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要站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认直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相关工作,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积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要求
1、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采取措施,全面实施国家规定的小学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充足的课时和丰富的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阶段要按照《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从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专门性发展素质考查和综合实践与创新
活动评价三个方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创新活动的综合评估。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学校要保证三年中学生有
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按每周3学时单独排课使用,也可采用弹性的形式安排,即将一个学期的学时安排在一个时间段或几个时间段集中使用,社会实践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
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
个工作日。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课时与研究性学习可以相结合使用,分配到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从而保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23个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
学分。
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2、广泛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为目标,结合实际,以师
生创造性地开发活动主题、创造性地展开活动过程、研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来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课程模式。
校内课程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与双爱好活动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特长需求,如乐器乐理、实用美术、摄影、体操、剪纸、绘画、科技制作、工艺制作、科学实验、航模海模车模制作、厨艺、动漫制作等。要通过学生获得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校外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聆听音乐会、欣赏高雅艺术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可组织学生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情感。可组织学生参与访英模、慰孤残、做公益、献爱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树立学校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符合年龄和身心特点的劳动,学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现代工业、科技加工业、工艺制作业等基本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组织远足、春游、秋游等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意志,增强团队意识。学校要保证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尽可能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
3、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各学校要结合实际,配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较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4、创建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各学校要积极争取当地的社区、乡村、工厂、企业的支持、结合乡土文化、产业优势等,探索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体系,各学校要根据社会实践基地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安排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与教学时间。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相关保障工作
1、加强课程实施的领导与管理。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2、建立活动的安全防护体系。要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每次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学生遵守消防、交通法规,遵守安全制度,遵守学校纪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防自救知识,懂得预防拥挤踩踏、火灾、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的一般常识,必要时可开展预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配备必要的救护药品、器材,班主任及教职工安排到班级,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3、建立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考核机制,各单位要加强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管理,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不能用学科类课程或地方课程来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要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机制。县局将不定期开展相关督查、检查和评价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讨交流和评比活动,对有关活动情况进行公示,好的案例和典型经验予以推广,对没有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4、培树典型学校、班级并全面铺开。各县办学校、各中学要通过抓典型班级带动全校,各乡镇要首先培树一至两所小学,通过典型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所有学校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