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乞巧》教学课件
《乞巧》教学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第二篇: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4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重难点:
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故事。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这几年的学习,我们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么你,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展示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杜牧、《元日》王安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看写法。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板书巧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听音朗读;
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轮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拿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说: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那么今天我们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印证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小组讨论:
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要伟大。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走近乞巧这首古诗,去探索我们的疑惑。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需要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间故事的有关知识,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刚才听过了,谁能再来说一说。
图片鹊桥会;同学们,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2、(指诗第一行)诗文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杜甫的《牛郎织女》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夜深人静的时候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进入鹊桥,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结合我们平时过节周围的节日景象,想象一下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感情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轮读)
2、亲爱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心灵手巧的织女,从遥远的银河传来声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向我祈求什么呢?”
3、现在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背乞巧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
4、古人云: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边背边写,争取把它背写下来!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第三篇:乞巧教学设计
16.《乞巧》教学设计
执教:孙庆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5.简介作者.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一、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5.再次齐读.二、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6.创设情境读
三、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四、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指导背诵.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 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西门豹—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西门豹 这三个字怎么读?(西门/豹 西/门/豹)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对啊,这是个人的名字,他是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员。谁来说说看,他姓什么叫什么?(“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
3、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欧阳、上官、诸葛、申屠等)
4、再读题:叫着叫着,你的脑子里会蹦出什么问题呢?第一种情况: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西门豹哪些事?„„第二种情况:这篇课文为什么以人的名字为题目?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水平!谁能说说为什么这篇课文以人的名字为题目?你猜他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以人的名字为题目,你想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西门豹做了哪些事?)
6、过渡: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读课文)是啊,书中自有答案在。请大家赶快打开书吧!
二、初读感知娶媳妇、逼着、旱灾、稠褂、提心吊胆、跪下来、淌血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较多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①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认读,齐读②再读课文:生字词会读了,相信课文会读得更好。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西门豹的什么事?③交流、反馈。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老百姓一起惩治巫婆和官绅,并开凿渠道,引水入漳河,使庄稼获得好收成。)④抓住“派”字理解西门豹的为人。a、从这个“派”字你能发现什么?b、魏王为什么会派西门豹来呢?(因为他公正,能根据事实来调查。)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从他向老大爷调查可以看出来)⑤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思考: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做了几件事?哪几件事?出示: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做了()件事,他先(调查),再(惩治巫婆和官绅),然后(开凿渠道,兴修水利)。这三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调查:第1—9自然段;惩治:第10—15自然段;开渠:第16自然段)
三、研读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是怎样展开调查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9自然段。
2、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调查表要求:仔细朗读1-9自然段,相互讨论,完成表格。然后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
3、交流汇报①理解“荒芜”、“人烟稀少”(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了野草。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闹”字的意思。出示: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年年闹旱灾。
老大爷的回答中有3个“闹”字,西门豹明白了吗?你们明白了吗?a、造成; b、举办/弄/搞;c、发生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总结谈话
1、你认为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调查研究,从事实入手。)
2、自由读第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他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新娘”吗?)
3、西门豹到底是怎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呢?我们下节课进行研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这么多生字你觉得该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个字?
2、挑选自己觉得比较难的字,每个字写一个。
第四篇:《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个个故事,蕴含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配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我考考你们,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情?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在谁的帮助下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把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板书:乞巧)在写乞的时候,有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乞”字音变调和乞的书写,再生齐读。
4、理解诗题。所谓乞巧,就是 乞求巧手的意思。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真聪明!学贵有疑,学了这首古诗你会找到答案的。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看:课件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六岁就能写诗了,真了不起。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注意在读的时候要把每个字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会读了吗?(指名读、齐读)他读得怎样?谁了评一评?你能读读吗?
