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说课课件
说课的时候需要相关的资料,我们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八年级物理说课课件,欢迎各位老师借鉴!
八年级物理说课课件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3.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4.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实像和虚像:
6.光的折射:
(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发现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7.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8.透明、不透明物体有不同颜色的原因: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第三章 透镜
1.凸透镜、凹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温度:
(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液体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蜡、沥青、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没有确定的熔点。
(4)冰的熔点:0℃。
4.凝固:
(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凝固点;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降低,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3)水的凝固点:0℃。
5.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
第二篇:初三物理说课课件:透镜
导语: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镜头是由几片透镜组成的,有塑胶透镜(plastic)和玻璃透镜(glass)两种,玻璃透镜比塑胶贵。下是小编整理初三物理说课课件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免费课件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但有些无力概念很抽象,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对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学习习惯较差,两级分化较突出。因此上课时,有的学生反应不够灵敏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调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的知识不仅更能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章前导读,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的,引导思考,活跃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工作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四、重点难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描述运动是基础;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特性是难点,第三章物态变化属于热学,多联系生活,第四章光现象反射折射是重点的,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重点和难点,第六章质量密度是本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中考时也是重点考察的内容。
五、具体措施与方法: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低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的。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的,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第四篇:八年级音乐 《动物狂欢节》说课课件
《动物狂欢节》说课稿
新华农场学校 赵 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说课教师赵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动物狂欢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动物狂欢节》是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创作于1886年.整部作品由十四首乐曲构成。作者用诙谐生动手法描绘了热闹的节日中,动物们各种滑稽有趣的形象。
二、力求创新说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欣赏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体验、积极探究、和谐合作。”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享受参与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本着这些原则,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聆听感知音乐描绘的动物,进一步了解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艺术创造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进一步启发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听辨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部分音乐片段,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及形象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能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表现。下面,我说一下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遵循教学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辅导作用,采用创设情境法、视听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看、听、演”等形式,让学生去感知乐曲的情绪和表现方式,享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我的教学按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播放动物世界片头曲的视频。教师问:同学们刚才看到了生活在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动物。请你说说你记住了那些?为什么,他们运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回答后,教师小结说:优秀的摄影师抓住了动物们的特点,将精彩的瞬间展现给我们,音乐家们也能用流动的音符给我们描绘形形色色的动物,她们又是怎样做到的呢?今天就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师生共同了解作者圣桑。
二、对比欣赏,积极体验:
1.聆听第一个片段《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教师提问:你能想象出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吗?他的节奏和乐器都有什么特点?最能带表它身份和威严的是乐曲中的哪个部分。请该组的同学上台模仿或自编动作随音乐表演狮王,同学们给予评价和修改意见。
2聆听第二个片段《水族馆》感受音乐的线条有什么变化,展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样的音效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音乐手段?教师可以用手臂柔软的动作提示同学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讨论后可以选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给大家。同学们给予评价。
3聆听“公鸡母鸡”的音频片断,提问:你猜到这是哪种动物了吗?你的根据是什么?旋律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声音和动作)你能根据此段音乐编一个故事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播放《天鹅》片段,感受芭蕾舞唯美的画面和经典的音乐。抒发各自的独特感受与见解,运用舞蹈的语汇来表达。
三、小组合作,艺术创作
课程后半部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的认识。我设计了让学生听音乐抢答,判断动物的名称及音乐情绪,请会表演的同学模仿动物们的形态让同学们猜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本节课的最后教师通过展示几组乱捕乱杀,乱砍乱伐造成种种恶果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维护好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动物是人类做好的伙伴和邻居,让我们和他们一起狂欢吧。最后在动物狂欢节的尾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再说一下板书。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巩固和强化了知识。
结束语: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多方面的艺术能力。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复习课件
八年级物理的复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复习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基本知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复习巩固基本知识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具】投影、视频点播
【教法】启发、总结、讨论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略)
二、知识要点
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是v。
单位是:米/秒,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5、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来表示平均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是:vsts总t总sv2、时间和跑程的计算:t,s=vt
三、课堂练习
【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分析】平均速度应是运动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
【解答】C 【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说明】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不能用(20m/s+30m/s)÷2来计算平均速度。
【例3】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2秒,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200千米/时,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分析】本题暗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即s激光=s飞机而s=vt 则有v激光t激光=v飞机t飞机所以t飞机=v激光t激光/v飞机=(3×105千米/秒×1.28秒)/1千米/秒=3.84×105秒=102.7小时
答:这架飞机需要102.7小时才能到达。
【例4】一列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分析】本题属于一类“车辆过桥、钻洞问题”,特点是:题目给出车辆长度,“路程”不能直接代人“桥(洞)的长度”[若是这样代人,车辆行完计算出的路程后,并未完全通过桥(洞),此时整个车辆还在桥上(洞里)!],而是路程=桥(洞)长+车长。
【解答】v=54千米/时=15米/秒,t=1分20秒=80秒,l桥=1100米,求:l车根据题意s=l桥+l车
则l车=vt-l=15米/秒×80秒-1100米=100米答:这列火车的长度是100米。
【例】关于追及问题,等量关系是s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