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临汾旅游。我是__旅行社的导游员王晓芊,在这为期三天的尧都之旅中将由我和我们旅行社的资深司机陈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给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让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为了方便大家几天的游览活动,我先将临汾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方便大家随后几天的游览活动。临汾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多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穿全市。这里拥有点燃人类第一支火把的光荣,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在这里发明了汉字,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诞生在这里。帝尧之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春秋时期,晋国之都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业就在这里奠定。1953年挖沙时一铲挖出个丁村,3枚人齿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环,中国历史好象在那时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造就了临汾市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吉县壶口瀑布。
壶口,作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标记早已名垂史册。她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可以说,壶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心不死”,从临汾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游览车已经驶入壶口景区,大家请拿好自的随身物品依次下车,注意安全。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龙槽,龙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滚滚的黄河水千万年来冲刷切割的结果。由于壶口瀑布终年累月的向下冲击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10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
下面我们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从90版的50元人民币上一睹过了壶口瀑布的风采了,那当各位身临其境时感觉又是如何呢?刚才在车上有为先生问我为什么叫做“壶口”瀑布,下面就请大家一边欣赏瀑布一边听我的介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由于受到了吕梁山脉的阻挡,转南进入著名的晋陕大峡谷之中,上游数百米的水面当留到下游的'龙王辿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滔滔河水骤然收敛成约50余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看起来就像从茶壶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称她为“壶口瀑布”。
由于壶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势之猛,形成了她独有的四大景观: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起雷。我们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惯力跌入几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数十米的水雾,这个景观就是“水底冒烟”。有时天气好时,遇上太阳光的折射,还会看见一条彩虹横跨两岸。
这些壮观的美景,往往是艺术家、诗人们最爱捕捉的瞬间,伟大诗人李白就在这里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万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驾汽车飞越黄河时的助跑线。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柯受良驾汽车飞跃黄河不久后,在99年我们的黄河娃朱朝晖骑摩托车也同样从这里飞过了壶口瀑布的上空。现场10多万观众和通过卫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亿的观众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又一飞跃黄河的壮举。这挑战自我,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展现了我们黄河儿子的英勇气概。
如果大家细看脚下这黄河石岸,就会发现断断续续的摩擦痕迹,这就是壶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国古代,黄河的商业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时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黄河水运南下进行销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龙王辿时,由于壶口落差大,龙槽窄,水流急,货船根本无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纤拖出水面,延山西一侧拉过龙槽,再进入河中继续航行。旱地行船时艄公们唱着船歌,纤夫们喊着号子,推、拉、牵、挽互相呼应,场面极其壮观。因此,凡到壶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黄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绝活,可惜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这个行当已没什么传人了,在古渡的老镇上只剩下两位老艄公孤独地生活在他们集体宿舍一样的老窑洞里,任青春同老镇的繁华一样渐渐消逝。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2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近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平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3
晋商文化游
太原—晋中—平遥—灵石行程介绍
