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1听说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它的特色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许许多多的游客都慕名前往。今天,老师也带领我们学校四至六年级的大部分同学去李庄游赏,让我们感受李庄古镇的魅力。
早上九点十分,我们乘着大巴车向李庄进军。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透过车窗向窗外望去,远处是青纱笼罩的群山,连绵不断,此起彼伏。近处,是融化的河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悦耳的“哗哗”声。同学们在车上的欢笑声加上河水的“哗哗”声,这不正是春天的交响曲吗?放眼望去,眼前是一望无垠的碧绿的麦苗,闭上眼睛,我好像听到了打谷场上机器的轰鸣声。
下了车以后,小导游们带着我们一一参观了李庄镇的主要景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家祠和祖师殿。李庄镇的张家祠,上为正祠,下为厅堂。其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门都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那里的旋螺殿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青色简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中,格式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当年同济师生就在此解尸体,曾经有位老乡爬到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然后便传开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时隔不久这个谣言在事实面前便不攻自破。
中午吃完饭后,我们休息了片刻便回学校了。同学们感受了李庄古镇的文化魅力,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途。在车上,同学们唱起了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这欢快、嘹亮的歌声在美丽的春光中荡漾。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2所有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早上8点,学海广场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有序地集合完毕,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李庄研学,以不一样的视角去领略它的风采……
抑制不住的激动,掩饰不了的喜悦,难以表达的开心,在前往李庄的车上激荡开来。同学们欢笑着,雀跃着,有的透过车窗玻璃遥望前方的风景,有的相互小声讨论,有的拿出老师发的资料仔细阅读……
半个小时的车程不一会就到达了。虽然以前也来过李庄,但今天再次踏上李庄这片土地,不知怎的,心中多了一份庄严和神圣。
下车后,我们紧紧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嗅着一路酒香,走过一段长满青苔的石板路,来到东岳庙。走进庙里,一幅巨大的字画映入眼帘,上面写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个大字。再往里走,便是一个大殿堂,舞台上呈现的是村民们给三位军人加油打气的情景,上方的横幅写着“投笔从戒,抗战救国”,旁边的展柜里放置了一台有锈迹的老式发电机。
讲解员说:“当时同济大学的学生们买不起煤油灯,所以买了这台发电机。”看着这台机器,我仿佛听到了发动机工作时的“嘎吱嘎吱”声,眼前浮现出同济大学的师生们艰苦的生活情景。一台古老的发电机也能折射出当年全民抗战的艰辛和毅力,这是我之前来李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游完东岳庙,我们来到了张家祠。张家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一走进大门,就看见"百鹤祥云窗”,它原有五十角,每一角都则有一对仙鹤,每一扇仙鹤的形态却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经过战乱,现在保存下来的却只有二十四扇。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知道张家祠还是原国立中央博物馆院李庄旧址。“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上海先后沦陷,南京岌岌可危。
为让南京的国宝文物免遭日本侵略者的窃取和破坏,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故宫博物馆将近11000箱的数十万件国宝文物分三路西迁至抗战大后方。194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部分国宝文物西迁至宜宾李庄。国宝文物在李庄待了六年,全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在展厅里,我一下子就从众多展品中发现了它:一个箱子,它在展品们中格外显眼,散发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魔力。箱面上用米白色粉笔写着“98”,木箱盖坑坑洼洼,上面有许多碎屑;箱身却依旧挺直脊梁,光滑无损。讲解员温和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箱子,是所有展品中唯一一件真品。”我心中一震,这个箱子见证了历史,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熠熠闪光。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王家院子。这里是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旧址。它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历史悠久,院内门窗形式变化多样,有保留完整的李庄特色双门。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古代官宦家庭的门庭院落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沉浸在探索李庄的神秘中,竟不知道已经中午12点了,老师们带领大家去吃午饭。饭前,老师拿出精心准备的小点心——李庄白糕,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软软的,糯糯的,味道好极了。饭桌上,大家对李庄白肉赞不绝口,白白的肉片让人惊叹于厨师的刀工,每一片白肉都被切得很薄,好像只有一二毫米,再加上店家独特的蘸料,吃在嘴里感觉肥而不腻,肉香四溢。
