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导游词
红色旅游导游词
红星小学 六三班 董伊飞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学习。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这一切都是缘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指挥若定,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我们大家都知道,红军
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在这里你,最令我惊喜的,就是毛爷爷的旧居了。
毛泽东主席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一直到1949年3月,毛泽东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
这座普通的民宅为前后两个小院。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毛主席和朱德、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研究战局。后来曾有人风趣地称为: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这里是毛主席的后院,院子里的树木均是照原状栽种的。西房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家属住室;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是办公室和寝室。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主席使用过的。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三大战役时,毛主席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篇二: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导游词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解说词 驿道
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观光旅游,我是讲解员~~~~~~。
我们面前这个小山村就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距沂南县城西北23公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常山庄村四面环山,群山相连,只要在各个山头放一个哨兵,便可以一哨观天下,进退任我行,不要说一支部队,就是一个人从这里路过我们也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说此地藏龙卧虎,易守难攻,是我抗战的战略要地。如果说到历史,首先要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在徂徕山领导起义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并明确指出:山东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尤其是以蒙阴、莒县等广大地区为重心,而常山庄这一带恰为蒙阴至莒县的中心。
随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等一系列决策,首先派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高克亭等50余名军事干部和地方工作干部到山东,随后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又委派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红军将领张经武率部分红军干部、长期在白区工作的党员干部以及部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学员近200人到达沂南,接着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23个团,共2.45万人,地方武装1万余人。同时,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而拉开了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序幕,使这里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进入这个大门,就进入了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
进门之后大家看到这座山就叫常山,整个村子靠山而建,因此就因山而得名叫常山庄村。这片是根据当地老百姓房屋改造成为的八路军食堂,可以为大家提供食宿,左边是一条深沟,围墙外边就是常山庄居民现在居住的村落。从1938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同志曾经说:“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 站在三孔桥上,我们看到北边这一大片的青石林,可谓是我们常山庄独有的一片景观,当地老百姓叫它黑石沟。沿着这个黑石沟往北100米的位置,有一个地道口,是当年这里的百姓掩护八路军救护伤员的地方,现在仅剩一个洞口,但还可容纳10多人。前边这个书写着马牧池三个字的石碑,是为了方便拍摄影片而立起的道具石碑。马牧池是这里乡镇的名字,常山庄就是属于马牧池乡。关于马牧池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山区一般都缺水,但是这条小河却常年有水,古时候来往的商人都在这里歇脚饮马,大家垒坝拦水,修起了一个个饮马的池子,称牧马池或饮马池。后来就有个马牧池这个地名。整个影视基地所拍摄的都是一些30、40年代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所以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都是大家眼前这些茅草屋石头墙,所有房屋都是用当地石块建成的,咱们眼前的这些石头墙当地称之为“干插墙”。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临沂市委宣传部要拍摄一部反映沂蒙人民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沂蒙》,剧组历时三个月,在沂蒙山区走遍了6个县200多个村庄,最终将《沂蒙》的拍摄基地选定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不但地形独特而且还完整的保存了当年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在这里先后拍摄了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电视剧《沂蒙》《娘》等20余部影视剧。《沂蒙》荣获了2009年央视“优秀首播剧奖”、“最高收视率奖”和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沂蒙六姐妹》荣获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电影华表奖和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斗牛》荣获46届台湾金马奖。
这些生长在石头缝中的百年老树和这些石头房屋,古朴沧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沂蒙人民奋起抗战的历史。
随着拍摄影片的不断播出,这里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热情的观众在追寻当年革命斗争的遗迹,寻找当年那段真实感人故事的同时,纷纷到这里来观光,使这里既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又有着丰富的人气。
前边这座牌坊,叫做枕沂牌坊。东边这面书写着“枕沂”两个字,意思是说头枕沂河;另一面书写着“叩蒙”两个字,意思是叩拜蒙山。站在我们这个地方往东60里就是沂蒙母亲河沂河,往西80里就是蒙山。枕沂和叩蒙表达了沂蒙人民对蒙山沂水的敬仰之情。
穿过牌坊我们看到左边是“沂蒙大戏台”过去村里开会放电影或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都到这里集合。这也是许多知名影视剧经常用到的一个场景地,像沂蒙电视剧中选村长的剧情还有电影斗牛中父老乡亲排队抓豆子都是在这个地方拍摄完成的。
对面这个院落就是沂蒙电视剧中地主李忠奉的家,我们叫它东家大院。大家里边请?..这边是东厢房,墙壁上展示的就是在我们影视基地内拍摄的一小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剧,像黄渤、闫妮主演的电影《斗牛》,就是荣获了第46届金马奖;这部是由斯琴高娃、宋春丽主演的电视剧《娘》,大家看过的应该还有《平原枪声》、《地道英雄》、《诱杀》等,整个影视基地累计到现在拍摄了有20多部影视剧,因此常山庄村又被人们称之为“山东的山村好莱坞”。出来之后带大家参观一下剧中地主的前厅,这就是地主李忠奉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一个前厅,东边是一间非常古朴的小书房,走出这个门我们大家就进入了后院,在后院东家大院简介中的这副剧照就是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拍摄的,说的是日本侵略者要求地主李忠奉交出粮食的时候,李忠奉和他的夫人为了保护全村的老百姓和八路军的粮食选择了在这个院落这个台阶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了。通过这个场景的拍摄,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老区的地主也是一个爱国爱民非常开明的好地主。踏上台阶后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剧中地主家专门用于居住的后厅,东边那间是地主家的餐厅,西边那间是地主家的寝室。剧中的地主李忠奉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地主,因为他把仅有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往了两个不同的部队,一个在延安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参加了国民党。出门之后带大家从这个三层哨楼的底部穿过。这个小哨楼就是后来因为拍摄影视剧的需要后期建起的,正规来说它应该算是富人家小姐用于看戏的观戏台或者绣楼,只是剧中地主家没有女儿,所以这个绣楼在这的作用就是个站岗放哨的哨楼了,目前这个三层哨楼是整个常山庄最高的建筑物,如果站在它的顶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常山庄的村貌了。像是西厢房内为大家展示的就是42集电视剧《沂蒙》和电影《沂蒙六姐妹》的部分剧照,这两部影视剧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沂蒙老区真实存在的。
参观完东家大院后,带游客朋友们去参观一个我们沂蒙老区独有的物件——专门用于烙煎饼的鏊子。
展示在这个院内的鏊子是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顶鏊子,它是为了参加2010年好客山东贺年会而专门打造的一顶参展鏊子,直径是2010毫米,重量是2010斤,这副照片就是当时烙煎饼的实景照片,当时4位妇女共同合作,所烙出的煎饼重达约有6斤。周围这些小展板展示的就是沂蒙老区传统的鏊子和烙煎饼的多种方法。展示煎饼鏊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小米加步枪的话,那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沂蒙山区的煎饼是功不可没的。大家走这边??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跟着共产党走是一首歌的名字,这首歌就诞生在我们沂南,全国军民唱着这首歌跟随共产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大家到馆内参观。
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西方列强把殖民地瓜分完毕的时候,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宛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灯塔一样,照亮
了黎明前的海洋,像舵手一样,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沂南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青年刘鸣銮考入上海大学,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诲和熏陶,以后每次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都是由他带到沂南的,1925年,刘鸣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沂南县第一位共产党员。1927年,沂南县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像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还有依汶朱家里庄的朱寿年等等。这时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时期,沂南党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基地主要集中在苏村司马一带与朱家里庄周围。1928年省委特派员孙兆鹏来沂南开展工作,在30多个村庄发展了党员,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蓬勃兴起,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打击土豪劣绅这在沂蒙山区屈指可数。1928年,以朱寿年为主要负责人的朱家里庄党小组成立,这是沂南县最早的党组织,当时的旧址就在这里,朱寿年后来还被选为当时管辖沂南的沂水县委书记,说起来应该是我们沂南县第一位县委书记。1929年夏,沂水县委遭到破坏,这就是成立在司马村当时的旧址,县委书记朱寿年与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徐相南壮烈牺牲,他的父亲徐丁谊在儿子牺牲后,把徐相南的遗体放在一个闲院子里不埋,并发下誓言“共产党不胜利,就不给儿子出殡”。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以先进文化武装的共产党人必将取得胜利,尽管这个胜利还十分遥远,但这一天必将到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老人写下了“对面灵山存八宝,一家五抗无限乐,抗战到底”的春联。1947年,沂南县委为徐相南出殡下葬后,老人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当沂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为寻找上级党而远离家乡,分赴祖国各地,继续进行当的工作,涌现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
王光伟,沂南县苏村镇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国家纪委副主任,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河北、河南等地,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鸿钧,著名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主角的原型之一。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进行地下报务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前被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杀害,时年38岁。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实践唤起了人民大众,沂南儿女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置身于民族的解放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毛主席做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八路军各部挺进沂蒙山区。1938年11月,张经武等200人到达沂南,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115师挺进山东;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抵达沂南,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
不仅军队进驻沂南境内,当时许多群团机关均集于此,沂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沂南也成为中共山东分局的直属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曾在我们沂南成立的、驻守过的群团机关。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山东后,为解决抗日干部之不足,建立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1938年8月,第二期培训班开始随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我们沂南的岸堤,当时称岸堤干校,此后又举办了3期,为地方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干部。这就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旧址。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来鲁,迁至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干部大学所属的几所分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行军转移和参加战斗最多的一个分校。迁至山东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为根据地建设和党组织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到这,还要说说咱们中共山东分局党校,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委党校的前身,为提高广大干部党员的政治素质,中共山东分局于1938年10月在岸堤镇西北的白佛寺创办党校,这是旧址。当时共开办5期党训,培养学员1000余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
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还有很多。1939年,日寇夏季扫荡之后,大众日报社几经辗转,于初冬来到了马牧池的东辛庄,在这里工作、战斗了1年左右的时间,与周围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当时的大众日报社就安在了孙长祥老人的家里。1940年2月,由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领导的北海银行随部队迁来沂南,驻守马牧池一带近8年时间,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帮助下,与日、伪、顽、匪浴血抗战,为整个山东及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外人士视为奇迹,1948年。中央就以北海银行、华北银行、西北银行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
为沟通山东各战区的通讯联络,更有效的打击侵略者,1942年2月7日,在距离常山庄1公里的双泉裕子村诞生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是山东省第一个邮政组织,也就是现在邮局的前身。已故国家邮电部副部长赵志刚同志任第一任局长。山东战邮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在频繁的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伴随着成立了很所的学校,像:山东省财政经济学校、山东公学等等,革命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人民充分的发动了起来,为迎接艰苦抗战的岁月到来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及消灭蒋家王朝,做好了思想准备。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青驼镇古寺召开了联合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省政府的前身,在当时全国的19块根据地中,战工会是唯一一个管辖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这就是当时开会时的场景。
当时的会场就设在庙门外两株大白果树之间,搭了大棚席,排上不带靠背的板凳,十分简陋。代表们就住在周围的村子里,一天3顿就在露天树下就餐,大会开了1个月,驻地群众热情支持,站岗放哨,保卫会场,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会后,沂南县在青驼寺会议旧址前立碑纪念,1940年冬,日寇扫荡时将古庙烧毁,将其中一棵白果树烧死,碑也被毁坏,所以现在战工会旧址只剩下了一棵白果树。1990年值战工会成立50周年,山东省政府拨专款建立纪念馆,建起了纪念碑,纪念碑总高8.5米,平面呈“工”字型,立面碑帽以“山”字为主体,寓意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这次纪念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谷牧同志亲自到会参加了本次纪念活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持下,才有了沂蒙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断激励着更多的英雄儿女加入革命大潮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我们沂南县诞生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这首歌是由沙洪和王久鸣创作的。他们二人随抗大一分校来鲁之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二人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词曲的创作。10分钟的创作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1940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们二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年轻的共产党的坚强和伟大,真切的感受到沂蒙人民舍家为国的抗日热情,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就是老百姓的领路人、带头人、贴心人。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就像沙洪说的:“这不是写出来的,是从我心中迸发出来的”。