(与领队协商后介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晋商文化之旅是一条集中展示以晋商为主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商业文化的旅游线路。其中的山西博物院是目前中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大型博物馆之一,中国煤炭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晋祠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园林式祠庙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日昇昌票号是现代中国银行业的“乡下祖父”,乔家、王家、渠家、曹家、常家等晋商大院,都是一部部鲜活的明清晋商建筑、民俗、经贸、生产、生活方面的史书,一处处不可不去的旅游胜地。整个行程约200多公里,北可与五台山佛教圣地相连,南可与临汾、运城的寻根觅祖之旅相接,东西可与太行山之旅和黄河文明之旅左右呼应,有着完善配套的接待设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一条颇具山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第一节 太原市
(机场路至龙城大街途中)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太原武宿机场因为东边有武宿村而得名。武宿村位于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中间,地处交通要冲,宋代曾经是兵马教场,有驻军巡守而得名。像武宿这样因为设置军营而得名的地方,附近还有许多,它们都曾经是宋代设置平晋县时的兵营(简介新营村、北营村、马练营村)。
经过南环高速桥下,我们来到的这段108国道,也叫“太榆路”,连接着太原市区与晋中市榆次区。太原的环城高速公路长86公里,机场右侧的高速公路通往北京,全长560公里。它在山西境内分别形成两段。第一段叫“太旧路”,是指太原到晋冀两省交界处的旧关,长144公里。第二段叫“太阳路”,是指太原到阳泉市,长124公里(选介太旧路、太旧精神、太阳路、平遥至和顺高速公路、太原都市圈、太榆同城化)。
这一条龙城大街宽110米,长7.8公里,东西横贯太原市的城南区域,既是一条分别通向太原市区中心、机场、晋中市榆次区的快速主干道,又是一条古城新区建设的中心带。
龙城大街两边的国槐树是太原市的市树。太原的公路旁、街道边、庭院中、公园里,栽得最多的树就是国槐。国槐耐干旱、易成活,叶密荫浓,非常适宜太原干燥少雨的气候。太原栽种国槐历史悠久,现在仍可见到许多千年古槐。晋祠就可看到饱经沧桑、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唐槐和隋槐(简介“黄陵”)。
(市情概况)为什么这条路叫龙城大街?因为太原誉称“龙城”。数千年来,太原是殷商时的北唐之地,晋阳古城是战国时的赵国初都,前秦苻丕时的国都,东魏时的下都,北齐时的霸府别都,大唐的北京北都,后唐的西京北都,后晋、后汉的北京,北汉的国都。之后是元明重镇,晋商都会,现在是山西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使得这座城市至今弥漫唐风晋韵。
太原于公元前497年建城,因为古城地处晋水之北,中国人向来称“水北为阳”而名“晋阳”。晋阳在秦称“太原”,在汉叫“并州”。“太原”是高大平缓的平原的意思。“并州”之名,则源于太原“地在两谷之间”,就是太行、吕梁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太原简称“并”即由此而来。
“晋”字的来历,与地理风俗关系很大。从象形角度看,古体“晋”字,特象一个插着弓箭的箭袋。说明远古时期,生活在这块高大平缓之地上的人们,习武尚箭之风很盛(见《彀梁传》),他们也就很自然地把这方黄土叫“晋”。境内的河水叫“晋水”,晋水北边的城市,就叫“晋阳”了。
晋阳古城遗址就在晋源区的古城营村附近,至今还有数段城墙遗址和三座小城遗址存在。这座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的雄藩巨镇。
尤其隋末太原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灭隋兴唐得天下。五代十国,太原更是先后涌现出后唐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所谓的“皇帝”,加之太原西、北有系舟山(又称“龙首山”)、天龙山、龙山,所以才有了太原是座“龙城”,并且会出“真龙天子”的说法。
正因为太原有“龙城”的称谓及其历史影象,也正因为藩镇跋扈、封建割据的局面多次出现在太原,更因为赵宋皇帝生怕京城之外出现其同类,晋阳古城在宋初遭到了一次灭顶之灾。
公元979年即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夺取晋阳,下令火烧水淹了这座城周21公里长的都市,还把它由府级降到州级,移治榆次,另置平晋县,才放心地返回了东京汴梁。可是他没有想到,晋阳古城之毁,从此使得中原失去一大屏障(参阅:丛书1《太原史话》)。
晋阳古城虽然因为备战而始、兵燹(xiǎn)而终,但其所在地域的战略地位从未改变。出于抵御契丹辽国的需要,晋阳被毁3年之后,宋太宗下令在晋阳故城东北15公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今天的太原市中心区,由大将潘美主持修建了规模较小的宋太原城(简介“丁字街钉龙脉”城建现象、涵义)。
经历金攻宋、元灭金多次大战的破坏后,宋太原城在明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迎来它的第1次扩建。当时的太原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周长12公里,高12米,开有八门,气势磅礴,巍峨壮观,时称“锦绣太原城。”
现在的太原,辖6区1市4县,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424万,在全国的经济建设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世界产量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就在太原。
(滨河东路)前面的祥云桥,就像一支高擎的火炬。我们现在行驶在汾河东岸的这条路叫“滨河东路”。沿路北行,您会处处感受到太原的巨变。祥云桥的得名,恰因大桥开工之日,适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在太原传递。奥运火炬的传递,同时点燃了太原城南新区建设的万家灯火。新建成的长风文化商务区,已成为太原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路西这条河流就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汾河流水哗啦啦》这首歌,唱得就是这条河。汾河全长716公里,从北向南,几乎贯穿山西全省。山西有许多地名都与汾河有关,比如:汾阳、汾西、临汾、襄汾??就连山西最有名的酒也叫“汾酒”。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将太原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我们习惯称“河东”、“河西”。太原市的河东是政治、经济、商业的主要活动中心,河西则以工业区和文化商贸会展区为主。
汾河两岸,现有10座公路桥梁,交通十分方便。前面就是被誉为“月亮桥”的南中环桥。茫茫夜色之中,彩灯辉映大桥,彷佛一弯新月,好像正从波光粼粼的河面升起。如果从桥两端看,大桥又如一只将要展翅高飞的大雁。
这一座跻汾桥被誉为“摇篮桥”,是太原市首座步行景观桥,直抵长风文化商务区。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放,跻汾桥通体透明璀璨,为并州夜景增添一处“银虹丽影”,更与长风文化商务区的五彩华灯一起,在汾河两岸高楼大厦的众多灯光交相辉映下,不停地变换着被誉为“长风文化岛”的美丽夜景??
