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1 21: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

第一篇: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

序论

一、经济学研究什么?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在封皮上写道:“女王比陛下,你回家去吧,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守夜人,当夜晚来临时,他就敲响了钟,提醒大家注意小偷”。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在这只手的引导下,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结果比个人追求社会的利益好得多,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斯密传记中,三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舅舅救了他,30公里外大森林里。当他成为大经济学家时,“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名天才,正是这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位算命先生,少了一位经济学家。”之所以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在一个小渔村长大,小渔村建立了港口,他发现了贸易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后来小渔村成了一个中等城市,船员出海回来一边喝啤酒一边谈外面的世界。1751斯密在年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水平很高,被皇家发现了,你愿意带我们家孩子周欧洲吗,两年时间给很多钱。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1767年,他返回家乡克科第埋首于《国富论》的写作,社会是怎么发展的呢?他知道了社会经济运转的内核。此书一出,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因为它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英国经济首先发展,然后欧洲、美国,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多年,政府什么都不做。

但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破产,(一个银行家与擦皮鞋的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很多人破产倒闭。《通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主张国家干预,从此经济从微观走向宏观。凯恩斯数学好,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但由于经济学不及格,只好去印度事务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如何发行债券,战争结束,马歇尔依然记得这个年轻人,请到剑桥大学任教。罗斯福总统应用他的思想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很快复苏了。该思想统治西方经济达30多年。70年代油价上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国家干预造成通货膨胀。出现了弗里徳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里根上台后,刺激供给,经济也会增长,出现了供给学派。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和个人有什么影响 1、2003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2004年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2004年12月9日,首次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

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具体调整的城市或地区,可由商业银行法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房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

2006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9%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两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

2007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7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2007年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4月16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0.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5%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79%提高到3.06%;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39%提高到6.5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3%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4.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7年6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6.12%调高到年末的7.47%。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9%到年末的14.5%)

2008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08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2、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上证指数: 2003.4.18: 1649.6 2003.11.18: 1307.4 2004.4.9: 1783.01 2005.6.7 998.23 2007.10.17 6124.04 2008.9.2 2304 房市也出现了暴涨的现象,目前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下跌。

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境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房价与股价上升,物价指数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效果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国家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最终导致股市的暴跌与房价下跌(上海出现退房潮,一部分地区出现断供现象)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2008.9.2, 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为1美元兑6.84元人民币 宏观经济象天气,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适应它。而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各种指标(相互联系)给人们传递信息,如果不懂利率、汇率,失业率、经济物价指数的高低,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就捕捉不到宏观经济指标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就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好,不知道投资哪个行业好,什么时候投资好。(比如在经济过热时,企业家不该再投资)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

市场运行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

① 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

② 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

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动画)

2.市场运行图

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

2.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3.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

四、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的表达方式

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经济学十大原理

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

内容和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i=1,2,3,… n

1.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1.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 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 的分析方法。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 行为的后果。

2.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

(1)前提条件

(2)防止主观性

(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经济学家谱

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讨论及思考题

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选择主要是解决稀缺性产生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经济学。

2.不能取代。利益动机、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竞争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有序交换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斯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警惕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串谋说服政府、妨碍贸易的管

制行为。人的动机都是自利,自利动机借助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将能利用自利人性来降低价格、造福整个社会,不过,斯密对商人保持戒心,反对垄断和管制。斯密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斯密:“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3.人们经常面临“有与无”的选择,例如,看电影还是上课?与张先生结婚就要拒绝王先生的求婚;买了房子就要放弃买股票。但经济生活中,人们面对得更多、更广泛的仍然是“多与少”的数量权衡取舍,:①很少有人遇到“体面穿戴+饥肠辘辘与裸体出门+鸡鸭鱼肉”的两难选择,但却常常遭遇“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心理学、人口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工的时间”的苦恼;②是用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少加班、干自己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一国资源更多地用于大炮生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用于黄油(民用品)生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牺牲效率、降低工作激励、追求平等,还是从效率提高、馅饼增大中逐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4.(1)供求状况决定价格波动并引起资源投入量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竞争,市场价格上升,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供给量;同时,抑制和减少需求量。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价格也趋于稳定。反之亦然。

供求失衡会通过价格变化达到均衡,竞争压力会通过价格变化来释放。资源配置状态或结果表现为供求均衡且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变动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产品间的流动

工资、利息、利润的变动引导劳动、资本、企业家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流进流出,租金的变动引起土地用途的变化。所以,价格最终决定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进流出,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生产者扩大规模并使其他部门的厂商把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该种商品的生产。

一切物体的运动无不是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无不是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高低反映了要素和产品的稀缺程度。

5.是的。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最小化、最大化、竞争、资源利用等等问题,都是由稀缺引出来的。

不同意。如果可以通过斗私批修减少欲望,就等于取消了欲望无限、资源稀缺假设,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控制欲望是心理学问题、减少和管理欲望是个人在经济流程之外追求幸福的方法,经济学还是依靠分工、交换、发展生产来解决稀缺性问题。参考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享受)/欲望。

6.边际的含义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其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导数值。例如,自变量---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收益的改变量为5个单位、成本的改变量为3 个单位,我们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并且可以继续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法时,要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开启经济决策王国大门的钥匙。

练习题或案例题

1.16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6=X+Y;18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8=X+Y,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参考图4.2.当收入总额为6万元时,平均税率=(5×20%+1×50%)/6=25%;边际税率=50% 3.参考图1.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人称这是中国进入了第三个消费的黄金时期。“80”后在中国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来详细地论述“80”后所带来的经济思索。关键词:“80”后、失业、消费、储蓄

