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古代诗歌散文默写
-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默写
1 人生亦有命,()。
2 心非木石岂无感,()。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出师未捷身先死,()。
5 (),惟有幽人自来去。
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7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8 岁暮阴阳催短景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一、填空
1.在天愿作比翼鸟,。 天长地久有时尽,。 2.搴汀洲兮杜若,。3.长风破浪会有时,。 4.小楼一夜听春雨,。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7. -
古代诗歌散文默写新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千宠爱在一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 长恨歌 1. 《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重申誓言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名句默写专题训练(三) 座号姓名成绩
1、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乐,。岑夫子,丹丘生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 -
古代诗歌散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骈文的是( )。 B.《祭十二郎文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精选合集]
一、(每题5分,共20分)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教材把汉字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贬低汉字时所用的表意 -
古代诗歌散文理解性默写(教师用)
古代诗歌散文理解性默写 《长恨歌》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文中描写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默写
1.《拟行路难》鲍照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人随沙岸向江村,
。,忽到庞公栖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试题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诗歌中属于七古的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C.曹操《蒿里行》 D.黄庭坚《登
-
古代诗歌散文(精选5篇)
总课时数: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 把握意象。
教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发展性评价探讨 一、指导原则: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作了明确的界定: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小抄大全
阐发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异同
苏轼的咏物词大部分直抒胸臆,天然大白,在诗文撰著上,注重主意气的流贯,但如许也容易孕育发生负面影响,即无缘无故直露,缺少蕴藉蕴籍之美周邦彦作品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综合练习一一、阅读宋代王质的,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
-
必修五诗歌散文默写
必修五默写
《归去来兮辞》
1、归去来兮,_________?既自心为形役,__________?悟已往之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2、_____________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点27.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虎鼓瑟兮鸾回车,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默写 原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名句默写精选 9、
一、辨析
1、,日月照耀金银台。 千岩万转路不定,。 2、我欲因之梦吴越,。 山寺钟鸣昼已昏,。3、,失向来之烟霞。 岩扉松径长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