这就是这首歌最早的出版物,当时这首歌歌名叫《你是灯塔》。在歌词中,把党比作“灯塔”、“舵手”,歌颂党是领导的“核心”,代表着抗战的“方向”。这些形象和概念,都是当时整个抗日形式的真实反映。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在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传唱开来,一直传唱到江淮一带的新四军地区。1946年,新四军北撤到山东时,沙洪在上海秘密入党时,在宣誓会上唱的就是这首歌。2002年,沂南县孙祖镇党委和政府投资在东高庄建立了一座“灯塔”——就是刻着这首歌词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上面的题词是由原山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李子超题写的。
沙洪一直都眷恋着沂蒙山,曾多次回来沂南。这些就是他回来看望沂蒙人民的一些场景。2004年1月21日,沙洪因病谢世,享年84岁,遵照其本人的遗愿,他的爱人姚明携子女,将他的部分骨灰葬在“灯塔”前。这首歌后来更名为《跟着共产党走》,正是唱着这首歌,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寇,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起《跟着共产党走》,那高昂、流畅的旋律,不仅激荡在雄伟的天安门上空,也激荡在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9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的光辉历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
人民子弟兵是革命战争年代民拥军的亲切称谓,他们在沂蒙山这块热土上抛头颅、撒热血,这个场馆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艰苦奋斗与流血牺牲,也是对建立起丰功伟绩的人民子弟兵最好的敬礼。《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这个馆名是由华南将军题写的。大家里边请?? 这里展示了当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工作和战斗的200多位将帅和近百位的高级干部。1955年至1988年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位将军中,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过的就有400多位。
这里跟各位简单介绍几位将帅。
进门大家看到的就是当年毛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高度评价。
我们看到,这面墙壁上展示的,就是曾经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和生活过的三位元帅和两位大将,分别是: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和张云逸。
首先给大家介绍罗荣桓元帅:罗荣桓1939年3月和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直到1945年10月,率山东军区部队到达东北。7度寒暑,罗荣桓领导根据地军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主席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方,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罗荣桓在沂蒙山区经历过大小战斗无数次,最为神奇的就是发生在我们沂南县的“留田突围”。那场战役在罗荣桓的周密部署下,我军只用了一夜时间,没放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安全的突破了两万日寇三道严密封锁线,转危为安。这真是一个奇迹。当时跟随115师一起突围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称赞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是一次“无声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转战东北。陈毅、粟裕具体指挥了山东的解放战争。
这位是粟裕大将:粟裕是我军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之一,他是1947年进入山东的。篇三:大别山导游词-红色
“五个一” 红色之旅先进性教育活动是由县委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主办的一次学教体验活 动,“五个一”呢,就是走一趟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扫一次红军墓、吃一顿红军饭、听 一堂红军课。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是这样的,第一站到胜利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扫烈 士墓,第二站参观胜利老街、金凤楼,第三站在 xxx 吃红军饭,饭后听红军课,第四站是 上薄刀峰,走红军路,完成行程后从大地坳方向返回。在外地,说到罗田,可能会有人说不知道,但说到大别山,那就很少有人说不知道了。这是 由于包括我们罗田在内的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以巨大 的流血牺牲,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所决 定的。大别山与井冈山、韶山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三大策源地。更重要是,1947 年,刘 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扭转国内革命斗争局面,揭开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 略大反攻的序幕。今天,我首先先给大家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刘邓大军在罗田战斗活动情况。这得 从大别山的战略地位说起。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边界地区,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党的创立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即成为创立党组织较早、受党的影 响较深、工农运动高涨的地区。因此,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3省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 所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相继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大别山区,不约而同 地提出了实行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随着这个战略构想付诸实施,大别山相继爆 发了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和六霍起义,形成了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1947 年,国民党军队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战争引向解放区。因此,党中央决定举 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邓小平说过: “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6 月 30 日,刘伯 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二、三、六纵共 11.5 万余人,迅疾南下,一举突 破了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九个半旅,接着向南实行无后方的千里跃进。“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其间,我军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抢渡黄河,越过陇海铁路,通过黄泛区,渡 过沙河、汝河、淮河,于 8 月 27 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刘邓首长命令一、二纵(含六纵 16 旅)攻克大别山 北麓,担负掩护,三纵直指皖西,六纵直指鄂东,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区,包括罗田。1947 年 9 月 4 日,刘邓大军进至滕家堡,就是现在的胜利镇。这是刘邓大军首次进入罗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活动期间,罗田既是前线,又是大军后方。47 年 9、10 月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辗转于麻城、英山、浠水、立煌(金寨)、蕲春、罗田等地,我县民间都流传着刘邓大军五次攻克罗田县城的故事。第一次刘邓大军 6 纵 18 旅 53 团(先遣团)于 47 年 9 月 6 日从麻城白果出发,经李婆墩、三里畈,于当日黄 昏到达石源河,然后兵分三路:一部过河占领城南钵盂尖,一部占领城东黄道山,一部占领 城西党家山高地,然后主力部队猛烈攻城。当时城内有国民党广西军一个营和县自卫队 1000 多人。在我军攻击下,顽抗一阵,弃城向雷家大垴方向逃窜。刘邓大军首次攻克罗田县城。入城后,成立城防司令部和罗田县爱国民主政府,开仓济贫。53 团主力,于数日后主动撤出县城,经大河岸赴英山。县自卫队于 13 日占据了罗田。第二次是 18 旅一支部队,于 9 月 18 日路过,二次攻克罗田城。收复县城后,挥师经大河岸 向英山方向开去。敌军于 20 日又占据了罗田。第三次是 9 月 29 日,正值中秋节,六纵主力北返麻城路过罗田,城内守敌闻风丧胆,我军 稍加攻击,守敌就弃城而逃。县城第三次被攻克。第四次是 10 月五日。也是六纵一部 2000 多人,经石桥铺进入罗田,县城守敌闻风逃窜,我 军再次攻克罗田。随后开向蔡店河。第五次是 10 月 27 日,刘邓大军在蕲春高山铺大捷,歼敌 40 师和 52 师 82 旅共 1.26 万人之 后,六纵一部从广济向罗田出发,攻打罗田县城,击溃敌第 7 师 516 团,于 29 日第五次攻 克罗田城。至此,大别山战略要地罗田,完全控制在我军手中,成为大别山游击战争根据地。1947 年 11 月 10 日《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 “罗田经五次易手,人民已认清了解放军 和爱国民主政府真正是人民的救星,当我军队和政府入城后,老百姓纷纷前来诉苦,控诉蒋 匪军之罪行”。好了,刘邓大军在罗田的情况介绍我们暂告一段,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活动内容――学唱一 首红军歌。在大别山老区,流传着很多革命歌曲,有出自红安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很多人都会唱。在我们罗田也有不少,为配合这次活动,县文化局搜集整理了十几首,精选了两首,下面我 给大家唱一遍,请大家选学一首„„。(教唱一首红军 歌)[过方家坳后] 各位领导,我们马上就到胜利镇。胜利镇原名屯兵堡,又称滕家堡。屯兵堡名称的由来,民 间传说宋朝有一女将,身怀六甲带兵打仗,战斗中在胜利镇北面的松(生)子关生子,在脱 甲岭解下战袍包裹,到洗儿岭洗婴儿,最后屯兵于在这里,将这里取名屯兵堡。后人改称为 滕家堡。比较可信的说法,此地是鄂豫皖边陲,北通中原,南接江汉,为兵家必争之地,历 朝历代都屯兵于此,所以称为屯兵堡。52 年,在这里设胜利县县址,所以地名改为胜利,是纪念革命胜利的意思。胜利地区是我县革命的发源地,我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这里成立。红一军、红四军、红 25 军、红 28 军,刘邓大军在罗田都是以胜利为主要活动区域。[烈士陵园] 胜利烈士陵园,建于 1986 年,是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胜利 牺牲的 300 多名烈士而兴建的。园内建有烈士纪念碑,碑高 18.6 米,花冈岩碑身,碑身由 王任重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上刻有碑文,记述了烈士概况。[李梯云烈士墓] 李梯云,又名李继棠。胜利镇上金垸皂树坳人。1907 年生,1924 年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 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 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26 年夏,受组织委派,回罗田 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6 年 8 月,他主持在滕家堡金凤楼成立第一个 党支部――中共罗田支部,并当选为书记。同年十二月,中共罗田县委正式成立,他任县委 书记。从此,罗田地区的大革命运动在以李梯云为首的中共罗田县委领导下蓬勃兴起。大革命失败后,李梯云秘密转入商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历任中共商城南邑区委委员、中共 商罗麻特别区委委员、中共赤城县委书记、中共鄂皖特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 32 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与徐思庶、肖方、周维炯等人,成功组织并指 挥了商南武装起义,创建了鄂豫皖第二支工农红军。1931 年,在金寨狮子垴指挥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 25 岁。(选讲:这座烈士墓为李梯云烈士夫妻合葬墓,经其子重修,同时修建的还有陵园内的揽胜 亭。其子已从台湾返回大陆定居,现居于县城林贸一条街)[纪念碑](开展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两项活动,由县先教办主持)[吴光浩烈士纪念碑] 吴光浩,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06 年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25 年考入 黄埔军校第三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 4 军叶挺独立团,任连 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的战
斗,后提升为营长。1927 年,中共湖北省委派吴光浩领导了以咸宁、蒲圻为中心的鄂南起义。同年 10 月,中共 湖北省委又派吴光浩等人到黄麻地区组建了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黄安、麻 城两县的武装起义。11 月上旬,根据上级指示,潘忠汝任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 指挥。1928 年 1 月,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7 军,吴光浩任军长。7 月,为适应新 的形势,奉上级指示,第 7 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 11 军第 31 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1929 年五月,鄂东北特委派吴光浩前往商南领导武装起义。吴光浩率 10 余名战士化装为小 商贩,途经胜利镇北洗儿岭,在一家小饭店休息吃饭,一名战士不小心露出藏在腰间的手枪 带子,被店老板发现。吴光浩一行上路后,店老板向驻地民团报了告。民团副团总金淑辉带 50 名团丁紧追,到脱甲岭将吴光浩一行包围。吴光浩见势不妙,一边还击,一边命令和掩 护战士撤退。战士们都安然脱险,吴光浩不幸中弹被俘。后被危害于胜利河坪,时年 27 岁。有学者将吴光浩与叶挺、王尔琢、黄公略、许继慎等人一起列为我军英年早逝的 17 位重要 将领之一,概叹说,他们如果能活到解放后,也许我军的元帅、大将不止 20 位。[ “五二九”烈士殉难纪念处]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罗田,滕家堡反动商团、土豪劣坤陈伯华、金伯 如、金南台和流氓地痞陈子晋、金猪婆(金明武)等人,密谋**,散布谣言: “共产党,真稀奇,先分田地后共妻”、共产党要开“五卅”大会是要搞五杀:杀土豪、杀劣绅、杀流 氓、杀地痞、杀农民,一边煽动不明真相群众疏远共产党,一边组织“黑杀队”。先后抓了 区农协、工会、妇协、工人纠察队等组织负责人夏登阶等共产党员。5 月 29 日,拷打并杀 害了叶绳裘、夏登阶、肖锦云、闫云鹏。由于这些党员坚贞不屈,守口如瓶,不肯交出党员 名单,肖锦云、闫云鹏被金猪婆(金明武)用大刀剁死。夏登阶被**分子用切茯苓的大片 刀割掉耳朵、鼻子,脸上身上的肉也被一块块割下来,金猪婆还用沙子擦割开的伤口,夏登 阶宁死不屈,被活活割死。接着,又同样割死了叶绳裘。第二天,**分子将另六名共产党 员捆绑游行,其中女同志方玉恒,被暴徒们剥去上衣用铁丝穿透乳房游行。后将六人押到河 坪,用前一天杀人的残酷手段一一危害。“五二九”**被害党员共有十人。[胜利老街] 胜利镇始建于宋代,原叫金店,后建立盐营。屯兵堡、滕家铺都是后来的称呼。由于此地为 战略要地和通商要道,历代 不断有大批的军队驻扎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通商要道的位置又 使这里成了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千年老镇渐渐形成规模。据老人们 回忆,胜利原有规模与风格相近的四条老街,分别称为一甲街、二甲街、三甲街和四甲街。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保存较好的一段,它长约 1000 米,曲巷幽深,由一条主街和几条岔街构 成,街道宽 2 至 3 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兼具南方古镇特色。街道砖石铺就,房屋青瓦粉墙,马头山墙,共壁连体,一进几重,厅堂、厨房、后院、木楼,一应俱有。临街面为一或两层,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均用板门、板壁、穿花窗。早先,店 铺前挂着灯笼、写着竖式字样招牌,有丝铺、饼子铺、染房、铁匠铺、竹器店等字样。这条老街,看似平凡。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燕王秦日纲、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政府 代总统李宗仁,曾在这里设过指挥部。大革命时期,在这条街上,红一军、红二十八军,刘 邓大军三纵、六纵指挥部也都曾设在这里。这条饱经苍桑、古韵犹存的老街,是大别山根据 地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见证。[二野六纵司令部旧址] 1947 年 9 月 4 日,刘邓大军六纵政委杜义德率六直属机关,进驻滕家堡,解放了罗北地区。纵队司令部设在老街一农店铺。当时,司令部举派人找到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廖鹏、刘敏,杜 义德听取了他们的漏报后,摊开地图,分析了形势,决定将六纵后勤机关设在滕家堡一带,在前线建立大后方,并嘱咐廖鹏要广泛发动群众支援部队。12 月初,敌人围剿开始,很快 占领了浠水、英山、罗田,并向六纵司令部压缩,杜义德率司令部及后勤机关奉命离开滕家 堡,转移到黄安、黄陂地区。[鄂豫皖南线剿匪指挥部旧址] 1949 年,为围剿窜入鄂豫皖边区的国民党残匪,7 月,独立三师进驻滕家堡。随后,鄂豫皖 南线剿匪总指挥王树声来到滕家堡,决定将指挥部设在二曱街头,就是这所老房子里。[肖方故居]肖方,滕家堡(胜利)洗儿岭村人。家中在滕家堡一曱街头开有一店铺。他在平乡小学读书 期间,一直住在铺中与父为伴。[红一军指挥部旧址] 1930 年 2 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边特区委员会,组建红一军。1930 年 12 月上旬,军 长许继慎与副军长徐向前率红一军攻克罗田县城后,军部进驻滕家堡,设在这里。红一军军 部驻扎滕家堡期间,发布了《告滕家堡群众书》,帮助当地建立了“行动委员会”。一周后,司令部迁驻商南。[店员工会旧址] 店员工会是在本地成立的中共罗田第一个党支部领导下,于 1926 年篇四:韶山红色导游(讲解员)面试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讲解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参观游览。
首先我代表韶山xx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小x,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使大家对韶山和毛主席能更多一些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故居景区,大家右手边这栋青砖灰瓦的房子叫南岸私塾,建于
清朝,原是邹姓人家的祠堂,它是毛主席小时侯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毛主席8岁开始读书,在韶山接受了6年的孔夫子教育,6年时间里换过7所私塾,毛主席在南岸学习了2年,南岸私塾是主席少时读过的私塾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旧址。
主席常念师恩同窗情,建国后还曾邀请过当年的老师同学少时的玩伴去北京做过
客,并借此机会向老师同窗了解家乡的情况。费用开支用得可都是自己的稿费哦!
