶,等等,多种知识能力都是通过这两点的学习而掌握的。
3、理清文章脉络,分析为主题服务的重点段落或语句或字词。只有清楚的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深入文章,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快捷地挖掘出主题,并且可以迅速的勾画出为主题服务的最关键的地方。如果能够寻找到关键性段落或者语句甚至几个字词,文章主题自然就会很顺利地彰显出来,并且学生学习的也会特别的轻松,不但容易理解而且易于掌握,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情况的发生,让学生在清晰的图谱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简洁的语句讲述最精确的问题。
4、分析文章艺术特色。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接受积极健康思想的熏陶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艺术特色,学以致用、为我所用。艺术特色要讲的东西很多,可是在初中阶段相对来说还是有限的。比如:①修辞手法,不过就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反复、对偶、顶针、互文、复沓、通感等最常见的这些。②人物描写方法,主要就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不外乎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等。此外还有诸如语言风格、景物描写、结构形式、说明顺序、记叙方式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是不常见的,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随时发现随时讲授。
补充自己的不足,突出自己的特色,一节熠熠生辉的课堂已经摆在了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备课本上。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一句,那就是备课不要过于拘泥,要考虑到课堂上的不可预设性因素,要把教案设计得灵活多变,可以随着课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可以改变预定的教学程序而不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如果教案设计得过于死板,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就会打断你的原有思路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总体说来,教师如果在备课过程中能够注意到以上这几点,我想肯定会设计出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取得比较满意的课堂效果。但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规定性,无论是备课、讲课(导语、板书、思路、结语、作业)都有着太多的不可固定性和无休的探讨性,教学教法应该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