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

时间:2019-05-12 02: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

第一篇: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

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课开课与上课的几项规定(试行)

一、开齐开全课节。根据新课标,各中小学要将体、音、美教学计划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排入学校总课程表和班级课程表。体育课:小学段1-2年级4节/每周,3-6年级3节/每周;初中段3节/每周,其中一节为体育与健康课;高中段2节/每周。音乐课:小学段2节/每周;初中段2节/每周;高中段1节/每周。美术课:小学段1节/每周;初中段1节每周;高中段为选修课。

二、保证教学用书。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征订学生用书和教师教学用书,要保证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课本人手一册,有教师教学的必备教课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课教师管理,保证上好课。凡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原则上从事本专业,做好专业专科。高中、初中及乡镇所在地乡小要保证专业专职,其它小学要保证有专职或兼职教师。乡镇和学校要将体、音、美教师的业绩纳入教学评估之中;每学年期终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体、音、美考试和量化,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加强体育、音乐、美术教学的教研工作。各中小学要成立体、音、美教研组,要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地点,有计划,有档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备课,要严格按照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完成每学期教学任务,既教书育人,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阳光向上,陶冶学生情操。

五、加强教学场地建设与设施设备购置工作。各中小学要为师生上好课提供必要的场所,要有足够达标的运动场、活动场和器材,保证上好体育课,若遇到不易上室外课的天气,要改为室内课;要上好“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的室外活动,要把每天中午40分钟,下午30分钟的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置音乐室和美术教室;所有排入课表的课不得做他课,尤其是期中、期终大复习期间不得侵占体、音、美课。

六、加强必备教学器材的添置与管理工作。体、音、美要有专业的功能室(器材室),各中小学要根据国检标准一次到位,落实达标,保证为教学服务。各器材室要有专人负责,实施“三簿一帐”(器材登记簿、器材借还登记簿、器材购进台帐),学校要提供器材,要求教师使用器材,保证器材的使用率和开出率,提高教学质量。

内乡县教育体育局

第二篇: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

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要站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认直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相关工作,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积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要求

1、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采取措施,全面实施国家规定的小学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充足的课时和丰富的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课时,初中阶段要按照《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要求,从基础性发展素质评价、专门性发展素质考查和综合实践与创新

活动评价三个方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创新活动的综合评估。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每周3课时,学校要保证三年中学生有

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按每周3学时单独排课使用,也可采用弹性的形式安排,即将一个学期的学时安排在一个时间段或几个时间段集中使用,社会实践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

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

个工作日。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课时与研究性学习可以相结合使用,分配到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从而保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23个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

学分。

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在保证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全、有效,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课堂化的倾向,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

2、广泛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为目标,结合实际,以师

生创造性地开发活动主题、创造性地展开活动过程、研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来有效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课程模式。

校内课程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与双爱好活动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特长需求,如乐器乐理、实用美术、摄影、体操、剪纸、绘画、科技制作、工艺制作、科学实验、航模海模车模制作、厨艺、动漫制作等。要通过学生获得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校外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聆听音乐会、欣赏高雅艺术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可组织学生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情感。可组织学生参与访英模、慰孤残、做公益、献爱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树立学校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符合年龄和身心特点的劳动,学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传统农业、现代工业、科技加工业、工艺制作业等基本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组织远足、春游、秋游等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韧意志,增强团队意识。学校要保证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尽可能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

3、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各学校要结合实际,配备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带头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较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4、创建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各学校要积极争取当地的社区、乡村、工厂、企业的支持、结合乡土文化、产业优势等,探索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体系,各学校要根据社会实践基地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安排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与教学时间。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相关保障工作

1、加强课程实施的领导与管理。学校要成立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2、建立活动的安全防护体系。要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每次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教育学生遵守消防、交通法规,遵守安全制度,遵守学校纪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防自救知识,懂得预防拥挤踩踏、火灾、交通、溺水、食物中毒等事故的一般常识,必要时可开展预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配备必要的救护药品、器材,班主任及教职工安排到班级,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3、建立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考核机制,各单位要加强对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管理,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不能用学科类课程或地方课程来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要按照有关要求、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机制。县局将不定期开展相关督查、检查和评价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讨交流和评比活动,对有关活动情况进行公示,好的案例和典型经验予以推广,对没有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4、培树典型学校、班级并全面铺开。各县办学校、各中学要通过抓典型班级带动全校,各乡镇要首先培树一至两所小学,通过典型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所有学校全面铺开。