在这一座象征展示山西和太原文化内涵的“岛”上,汇聚着如“飞碟”、似“玉璧”般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象征三晋文化艺术、尽显“山西之门”开放包容气度的.山西大剧院;体现科技理念、外形好像巨大手风琴的山西科技馆;犹如岩石、又仿佛层层书卷的山西省图书馆;颇具“灯笼”造型、俗称“五个桶”的太原市博物馆;灵感来自梯田地貌、极富张力的太原美术馆。
这6大地标性、文化性建筑,与文化岛内的生态路网、内河小桥、绿地、喷泉、雕塑、叠水等,以及汾河公园、山西奥体中心,汾河上的跻汾桥、南中环桥、祥云桥、长风桥等一起,形成了一处国际性公众文化大舞台,又环抱成一个市民休憩、游玩的城市公园,获得了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和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公室联合颁发的2010亚洲都市文化奖。
这一座长风大桥长570米,中间的绿化带宽3米,堪称一座“绿桥”。大桥东西的长风大街,与龙城大街一样,贯通太原市区,全长4.67公里,宽80米,仅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就宽20米。长风大街建成10年来,与其前身是一条坑洼不平的窄巷土路大为不同,沿街南北已经成为太原的一处商业贸易区。
太原市的街道,大部分比较正直、宽阔,方向感强,不是正南正北,就是正东正西,很少有斜向的。许多外地人都开玩笑地说,太原市的街道和太原人一样。太原市的街名,也起得很有规律。凡是南北方向,都叫做“路”;凡是东西方向,都叫做“街”,十分方便。因此,大家在太原不用担心迷失方向??
我们沿着滨河东路向北行驶,很快就要达到市区中心。大家已经看到,汾河碧波荡漾,两岸树木茂盛,绿草茵茵,小径纵横,环境宜人。太原市的气候比较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最热的7月份,晚风清爽,可以消去白天的暑气,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
汾河公园在治理汾河及其两岸湿地的基础上建设,目前已有21公里长。今后,随着城市建设,太原将会呈现“一条碧带穿城过,百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现在的滨河公园内,白天,儿童们在这里嬉戏玩耍;晚上,万盏华灯齐放,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漫步休闲,市民们把它誉为“太原外滩”。
滨河东路右侧的太原碑林公园,收藏有明、清时期的书法碑石418通,也是一座大型个人书法碑林。其中的北园,又叫“傅山碑林”,收集陈列了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先生的真、草、隶、篆、行等书法作品222幅,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傅山的人品、学养和人格(简介傅山,参阅:丛书1《明清启蒙思想家傅山》)。
在25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原有的城市标志即双塔寺的“凌霄双塔”,牛驼寨的解放纪念碑,均耸立在市区的东大门;古刹崇善寺、文庙、万寿宫、纯阳宫、清真寺、天主堂都地处繁华闹市;市区中心的督军府旧貌犹存、神秘诱人;古老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庙式古建园林,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均被誉为雕塑精品;蒙山大佛是中国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郊区的多福寺、净因寺、窦大夫祠等??以及太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参阅:《太原风景名胜志》)。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赞美太原“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人辈出。春秋时期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赵国名将廉颇;魏晋时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宰相狄仁杰,著名诗人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文学家白行简;宋代有书画家米芾(fú),名将杨业、杨延昭、呼延赞;金代著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等,均对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郭利萍供稿,参阅:丛书1《唐代名相狄仁杰》、《祖籍并州诗豪白居易》)。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4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门群山了,我们看到,这座雄伟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开了塞内和塞外。大家看:远处的山脊上长城蜿蜒、烽台耸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雁门关长城,这段长城全长8848米,连接起了广武口和白草口两个重要隘口,相当于在两大隘口间连接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封锁线,象一条穿越时空的生命线,3000年如一日地维系着雁门关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请看这边: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门关著名的军事要塞——旧广武城,这座辽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旧广武城一起被列入国保文物的还有城外古战场上的288座封土汉墓群,这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汉墓群,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将帅墓群,无数英勇忠烈的将士长眠在这片辽阔的沙场上,让人由不得感叹:“黄沙百战穿金甲,古来征战几人回”。
我们看这段长城呈锯状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专家称为锯齿长城。雁门关长城是山西省明代长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万里长城分为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东起山海关,沿着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内蒙古的交界处,在偏关县老牛湾跨过黄河,经陕北、甘肃直到嘉峪关,山西的外长城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内长城则从北京的箭扣开始,经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直到黄河岸边的偏关丫角山与外长城汇合,内长城分布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们刚才看到的雁门关长城就属于内长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长城还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边长城以及沿黄河南下的黄河边长城,总长度达3500多公里,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明长城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也有着极高的参观价值,大同边墙五堡、阳高平地长城、偏关老牛湾长城黄河交汇处、偏关桦林堡长城黄河并行处、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汇处、雁门关长城已经成为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也会成为国内外旅游者竞相光顾的旅游胜地。
