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空山导游词
灵空山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灵空山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游客们:
灵空山亦名九顶山。在山西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是一处风景名胜区。为太岳山支脉,方园20平方公里。山上松林密布,远望千峰迭翠,古木参天,四周峭壁如削,山涧幽深,清泉潺潺。灵空山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灵空山的树,称雄山西,冠盖华北,不仅树木种类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药近百种,素有“四十里林子不见天”之说。而且出名的'大树都各具名堂典故。国内最为珍贵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于山颠、一基出土、派生九枝,棵棵笔直,高达40多米。除九杆旗外,这里还有八树并列的“八大金刚”,阴阳相错的“哼哈二将”,一根三茎的“一炉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独秀的“招手奇松”及“一佛三菩萨”等珍奇古松。各具形态令人惊叹。它们都是别处极难寻觅到的原始大树,赋予灵空山一种原始气质苍劲虬曲的自然美。
山上寺院、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经历代修缮,至今尚存,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颇为壮观。圣寿寺,坐落在悬崖腰畔,半掩半露,颇有韵味。据<<沁源县志>>等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黄巢起义到此,削发为僧,死后谥封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相传,从前仙桥脚下对峙的悬崖相距甚远,沟内风景迷人。灵空山住着位五龙王,其母见此处景美,常来赏玩。后来她与山庙中的老和尚相识,彼此就在这里对弈。五龙王对此十分不满,一天趁其母与和尚下棋之际,运用法力将灵空山上的第一川、韩洪川、猫尾川、水洞川、五龙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拢而来,企图淹死其母。其母听到水声,抬头见洪水已汹涌而来,忙取头帕一蘸,便将洪水吸尽。所以现今五道川水贵如油。五龙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将相隔千尺的两座高山迅猛挤来。其母取下头上金簪向空—扬,金簪立刻化作现在仙桥底下的巨大石条顶住两山。其母见儿子如此残毒,一把抓住龙身扯得四分五裂。龙头、龙背、龙尾均化为山丘之石,成为灵空山一处处名胜。仙桥绝壁下一块石头上至今还留有棋盘的痕迹。过仙桥向圣寿寺走,必经一座木构“峦桥”。桥为单拱,桥上建丹柱棚式长廓三间,宽两米多,雕龙绘风。桥基用14根40厘米粗的圆木构成桥梁,不要一钉一铆,桥结构十分科学简单,却雅观坚实,远望如一牙儿蚀月。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现存古桥珍品。峦桥、仙桥飞跨一线天上,成为绝景。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一盘胜似一盘,一景强似一景。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还有盖海洞,仙人洞,五龙池,石门,龙尾等20多处景观,山幽水清,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古人张震写有一首《游灵空山》诗赞道:“阔步灵空上绝巅,始知名胜不虚传。奇峰路险才通鸟,古寺云深别有天。户外松风涛处处,窗中溪雨雾绵绵。须眉前后真如画,看到浓时万虑捐。”石灿东在《灵空滴翠》中也描绘了“图画天然列眼中”的灵空山:“一色浓徐新水墨,四周环绕翠屏风。末云竞落当阶雨,不霁何来跨涧虹。”这些诗篇毫不夸张地写出了灵空山的神奇与壮美。每到秋日,红叶满山,又为灵空山增添了一份宜人的色彩。
第二篇:灵空山导游词
灵空山亦名九顶山。在山西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五龙川乡,是一处风景名胜区。为太岳山支脉,方园20平方公里。山上松林密布,远望千峰迭翠,古木参天,四周峭壁如削,山涧幽深,清泉潺潺。灵空山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灵空山的树,称雄山西,冠盖华北,不仅树木种类繁多,花草遍地,中草药近百种,素有“四十里林子不见天”之说。而且出名的大树都各具名堂典故。国内最为珍贵的“油松之王”九杆旗立于山颠、一基出土、派生九枝,棵棵笔直,高达40多米。除九杆旗外,这里还有八树并列的“八大金刚”,阴阳相错的“哼哈二将”,一根三茎的“一炉香”、三兄次弟的“三大王”、崖畔独秀的“招手奇松”及“一佛三菩萨”等珍奇古松。各具形态令人惊叹。它们都是别处极难寻觅到的原始大树,赋予灵空山一种原始气质苍劲虬曲的自然美。
山上寺院、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经历代修缮,至今尚存,总体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颇为壮观。圣寿寺,坐落在悬崖腰畔,半掩半露,颇有韵味。据<<沁源县志>>等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于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黄巢起义到此,削发为僧,死后谥封先师菩萨。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茅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仙桥“仙”在其险,下临数十丈深的峡谷,底宽上窄、峡端仅隔三尺多,一条一尺多宽的石条拱悬其上。相传,从前仙桥脚下对峙的悬崖相距甚远,沟内风景迷人。灵空山住着位五龙王,其母见此处景美,常来赏玩。后来她与山庙中的老和尚相识,彼此就在这里对弈。五龙王对此十分不满,一天趁其母与和尚下棋之际,运用法力将灵空山上的第一川、韩洪川、猫尾川、水洞川、五龙川等五川的河水聚拢而来,企图淹死其母。其母听到水声,抬头见洪水已汹涌而来,忙取头帕一蘸,便将洪水吸尽。所以现今五道川水贵如油。五龙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将相隔千尺的两座高山迅猛挤来。其母取下头上金簪向空—扬,金簪立刻化作现在仙桥底下的巨大石条顶住两山。其母见儿子如此残毒,一把抓住龙身扯得四分五裂。龙头、龙背、龙尾均化为山丘之石,成为灵空山一处处名胜。仙桥绝壁下一块石头上至今还留有棋盘的痕迹。过仙桥向圣寿寺走,必经一座木构“峦桥”。桥为单拱,桥上建丹柱棚式长廓三间,宽两米多,雕龙绘风。桥基用14根40厘米粗的圆木构成桥梁,不要一钉一铆,桥结构十分科学简单,却雅观坚实,远望如一牙儿蚀月。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我国现存古桥珍品。峦桥、仙桥飞跨一线天上,成为绝景。跨过峦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人言“不上十八盘,未到灵空山”。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路址更迁,至今山路已变成整30盘、555个台阶。登盘观山、盘盘有景,景景各异,一盘胜似一盘,一景强似一景。登上盘顶,隐约可见沁水南奔。耸立于峰顶的东钟楼,亭阁由四根丹柱支立,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中梁悬一口大钟,撞之轰鸣,声震四方,余音不绝。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还有盖海洞,仙人洞,五龙池,石门,龙尾等20多处景观,山幽水清,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古人张震写有一首《游灵空山》诗赞道:“阔步灵空上绝巅,始知名胜不虚传。奇峰路险才通鸟,古寺云深别有天。户外松风涛处处,窗中溪雨雾绵绵。须眉前后真如画,看到浓时万虑捐。”石灿东在《灵空滴翠》中也描绘了“图画天然列眼中”的灵空山:“一色浓徐新水墨,四周环绕翠屏风。末云竞落当阶雨,不霁何来跨涧虹。”这些诗篇毫不夸张地写出了灵空山的神奇与壮美。每到秋日,红叶满山,又为灵空山增添了一份宜人的色彩。
