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共5篇]

时间:2022-07-08 01:0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第一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1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融古今之美于一体。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以这句为题,让人顿感浓浓的思乡情扑面而来。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优美流畅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用词自然而凝练。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英英学古诗》、《咏华山》等文包诗,对这种形式的教材和诗文对照的教学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却不清楚。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实现心灵体验,感受诗人“独在异乡”行孤影单的寂寞和“每逢佳节”愈发浓郁的乡愁。

因而我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方式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教学中围绕诗眼,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每逢佳节”王维又思念起了什么?以此来“牵动”全文,作为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

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因此在体悟诗情的过程中,我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对比

以十五岁的孩子多么希望与王维只能形成对比,渴求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理解王维内心的凄楚。

以欢景衬悲情,更显得凄楚异常,感人致深。所以,第二自然段中通过品读重阳节的欢乐场面和王维的内心孤独,感受到强烈的对比,从而真正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的深刻内涵。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整篇文章情感积淀的关键环节。这一段中诗人回想以前和兄弟欢聚登高的时刻,再回到现在与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再次情感的落差使得学生情感流露,欲要表达。此时,学生再来吟诵诗文,就显得字字传情,声声动情了。

2、抓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抓住两个具体数字,“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演一演“扶老携幼”,换一换“兴高采烈”感受重阳佳节的喜气洋洋;通过板图示意理解“天各一方”;通过引读理解“思绪万千”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品词是为了析句,析句是为了悟情。

3、想象

为了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创设情境:王维独在异乡,高兴时只能……伤心时只能……生病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听老师读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从而读好王维想像与兄弟们欢聚的句子。家乡的兄弟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4、朗读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并不断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在课上我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反复朗读,把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如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再读出文字的温度。再如,诵读古诗时,创设不同的场景,让学生以王维的身份吟诵。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最后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首尾呼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我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揭课题,悟诗题。

诗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诗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因此我从诗题入手,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二、读文本,解诗意。

“孤独”和“思念”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每一句的理解我都紧紧围绕“孤独”和“思念”展开渲染、指导、理解。

三、括全文,延思念。

通过介绍其它诗人因为想念家乡而写下的诗句,借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进朗读中。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 更加孤独

比 更加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单元,即情感体验单元,意在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即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作者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使自己的内心情感得到提高与升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叶老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因此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及“独、异、倍”三字的妙处。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三、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法: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教学之功,贵在导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三年级的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体会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这一特点。特制订了以“问难质疑法”为主、朗读品味法、情景陶冶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教学。新课标指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因声传情。因此朗读训练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课文,来熟悉课文并体会诗人在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法:俗话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为主干线索贯穿全文,讨论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为辅的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我将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里我将采用多媒体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即先请同学们谈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下?以此来查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成度和为下面学习解剖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基础。

第二部分:绕题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这两个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来展开教学:1、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2、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待探究问题定向后,我会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组交流找出问题答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这是教学重点)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导学生指出文包诗的特点(即教学难点)是:诗文结合,相互对照。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再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问“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所以在这时我会先请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宽想象空间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教学特点进一步体会前面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第3课的《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旅途中孤独、寂静的心情,并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写一个小故事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第五部分:总结感悟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一曲优美的音乐,与作者一同去体会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思乡之情。”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因此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与诗人共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4

【紧扣特点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这是一篇以“文包诗”形式出现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回味无穷。

【依据课标说理念】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引领学生去感受体验诗句背后的那份思亲之情、那颗思乡之心。

【了解学生说学情】

由于我校一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亲之情。因此教学时,教师重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句,透过诗句走进诗人内心,体验诗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文悟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想象、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灵活多样说教法】

根据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我采用诗文对照,情景同现的教学方法。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对照,以情为串联,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同时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达到景与情的同意,情与景的交融。

【主动参与说学法】

学生用想像法,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用朗读感悟法,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用联系生活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背后的意思。

【情感互动说流程】

板块一:感情调动,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佳节?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过节时你的心情如何?揭示唐朝的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让学生说说课题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设计意图:节日是这首诗的一根血脉,从“佳节”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设计意图:课文是围绕着古诗来写的,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一)了解为何“思亲”

通过读文让学生说说王维为什么思念亲人?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两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王维离家时年龄小,离家久。教师板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明确家乡与长安的地理位置,体会离家之远,朗读表示孤独的词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人王维孤独一人作客他乡的寂寞心境。

(二)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通过品读文中的词句,重点抓住“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创设情境,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衬托出王维此时的孤苦伶仃,寂寞冷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品悟“思亲”之情

引导学生入文入境,感受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抓住“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从而更好地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感受“思亲”之心

采用教师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让教学回归整体,使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中两种情景的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使学生在读文悟诗中逐步去理解诗意,感悟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深的思亲之情。]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深深地体会着“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你还知道哪些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诗吗?

