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让制度成为“橡皮筋”“稻草人”
有规不依、执规不严是个老大难问题。
“一些部门执行制度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制度成了‘橡皮筋’ ‘稻草人’,产生‘破窗效应’。”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讲话振聋发聩,指出了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执行不力、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落实不好的问题。对此,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全力破解。
制度弹性过大,执行制度有柔性,制度就成了“橡皮筋”;制度仅仅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就是没落到行动上,制度就成了摆设,成了吓唬鸟雀的“稻草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实践告诉我们,有规可依只是从严治党的“上篇”,执规必严应成为从严治党的“下篇”。
执规必严要树立强烈的制度意识。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制度规定成为“橡皮筋”“稻草人”,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制度意识淡薄,执行制度规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个别人干脆把制度规定完全抛诸脑后、肆意妄为,最终危害极其严重,必须予以重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制度规定,学习、遵守、执行党章党规,时刻绷起制度这根弦,不断强化贯彻落实制度规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基本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真正把制度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执规必严要抓好落地见效。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制度规定要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部门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制度规定的执行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全在于执行。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政治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要带头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把执行党的各项制度规定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指标去考量,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长劲抓好落实。
执规必严要监督到位。总书记强调:“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党的制度规定的执行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对制度规定的执行落实,必须健全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和领导机关带头抓、带头落实,领导干部经常抓、抓日常,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一抓到底,长抓不懈,抓出成效来。党的制度规定的执行落实,还必须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失去对制度规定执行的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管理的失控,进而引发重大问题。要善于运用监督这把利器,形成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上级监督、下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机制和氛围,使“橡皮筋”成为钢丝、“稻草人”无处遁形。各级机关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对党内法规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好、问题突出的,要敢于亮黄牌、掏红牌,真正使党的制度规定落地落实。
第二篇:不让制度成为
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落实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融入住房城乡建设各项工作中。
该厅要求全系统纪检监察部门要担负起监督责任,加强组织协调,聚焦主业主责,强化执纪监督。同时,严格党风廉政责任追究工作,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的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制度,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尤其要聚焦行政审批、规划管理、质量安全、房屋征收、城市管理、保障房建设、招标投标、物业服务等重点难点问题,在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出实招、见实效。
该厅指出,要加强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深化改革事项落实情况、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并开展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执行情况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同时,严格企业资质、人员资格审批,严肃查处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资质资格的企业和个人,严厉查处资质挂靠、违规招投标、转包、违法分包以及系统内领导干部及其亲属子女干预、插手工程建设和参与房地产开发等行为。此外,还要严肃查处在房屋征收中程序不合法、行为不规范、补偿不合理等突出问题,积极处理信访积案。深化住房公积金监管,严肃查处公积金违规套取、违规转存等问题,加大涉险资金清收力度。加强对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监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
该厅同时指出,要重点加强行政审批事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继续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针对薄弱环节、市场“潜规则”,分析典型案例,找出规律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房地产市场、住房公积金、市政公用等领域预防腐败工作。
第三篇:装修除味,不让装修成为家庭杀手
装修除味,不让装修成为家庭杀手
开开心心的搞装修盼着住进新房,殊不知家里已经悄悄潜入一位杀手,搞装修,一定要注意进行装修除味与空气污染治理,不然,小日子还没开心多久就该要烦恼了。
通常情况下,不当装修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会带来以下症状:新装修的房间内有刺鼻、刺眼等刺激性气味,且长时间不散,居住者每天清晨起床时会感到恶心憋闷、头晕目眩,容易感冒;家人长期精神、食欲不振;不吸烟却经常感到嗓子不适,呼吸不畅等等。市环保局的相关专家指出,在室内空气中,至少存在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致病病毒200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氡、甲醛、苯、氨以及酯、三氯乙烯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证实,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空气污染治理也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据市卫生部门调查,去年全市所有白血病患儿的家庭,一年内全部进行过室内装修,不当装修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是近年来小儿白血病患者明显增加的一个诱因。
根据国家有关装修和室内空气质量的标准以及相关法规规定,甲醛、苯、TVOC、氨、氡五项污染物被列为国家建筑工程验收的强制检测项目。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竣工后,必须对室内空气中五项污染物质进行检测,符合标准后才能交付使用。然而,由于管理欠缺,我市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竣工后,装潢公司不可能主动实行空气质量验收,绝大部分装潢公司只是建议业主将新房空置一两个月或更长时间,把严重的健康隐患留给了消费者。专业人士提醒,搬迁到新装修过的居室里的市民要注意:如果家里孩子经常咳嗽、免疫力下降;家人有群发性的皮肤过敏现象;家人共有一种症状,且离家后症状明显好转;新婚夫妇长期不孕,又查不出原因;孕妇正常情况下怀孕却发现婴儿畸形;新搬家或新装修的房子中植物不易成活;家养宠物莫名其妙死掉等等,就该考虑是否正在遭受室内环境污染的磨难了。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一致认为,科学认识室内空气污染并及时予以治理非常重要,严重超标的住房必须经过专业集中治理后,才能安全入住。专业人士建议,装修后一定要进行空气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污染程度和主要的有害成分,然后根据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法,清除有害气体。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对以后缓慢释放的有害气体,还要利用长效空气杀菌剂进行吸附、氧化处理,最大限度地把有害气体消灭在刚释放状态,从而达到长期净化空气的目的。总之,居室装饰装修过后,千万别忘先检测,以免搬进“毒气室”,危及健康与生命!
