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最新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决不能丢。这样的迁徙故事,是中国独有的时代记忆,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密钥之一。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1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2
从上海交大西迁至西安,历经一年西安交大有了初成型的样子。而西迁不仅仅迁走了物品,更迁走了精神。
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他们都刻苦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老师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而西迁,选择跟从学生们,其中多位老师还收到了党的来信,信中说到为了促进西部文化教育,选择一批同志进行西迁。那时他们的宗旨就是“党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刻不容缓。”这也印证了西迁精神里的“爱国”。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优秀的老师们,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刻苦钻研科学,一生投身于学习,其中还有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在这一天天的疲劳积攒下,身体备受压力,最后连生命也奉献给了祖国,这对任何老师,学生,他的家人朋友,无疑是巨大的悲痛。
后来,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老师们传承好西迁精神。这里的西迁精神指“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然而,西迁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西交学子,也感动着我们。西迁精神正是老一辈的交大人在青年时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家国情怀,义无反顾地将青春梦想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的真实写照。
西迁精神已成为西安交大独有的气质与节操。西交学子将”西迁往事“这一段历史牢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老一辈交大人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无论是西交学子还是未步入大学的我们,都应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用于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3
1956年,老前辈们响应党的号召,有的上交上海房产,有的离开年迈的父母,他们离开优越的环境,奔赴艰苦的大西北,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一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西交人我感到骄傲!
我们应当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我院的持续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艰苦创业、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十六个字,为西迁精神完美的诠释。84岁的胡柰赛老教授,精神矍铄,铿锵有力,用饱满的激情讲述了西迁的历程:60年前老一辈西交人先辈们,舍小家,爱大家,为西北工业化基础建设,创建高等院校的艰难历程,“哪里有爱,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草棚大礼堂,开启了西安交大的雏形,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孤身一人来西安。。唐照千,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专心科研,避免上海亲朋好友打扰,扎根西部,为西交高校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大学教授到物业部门普通的职工,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当代西交人:做好本职工作,少抱怨,做实事,踏踏实实做好病区的大管家,洞悉病房每个潜在的隐患,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所需,从自己工作的不足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病区的护理安全保驾护航---传承西交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4
“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专题报告观后感5
_年前,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主体西迁,在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要始终持党的领导,高扬“四个主义”旗帜,传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为西迁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把求真务实作为人生的航标,把修德明辨作为成长的风帆,弘扬学术精神,矢志追求真理。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外学习,在注重文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对社会文化的体悟,用思考开启通往智慧的大门,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母校留给所有交大人的“传家宝”。从黄浦江畔到古都西安,一代代交大人在陕西这片黄土地用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谱写了属于交大人的辉煌。作为新时代的西迁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用实际行动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弘扬传承,责任担当需要我们肩负前行,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奋勇拼搏。我们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去年的时候,我有幸参观一次创新港,听到有些同学说“因为创新港,自己突然有了考研的想法”,这是大家对创新港的肯定,对创新港的期望。当看到一架架高架耸立,当看到一个个工人挥汗如雨,当听到负责人的认真讲解,心中不由地感叹创新港的伟大,期待交大的腾飞。创新港的建立正是交大西迁精神的体现,是交大扎根西部,响应国家号召,开发西部的又一项壮举。相信创新港定会成为中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在新丝绸之路的中心,绽放自己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西迁精神定会在我们这代交大人的努力下,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
第二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三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五中 月下枫林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2日
第四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五篇:“西迁精神”15分钟宣讲稿-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宏伟蓝图
人生会面临无数的抉择。当你在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稳定的职业、良好的生活环境、妻儿老小温馨幸福,如果需要舍弃这一切,迁往“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大西北”,你将作何抉择?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62年前,交通大学的西迁先辈们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没有一点犹豫,国家培养了我们,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一晃62年过去了,交通大学这课大树在西北深深地扎下根来,大树西迁却丝毫没有伤及根系,而是在一代代交大人的奋斗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当年曾担任过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曾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迁校对不对,10年后作结论。让我们来看看六个十年来,西安交大奋斗的足迹。
迁校的第一个十年间,学校培养毕业生逾1万人,超过交通大学建国前培养毕业生总数的一倍。
迁校的第二个十年间,即便是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交大师生临危受命,自主研发了用来冷却卫星通讯战略雷达敏感元件的低温制冷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
迁校的第三个十年间,西安交大被列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八五”期间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迁校的第四个十年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展“211”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并跻身2+7(C9)所全国重点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1995年,迁校整整40年的西安交大迎来了一次本科教学工作的“国考”,交大人以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7年,在最近一次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专家这样评价道:西安交大是一所能在浮躁世界中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地方。
2000年,世纪之初,西安交大与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合并,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2006年,在西安交大110周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评价道:西安交大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她”还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2005年,经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并作为学校最核心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交大人用实践赋予了“西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作为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西迁精神”也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西迁精神”彰显了交大人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弘扬“西迁精神”要与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相结合。
学校再次向西挺进,在西咸新区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创新港是我们西安交大人的“二次西迁”,我们就是要在这一片广袤的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再次从零开始,建设一个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汇聚更大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和有识之士,打造一个动力强劲的西部发展新引擎。
开放办学和国际化视野同样是交大的优良传统。站在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交大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加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为人类文明的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开放合作贡献力量。
当我第一次伫立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工地时,被深深震撼了,近百座塔吊林立,上万名工人热火朝天地作业。教学科研板块159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从2月动工到11月封顶,仅仅用了不到10个月、甚至是提前1个月完成。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来62年前迁校、建校的“交大速度”,同样是不到一年,就建设了今天交大的10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
是什么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是什么让“西迁精神”历久弥新?我想,这是因为“爱国、奋斗”的基因,已深深融入西安交大人的血脉!
当我们今天来回忆62年发展的时候,我们特别应该感谢陕西省、西安人民对西安交大的关怀和支持,从迁校建校时在基建方面的倾力相助,到迁校后特别调拨大米优先供应交大,到现在大力支持西安交大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科教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给予学校大力的政策及资源支持,就是这片热土滋养了西安交大,使得交通大学这棵大树从黄浦江边迁来,成长为今天这样的参天大树,还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我们非常自豪,参与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见证了交通大学西迁到她的发展壮大,看到了祖国西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感受到,西安交大是为历史而生,为民族而生的。西安交大历届党委,不断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强化和弘扬“西迁精神”,教育引导广大人才,知识分子是在党的领导、关怀下,在优秀精神文化的滋养中成长的,更应该怀抱为祖国发展胸怀大局、艰苦创业的情怀与使命。两千年前,在西安这块土地上,汉武帝创办了第一所官立学府——太学,这被史学界誉为大学的源头。司马迁曾在此兴奋地预祝过“欢欣交通而天下治”。而今,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承传了周之王范,汉之雄风,唐之神韵。迁校62年来已经培养出25万毕业生,其中40%留在西部,更是创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今天的西安交大人更加坚定和自信,在“西迁精神”指引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要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担起民族复兴大业的责任,创造更多更好的能够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快干、实干、会干,努力把西安交大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实现对总书记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