前方就是中国最长的高等级公路隧道——雁门关隧道。车过雁门关隧道,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短短5分钟,我们已经从塞外驶入了塞内,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5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怀仁县境,1100年前,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这里会盟,两朝太祖易袍换马、义结金兰。后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太祖取“怀想仁人”之意,将这里命名为怀仁县。您如果进入怀仁县城,就可以看到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行驶在辽阔的金沙滩古战场上,只不过历史上苍凉雄浑的景象已经换成了眼前绿色的新装。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树林和茂盛的庄稼。不过,当我们来到金沙滩,仍然会在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当我们的视线穿越1000年的历史时空,一幕印刻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战就会历历出现在眼前,那隆隆的战鼓声将杨家将的慷慨悲歌演绎了整整一千年。其实,血战金沙滩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小到大我们从老人嘴里听、戏台上看、收音机里听、电视机里看、电影院里看、书本上面读,杨家七郎八虎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难不死,却仍然镇守雁门、为国尽忠,乃至连杨门女将也个个巾帼不让须眉,临危时刻披挂上阵、血染疆场,真可谓是满门忠烈、气壮山河。金沙滩——是杨家将赋予了这三个普通汉字以忠勇爱国、慷慨激昂、凛然正气的文化内涵;金沙滩,从历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场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家园,然而当我们走过这片热土,会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肃穆,正象诗人白桦说的那样:“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金沙滩大战的本来面貌本来并不是这样的,杨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为三军统帅的潘美和王侁没有按照原先约定好的计划协同作战,导致战略失利,在金沙滩以南100多里的神池县陈家谷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应县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应县还是杨家将的生死冤家——辽国萧太后的故乡。
山西旅游圣地导游词
第二篇:山西旅游现状
〔摘要〕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山西的旅游业发展滞后,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整体形象设计不佳且未形成品牌。为了真正做好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必须深层次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环境建设,加大促销力度;重视历史、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配套利用;搞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结合;贯彻旅游文化开发方针,正确处理现存的旅游文化。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逐渐上升,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景点的走马观花,而是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和探讨山西省旅游文化的内涵、现状,对于加快山西旅游发展,把山西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大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1985年我国正式把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行列,确认了文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发展旅游业,就是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二)山西省精神文化需要的急剧增长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无止境,社会的需求是产业增长的基本动因。随着社会进入上中等发达水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会越来越大,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的最基本推动力。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0(0美元,人们的文化需求就会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2003年山西省人均GDP2445.6亿元,比2002年增长13.2%。但现阶段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所以,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三)国内旅游韭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国内相继成立了多个旅游业集团,在发展旅游业上先行了一步。面对将来必然出现的“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局面,发展壮大山西省的旅游业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1990年至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83.7亿元,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机构由6.8万个增加到9.2万个,增长了35%;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长到72.1万人,增长了46%。
二、山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东部,其间高山峻岭,丘陵纵横,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适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山西省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70%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的美誉。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省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一)山西省旅游资源分类概况
