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共5篇]

时间:2019-05-11 22:2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

第一篇: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

2012年6月入职进入法务部,主要从事合法合规审核工作,合同、案件、知识产权、投融资事务、法律咨询及培训、劳资纠纷等,随着公司上市进度的加快,目前也在配合证券部做一些IPO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已经工作三年有余,对各项工作不可谓不熟悉,起码自己经历过的事务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希望自己的总结能为今后的工作安排作个参考。

1、首先是对于合同的管理,刚工作的时候我对于合同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合同的评审,只要认真的看完合同,提出修订意见即可。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了解到合同管理不仅包括合同签订前的审核,还包括合同审核的流程设计、OA上合同管理方案设计落实、合同档案管理、合同编号、合同范本库的建立等。合同的评审是日常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但除了个别重大复杂的合同,大多数合同都是法律关系清晰、权利义务明确的合同,法务的审核主要从严谨角度力求最大力度的保护。而对于合同的宏观管理,则需要耗费更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既要有制度上的约束力,也要尽可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这样才能执行下去。一份合同需要经过哪些部门哪些级别的领导进行审核,各部门在合同评审流程中的工作重点等评审流程问题是合同审核前就需要明确的,可以说合同的审核不能只看法务的意见,法务由于专业的局限,对于很多技术性的数据参数等是无法进行实质审核的,合同的评审应当由不同的部门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审核下来的合同才能确保真正降低潜在风险。当然,不得不承认,增加合同评审环节确实可以对合同的实质内容进行非常严谨的把控,但带来的弊端是效率的降低,审核的人员增加了,必定延长合同审核的时间,给具体经办部门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因此,引入现代的OA办公系统,就可以很好的协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各审批环节在电脑系统中根据一定的条件判断进入下一节点,系统上的操作免去了纸质审核带来的种种不便,无需各个部门的找人签字。

经验一: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要注意协调部门间的共同工作,并善于运用工具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其次为在外聘律师给的模板上进行各种文件的编写:股权转让、新公司的设立、公司工商变更等,看起来绝大多数的工作还是仅限于文字和格式上的整理和修改,具体的内容需要投资部的领导进行确定,但作为法务人员,做此类工作时,还是可以从中进行学习和借鉴。法律文件的严谨决定了此类文件要有一定的形式,不能过于粗糙,要体现出公司制作此类文件时的严谨态度,因此律师给出的文件格式可以为从未接触过此类工作的人指明一个起草文件的方向。同时,像章程或合资协议等,要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我方委派几位董事,对方委派几位董事,经理人员,法定代表人的人选,股东会的议事规则,董事会的议事规则等,这方面的内容要去我们对《公司法》有较为熟悉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指导实际的运用。特别需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避免信息滞后带来的工作上的误差。

当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时,对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并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只要不违反法律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公司的很多决议或决定其实就是股东协商一致并在文件上签字,没有召开会议,程序性的文件也没有准备。但随着公司股改完成并进一步进入上市辅导期,公司的“三会”不仅要在内容上更加严谨,在程序上也要求股东和董事实际召开会议,并作出决议。在文件的准备上也更加严谨,有一套更加详细的文件清单,既有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监事会决议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也有股东签到册、会议通知等程序性的文件。进入辅导期后,在决议文件的内容上,要严格遵循《证券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需要披露的信息进行披露,而这些在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中是没有要求的。

经验二:文字材料的准备要以法律法规的熟悉为前提,公司性质不同,对各项决议的内容和程序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及时转换原有思路,以拟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规范工作。

3、IPO方面的工作,我接触的比较晚一些,但因为一直和证券部同属于一个领导,所以对证券部的工作稍有耳闻目睹。

公司在还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时候,仅有一个外资法人股东,是外商独资企业。为满足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人数2-200的规定,公司进行了股改,变成中外合资企业,股东变为6个。之后为扩充资本,公司又与鼎晖等投资方进行谈判,并确定入股计划,实施增资,至申报前,公司已有股东9名。新股东进入公司的前提是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公司财务部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提供各种资料进行审核。2014年12月,公司终于进入上市辅导期,距上市申报的日期越来越近。律师和券商在辅导期间正式开始紧锣密鼓的编写IPO招股说明书,而他们出具意见的依据全部需要各种证据的支持,因此各子公司开始掀起开具合法合规证明的浪潮,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还有各种资质证书、诉讼仲裁、重大合同、土地房产、知识产权等等文件,全部都要在短期内收集完毕。中介机构的吃住行、会议的安排、费用的报销、会议资料的准备,一下子将法务部占据了法务部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经验三:看似没有联系的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却成为主要工作,多多留心与自己相关的其他工作,并在新工作中锻炼另一种能力,培养另一种经验。

第二篇:拟上市公司问题

拟上市公司如何解决职工持股会工会代持及委托持股问题

上市公司, 持股会, 工会股, 职工股, 处理

拟上市公司如何解决职工持股会工会代持及委托持股问题

一、相关法规

拟上市公司直接持股股东不得超过200人。

2000年中国证监会法律部24号文规定:“中国证监会暂不受理工会人做为股东或发起人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2002年法协115号文规定:“对拟上市公司而言受理其发行申请时,应要求发行人的股东不属于职工持股会及工会持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发行人的股权清晰、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二、主要清障措施

1、第一种情况:1994年7月《公司法》生效前成立的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直接持股问题

如在上报前拟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一直处于托管状态,股份转让相关情况也予以了充分披露,且获得有关部门的确认批文,认为不存在潜在股权纠纷和法律纠纷的,内部职工股就不构成发行上市的实质性障碍。

以全聚德公司为例:

1993年公司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总股本为7000万股,其中向内部职工募集1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