李庄研学时间短,却让人收获颇多。我们重新认识了李庄,了解了李庄,领略到李庄的文化之美,感受到李庄的人情之美,品尝到李庄的食物之美。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3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话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到李庄古镇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所以出发前对李庄古镇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李庄古镇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李庄古镇必去景点推荐。最后,和亲友结伴出行照相机必不可少,用照片记录下李庄古镇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李庄古镇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余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李庄的黄粑,用红塘、猪油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李庄白肉以生长8—10个月的猪为主。取其后腿上约3公斤的“三刀”肉为主料,即选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讲究火候,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煮的过程中不时用竹签刺肉,以便使肉内外受热均匀。起锅后将肉放入凉开水中,以保持水分,为刀工片肉做准备。刀工实为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余片,堪称一绝。接着是配料,李庄白肉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
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
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随着李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李庄的当家名菜“李庄白肉”,已成为李庄小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闻名遐迩。何卫东,李庄人氏,人称“何三白肉”,13年前刻苦钻研白肉刀工技术,调料工艺,煮肉火候,在众多白肉师傅中取得了“李庄白肉第一刀”的称号。因慕名而来品尝白肉的游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过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销售量。据“第一刀”介绍,他收了4个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庄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这种传统工艺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4话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镇内有体现明清时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赏价值的禹王宫、天上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世界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旋螺殿等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学术带头人梁思成先生将张家祠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宫九龙碑称为“李庄四绝”。
李庄古镇导游词最新范文5国庆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浏览了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古镇。
妈妈跟我说:“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
古镇被郁郁葱葱的高山包围着,四周有宽广的河流和黄色的沙滩。古镇的街道上是青石板铺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们踩得又光又滑。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有狮头形状的门环,真独特。
一阵敲锣打鼓声吸引了我,走进一看,原来是在舞龙,妈妈说:“这是古镇人们祈福的传统节目,表达出他们的愉快心情。”
古镇有三大特产:白肉、白酒、白糕。但我觉得不止三个,还有一个特产,就是石头。他们从河滩上选来漂亮石头,打磨抛光做成各种工艺品,五颜六色的,大家都很喜欢,带回去做纪念。
古镇很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篇:李庄古镇导游词
李庄古镇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古镇李庄参观游览。我是本次游览的导游XXX,很高兴能作为李庄人民的代表陪同大家一起走进李庄,领略李庄的魅力。(欢迎词可以根据接待不同的对象自由发挥)
本次游览的景点依次为:旋螺殿——同济广场——东岳庙——张家祠——羊街——祖师殿——席子巷——慧光寺——魁星阁。游览的时间约为2.5小时。
一、旋螺殿
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为明代所建,坐落在李庄镇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培修。
本殿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米,屋面铺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侧用如意斗拱,右侧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叠呈网目状,并向右旋转,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殿内槛墙有清代碑刻5通,内容多为记述历代培修旋螺殿的情况。在殿内第一层二井口柱间抬梁上有“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殿成”题记。
