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时间:2019-05-15 07:5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第一篇: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表达作者开阔的心胸,以及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 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前文的课文《桃花源记》引入本课。同时要求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介绍背景:通过播放视频《陶渊明不折腰》来展示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首先教师讲有可能出错的字音对学生加以提醒。接着,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一,同时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前两句诗歌,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劳作的地点是哪里?2)劳作的时间有多久?3)劳作的成果是怎样?4)这样的劳作又怎样的体会?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诗人在南山脚下种豆子,但是由于不善劳作,结果草长得茂盛,但豆子却很稀疏。因此诗人不得不早出晚归的劳作,这样的劳作对于诗人来说很是辛苦。

b.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同时思考:“道” 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C.最后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一句。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本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教师设置这样的导入:《归园田居》其三是作者陶渊明从官场回到家乡,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诗,他的作者大家就更熟悉了,就是李白。他呢,则是走出家乡,出门远游。让我们走进《渡荆门送别》了解一下。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因为学生对于李白比较熟悉,因此介绍较为简单。然后教师再将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下,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诗歌,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全诗。

b.翻译诗歌后我会根据诗歌提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3)颔联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从中引导,师生共同明确: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随”字用得好,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3)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在讲解诗歌写景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同学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好在哪里?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随堂练习:完成课件上的随堂练习,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小结:让我们最后背诵下这两首诗。

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还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都对我们陶冶情操,激发灵性都很有帮助。现代文明发展的如此迅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浮躁,而陶渊明的诗歌,无疑像是一股清风,吹过我们的心间,拂去心灵的尘埃。李白的诗歌则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第二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1、2、3、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1、2、3、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四篇: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

30《诗四首》教案

张建国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五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3、〖探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四、结束课程。

板书: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 交代旅程

颔联 喜悦开朗

颈联 新奇景色

尾联 思念故乡

下载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地点:135 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节教者:胡梦连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

    归园田居教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1【教材定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归园......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