左边的池塘叫南岸塘,是主席少时游泳的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老先生参观韶 山时,曾指着这口水塘风趣的说道:“主席是少时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啊!”主席一生中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曾以73岁的高龄畅游长江1个多小时,游程近30华里。当年,因为主席的到来,使武汉的人民群众激动不已,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同游一条江,当时整个武汉都沸腾了,长江里都成了激情与欢乐的海洋,从此这一天成为了武汉人民游泳、横渡长江的纪念日。这口小池塘叫荷花塘,夏秋两季,荷叶满塘,荷花盛开,非常漂亮,1993年为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由著名主持人倪萍和赵忠祥主持,当时是在池塘上搭建的舞台,以故居为背景演出的。当年彭丽媛、孙悦、阎维文等著名歌唱家都曾在这里深情献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就是毛主席故居,它位于韶山冲上屋场,它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故居门临绿水、后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当地老百姓称它为“一担柴式的房子”,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根扁担挑着两捆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共有房屋19间,东边13间为主席家,西边5间为邻居家,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1878年毛主席的曾祖父毛四端买下上屋场东边的5间半茅草房,1888年分家时,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分得上屋场的房子,于是由东茅塘迁到这里。经过毛家几代人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于1918年建成现状。毛主席在这里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于1910年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寻找革命的真理,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房子遭到损坏,部分家具被劫走和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多次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大家看到的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木匾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 4月2日题写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两家共用的堂屋。堂屋在农村是宴请客人,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
这里的桌子、板凳和神龛都是原物。神龛是用于供奉祖宗牌位和神像的,1959年主席回
到故居时,一跨进门槛就看到了神龛,他风趣的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主席的母亲终身信佛,每到初一、十五就带着孩子们在这里烧香拜佛敬祖,主席受母亲的影响也曾在这里烧过香拜过佛,但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主席越来越不相信神佛了,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是1959年主席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居与乡亲们亲切交谈时照的合影,中间这位是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左边的这位是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1959年主席回到家乡,总共住了三天。除了探望乡梓,也有强烈的调查访问的目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还在长沙时,他就对负责安全工作的罗瑞卿约法三章:“
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拍公安人员去;
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
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在这3天里,他拜谒父母坟和宗祠,探望旧居和邻里,看望韶山学校的师生,到韶山水库游泳,宴请父老乡亲,赋诗抒怀??,时时处处,桑梓之情溢于言表;他开展调查访问,召集座谈会,与陪同人员谈革命历史和读书方法,同乡亲们讨论水稻密植??,桩桩件件,百姓冷暖总在心头。
接下来这一间是退堂屋,退堂屋就是“堂屋退后半间屋”的意思,主席小时候经常 在这里帮助父母劳动,这个水桶是原物。这口灶是专门用来煮猪食的。
这间是厨房,请看这口灶,过去的灶多用泥砖砌成,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主席回家时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口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到:“主席,您看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主席点点头说:“像还是像,就是现代化了一点!”主席所说的“现代化”是指有了水泥和石灰的成分。水缸和碗柜是原物。
这是火堂,用来烧柴取暖的,这个挂钩叫“炉膛钩”,可上下活动,是用来挂壶烧
水或挂锅煮饭的,上面这个竹编,可放鱼、肉,利用下面的烟来熏制腊鱼、腊肉。1921年春主席回到韶山,曾在这里利用烤火的机会教育亲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把全家亲人引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韶山共有革命烈士148名,主席一家为革命就牺牲了六位亲人!这样伟大的革命家庭、这样伟大的人民领袖难道不值得我们人民群众钦佩敬仰吗?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横屋,横屋是吃饭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餐厅,桌子是原物。1925年、1927年主席回韶山开展和考察农民运动时,召集党的干部、有经验的农民和农民骨干,在这里以打牌和下棋为掩护开调查会、宣传革命道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些资料就是在这里收集、整理的,上面的燕子窝是复制的,在农村有燕子进家筑窝代表吉祥,寓意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这是主席父母亲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就是诞生在这里。主席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年青时因家境贫困,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在务农的同时还做谷米和生猪等生意,攒积钱财,还清父辈所欠债务,买田建房,家境逐渐好起来,1920年1月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母亲文氏生于1867年,湖南湘乡人,在家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1919 年10月因患淋巴腺炎去世,享年52年。1959年主席回故居时望着父母的照片说道:“我长得还是挺像我母亲的”,“要是现在就好了,现在就不会过世的这么早了!”两位老人过世前后相隔不足一百天。这些家具大都是原物。
这是毛主席的卧室,这是主席和母亲及两个弟弟于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
主席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到长沙治病,所以母子4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这也是主席母亲生平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主席的母亲就是在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主席外婆家的珍藏,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岸英、岸青于1924年的合影。请看上面有个小阁楼,1925年中共韶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里成立的,1925年6月毛主席介绍毛新枚、李耿候、钟志申、庞叔侃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毛富轩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来这五个同志都为革命英勇牺牲了!中共韶山支部是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
这里是主席家放农具的地方,主席6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曾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是原物。
这间小屋是碓屋,碓屋是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地方。里面有谷推子、碓、风车和米筛。1959年主席回故居时曾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陪同人员表演如何使用碓。这是谷仓,遇上收成好的年份,全年最多能打粮食80余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
这里是牛栏。
这里是柴屋,主席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打来的柴就放在这里。这间是主席的小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1973年邓小平同志来故居参观时曾深情的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大弟毛泽民生于1896年,性格和长相非常像他父亲,有经济头脑,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1921年参加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党的经济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担任边区国民经济部部长,1932年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他所采用的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和零存整取储蓄的三种储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财政厅代理厅长和民政厅厅长,1942年被国民党软禁,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的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时年47岁。走出故居,我们看到这有一个晒谷场。一年秋收,昏天黑地,暴雨即临。少年毛
泽东赶在雨前帮助邻居毛四阿婆收藏稻谷,自家晒着的谷子却让暴雨给冲走了不少。父亲见此生气得直嚷嚷:你到底在哪家的炉锅里吃饭?
毛泽东想自家粮食年年吃不完,即便冲走一些也碍不了大事。邻居家的粮食本来就少,冲走了就必定挨饿。于是,他顶撞了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强词夺理更加恼火,一边
骂一边追打儿子。毛泽东被追急了,纵身跳进南岸池塘里,不肯上岸。后来还是亲邻好友美言相劝,他才悻悻回家。
夜里,母亲疼爱儿子,却又拗不过固执的丈夫,便独自对着堂屋南墙的神龛默默许愿,希望儿子心平气和时能向父亲磕头认错,使父子俩和好如初。毛泽东却左右不肯答应。后来他见母亲许久还在伤心不语,他才很不情愿地跪下一只脚,诚恳而委屈地对母亲说:“这不是我的过,是娘你要我跪,我才跪。我跪下的这只脚是娘的,站着的是爹的。娘也处处心疼穷人,我只帮娘跪。”主席从小就对贫苦大众有着深深的了解,当他带领着千千万万贫苦的人民建设了新中国后,他依然没有改变少年时的那份对贫苦群众的关爱。
站在这个晒谷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下面有大片的良田,这些地都是主席少年时代
耕种过的。1959年6月25日主席回到了故乡韶山,6月26日,他来到了故居,当主席看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他和当地群众讨论起了水稻密植、伙食口粮等问题,并且走进了邻居李文贵的家,和他拉起了家常,问长问短,问寒问暖,问他田里的稻谷亩产多少斤。主席的到来,主席的和蔼可亲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共和国的领袖就是这样的,一点也不会显摆他的身价,无论身处何处,心中想着装着的首先都是人民群众!
这不由让我想起早些天,习主席前往河北省调研指导这件事。7月11日,习主席
到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内的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伫立展板前,习近平一一对照着
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之后又说,我们的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
又好比7月2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那天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
面。习总书记卷起裤腿,打着雨伞,来到考察地点了解情况。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他却似乎浑然不知,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国家领导人卷着裤腿,似乎有些 “不顾形象”,然而总书记对形象的理解却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干部的形象在于实干,在于真实。能够推动工作、能够深入实际,能够不畏困难、能够不矫揉造作,就是最有说服力、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干部形象。这也是对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最真实的实践。
朋友们,纵观建国以来这几十年的发展,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祖国是真正
做到了“保持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啊!
故居参观结束了,请大家自由拍照合影,稍后我们继续参观下一景点。
铜像广场讲解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毛主席的家乡——美丽的韶山!我是韶山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
游小×,非常荣幸能够带领大家瞻仰参观毛主席故里,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伟人故里的风光,追寻伟人成长的足迹,感怀伟人崇高的风范吧!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毛泽东广场,这是广场的入口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块大的景观文化石产自广东的英德,材质是黄石,石头上镌刻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几个红色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的。从石头的形状来看,这个景观文化石像一只昂首的雄鸡,毛主席的诗词当中有一句:“雄鸡一唱天下白”,由此表达了我们家乡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缅怀和感恩之情!在石头的旁边有着一棵漂亮的迎客松,表达着韶山人民对各位到来的欢迎之意!“三分长相,七分想象”,大家也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这棵迎客松是不是很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呢?与雄鸡石刚好构成了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和谐韶山的美丽图景。
绕过雄鸡石我们来到了瞻仰大道,韶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革命纪念
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广场周围绿化区的植物是以“四季见红”来配置的,乔木,灌木相结合。整个广场的绿化配比是以本地植物为主,多种名贵树种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毛泽东广场原名毛主席铜像广场,最早建于1993年,原有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2008 年,经中央批准,广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大道两旁有对称的六处小景观石,分别题刻着毛主席一生众多杰出诗词作品中的代
表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广场原名毛主席铜像广场,最早建于1993年,受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原有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为了解决原有广场交通安全性不强,铜像中心性不强,纪念集会功能不强,周围绿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广场建成15年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整个改扩建工程是在2008年三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同意的。按照改扩建方案,韶山毛泽东广场在原有广场和绿化区域基础上新征用地31亩,使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毛泽东主席的这尊铜像是在2008年的10月18日凌晨3时25分,从旧基座上被缓缓提起,30分钟后平稳地安放在新基座上,由原位向西南移动84、5米,逆时针转向59度,形成为东偏北51.5度。移位后的毛泽东铜像背靠韶峰,面向故居。而毛泽东广场的整个改扩建工程在2008年12月20日完工。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场的纪念空间,这里的面积约5950平方米,长88米,与上一层的参观空间相差12级台阶。该区域主要供游客疏散、纪念活动、集会。上面一层的参观空间面积约1700平方米,与瞻仰空间相差12级台阶,主要供游客留影及大型纪念活动的表演舞台使用。现在我们来到的广场的瞻仰空间面积约1112平方米,铺地面积约885平方米。铜像三面环绕56株雪松,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厚实壮观的背景林篇五:红色导游讲解技巧
红色旅游导游讲解技巧
一、解说六大原则
1.任何解说活动若不能喝游客的性格或经验有关将是枯燥的 2.资讯不是解说,解说是根据资讯形成的启示,但是两者完全不同 3.解说是一种结合多种人文科学的艺术 4.解说的目的不是教导而是启发 5.解说必须针对整体陈述,而非片面肢节的部分 6.针对儿童解说时要有根本上完全不同的做法
二、解说方程式
(kr+ka)+at=ao kr、对资源的知识 ka、对游客的知识 at、解说的适当技巧 ao、解说机会
解说方法:熟悉内容,了解观众需要,确定讲解重点,推敲表述方法,引导讲解,反馈信息
三、解说三层次
1、熟悉背诵
2、因人施讲
3、讲解技巧
四、红色导游讲解特点
指导性、激发性、思想性、灵活性、艺术性
五、红色旅游讲解的作用
1、传播革命知识、解除历史疑惑
2、沟通多元思想
3、沟通真挚感情
4、增强爱国情感
六、讲解基本要求
1、准确
2、清晰
3、生动
4、灵活
七、讲解技巧
(一)讲解技巧——文字语言
1、文字语言的使用
(1)红色导游讲解稿基本要求
·观点正确、脉络清晰
·史物结合、言之有据
·简明扼要、有情有趣
·对象明确、程度适宜
·思想性 科学性 知识性 艺术性 针对性(2)导游讲解文字语言使用应该注重问题
·使用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词,少用书面和文言词
·多用断句,少用长句
·使用普通话,不用方言
·不用“同音异义”、“同语异义”的词
例如:
上吊——上调 走进——走近
全部——全不 治病——致病
中年——终年 失礼——施礼
爱人 开刀
·多用双音节、多音节词,少用单音节词
例如:
但——但是 因——因为
或——或者 为——为了
已——已经 曾——曾经
·多用开口音,少用“合口”、“齐齿”、“惙口”音
例如:
估计——大概 屋子——房子
与——和 取——拿 瞧——看
立即——马上
·少用专用词和术语,不用通用的简称,慎用外来语
·慎用倒转句
(二)讲解技巧——有声语言
1、有声语言的基本要求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优美悦耳、语句准确流利易懂、语调节奏恰当、切、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
·胸腹联合呼吸(快吸慢呼)
3、吐字归音(绕口令训练)
辨音口诀
学好声韵辨四声 阴阳上去要分明
部位方法需找准 开齐和撮属口型
双唇班报必百波 舌尖当地斗点丁
舌根高狗坑更故 舌面积结教尖晶
翘舌主争真知照平舌自责早在增
擦音发翻分飞复 送气茶柴产彻称
嘴撮需学寻徐句 齐齿一优摇业英
前鼻恩因烟弯稳 后鼻昂迎中拥生
咬紧字音归字尾 阴阳上去记变声
循序渐进坚持练 不难达到纯和清
4、需要注意问题
·字音:z-zh c-ch y-r q-ch z-j a-e j、q、x-z、c、s ·声调: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
语言自然贴
调值:5-5 3-5 2-1-4 5-1 ·多音字、轻声、儿化音、“一”“啊”的音变
5、口语讲解技巧
(1)重音:犹如人的食指,它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以引起观众的注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重音分类
·语法重音
·逻辑重音
·感情重音
(3)重音表达
·加强重音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拖长字音
崔成杰忍着剧痛,拖着断腿一寸一寸地向前爬着!
·重音轻读
江姐吃了一惊: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呢? ·提高音高
刘殿哲忍住疼痛,使出全身力气,第三次艰难的站起来!
·一字一顿
英雄走了,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提示:综合使用、切记单
一、加强对比、适当协调、注意变化、避免呆板
(4)停顿类型
·换气停顿
·结构停顿
·语意停顿
·心理停顿
(5)停连位置的确定
·准确理解语句意思
·正确分析语句结构
·恰当体会情景神态
例如,连长,请把我的断腿埋在阵地上,让他和战友们在一起!