1994年4月19日,公司筹建处与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签订了《内部股权证登记管理协议书》。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于1994年4月19日和1996年11月8日出具了《内部股权证登记托管证明书》。

2001年6月20日,公司与北京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签订了《公司股份托管协议书》,对公司的全部股份进行了集中托管。

2、第二种情况:工会、职工持股会直接或代为持有

通过以合理的价格向外转让股权,或在股东人数的规定范围内以股权还原的方式进行规范。对于拟上市公司如何估值是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在转让过程中可能形成矛盾。以宏达经编为例:

公司于1997年实行公司制改制时,公司员工持股会持股498.82万元。

2001年7月,职工持股会将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予以转让,其中33%股权转由11名工会持股会会员个人直接持有,16%分别转让给天通股份、钱江生化、宏源投资。

2002年持股会完成清算,2004年予以注销。

3、第三种情况:委托个人持股

主要处理方式是通过股权转让(且这种转让主要在自然人之间进行),实现实际股东人数少于200人。相关部门审核的关注点仍在于转让价格的合理性,以及转让行为的真实性方面。

4、第四种情况:信托持股

通过解除信托协议,并转让相关股权,使股东人数降至合法范围。

5、第五种情况:股份合作制企业

是否清理尚无法律规定。

第三篇:浅析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引言

目前,许多拟上市企业已将股权激励作为对管理层激励的手段。股权激励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设计和运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种种负面效应甚至影响企业上市。拟上市企业股权激励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就是通过使被激励对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获得公司的股权成为公司股东或者使被激励对象获得其他股权性权益,达到对被激励对象长期激励的一种激励方式。

二、股权激励的作用

一般而言,股权激励对于拟上市企业有以下作用:

1、股权激励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激励对象因股权激励而成为公司股东或获得股权性权益,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激励对象作为股东也需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亏损,如果离开公司,激励对象将有可能失去作为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这部分收益。因此,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可以吸引并牢牢“铐住”激励对象。

2、股权激励可以激发激励对象的潜能

在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之前,激励对象作为公司的员工常常抱有“为企业或股东打工”的心态。成为公司的股东后,激励对象很容易产生归属感,心态上由“为企业和股东打工”转变为“为自己打工”,会感觉到自己与企业是一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都希望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激励对象会更关心和关注企业的利益,会更加投入地工作。

3、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

引入股权激励之前,激励对象更关注其在职期间所获得的收益。当激励对象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或者当公司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时,激励对象更倾向于选择有益于个人利益及公司近期利益的项目,放弃一些有可能使公司长期收益但却影响近期利益的项目。引入股权激励后,激励对象成为公司的股东,同时,股权激励可以使激励对象的收益与其个人业绩及企业的业绩挂钩,这就将激励对象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地捆绑在一起。股东通常更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因此,股权激励可以避免经营者短视的行为,有利于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

4、股权激励有助于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目前,拟上市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特点之一是家族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通常是“一股独大”甚至“一股独霸”。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全由家族内部人控制,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完全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监事会也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制衡和监督作用。引入股权激励,可以使公司的控制权被稀释,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企业上市。

三、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股权激励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

在我国,股权激励已在上市公司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自2009年以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A股上市公司开始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根据《证券时报》的记载,2010年有69家上市公司首次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起来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审核和监管。而且,通常企业在上市之后股价已经很高,股票的增值空间有限。在公司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无疑会加大激励对象的激励成本,甚至导致激励对象支付困难。对于激励对象而言,公司股票有多大的增值空间也意味着激励对象的获利空间有多大,如果股票的增值空间有限,那么激励对象的积极性也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会影响激励效果。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具有强大的造富功能,随着企业的上市,持有股票的股东也会一夜暴富。如果在企业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激励对象所能得到的利益将会被数十倍地被放大。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

四、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问题 目前,拟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拟上市企业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如果不考虑企业未来申请上市时监管机构的要求,很有可能影响企业上市。具体来说,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之一:股权激励影响拟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格

股票发行审核实践中,证监会对于拟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清晰,不存在纠纷及潜在纠纷。如果拟上市公司存在工会、职工持股会持股、信托持股及股份代持等情形的,必须进行清理,并在清理完毕后规范运营一段时间后才能申报。

有的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缺乏对股权纠纷的防范机制,在激励对象离职、退休、伤亡等特殊情况下,对其持有的股权的处置约定模糊、存在漏洞,激励对象与企业很容易产生争议,引发股权纠纷。还有的有的企业基于为新进管理层预留激励股份、避免激励对象离职套现、避免因激励对象的变化导致公司股权频繁变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采用工会、职工持股会持股、信托持股及股份代持等间接激励方式。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如果不清理则不符合主体资格条件,将成为企业上市的障碍。

2、问题之二:激励对象在公司上市后离职套现

企业上市后,激励对象所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上市前后市值暴涨。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管所持股份较其他股东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锁定期。在除了需按照一般股东锁定其持有的股份外,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25%,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股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申报离任6个月后的12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上市公司股票数量占其所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总数的比例不得超过50%。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股票上市后6个月内申报离职的,从申报离职之日起18个月内不得转让,从第7个月到第12个月之间离职的,则12个月内不得转让。

根据上述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所持股份,在上述锁定期满后每年最多只能出售所持上市公司股票总数的25%,但是,如果辞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职务,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就可早日抛售获益。巨大的利益使得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纷纷辞职。根据有关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5月3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327名高管辞职。高管大量辞职,虽然可能如上市公司公告所披露,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离职套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问题之三:股份支付影响当期利润