[设计意图:拓展诗句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涵义。课后延伸,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彰显重点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上,我采用简洁、凝练、美观的图文结合的形式,突出本课的重点,起到了辅助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的作用。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5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

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6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 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 提笔写诗

第二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备思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七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所特有的形式。就小学阶段而言,它是中年段的一篇“文包诗”;就年段而言,它前承低年段的《咏华山》、《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后启高年段的《黄鹤楼送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册教材而言,它是仅有的一篇“文包诗”;而就本单元而言,它与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相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

它呈现了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创作背景,整篇文包诗表现了作者思亲之情。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三篇文包诗,他们对文包诗并不陌生。可以说,学生对在情境中学古诗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现在,十岁的孩子几乎没有离开过父母,对本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难以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结合“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情。

三、说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凸显字源识字: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利用字源学会“幼”“采”,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浓厚的识字兴趣。

2.贯穿诵读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古诗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并背诵古诗。

3.倡导合作探究:抓住重点词句,诗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体悟文本特点:初步了解“文包诗”的文本形式,大体知道“文”是“诗”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补充,为理解古诗作铺垫。

5.丰富诗歌积累:结合本文作品的情感,积累思乡诗句,熟读成诵。

这些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四、说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段特征,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并背诵古诗。2.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亲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谈谈本课的教法学法,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标要求,本课采用 “诗文对照解诗意” “朗读感悟重体验”

“自主合作体诗情”的教法和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激活 导学 聚集

课堂伊始,学生吟诵已经学过的古诗,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再说一说已知的思乡诗句,以此导入,聚焦本课所学古诗。(贴课题)

(二)质疑 初读 品字

在读诗之后,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在学生质疑时,我将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向质疑:1.对诗题的质疑。2.对诗人的质疑。3.对词句、诗意的质疑。根据质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寻求答案,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将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出示以下字词。因为学生容易把幼的YAO字旁与绞丝旁混淆,采与容易与三撇的彩混淆,所以我利用字源法突出“幼”和“采”的音、形、义的教学,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提笔练字。

(三)之后进入第三环节 回归 提炼 概括

识字之后回归文本,汇报交流刚刚质疑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解决浅显的问题,提炼“深度”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支撑点,留待第二课时解决。并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上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我将着重说说以下两个环节,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四)释诗 悟情 吟诵

这是第二课时最关键的步骤,“文包诗”这类课文,应该遵循学诗为主、以文解诗、借文悟诗的原则,我将依据诗文对照的教法和学法把这一步骤分三个环节。1.参照阅读 理解诗意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加红的字在文本中难以找到它的解释,我们预设它们可能是学生质疑的关键。当然,这只是我的预设,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依学情而定。利用小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诗文对照,以文解诗。2.比照阅读 体悟诗情

新课标指出,中年段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我重捶敲打“倍”字的理解感悟。(板书:加点“倍”)在学生理解“倍”为“加倍”之意的基础上,加大火候,从旁点拨“倍思亲”的原因,(在课题旁打问号)力促学生思维爬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当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时,我给学生补充王维背井离乡的相关资料,抓住“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体会他身在他乡,心在故乡的思乡之情,这时,我(板书:异乡 异客)。

当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语,想象当时热闹的情景,比较诗人与人们的心情,这时,我(板书:触景生情),并诗文对照,指导一、二句诗的诵读。

当学生找到第三自然段时,我(板书:只少一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以前”、“如今”这两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请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王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去写王维在想什么?会做什么?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课文,也走出课文,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时,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个教学环节在读、悟、读中,引领学生领悟大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3.对照诗文 忘我吟诵

最后,我深情总结:王维想自己,想家人,思如今,忆过去,想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边总结,边将课题中的问号擦去。配乐吟诵整首古诗,首先个别读、接着老师范读、再同桌互读、,这时我们会看到摇头晃脑的孩子在吟诵整首诗。

(五)走进第五个环节 穿越 拓展 升华

以思念家乡为主题,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在古今中外各种诗体的欣赏、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通过朗读让感情得到蓄积,膨胀、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如指掌。我的板书言简意丰,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异客

触景生情

只少一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提笔写诗

第四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顾敏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2、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的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指名三位领读。

2、写字指导

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3、学生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1、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2、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查字典)

3、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顾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那就是读课文。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4、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1)每逢佳节就是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九月九日。)

(3)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插茱萸、登高。)(4)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

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5)倍思亲是什么意思?(6)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其他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2、友情提醒: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好好地查一查,读一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3、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诗题的意思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2)“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呢?(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4)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到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6)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五、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1、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思念。)

2、为什么每逢佳节就倍思亲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课文。

3、交流。

(1)独自一个人。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出示第一自然段)*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王维现在独自一人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求学,中间隔着一座高大的华山,离家那么远,孤独的王维肯定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离开家多久?(两年了。)一年有几天?两年呢?