第三篇:灵通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灵通山旅游朝圣观光!我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灵通山。灵通山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单位。号称“闽南第一山”,具有险峰、奇石、飘云、清泉四大特色,素有“小黄山”的美誉。它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西南部,主要景点在大溪镇,距平和县城56公里,距漳州市区116公里,景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600米,主峰擎天峰海拔1281.4米,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遥相对峙。是集观光度假、宗教朝胜、访古探幽、娱乐休闲、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灵通岩上的灵通寺,建于天然石洞之中,上有盘石覆盖,下是悬崖峭壁,唯有一条“天梯”小径可以攀登,地势十分险要,游人至此,无不叹为观止。灵通山原本叫大峰山,明代理学家黄道周曾在此读书、讲学,并在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后,人们始称大峰岩为灵通岩,把大峰山称之为灵通山。灵通山的地形是一亿一千三百万年前火山多次喷发形成的典型火山风丛地貌,上有巨山擎天,下有深谷清泉,险峻雄奇,全国罕见,福建独一无二。自古号称有10岩(寺)18景36峰108洞。今天,我们只能根据游览路线,游览一些比较著名的部分景点。
最后,我向大家介绍“大溪三大特产” 大溪豆干、大溪米粉、大溪香肠,除了这些还有牛肠粄、五香卷、蕃薯、客家米酒、九层蒸粄等特色小吃。
第四篇:灵崖寺导游词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崖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甫阁颂》也在寺内。
《甫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灵崖寺景观
因《甫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因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甫阝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山函]《石墨镌华》,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甫阝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位于略阳县城环城西路,主要负责江神庙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以及全县民间艺术和民族习俗和研究与开发等。
博物馆所在的江神庙,有名“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占地近2千平方米,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戏院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江神庙是古代船帮聚会和祭祀的会馆,按照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依地势高差而建。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细部装饰注重木雕板绘,外观华丽。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
第五篇:灵谷寺导游词
灵谷寺
各位团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阳光旅行社的导游王静茹。大家可以叫我小王。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徐师傅。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这个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灵谷寺。
景点概况: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 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1分钟)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东郊三大风景区之一的灵谷寺风景区。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灵谷寺原来的地址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今天明孝陵所在地。南朝时,梁武帝买下了那块地,为高僧宝志修建了一所开善寺,也就是最初的灵谷寺。后来朱元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下旨把寺迁到了这里。
朱元璋赐名为“灵谷禅寺”,并且亲自书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悬于寺门之上。当时灵谷寺寺僧千余名,占地五百亩,可谓盛极一时。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蒋介石成立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筹备委员会,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原本已经面目全非的寺庙上建立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灵谷公园。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
1.“万工池”名称及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北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2分钟)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绕过万公池,前面是原阵亡将士公墓入口的正门,这是1928年用钢筋水泥筑起的一座三拱文武方门,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上面施以彩绘,顶上盖有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喦(yan第二声)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所赠。(方门两边还各开亦拱门供车辆通过,东侧门额上提松涛,西侧门额上提泉韵。)
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纪念牌楼前。纪念牌楼为一座五门十一脊的钢精水泥仿古牌楼,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斗拱托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正中横额上刻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左右门额上均装饰有瓷制国民党党徽,中间夹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牌坊前有一对石兽,名为貔貅。传说中是黄帝作战时冲锋在前的石兽,是勇猛的化身。这对石兽是陆军第十七军赠送。(放在牌坊前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革命烈士像貔貅一样勇猛;二是用这样的神兽来为革命烈士守灵;三是纪念北伐时成立的貔貅团)
无梁殿:1.建造时间、规模和特色
2.内部陈设:中拱佛台、四壁所嵌的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2分30秒)
过了牌坊,我们便要去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经过这一道花木扶疏的小径,眼前的这座建筑便是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量殿。
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无量殿,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寸木根钉,也无梁椽,所以又俗称“无梁殿”。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钵式喇嘛塔。
现在我们进入正殿参观,正殿原来供奉着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西边大势至菩萨,中为无量寿佛,东为观音菩萨)。我们眼前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民国国歌,右侧是民国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
