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讲解词
前言
青藏驼队是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领导下,以慕生忠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带领下,组织的三次规模庞大的进藏驼队,运粮援藏,为援藏固藏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莫河驼场的前身就是1953年组织的青藏驼队,单位名称是“西藏运输总队”,是一个正规编制的军事单位。1954年慕生忠政委带领西藏运输总队的1200名队员修筑了青藏公路。1955年西藏运输总队转制为企业,就是今天的莫河驼场。转制后的青藏驼队为整个柴达木勘探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总之,青藏驼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和平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柴达木开发建设的伟大梦想,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大事记
大事记部分第一条就体现了青藏驼队的首次组建,当年在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的组织下,在甘肃,宁夏等地招募驼工,购买骆驼,开启了青藏驼队的第一次进藏。
在这里重点来了解三位领导人,他们和青藏驼队有着密切的关联,和莫河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缘源。
1949年青海解放之后,在莫河这片土地上组建了“柴达木莫河骆驼兵站”,成为青藏驼队每次进藏前的骆驼集中地和放养地,为青藏驼队进藏起着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
195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率领中央慰问团慰问当年修路的驼队时,途径莫河,并且我们的单位接待了慰问团,下方展柜里就是当年接待慰问团的采购清单,已经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1956年,彭德怀元帅在巡察青藏线时也途径莫河,在莫河窑洞里接待彭德怀同志用了餐。
1958年,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在慕生忠将军的陪同下巡察青藏线时,到我们的场部机关慰问驼队职工。习仲勋同志和我们单位还有更深层次的缘源,后续的讲解当中我们还会涉及到。
红旗扛进拉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青藏驼队的第一次进藏。进藏的历史背景给大家简单讲述一下。1951年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我们俗称为《十七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了。根据毛主席的《训令》,解放军要进驻拉萨。当年有云南、四川、新疆和青海四路解放军同步进藏。西北解放军进藏时的部队番号,经请示中央叫“十八军独立支队”,我们简称为“独立支队”,中央委派范明担任司令员,慕生忠担任政委。独立支队进藏,当时组织了强大的后勤保障队伍,两万多牲畜、三四千名战士和驼工组成的进藏驼队浩浩荡荡,于1951年8月上旬进藏。路上,历经千辛万苦,12月中旬到达拉萨。
青藏驼队经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胜利完成了探路和运输任务。据统计,这次进藏行程近2000公里,用了近四个月时间,总共运粮400万斤,数百名队员牺牲在进藏途中,队员每前行500米就有一头牲畜倒下。
青藏驼队第一次进藏的政治意义重大,因为驼队当中的西北西藏工委一千多名干部,和范明司令员、慕生忠政委一道,迅速完善了西藏的党组织,巩固了我们党对西藏的领导地位。
我们转身来看这张地图,青藏驼队第一次进藏的路线就体现在这张地图上。
1951年青藏驼队进藏路线图
(国家一级文物,现陈列于莫河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我们仔细观察这张地图会发现:每一个节点的水草分布情况描述的特别详尽,是因为这支青藏驼队还担负着为十世**返藏提前探路的重任。这张纯手工绘制的地图是历史上最早、最全面一张反映青海至拉萨的地图,已经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这条线路也是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线路。文成公主当年走这条线路,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由此可见这条线路的艰险是不言而喻的。
护送**返藏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作为西藏的政教领袖,十世**要返回西藏。1951年年底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同志专程从西安赶到西宁,他是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给十世**送行。护送十世**返藏,也是青藏驼队的二次进藏。
青藏驼队于1952年1月中旬开拔,跋涉1502公里,于1952年4月28日抵达拉萨。青藏驼队总计3万峰骆驼,90%以上的骆驼又倒在了进藏途中。
青藏驼队的二次进藏同样政治意义重大:护送十世**返藏后,十世**的固有地位和职权得以恢复,中央政府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落到了实处,西藏真正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西藏运输总队”接待十世**原始伙食清单
(国家二级文物,现陈列于莫河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下面展柜里陈列的是我们原单位1954年接待十世**的原始采购清单,也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这是1954年十世**要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途径我们单位时接待的他。