第三篇:进一步规范

进一步规范、加强和完善我社机关公车使用管理,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加快公务用车改革的要求,根据市公开治办

[201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公务用车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制度

(一)总则

1、本社机关公务用车遵循“统筹兼顾、安全规范、低碳节约、方便高效”原则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2、张贴公务用车统一标识,禁止任何形式的公车私用。

3、使用公务用车严禁酒后驾驶等各种违章行为。

4、公务用车一般由单位专职司机驾驶,涉及领导审批的情形凭审批单出车。任务完成后,审批单由随车司机交办公室存档。

(二)以下情形直接报请办公室统筹派车

1、出席会议,参加由政府召开的会议由办公室派车。

2、在市内办理公务,遇有存取大额现金、运输沉重物品、天气恶劣、健康不佳等情况。以及领导交待办公室特别紧急的事务。

(三)以下情形须经市社领导审批后报办公室统筹派车

1、出席省社会议,可申请派车。

2、因工作需要到县(市、区)调研,可申请派车。

3、机关职工家庭遇亲人生病、病故等突发事项,可申请紧急派车。

4、遇到领导开会、出差等无法及时办理审批手续需要紧急用车的情形,办公室可先凭领导口头指示派车,事后用车人必须及时补办审批手续交办公室备案。

(四)以下情形不派专车

1、在市内办理日常工作性事务的,可搭乘公交和面的,一律不派车。

2、对省、市有关部门的普通文书、报表往来,按正常办理期限完全可用邮寄、电邮、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报送的。

3、因一人一事出差,不涉及大额现金、沉重物品运输或恶劣天气,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乘坐、换乘的。

4、常规性工作人为拖延至截止期限,再以“突发性工作”名义要求紧急派车的。

(五)节假日、双休日公车定点封存停驶制度

1、公务用车必须停放在本社指定的停车位。节假日期间,单位公务用车要由办公室统一管理,除值班车辆外,一律封存,车辆钥匙交由办公室专人管理,确保车辆控制。

2、节假日公务活动必须用车的,应报领导审批,提请办公室派车。审批单要随车同行,以备明察暗访时查验之用。

二、公车使用情况定期公开登记制度

1、严禁公务用车乱停乱放,公务用车夜间及节假日必须入库,停放在指定的位置。

2、严禁酒后驾驶公务用车,违反规定者按照工作人员酒后驾驶公务车辆的处理规定予以处理。

3、严禁将公车用于婚丧喜庆、探亲、旅游、接送子女

亲属、个人迎来送往、娱乐消费等私人活动,严禁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使用公务用车(因工作需要除外)。

4、驾驶公务用车违反交通法规所产生的后果由驾驶人员个人承担。行车出发时,要提醒有关人员系好安全带。

5、未经批准私自驾驶公务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负责赔偿保险公司免赔的款项,并按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6、驾驶人员要负责出车之前、行车途中和回库后的车况日常检查、养护、保洁、加油等事宜,并针对问题及时处理,保持车况良好。禁止有故障车辆上路。

7、公车维修审批管理。司机填好维修审批单由办公室负责人审查后报主任审批,再送市统一招标的定点厂家维修。维修厂家必须同时提供有关的维修审批单和维修清单并经办公室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结算

8、油料管理。驾驶人员建立行车记录,每月就出车次数、目的地做好记录。使用储值卡加油时,每次必须索取加油交易客户联单据,办公室要按车辆分别建立加油档案、并作好里程考核,遇长假时加油卡交办公室统一管理。

9、驾驶员要杜绝疲劳驾驶,出差前要保证充足休息,作到安全行车,节假日值班司机要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

10、按分工及时办理车辆牌照、年审、税费、保险、过户、报废、核销等事宜。确保各种有效证照齐全。

三、公车私用处罚制度

1、严格禁止公车私驾。要认真贯彻市纪委关于严格禁止领导干部驾驶公务用车的通知精神,市社机关工作人员不准以任何理由擅自驾驶公务用车,不准用公车学习驾驶技术,节假日期间,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更要自觉遵守规定,自我约束,不擅自驾驶公务用车。