第四篇:法律缘何成为稻草人一一读《法律稻草人》有感
法律缘何成为稻草人?
一一读《法律稻草人》有感
未读此书时,我对法律稻草人这样一个书名十分好奇,法律和稻草人能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的自序中就对法律稻草人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读后犹如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正如书中所言: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律在大家心目中不过是一具具稻草人呢?通读书中文章后总结,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执法者没能秉公执法,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书中《法律世界的“说不准学”》一文中阐明了法治的重要特征就是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这和人治大有不同,这是法律的权威性的一个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司法官员很多时候没有做到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办案,执法和司法有不少模糊的空间,这正是法律得不到广泛信赖以及司法失去威信的原因。这也会使得民众有动力去钻营各种潜规则。《选择性执法戕害法治》一文中对于执法人员的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进行了批判,这种做法不利于民众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其二是民众缺乏法律意识,权利受侵害者远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书中《街头看法治》一文中提出要培养民众的“法商”也就是要有法律信仰和遵守法律的意识。一个国家的守法意识如何,从十字路口一望便知,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是国人“法商”的一个缩影。《从遵法教育到启发民智》一文中明确表明,国家的法制宣传不仅仅应只停留在教育之上,应该是立法时有人民参与,执法者在执法活动中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发挥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比法制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公民了解自身应有的各种自由权利,培养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自由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现有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并没有使得我们的民众获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总而言之,法律如果没有了权威,司法如果没有了权威,民众缺乏法律意识,法律就将会成为一具具稻草人。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良法之治的思想:正当的立法主体,求善的法律价值,稳定的法律形态,法律维护的广泛。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就宣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也算是已经有了良法。但在司法上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司法执法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形式,对民众的影响最直接关联最密切的。正如书中《建在流沙上的塔》一文中所强调,要通过严格落实和遵守法律来树立法律权威,司法严格遵守法律,示民以信。法律的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并不是靠立法机关表决通过,法律生效后就具有了当然的权威性。古有商鞅移木赠金的方式为法律立信,当今法制社会,法律颁布之后,就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但目前我们的一些法律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比如2008年开始实施号称我们的劳动合同法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劳动合同法,可这也似乎是“一部不可能执行的法律”,目前我们有很多企业是根本没有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也不会给员工买养老医疗等保险的(不可否认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关)。又比如珠海市在2012年出台了养狗管理条例,但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执法,农业、公安、城管都说关自己事,但谁都不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前不是纸面上的法不够,而是很多纸面上的法只要还没有严格执行,我们就视之不见,但一旦出事时,其实已经为时晚矣。试想,在曝光出地沟油毒大米、硫磺火腿肠、亚硝酸盐漂白面粉时,我们没有《国家食品药品安全法》吗?在河流水源被污染,雾霾肆虐时,我们没有《环境保护法》吗?我们更多时候是出现了重大问题了,我们就开始紧张地立法,开始严格的执法,搞得十分被动,使得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就是在严格执行的时候法律就存在,不严格执行的时候法律就在脑后,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意识。比如说酒驾,成都孙伟铭案引发了大家的酒驾的关注,于是酒驾入刑了,交警节假日查酒驾查得严的时候,大家就有喝酒不开车的法律意识,一旦节后交警查的不严的时候,大家又忘了酒驾这回事,照常喝酒开车两不误。我们的法律被制定出来,不是不够用,而是不管用,最终成为稻草人,这根我们的法律没有树立起法律权威来不无关系。