通常,激励对象取得拟上市公司股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由大股东将其持有的拟上市企业的股份以较低价格转让给激励对象,其二是由激励对象以较低的价格向拟上市企业增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7月14日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及证监会会计部2009年2月17日印发的《上市公司执业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09】第1期的有关规定,上述两种行为均应按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简单说,如果激励对象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获得拟上市公司的股份,相当于拟上市公司以股份向激励对象支付薪酬,需要将激励价格与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记入当期管理费。

一直以来,大多数拟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会计处理未按股份支付计提管理费。证监会亦未严格要求拟上市公司执行股份支付会计处理政策。但是,证监会已在2011年第三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中明确要求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应按照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处理,相关折价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上述要求,拟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必须按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后将直接影响当期账面净利润,有可能导致报告期内的业绩不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要求。

4、问题之四:混淆股权激励和股权奖励

有些拟上市企业对股权激励的目的理解很不到位,误以为股权激励只是提高员工福利的一种方式,只要让激励对象成为公司股东就是股权激励。以上述目的的股权激励,很难调动激励对象的激情,也无法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励对象往往只顾眼前利益,不愿与公司长期发展,根本无法实现股权激励的作用。

五、解决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的对策

1、严格按照企业上市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 拟上市公司在设计和实施股权激励方案时,必须首先考虑企业上市的要求,严格按照企业上市的标准和要求设计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

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应做到股权明晰,并且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与激励对象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对于激励对象在离职、严重失职、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敬业禁止的规定等情况下股份的处置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对于激励对象所持有股份的衍生股份,比如在激励对象持股期间,公司以未分配利润或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而产生的转增股份的归属及其处置方式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

如果采用间接股权激励方式,可以采用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持股的方式,即激励对象通过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权,避免采用委托持股、信托持股、工会持股以及职工持股会持股的方式。

此外,在激励模式的选择上,尽量避免采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等模式,在该等方式下,激励对象均未持有公司股权,未在工商局登记为公司股东,但享受相应的股权收益,影响公司股权的清晰和稳定。

2、采用间接股权激励方式或加强对激励对象股份锁定

为避免激励对象在公司上市后离职套现,拟上市公司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可以采用间接激励方式。激励对象不直接持有拟上市公司的股权,而是作为有限合伙的出资人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间接享受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或者在有限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出售上市公司的股票时获得收益。在直接持股的情况下,激励对象离职的动机主要是获得股份出售的巨额利益。而在间接持股方式下,激励对象离职也无法达到获利的目的,因此,间接持股可以达到避免个别激励对象为实现套现目的的离职行为。

若采用直接激励方式,可以通过延长激励对象的股份锁定期的方式限制激励对象以套现为目的的离职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首先必须遵守上市公司股东的股份锁定要求,在公司股票上市的一定期限内(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为三年,一般股东为一年)不得转让。在上述股份锁定期内,无论激励对象是否离职,均不能将持有的股份在二级市场上抛售。在前述限售期满后,激励对象还需遵守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锁定要求,在此期间激励对象才具备离职套现的条件。因此,如果延长激励对象作为股东的股份锁定期,则可以推迟激励对象离职套现的机会。具体做法是,在激励对象持有的股份锁定期届满前,由激励对象签署追加股份锁定的承诺,提交给证券交易所后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追加承诺业务管理指引》,激励对象作出追加承诺后,涉及追加承诺的股份数量记入“有限售条件股份”,若激励对象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承诺将受到深交所的处分。

3、合理确定股权激励的时间和价格

股权激励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容易取到,但对拟上市企业,何为公允价值,证监会尚未明确,但一般不高于同期的PE价格且不低于每股净资产。据了解,证监会正在酝酿出台明确的操作细则进一步明确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关事宜。

在证监会操作细则出台之前,为避免因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影响报告期内的业绩指标,拟上市公司应注意合理安排股权激励的时间、确定股权激励的价格。根据证监会2011年第三次保荐代表人培训资料,证监会重点关注拟上市企业申报前一年一期的股权支付行为,公允价值参考近期有代表性的PE入股价格确定。因此,应尽量将股权激励的时间往前提,将股权激励的时间安排在引进PE之前,并与引进PE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可以使激励价格的确定有较大的空间。如果股权激励与引进PE同期进行或间隔时间较短,必须在充分考虑股份支付对公司报告期内利润影响的前提下确定股权激励价格,避免因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导致公司业绩指标不符合上市要求。

4、建立对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

股权激励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激励,既要让股权激励成为激励对象的工作动力,同时也要施加一定的压力,才能真正实现激励目的。对于拟上市企业,股权激励绝不是让激励对象成为公司股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股权激励成为锁住激励对象的“金手铐”和激发激励对象潜能的“金钥匙”,而不是送给激励对象的“金手表”。

拟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激励时,应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激励对象持有股权的管理,同时应建立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确定对激励对象的考核方法、考核程序、考核内容等。激励对象只有在满足绩效考核指标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并出售股权。

六、结语

股权激励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如果设计实施不当很有可能成为企业上市的障碍。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必须符合企业未来上市的要求,因此,专业机构的帮助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没有规定禁止拟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尽管这种做法在目前的A股IPO中尚无实例)。目前想到的问题主要有几点:(1)用于激励的股权比例不能过大,不能导致实际控制权转移;(2)不正规的股权激励计划容易导致股权不清晰而成为IPO的实质性障碍,因此尽量避免采用信托、代持等方式;(3)确保在招股说明书中的充分信息披露;(4)如果是国有控股企业,或者在北京中关村园区等特殊地区的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应当尤其关注要符合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5)股权激励计划如果延续到上市之后的,应符合证监会、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规定;(6)注意期权公允价值的测算和相关会计处理。