2、严格禁止公车私用。要认真执行市委严禁公车私用的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擅自动用公务用车办私事,严禁公务用车参与公务以外的结婚庆典、外出旅游、钓鱼休闲、接送子女上学等活动,禁止公务用车停放在洗浴中心等营业性高消费娱乐场所。

3、严格监督检查。市社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节假日期间,将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对违反规定的当事人和责任单位进行严肃处理。私驾公务用车,一经发现并查证属实的,由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取消当事人当评先树优资格,给予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私驾公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从严追究驾驶人纪律责任,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单位专业驾驶员酒后驾驶公务用车,属在编人员的,停职处理;属聘用人员的,予以清退。对违法规定公车私用的,一经发现并查证属实的,除进行通报批评外,责成个人向单位财务缴纳公车损耗费用,同时追究分管领导、使用人和驾驶员的责任。

(四)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专题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学习体会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确保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通过学习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的内容,我越发体会到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如何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因为已经上了很多年的班就不再仔细备课,也不因为学生的差异而区别对待,踏踏实实地教书,认认真真地育人。用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谨治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根据学情做出调整反馈,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

其次,我们要严格规范使用教辅用书和教学资料。在学生的教辅资料选择上,不随意给学生做推荐,只选用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辅材料,不给家长增添经济负担。学习知识肯定是需要反复练习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不是仅仅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练习题中沉浮,既劳神又伤民。

再次,我们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关注,了解他学习中的困难,耐心帮助他度过难关,而不是看到学生不及格就冷嘲热讽另眼相待。每个学生的资质是存在客观差异的,他一时的落后不代表一生的落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想办法激发他的学习信心,从而达到了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都以身作则,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开展教学教育活动,用规范的办学行为去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为学校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第五篇:中小学体育

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

第三部分 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

51.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52.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53.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54.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发展运动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5.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

56.身体健康: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57.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58.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59.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0.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

(1)小学、初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2)高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61.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2)高中: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62,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2)高中:获得和应用运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

63.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高中: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改善身体健康状况。64.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2)高中: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65.体育与健康课程“社会适应”学习目标:

(1)小学、初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2)高中: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66.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高中: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67.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2)高中: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68.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

(2)高中:通过体育活动全面发展体能,增强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69.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2)高中: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0.体育与健康课程“社会适应”内容标准的主要教学要求:

(1)小学、初中: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

(2)高中: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71.“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内容标准):

(1)小学水平三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初步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2)初中水平四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3)高中水平五学段“运动技能”水平目标:“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学生将能够”:提高田径类项目中某些项目(如长跑、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三年内至少必修1学分);较好地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的技术与战术;较好地掌握成套的体操、健美操或舞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提高水上或冰雪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蛙泳、滑冰等)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等)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新兴运动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攀岩、轮滑等)的运动技能水平。72.依据上述“运动技能”的内容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

(1)小学、初中: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类别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本校具体教学条件,设计难易程度适宜、有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促进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及动作技术规格。

(2)高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由田径类项目,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水上或冰雪类项目,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新兴运动类项目,健康教育专题等七个系列组成。根据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可安排学生每半个学期、每学期或每学年选择一次。再次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宜超过五项,以便加深运动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

73.学习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以便改进教学;发现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74.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75.学习评价的内容: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76.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相结合。77.学习评价的形式: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

78.学生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79.学生相互评价: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80.教师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参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情况,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五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价。

81.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学科组(教研室),须按照“课程标准”各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整、系统的体育教学计划方案。计划方案包括:水平学段教学计划、单元(模块)教学计划、学时教学计划(教案)。82.水平学段教学计划:

(1)小学、初中须按照“课程标准”划分的水平学段,体育学科组要统一制定不同水平学段的水平学段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具体的室内外教材项目、各年级学期教学进度与时数、学期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标准。

(2)高中须按照“课程标准”水平学段学习目标与内容标准,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统一制定水平学段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水平学段的学习目标、“健康教育专题”和“田径类运动”必修必学两个模块及本校开设必修选学项目模块内容进度、学分认定办法与评定标准。83.单元(模块)教学计划:

