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级语文上册《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课件(范文)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我渴望自由,(→)(庄严)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 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教学反思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过雪山草地》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 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第二篇:学习诗歌朗诵技巧 教案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
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n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n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n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囚歌》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叶挺,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皖南事变,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囚歌》。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要有想象,并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u
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u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的处理: u
节奏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例3.朗诵叶挺同志的《囚歌》,注意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u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u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四、朗诵《过雪山草地 》
歌颂长征的作品有很多,《长征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天,我们要来处理、朗诵学习《长征组歌》中的一首——《过雪山草地》。
1、把握作品的内容,运用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来处理《过雪山草地 》。红军长征时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不仅粮食弹药缺乏,而且处处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过雪山草地
---长征组歌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2、配乐朗诵《过雪山草地》。
五、课堂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教学反思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过雪山草地》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第三篇:七级语文上册《春》教案(新版)苏教版-课件
《春》
第一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到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濛濛的小雨、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早春草色让诗人赞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春》,一起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春天。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描绘了几幅关于“春”的画面。
2、学习通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活动过程:
1、活动一:变课文
课文3-7段具体描绘了春天的画面,你能给这些画面加上一个小标题,使课文的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明确吗?(建议:抓住景物主要特征,以形容词+名词的形式概括)自主思考→小小组讨论,确定展讲同学→全班展讲
1自然段,盼春; 2—7自然段,绘春; 8—10自然段,赞春
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第二部分:人赏春,大自然绘春。第三部分:天人合一赞美春。作者在赞美春的时候,始终把春天比作什么?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显得多么亲密和谐!
2、活动二:读课文
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画面进行朗读展示,读出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气息。(建议:通过对关键词的朗读处理,读出景物的特点)
小组讨论,明确展示语段,统一朗读处理,确定展示形式→小组试读→全班展示(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示例:我喜欢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叠词“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第二句由近而远,描写春草无边无际,口语“满是的”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再侧面描写,第三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第四句写出喜爱之情。)
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地上;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 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一句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准确运用“斜织”、“笼”等词语。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活动三:说课文
以上列出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扣住景物特点,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建议:可以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描写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
自主思考→小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确定展讲形式→全班展示
示例:我喜欢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完善。
1、学生自我总结,老师补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思路,感受到作者语言的美。
2、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的方法。
让我们与春天一同上路,比梦想走得更远!把握人生的春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春》教师稿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请学生个性背诵部分语段,检查上节课的背诵任务。
3、请学生展示“课前自学”的内容
提示:前面我们已经理清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接下来咱们就要重点品味课文的语言了。本文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下面老师就引导同学们来抓住几个精彩的地方感受本文语言的特色。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可不可以删去一个“盼望着”?两个“了”字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
(不能删,两个“盼望着”运用反复手法,表现期待春天来临的殷切心情;连用两个“了”字,表达了作者盼望终于实现的喜悦心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中的“偷偷”和“钻”写得很精彩,你能说一说它们各自写得好在哪里吗?)
(“偷偷”地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一份惊喜;“钻”则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中的一个“闹”字可以不可以换成“叫”为什么?)
(不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觉;“闹”字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呈现出蜜蜂辛勤采蜜的繁忙景象。)
4.“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
5.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一句中的“卖弄”一词本是贬义,用在这里恰当吗?写出了小鸟的什么情态?)
(这是反话正说,写出了鸟儿在春风的沐浴中的欣喜欢快之情。)
6.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中能否把“逼”换成“晃”?为什么?)
(不能。“逼”字运用拟人手法非常强烈地突出春雨滋润后的小草的新鲜青翠的特点,如果用“晃”则不足以突出。)
7.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结尾的三个比喻,请说出这三个比喻各自写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否掉换位置?以及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
(这三个比喻分别写出春天的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春天是健壮有力的。这三个比喻句不能换位置,因为它是按照春天的生长顺序而写的。这三个比喻句集中表现了作家对春天不可遏制的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活动二:写春天的景色,容易流于一种形式,即往往习惯于描写春天到来的一种共性,如春花开、春风吹、春雨柔等,但却忽略了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本地春天独有的特点。朱自 清写的是江南水乡独特的春天,你能写一段话描写你所在地的春景吗?(结合当地景物,突出特点)
三、当堂总结
1、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2、写作方法:如何描绘美丽的大自然——
①、学习细心观察、多角度描绘事物的方法
②、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③、学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刻画景物特征。
(1)内容方面:
文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写了房屋。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2)结构方面:
文章是怎样扣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景的?