4、读古诗讲究停顿,看看你能听出停顿吗?出示全诗老师范读。谁来安你听的停顿来试试?(生自由读、抽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样停顿的:课件出示画了/的古诗,生照样子在古诗停顿的地方画/,一起读。读了这首诗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吗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会听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它藏在哪句诗里?(宵—霄,用点标出来)课件出示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查字典 查资料 问别人。
6、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真 2 会学习。
我们把它们放进诗句里读一读。从诗句中你知道了什么?碧霄 牛郎织女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出示课件: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碧蓝的天空中有一条美丽的银河,在银河的周围,有满天的星斗在闪烁着,好像在像我们点头微笑。在这满天星斗中,有两颗星星最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 牵牛星和织女星 它们就是我们刚才听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
深蓝的天空星光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美丽传说。有谁知道织女是怎样的一个人?抽生说。课件织女介绍师小结:织女是天上的 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锦缎,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云锦图片)师叙述。
他织的云彩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她织的花,红似火,粉的似,娇艳欲滴,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真是让人羡慕啊!)这真是课件出示二句: 引读诗句: 牵牛织女——渡河桥(指导朗读,“渡 ”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他们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而且还有在喜鹊的帮助下,容易吗?抽读 评议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不易。
3、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牛郎织女团聚的 画面,在牛郎织女一家团聚的温馨的夜晚,这时的天空除了是碧蓝的,它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幸福的 温馨的 快乐的 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感受到的与同桌分享。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吗?河 桥指什么?
4、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分组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老师评)读出了幸福 洋溢这快乐 充满了温馨
是啊,牛郎织女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也忍不住吟诵着:(生齐读):课件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5、在七七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 从哪里知道的额。出示课件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中体会到什么呢? 抽生说说望着秋月乞巧 家家 穿尽 几万条
七夕这天,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出示乞巧节的资料 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希望自己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
这首中讲的就是对月穿针这种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 瞧,你看:课件出示唐朝乞巧的场面。
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 4 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是少女们为了想拥有织女一样的一双巧手,他们不停的坚持着、努力着。出示3、4句。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谁来试试?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诗人林杰发出感慨:课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指名读,齐读)
人们除了乞求心灵手巧外,还有别的什么愿望要向织女乞求的吗?生说。课件出示乞巧歌,读读。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他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为自己乞取什么?还想为谁乞取什么? 模仿乞巧歌,当一个小诗人,自己创作一首新的乞巧歌。平安 健康 快乐 幸福、和平、学习进步 工作顺利
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林杰的这首《乞巧》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 课件出示整首诗。
师引读: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读一句。站在这碧霄下,我们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读第二句。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读第三句 穿红丝乞智巧,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读四句。
不仅仅是我们背感动了,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诗句,读读看(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你对哪句诗句感兴趣?课件出示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 六:总结全文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习了一首新诗,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节那令人感动的场面,同时还诵读了与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让我们 再次让这经典诗篇回荡在我们的教师里,脑海里。背诵全诗。板书 乞巧 看 碧霄
渡 河桥
望 秋月
穿 红丝
第五篇:《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民族文化。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诗题
1、同学们,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神话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些神话故事的图片,知道名字的就大声喊出来。(出示图片:嫦娥奔(第四声,直往、奔向)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牛郎织女)谁能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牛郎织女的故事?(指名答)
2、牛郎和织女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人们把这天叫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板书:乞巧)。七夕节是古人和今人都非常喜爱的一个节日。现在,七夕节被称为是中国人的情人节,许多人在这一天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在古代,更是有文人墨客为七夕节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古诗《乞巧》。齐读课题。
3、大家看看“乞”是第几声?巧呢?两个第三声的字在一起,第一个第三声的字就要变调,变成第二声,你能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4、读题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乞”字?(指名答,和“气”相比)
“乞”是什么意思呢?谁来给它组词?(乞求,乞讨)从中你知道“乞”就是什么意思?(求的意思。)求人就少了点儿骨气,所以和气相比就少了一横,求人弯一下腰表示尊重,你们发现没有,“乞”的最后一笔是什么?(横折弯钩)再举起手,我们一起来书写这个字。
5、题目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打开书,看看注释。(指名答)
6、请你们快速浏览诗歌,除了题目,你还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诗中的第三句)这两个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知作者,初读
1、《乞巧》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唐 林杰)。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写诗了,下笔即成章。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读诗题,知作者。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林杰这位神童走进乞巧节!请同学们自由读几遍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谁再来读? 还有谁再来展示一下?