“80后”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其实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于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为什么“80”后如此广受关注?原因很简单,“80”已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经济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阶段,受思想解放的影响,他们的职业观、消费观,和储蓄观等与前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区别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方向。

一、“80”后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很多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失业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现象。那就是失业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由于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很多人都无奈地从岗位上退下来,人们第一直觉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应集中于四五十岁。应该是那些无法紧追时代潮流更新思维方式,以致被淘汰。但没想到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80”后成了失业人群的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有另一原因,“80”后的思想较为活跃,很难在一个企业好好地干上几年。而且在工作时的态度也与前人迥然不同。就拿对加班这件事的态度来讲,稍年长点的职员对加班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宁可牺牲掉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70”后便是这部分人群的代表,网络上号称是“拼命三郎”。而作为“80”后,加班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且认为加班是没有效率的表现。从对待加班的态度这一点,不难看出,生活于不同年代的“80”后,在职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更追求自由、舒适。

近两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些有关招工难的新闻报道,“80”后既是失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人群。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有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就业人以不同于以往,企业急需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招工策略,以引起“80”后的关注。

“80”后的这种职业观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年轻一代失业率的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损失便是实际国名收入的减少,而这一批失业的群体又恰巧是最具有潜力,且劳动力较为庞大的“80”后,这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招工未满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源没得到充

分的利用,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国民收入水平,而即使失业率得到缓减,那部分失去的经济也无法得到弥补,这才仅仅针对那些真真失业的人群,还有那部分工作不稳定、追求舒适自由的人群,他们游离在社会上,使得劳动力不能够集中,这也阻碍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二、所谓的消费黄金年代是福是祸

居民储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历来提倡“藏富于民”,因而它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资料显示:25-34岁展整个消费比例的33.4%,是我国绝对的消费主力。

据巴黎百富勒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消费高峰,依据是计划生育以来,即1978年之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骤增,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在消费上追求舒适便利与品牌形象。中国的消费结构随着“80”后生一代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显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80”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他们已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更具有个性与思想,喜欢具有独特风味的商品,这一特点,使得很多商家都为之而疯狂,毕竟他们是这一消费时代的主角。不仅如此,“80”后的消费者花钱比较洒脱,尤其是这一群体中的女生,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就越冲,追求时尚,展露个性,服饰重款式,香水看香型等等。除了这种个性消费外,“80”后还热衷于娱乐消费、潮流消费、体验消费、成就消费等等,“80”后很多的消费都属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80”后的这种消费模式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的趋势,而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国家把握住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学中,长将消费、投资和进口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消费的权重最大,因此政府经常通过一些干预来促进消费,比如减少税收,加大采购等等。“80”后这种消费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他们的这种消费是建立在冲动、攀比等一系列不理性的想法之上,所以如果简单地认为这种消费是积极的,是不正确的。拉动消费,需建立在较好的就业状况之下,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而政府所需做的应是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三、储蓄变零、变负的背后

“80”后被冠以很多理财的美名,如“月光族”、“日光族”、“三光人士”,甚至是什么“透支狂”之类的。这些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理财观念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用宏观术语来讲就是预防性动机,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都不怎么懂得花钱,只希望将钱存着,为将来不能预料的意外事或者儿女买房买车之类做下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高储蓄渐渐使得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当然这部分人群大多属于“80”后的父辈们的一代,而“80”后,他们所想的便是如何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储蓄并不那么热衷。这主要由于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况且,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工作的薪酬,另一方面是父母多年的储蓄。而这两者之间后者往往成为了“80”后们“坚强”的后盾。

“80”后的零储蓄与负储蓄让很多专家议论纷纷。储蓄率的适当降低固然很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低储蓄率意味着国民的消费水凭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像“80”后的这种消费趋向与过度消费,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是建立在牺牲父母消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啃老”一说。这种意识,已趋向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而当信用消费过度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所以“80”后的这种消费意愿远大于储蓄意愿的经济行为使信贷业务和内需过快地发展,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总结

“80”后新一代的价值观念,让一部分人感到担忧,害怕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受到严重挫折,在这部分个人眼中,“80”后是那么的不沉稳、不实干和不理性。而作为“80”后的后继者们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80”后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何种评价,“80” 后的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我们只有认真地去了解与分析“80”后的价值观念,把握住这群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实时动态,了解他们独特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其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才能培养后来者们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而让中国经济在历史的长流中得以不断地前进。

参考资料:吴建安《市场营销学》

市场经济论坛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还是以美国的 6000 亿美元为例,我们知道它会冲击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但 CPI 是多少?美元会贬值多少?我们无法量化一个冲击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动。最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科学,它很少设计价值判断。但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取舍的问题。取舍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宏观经济学在这方面无能为力。

下载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2009宏观经济学课件--宏观经济学绪论(doc 9)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梁东黎 第一章导论 一、主要参考书 1、萨缪尔逊,诺得豪斯 2、多恩布什,费希尔 3、曼昆 4、樊纲 5、周振华导论 二、学......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答卷

    2014年第一学习阶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试题:(每大题50分) 一、布鲁金丝研究所的著名宏观经......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个人收入 2.边际消费倾向 3.自然失业率 4.充分就业 5.流动性偏好陷阱 6.......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 3学 分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

    宏观经济学作业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两者无论是在微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宏观经济领域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政府预算调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