第四篇: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浅析

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浅析

国枫律师 王学飞

【内容摘要】

同业竞争,是指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在中国大陆拟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均要求拟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情形。本文笔者在分析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中对避免同业竞争的基本规定和同业竞争的实质性判断标准基础上,简要总结了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市场划分、托管经营等七种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典型方法。

一、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对避免同业竞争的基本规定

同业竞争,是指拟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在我国(仅指中国大陆)的拟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下称“IPO”)制度和已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中,同业竞争是一个广为业内同行熟知的概念,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情形是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中的一项硬性规定。

(一)不存在同业竞争是拟上市公司通过 IPO 核准的前提条件

根据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2006]第32 号,以下称“《首发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拟上市公司的业务应当独立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拟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不存在同业竞争是拟上市公司 IPO 的前提条件。

为确保拟上市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的要求得到贯彻落实,证券发行监管部门还在 IPO 制度中的募集资金投向、中介机构行为规范、IPO 申报材料和发行审核人员审核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了有关避免同业竞争的规定:

在 IPO 的募集资金投向方面:《首发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拟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不会产生同业竞争或者对拟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在中介机构行为规范方面:(1)根据《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第 12 号——公开发行证券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以下称“12 号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律师须对拟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的以下方面发表法律意见: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如存在,说明同业竞争的性质;有关方面是否已采取有效措施或承诺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拟上市公司是否对有关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或措施进行了充分披露,以及有无重大遗漏或重大隐瞒,如存在,说明对本次发行上市的影响;募集资金项目用于哪些项目,是否会导致同业竞争。(2)根据《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证监发行字[2006]15 号)的规定,保荐人要取得拟上市公司改制方案,分析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的财务报告及主营业务构成等相关数据,必要时取得上述单位相关生产、库存、销售等资料,并通过询问拟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实地走访生产或销售部门等方法,调查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业务性质、客户对象、与拟上市公司产品的可替代性等情况,判断是否构成同业竞争,并核查拟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是否对避免同业竞争做出承诺以及承诺的履行情况。

在 IPO 申报材料方面:除前述 12 号信息披露规则对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规定外,对招股书的编报工作也有明确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1 号――招股说明书(2006 年修订)》的规定,拟上市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是否存在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情况;对存在相同、相似业务的,拟上市公司应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作出合理解释。

在发行审核人员的审核工作要求方面: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指导意见》(证监法律[2004]9 号)的规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审核拟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申请时,应关注拟上市公司与实际控制人及其所属企业之间的同业竞争情况及对拟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避免同业竞争是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再融资的要求

发行监管部门不仅在 IPO 制度中要求拟上市公司坚决避免同业竞争,而且在已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和再融资等活动中继续贯彻避免同业竞争的原则和要求。

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监发〔2002〕1 号)的规定,上市公司业务应完全独立于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及其下属的其他单位不应从事与上市公司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控股股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在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方面: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2006]第 32 号)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不会与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产生同业竞争或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独立性。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11 号―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证监发行字[2006]2 号)的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必须在募集说明书中披露是否存在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业务的情况;对存在相同、相似业务的,发行人应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做出合理解释;对于已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发行人应披露解决同业竞争的具体措施;应披露独立董事对发行人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避免同业竞争有关措施的有效性所发表的意见。

在上市公司收购方面: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8 年 8 月修订)的规定,收购人及其关联方与被收购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供避免同业竞争等利益冲突、保持被收购公司经营独立性的书面说明。上市公司收购中涉及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和要约收购报告书的,也必须披露该投资者、一致行动人及其关联方或收购人所从事的业务与上市公司的业务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潜在的同业竞争;存在同业竞争的,该投资者、一致行动人及其关联方或收购人需已作出相应的安排,确保与上市公司之间避免同业竞争以及保持上市公司的独立性。

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面: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08 年中国证监会令第 53 号)的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应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有利于上市公司减少关联交易和避免同业竞争,增强独立性。

二、同业竞争的实质性判断标准

(一)避免同业竞争的立法宗旨

拟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为方便文字表述,下文统称拟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不存在同业竞争,是其业务独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公司全面独立性的内在要求。由于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实行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制度,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决定着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适用关联方回避表决制度的事项除外),若上市公司不能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企业保持相对独立,很容易出现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操纵上市公司、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进而损害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因此,从立法宗旨来看,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在 IPO 和再融资制度中严格规定避免同业竞争,其立法用意旨在保护上市公司本身和以中小股东为主的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对同业竞争的监管态度是鲜明的,但从拟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角度,如何去判断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却不太容易。因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事业发展得越好,在国内外设立的关联企业的数量可能越多,各企业之间存在同业竞争的几率就越大。例如,来大陆拓展事业的境外投资者,很多以前在境外已设立有生产企业,而且境外的企业往往已经开展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业务,无论是产品种类还是客户市场,都很成规模,有些甚至已经是在境外某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该境外投资者设在大陆的企业与境外企业往往从事相同或相似的业务,直接存在同业竞争。因此,若拟以在大陆设立的企业作为拟上市主体开展 IPO 活动,就必然面临如何解决同业竞争的问题。而要采取解决同业竞争的措施,首先要对何种情形属于证券监管部门规定的同业竞争做出准确判断。这就涉及到同业竞争的实质性判断标准问题。

(二)同业竞争的实质性判断标准

根据前述证券发行监管部门有关同业竞争的规定和实践案例,拟发行人是否存在实质性同业竞争,主要依据拟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属企业(以下称“竞争方”)的产品及业务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来判断。如果拟发行人与竞争方的产品或服务在功能用途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显然就不存在同业竞争。这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判断标准。

从实践经验来看,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在判断拟发行人与竞争方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时,通常还会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考察产品或者服务的销售区域或销售对象