·合理利用标点符号
顿号<逗号<冒号,分号<问号,叹号和句号
(6)语调
·讲解语调的类型
①平直调:一般多用于叙述、说明,表现平静,严肃
②高升调:由低到高,一般用于号召、命令,强化反问、设问,表肯定、自信
③降抑调:前高后低,表庄重、自信、感叹、请求
④曲折调:表说话拐弯、讽刺、幽默
·语调的表情作用——情感的晴雨表
抑扬变化,错落有致
(7)语气和节奏
·语气类型 ①陈述:叙述,判断
②疑问:疑问,征询
③祈使:命令,请求
④感叹:惊讶,感叹
·节奏:指在讲解过程中,对语速及语言韵律的巧妙把握,表现快慢缓急,轻
重强弱等
·节奏类型:
①轻快:语速快,跃动感
②低沉:音量低而缓,语势有迟缓感
③舒缓:表现安静,舒畅,语速轻缓,语势悠长
④高亢:兴奋激动,语速快,音量大
⑤紧张:音重,有力度,语速快语势有催迫感
·讲解节奏的确定
①看讲解内容(快而不慢,慢而不散)
例如:一列火车飞驰而过(快)
他一步一步的挪动(慢)
②看讲解效果(强弱有别,急缓有致)
③看参观对象
例如:青年人——反映敏捷,节奏快
老年人——放慢节奏
(三)讲解技巧——态势语言
1、讲解的态势语言
指讲解员的仪表、姿态、眼神及面部表情、手势和讲解杆的运用、讲解取位和身体线条等。
2、导游讲解员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
女性:尽量展现稳重、贤淑、典雅、端庄而不失敏捷个性风采,充分体现东方女性的温柔含蓄之美。
第二篇:红色娘子军雕像导游词
名闻遐迩的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于1931年5月1日成立,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史上一支特别的妇女武装队伍。在艰苦的革斗争岁月里,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战斗在琼海市、万宁市一带,为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红色娘子军”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面红旗,是海南人民、特别是海南妇女的光荣和骄傲。电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上演。更使历史上的这一支妇女革命武装队伍名扬四海,妇孺皆知。为了纪念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业绩,发扬她们的革命精神,原中共琼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决定为之建立纪念雕像。
红色娘子军纪念雕像于1985年8月1日落成揭幕。雕像高3.7米,连同底座共6.8米,以花岗岩雕成。底座为六角台座,正面镶嵌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红色娘子军”五个大字,后面嵌亏介绍红色娘子军不朽历史功勋的碑文。雕像的作者是中国美术馆琼海藉雕塑家崔开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刘林,由北京市建筑工艺雕塑厂著雕塑家陆三男来琼执雕。雕像是一位娘子军战士形象,头戴五星八角帽,身穿戎装短裤,肩挎步枪,身背笠,腿打绑带,两眼远眺,再现了三十年代红色娘子军战士的英姿,既有历史纪念意义,又是雕刻艺术的精品。
雕像矗立在万泉河畔琼海市府所在地加积镇南门广场上。东线高速公路没有建成时,从海口到三亚都要路经此地,许多人都会在此驻足观瞻。现在旅游团队到此者仍络绎不断,许多到海南旅游者都慕名而来。
健在的红色娘子军战士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她们受到海南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照 顾,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并且不时参加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据说1985年雕像落成揭幕的那天,有34位红色娘子军连老战士前来参加典礼,原红色娘子军一连指导员王时香还在揭幕典礼上讲话。
| 天涯海角导游词 | 东坡书院导游词 | 亚龙湾导游词 | 蜈支洲岛导游词
近年来,又在位于东线高速公路近处的温泉镇建设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接待游客。纪念园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由和平广场、纪念广场、红色娘子军陈列馆、椰林寨、旅游服务功能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融热带风情园林、大型雕塑及其他纪念设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纪念园区。
第三篇: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导游词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景区解说词
驿道
亲爱的游客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观光旅游,我是讲解员~~~~~~。
我们面前这个小山村就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距沂南县城西北23公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常山庄村四面环山,群山相连,只要在各个山头放一个哨兵,便可以一哨观天下,进退任我行,不要说一支部队,就是一个人从这里路过我们也看的清清楚楚。所以说此地藏龙卧虎,易守难攻,是我抗战的战略要地。
如果说到历史,首先要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在徂徕山领导起义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并明确指出:山东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尤其是以蒙阴、莒县等广大地区为重心,而常山庄这一带恰为蒙阴至莒县的中心。
随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等一系列决策,首先派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率高克亭等50余名军事干部和地方工作干部到山东,随后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又委派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红军将领张经武率部分红军干部、长期在白区工作的党员干部以及部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学员近200人到达沂南,接着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23个团,共2.45万人,地方武装1万余人。同时,统一指挥山东各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而拉开了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序幕,使这里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
进入这个大门,就进入了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
进门之后大家看到这座山就叫常山,整个村子靠山而建,因此就因山而得名叫常山庄村。这片是根据当地老百姓房屋改造成为的八路军食堂,可以为大家提供食宿,左边是一条深沟,围墙外边就是常山庄居民现在居住的村落。从1938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同志曾经说:“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
站在三孔桥上,我们看到北边这一大片的青石林,可谓是我们常山庄独有的一片景观,当地老百姓叫它黑石沟。沿着这个黑石沟往北100米的位置,有一个地道口,是当年这里的百姓掩护八路军救护伤员的地方,现在仅剩一个洞口,但还可容纳10多人。
前边这个书写着马牧池三个字的石碑,是为了方便拍摄影片而立起的道具石碑。马牧池是这里乡镇的名字,常山庄就是属于马牧池乡。关于马牧池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山区一般都缺水,但是这条小河却常年有水,古时候来往的商人都在这里歇脚饮马,大家垒坝拦水,修起了一个个饮马的池子,称牧马池或饮马池。后来就有个马牧池这个地名。
整个影视基地所拍摄的都是一些30、40年代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所以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都是大家眼前这些茅草屋石头墙,所有房屋都是用当地石块建成的,咱们眼前的这些石头墙当地称之为“干插墙”。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临沂市委宣传部要拍摄一部反映沂蒙人民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沂蒙》,剧组历时三个月,在沂蒙山区走遍了6个县200多个村庄,最终将《沂蒙》的拍摄基地选定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不但地形独特而且还完整的保存了当年抗战时期的古村风貌。在这里先后拍摄了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电视剧《沂蒙》《娘》等20余部影视剧。《沂蒙》荣获了2009年央视“优秀首播剧奖”、“最高收视率奖”和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沂蒙六姐妹》荣获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电影华表奖和泰山文艺奖一等奖;《斗牛》荣获46届台湾金马奖。这些生长在石头缝中的百年老树和这些石头房屋,古朴沧桑,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沂蒙人民奋起抗战的历史。
随着拍摄影片的不断播出,这里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热情的观众在追寻当年革命斗争的遗迹,寻找当年那段真实感人故事的同时,纷纷到这里来观光,使这里既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又有着丰富的人气。
前边这座牌坊,叫做枕沂牌坊。东边这面书写着“枕沂”两个字,意思是说头枕沂河;另一面书写着“叩蒙”两个字,意思是叩拜蒙山。站在我们这个地方往东60里就是沂蒙母亲河沂河,往西80里就是蒙山。枕沂和叩蒙表达了沂蒙人民对蒙山沂水的敬仰之情。
穿过牌坊我们看到左边是“沂蒙大戏台”过去村里开会放电影或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都到这里集合。这也是许多知名影视剧经常用到的一个场景地,像沂蒙电视剧中选村长的剧情还有电影斗牛中父老乡亲排队抓豆子都是在这个地方拍摄完成的。
对面这个院落就是沂蒙电视剧中地主李忠奉的家,我们叫它东家大院。大家里边请„..这边是东厢房,墙壁上展示的就是在我们影视基地内拍摄的一小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剧,像黄渤、闫妮主演的电影《斗牛》,就是荣获了第46届金马奖;这部是由斯琴高娃、宋春丽主演的电视剧《娘》,大家看过的应该还有《平原枪声》、《地道英雄》、《诱杀》等,整个影视基地累计到现在拍摄了有20多部影视剧,因此常山庄村又被人们称之为“山东的山村好莱坞”。出来之后带大家参观一下剧中地主的前厅,这就是地主李忠奉专门用于接待客人的一个前厅,东边是一间非常古朴的小书房,走出这个门我们大家就进入了后院,在后院东家大院简介中的这副剧照就是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拍摄的,说的是日本侵略者要求地主李忠奉交出粮食的时候,李忠奉和他的夫人为了保护全村的老百姓和八路军的粮食选择了在这个院落这个台阶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了。通过这个场景的拍摄,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老区的地主也是一个爱国爱民非常开明的好地主。踏上台阶后带大家参观的就是剧中地主家专门用于居住的后厅,东边那间是地主家的餐厅,西边那间是地主家的寝室。剧中的地主李忠奉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地主,因为他把仅有的两个儿子分别送往了两个不同的部队,一个在延安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参加了国民党。出门之后带大家从这个三层哨楼的底部穿过。这个小哨楼就是后来因为拍摄影视剧的需要后期建起的,正规来说它应该算是富人家小姐用于看戏的观戏台或者绣楼,只是剧中地主家没有女儿,所以这个绣楼在这的作用就是个站岗放哨的哨楼了,目前这个三层哨楼是整个常山庄最高的建筑物,如果站在它的顶上是可以看到整个常山庄的村貌了。像是西厢房内为大家展示的就是42集电视剧《沂蒙》和电影《沂蒙六姐妹》的部分剧照,这两部影视剧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沂蒙老区真实存在的。
参观完东家大院后,带游客朋友们去参观一个我们沂蒙老区独有的物件——专门用于烙煎饼的鏊子。
展示在这个院内的鏊子是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顶鏊子,它是为了参加2010年好客山东贺年会而专门打造的一顶参展鏊子,直径是2010毫米,重量是2010斤,这副照片就是当时烙煎饼的实景照片,当时4位妇女共同合作,所烙出的煎饼重达约有6斤。周围这些小展板展示的就是沂蒙老区传统的鏊子和烙煎饼的多种方法。展示煎饼鏊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小米加步枪的话,那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沂蒙山区的煎饼是功不可没的。大家走这边„„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以及《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跟着共产党走是一首歌的名字,这首歌就诞生在我们沂南,全国军民唱着这首歌跟随共产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请大家到馆内参观。
当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西方列强把殖民地瓜分完毕的时候,封建、闭关自守的旧中国宛如一艘迷失方向的航船,不知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像灯塔一样,照亮了黎明前的海洋,像舵手一样,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沂南就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4年沂南县苏村镇门家庵子村青年刘鸣銮考入上海大学,接受了共产党的教诲和熏陶,以后每次回乡省亲便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都是由他带到沂南的,1925年,刘鸣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沂南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7年,沂南县一批土生土长的进步知识分子,也相继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像苏村镇北良水的杜润芳、还有依汶朱家里庄的朱寿年等等。这时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土地革命时期,沂南党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基地主要集中在苏村司马一带与朱家里庄周围。
1928年省委特派员孙兆鹏来沂南开展工作,在30多个村庄发展了党员,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蓬勃兴起,特别是在苏村镇一带,在司马村农民运动领袖徐相南的领导下,农民们拆庙宇、砸神像、剪辫子、动员妇女放脚、打击土豪劣绅这在沂蒙山区屈指可数。
1928年,以朱寿年为主要负责人的朱家里庄党小组成立,这是沂南县最早的党组织,当时的旧址就在这里,朱寿年后来还被选为当时管辖沂南的沂水县委书记,说起来应该是我们沂南县第一位县委书记。
1929年夏,沂水县委遭到破坏,这就是成立在司马村当时的旧址,县委书记朱寿年与一批共产党人被捕,徐相南壮烈牺牲,他的父亲徐丁谊在儿子牺牲后,把徐相南的遗体放在一个闲院子里不埋,并发下誓言“共产党不胜利,就不给儿子出殡”。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以先进文化武装的共产党人必将取得胜利,尽管这个胜利还十分遥远,但这一天必将到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老人写下了“对面灵山存八宝,一家五抗无限乐,抗战到底”的春联。1947年,沂南县委为徐相南出殡下葬后,老人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当沂南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战友的血迹,为寻找上级党而远离家乡,分赴祖国各地,继续进行当的工作,涌现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
王光伟,沂南县苏村镇人,193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任国家纪委副主任,在白色恐怖下,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于河北、河南等地,在党的地下工作战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鸿钧,著名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主角的原型之一。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进行地下报务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前被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杀害,时年38岁。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实践唤起了人民大众,沂南儿女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置身于民族的解放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关注山东的战局,毛主席做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八路军各部挺进沂蒙山区。
1938年11月,张经武等200人到达沂南,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115师挺进山东;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抵达沂南,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
不仅军队进驻沂南境内,当时许多群团机关均集于此,沂南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敌后抗日战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沂南也成为中共山东分局的直属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曾在我们沂南成立的、驻守过的群团机关。
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山东后,为解决抗日干部之不足,建立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1938年8月,第二期培训班开始随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进驻我们沂南的岸堤,当时称岸堤干校,此后又举办了3期,为地方和军队培养和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干部。这就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旧址。1940年1月,抗大一分校来鲁,迁至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于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干部大学所属的几所分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行军转移和参加战斗最多的一个分校。迁至山东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为根据地建设和党组织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到这,还要说说咱们中共山东分局党校,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委党校的前身,为提高广大干部党员的政治素质,中共山东分局于1938年10月在岸堤镇西北的白佛寺创办党校,这是旧址。当时共开办5期党训,培养学员1000余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沂南人的骄傲。
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还有很多。
1939年,日寇夏季扫荡之后,大众日报社几经辗转,于初冬来到了马牧池的东辛庄,在这里工作、战斗了1年左右的时间,与周围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当时的大众日报社就安在了孙长祥老人的家里。
1940年2月,由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领导的北海银行随部队迁来沂南,驻守马牧池一带近8年时间,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帮助下,与日、伪、顽、匪浴血抗战,为整个山东及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中外人士视为奇迹,1948年。中央就以北海银行、华北银行、西北银行为基础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
为沟通山东各战区的通讯联络,更有效的打击侵略者,1942年2月7日,在距离常山庄1公里的双泉裕子村诞生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是山东省第一个邮政组织,也就是现在邮局的前身。已故国家邮电部副部长赵志刚同志任第一任局长。山东战邮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在频繁的战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伴随着成立了很所的学校,像:山东省财政经济学校、山东公学等等,革命文化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人民充分的发动了起来,为迎接艰苦抗战的岁月到来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及消灭蒋家王朝,做好了思想准备。
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各界代表300余人,在沂南县青驼镇古寺召开了联合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省政府的前身,在当时全国的19块根据地中,战工会是唯一一个管辖全省的抗日民主政权。
这就是当时开会时的场景。
当时的会场就设在庙门外两株大白果树之间,搭了大棚席,排上不带靠背的板凳,十分简陋。代表们就住在周围的村子里,一天3顿就在露天树下就餐,大会开了1个月,驻地群众热情支持,站岗放哨,保卫会场,为大会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会后,沂南县在青驼寺会议旧址前立碑纪念,1940年冬,日寇扫荡时将古庙烧毁,将其中一棵白果树烧死,碑也被毁坏,所以现在战工会旧址只剩下了一棵白果树。
1990年值战工会成立50周年,山东省政府拨专款建立纪念馆,建起了纪念碑,纪念碑总高8.5米,平面呈“工”字型,立面碑帽以“山”字为主体,寓意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这次纪念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谷牧同志亲自到会参加了本次纪念活动。