自然旅游资源概况: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山西雄伟壮丽、引人人胜的自然景观。山西名山遍布,除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国家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和五老峰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还有绵山、灵山、历山、仙洞沟等展示着各自的雄姿秀态。山西河流纵横,黄河、汾河穿山越岭,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光画卷。被称为黄河和中华民族象征的吉县壶口瀑布、龙门三激浪、娘子关瀑布等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山西现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芦芽山、庞泉沟、历山、莽河等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达1000多种,区内栖息着4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褐马鸡为世界珍禽,被定为山西省省鸟。山西复杂的气候幻化出一幅幅独特的自然景观:五台山东台、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五台山西台观月,黄河孟门山的“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佛光”更是令人神往。人文旅游资源概况: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4处。其中现存辽、金以前地面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的70%以上。五台山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古建文物之大成,珍品荟萃,博大精深。大同华严寺、恒山悬空寺、太原晋祠、平遥、双林寺、交城玄中寺、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临汾尧庙、洪洞广胜寺、运城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唐开元铁牛群、万荣飞云楼、秋风楼、平遥古城等都是闪烁着古代文明光芒的艺术珍品。山西境内历代古塔多达280余座,其中以应县木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近50处,以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为代表。山西物华天宝,历史上杰出人才若群星璀璨。传说中炎的活动地带在上党地区;黄帝、螺祖、后稷和史前三王尧、舜、禹就活动与建都在晋南一带,在山西留下众多的遗址和动人的传说故事。民俗旅游资源概况:山西还拥有丰河孟门山的“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佛光”更是令人神往。
民俗旅游资源概况:山西还拥有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晋中的民间社火、临汾的威风锣鼓、运城平陆的地窨院、忻州河曲的乡曲民歌等都是古老文化的凝聚与沉积。近年开发的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祁县民俗博物馆、定襄民俗馆,集中反映了晋南、晋中、晋北民间传统的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礼义风习、民间 工艺和文化娱乐,成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古老文化的缩影。
(二)山西省旅游资源特征 旅游资源特征主要有:
①多样性。山谣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溶洞、清泉、湖泊、瀑布等,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山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寺庙宫观、彩塑壁画、城垣关隘、古塔石窟等。
②生态性。山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褐马鸡、猕猴、娃娃鱼都是罕见的珍奇动物。目前全省已建成12个自然保护区。③广博性。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具有不同的文化,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晋商文化等。山西可分为3个文化旅游区,即北部大同五台的古建佛教文化,如云冈石窟、五台山、寺庙群;中部晋中的晋商文化,如乔家大院、平遥日升昌;南部临汾、运城的寻根祭祖文化,如洪洞大槐树、尧庙、舜帝陵、禹都等。④古老性。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史前山西就是中华原始人类聚居的地方,遗留下一系列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开创和推动华夏文明发展的伟大领袖人物的活动中心都在山西,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国家夏建立于山西南部。还有象征中华民族力量的黄河,具有浓郁寻根情结的洪洞大槐树等无一不体现出山西旅游资源的古老性。⑤丰厚性。山西旅游资源的丰厚性得益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先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山西都有丰富的遗址遗存,迄今已发现的仅旧石器地点与遗址达300多处,数量居全国之首。山西宗教文化的发展演变记载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史,即佛教宗派禅宗、净宗、密宗在中国的继承与变迁,以及儒、道、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并诞生了大批佛教高僧,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建筑和文物,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古代从北魏到明清各个朝代各 种类型的建筑典范都有遗存,其建筑艺术造诣和在各个历史时期储量上的丰富,成为全国古建筑之冠,被誉为“中国古建艺术的宝库”。
⑥潜力性。山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仍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很大。全省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约1000处,而目前进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经营利用者大约只有150处,约占山西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的15%。初步进入开发状态或实施规划行为者大约近200处,约占20%。目前仍未引起注意,还处于未开发或未实施规划状态的旅游资源区(点)数量大约为650处左右,山西仍有大量的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力,挖掘其潜力。