若存在销售区域地理距离远、销售对象不同等因素,即使同一种产品或者服务,也可能不发生业务竞争及利益冲突。比如,拟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是在山东境内开大型超市,其竞争方在上海、江苏等山东境外地区开超市,是可以合理解释两者之间在这个超市业务上不存在同业竞争的,毕竟山东的顾客不太可能经常到上海来逛超市。然而,上述例子也仅针对特殊行业。毕竟目前交通运输发达,对于某些自身附加值较高、且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可便捷流动的产品而言,若以销售区域不同为理由说明不具有同业竞争,则不具有说服力。

2、存在细分产品时还可能考察产品生产工艺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若拟发行人与竞争方的产品同属于某一大类行业,但又存在产品细分情形的,两者之间的生产工艺也将成为考察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的重要方面之一。比如生产产品的主要设备是通用设备或专用设备,生产技术是否存在重大差异等。

2007 年 11 月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天康生物”)定向增发购买资产案中,天康生物在向中国证监会上报的申报材料中对拟发行人与竞争方申联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称“上海申联”)不存在同业竞争的论述即强调了生产工艺的不同。天康生物从事兽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业务,上海申联从事新型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业务。申报材料中阐述,上海申联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人工合成肽等药用原料,以合成的口蹄疫病毒中最主要免疫抗原 VP1 蛋白作为抗原制备,该疫苗以化学方法合成多肽,属于分子水平新疫苗;天康生物的产品口蹄疫 O 型、亚洲 1 型二价灭活疫苗或单价灭活苗,则是以细胞培养繁殖病毒生产的全病毒作为抗原经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制备,该疫苗用生物学方法生产病毒,属于传统疫苗。两种疫苗具有本质的区别,一种是生物制造过程,另一种是化学合成过程,两种疫苗的生产属完全不同的生产工艺。加之两者的产品销售侧重不同、市场销售方式和区域有所差异,两者不构成同业竞争。

3、考察拟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和业务运作方式

在具体个案中,证券发行监管部门也将结合拟发行人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和业务运作方式具体判断,也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不是一概而论。

总的来讲,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审查同业竞争问题,重在保护拟发行人的利益,是为拟发行人的未来发展留出合理空间,从而保护以中小股东为主的广大投资者的权益。同时,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判断拟发行人与竞争方之间是否存在同业竞争时,在坚持实质判断标准基础上,通常将综合考虑上述几个因素和其他有关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在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进行实质性判断时,需特别注意同业竞争对象的考察范围。根据 1998 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对拟发行上市企业改制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证监发字[1998]259 号)和《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一号》(2001 年 2月 10 日发布)的规定,以前证券发行监管部门要求同业竞争对象的考察范围包括对拟发行人有重大影响的股东及所其所控制的企业。但根据现行有效的《首发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规定,现在中国证监会审查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的对象仅限于拟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同业竞争考察对象的范围缩小了。

三、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主要方法

鉴于当前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对拟上市公司 IPO 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中有关避免同业竞争的严格要求,若拟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之间存在同业竞争,则必须在申请 IPO 或再融资前把问题解决好,尤其是在 IPO项目中,拟上市公司解决同业竞争的时间距向中国证监会上报申请文件日期越长越好。根据近两年在大陆成功 IPO 和再融资案例来看,解决同业竞争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拟发行人收购竞争方的竞争性业务,竞争方放弃原有的竞争性业务

具体的操作一般是由拟发行人从竞争方把竞争性业务的生产设备及存货全部买过来,客户资源也承继过来,竞争方停止经营对应的竞争性业务。采用这种方式,对于增强拟发行人的竞争力有好处。

实践中采用这种方法的案例比较多。采用这种方式,竞争方能够继续存在,继续开展非竞争性业务,特别适合那些需要继续保留竞争方独立地位的情形。很多拟上市公司在从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前就通过此种方式整合业务。

2008 年 6 月成功上市的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大洋电机”)采用了这种方式。根据大洋电机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大洋电机主营业务为专业从事“大洋电机”牌微特电机的开发、生产与销售。除大洋电机外,大洋电机的实际控制人鲁楚平和彭惠夫妇在 1998 年和 2002 年直接或间接投资设立了中山威斯达公司和中山惠洋公司等两家公司,分别从事微特电机的生产和出口业务,与大洋电机构成同业竞争关系。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大洋电机发行人于2005 年收购了中山威斯达和中山惠洋与微特电机生产相关的机器设备及存货,该两公司不再从事微特电机的生产和销售。并承诺中山威斯达停止电机业务且待合资期满后清算注销;中山惠洋公司则生产与大洋电机业务无关的五金电子产品。从而消除了大洋电机与竞争方的同业竞争情形。

另外,类似的具体做法还有竞争方将竞争性业务作为出资直接投入拟发行人,获得拟发行人的股份。

(二)拟发行人直接收购与其存在竞争性业务的关联公司的股权,将关联公司变成自身的控股子公司或者全资子公司,甚至直接吸收合并竞争方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由拟发行人与关联公司(竞争方)的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将关联公司直接纳入拟发行人的合并报表,使其成为上市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吸收合并后注销该关联公司,也就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了。至于到底收购多少股权,以在会计上能够纳入合并报表为最低限。根据中国证监会目前的审核口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高管持有的竞争方股份均应转让给拟发行人,以保证拟发行人利益最大化。

