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查对制度
第一节
护理工作查对制度
第二节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第三节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第四节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程序
第五节
患者身份识别安全措施
第六节
医嘱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第七节
危重患者交接班制度及流程
第八节
MECT安全检查及护理风险评估交接制度
第九节
患者转运交接程序与身份识别措施
第一节
护理工作查对制度
一、基本要求
1、护士在执行任何一项护理、治疗工作时都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和查对制度。
2、执行任何操作、治疗都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及身份识别制度。即操作前、中、后各查对一次,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面容,并注意用药前的过敏史、配伍禁忌和用药后的反应。
3、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效期和批号,做好三不用。不用标签不清或无标签药物;不用变色、混浊、沉淀药物;不用可疑药物(剂量、药名不清)。
二、临床护理查对制度
(一)医嘱查对制度
1、及时核对、执行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向医生核对,在确定无误后方可执行。
2、病区每日对新医嘱进行复对,护士长每周查对医嘱一次。
3、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口头临时医嘱只有在紧急抢救患者时,护士才能执行,并做到如下要求:①抢救患者时医生的口头医嘱,执行者应复诵一遍无误经医生认定后方可执行。②执行时,药物需2人核对无误后再使用。③执行过程中应保留所有使用药物的外包装,事后经2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弃去。④抢救结束后,应及时补开医嘱(不得超过6
h)并准确补充记录。
(二)口服给药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及身份识别制度。
2、药物摆放后必须经2人核对(即摆放者、发放者各自核对)无误后,方可发给患者。
3、正确指导患者口服药物的方法(饭前药、饭后药、餐中药、服药顺序及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服下后方可离开。
(三)皮下、肌内注射查对制度
1、按查对制度基本要求执行。
2、同时应用2种以上药物时,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并应先注射刺激性小的药物。
3、选定正确的注射部位和适宜的注射用具。
4、注射后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四)静脉用药查对制度
1、按查对制度基本要求执行。
2、应用抗生素应现配现用,青霉素输液瓶外套红色网套。
3、同时应用2种以上药物时,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五)青霉素注射查对制度
1、按查对制度基本要求执行。
2、注射青霉素必须遵医嘱做过敏试验(3日未使用青霉素或更改批号均必须重做皮试)
.皮试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无过敏史者方可做皮试,皮试阳性者应立即通知医师、患者和家属,并在以下地方做好红色“禁用青霉素“标记.(1)
病历牌内面。
(2)
体温单药物过敏栏。
(3)
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过敏史栏。
(4)
手腕带。
(5)
服药卡。
(6)
患者一览表。
(7)
患者床头卡。
(8)
小交班本。
(六)输血查对制度
1、采血时,2名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到患者床边,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次一单
一管,严禁同时采集2名患者的血标本。
2、配血合格后,由护士负责到检验科领血与送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核对相关信息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血。
3、执行输血医嘱前,由2名护士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4、输血时,由2名护士带病历、输液单和血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输血时做到一次一人一份。操作后操作者与核对者均应在输液单相应栏内签全名。
(七)标本采集查对制度
1、按查对制度基本要求执行。
2、标本采集前首先应2人核对医嘱内容与检验条形码内容是否一致,确认床号、姓名、检查项目无误。
3、为输血采集血标本时,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
(八)防范推错尸体制度
1、尸体卡内各项内容填写完整准确。
2、每张尸体卡固定规范牢固,第一张系在死亡者右手腕,第二张在死亡者腰部尸体单上,第三张交给护送工作人员带至太平间插入停尸屉外。
3、尸体运出太平间后嘱工作人员一定撤离抽屉上尸体卡。
第二节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一、新患者入院时,当班护士准确填写腕带上的相关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等。
二、佩戴腕带前,经二人核对(班外时间由班外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上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等,无误后方可佩戴。
三、当班护士应每日检查腕带,如发生脱落、破损、信息缺损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四、禁用青霉素患者,应在腕带上红笔注明禁用青霉素。
第三节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一、所有住院患者均需佩戴腕带。
二、为住院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给药等各类诊疗活动前,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三、对能识别自己身份的患者,核对者应通过询问患者本人及核对腕带等进行身份识别。
四、对不能识别自己身份的患者,核对者应通过核对腕带及床头卡进行身份识别。
五、护送患者进出病区进行各项治疗及检查等,核对者应通过核对腕带信息、询问患者本人或询问护送人员等进行身份识别。
第四节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程序
新入院患者当班护士准备填写患者腕带信息
双人核对无误后为患者佩戴
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前
必须同时使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