紧急运粮援藏
截止1953年初,进驻拉萨的解放军战士和政府工作人员已达3万人,每天需要粮食4万5千斤。到1953年春天,粮食供应严重短缺,每人每天降至4两伙食,而且存粮不足1个月,解放军战士靠挖野菜充饥。同时西藏的高层反动势力还恶意的哄抬物价,想把解放军困死在拉萨。8斤牛粪1块银元,1斤食盐需要8块银元,1斤面粉需要1斤银子!形势危急,西藏向北京告急。中央命令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成立了“西藏运输总队”,这是2万8千峰骆驼组成的第三支青藏驼队。
“西藏运输总队”总队长王宝珊,政委慕生忠,副总队长张子林,副政委任启明。
“西藏运输总队”,是一个正规编制单位,以当时的陆军标准配给,每一位驼工、每一峰骆驼都登记造册。青藏驼队自1953年11月13日陆续向西藏进发,徒步1438公里,仅仅用了54天时间,第一批近100万斤粮食突击运抵西藏那曲,然后由黑河分工委转运至拉萨。2万8千峰骆驼,回
来不足2000余峰,全倒在了进藏途中。1954年初,侥幸活下来的青藏驼队队员陆续返回到香日德,一个个瘦的没了人形,即便是这样,稍事调整后,青藏驼队又组织了7000余峰骆驼二度进藏。
换算下来,相当于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要牺牲1峰骆驼;青藏驼队队员们每向前走500米,身后就要躺七八峰骆驼的尸体。
青藏驼队第三次运粮进藏,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体现在:大大缓解了西藏的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稳定了西藏局势。
据当时官方统计,全中国能够担当驼运的壮驼也就8万峰左右,青藏驼队三次进藏就倒下去了7万峰左右的骆驼。政委慕生忠给老首长彭德怀打报告:即便是全中国的骆驼死光,也无法保障西藏的后续粮食供给,但是通过委派副政委任启明探路得到一个结论:组织1000人用半年时间修筑一条青藏公路是可行的。这份报告通过彭德怀递交到了中南海。
运输中骆驼伤亡惨重,同样我们的队员也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在冰雪天地里队员的尸体没法掩埋,就想了一个办法,专门成立一支驮尸队,原路返回,沿途收尸。下面展柜中陈列的就是驮尸队队长唐刚年的个人原始档案。
唐刚年一个人拉着十峰骆驼,每峰骆驼驮着三具队员尸体。每天晚上他要把每具尸体解下来放在一个地方集中看管,因为怕野兽吃掉队员们的尸体;每天早上又要把一具具尸体捆绑到骆驼背上。就这样反反复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队员尸体驮回到格尔木。
西藏运输总队给甘宁青三省委函
(国家二级文物,现陈列于莫河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展柜里这份国家二级文物是当年西藏运输总队给甘宁青三省委同时发的一份函,要求三省省委配合队员家属做好生产生活保障,以保障队员们安心搞好驼运工作。由此可见当时的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是如此踏实。
贯通青藏公路
彭德怀同志将筑路报告递到中南海后,通过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的批复,试修青藏公路提上了日程。
1954年5月9日,慕生忠政委和任启明副政委在格尔木将青藏驼队调整下来的1200名队员,编为6个工程队。1954年5月11日,在距格尔木30公里处的昆仑山下的艾芨里沟,宣布青藏公路破土开工。
1954年12月15日下午2时,青藏公路抢通了全长1200公里的路段(格尔木至拉萨段),总共用时7个月零4天,创造了高原上快速筑路的奇迹。
青藏驼队骨筑血染修筑的青藏公路,所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实干精神,成为了一条彰显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进步之路。她打破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促进了西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促使西藏社会从奴隶制社会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转身再看这第二张地图,这是1953年纯手工绘制的地图,也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刚才看的第一张地图上的线路放在这张地图里就体现为最南面的这条路线。从地图上就可以发现这条线路的最大特点是:河流的流量大,而且沼泽区一片连着一片。在“黄河源”这块沼泽区,慕生忠政委带着队员们当年不是走过去的,而是躺倒翻滚着通过的。在这块沼泽区,当天陷进沼泽牺牲的队员就有十几位,当天陷进沼泽死亡的驼马就超过2000峰(匹)。当年慕生忠政委走完这条线路时就感慨万千:这条路伤亡太大了,再也不走这条路了。给十世**探路的结论:十世**决然不能再走这条路进藏,所以1952年年初,十世**返藏时重新选择了中间这条线路。不曾想,近3万峰骆驼又倒在了这条路上。所以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后,慕生忠政委带着青藏驼队又换成了最北边这条线路,最北边那个点就是格尔木。1954年的青藏公路原则上就是沿着这条线路修建的,就是现在的109国道。
保障盆地开发
1954年年底青藏公路贯通以后,汽车运输替代了骆驼运输,完成历史使命的“西藏运输总队”于1955年2月25日接到中央批示:撤销西藏运输总队。西藏运输总队剩余的7444峰骆驼以及别的资产全部转制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青藏驼队开启了新的历史。
1955年初,一次重要的全国石油会议,再一次把柴达木盆地推上了历史舞台。100多个勘探队,上万名勘探人员涌入柴达木地区。到了之后才发现他们的勘探工作根本无法推进,是因为他们的装备和给养无法进入无人区,所以他们就想到了我们的驼队。我们面前一排展柜里展示的都是当年各个勘探队向我们申请骆驼的原始文档资料。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驼队除了配合勘探工作之外,还有一项重大政治使命,那就是随军剿匪,这个展柜里展示的这份国家二级文物,就是当年随军剿匪的原始文档资料。