3、范读。刚才几个同学都能把诗读得很流利,如果能读出节奏就更好了。听老师读,试着划出节奏。
4、看看大屏幕,你们把节奏划对了吗? 自己开口读读,把诗的节奏读好。指名读(1、2)
齐读。刚刚两位同学都能有节奏的把诗吟诵出来。你们也来学着他们的样子把诗读得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吧!
学诗的第二步是解字词,明诗句。
5、现在我们来看看诗歌中的生字。同学们看到第一句诗有两个字变红了,你发现了什么?(同音字)你能区分它们吗?
真不错,你能从字形上区分它们。那它们的字义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还记得刚刚认识乞字的方法?我们再来组词理解词义。(指名答组词)夜宵、元宵,所以“宵”指晚上。九霄云外、云霄,那是哪儿?就是指天空,所以“霄”指天空。
三、再读,想象
1、学完生字我们再来读诗,多读几遍,读的时候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想象,理解诗意。
2、读了这么多遍,会读书的孩子一定有所领悟了。现在告诉我,在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随机贴出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句诗你知道的?)
四、品读,领悟
1、刚刚同学们读诗想象画面,大概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出示动作图片)传说,牛郎和织女隔着茫茫的银河遥遥相望,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七夕才能度过鹊桥来相会。诗人林杰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不觉得吟诵出两句诗,引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诗人看到牛郎织女在七夕之时渡过鹊桥相会,心情是怎样的?体会到什么就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指名答1、2、3)
3、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以你们各自的心情来读这两句诗,一起来,齐读。
4、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板书:天上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什么呢?(乞巧)(板书:人间乞巧)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从哪儿知道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人们在向谁乞巧呢?请你们读资料袋上的内容,看你了解到了什么?
6、人们用各种方式向织女乞巧,当时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你能用诗句告诉我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儿的“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取智巧),说明人们在对月乞巧的时候不只是向织女乞心灵手巧,还可以乞自己美好的愿望能够实现。
7、“家家乞巧望秋月”,读这句诗,看你体会到了什么?(“家家”体会到人很多,“望秋月”对月乞巧。)
是啊,每家每户的少女都在对月乞巧,瞧,在小院里,在小河边,在„„还在哪儿?(指名答)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在乞 4
什么呢?(指名答)
8、这么多的美好愿望,难怪人们穿尽红丝几万条。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乞巧的人很多,也说明她们的心愿很多。)真的有几万条吗?这里是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我们学过的诗中你还知道哪些用了夸张的修辞。老师这儿收集了两句,一起来读读。
还从哪个字你知道少女们穿的红丝线很多?“尽”是什么意思?你给它组个词,用尽是用完,穿尽呢?穿完。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女们把几万条丝线都穿完了,这说明少女们想实现自己愿望的心是多么强烈啊,你能读出少女们的强烈愿望吗?指名读。带着这强烈的愿望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9、同学们,刚刚我们反复朗诵了诗句,体会了诗中的感情。这就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诵诗句,悟诗情。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乞巧的场面真是空前盛大啊,难怪唐朝诗人崔颢说“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再把这盛大的场面吟诵出来吧。听老师的提示:在七夕之夜,人们(七夕今宵看碧霄),那茫茫的银河上,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渡河桥),许多少女扬起了头(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了那美好的愿望,少女们是(穿尽红丝几万条)。
2、古代的人把他们的愿望写成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相信同学们也心怀很多美好的愿望,现在你们也来对月乞巧,5
你会乞什么呢?把你的愿望也写成一首乞巧歌吧。(指名答)
3、一段美丽的传说,成就了一首优美的诗篇。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饱读诗书,相信你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优秀之人。我们还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一齐来读一读。
4、中国的神话传说故事很丰富,课后请你们再去收集一些民间故事,让我们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有个更深刻的了解。把这首诗背诵下来,然后把这个乞巧节的故事生动的向好伙伴和爸爸妈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