2008 年 1 月成功上市的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亮股份”),即采用了收购股权的方式解决同业竞争。根据海亮股份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海亮股份的经营范围为铜管、铜板带、铜箔及其他铜制品的制造和加工等,海亮股份的控股股东浙江海亮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海亮集团”)在 2004年 10 月以前设立了四家从事铜加工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务的公司。四家公司分别是:浙江科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从事铜合金棒的熔炼和拉拔业务;绍兴金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从事铜加工设备制造及维修业务;浙江铭阳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低氧铜杆(用于生产漆包线)生产;海亮集团废旧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从事废铜回收业务。虽然该四家公司各自产品的用途完全不同,但由于存在相似业务,为彻底避免同业竞争的可能性和减少关联交易,2004 年 10 月海亮股份收购了该四家公司的股权并控股,从而彻底解决了该问题。2005 年 12 月 16 日,海亮集团废旧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注销,浙江铭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注销并转为公司的事业部。科宇公司和绍兴金氏作为海亮股份的子公司,自 2005 年起其经营业绩已并入海亮股份的合并报表。

2006 年 10 月成功上市的江苏宏宝五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江苏宏宝”),也是通过收购控股股东(集团公司)相关经营性资产及 3 个子公司股权(股权收购后分别持 89%、89%和 70%股权),纳入江苏宏宝的合并报表,消除与控股股东之间的业务重叠,达到业务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在 IPO 项目中,采用这种方式需要特别考虑竞争方的业务类型及其规模,如果该竞争方还存在大量与拟发行人业务不相关的业务,则可考虑仅收购相竞争的业务。若竞争方的资产规模、业务收入及利润较大,且超过拟发行人原有业务相应指标的 100%,则为便于公众投资者了解重组后的整体运营情况,拟发行人在重组后需运行一个会计后方可申请发行。

(三)由竞争方将存在的竞争性业务转让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拟发行人不便直接购买竞争方的竞争性业务和资产,不得不采用由竞争方将存在的竞争性业务转让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的方式,从而消除竞争方与拟发行人的同业竞争状态。例如,若拟发行人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台湾公司或自然人的,由于两岸经贸政策或台湾方面在某些领域内限制台湾公司向大陆公司转让相关业务和技术,拟发行人不便直接购买住所在台湾的竞争方的资产和业务,就可商由竞争方将存在的竞争性业务转让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的方式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采用这种方式,受让方必须是与拟发行人没有关联关系的第三方,以避免同业竞争解决不彻底的嫌疑。

当然,专业人士一般会建议把存在同业竞争的业务采用前述第一种方式直接转让给拟发行人,以便增强拟发行人的实力。不然,把好东西不给自己人,反而卖给外人,需要有个合理解释。

(四)直接注销与拟发行人存在竞争性业务的竞争方

采用这种方法,就是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解散清算程序,把与拟发行人存在竞争性业务的关联公司直接关闭注销。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这个竞争方业务量不大、直接注销不会造成过多损失的情形。例如,由于目前台湾限制大陆赴台投资,台湾企业的业务无法直接转让给大陆企业,除将台湾企业转让给无关联第三方外,还可以选择关闭注销该竞争方的方式。

(五)拟发行人与存在竞争性业务的竞争方签署市场分割协议,合理划分拟发行人与竞争方的市场范围

通过签署市场分割协议,约定拟发行人只在某部分地区销售存在同业竞争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方只在另外某些地区销售相同产品或提供服务。

已成功上市的台资企业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并得到中国证监会的认可。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中国证监会对于市场分割合理性和必要性审查严格,这种市场划分方式需要谨慎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产品特点,而且目前实务中仅限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及国际市场划分,并且必须明确说明如何能够充分避免全球市场下可能产生的实质性同业竞争。

(六)将与拟发行人存在同业竞争的业务委托给拟发行人经营

2007 年 10 月上市公司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向原有股东配股时公开披露的配股说明书显示,股份公司采用了托管经营方式处理同业竞争问题。股份公司主要以销售门店的形式从事日用百货等商品的零售业务,属于零售业。股份公司的控股股东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以下称“商业集团”)控制的济南银座北园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是在济南地区的大型超市,直接与股份公司业务存在同业竞争。2004 年 2 月 26 日股份公司与济南银座北园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签署《委托经营管理协议》和《关于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协议书》,由股份公司托管济南银座北园购物广场有限公司两年。并约定在托管期内,若济南银座北园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开始盈利后,银座股份将按照公允价格收购其控股股权或商品零售业务。2006 年 8 月 23 日双方将《委托经营管理协议》的期限延长了两年。

将与拟发行人存在同业竞争的业务委托给拟发行人的方式,在近期成功上市或再融资的公司案例中比较少见,一般在国有企业因特殊原因无法在上市前彻底消除同业竞争时,可能采用此种方式,并承诺待条件具备时,将该等同业竞争业务转至拟发行人。对中小企业 IPO 项目,专业人士一般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

(七)竞争方单方面书面承诺或与拟发行人签订书面协议,提出避免同业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具体可行措施

此种方式,本质上是在采用前述措施解决了原来存在的同业竞争情形后,或者是在客观上不存在同业竞争时,面向未来的避免潜在同业竞争的承诺。实务中,近期几乎所有的 IPO 项目均由拟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单方面做出了避免潜在同业竞争的书面承诺。

以 2007 年 8 月成功上市的江苏通润工具箱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江苏通润”)为例,江苏通润公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报材料前,江苏通润的控股股东常熟市千斤顶厂和实际控制人自然人顾雄斌均做出了以下书面承诺:承诺其及控股的公司或者企业没有从事与江苏通润主营业务存在竞争的业务活动;承诺其及附属公司或者附属企业在今后的任何时间不会以任何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营、合资或联营)参与或进行与股份公司江苏通润主营业务存在竞争的业务活动,凡有任何商业机会可从事、参与或入股任何可能会与江苏通润生产经营构成竞争的业务,会将上述商业机会让予江苏通润;承诺如果违反上述声明、保证与承诺,并造成江苏通润经济损失的将同意赔偿江苏通润相应损失。