不能识别自己身份的患者
能识别自己身份的患者
核对腕带
核对床头卡
询问患者本人
第五节
患者身份识别安全措施
一、患者身份识别安全措施
(一)、准确填写腕带上的相关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等。
(二)、佩戴腕带前,经二人核对(班外时间由班外护士双人核对)腕带上患者的相关信息,如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等,无误后方可佩戴。
(三)、当班护士应每日检查腕带,如发生脱落、破损、信息缺损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四)、禁用青霉素患者,应在腕带上红笔注明禁用青霉素。
(五)、护理人员为住院患者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或外出治疗、检查交接时,必须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第六节
医嘱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一、医嘱查对及执行制度
1.查对、执行医嘱的护士必须是注册护士。
2.医生开具医嘱后,嘱班护士应正确查对、执行并在医嘱单上签名。
3.班班查对新开具的医嘱,每周护士长组织总查对医嘱,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4.经管医师重整医嘱并签名后,嘱班护士应核对并签名。
5.“四不执行”的医嘱:口头医嘱不执行(抢救患者除外),问题医嘱不执行,医生未签全名的医嘱不执行,自备药无医嘱不执行。
6.执行医嘱应分轻、重、缓、急,对即刻医嘱应立即执行。
7.对医嘱有疑问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核实清楚后再执行。
8.执行医嘱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双向核对姓名、住院号、床号,查对药名、剂量、用法、时间、浓度是否正确,9.医嘱执行后应当注明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全名。
10.抢救患者执行口头医嘱,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护士应复述一遍,经医师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⑵执行时药物需经2人核对无误后使用。
⑶执行过程中应保留所有药物的外包装和空安剖,之后与医师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弃之。
⑷抢救结束6h内督促医师据实补齐医嘱并签名。
二、医嘱执行流程
医生开具医嘱
口头医嘱
书面医嘱
嘱班核对执行医嘱
双人核对医嘱
在医嘱单上签名
执行护士复述口头医嘱
通知责护/当班护士执行医嘱
护士长每周总查对
医生确认医嘱
转录医嘱、双人核对并签名
医生补开医嘱
双人核对后执行
班班查对
附件:
(一)医嘱的种类及有效期
1、长期医嘱:有效期在24小时以上,医师注明停止时间后即失效。
2、临时医嘱:有效期在24小时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有的需立即执行,一般只执行一次。
3、备用医嘱:根据病情需要分为长期备用医嘱(p.r.n)和临时备用医嘱(s.o.s)两种。长期备用医嘱有效时间24小时以上,须由医师注明停止时间后方为失效;临时备用医嘱仅在医生开写时起12小时内有效,必要时用,只执行一次,过期尚未执行则失效;每项医嘱执行后均应及时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名。
第七节
危重患者交接班制度及流程
一、按值班交接班制度执行。
二、危重患者交接班必须严格按照书面。口头、床边交接班程序进行。
三、危重患者交接班内容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症状、输液(输血)情况、24h出入量、伤口情况、导管情况、皮肤情况、床单位及特殊情况。
四、交接流程:
书面交班
口头交班
床边交班
第八节
MECT安全检查及护理风险评估交接制度
一、MECG治疗前,病区护士应根据
《患者MECT治疗评估交接记录单》进行治疗前评估、落实安全检查,内容包括核对患者身份,查看腕带信息是否准确、清晰;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检查有无活动性假牙、眼镜、手表、发夹等金属物品:确认有无落实禁食禁水工作及患者病情方面有无特殊护理要点(如三防、防跌倒)等。
二、病区护士根据患者特殊护理要点(三防等)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防出走患者必须有约束带约束。
三、护送患者入MECT室后,病区护士应与MECT室工作人员双方进行患者的身份核对、病情交接并在MECT治疗评估交接单做好相应记录并签名。
四、MECT治疗过程中,MECT室护士应认真落实好身份识别制度,腕带佩戴不合作的患者,必须由病区护士陪同共同核对。严格执行三査八对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做好患者治疗中、治疗后病情观察及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自主呼吸等恢复情况,有无不适主诉、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
五、离开MECT室前,MECT室工作人员应与病区护士共同进行患者身份核对,做好患者病情的交接,准确填写治疗后评估及交接记录并签名。
六、返室后,病区护士继续观察、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有无治疗后不良反应,如有无头晕、步态不稳、烦躁不安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治疗后2小时方可进食、进水,观察病人吞咽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首次MECT治疗后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七、交接流程:
(一)MECT治疗转运交接程序:
MECT室安排治疗时间,并通知病区
病区护士做好患者MECT治疗前准备工作,并填写《患者MECT治疗评估交接记录单》
病区护士护送患者至MECT室与MECT治疗护士进行交接并签名
治疗结束由MECT护士送患者至留观室与
病区留观护士进行交接
患者清醒后由病区留观护士护送回病区
与责任护士交接并妥善安置
第九节
患者转运交接程序与身份识别措施
一、门诊病人/急危重患者转入病区/专科交接程序:
病区护士确认后在转科交接记录单上签名
测量生命体征,护送人员向病区人员介绍病情及
注意事项
接诊护士妥善安置患者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及安全检查
由门急诊医生/导诊人员携带门诊病历及住院卡护送至病区
病区护士通知管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准备床单位、急救器械等
门诊接诊医生/护士提前10分钟电话通知病区护士,简要告知患者病情
(一)交接程序:
(二)身份识别措施:
1、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病区护士除识别腕带外,还需通过以下任何一种及以上的具体措施来识别患者身份:(1)询问患者(2)询问护送人员或陪同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