在这里我们看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持下,才有了沂蒙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断激励着更多的英雄儿女加入革命大潮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我们沂南县诞生了《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这首歌是由沙洪和王久鸣创作的。他们二人随抗大一分校来鲁之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二人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词曲的创作。
10分钟的创作看似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1940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们二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年轻的共产党的坚强和伟大,真切的感受到沂蒙人民舍家为国的抗日热情,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就是老百姓的领路人、带头人、贴心人。创作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就像沙洪说的:“这不是写出来的,是从我心中迸发出来的”。
这就是这首歌最早的出版物,当时这首歌歌名叫《你是灯塔》。在歌词中,把党比作“灯塔”、“舵手”,歌颂党是领导的“核心”,代表着抗战的“方向”。这些形象和概念,都是当时整个抗日形式的真实反映。这首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在解放区、国民党统治区传唱开来,一直传唱到江淮一带的新四军地区。1946年,新四军北撤到山东时,沙洪在上海秘密入党时,在宣誓会上唱的就是这首歌。
2002年,沂南县孙祖镇党委和政府投资在东高庄建立了一座“灯塔”——就是刻着这首歌词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上面的题词是由原山东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李子超题写的。
沙洪一直都眷恋着沂蒙山,曾多次回来沂南。这些就是他回来看望沂蒙人民的一些场景。
2004年1月21日,沙洪因病谢世,享年84岁,遵照其本人的遗愿,他的爱人姚明携子女,将他的部分骨灰葬在“灯塔”前。
这首歌后来更名为《跟着共产党走》,正是唱着这首歌,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寇,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起《跟着共产党走》,那高昂、流畅的旋律,不仅激荡在雄伟的天安门上空,也激荡在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90年弹指一挥间,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设富强祖国的光辉历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跟着共产党走。
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
人民子弟兵是革命战争年代民拥军的亲切称谓,他们在沂蒙山这块热土上抛头颅、撒热血,这个场馆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艰苦奋斗与流血牺牲,也是对建立起丰功伟绩的人民子弟兵最好的敬礼。
《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这个馆名是由华南将军题写的。大家里边请„„
这里展示了当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工作和战斗的200多位将帅和近百位的高级干部。1955年至1988年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位将军中,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过的就有400多位。
这里跟各位简单介绍几位将帅。
进门大家看到的就是当年毛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高度评价。
我们看到,这面墙壁上展示的,就是曾经在我们沂蒙山区战斗和生活过的三位元帅和两位大将,分别是: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和张云逸。
首先给大家介绍罗荣桓元帅:罗荣桓1939年3月和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直到1945年10月,率山东军区部队到达东北。7度寒暑,罗荣桓领导根据地军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主席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方,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罗荣桓在沂蒙山区经历过大小战斗无数次,最为神奇的就是发生在我们沂南县的“留田突围”。那场战役在罗荣桓的周密部署下,我军只用了一夜时间,没放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安全的突破了两万日寇三道严密封锁线,转危为安。这真是一个奇迹。当时跟随115师一起突围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称赞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是一次“无声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荣桓转战东北。陈毅、粟裕具体指挥了山东的解放战争。
这位是粟裕大将:粟裕是我军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之一,他是1947年进入山东的。由他指挥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就是孟良崮战役,被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场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震撼了国民党统治中心,扭转山东战局。毛主席曾对粟裕说过“这场战役,中国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这两面墙壁展示的是18位上将。
给大家介绍一位目前唯一健在的红军上将万海峰:孟良崮战役前夕,他是华东野战军六纵54团的团长,接到命令后从平邑南率团昼夜兼程240里到达垛庄,按时穿过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两敌的结合部,敌军根本就没有想到,背后会杀出这样一支奇兵,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占领了垛庄,随后一直攻到六零零高地。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万海峰功不可没。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
这些上将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有迟浩田,山东招远人。他对我们沂蒙山区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当时是华野9纵的连指导员,在战斗中深受重伤,被当地的一位红嫂用乳汁救活,他曾9次来我们沂蒙山区寻找当年乳汁救他的大嫂,前几次寻找均无结果,当他第9次再到这里寻找的时候,当地一位大娘拉着他的手说道:“大兄弟,像你所说的这样的事情,抗战时期,在我们沂蒙山区到处都是,像俺们这把年纪的人谁都做过,你还寻个啥啊”。从那之后,他就不再刻意寻找,而把这里当成他的再生地。每年都来这里看望老区的人民。
这边展出的是37位中将:
大家知道,京剧《沙家浜》中的指导员郭建光的创作原型是谁吗?就是这位刘飞中将。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39年9月,他时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自己也身负重伤。之后,他同一批伤员被安排在阳澄湖畔疏散养伤。这批伤病员后来有的陆续归队,有的不幸被敌人抓去杀害,最后集中到刘飞身边的只36名伤病员。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边隐蔽养伤,一边抓住机会打击敌人,不到半年时间又拉起了一支有两三千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受到了陈毅的高度赞扬。后来这段故事被搬上了舞台,刘飞也就成了从沙家浜中走出的郭建光。
这边还有我们山东沂南的一位中将:李连秀;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我们这位张仁初中将;这位是张经武中将,他是最早到达我们沂南的红军将领之一。
从这里开始到下一个展馆,展出的是145位少将的简介。
这位就是为我们这个将帅纪念馆题名的华楠少将,他也是最早跟随张经武来我们沂南的。
从这边,我们进入第二个展馆。这个展馆展出的都是少将的简介
这位是周长胜将军,115师教导旅十三团团长,1942年3月,周长胜亲自率部护送刘少奇到山东,在陇海路南赵庄,与前来迎接的115师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的部队汇合。刘少奇和随行人员在他们的带领下,顺利到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毛主席对刘少奇的山东之行极为重视。刘少奇出发之后,毛主席就致电陈毅和华中局:“护卫少奇的手枪班须是强有力的,须有得力干部为骨干,须加挑选与训练。”可见,周长胜和曾国华以及他们率领的部下,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优秀子弟兵。
给大家介绍一位老资格的少将,他就是曾三进三出我们沂蒙山区的袁也烈将军。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同毛主席是同校校友,曾经聆听过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演讲,跟随过周总理、邓小平,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可以说以袁也烈的资格和功绩,是可以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只是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是海军副参谋长,因此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袁也烈曾说:“我从参加革命的时候开始,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了救国救民,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从来没有想到要当什么官。党给我的荣誉和待遇,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我们到第三展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在沂蒙山区战斗工作的党政机关高级干部。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曾经在沂蒙山区这块热土上,同人民将帅并肩战斗。他们是沂蒙人民心目中指挥若定、率队冲锋的领导,是不穿军装的将军!
这位是刘少奇同志,他在沂蒙山区工作、生活、战斗过三个多月时间,为解决山东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咱们前面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日、伪、顽夹击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山东根据地的工作,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分局领导之间团结协助不够,工作中存在缺点错误,特别是大青山战斗,我们遭受了重大损失。针对山东根据地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考虑到事关重大,任务艰巨,便委托刘少奇在从新四军回延安的途中,代表中央到山东解决问题。1942年3月中旬离开苏北,4月上旬,到达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所在地临沭县朱繁村,到1942年8月初离开山东,前后近四个月时间。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统一了山东高级干部的认识,端正了山东党的工作路线,树立了对敌斗争的坚强信念,帮助山东根据地确定了今后工作的总方针和各项任务,使山东根据地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给大家介绍一位我们沂南的老乡李子超同志,他曾经任过沂南县委副书记,和山东省委书记,是他第一个把红嫂的故事讲给作家刘知侠听,刘知侠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这才使得红嫂的故事名扬天下。
这位是我们的原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同志,就是他曾经说过:“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是沂蒙、沂蒙的中心是沂南、沂南的中心是常山。”
院子里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将帅们的题词。这些自然天成,形状各异,美不胜收的石碑,就取材于当地的石料。
我们看到雕像上这四位,是三位元帅,一位大将。从东往西依次是徐向前、罗荣恒、陈毅、粟裕。
接下来咱们去参观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
各位学员,我们来到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青壮年男儿,跟随着战斗开往前线,广大妇女们肩负起拥军支前的伟大使命,她们像男儿们一样,为革命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这边大石块上的题词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在1990年来我们沂蒙山区看望“红嫂原型”明德英时题写的,“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门上悬挂着的馆名是由中央办公厅命名,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题写的。
《红嫂纪念馆》共分8个部分,10个展馆 我们先到第一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馆。我们看过的电影或戏剧等文艺作品中的“红嫂”,原型就是沂南县的明德英。院内这尊铜像就是当年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故事,像这样的事情,在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区可以说是随处可见。
我们一起到馆内参观„„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毛泽东作出了“派兵去山东”的英明决策。
从1938年到1940年,为抵抗日寇的入侵八路军各部挺入沂蒙山区。
这是抗战最艰苦时期的沂蒙革命根据地,当时的根据地只剩下常山庄以及周围的几十个村庄(也就是咱们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个地方),这片根据地,在那个时候被人们称之为“一枪可以打透的根据地”。
为什么在最艰苦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打不垮、摧不毁的革命根据地中心呢?一方面是党的英明领导,党政军领导干部的指挥若定,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的鼎力相助,没有群众的掩护支持我们根本做不到。
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艰苦的时期,涌现出了我们的“红嫂原型”明德英。这位就是明德英老人家,她是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在1岁的时候由于生病成了哑巴,后来嫁给马牧池乡横河村的李开田。夫妻二人在村里以看林为生。
这边展示的是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
1941年11月4日晚,日军集结大量兵力突然包围了驻扎在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位八路军战士掩护首长和机关撤退后,身受重伤,转移到明德英看护的李家林里。当时,明德英正抱着孩子在家门前晒太阳,看到这种情形她急忙把受伤的战士拽进屋里,按倒在床上,蒙上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很快,两个日本兵就追到她家门前。鬼子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问这个八路跑到哪里去了?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小鬼子信以为真,径直向西追去。敌人走后,她把战士背到一个空坟子里藏起来,这时候她看到战士由于流血过多,已昏过去了,他嘴唇干裂,不时地轻微颤动,像是要水喝,生命垂危。为了救人,这个时候来不及多想,她打破了封建思想解开衣襟把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干涸的嘴里,之后全家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后使其康复归队。
这是1956年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与他们救助的另一位八路军伤员庄新民在上海时候的合影。
明德英这一生对部队上的感情相当深厚,先后把自己的大儿子,小女儿和长孙送去参军。1961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为背景,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红嫂》。这是刘知侠在沂南向读者讲述明德英的故事。之后,又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红嫂”从此走上了舞台。
这边是,毛主席当年观看完京剧《红嫂》之后,接见红嫂扮演者张春秋时毛主席老人家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说“红嫂这部戏演的是军民鱼水情的戏,演的很好,要将它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从那之后,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就传遍了全国,明德英也被誉为了“沂蒙红嫂第一人”。这位就是明德英夫妇救护的另一位八路军伤员庄新民,老家山东日照的,上世纪50年代的组织审干中,庄新民为了证明自己负伤2个多月不在部队上的那段历史,回到沂南千方百计找到明德英和李开田,李开田亲赴上海为他作证。这是1995年,庄新民在得知明德英病重时悲痛流泪的场景。当时,庄新民年事已高,自己不方便回到沂蒙山区看望他的再生母亲,他就委托自己的儿子来沂南看望,上海电视台当时做的全程跟踪访问。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明德英被评为“全国双百英模人物”她的小女儿李长花代替母亲去北京领的这个奖项,回来之后受到县领导的欢迎和亲切接见。
可见在历经个半个多世纪之后,明德英在人民的心中依然是一块不朽的丰碑!我们一起到隔壁这个展馆,大家看到,这个展馆有四幅浮雕。这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全部过程。
这边展示的是当年明德英熬鸡汤的一个场景。当时,明德英是把自家养的唯一一只母鸡杀掉,用来给伤员作鸡汤。这个情节也被写进了芭蕾舞剧《沂蒙颂》“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
第二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
这个石碑上刻的是,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的一本《联合会刊》。咱们先到馆内参观。
这位就是“沂蒙母亲”王换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人。1888年出生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1938年12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换于的家被称为“第一堡垒户”,你像罗荣桓、徐向前、黎玉、朱瑞、郭洪涛等领导人,都曾经在她家住过。
当时随军来到这里的还有许多孩子,由于环境险恶,小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徐向前委托王换于办起战地托儿所,一共收养了41位抗日战将的儿女,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陈沂、马楠的女儿和罗荣桓将军的儿子。
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王换于的4个亲生骨肉均因为营养不足先后夭折了,那时的王换于,对她的儿媳妇这样说:“烈士的孩子饿死了,就断根了,咱的孩子饿死了你还能生育,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的吧”!
他的四个孩子说白了就是活活饿死了,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牺牲精神。
展板上这本写着“还政于民”的书就是联合会刊。我首先介绍一下联合会刊的来历。1940年夏天,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了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会。会上选举成立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即山东省政府的前身)。会后,出版了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由于当时纸张、印刷材料的困难,这本书印数有限。书中收集了所有在会上作报告的领导人的讲话稿,登载了山东省的行政机关和群众团体所有领导成员名单。是一份绝密文件。道理很简单,如果这本书落到敌人手里,他们就可以把我们山东省政府的机构人员一网打尽,后果不堪设想。
在日军发动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紧急关头的一天,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同志把这本书交给王换于,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现在把这本书交给您保藏,这要比掩护一个战士或干部还重要得多。您要千方百计把这本收保存好,等战争胜利了我们再来取。”从此,王涣于就把那本书当成了心肝宝贝,一直保存完好,没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为给这本书找个安全之地,她不得不将它频繁转移,有时还带在自己身上。她想就是自己牺牲了,也要保全这本书,决不能让它落到敌人手里。
王换于历尽艰险终于保护好了这本书,但是她始终没有等到来取书的人。
1978年,王换于在她90岁高龄的时候,把这本书完整的交给了我们沂南县的有关部门。这本书在王换于的手中完整的保存了38年的时间,就是这本书填补了我们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代表联合会档案资料的空白。
这边是当年王换于老人家,用了一切办法,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救护的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
当时白铁华抬到她家时眼看就要断气了,王换于听说獾油拌头发灰能治好他,于是寒冬腊月天就挨家挨户寻找獾,熬成油,又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烧成灰敷在了白铁华的身上,白铁华就是在王换于的精心照料下用了半年的时间康复归队了,回队之后的白铁华因为种种原因,竟然和王换于失去了联系,老人家十分挂念他,于是逢人必打听他的消息。从1941年到1983年,在历经了42年后,当白铁华辗转得到消息,知道王换于一直在寻找他时,专程带着夫人从广州来到沂南看望王换于,一进家门口就跪下给王换于磕头,嘴里喊着“娘,孩儿对不住您!„„”王换于一眼就认出了白铁华,当时的心里是又气又痛,又爱又恨,她上前搀起白铁华,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孩子,老妈已经是95岁的人了,念着你的一颗心,悬了42年哪!”