另外,在 IPO 实务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拟发行人的关联公司的营业执照上记载了与拟发行人业务相同或类似的经营范围,但这个关联公司实际上并未从事与拟发行人相同或类似的业务。存在这种情况的,专业人士一般建议拟发行人尽快协调该关联公司,变更该关联公司在其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相关经营事项,同时在向中国证监会上报的材料中,充分说明二者所从事的业务不具有可替代性,双方不存在实质上的同业竞争情形。

在实践中,拟发行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采用以上一种或多种方法消除同业竞争,巩固拟发行人的业务独立性,达到证券发行监管部门对拟发行人业务独立性的硬性要求,进而为公司在 IPO 或再融资成功后的持续稳定经营和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篇: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第一部分 通过证监会审核前的主要工作

在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前,公司上市可分为以下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即前期尽职调查阶段、改制阶段、辅导阶段、申报阶段,贯穿四个阶段的始终,以券商为主导、以公司主体,其他中介机构各司其职,配合解决法律、财务、业务与技术三个重点方向问题。同时,尽职调查作为中介机构解决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一直贯穿申报前的各个阶段。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总工程师将在上市过程中承担较多工作,说明如下:

一、前期尽职调查阶段

(一)中介机构主要工作

1、初步尽职调查

券商、会计师、律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拟上市公司的初步尽职调查。主要包括法律、财务、业务技术等各方面,同时提出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2、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及实施

根据初步尽职调查,以券商为主导,其他中介机构协同,商定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中介机构辅导与监督下,由拟上市公司组织实施。创业板企业上市在该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理清历史沿革,解决公司在历史沿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出资规范性、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瑕疵等;理清关联方,选定合格的上市主体,并围绕上市主体做出产权、业务运作、关联交易等各方面的重组。

(2)理清财务,协助公司健全会计制度,解决财务运作中的重大规范问题;根据公司业绩状况选定报告期。

(3)明确公司业务方向与行业状况,协助公司做好业务定位与规划,协助公司初步选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

3、深入尽职调查与具体问题解决

深入尽职调查始于初步尽职调查之后,贯穿于公司上市全过程,深入尽职调查主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信息披露文件的需要对公司各方面展开深入调 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查,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

(二)拟上市公司主要工作

1、选定券商、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

2、组织建立专业、精干、专注的上市团队。

3、按照中介机构要求,提供尽职调查所需资料。

4、根据中介机构制定的各种方案,推动问题的解决。

(三)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障碍

1、中介机构因初步磨合,可能存在不够默契的情形。

2、可能存在公司上市团队协调力度不够、效率较低或与中介机构配合上的问题。

3、可能存在公司其他部门对上市工作不够配合的情形。

4、政府部门和其他外部机构可能对工作进度造成影响。

二、改制阶段

(一)中介机构工作

1、制定改制方案

在券商主导下,各中介机构协助公司制定改制方案,包括股本设计、改制时点、发起人组成、三会人员组成、高管人员组成等。

2、审计与评估

会计师与评估师根据要求完成相关审计及评估。

3、协助召开创立大会与其他会议

中介机构协助公司完成各种会议文件的准备,协助召开创立大会及相关会议。

4、继续尽职调查并解决相关问题

本阶段,中介尽职调查与相关问题的解决仍是重点。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二)拟上市公司主要工作

1、决定是否引进战略投资者并选定战略投资者。

2、选定董事会成员(包括独立董事)、选定监事会成员、选定高层管理人员(包括选用董事会秘书)及证券事务代表。

3、与中介一起制定改制方案。

4、配合会计师完成审计、配合评估师完成评估。

5、召开有限公司阶段三会等会议、召开创立大会及股份公司第一届第一次董事会、监事会会议。

6、完成工商、税务变更登记,完成相关产权更名。

(三)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合格的董监高人员对公司上市有重要影响。

三、辅导阶段

(一)中介机构工作

1、协助公司完成辅导备案并进入辅导期

完成辅导计划、辅导备案申请报告等文件的制作,协助公司将辅导资料报送证监局,协助公司根据要求在媒体刊登接受辅导公告

2、对辅导对象进行辅导授课

券商组织中介机构对辅导对象(董事、监事、高管、持股5%以上股东)进行辅导授课,使辅导对象掌握资本市场要求的基本知识。

3、协助公司完成辅导验收 协助公司应对证监局的辅导验收。

4、协助公司完成募集资金项目书面资料备案及环评

协助公司完成募集资金投向项目的论证、项目选址等情况,由具有资质的中 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介完成募投项目报告,并报当地发改部门备案,报环保部门完成环评。

5、继续尽职调查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拟上市公司主要工作

1、在中介机构协助下完成辅导备案。

2、积极组织辅导对象配合中介机构辅导。

3、确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在中介机构协助下完成项目备案及环评。

(三)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1、保证相关法规要求的辅导最低学时。

2、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确定要注意合理性

四、申报阶段

(一)中介机构工作

1、券商完成招股说明书等文件

券商完成招股说明书、发行保荐书、发行保荐工作报告等文件。

2、会计师完成申报审计

会计师完成报告期内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内控鉴证报告等文件。

3、律师完成法律意见书、律师工作报告等文件

律师完成法律意见书、律师工作报告等文件,并对申报文件复印资料进行鉴证。

4、协助公司召开关于本次发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5、归集其他文件

按照券商制定的申报文件进度控制表的要求,完成需要由公司内部提供的各类资料(本次发行的申请及授权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公司设立文件、重要合同、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重要承诺等)的整理,归集需要由外围机构提供的资料(包括工商、税务、环保、国土、质检、劳动等部门的守法证明,部分公司需要做环保核查)。

