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1 21:5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书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同时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C.文学史上常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答案 D 《离骚》应为政治抒情诗 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清蒲松龄作内容多取材民间故事经作者丰富想象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度的虚伪和种种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人小说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曲折而自由地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斗争一方面又充分利用这类特殊形象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鲜明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 小说构思奇巧既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又脉络分明叙次井然且以文笔洗练描绘细腻见长其思想与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创作上的新的高峰优秀篇章很多如《劳山道士》讽刺投机取巧和浅尝辄止者必然碰壁《画皮》揭露披着美丽伪装以害人的恶魔的伎俩《婴宁》歌颂了少女无视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红玉》写人侠和狐侠锄强扶弱为被迫害的人民复仇《促织》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煎迫《席方平》剖析了整个官僚统治机构的丑恶本质《胭脂》暴露了封建司法的黑暗和腐败 这些作品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其中亦掺杂有封建伦理道德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糟粕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此书通行本共十六卷四百三十篇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解放后又发现了作者的部分手稿和乾隆时的铸雪斋钞本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2 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废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3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规矩绳墨 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答案 A B项谇读suìC项圜读yuánD项芰读jì 答案 C A项虽应释为唯B项错为措施D项攘应释为忍受 3.在下列横线上补出原文诗句 1 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

气的诗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填空 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诗人他在吸收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是________他的代表作________是现存古代最长的________诗 2 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风骚风指________骚指________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传统 答案 1 伟大的爱国主义 楚辞 《离骚》 抒情 2 国风 离骚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5.《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这样的例子默写下来并简要分析它

自的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是指怀王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 即美貌 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③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的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拟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⑤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第二段 1.吃透文本 第二段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2.设疑激智 1 《离骚》在艺术上的成就如何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明代诗人袁宏道指出《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2 《离骚》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3 屈原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4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1 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作者用服饰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美德与才能虽未明说但喻意自明 2 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明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3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美感 4 较多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对仗工整 5 《离骚》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 大量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诗人常常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2 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3.随堂练习1.下列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A.贬黜

叹息

九死未悔 B.嫉妒

诽谤

欲盖弥彰 C.忧闷

消逝

投机取巧 D.奔驰

规距

孤傲不群 答案 D 规距应为规矩 答案 A B项的朕应为第一人称我的C项的攘应为忍受D项的苟应为只要 答案 C C项都是介词译为把A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示承接关系B项①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用作定语提前的标志D项①是唯②是即使 答案 A A项中虽为唯意BCD项中虽全为即使意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B.背绳墨以追曲兮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 C.余独好修以为常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D.岂余心之可惩难道我的志向是应该受惩罚的吗 答案 D D项句子应翻译为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受挫而改变的吗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①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 ①曲岸曲折的池塘岸 简介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这首《曲池荷》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曲池荷》诗中的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赏析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2011年高考辽宁卷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余独好修以为常 岂余心之可惩 2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3 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作者抒发的政治抱负 3.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 2.掌握通假 1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3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 4 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5 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通服保持 6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7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显著 5.词类活用 哀民生之多艰 哀为动用法为而哀伤 固前圣之所厚 厚推重形容词用作动词 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之意形容词用作动词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形容词用作动词 7.走近作者 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在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广泛的尊崇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两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帮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此时郢都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江走去屈原不可能回楚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汩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8.了解背景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时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离骚》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九章·抽思》 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万章》 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9.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10.开阔视野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讲读课文第一段 1.吃透文本 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 2.设疑激智 1 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1.读准字音

修姱 kuā 謇 jiǎn 谇 suì

xiāng 揽茝 chǎi 谣诼 zhuï 偭 miǎn 忳 tún 侘 chà 傺 chì 溘 kâ 方圜 yuán 诟 ɡîu 皋 ɡāo 芰 jì 荷 岌 jí 岌 3.古今异义 1 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

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亡

自前世而固然 固然 6.文言句式

被动句謇朝谇而夕替 被罢官

状语后置句步余马于兰皋兮 在兰皋散步 3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 不知道我 4 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高的帽子 3.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揽茝 chǎi

嫉 jí 妒 谣诼 zhuï 规矩 jǔ B.修姱 kuā 革几羁 jī 朝谇 cuì 蕙纟襄 xiāng C.溘 kâ 死 亻宅傺 chì 方圜 huán 攘诟 gîu D.芰 zhī 荷 杂糅 rïu 昭质 zhì 鸷 zhì 鸟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 虽然 好修 修洁 姱 美好 以羁 束缚 兮謇朝谇 谏诤 而夕替 废弃

B.固 本来 时俗之工巧 善于取巧 兮偭 违背 规矩而改错 错误 C.忳 忧闷 郁邑余傺 失意的样子 兮吾独 只 穷困乎此时也 D.屈 受委屈 心而抑 压抑 志兮忍尤 责骂 而攘 排斥 诟 侮辱 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謇朝谇而夕替 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 淫荡 B.①延 久久 伫乎吾将反 ②回朕 皇帝的谦称 车以复路兮 C.①进不入以离尤 指责 兮 ②忍尤而攘 排斥 诟

D.①宁溘 突然忽然 死以流亡兮 ②苟 苟且 余情其信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 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C.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

D.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B.虽九死其犹未悔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第二篇:语文:2.5《离骚》教案(新人教必修2)

《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

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篇:高一语文2.5《秋兴八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3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

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王船山对此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船山遗书·唐诗评选》卷四)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象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

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就是明证。

第四篇:《离骚》节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5.《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技能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3.情感目标 走向高考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2.整体感知 ⑴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⑵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篇:离骚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下载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课件:2.5《离骚》(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6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一、二两卷,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

    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必修2的经济史教学中我感到最大的一点收获是:虽然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好讲,但是......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 课题:离骚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相关的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

    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精选合集)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知识点整理《离骚》

    《离骚》知识整理 《离骚》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错: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郁邑余侘傺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

    粤教版必修一《离骚》(精选5篇)

    15.离 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