这是王换于住过的房子,在这个百年老屋里,曾经生活着一对革命夫妻:朱瑞和陈若克。
陈若克是当时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爱人。她老家是广东,出生在上海。她在苦水里泡大,从十一岁就开始做童工。来到这里之后,陈若克住在王换于的家里,并拜王换于为娘。他们感情非常深,王换于以母亲的身份为朱瑞和陈若克举办婚礼。
一九四一年冬天日寇大扫荡时,她已经怀孕八个多月了,可她毅然决定跟随部队转移,后来不幸落入敌人手中,并被残酷杀害。几经周转,她同孩子的遗体被运送了回来。王换于看到残暴的敌人把陈若克的尸体剁成了数块,那时,陈若克才二十二岁。
王换于强忍悲痛,卖了自己的3亩半地为陈若克和孩子做了棺材,娘俩的遗体,一起被隐蔽地埋葬在村东王换于家的地里。一九五三年沂南县人民政府将陈若克和孩子的遗骸迁葬到孟良崮烈士陵园。
曾经陈若克拉着王换于的手说,“娘,等把鬼子打完,过上好日子时,俺要好好孝敬您,让您住最好的房子,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东西。”
王换于抚养过的孩子们长大后时刻不忘沂蒙山区的养育之恩。这是一些老将帅以及王换于抚养过的孩子来看望王换于及其家人的场景。2001年6月,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将军来到我们沂南看望了王换于的大儿媳妇张淑贞。
这边是一些抗战老将帅和将帅的子女们回到沂蒙山区后为王换于题的字。
可见王换于这种至深至爱的母亲情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接下来咱们到第三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馆 这位是李桂芳,现年87岁高龄,依然健在。
这张照片是在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李桂芳时候的集体照片,在那次接见中,李桂芳发完言后,江总书记问她:“您是哪年出生的?”李桂芳说:“我是1925年出生的。”江总书记说:您比我大一岁,那我就叫您大姐。从那就有了“沂蒙大姐”这个称谓。
李桂芳14岁就被选为妇救会长,当过识字班队长,参军干过军工厂,当过军队医院护理员,又担任过妇女干部。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李桂芳突然接到联络员的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从这个地方过河。为了节约时间,让你们在5个小时之内架一座桥。”这可难住了李桂芳,齐腰深的河水,一二十米宽的河面,5个小时之内,又没有建桥材料,男人又都上了前线,只有这些妇女,怎么架桥?经过商量,终于诞生了一个独出心裁的计划:用门板当桥板,用人来当桥墩。然后分头准备,并事先进行了试验。大约晚上9点,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有谁能想到,在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这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沂南“红嫂”用身体架起的通向胜利的火线桥。
在沧桑岁月版块有四位老人家,她们就是当年带头架桥的四姐妹。李凤英说:“我是妇救会长,我领着上。”任修也说:“我是党员家属,我也带头上。” 这块就是当年她们架桥时用的门板,王凤兰说:“这块门板伴她走过了60多年,”直到现在这块门板依然在她儿子手中保存着。
这边是电视剧《沂蒙》中再现了当年恢弘感人的架桥场景,通过这一个个的原景再现,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山区的女人是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托起了革命胜利的桥梁。
(火线桥实景展)
当年李桂芳率领32名妇女,就是用这样的门板架起了火线桥。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当年架桥的遗址。(路上)
这个是当地群众自己发明的时钟“沂蒙时辰”,它是根据太阳的东起西落用当地方言组成的一种计时方法,2个小时为1个时辰。像这样的碾子,在我们沂蒙老区是随处可见的,这就是当年沂蒙红嫂用于碾压军粮的一种工具。
下面咱们参观的就“小车队长”李家才展馆,也是这里唯一一个男士展馆。第四展室:“小车队长”李家才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是当年李家才支前用的一些小推车,就是这样的小推车把我们的中国革命推过了长江。
这位就是,“小车队长”李家才,他和红嫂明德英是一个村的。解放战争时期,曾经6次带领民工参加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支前工作,多次立功受奖。
1947年鲁南战役中,李家才担任支前大队长。鲁南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发起莱芜战役。李家才带领小车队没有回家,从鲁南战场直接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前后奋战45天,出色地完成了支前运输任务,小车队受到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嘉奖:大队受奖旗一面,上面写着“奖给沂南县模范支前民工李家才小车队”。李家才本人立一等功。
当时沂南县共有人口28万人,据统计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沂南人民一共出动了小推车10796辆,出动民工162849人次,几乎人人上战场。
战时的沂南,除了李家才小车队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战斗、支前群体:威震敌胆的徐敏山游击队、英勇机智的高金大队、敢打必胜的张秀海民兵连、争雄华东的朱富胜担架团、誉满鲁中的随军剧团等等优秀战斗、支前群体。
第五展室:战地救护
可以说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流血牺牲,那里有流血牺牲哪里就有战地救护者,在我们沂南有几百人、上千人组成的随军担架团,有几十人、几个人组成的救护组,还有一个人办起的救护所。
在这个展馆内大家看到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的女人是怎样千里送伤员,舍生救伤员的。这里有当年沂南16岁的识字班刘萍,一个人安排了30个八路军伤病员,在残酷复杂的日子里,她默默地送水送饭,疗伤换药,承受着一切。直到伤员们伤愈归队。所以说抗战时期我们沂蒙山区可谓是:村村是医院,户户是病房,人人都是护理员。
第六展室:支前妇救会
妇救会的全称为妇女救国联合会,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尤其是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党领导下的妇女组织。这里展示的是抗战时期,广大妇女从翻身解放到自愿参加革命斗争的发展过程。
党在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就十分注重妇女的解放工作。这里有第一批女党员、第一批女干部。
还有徐向前元帅为加强妇女工作做出的题词,充分反映出妇女在民主政权中的地位,大家看到李曰荣助夫起义、公成美女子爆炸队等。说明已经获得解放的妇女,就是一支勇往直前的大军。她们也像男子那样冲锋陷阵,杀敌立功,更多的则是在后方拥军支前,救护伤员,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用肩膀扛起军队庞大的后勤战线。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场动员起广大妇女自愿参加的战争,是必然胜利的。我们沂蒙山区的妇救会就是这样的一支妇女组织。
(路上)
我们看到的这个房子就叫团瓢屋,当年在我们沂蒙山区这样的团瓢屋是非常多的,红嫂明德英当年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
(支前妇救会实景展)第七展室,拥军识字班
“识字班”,这是沂蒙山区独有的称谓,泛指十五六岁至二十多岁的未婚女子。年龄小的叫小识字班,大的叫大识字班。根据地的识字班,最早提出“要识字、要救国、要解放”的口号,由于她们最早参加了学文化,所以她们解放的最早,这里有刘氏、高氏大家庭的识字班结队参加革命的代表。她们积极参加参政,杀敌不让须眉,拥军大显身手,动参更是高人一筹。她们这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的重任。
这里展示的就是识字班,抗日救国,拥军支前的故事。第八展室,百位红嫂群体展
沂蒙红嫂是千千万万沂蒙山区妇女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群体形象。我们把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红嫂式”人物的事迹展现在红嫂纪念馆里,使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目的是教育后人,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这里选取的只是众多红嫂中的突出代表。
展示的这94位红嫂,她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每一个故事都感人至深,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这么几位:
方兰亭:在1940年,她家里住着八路军的一个班,由于没有粮食,她又不忍心看着战士们挨饿,就偷偷将自己的小女儿卖掉,换回20斤小米,回家之后,连夜做成熟饭给战士们吃。战士们明明知道她家是没有粮食,于是就追问她说“大娘,咱家不是没有粮食了吗?您是哪来的饭?”起初,她不说,但是,在战士们的追问下,方兰亭说出了实情,“是她自己把小女儿卖掉,换回的20斤小米”,整个班的战士听完之后,哭着把党费凑起来,将她的女儿给赎了回来。这在当年是军民鱼水情最好的诠释。
祖秀莲:大家看到的这位是沂水县的一位老红嫂,她叫祖秀莲,她的娘家是我们沂南县马牧池乡。当年祖秀莲两次从死亡线上,把八路军的一个侦察排长郭伍士给抢救回来。郭伍士复员后,并没有回到他的老家陕西,而是毅然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沂水县的桃棵子村,为他的再生母亲祖秀莲养老送终。
梁怀玉:大家看到这边有一位非常年轻漂亮的,也是一位老资格的红嫂,她叫梁怀玉(莒南县洙边村人)。在1944年,部队急需补充兵员的时,大家都在观望,这个时候,梁怀玉,第一个站出来喊:“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他!”刘玉明第一个报名,随后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全村先后有11人报名参军。后来,梁怀玉可守诺言,嫁给了第一个报名的参军的人。在那个年代,一个姑娘为了革命的胜利,毅然把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给了党、交给了革命。
李凤兰:大家在看《沂蒙六姐妹》的时候,里面有一位主人公就是咱们的这位老红嫂,李凤兰。当年她的丈夫与她定亲之后,就报名参军了。为了照顾公婆,她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在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由嫂子抱着一只大公鸡与她拜堂成亲的。之后在家里苦苦等着自己的丈夫,当李凤兰苦苦等了12年之后,等来的却是自己丈夫的一张烈士证。老人家一生从未改嫁,也从未见过丈夫一面,在1992年的时候她获得了“山东红嫂”的荣誉称号。
大家看到对面是收集了十位新时代的新红嫂,她们是弘扬咱们沂蒙精神的生力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一一介绍。
咱们整个红嫂纪念馆所要表达的就是,红嫂们那种“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伟大情怀,沂蒙山人这种至深至爱的情怀也被陈毅元帅感叹为,“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大家从这个门口出来,我们看到墙壁上的照片,就是历来国家领导人和省市领导对我们沂蒙老区亲切关怀的一些照片。
这条巷子是整个常山庄最长也是最具特色的山村小巷子,带大家参观几个独特的院落。这边是黄渤和闫妮主演的电影《斗牛》的主拍摄院,我们称为:斗牛院。这个院落是个地地道道的沂蒙老院子,除了主屋房顶瓦片因为影视拍摄需要改装过,其他地方都是原来的样子。这种院落方式在沂蒙老区是典型的分家不分院,也就是一个院子住着好几户的人家。
带大家沿着这条巷子继续往上走,去参观的就是《沂蒙》电视剧中主人公于宝珍的家——李家大院。
以前这个村的老百姓都是在山下种粮食,然后用担子一担一担挑回家的。上来后大家看到的前边这个大院落就是李家大院,也是电视剧《娘》的主拍摄院落。
大家里边请。
这个院落是分上下两个阶层的,下院东边这间就是剧中于宝珍大儿子大儿媳妇的家,西边这间就是于宝珍二儿子二儿媳妇的家,上院东边这间茅草屋就是用于做饭的厨房,沂蒙老区称为锅屋,上院西边这间就是于宝珍二闺女的屋。带大家参观一下这个主堂屋。里间有两尊蜡像,就是这个院落的主人于宝珍和李忠厚。在我们这都讲究东边为上,所以主屋东边这个大卧室就于宝珍婆婆的卧室,剧中老人家就是在这张炕上与日伪军争夺粮食的时候被日伪军用枪托打死的,西边这个狭小的卧室就是于宝珍夫妇的卧室。
参观完后,带大家走这边的小偏门。在抗战时期老百姓家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偏门,主要就是为了躲避侵略者转移的。大家下山的时候小心脚下的安全。
看过电影《斗牛》的朋友,对这面墙应该很有印象,这就是《斗牛》中开始那头牛破墙而出的那面墙,大家仔细看还会看到一个曾经修补过的圆窟窿。
带大家走的这条巷子在以前所居住的这四五户当家人都姓李,因此称为李家胡同。这边的院子就是做为王尽美的故居拍摄地。王尽美(1898-1925)年仅27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济南电视台以王尽美的事迹拍摄了一部大型革命历史纪录片《沉浮谁主问沧桑》,由于王尽美以前的故居已被破坏,没有了原来的样子,摄制组寻找了好几个月,几十个地方,最终就是因为这个院落极似他的故居,所以就把拍摄地点定在了这里。走出这条巷子,大家看到的就是与东城门相对应的一个西城门。也就是截至到这个地方我们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参观完毕。
带大家原路返回东停车场。
第四篇:韶山红色导游(讲解员)面试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讲解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参观游览。
首先我代表韶山XX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小X,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使大家对韶山和毛主席能更多一些了解!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故居景区,大家右手边这栋青砖灰瓦的房子叫南岸私塾,建于清朝,原是邹姓人家的祠堂,它是毛主席小时侯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毛主席8岁开始读书,在韶山接受了6年的孔夫子教育,6年时间里换过7所私塾,毛主席在南岸学习了2年,南岸私塾是主席少时读过的私塾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旧址。
主席常念师恩同窗情,建国后还曾邀请过当年的老师同学少时的玩伴去北京做过客,并借此机会向老师同窗了解家乡的情况。费用开支用得可都是自己的稿费哦!