近期的一则社区新闻引发了我对政府法制宣传教育的思考,2014年10月17日,湖南华容县公捕公判大会在东山镇召开。会上,16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被公开拘留或公开逮捕,8名犯罪分子被公开宣判。县分管领导和公、检、法、司“四长”出席会议,5000多人观看了公判活动。早在1988年,我国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然而近30年过去了,公捕公判这样的游街示众仍然时有发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群最懂法的公检法司人员还在这样堂而皇之、明目张胆的用公判的形式来进行群众法制教育。在中国古代就有斩首示众的行刑来教育警示民众要遵守法律,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习苏联重视法院活动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作用。可是我们的司法机关并没有认识到,对于法制的最好的宣传就是通过法律的实际运作加以实现。在法律的实际运作中,公安司法人员的职务活动,对于树立法律的威信和培养人们的守法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不可忽视。法官要坚持法律正义,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公民的个人自由权利。树立起法律的威严。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示范行为具有很好的塑造社会风气的效果。但一些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却自己先违背法律,一些法官在司法的过程中自己先僭越法律,比如已经被惩处的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比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多名法官“集体嫖妓”,这让司法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若干问题,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法律的曙光,这让我们学习法律的人欢欣鼓舞。但民众对于司法的信赖,司法要树立权威,要取信于民,要靠一桩桩、一件件案件按照法定程序来依法办理,在法律范围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让法律不再只是我们心中的稻草人。
第五篇:时政热点:公交车“安全员”别成为“稻草人”
针对少数地方近期接连发生公交车纵火案件,公安部16日紧急部署进一步加强地铁公交安全保卫工作。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提请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在每列地铁列车、每辆公交车上配备安全员,配备必要的防护、防暴设施和器材,推广安装安防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识别违禁物品、发现报告可疑情况、组织应急逃生等基本技能。(7月17日《新京报》)
“7·5”杭州公交车放火案的泪水还未擦干,广州又发生公交车燃爆,导致2人丧生,32人受伤,让人心痛。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今年以来公开报道的第五起公交车起火、燃爆重大事故。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每辆地铁、公交配备安全员,显然应是当前打造“安全公交”的题中之义。地铁、公交上配备了合格的安全员,能在一定程度上,警示那些妄图借助公共交通工具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的犯罪分子,提升公众的乘车安全感。
当然,要实现上述安全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安全员是不是徒具摆设意义的“稻草人”,自身都难保的“泥菩萨”?在公共交通上,乘客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弱、救助意识薄、二次伤害多,事前也难以辨别可疑的人与物。比如公交车内外的车门开启安全阀,很多乘客都可能找不到,如何击碎车窗、如何打开车顶的天窗等等,都还没有撑正确的方法。公交车上的安全员,是不是应该具备这些技能,以及识别违禁物品、发现报告可疑情况、组织应急逃生等技能呢?
若地铁公交安全员成了“稻草人”、“泥菩萨”,寄望于他们保障公众安全,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种担心并非没有来由——自今年7月1日起,福州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交车反恐安全员制度,反恐安全员能否有效遏制公共暴力事件发生?有媒体追踪发现,有的安全员尽职尽责,但也有安全员在玩手机、看车载电视,甚至占着位子睡大觉,引发网友质疑:“公交安全员是用来摆设的吗?”公共安全问题虽然有自然、技术和制度等因素,但最不可回避的问题,却是管理松懈。
除配备的安全员可能不在状态外,也有公交公司为压缩运营成本,可能不情愿配备真正的安全员,找大爷大妈来发挥余热,找社会人员滥竽充数,或安排七大姑八大姨就业,同样保障不了公共交通安全。据新华社报道,广州某大型公交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有1万多名公交车司机,近万辆车,因待遇等原因,司机和乘务人员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更别提配备安全员了,“如果政府不承担这部分成本,公交公司根本无法承受”,假如政府也不承担,安全员就可能“配备”在纸上,而是车上。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地铁公交安全员制度方向虽准,困难却多,阻碍仍在,检验着每个地方相关部门的善政决心和服务民生力度。公共交通也是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试金石”,公共财政应对其配备安全员予以必要倾斜,以“扶上马,送一程”。在城市“交通病”带来的威胁日甚一日的今天,政府更应当看到公共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对城市社会发展的贡献、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贡献,让市民坐上安全的“民生公交”,能安全、有尊严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何勇海)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