三、山西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旅游业是中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许多学者把旅游文化视作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器,认为旅游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而获取经济效益的文化经济,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得更快、效益更好。因此,从本质上看,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细阐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三要素是: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三者都涉及到旅游文化的因素,而且旅游文化是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三者中又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重心。而如何挖掘、培育、开发文化资源,使它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就是山西旅游业目前和未来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
资源是旅游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对于山西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丰富的资源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资源不等于产品,要把资源转变成产品就需要开发。山西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我们在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还在沿袭过去简单地利用煤炭资源的思路,吃能源、吃资源、吃旅游资源,而且是单纯地、“赤裸裸”地吃啊!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投入量还是太少,开发的层次还不高、深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形象不够鲜明,不够突出,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欠缺,产品结构还很单一,没有形成真正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山西旅游开发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不足;旅游景区中文化娱乐和旅游购物两大消费水平低;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没有变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比较落后,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少、购物环境差。目前,山西省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旅游形象设计不好,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云南的旅游形象是“七彩云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山东的旅游形象是“走近孔子,扬帆青岛”;大连的旅游形象是“浪漫之都”。山西省和各市、地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定位和策划,各景区也缺乏这种意识,打不出能够代表自己形象、简明扼要、富有吸引力的旗帜和品牌。过去山西曾提出山西省的十大旅游带,大致是以各个地域来划分的,后来又提出三大旅游区概念: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晋中晋商文化旅游区、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区等等。过去人们常说“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那我们何不提出“古文明,新山西,好风光”或者“表里山河,魅力山西”这样一个宣传口号呢!第二,没有充分理解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扬弃。每个地方、每个民族的文化本底,正是这个地方、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优势所在。发展旅游,必须珍惜自身的文化本底,从而获得和把握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旅游文化开发中,我们一方面反对阿Q 式的,以“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精神胜利法而“嗜古成性”;另一方面也不赞成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旅游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只有对旅游文化进行理智的而不是浮躁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历史反省和进行科学总结才能在现代化轨道上腾飞。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中打历史文化牌不是坏事,但要防止盲目模仿、搞一窝风、吃祖宗老本、唯古是从、唯古就好的倾向。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除了从历史文化中开掘外,现代的时尚文化也应在旅游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异域旅游文化的借鉴,也应该进入旅游文化建设的视野。
第三,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山西旅游文化建设的一个障碍。尽管山西对于旅游文化建设一向比较重视,但是融资渠道单一,旅游文化建设的资金注入方式基本靠自身微薄的收益滚动发展,加上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即使有好的创意和策划也只能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然,一些旅游项目文化挖掘不深,本身就缺乏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资金来源就更加困难,最终陷入投入少—文化内涵发掘不深—回报低—投入更少的怪圈,难以实现山西旅游文化发展的高起点、高品位、高档次、高回报。
第三篇:宗教圣地兴源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各位香客,宗教圣地兴源寺是库伦旗,也是内蒙古东部修建最早、最大、最具政教合一权威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不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且造型美观,我们今天就去一睹它的风采。兴源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以嵯峨险峻的高山峡谷作骨架,辅以清河旷野,山水相依,布局得体,匠心擘画,蛮有情趣。这座玲珑精巧、典雅有序的建筑,充分利用了有限面积,创造出奇妙的空间变化。各组建筑远近有序,散而不乱,庙中有庙,各自独立,互相补衬。整个建筑群和谐统一。兴源寺建于清代顺治六年。此寺坐落在旗府所在地库伦镇东部,北靠巍巍群山,南临穿街越野的库伦河,周围翠柏苍松环绕,柳绿花香鸟语。从建筑布局看,殿堂宇楼的设计博采汉、藏、蒙、满、回等民族建筑风格之长,将之熔于一炉,铸为一体;同时,还巧妙运用了形体组合和空间对比,于严整中求谐调,封闭中求疏朗,闭而不塞,庄严典雅。寺院中古松掩映,使殿堂显得更加幽静肃穆。置身其间,别有情趣,真可谓“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似重庆”。该寺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寺前〕精美的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这座古寺在造型和结构上,均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如今,这座清代库伦最大的庙宇,其正大殿基本完好地屹立在库伦河北岸的山坡上。