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
-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
-
渡荆门送别教案(最终定稿)
30 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
-
渡荆门送别[精选五篇]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
-
渡荆门送别相关资料
《渡荆门送别》相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
-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地点:135 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节教者:胡梦连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
渡荆门送别赏析(汇总14篇)
篇1:《渡荆门送别》赏析朝代: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篇2:《渡荆门送别》赏析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
-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
-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 一、导课,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节课学习《渡荆门送别》,主要目的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二、学习新课1、范读课文
-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
-
渡荆门送别教案(五篇范文)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3、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
-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流程 星光中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国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位诗人他是谁。(课件1出示)看来大家对李白非
-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 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难) 3.学习唐诗,激发灵
-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 篇一: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
渡荆门送别 教案1大全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官都县西北
-
渡荆门送别(补改)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