*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你想他吗?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也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出示第二自然段)

*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什么是“扶老携幼”?

积累表示人们心情十分高兴的成语: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喜出望外、眉开眼笑„„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齐读。

*别人热闹,他孤单一人;别人欢乐,他孤单一人;别人团聚,他只有孤单一人。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3)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出示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把王维想到的内容划出来。*回想以前,王维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手挽手,兄弟感情很好。)那时王维的心情如何?

*如今呢?

*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除了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从省略号里你还读出了什么?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

*瞧,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齐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

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1、一个“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们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2、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齐读诗句。

4、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七、作业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完成补充习题。

第五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词语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的词语你还认识吗?谁来试试?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1)从这一行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个读)

(2)从第二行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真会读书)谁想来带上你的体会读好这一行词语? 评价:读出了你对词语的理解!读出了你的体会!让老师见识到了你们班的朗读水平!2.看来课前预习做得非常到位,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首诗,你还会读吗?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吗?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是怎么学习文包诗的?

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课文中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来理解诗意。

4.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四行诗句的意思呢?找到以后,请同学们在相应的段落旁标一标序号,第一行诗句就标1,第二行就标2,,第三行诗句就标3,(交流)

5.读诗:老师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这首诗的意思来。

6.其实,学习古诗不光是理解诗的意思,更要透过诗,体会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一品。那么,透过这篇课文、这首诗,你最能感受到王维怎样的情感?(板书:思亲)

6.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从语言文字当中感受王维的思亲之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的思亲之情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自然段,圈画出关键字词。

【第二自然段】“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更加思念,场景

1.再读读课文,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之情呢?说说你的理由。

2.是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亲人了。原来,这里直接告诉我们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用了一个“更加”,这就是诗句中的哪一个字的意思?(板书:倍)看来他思念的程度可不是一般的深啊,谁来读好“倍思亲”。

评价:真是情深意切啊!

3.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读读看,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王维的思亲?

4.“看着家家户户„„”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1)谁能来说说看“扶老携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是啊,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领着孩子,(原来这里的“幼”指的是孩子呀)一家老小尽享天伦之乐,真是幸福呀,谁来读好它?

(2)“兴高采烈”:“兴”是一个多音字,解释为。的时候读。,那么同学们你们来找找我们这个词”兴高采烈“这个词的兴解释为——,难怪它读“兴”,所以,同学们,我们要读准多音字,一定要理解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它的正确读音。

(3)“登高游玩”:重阳节能和家人一起登上高高的山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用文中的词语表达就是——,谁来读好这个词?

(3)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这么多词语连起来那可就是一个场景,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人们过节的氛围怎么样?

(4)那我们就把这高兴、快乐之情融入文字。谁想来通过朗读把大家都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吗?(指名读句子)

评:多么和睦的一家啊!多么欢乐的重阳节啊!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

(5)读完这一段后,你们知道诗句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6)这些是王维在这样一个欢快的重阳节看到的,别人家欢度节日的场景。看到这样的场景让王维——触景生情,难怪他诗句中说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来读好这句诗,读出王维当时,看到欢快场景后触景生情的体会。

(7)老师不明白了,既然王维那么思念亲人,为什么要写别人那么欢快的过节呢? 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只会让他更加思念,这就是——触景生情。

(读2段)让我们将诗句化为文字,再来读出这种思念的味道吧?

评价:你的语气舒缓而婉转,把王维那淡淡的寂寞抒发得淋漓尽致!你与王维感同身受!注意此时诗人心情较为低落,语调自然要放低些。

【第三自然段】

1.再读读课文,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之情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1)你是怎么理解“天各一方”?

(1)这里老师要说一下:当时王维只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在华山的西面,而他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所以诗的题目中说“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的东面。王维与家乡亲人隔着一座华山,相距一千多里,对交通工具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言,1000多里并不算什么,可是在古代,交通极为落后,这100多里就阻隔着他们的相见。所以文中就用——天各一方来说明王维与家乡的距离十分遥远。谁能读好这个词?(读词:距离真遥远啊!日子真难熬呀!)

