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合集)

时间:2019-05-11 21: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

第一篇: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

《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

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第二篇:最后一课课件教案(苏教版)

最后一课课件教案(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七最后一课

都德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小说的要素。

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法】

讨论交流合作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爱国的具体表现。

2.作者链接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知识链接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ào)悔

钥匙()

气氛()

【合作•探究•展示】

一、小说文体简介: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三、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总结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反馈检测】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晃眼()

征发()

思量()

钥匙()()

挟着()

碑帖()

哽咽()

郝叟()()

诧异()

妥帖()

请帖()

祈祷()()

二.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ó()步

wǎn()转

tān()开

沙tān()

tān()痪

kuàng()课

kuàng()产

ào()悔

cǎn()白

紫téng()瀑布

téng()细浪

三.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幸_____()

钩______()

()

辛______()

钓______()

()

四.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A.喧嚷扰乱

B.声音大而杂

c.喧哗沸腾

D.喧哗热闹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A.惊叹

B.惊奇

c.纳闷

D.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A.批评指责

B.处罚

c.埋怨

D.严厉地责骂

五.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六.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略。

三.略。

四.1.D

2.B

3.A

五.1.喧闹

2.塞进

3.敬意

六.B

第三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

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书桌上,桌底下是四名他的学生.谭老师的血流到了一个大哥哥的脸上,四个哥哥姐姐害怕得又哭又喊,只听见谭老师不断地说:"不要哭,保持体力."哥哥姐姐问"谭老师,我们会不会就这样死去啊?"谭老师说"不会的,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不一会,轰轰烈烈的响声传来.谭老师把身子尽量的撑开像伞一样对学生们说:"余震又来了,你们四个紧抱着头挨在一起."最后谭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任务当成作业去完成.

听着影片的声音,听着谭老师说的话,我好像正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谭老师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亲切和蔼.虽然他说的话,我很多都还不太明白,我还不懂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人死了会怎样,但看见谭老师的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说话,我的眼泪就哇哇的流个不停.谭老师说的"不放弃"是不放弃活着的机会.我老师平时教我们的"不放弃"是坚持每节课的45分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上课时要认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放弃任何一个和文字,数字以及单词做朋友的机会.通过影片我慢慢地有些懂得我们老师所说的话.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老师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一个人,不管学习突出的还是暂时落后的同学.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闪光点,将来能照耀自己和他人.所以,你们也不要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不要放弃和文字,数字,单词做好朋友的机会."

谭老师通过观看有关你事迹的影片,我懂事了,再也不贪玩了.我会珍惜每个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自己.将来努力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四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篇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题材特点:小说

小说要素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四)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故事情节

问题一: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技巧。

一、分析人物形象(课件出示问题)

(一)分析小弗郎士

问题一: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问题二: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问题三: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评价: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问题研讨

1、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怎样理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小结: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热爱祖国 问题四: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受到老师的影响,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师:回顾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讨论: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课时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问题一: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研讨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细节描写)

3、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他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 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三: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回顾小结:研读10-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的语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服装

表情

语言

动作 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小结1: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1、在课文交代出“最后一课”之前有没有暗示?能找出来吗?

2、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小结2:

3、写作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

4、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训练

1、以“下课以后”为题,以第一人称为小弗郎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利用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总结: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泽林中学

陈绪勇

2009.3.11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下载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省级示范课课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

    七年级《最后一课》 文段一:1-5自然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2、找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仙游县教育局杜金育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领会......

    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5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沙城实验中学沈长亮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

    最后一课(汇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颜维奇 时间:2010年9月19日 地点:通扬校区八年级1班教室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