20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莫宗江曾对殿进行考察,在《中国营造学社》七卷一期上,撰文称该建筑“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旋螺殿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说到这旋螺殿,其实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在石牛山上住了一位勤劳、善良、孝顺的青年,人称宋乙哥、他幼年丧父,亦无兄弟姐妹,仅有一双目失明老母亲与之相依为命。只因家道贫寒,终 年辛劳所得,仅够母子糊口度日,虽已到婚配年龄,却无媒人上门撮合,依旧形单影只出入柴扉。有一天宋乙哥又和往常一样,将衣物等拿到龙凼边上洗涤。正当他埋头忙不迭地将衣物放在石头上搓揉锤踩之际,忽见一个硕大田螺已爬至潭边,在宋乙哥的脚下徘徊不去,宋乙哥一见,顿生怜悯之心,恐被他人拾去充作腹内之物,于是便躬身将田螺拾起抛向潭心。不久田螺又至,又抛。如是三五次后,于是他就将田螺带回家养在水缸里。
随后,他依旧每日外出耕作和砍柴,可是每次回家,总见桌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床上放着折叠整齐的洗净衣服。问是否母亲所为,母亲也摇头说不知。宋乙哥以为是乡邻们对自己的帮助,可时日稍长,每天依然还是衣净、饭熟、菜香。宋乙哥心想应该好好谢谢这热心人,可是去左邻右舍逐一打听,乡邻们都均说不知此事,他好生纳闷,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好砍柴家伙,告辞老母便掩上家门上山砍柴,他在路上是前思后想,越想此事越奇怪,越想越觉得蹊跷难解,决定从半路上返回家中看个究竟,问个明白,看是谁在暗中帮助他们母子,以便好当面感谢人家。
当他蹑手蹑脚走进家门口,从门缝中隐隐望去,只见水缸中冉冉升起一股白气,俄顷白气便化作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但见她十分麻利地生火做饭,料理家务,埋头干得有条不紊,全然不觉此时门外有一双十分惊奇的眼睛在窥视着她。宋乙哥看了多时,猛地推门而入,那姑娘吃了一惊,急欲抽身往水缸方向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宋乙哥连忙用盖子将水缸盖得严严实实,姑娘一见已无路可去,便窘红着粉脸低头无语。还是宋乙哥先施一礼打破僵局道:“多谢仙姑多日帮助,小可深受恩惠,感激不尽,不知仙姑是何方神仙下界,为何施助于我?”姑娘含羞带涩、微启樱唇倒:“我是乃石牛山下龙凼中修炼得道的田螺,每天见你十分勤劳和孝顺娘亲,暗生敬慕之心,又蒙你爱怜携回家中得以庇护,故不揣冒昧,愿为你洗衣浆裳,引火做饭呢,料理家务作谢。”
从此,田螺姑娘就在宋乙哥家住下,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时间一久,宋氏家族中一些人总觉得田螺姑娘有些来路不明,于宋氏门风有损,族内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议一番后,一致将田螺姑娘假托为梓潼帝君之女下凡,认为应建一殿堂来供奉帝君的神位,享受人间香火。在族人的倡导资助下,很快便在石牛山嘴上建起一座巍峨挺拔的文昌宫(即后来的旋螺殿),并镌刻石碑已纪其事,这就是前面提 到的“万历丙申岁,修建文昌宫......”那首小诗。随后就有了今天的旋螺殿。
二、同济广场
沿着同济大道,我们来到了同济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的这块纪念碑就是国难期间寓居李庄的同济学人为感谢李庄古镇当年的无私帮助,在东岳庙的门前广场所设同济大学纪念碑。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纪念碑落成于2006年6月2日。该广场及纪念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筹资、设计、建设。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由两大设计院多名专家精心设计并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这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与青石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好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让我们逆着同济的足迹往回走,仿佛时光倒流一般,一同走进六十多年前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三、东岳庙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庄时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东岳庙位于李庄古镇的西面,建于清道光7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由岱宗殿、玉皇楼、关圣殿和十殿阎罗组成,为木、石、砖结构建筑,供奉的是东岳大帝。
抗战时期,迁驻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设立在此。6年间工学院共毕业近700名学生,日后很多人成为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大门右侧这块纪念碑,是当年从该校毕业、现定居美国的土木工程博士霍藻润和台湾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兆南共同所立,上书“同济工学院旧址”。说到这东岳庙,据说是旧时的李庄人民为了祭奠东岳大帝而建,东岳大帝就是在神话传说《封神榜》中所描述的商朝大员黄飞虎。我们在东岳庙的石门坊上至今仍能找到颂扬东岳大帝的对联:“丙地东皇,万物资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帲幪。”传说中,东岳大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必须做到铁面无私,坚持惩恶扬善。人间万物,包括善良百姓他都要“资”助其成长和培养,以显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下片的大概意思是指:善良的老百姓能在东岳大帝的庇护下过着平安祥和的日子,是很感谢他的恩惠 的。
走进前殿,我们抬头便可以看到东岳庙前殿的梁木,上面至今可以清晰的看见“清道光七年”等字样。请将目光往下移,眼前这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就清晰地反映了国难时期,同济大学的选址、迁址的过程。
前线的硝烟越来越浓,昆明上空的轰炸越来越密。西迁的逃亡者丢开手里的工作,频频地躲避空袭。同济高职机械科的学生项瑞荣在一次空袭中被日本人在小坝附近炸死。噩耗传来,人们惊恐悲愤。
同济大学的建校计划戛然而止,并打算往四川迁移,已向在川校友发出助寻找校址的函件。
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和体质人类学所等单位也在酝酿搬迁。据说,傅斯年希望这次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是抗战爆发后的内迁厂,厂长钱子宁是个热心人。他收到同济发出的电文后,马上开始为母校选址,八方考察,四处托人。那时,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看好水路。钱子宁的首选目标是江边城市。重庆沿江而上,经泸州转沱江,经宜宾转岷江,过合川溯嘉陵江……沿江大码头已人满为患,且频遭日机轰炸。该上哪里去找这方清静之地?