这互相呼应、层层拔起、左右对称的兴源寺前殿、正大殿和后殿三组建筑,构成了雄伟壮观的整体。在整个清朝年间,全旗兴建的四十多座庙宇中,仅库伦镇就有二十九座。除兴源寺外,还有福缘寺、象教寺、清真寺、天女神庙等。这些建筑虽经风云变幻,其中大部依稀可见。〔进入正前殿〕大家请看,这兴源寺四大金刚各具雄姿(介绍参见吉祥密乘大乐林寺),左右偏殿的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前殿之前为寺院门楼,宽阔巍峨,门前两侧的两尊石狮,如同守门御敌的哼哈二将。这一对高六丈余的旗杆直插云霄,与缭绕的白云、凌空的飞雁相伴为伍。大家看这殿前的“千手千眼佛”,姿态生动,雕刻精细。全身有四十二只手臂,各执法器,四十五只眼睛洞察世间万物。〔到达正大殿〕这儿是兴源寺建筑体的中心,建筑物有正殿、钟楼和鼓楼之分。正大殿居中,钟楼、鼓楼立于两侧。正大殿素有“九九八十一间大庙”之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木质结构,四壁及表露之木均绘有呼之欲出的图案,堪称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下层为砖石结构,内有六十四根盘龙大明柱,使面阔八十一间的大庙浑然而成一体。这宽阔的寺中心,曾为**传经布教的大殿堂。殿堂北壁原有佛教鼻祖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菩萨及护法神等金身大型铜塑像。向下有一讲坛,上面毕恭毕敬地供奉着清太宗皇太极所赐之椅,做为**讲经之位。〔至后殿〕从这儿看兴源寺,更觉别具一格。看,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掩映下,显露出后正殿和“品”字形禅房。后正殿在前,禅房随后。此殿为当年政教合一的库伦旗掌印札萨克喇嘛处理日常旗务及教务之处。正中禅房为**起居室。每当阳春三月气象万千之际,常有“春风送暖到禅房,粉蝶双双绕画梁”的神韵。兴源寺的西南方还有福缘寺,一会我们可去那儿增加一份福缘。
第四篇:传奇圣地—成吉思汗瞭望山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成吉思汗瞭望山位于西乌珠穆沁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西南20公里处,以成吉思汗的美丽传说命名。该旅游区占地一百平方公里,属于草原中最典型的草甸草原。自古以来,西乌旗以盛产白骏马而闻名。据老人们讲,成吉思汗最宠爱的两匹坐骑,便是西乌旗白马中的精英。这两匹马自幼受到严格训练,因而异常骁勇,奔跑起来风驰电掣,被成吉思汗视为贴身宝贝。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南下征金,来到西乌旗,大概是这里的草原太迷人了,两匹白马突然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心急如焚,他四处寻找,但毫无结果,失望之余,他登上这座山峰。他惊讶地看到,那两个调皮的家伙正在一百公里以外的额吉淖尔边悠闲地吃着草。失而复得的喜悦使成吉思汗更加珍爱这两匹白马,并下圣旨赐名这座山为“斯日古楞日阿图山”,汉名又叫慧眼山,从此乌珠穆沁草原便有了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山——瞭望山。也许大家会疑惑,成吉思汗终究是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何以为丢失两匹马而心急如焚呢?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次出征时,与军首并行的是一匹由人牵着的象征战神的白马。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马已经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成了一种圣物,一种包含能激励人生的内容丰富的精神形象,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牧人们在马上出生,马上成长,也在马上死亡,可以说,马是蒙古人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成吉思汗西征欧亚大陆,驰骋蒙古高原,南下中原大地,都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据传,成吉思汗的坐骑大多是蒙古马。蒙古马是世界上较著名的一种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蒙古马体质结实,头比较粗重,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性情温顺,反应敏捷。这种马体形不大,但四肢有力,骨骼坚实,耐力极强,犹擅长途奔驰。经过调养之后,听人指挥,不惊不炸,在战场上更是临阵不惧,勇猛无比,是理想的战马。对于蒙古人来说,马背是他们生命的摇篮,马镫是他们人生的起点。他们这样歌唱马背生活:马背上有朋友深情的问候,马背上有岁月湮没的春秋,马背上有一条迷人的风景线,马背上有牧人高昂的头…… 草原上关于马的传说不计其数,马头琴的传说便是其中最为凄美的一个: 相传很久以前,在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皮毛像缎子般光亮,体态优雅而健美,轻轻嘶鸣起来,清脆悦耳的声音便传向绿色朦胧的远方。光阴似箭,小马在苏和的挚爱中长成一匹膘肥体壮、充满灵气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冠军后被王爷看中并据为己有,但白马日夜思念着旧主人。有一天,王爷骑着白马正在左右面前炫耀,不料被白马猛然摔下。白马挣脱了缰绳奔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当它用尽最后力气跑到主人身边时,终因毒液的浸入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了心爱的白马,痛不欲生,他日夜守护在白马尸体旁不忍离去。这天,当太阳又一次升起的时候,伤心过度的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梦境中苏和与白马重逢了。白马一边向他欢快地跑来,一边不住地嘶鸣,苏和幸福地迎了上去,就在这时他醒了。举目眺望,四野茫茫,苍穹笼罩下的原野上,马群腾越如旷野疾风,羊群悠悠像天边白云。一切都呈现着以往的祥和与安宁,但就是不见心爱的白马,只有它熟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苏和突然醒悟过来,他要捕捉住这最后的嘶鸣,让白马的英魂留在身边。于是,他用白马的全身各部位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的顶端。这把琴,演奏起来和梦中的声音一模一样。琴声时而深沉哀怨,诉说着草原人的苦难;时而优美悦耳,倾诉着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民族的心声。鹰猎是蒙古人最古老、应用范围最广的狩猎方式。据载,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儿由于受兄长排挤,负气离家出走。有一次,他看见一只鹰正在吞食一只野鸟,就捕住了那只鹰,驯养起来,准备用它去捕获小猎物。他故意不给鹰喂食,等它饿极了再放出去,捕捉野鸭和野鹅,而饿鹰捕获来的猎物,足够其主人维持生计了。忽必烈也饲养过许多兀鹰,它们身体硕大,极为凶猛。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些鹰竟然是被训练用来捕狼的。只要让它们发现,不论多大的狼,都逃不过其锋利的爪子。每年六月份左右,草原就成了花的王国,而瞭望山周围更是极尽奢华。说来也够神奇的,这里的花每隔半个月就会换一茬儿,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儿,都会感觉草地就像川剧独具的特技一样,擅长“变脸”。风吹碧浪,花舞平原,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花是大地的微笑,草原也因有了花香才更迷人。请看那草地深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芍药花,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向着蓝天白云怒放,真是一道靓丽的绝妙风景!芍药花别名“将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高可达一米左右,花大而美,香气扑鼻,花色以白为主,还有粉、红、紫等颜色。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喜偏凉气候,为中国传统名花,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如果