坚定红色基因,树立家国情怀
大家首先看这个展厅正中央展柜,里面展示的是个驼铃,是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头驼驼铃,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我们青藏驼队每一次进藏的队伍十分庞大,队伍绵延300至400里。这么庞大的驼队分为好多中队,每个中队又分为好多小队。中队和中队之间,小队和小队之间都是有间隔的。最前面的驼队走过之后,如果遇到狂风暴雪,就会淹没掉骆驼的蹄印,后面的驼队只能循着这个铃声继续前进。这个驼铃的最大特点是,声音不高,但是音频很特殊,在山谷里能传3至5公里远。
大家再看北面这一排展柜,里面展示的是:2020年9月27日,慕生忠将军诞辰110周年,慕生忠将军在兰州的四位子女捐赠的慕生忠将军生前用品及其子女们的个人藏品。
我们重点来看这面展墙上的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现在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面五星红旗1951年首次进藏的青藏驼队队员扛回来的。我们仔细观察这面五星红旗,她是由两片红布拼合而成的,正反面的五角星是缝制上去的,其大小尺寸和五角星的角度也不规范,但是这面五星红旗的历史意义很是非凡:她是历史上第一面跨过唐古拉山的五星红旗,她也是历史上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她更是历史上第一面挺近拉萨的五星红旗。虽然很残破,但是她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藏驼队,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统一、民族团结和边防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家再看五星红旗右边展柜,里面展陈的是西藏运输总队队员李得瑜的个人档案和他亲笔书写的一份回忆录。李得瑜是青藏驼队进藏队员当中唯一健在的,今年已经90多岁了,现居住在敦煌。
群星闪耀,风范长存
这面展墙上所展示的这些老人都已经去世了,他们是近70年来青藏驼队不同时期的领导人代表。
第一位是王宝珊,1953年担任西藏运输总队总队长,是陕西神木县人,大家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革命。
第二位是慕生忠,陕西吴堡县人。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
我们重点来关注一下第三位,张子林,陕西富平县人。解放前一直从事地下党工作,担任国民政府老庙乡乡长,单线联系人是习仲勋同志,这就是为什么1958年习仲勋同志在慕生忠的陪同下视察青藏线时能专程到驼场机关慰问职工们,其实也是看望张子林老部下。
1958年习仲勋视察青藏线时看慰问驼场职工
老庙乡地理位置特殊,是进步青年由西安进入延安的交通要道,张子林就是老庙乡地下交通站的联络员,在他的护送下,大量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成为革命骨干,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51年,时任西北西藏工委驼运总队队长,组织了第一支青藏驼队,完成了“独立支队”进藏运输任务;1952年又组织了第二支青藏驼队,亲自护送十世**返藏。
下一位是任启明,1953年担任西藏运输总队副政委,陕西榆林佳县人。1953年下半年骆驼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很有远见的慕生忠专门从兰州定制了两辆胶轮大车,委派他去探路,并且告诉他:这两辆胶轮大车能顺利到达黑河——也就是现在的那曲,我就有底气向中央汇报修路的事情。任启明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探路工作,被誉为“探路先锋”。
武善策——莫河驼场首任党委书记,山西中阳县人。17岁就参加了革命,是个老红军。
我们再重点关注一下土化瑛——驼场副场长,青海平安县人,藏族同胞。1951年,新疆部队从阿里进藏时,土化瑛任随军藏语翻译。期间,以十四世**喇嘛表兄的身份,周旋于阿里上层、寺庙和农牧民群众之间,宣传党的工作方针政策和统战路线。由于土化瑛的努力,阿里地区宗教头人无一人参与叛乱。1960年,阿里专员公署成立,土化瑛就任第一任专员,其任命书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
最后一位是胡成海——莫河驼场驼二队队长,青海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人。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双树村党支部,首任党支部书记。为了加强驼场的党建工作,调任驼场的驼二队队长。
谢谢大家!
附:小结
青藏驼队走过了70载艰苦辉煌,为援藏固藏、修筑青藏公路、资源勘探开发、发展农垦经济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就了一段世界屋脊的传奇与辉煌,孕育了永载史册的青藏驼队精神——一心向党,坚韧执著,团结奉献,与时俱进。
青藏驼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共产主义崇高信念的信仰和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伟业必然成功的执着。因为内心的坚守,源于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和笃定,是坚定理想信念、坚韧执著的最好注解,更是伟大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
回顾青藏驼队历史,放眼全国,一个单位能影响到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能影响到柴达木开发建设的进程,这样的单位少之又少。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