四周墙壁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北伐阵亡将士的姓名。采用的“代表葬”的方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的呈报名册,共计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
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馆名由前国民党要人陈立夫书写,展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7年北伐成功共22组场景,塑造了孙中山、宋庆龄、黄兴、周恩来、蒋介石等57位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一幅近代史画卷。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号公墓、松风阁: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的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和名(1分钟30秒)从无梁殿后门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就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大小墓穴共1624个,其中入葬了淞沪抗战中128位烈士,暗喻淞沪抗战的时间是1932年1月28日。草坪中间有一个圆形花坛,中植一棵大桂树,俗称桂花王。圆形花坛及十二根放射形的砖格象征着国民党党徽;草坪一道围墙象征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的旗边,靠北强有一对碑柱,分别是地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整个图案设计成青天白日旗覆盖下的公墓。这种设计独具匠心。
现在我们面前的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松风阁外有回廊,内为走马楼式的楼梯,(登楼临轩,能够听见万株黑松发出的阵阵松涛声,所以得名“松风”,可谓是名副其实)。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之后无法恢复,现在已变成茶室和小卖部。(前方广场上还有一座石鼎,鼎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所赠送。)
灵谷塔: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 3.塔基座的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2分30秒)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原来这里就是明代灵谷寺修建的宝公塔原址,民国时期造公墓时,因不合时宜,便将宝公遗骨与塔迁移到西侧的密林中。
现在的灵谷塔是1931—-1933年建造的,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优美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塔身九层八面,高61米,在塔的四个门楣上,前门有(陵园管理处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题有(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傅焕光所书写的)“有志竟成”以及东西门上分别题有“成功”、“成仁”的篆字。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蒋介石所书。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台基上的丹陛石,雕有“日照山河”图。
下面请各位团友朋友跟随我一起登上塔顶,欣赏钟山美景,感受灵谷松风。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扶梯,直上九层,共有台阶252级。在塔内2到8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2到4层的内壁上刻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草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辞;5到8层的内壁上,是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篆书,内容为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登临九层,没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赏景,有高瞻远瞩之意。在此凭栏远眺,心旷神怡,可以尽情欣赏远山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万松参天”的旨趣。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东线(其他)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2分钟)
下面请团友朋友们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东线景区。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庙前大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元文宗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
寺内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里面有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团友,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
正背面是谭延恺墓碑,他曾任原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了国葬。陵区是融墓园和山水亭台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
在原第二公墓旧址上,我们看到的是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倒蒋,1931年被蒋介石秘密杀害。解放后由农工民主党在这里举行了安葬典礼。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
西线(其他)
1.宝公塔及三绝碑 2.志公殿及宝志简介 3.西部的三号墓址等(2分钟)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灵谷寺的西线景区。灵谷寺西侧有宝公塔,志公殿,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志公殿内有宝志大师的塑像,这位才是当年灵谷寺真正的主人。宝志是什么人呢?很多朋友不一定熟悉,但是说起济公和尚,大家就都不陌生了吧。相传宝志大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还能预知凶吉,通晓未来,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号称菩萨皇帝的梁武帝将大师奉为上宾,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大师为师。大师圆寂后,梁武帝把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修了一座宝公塔,来安放灵骨。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沧桑!
(在志公殿的前面有蟠龙石和飞来剪,据考证均为明代的遗物。蟠龙石实为碑帽,上刻两条巨龙盘绕,生动精美。飞来剪是起重的铁件,成叉状。)
志公殿后的这座覆钵式小塔,就是南朝时期的宝公塔,历经转迁与破坏,现在仅为一象征物。塔前原有一块石碑,上有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颜真卿的书法,人称三绝碑。此碑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制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额上写了“净土指南”四个字。现在此碑被置于志公殿。
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当年戴笠飞机失事后就被国民党埋葬于此,今天这里已成为一片草木茂盛的密林。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