第五篇:传奇圣地—成吉思汗瞭望山导游词[模版]
游客朋友们,成吉思汗瞭望山位于西乌珠穆沁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西南20公里处,以成吉思汗的美丽传说命名。该旅游区占地一百平方公里,属于草原中最典型的草甸草原。自古以来,西乌旗以盛产白骏马而闻名。据老人们讲,成吉思汗最宠爱的两匹坐骑,便是西乌旗白马中的精英。这两匹马自幼受到严格训练,因而异常骁勇,奔跑起来风驰电掣,被成吉思汗视为贴身宝贝。相传当年,成吉思汗南下征金,来到西乌旗,大概是这里的草原太迷人了,两匹白马突然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心急如焚,他四处寻找,但毫无结果,失望之余,他登上这座山峰。他惊讶地看到,那两个调皮的家伙正在一百公里以外的额吉淖尔边悠闲地吃着草。失而复得的喜悦使成吉思汗更加珍爱这两匹白马,并下圣旨赐名这座山为“斯日古楞日阿图山”,汉名又叫慧眼山,从此乌珠穆沁草原便有了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圣山——瞭望山。也许大家会疑惑,成吉思汗终究是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何以为丢失两匹马而心急如焚呢?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次出征时,与军首并行的是一匹由人牵着的象征战神的白马。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马已经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成了一种圣物,一种包含能激励人生的内容丰富的精神形象,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牧人们在马上出生,马上成长,也在马上死亡,可以说,马是蒙古人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成吉思汗西征欧亚大陆,驰骋蒙古高原,南下中原大地,都带着自己的精锐骑兵。据传,成吉思汗的坐骑大多是蒙古马。蒙古马是世界上较著名的一种马,因长期在蒙古高原繁衍生息而得名。蒙古马体质结实,头比较粗重,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性情温顺,反应敏捷。这种马体形不大,但四肢有力,骨骼坚实,耐力极强,犹擅长途奔驰。经过调养之后,听人指挥,不惊不炸,在战场上更是临阵不惧,勇猛无比,是理想的战马。对于蒙古人来说,马背是他们生命的摇篮,马镫是他们人生的起点。他们这样歌唱马背生活:马背上有朋友深情的问候,马背上有岁月湮没的春秋,马背上有一条迷人的风景线,马背上有牧人高昂的头…… 草原上关于马的传说不计其数,马头琴的传说便是其中最为凄美的一个: 相传很久以前,在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皮毛像缎子般光亮,体态优雅而健美,轻轻嘶鸣起来,清脆悦耳的声音便传向绿色朦胧的远方。光阴似箭,小马在苏和的挚爱中长成一匹膘肥体壮、充满灵气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冠军后被王爷看中并据为己有,但白马日夜思念着旧主人。有一天,王爷骑着白马正在左右面前炫耀,不料被白马猛然摔下。白马挣脱了缰绳奔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当它用尽最后力气跑到主人身边时,终因毒液的浸入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了心爱的白马,痛不欲生,他日夜守护在白马尸体旁不忍离去。这天,当太阳又一次升起的时候,伤心过度的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梦境中苏和与白马重逢了。白马一边向他欢快地跑来,一边不住地嘶鸣,苏和幸福地迎了上去,就在这时他醒了。举目眺望,四野茫茫,苍穹笼罩下的原野上,马群腾越如旷野疾风,羊群悠悠像天边白云。一切都呈现着以往的祥和与安宁,但就是不见心爱的白马,只有它熟悉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苏和突然醒悟过来,他要捕捉住这最后的嘶鸣,让白马的英魂留在身边。于是,他用白马的全身各部位做出了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的顶端。这把琴,演奏起来和梦中的声音一模一样。琴声时而深沉哀怨,诉说着草原人的苦难;时而优美悦耳,倾诉着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民族的心声。鹰猎是蒙古人最古老、应用范围最广的狩猎方式。据载,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儿由于受兄长排挤,负气离家出走。有一次,他看见一只鹰正在吞食一只野鸟,就捕住了那只鹰,驯养起来,准备用它去捕获小猎物。他故意不给鹰喂食,等它饿极了再放出去,捕捉野鸭和野鹅,而饿鹰捕获来的猎物,足够其主人维持生计了。忽必烈也饲养过许多兀鹰,它们身体硕大,极为凶猛。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些鹰竟然是被训练用来捕狼的。只要让它们发现,不论多大的狼,都逃不过其锋利的爪子。每年六月份左右,草原就成了花的王国,而瞭望山周围更是极尽奢华。说来也够神奇的,这里的花每隔半个月就会换一茬儿,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儿,都会感觉草地就像川剧独具的特技一样,擅长“变脸”。风吹碧浪,花舞平原,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花是大地的微笑,草原也因有了花香才更迷人。请看那草地深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芍药花,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向着蓝天白云怒放,真是一道靓丽的绝妙风景!芍药花别名“将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高可达一米左右,花大而美,香气扑鼻,花色以白为主,还有粉、红、紫等颜色。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喜偏凉气候,为中国传统名花,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如果
牡丹算是花中之王的话,那么芍药便是公认的花中宰相,可谓是一花之下,万花之上。芍药不仅花容娇好,它的肉质块根还是重要的中药材,尤其是白芍药,更为名贵,有镇痛、解热之功效。野生的芍药根为赤芍,虽然味道有些苦,却有凉血、散淤的功能。另外,芍药花也可食用,可与荤素搭配来熬粥做汤,还可以泡茶喝,色香味俱全。来到草原,目的就是避开城市的喧嚣,给心情换个环境,那么就让我们把草原当作自己的快乐之乡吧!据说美国人最会享乐,他们的信条是“大多数人如果下定决心去寻找快乐,就一定能快乐”。有一个哲学家还说过,生活得最美好的人,不一定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请大家静下心来感受草原吧,也许离开的时候您的心里能装满快乐!请注意听,宁静辽远的草地上,不时传来阵阵鸟儿欢快的叫声,那是百灵鸟在歌唱,它使人们在大草原上也能找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百灵鸟是草原的使者,虽然它的毛色并不华丽,但歌声却特别悦耳,是鸣禽中的佼佼者。蒙古人把它视为吉祥、智慧和幸福的象征。1983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百灵鸟被确定为区鸟。“马头琴拉起的时候,百灵鸟唱起歌来”,没了百灵鸟,大草原也会寂寞。朋友们,我相信你们会牢记成吉思汗瞭望山带给大家的欢乐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