分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如:春风图中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3)主题方面:
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默写出这三个比喻句,说说他们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了春的新、美、充满活力。三个比喻句的排列顺序与课文所写春景的时令顺序相一致,即从早春到仲春到暮春。
第四篇:七级语文上册《春》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课件
《春》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教材的前两单元是以人生为话题,写对人生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这个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学中应重视美和感悟对好的词的积累和运用,好的句子的欣赏与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
2、诵美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
2、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记叙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课前安排:
1、解决本文的生字词;
2、读通读懂本文;
3、收集有关春的诗句;
4、收集作者简介。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景,请学 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现在请我们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春的?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把生字词横线画出。
3、合作、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本文的生字词。
4、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几幅美丽的图?用三个字概括?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学生找出描绘春景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3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6、请学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归纳盼春—绘春—赞春。
三、读中品味
请同学样找出像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明理由(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教师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这课你学到了什么(可能学生会说描写的作用、修辞的运用等)。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等句式;不用这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优美的语言。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仿写《春》的写作方法,为《秋日的校园》写上一两片断。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与其他老师有点不相同,力求体现个人的语文教学思想和特色。
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
但是,我对语感教学只是初窥门径,理论上掌握得不多,教学实践更少,上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由于师生对话多,秩序有点混乱。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步骤平均用力,造成用时紧张,虎头蛇尾。今后要注意删繁就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较低,课堂练笔差,记忆能力也低。今后必须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七级政治上册.新自我新认识习题鲁教版-课件
新自我 新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
1、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能活得精彩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正确认识自我 C.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创造精彩的人生 D.只有自己才能解读人生,认识自己
2、下面漫画启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要()
A.善于表现自己 B.掩饰自身不足 C.全面看待自己 D.排斥他人评价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明的道理是()A.人的缺点和优点各占一半 B.人都是完美无缺的
C.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D.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自己的缺点
4、小青在自己的成长记录本上写道:“本学期学习退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小青认识自我的途径是C A.他人的态度 B.考试的成绩反馈 C.自我观察和反省 D.集体综合评价
5、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悦纳自我”的体验式活动,通过“发现珍宝”和“优点轰炸”等环节来激励内心的积极自我评价。这个活动()A.能够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 B.能够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C.有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D.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6、《咏梅》中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这两句诗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是C ①要看到梅与雪的差距 ②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③要看到梅与雪的共性 ④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7、“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认识你自己”的关键是()
A.自我反省 B.实事求是 C.相互比较 D.发掘特长
8、《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穴鸟看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身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1
后来,牧羊人见了,便跑过去捉住它,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玩。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明了()A.鹰是很强大的
B.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以为是 C.穴鸟应该抓羊羔
D.鹰很聪明,不去抓公羊
9、小松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玩电脑游戏。妈妈说:“作业没做完就玩电脑游戏,怎么那么管不住自己!你看看人家小强总是先完成作业,然后有节制的玩。”小松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下决心努力改正。小松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途径是()
A.自我观察 B与他人接触和比较 C.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D在集体中认识自我
10、幼狮迪奥通过对羚羊的观察,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增强耐力,便效仿羚羊吃草,终因营养严重缺乏而奄奄一息。母狮教育迪奥: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有突出的优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A.要善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 B.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模仿别人 C.每个人都能战胜自己的缺点
D.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一成不变的
11、“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启示我们需要()A.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B.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C.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
D.完全听从他人的态度与评价
12、九年级某班学生在中考前填写“自我鉴定表”。结果发现,在“优点”这一栏内,同学们写得很多;而在“缺点”这一栏内则写得很少,许多同学甚至没有填写。这一情况表明()A.同学们自尊心强,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 B.同学们自信心强,相信自己能改正缺点
C.同学们不能全面认识自己,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D.同学们都很优秀,许多同学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13、博格斯深知,身高只有1.6米的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篮球梦想必须发挥自己个小灵活的特点。他不顾同伴的嘲笑,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中,最终以灵活多变,快速抢断,投篮准确而成为了NBA巨星„„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上述事例告诉我们()A.正确认识自己就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 B.不在乎别人的嘲笑,高度评价自己
C.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成年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D.要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
14、“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从认识自我角度看,这句话形象说明()
A.认识自我很困难没有必要认识自我
B.人的优势和不足是天生的,后天无需努力 C.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
D.人都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自己
15、正确认识自己()
①有助于我们明己之长、知己之短
②有助于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
③有利于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④有助于提高自己,看低别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做到()
A.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B.少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C.用自己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D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17、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于是,小兔子就去学游泳,结果小兔子耗费了大半生时间也没学会。小兔子的故事说明了正确认识自己要()A.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
B.忽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 C.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D.给予自己暗示,提高信心
18、正确认识自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下面属于用全面的眼光认识自我的是()
①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②人的优点、缺点是一成不变的
③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④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9、惠安县某校初三年级(5)班小王同学总是为自己个子不高感到难过,她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小王()A.能够用发展眼光看待自己 B.不能全面认识、评价自己 C.能客观认识自己内在的素质 D.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
20、在综合素质评价活动中,小明给自己作出了如下的“自画像”,你认为他不应保持和发扬的有()
A.我心目中的我:自尊自信,充满阳光 B.父母心目中的我:出类拔萃,十全十美 C.同学心目中的我:诚实守信,热情开朗 D.老师心目中的我:尊师敬长,自立自强
二、非选择题
21、现在你是一位“心理小专家”。通过下面的对话,请你为两位“病人”诊断。
小鸡:“我会捉虫子,你会吗?”