(2)这个“天各一方”对应到诗句中,王维就用哪个字代表——一个“遥”字来凸显自己和家乡的距离十分远。(板书:“遥”)

2.距离谁分遥远,交通又极为不便,诗人不能和兄弟们相会,多么遗憾啊,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他可能会想?谁来当一当王维?

PPT:哎,重阳佳节到了,可是我却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1)他内心的这么多想法都藏在哪一个标点符号里?(„„)

(2)你看,标点具有丰富的含义,同学们读书不能忽略标点,如果能把标点符号的含义用朗读表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6、想象说话:今年的重阳佳节,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是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设想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

是的。如果说课文第二自然段是王维看到长安城的百姓欢度重阳佳节,那么第三自然段就是王维回想以前在家乡她的亲朋好友是如何过重阳节的。以前在家乡,他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2.下面我来采访采访王维:王维,以前在家乡,你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1)“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2)我再来采访下王维,你以前过重阳节手挽着手(点红)去登高远眺,比赛爬山,心情怎样呢?为什么这么高兴?

3、(指名读齐读)是呀,因为大家欢聚在一起,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喜悦心情?

4、过去时光是多么开心快乐呀!谁来填一填(PPT出)、7.引出诗句: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家乡的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现在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好兄弟,那就是---(王维)(板书:少)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于是他不禁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谁能来读好这句诗?(评:老师没有听出王维和家乡的就很远,大家都在插茱萸嘛,没那么思念嘛!谁再来试试)

10.那么同学们,老师又不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要写王维回“想”以前过节的场景呢? 11.真会读书!回想以前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让王维此时此刻的思亲之情越来越浓了!谁能读好这段话,读出诗人回忆中快乐的过去,而此时此刻孤独思亲的感受!

评价:老师从你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中,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想念啊!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思亲、想念?

【第一自然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思亲、想念?

1.“两年”。说说你的理解?(评价:真会读书!)

是呀,一年有365天,他已离乡700多个日日夜夜了,时间真久呀!难怪他会这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啊。在遥远的唐代,没有电话,想家了,不像今天可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给亲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可能在他——

PPT:生病时,();悲伤时,(),高兴时,()

2.还有吗?“15岁”,说说你的理解?年龄小。

评价:是呀,孩子们你们现在几岁?9岁、10岁,王维就比我们大个5、6岁,他也还是个孩子。3.年仅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独”字(板书:独)对于王维来说,京城长安就是异乡,他就是异乡的客人——异客(点红)。

4.假如你是年仅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长达两年之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他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5.(指名读)谁想来当一当这少小离家的王维,读好这句诗,读出王维心中无尽的孤独与思念之情。(1段)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字词?

(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的心中所想!

【第四自然段】思绪万千,吟诗抒情

1.重阳佳节,孤独寂寞的王维思绪万千。这里“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到了什么?谁来读好它?

评价:真是千头万绪啊!真是思乡情切!你读懂了王维!你感受到了他的内心!

2.(个读)王维将这万千思绪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思亲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带上我们刚才的理解与感受,读出王维的思亲之情?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王维的内心!我们要读出他的思念,应该关注哪些字词?

3.配乐齐读古诗:学着他的样子,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王维的内心,再次感受王维思亲之情吧。评价: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齐读。

【总结】

1.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这里的“佳节”在诗句中指的仅仅是重阳节,后来,我们把它作为思亲的佳句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佳节”就变成美好的节日,那么,在中国,还有哪些节日也是很欢乐的,大家一起度过的?你能根据你的理解填一填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其实,表达思亲思乡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静夜思》

(设想1)希望同学们下课找一找这样的古诗,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学习。

(设想2)老师这有几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积累下来。(课件出示:)

《除夜作》《京师得家书》 读一读 或是说说你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让我们再次充满深情地朗诵这首思亲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爷爷,在怎么中要的日子里,您知道我有多么的思念您吗?我来到广东已经有俩年了,在这俩年里我又是多么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多么的思念着爷爷。我还记得每年的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三、初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

    ( 三 )年级( 上 )册 (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8.26 主备人 崔慧英 所在单位 全体语文教师 辅备教师 城区五星小学 所在单位 城区五星小学 复备时间 8.28 辅备教......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5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没有在家过中秋了,尽管在家也一般没有什么活动,只是在家是一种状态。上次在家过中秋还是小学的时候,那天忙着收玉米,没有吃月饼。 昨天晚上接到......

    每逢佳节倍思亲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