(1)小学、初中须根据各水平学段教学计划,体育学科组要统一制定各年级各教材项目单元教学计划,计划中要有计划制定的时间、教学对象、单元学习目标、具体的学时教学内容进度、学时(课时或课次)主要教与学组织和方法手段、单元考核内容与标准。(2)高中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统一制定“健康教育专题”、“田径类运动”两个必修必学模块各16~18学时(课时)完整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本校开设的运动项目,具体制定必修选学各16~18学时(课时)完整的模块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要有制定的时间、执教者、教学对象、各项目不同教学进度的模块学习目标、具体项目内容单元教学进度、模块考核内容及评定标准。

84.学时教学计划(教案):每一位具体任教的体育教师,须按照体育学科组(教研室)统一制定的单元(模块)教学计划,按照课时教学进度,制定本人具体执教的学时教学计划(教案),计划中要有学时教学时间、年级班、课的具体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课的各部分教与学内容及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运动负荷预计、场地器材准备、安全教育措施、课后小结。

85.各种类教学计划的格式,在规定计划内容要求的前提下,由各学校自行设计,以体现各种教学计划方案制定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86.教材容量选择:各级各类中小学在使用现行体育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版本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条件等实际:

(1)小学每学期不少于八项运动技能教学。(2)初中每学期不少于六项运动技能教学。

(3)高中每学期须完成两个(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完成一个)必修模块项目的完整教学,“健康教育专题”模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分配在高中三个学年中完成。87.学生体育成绩考核:

(1)小学每学期运动技能考评不少于五项。(2)初中每学期运动技能考评不少于五项。(3)高中每学期须完成两个模块学分考核(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学分考核)。88.体育课前常规:

(1)根据学时计划(教案)的内容要求,任课教师要布置和检查教学场地、器材(器械)和学生服装、鞋等安全卫生状况,做好学生上课出勤考核工作,妥善安排好见习生在课堂上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或协助体育老师工作的任务。

(2)任课教师须注意自身上课服装、鞋穿戴规范和职业形象,以饱满自信的精神面貌与热情和蔼的平等态度来感染学生。

89.体育课中常规的开始与准备部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任课教师要针对性的充分做好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准备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身心状态投入本课学习。

90.体育课中常规的基本部分:针对本课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实施有效地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方法手段,并根据学生个体体能技能上的差异,合理分组、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练习,注重运动技能练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关注和加强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帮助与辅导。

91.体育课中常规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及运动技能属性,适时适度的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正确方法,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随意练习和放任“自由”的松散管理。

92.体育课中常规的安全与卫生:在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练习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前提下,每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学练相关安全卫生知识与技能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课堂练习过程的安全卫生意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自我安全卫生保护的实用方法,并与校医务室共同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学生伤害事故依法处理的方法程序。

93.体育课常规的结束部分:做好学生课堂练习后身心的积极性调节与整理放松活动,组织好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与学小结,布置明确的课后锻炼作业及下次课学习内容与相关的准备要求。

94.体育课后常规的器材(器械)整理:妥善安排好学生送还课堂练习器材,及时整理清洁练习器械,强化学生自觉维护公共练习设备的意识。

95.体育课后常规的教学反思:任课教师要做好每堂课教与学情况的书面反思记载,及时总结课堂教与学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与手段。96.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学科组(教研室),每周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系统、务实的教研活动主题,活动主题要突出交流课堂教与学方面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有成功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书面结论,杜绝虚而空洞、流于形式的现象。97.体育学科组(教研室)要完善听课计划和制度,每一位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组(教研室)本学期教研活动主题,或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轮流执教一次课改研究课的公开教学,并有完整的听课记录。

98.每一位体育教师每学年撰写一篇课堂教学研究专题的心得体会,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年须有一篇教学研究专题文章在县(市)区级以上交流评比或刊物发表。

99.对体育教材进行拓展:是指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体育课程内容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主要由内容上的拓展、形式上的拓展、功能上的拓展。

100.拓展的具体方式有:简化、降低或增加难度、修改、转换、移植、变形、延伸、限制、夸张、调整、整合等。

下载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乡县教体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