小鸭:“我会游泳,你会吗?”(1)它们的“病症”是:
(2)它们的“病因”是:
(3)你给它们开出的“处方”是:
22、材料一:小赵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无论在学习还是体育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他说:“我学习好,身体棒,至今还没发现自己有什么缺点。” 材料二:小李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里,转学到了一个新环境,看到城市里的学生多才多艺、敢说敢干、家境富裕、穿戴漂亮,她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抬不起头来。(1)你认为这两名同学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2)如果他们长期坚持这样的认识,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
23、材料一 小赵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他无论在学习还是体育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他说:“我学习好,身体棒,至今还没发现自己有什么缺点。” 材料二 小李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里,转学到了一个新环境,看到城市里的学生多才多艺、敢说敢干、家境富裕、穿戴漂亮,她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抬不起头来。(1)你认为这两名同学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2)如果他们长期坚持这样的认识,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启示是什么?
24、骆驼和羊的争论
(1)骆驼和羊为什么事争论?它们各自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2)谈谈它们的争论对你有什么启示?
(3)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C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认识自己的认识能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告诉我们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
4.C 5.C 6.C 7.B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正确认识自己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故事中的穴鸟没有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属于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可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说法错误,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9.C 10.A解析:本题考查对正确认识自我的理解。每个人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发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才能取得成功。“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有突出的优点”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B、C、D说法有误。答案:A 11.C本题考查学生对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的理解和辨别。题干材料中的“以人为镜”指的是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C项正确。
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反映的信息:(1)“在‘优点’这一栏内,同学们写得很多”,说明同学们过多的关注自己的优点;(2)“在‘缺点’这一栏内写得很少,许多同学甚至没填写”,说明同学们很少甚至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3)上述两项内容共同反映的问题就是没有全面认识自己,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可见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错误。13.A 14.C 1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上述①②③属于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④说法错误。故选B。16.D 1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的掌握情况。“小兔子是奔跑冠军”说明跑是它的优点长处,“不会游泳”说明游泳是它的缺点短处,而它偏去学游泳说明它没认识到自己的短处缺点。A项和D项材料没体现出来;B项说法是错误的;C项正确。1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用全面的眼光认识自己的知识。①③属于用全面的眼光认识自己的正确方法;②说法错误,人的缺点经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④说法错误,有迷信色彩。故选D。
1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认识自己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小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可见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片面认识自己的做法。
2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A、C、D三项是对自己的正确认识;B项说法错误,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本题是逆向选择,故选B。21.(1)沾沾自喜,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2)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3)要正视现实,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22.(1)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伟人、名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所以小赵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是错误的,小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也是错误的,他们都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①如果他们坚持这样的认识,小赵会陷入自负,小李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他们 6 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②启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明己之长,知己之短,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才能不断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正确认识自己的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第(1)问,材料一中的小赵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是不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材料二中的小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也是不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第(2)问,实际上是回答不正确认识自己的危害,根据所学知识,不难作答;至于启示可从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方面来回答。
23.(1)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伟人、名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所以小赵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是错误的,小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也是错误的,他们都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①如果他们坚持这样的认识,小赵会陷入自负,小李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②启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明己之长,知己之短,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才能不断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正确认识自己的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第(1)问,材料一中的小赵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是不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材料二中的小李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也是不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第(2)问,实际上是回答不正确认识自己的危害,根据所学知识,不难作答;至于启示可从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方面来回答。
24.(1)①骆驼和羊为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争论起来。②骆驼以能吃到树上的叶子为证据,而羊以能穿过又矮又窄的门洞吃到围墙内的草来证明。
(2)这启示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既不能因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的短处而骄傲自大,也不能因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忽视自己的长处而妄自菲薄,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既要全面,又要准确,还要实事求是。
(3)联系自身实际略。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有:①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②在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③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漫画中可看出,它们为个子高矮的优点而争论;骆驼以能吃到树上的叶子为证据,而羊以能穿过又矮又窄的门洞吃围墙内的草来证明。第(2)问,启示可从正确认识自己方面来回答,即要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