左边的池塘叫南岸塘,是主席少时游泳的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老先生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水塘风趣的说道:“主席是少时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啊!”主席一生中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游泳,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曾以73岁的高龄畅游长江1个多小时,游程近30华里。当年,因为主席的到来,使武汉的人民群众激动不已,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同游一条江,当时整个武汉都沸腾了,长江里都成了激情与欢乐的海洋,从此这一天成为了武汉人民游泳、横渡长江的纪念日。
这口小池塘叫荷花塘,夏秋两季,荷叶满塘,荷花盛开,非常漂亮,1993年为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由著名主持人倪萍和赵忠祥主持,当时是在池塘上搭建的舞台,以故居为背景演出的。当年彭丽媛、孙悦、阎维文等著名歌唱家都曾在这里深情献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就是毛主席故居,它位于韶山冲上屋场,它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故居门临绿水、后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当地老百姓称它为“一担柴式的房子”,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根扁担挑着两捆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共有房屋19间,东边13间为主席家,西边5间为邻居家,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
1878年毛主席的曾祖父毛四端买下上屋场东边的5间半茅草房,1888年分家时,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分得上屋场的房子,于是由东茅塘迁到这里。经过毛家几代人几十年的改建和扩建,于1918年建成现状。毛主席在这里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于1910年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寻找革命的真理,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房子遭到损坏,部分家具被劫走和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多次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大家看到的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木匾是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 4月2日题写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两家共用的堂屋。堂屋在农村是宴请客人,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这里的桌子、板凳和神龛都是原物。神龛是用于供奉祖宗牌位和神像的,1959年主席回
到故居时,一跨进门槛就看到了神龛,他风趣的对陪同人员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主席的母亲终身信佛,每到初一、十五就带着孩子们在这里烧香拜佛敬祖,主席受母亲的影响也曾在这里烧过香拜过佛,但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主席越来越不相信神佛了,成为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是1959年主席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居与乡亲们亲切交谈时照的合影,中间这位是当时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左边的这位是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1959年主席回到家乡,总共住了三天。除了探望乡梓,也有强烈的调查访问的目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还在长沙时,他就对负责安全工作的罗瑞卿约法三章:“
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拍公安人员去;
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
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在这3天里,他拜谒父母坟和宗祠,探望旧居和邻里,看望韶山学校的师生,到韶山水库游泳,宴请父老乡亲,赋诗抒怀„„,时时处处,桑梓之情溢于言表;他开展调查访问,召集座谈会,与陪同人员谈革命历史和读书方法,同乡亲们讨论水稻密植„„,桩桩件件,百姓冷暖总在心头。
接下来这一间是退堂屋,退堂屋就是“堂屋退后半间屋”的意思,主席小时候经常在这里帮助父母劳动,这个水桶是原物。这口灶是专门用来煮猪食的。
这间是厨房,请看这口灶,过去的灶多用泥砖砌成,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主席回家时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口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到:“主席,您看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主席点点头说:“像还是像,就是现代化了一点!”主席所说的“现代化”是指有了水泥和石灰的成分。水缸和碗柜是原物。
这是火堂,用来烧柴取暖的,这个挂钩叫“炉膛钩”,可上下活动,是用来挂壶烧水或挂锅煮饭的,上面这个竹编,可放鱼、肉,利用下面的烟来熏制腊鱼、腊肉。1921年春主席回到韶山,曾在这里利用烤火的机会教育亲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把全家亲人引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韶山共有革命烈士148名,主席一家为革命就牺牲了六位亲人!这样伟大的革命家庭、这样伟大的人民领袖难道不值得我们人民群众钦佩敬仰吗?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横屋,横屋是吃饭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餐厅,桌子是原物。1925年、1927年主席回韶山开展和考察农民运动时,召集党的干部、有经验的农民和农民骨干,在这里以打牌和下棋为掩护开调查会、宣传革命道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些资料就是在这里收集、整理的,上面的燕子窝是复制的,在农村有燕子进家筑窝代表吉祥,寓意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这是主席父母亲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就是诞生在这里。主席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年青时因家境贫困,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在务农的同时还做谷米和生猪等生意,攒积钱财,还清父辈所欠债务,买田建房,家境逐渐好起来,1920年1月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母亲文氏生于1867年,湖南湘乡人,在家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1919
年10月因患淋巴腺炎去世,享年52年。1959年主席回故居时望着父母的照片说道:“我长得还是挺像我母亲的”,“要是现在就好了,现在就不会过世的这么早了!”两位老人过世前后相隔不足一百天。这些家具大都是原物。
这是毛主席的卧室,这是主席和母亲及两个弟弟于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主席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到长沙治病,所以母子4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这也是主席母亲生平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主席的母亲就是在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主席外婆家的珍藏,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岸英、岸青于1924年的合影。请看上面有个小阁楼,1925年中共韶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这里成立的,1925年6月毛主席介绍毛新枚、李耿候、钟志申、庞叔侃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毛富轩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来这五个同志都为革命英勇牺牲了!中共韶山支部是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
这里是主席家放农具的地方,主席6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曾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是原物。
这间小屋是碓屋,碓屋是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地方。里面有谷推子、碓、风车和米筛。1959年主席回故居时曾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陪同人员表演如何使用碓。
这是谷仓,遇上收成好的年份,全年最多能打粮食80余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
这里是牛栏。
这里是柴屋,主席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打来的柴就放在这里。
这间是主席的小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1973年邓小平同志来故居参观时曾深情的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大弟毛泽民生于1896年,性格和长相非常像他父亲,有经济头脑,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1921年参加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党的经济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担任边区国民经济部部长,1932年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他所采用的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和零存整取储蓄的三种储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1938年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财政厅代理厅长和民政厅厅长,1942年被国民党软禁,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的迪化,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时年47岁。
走出故居,我们看到这有一个晒谷场。一年秋收,昏天黑地,暴雨即临。少年毛泽东赶在雨前帮助邻居毛四阿婆收藏稻谷,自家晒着的谷子却让暴雨给冲走了不少。父亲见此生气得直嚷嚷:你到底在哪家的炉锅里吃饭?
毛泽东想自家粮食年年吃不完,即便冲走一些也碍不了大事。邻居家的粮食本来就少,冲走了就必定挨饿。于是,他顶撞了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强词夺理更加恼火,一边
骂一边追打儿子。毛泽东被追急了,纵身跳进南岸池塘里,不肯上岸。后来还是亲邻好友美言相劝,他才悻悻回家。
夜里,母亲疼爱儿子,却又拗不过固执的丈夫,便独自对着堂屋南墙的神龛默默许愿,希望儿子心平气和时能向父亲磕头认错,使父子俩和好如初。毛泽东却左右不肯答应。后来他见母亲许久还在伤心不语,他才很不情愿地跪下一只脚,诚恳而委屈地对母亲说:“这不是我的过,是娘你要我跪,我才跪。我跪下的这只脚是娘的,站着的是爹的。娘也处处心疼穷人,我只帮娘跪。”主席从小就对贫苦大众有着深深的了解,当他带领着千千万万贫苦的人民建设了新中国后,他依然没有改变少年时的那份对贫苦群众的关爱。
站在这个晒谷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下面有大片的良田,这些地都是主席少年时代耕种过的。1959年6月25日主席回到了故乡韶山,6月26日,他来到了故居,当主席看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他和当地群众讨论起了水稻密植、伙食口粮等问题,并且走进了邻居李文贵的家,和他拉起了家常,问长问短,问寒问暖,问他田里的稻谷亩产多少斤。主席的到来,主席的和蔼可亲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共和国的领袖就是这样的,一点也不会显摆他的身价,无论身处何处,心中想着装着的首先都是人民群众!
这不由让我想起早些天,习主席前往河北省调研指导这件事。7月11日,习主席到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内的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
一、不做寿;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伫立展板前,习近平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之后又说,我们的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
又好比7月2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那天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面。习总书记卷起裤腿,打着雨伞,来到考察地点了解情况。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他却似乎浑然不知,也许有人会觉得一个国家领导人卷着裤腿,似乎有些 “不顾形象”,然而总书记对形象的理解却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干部的形象在于实干,在于真实。能够推动工作、能够深入实际,能够不畏困难、能够不矫揉造作,就是最有说服力、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干部形象。这也是对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最真实的实践。
朋友们,纵观建国以来这几十年的发展,由于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祖国是真正做到了“保持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啊!
故居参观结束了,请大家自由拍照合影,稍后我们继续参观下一景点。
铜像广场讲解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毛主席的家乡——美丽的韶山!我是韶山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小×,非常荣幸能够带领大家瞻仰参观毛主席故里,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伟人故里的风光,追寻伟人成长的足迹,感怀伟人崇高的风范吧!
现在我们到达的是毛泽东广场,这是广场的入口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块大的景观文化石产自广东的英德,材质是黄石,石头上镌刻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几个红色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题写的。从石头的形状来看,这个景观文化石像一只昂首的雄鸡,毛主席的诗词当中有一句:“雄鸡一唱天下白”,由此表达了我们家乡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缅怀和感恩之情!在石头的旁边有着一棵漂亮的迎客松,表达着韶山人民对各位到来的欢迎之意!“三分长相,七分想象”,大家也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这棵迎客松是不是很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呢?与雄鸡石刚好构成了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和谐韶山的美丽图景。
绕过雄鸡石我们来到了瞻仰大道,韶山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革命纪念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广场周围绿化区的植物是以“四季见红”来配置的,乔木,灌木相结合。整个广场的绿化配比是以本地植物为主,多种名贵树种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毛泽东广场原名毛主席铜像广场,最早建于1993年,原有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2008年,经中央批准,广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
大道两旁有对称的六处小景观石,分别题刻着毛主席一生众多杰出诗词作品中的代表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卜算子·咏梅》、《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广场原名毛主席铜像广场,最早建于1993年,受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原有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为了解决原有广场交通安全性不强,铜像中心性不强,纪念集会功能不强,周围绿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广场建成15年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整个改扩建工程是在2008年三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同意的。按照改扩建方案,韶山毛泽东广场在原有广场和绿化区域基础上新征用地31亩,使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毛泽东主席的这尊铜像是在2008年的10月18日凌晨3时25分,从旧基座上被缓缓提起,30分钟后平稳地安放在新基座上,由原位向西南移动84、5米,逆时针转向59度,形成为东偏北51.5度。移位后的毛泽东铜像背靠韶峰,面向故居。而毛泽东广场的整个改扩建工程在2008年12月20日完工。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场的纪念空间,这里的面积约5950平方米,长88米,与上一层的参观空间相差12级台阶。该区域主要供游客疏散、纪念活动、集会。
上面一层的参观空间面积约1700平方米,与瞻仰空间相差12级台阶,主要供游客留影及大型纪念活动的表演舞台使用。
现在我们来到的广场的瞻仰空间面积约1112平方米,铺地面积约885平方米。铜像三面环绕56株雪松,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厚实壮观的背景林
效果。该区域主要供游客鲜花、瞻仰,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大家现在看到的毛主席铜像是199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毛泽东百周年诞辰重点献礼工程。主席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左胸前挂着“主席”字样的出席证,目视东方,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巍然挺立,成功的再现了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光辉形象,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程允贤设计雕塑,历时120天,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主席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10.1暗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更象征着主席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
关于主席铜像社会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想必大家以前也听到过一些吧!在此,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主席铜像于1993年12月6日运抵韶山,当时正值寒冬,凛冽的空气原本早已夺去花儿俏丽的容颜,可是那个冬天,人们却惊异的发现满山遍野的红杜鹃盛开了,满山的红色,给热闹的韶山冲增添了无限的喜庆。1993年12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主席铜像的揭幕仪式。也就是这一天,在场的人们亲眼目睹了日月同辉的奇观。甚至,还有人传说毛主席铜像在途经江西时,车子突然好像有灵性似的抛锚走不动了,江西老区的人民激动的用自己的感情这样理解的:“毛主席最早在江西拿起枪杆子闹革命,打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老人家一定是想在这里住上一晚,看一看啊!”人们就是这样,把对主席的感情赋予世间的万事万物。从人们流露的情感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毛主席是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的!
虽然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天去到北京纪念堂瞻仰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每天来到韶山主席故里参观的人民群众接踵摩肩,这说明了什么?因为主席一生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一生中心里装着的都是“人民”二字,所以人民的心中也始终记住了这位人民的领袖!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毛泽东!
大家看到主席铜像前的那些鲜花了吗?“永远怀念敬爱的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人民群众献给主席的花篮上写满了这样的话语。正如沙洲坝老乡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主席是伟大无私的,他的卓越领导使祖国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也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毛主席及老一辈无产价级革命家的卓越贡献和艰苦奋斗,正所谓“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时代,朋友们,我们在缅怀的同时,我们更应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增砖添瓦啊!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好干部,做一个让干部放心的好群众!大家说是不是?
好,现在请大家随我拾阶而上,向主席他老人家献上我们崇高的敬意,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按照我们韶山的习俗从左绕主席铜像一周,表达我们的敬仰之情。
毛泽东广场的参观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前往神秘的西方山洞——滴水洞游览参观!