6、制作申报文件并上报中国证监会 制作全套申报文件并上报中国证监会。

7、完成反馈意见回复、财务报告加审及申报文件补充

8、参加发审会并接受发审委委员询问

保荐代表人与公司董事长、董事会秘书等参加公司首发上市发审会并接受发审委委员询问。

(二)拟上市公司主要工作

1、为中介机构写作申报文件提供必要的资料。

2、取得中介机构要求的内部、外部申报文件。

3、协助中介机构完成反馈意见回复、财务报告加审及申报文件补充工作

(三)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资料提供的及时性对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第二部分近期创业板动态

2011年11月18日, 在创业板设立2周年之际,中国证监会与保荐机构进行沟通,介绍了创业板发展、监管、审核情况,对券商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创业板发展及监管的整体情况

(一)整体运行情况

创业板设立两年多来,总体情况良好,运行平稳有序。共有271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达8,470亿元,融资额约1,900亿元,体现出以下特征:

1、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明显。2011年前三季度,创业板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29%,利润增长率17%,维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突出了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新能源等九大新兴行业的占比达88.19%,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4%。

3、体现了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理念。带动了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金投资创新型企业。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有PE等投资资金进入的企业有170余家,占比达62.73%,高新技术企业达250家。

4、上市企业布局相对完善,创业板上市企业来源于东、中、西等不同地域,涉及26个省。

(二)创业板审核及监管情况

1、积极推进审核工作

目前创业板在审及审结企业共623家,其中发审会通过率86.1%,比例较高,但是其中有75家企业在审核过程中撤回材料,考虑到撤回的因素,申报通过率为69%。

2、完善法律法规和审核规章

在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创业板上市工作指引、创业板专家委员会制度等规定,下一步将尽快推出创业板再融资管理办法。

3、推动发行市场化

不再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发行市盈率进行窗口指导。创业板在推出初期发行 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市盈率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市场参与各方逐步回归理性,发行市盈率初步降低。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各个季度的发行市盈率分别为90.56、77.38、44.18、39.91,个股最低发行市盈率为18倍。

4、加强对保荐机构的核查与沟通。

5、今后的工作安排

第一,继续推进和完善发行监管工作;

第二,完善创业板法律体系,制定创业板上市企业再融资办法; 第三,加强对创业板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的监管; 第四,加强与市场参与各方的沟通与协调。

第五,从目前的问核制度逐步过渡到全过程监管,对材料上报后的每一个重要环节保荐机构的执业质量进行记录和管控。对有污点记录的机构及个人推荐的项目实行重点审核。

第六,强化现场检查制度以及未通过企业的谈话制度。第七,完善在监管方面与发行部的协作。

第八,完善对保荐机构的日常提醒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监管工作对保荐机构的要求

1、不重复或简单接受企业提供的说明、披露、申明、承诺。

2、不简单依赖第三方,披露平实、去广告化。

3、信息披露是一面镜子。主动识别财务信息失真,包括财务造假、财务操纵、粉饰报表(通过关联交易及收入净额化等)。

4、全面揭示信息,重点关注:第一,关联方;第二,异常交易;第三,全面披露不利因素;第四,历史不规范;第五,税务、工商不规范。

5、收入增长与现金流量相匹配或有合理解释。

6、分析发行人的财务操纵行为,重点关注:成本费用变化、关联交易、跨期调节、关系操纵。

7、从成长性看待信息披露质量,重点关注:第一,不可抗力,技术和业务许可变化情况;第二,过渡粉饰影响成长性。

8、从发行人业务、技术及创新性等综合方面审核发行人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创业板拟上市公司上市要点

9、从发行人改制、技术来源来审核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及真实性。

10、从重组事项分析发行人业绩真实性。

11、依据股权关系和实际控制关系确定关联方。

12、关注内控制度引发的风险。

13、业务独立性和完整性。

14、募集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及完善的分红政策。

15、正确分析经营环境变化。

16、改制规范、独立性达标。

17、发行人具备对投资者负责的精神。

18、风险披露充分有效。

下载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局拟上市公司辅导工作监管指引.

    北京证监局拟上市公司辅导工作监管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质量,促进北京辖区拟上市公司提高规范运作及公司治理水平,规范辖区辅导监管......

    拟上市公司被否案例[精选五篇]

    证监会近日再度公布6家拟上市公司被否原因,所涉公司的IPO上会时间集中在2011年12月14日至2012年1月9日期间。除了持续盈利能力、公司经营独立性、募集资金运作等“老问题”外......

    广东证监局拟上市公司辅导工作程序

    广东证监局拟上市公司辅导工作程序 一、办理辅导备案的程序及相关要求 (一)保荐机构与辅导对象形成辅导关系后,可向我局提交辅导备案申请。辅导备案材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

    2013年度法务工作总结

    2013年度法务工作总结尊敬的苗总、公司各位领导和同事: 抓住2013年的尾巴,我于12月30日入职,成为公司法务。两天来,首先认识各位同事,熟悉工作环境,其次是看完了部分公司之前签订......

    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1 20xx年上半年,围绕公司发展大计,立足法务工作,法务岗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在上半年的时间里,法务岗紧抓合同工作审核这一主线,锐意提高工作效率,注重细......

    法务工作总结最新[大全]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

    法务工作总结(精选合集)

    工作总结,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

    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一) 201*年03月03日,我有幸入职城投集团,成为一名新员工,担任法务助理一职,在集团各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以及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较快熟悉并适应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