滴水洞导游词
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韶山滴水洞参观。
滴水洞是湘中的旅游胜地,1966年毛泽东同志回到韶山时,在这里住了11天,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自从6月15日离开武林之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28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10多天了„„”
在这封信中提到的“西方的一个山洞”就是指滴水洞,后人也就称滴水洞为“西方山洞”。1986年,这里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辟为景区,1987年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00余万人,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过。
滴水洞名为“洞”,其实是一处幽深狭长的山谷,三面环山,东面为韶山水库,只有一条傍山公路与外界相通,由于地势高,不到谷口是很难发现谷内这一片天地的。
独特的地形地势,形成了滴水洞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据测试,山谷里冬温比外界高2-3度,夏温则要稍低,而且气温变化也远不如山外剧烈。有一批老干部在这里休养时写了一首诗:“天上广寒宫,人间滴水洞。住上二十天,老翁变顽童。”
自古以来,滴水洞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不为外人所知晓。直到1966年,主席写下了那封信,外界才知道滴水洞的存在。滴水洞一直是特别警戒区,普通人士也只能望“洞”兴叹。1986年秋对外开放后,海内外游客才有机会尽情领略它的绝世姿容。
滴水洞步步有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门楼,由仿制的石钟乳构成,左傍山,右临水,顶覆碧萝,额上“滴水洞”三个朱红大字灵动飘逸,分外夺目,墙角的汉白玉碑刻是当代书法家李铎书写的赞颂滴水洞风光的《毛氏族谱·滴水洞》:“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这里是著名的韶山水库,1959年和1966年,主席两次回韶山都在这里游泳。他的游泳技术很高,当时他对陪同游泳的运动员说:“你们的工作就是蛙泳、蝶泳、仰泳;我的工作就是立正、稍息、坐凳子、睡觉。”说完,他还即兴表演了这些动作,引得大家赞叹不已。
滴水洞工程和主席的1959年故乡行有密切关系。1959年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来到韶山水库游泳,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有感触,他无意地对身边的陪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说:“小舟,这地方不错,环境很好,适当建几间房子,中央领导开个会有休息的地方,另外给我搭两间茅草棚,我老了,退休了,就到这地方来养老”。周小舟把主席的话整理成报告,汇报给中南局书记陶铸,非常巧合的是,当时中南局刚好有个计划,就是在远离省会的地方修一些房屋,以供中南各省的领导休养,这样一来就和主席的提议不谋而合。1960年5月中旬,毛主席回湖南,与新任的省委书记张平化也再次提到说,韶山有个滴水洞,在那里修房子很好。张平化专程实地考察后也觉得这里是个既安静又安全的地方,环境幽静,地势隐秘,在山谷中盖房子,飞机也难
以侦察到。后来1960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修建,1962年竣工,建造了一、二、三号楼。1966年6月18日到28日年主席回家乡就是在滴水洞一号楼住了11天。主席为何会提出想在滴水洞住?也许主席当时还有另外的一番用意吧,滴水洞远离省会长沙,位于普通的小山冲,领导们居住在这里更能接触到普通百姓群众,更能了解湖南农村的情况。
过门楼沿水库向内,行约300米,就到了名人留言碑廊。碑廊依山布列,长约100米,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一些著名人士参观韶山时访韶的题词或题诗,这些题诗题词以真挚的感情赞美了韶山,歌颂了伟人。我们一路可以看到陈毅、叶剑英、董必武、聂荣臻、郭沫若、王任重、薄一波等老领导的手迹,这里有一块写着“我酷爱韶山”并附有俄文的,是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的手迹。
您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红色的房子就是三号楼,当时地方陪同及部队就是住在这里。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栋外观古朴自然、青砖青瓦、呈“丁”字型的平房就是一号楼。一号楼地处滴水洞的中心位置,站在洞外很难看到他的全貌。他的建筑风格与北京中南海的怀仁堂相似。一号楼的大门原来是开在正南面的,后来为方便下雨时领导的小车可以直接开进来,就改为现在东西相向的对开门。
这是主席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七律·到韶山》,诗第一句中的“咒”字原为“哭”,当时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建议改为“咒”,主席也因此幽默地称他为“半字之师”。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会议室。1966年6月26日,主席在这召开小型会议,听取了湖南省委、湘潭地委、县委以及韶山一些当地领导的工作汇报,老人家的和蔼幽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参加会议的人都很拘谨,主席就指着中间的位子说:“中间的位子是留给你们父母官坐的,我坐边上就行了”。相信大家应该知道主席坐在哪吧?就是亮灯的那个,左数第四个座位。与会议室相连的是一个餐厅,中间可以用一道幕布隔开,这样就可以在餐厅里架设小型放映机,以对面的大白墙为屏幕放放新闻电影,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型的会议室。两台空调是1990年添置的,其余的摆设大多是当年的原物。
一号楼是一栋仿俄式的建筑,两边是走廊,中间是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又是相通的,与会议室相通的是主席的办公室。书架上的书是后来摆上去的,我们知道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他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当时他的行李中除一箱生活用品外,其余都是书。
办公桌上有“文房四宝”,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个菊花石砚台,菊花石产自湖南浏阳,经过人们的精心雕琢制成砚台。这是一张藤椅,其实当年为主席准备的是皮椅,老人家生活非常简朴,坐皮椅反而不习惯,工作人员就给换成了藤椅,因为是临时拿过来的,看上去小了点儿,但当年主席仍然将就使用。
接下来是主席的卧室,我们看到卧室里有沙发、躺椅,床头那个四方的小桌子,就是毛主席平常用餐的地方,有时主席也会邀请警卫员和他一起在这吃饭。主席工作起来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有时甚至连饭菜也顾不上吃,就请警卫员冲杯麦片充饥,滴水洞的工作人员看了常常过意不去,毛主席却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共
产党人就是要做难于做到的事。”
卧室里最显眼的要数这张大木床了,毛主席一生只睡木板床,这张床的宽度有1.9米,长度有2.9米,1/3甚至1/2处是用来放书的,除了宽大之外,这张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倾斜的。为什么会是倾斜的呢?这也是为了便于主席躺在床上看书读报,因为晚年的主席患有支气管炎,这样倾斜着主席躺在上面会顺气些,有利身体。
副套间是为首长夫人准备的,当年主席回来时,江青并没有来,她也从未到过韶山,1963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这住了10多天。
这里是娱乐室,乒乓球台是原物,打打乒乓球是主席在繁忙的工作闲暇中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个习惯始于延安。毛主席打球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打球之前他会和警卫员将口袋装满乒乓球,打完一个掏一个,这样既可以免去捡球的麻烦,还可以保持运动的连续性,球打完了运动也就结束了。主席的球技不高,只会推挡,打出去的球力量也不够,所以当偶尔扣上一个球,他会高兴地笑上老半天。
大家知道吗?中美的建交就是源于这小小的乒乓球哦!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赛第一天,美国运动员科恩于忙乱中搭错了中国队的巴士,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大胆的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留作纪念。其后,毛泽东马上抓住了这一信息,亲自批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3个月后,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秘访北京,为尼克松翌年访华之行铺平了道路,并由此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后来,人们以“小球推动大球”称颂毛主席的这一段外交逸话。
这两张照片是1966年主席离开滴水洞前和工作人员的合影,当时照完像后,主席还微笑的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嘱咐道:“你要把房子管好啊,我还要回来的!”当大家邀请主席上车准备离开时,主席用小声但很清晰的声音说:“你们先走咯,我还要坐下子哒!”说完返回一号楼的客厅坐下。大家只是默默的站在他旁边,看着主席慢慢地喝完了茶,放下杯子,一个人喃喃自语:“还是要走啊,真是身不由己呀!”就这样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韶山去了武汉。在武汉住了一段时间给江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到了“西方的一个山洞”。当时从武林(杭州的旧称)而来,后去往白云黄鹤的地方(武汉),因为韶山位于这两个城市的西方,而且滴水洞位于韶山西南部,当时是秘密回来,所以用了“西方的一个山洞”来代指这里。1976年,在主席生命的最后岁月,还仍以虚弱的声音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传达想回韶山,滴水洞的工作人员无不激动异常,换好洁白的床褥,准备好主席爱吃的家乡土菜。然而,等来的却是万分哀痛的噩耗。
在墙上还有很多领导和外国宾客参观韶山的照片或题词,请大家浏览一下。我们继续参观。一号楼是双面走廊,既方便卫士站岗又防寒保暖。这一间是副套间的卫生间,里面的设备都是从前苏联运来的。这是主套间的卫生间,主席身高1·83米,浴缸加长加宽。睡衣是特意为主席准备的,但他一次也没穿过,当时穿的是一件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现在陈列在毛泽东纪念馆。主席当年在滴水洞深居简出,生活简朴,留下了许多佳话。
接下来我们参观70年代修建的防震室和防空洞。防震室可以防7、8级地震,80
年代张海迪在这住过一段时间,著名的《鸿雁快快飞》就是在这写成的。墙上的照片都是各级领导及社会名人、主席亲属来韶山的留影,我们可以浏览一下。
您看到的这间就是当时的餐厅,然而主席回乡期间从来没有在这个大餐厅里用过餐,每次用餐都是在卧室的小餐桌上,在滴水洞居住期间,主席的膳食是很简朴的,一般一天只吃两餐饭,早餐是下午1至2点,而晚餐是晚上11点左右。每餐不得超过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半荤半素,两个素菜,一个汤,菜的分量要求尽量做少些够吃就好,绝对不允许浪费。当时湖南省委给主席安排了一位著名湘菜大师石荫祥,他珍藏着主席当年的一份菜谱,其中的菜全都是韶山的家常菜。让他至今难忘的一件事是,有次为主席送蘑菇菜时,发现里面有一条虫,他赶紧转身,想回厨房另换一盘,不料被主席发现了,他既惭愧又担心,然而主席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朗声笑着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虫子说明没毒,可以吃,不用换。”主席的胸怀和理解,让他万分感动。主席不光给他解了围,同时也让他明白了做事一定要细心细致,精益求精的道理。
防空洞是70年代由“欧阳海连”修建的。当时主席提出:我们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防空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建的。防空洞里共有三道铁门,可以防空、防原子弹冲击波、防核辐射,两侧墙壁上有隔音防潮设备,吸音效果非常好。防空洞长约100米,出了防空洞,滴水洞一号楼的参观就结束了。
我们看到的右边的这栋两层的房子就是二号楼了,二号楼由当时随行的中央及省里领导住,老百姓称它为“部长楼”。
沿着二号楼后山的栈道往上就到了虎歇坪,这是是滴水洞的最高峰,几十年前常有老虎在此休息,因此而得的“虎歇坪”这个名字。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国民党与韶山人民之间对主席家的祖坟进行的一场挖坟与护坟的运动,使得这个地方名气大增。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方针,革命形式如火如荼。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健是个迷信大王,他估摸着:毛泽东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一定是祖坟葬得好,如果挖了毛泽东的祖坟,断了他家的龙脉,革命自然也就镇压下去了。当得知毛泽东祖父葬在“八仙吹萧”之地时,何健以为所料非虚,大喜过望,立即派匪兵赶来韶山挖坟,当匪兵半夜里气喘吁吁地爬上虎歇坪时,四下里劈里啪啦怪响一片。这响声是当地人们为了保护毛泽东的祖坟施出的妙计,匪兵却以为冲撞了神灵,个个心惊胆战,四散溃逃。等到何健再次派兵来挖坟时,人们已经将坟堆推平,墓碑藏好,并造了一座假墓。匪兵为了交差,胡乱挖了几处坟墓就走了。祖坟在人民群众的机智勇敢下得以保护,并于1987年得到修葺。这个故事充分说明革命是人心所向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还有一条龙脉是国民党人所挖不断的!
各位朋友,滴水洞的参观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第五篇:青色之山与红色之旅导游词
九峰山乘车从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往东北行约10公里,就可看到一座主峰海拔2338米的山峰,这就是九峰山。因九座巍峨挺拔依次增高的山峰相连而得名,是大青山最奇秀的旅游胜地。其总面积460多平方公里,由东九峰、西九峰、大西梁、杆林背、羊背山等大小山峰和美岱沟、水涧沟、香桂铺沟等沟堑组成。九峰山为东西走向。南缘以巨大的断层与土默川截然分开,北缘以起伏的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相接。中间被东西走向的香桂铺沟分为地形迥然不同的南北两部分:南部山势蜿蜒起伏、绝壁峥嵘、峰峦陡峻,沟壑弯曲深邃,大沟里流水湍急奔涌,小壑中碧泉清澈见底。九峰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雄居土默川平原之北,重峦叠嶂、翠绿欲滴、鲜花野草、争奇斗艳,风景十分秀丽。九峰山不仅大小山峰峭壁峙立,雄奇伟岸;就是峡谷沟壑,溪流瀑布也很有特点。特别是以东区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岛”有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九峰山的溪流泉水,甘甜明净,是一块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自然风水宝地。九峰山山幽水秀、树木青翠、鸟鸣虫啭、溪水潺潺,仿佛是一处宁静秀丽的世外桃源。从群峰争雄的态势,可以看出九峰山的神气;从古柏森森,可以想见那原始森林的博大茂盛;从危石咽流,季节性的“瀑布”和奇特的“石湖”,也可以推测九峰山曾经有过的“汪洋”。每到夏秋之际,这里就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游人登上峰顶不仅可以远眺山川秀色,还可以领略林海松涛,尽享大自然之美。九峰山险峰众多,从一峰到九峰,山山有特色,峰峰有造型,低的小巧玲珑,高的巍峨壮观。特别是“波光潋滟”的石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一线天,以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卧佛峰、麒麟峰、独树峰,更是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险峰多,怪石也多,能真正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顶门石”有惊无险,“巨屋石”高不可攀,“磨盘石”悬而不落,“双人石”联袂耸立,“镜子石”平滑高大,“板材石”千层百叠,“五色石”彩练当空……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九峰山的瀑布也别具特色,以小而多取胜。在九峰山地区有大大小小的瀑布15处,其中永久性瀑布3处。这些瀑布有的从山顶飞流直下,有的从山腰喷涌而出,在夏季形成条条小溪,一路奔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特别是到了雨季,条条银练如万马奔腾,引发山谷轰鸣,林涛歌吼,更是妙不可言。九峰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植被保存完整。有大量国家级保护的动植物种类82科302属596种。九峰山是西北高原地区少有的自然风景区,是塞外一处别具特点的自然生态区和风景游览区,其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山水风光,居包头市之首,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也独树一帜。到九峰山游览,登九峰绝顶,领略塞外山川的妖娆风姿,极富情趣。朝(cháo)阳洞距九峰山不远处,在萨拉齐镇北约9公里处的大青山南缘顶部,有一个风光旖旎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天然岩洞。它背北面南,位居高处,朝迎日出,暮送日落,人称朝阳洞。朝阳洞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东南有一股清泉从高山岩缝中涌出,由高处逐级下淌,汇成淙淙溪流,形成瀑布和石湖,饮之甘甜爽口。经化验,此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祛病延年。每年冬天,此溪从上到下结成道道冰坡,如同一条银色绸带铺展在沟中。如顺沟向东北攀缘,可饱览四峰的石湖,东沟的瀑布以及茂密的森林等奇峰异景。难怪有人说,来包头旅游,不游朝阳洞是一大遗憾。朝阳洞分外洞和内洞。进入外洞约10米处东侧,便是内洞。外洞前高阔,后狭窄;内洞是个扎地深窟,深邃莫测。据说,这洞里有一条巨蟒,于是,从很古时候开始,朝阳洞便被奉为神明之地,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朝拜祈福。时间长了,朝阳洞下面的山地上,便出现了寺 庙建筑,朝阳洞内也塑起了蟒仙的塑像,并在洞内为蟒仙备了休息的大床及被褥等。寺庙中也有了常住的和尚。每逢佛教节日和农历六月十七庙会,游人和信徒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纪念地位于包头市土右旗境内的大青山,山势巍峨,群峰连绵。这里绿树葱茏,山花烂漫,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不仅分布着五当召、九峰山、美岱召、朝阳洞等众多旅游景点,而且还有许多革命活动遗址。曾经有一支抗日游击队就活跃在这里,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顽强斗争。这就是王经雨领导的闻名遐迩的大青山抗日游击队(亦称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原名王景玉。1911年5月出生于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常听母亲讲《三国演义》、《水浒》、《岳飞传》等故事,见到不公道的事爱打抱不平,直到争出个是非才肯罢休;见到穷人遇难,他常拿自家的钱、粮、物品予以接济,深得邻里乡亲喜爱。1937年10月,归绥、包头、萨拉齐相继沦陷。王经雨看着大好河山被日寇铁蹄践踏,人民遭受战争蹂躏,心如刀绞,立志寻找抗日救国的道路。1938年秋天,奉党中央和毛主席之命,八路军支队在司令员李井泉的率领下,挺进大青
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青山支队司令员李井泉就住在大青山深处的巴总尧魏家大院。在支队抗日活动的影响下,王经雨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自己的决心,将原名王景玉改为王经雨,意思是要经受斗争风雨的考验,将自己锻炼成坚强的革命者。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有力地打击敌人,1940年初,党组织决定成立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萨拉齐县抗日游击队),王经雨任队长。游击队建立后,面对日、伪、顽、匪多方面的敌人,游击队发挥群众支持、熟悉地形等有利因素,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神出鬼没地活跃在大青山和土默川上。打击敌人,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成立了农会、妇女会、担架队等组织,支持抗日,保护群众的生产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1942年秋天,日寇调集近万人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向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围攻。王经雨带领的游击队,凭借大青山深处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和茂密的森林做掩护,利用地形熟、道路熟的有利条件与敌人迂回周旋“捉迷藏”。敌人从大路来,他们从小路走;敌人从正面来,他们从侧面走;敌人住在大沟里,他们就住在小壑中;敌人白天扫荡、黑夜休息,他们就白天隐藏在山旯旮里,黑夜出来打击敌人。大青山游击队就这样与敌人周旋,巧妙地钳制和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从1940年大青山游击队成立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与八路军或兄弟游击队配合,先后打胜了柳树淖、黄土尖、东老藏、陶思浩、察素齐等三十多次较大的战斗和不计其数的小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大青山、土默川一带起到了抗击日、伪、顽、匪的主力军作用,为抗日战争在内蒙古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斯诺觉醒的地方在土右旗萨拉齐镇大北街小游园内,有一座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半身雕像——名为“觉醒点”,为原自治区主席布赫题词,缅怀斯诺先生。这是土右旗人民政府于1992年为纪念斯诺先生而修建的,塑像高1.3米,底座1.7米,总高3米。1929年夏,正当萨拉齐地区遭受天灾人祸空前浩劫的时候,23岁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这里采访,亲眼目睹并多次报道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景,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成为他“一生中的觉醒点”!此后,他便深入中国的各个阶层,结识了宋庆龄、鲁迅等进步人士,考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撰写了《西行漫记》和许多反映中国革命的文章,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而真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