那天,四川南溪县李庄(今属宜宾翠屏区)的士绅罗伯希、王云伯正在县城吃茶。听茶客们谈起,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昆明的机构又要转移,先遣人员已来川选址。
南溪清静,但当地政要及一般士绅,拱手婉拒。当官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士绅贤达担心的是“外来人”会破坏乡风民俗,也有住家户担心莫把小菜买贵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二人推开茶碗,马不停蹄赶回李庄,向众人传递消息。
罗伯希首先禀报长辈罗南陔。罗南陔是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角色。那天,他听了罗伯希的叙说,立即约请了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全镇名流,齐聚羊街8号府邸商议。
那天,山山岭岭各乡各保就邀邀约约,齐聚长茶馆,共商支持抗战,欢迎“下江人”落籍李庄——这一历史上的头等大事。
几天之后,罗伯希、李清泉代表李庄各界,乘船到宜宾去请钱子宁。闻讯后,钱子宁有喜有疑。最大的疑点是李庄有情,不知同济是 否中意。但一到李庄,看了山川形势,考察了民风民情,钱子宁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与钱子宁的初步洽商,罗南陔等人还草拟了一封十六字的欢迎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随即,又写了几份函件,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中央研究院。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筹备迁移事宜。教育部长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也把这一情况通知了驻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单位。
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等也随即赶来,他们对李庄一见钟情,在礼数有加的宴席或茶座上,一一商议妥迁移的诸多事宜。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于是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走川滇路,或滇公路入川,都得越乌蒙山脉。山高路险,汽车常出事,客货运输非常困难。1943年3月4日,一辆运输同济大学测量仪器的货车就在贵州威宁附近车毁人亡,损失惨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请跟随我的脚步,来看一下这幅地图后面,“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李庄的命运。
再往里走,就是丙灵殿了。据说是供奉黄飞虎的儿子黄丛化的,他也是助周灭纣的一员大将。
抗战期间,李庄人民为了给同济大学提供办学场所,将供奉于内的神相割成小块掩埋于庙外。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工学院就最先设在东岳庙内,此与同时,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后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响起了上课的钟声。在这丙灵殿两边主墙上的窗户就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子在此上课期间,为了采光而特意开凿的。
在丙灵殿的后面是玉皇楼,大家可以看到在玉皇楼和丙灵殿都有很大份量的木雕艺术品作为装饰之用,这些作品多采用深度浮雕和镂空雕。其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特别是玉皇楼的承檐撑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反映了古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建筑风格,更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结晶,虽然在“文革”破“四旧”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仍旧保存较为完好。1945年,同济大学增设了法学院,玉皇楼就是当年法学院的教室。
最后一个殿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岱宗殿,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殿的与 众不同之处。它采用了很多粗大的石柱做主梁,看着这些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艰难情况下,全凭劳动人民体力运来的粗大石柱,不得不让我们叹为观止。
同济大学工学院在李庄期间,电机实验室一度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的照明供电,后经同济大学与宜宾马鞍石电厂协商,牵电至李庄,最终使李庄比县城南溪早近10年用上电灯照明和机器打米,受到了李庄群众的欢迎。
1946年同济大学迁回上海后,四川省立宜宾师范学校由李庄下坝迁入了东岳庙继续办学至解放后一年才迁返宜宾;随后,李庄中学由张家祠迁入东岳庙内继续办学至上世纪80年代。
四、张家祠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叫张家祠。张家祠是李庄望族张家的宗祠,位于李庄羊街临长江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4000平方米。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牌匾就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罗哲文所提字。罗哲文先生是全国文物专家组组长,在建筑界相当于其先师梁思成,也是属于泰山北斗地位的人物。
张家祠由前殿、后殿、厢房组成。祠内原有用整块上等楠木雕刻的50扇窗页(现存24扇),每扇长2米、宽0.6米,每页窗面上都雕刻着形态不一的两只仙鹤,四周以镂空雕刻出线条流畅、动感十足的祥云衬托,共有100只栩栩如生的仙鹤,所以称它为“百鹤祥云窗”。其中一部分祥云图案中,还隐隐刻出成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辨,窗页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风、奇花异草等,共同组成协调美观的画面。
据说,张家以每扇窗页纹银14两请工艺高超的匠人雕刻,而当时一个正一品官员1个月的俸银才15两。张家祠下厅房,原有包弼臣手书的,张氏宗祠“匾额,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书写的”宏我汉京“的匾额。这两张匾额衬出张家祠的超凡气度。可惜的是,这两块匾额今已不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迁驻这里,3000多箱故宫国宝级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李庄,在这里存放了整整6年。1943年,国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还联合在张家祠举办了一次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在内的文物科普展览,连文坛巨匠郭沫若、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赶来参观。这次展览,使李庄人大开眼界,同时消除了李庄百姓对同济医科大学杀人、吃人的谣传。现这里已经 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纪念馆,请大家随我进入参观。
五、羊街
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石板小街就叫做羊街,又名羊市街,古时为牛羊交易市场,小街内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院,石门坊上所刻对联,内容或为家训,或为写景,或为抒怀,均耐读、可玩味。
1、胡家院
大家请看,这里的门楣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涪水桂轮地灵钥户,花庄鹿,光泽遗芬。这八个字写出了李庄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是有水(涪水)、有山(桂轮山),而且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从军事的角度讲,李庄又是宜宾和南溪的门户,犹如锁孔一般重要。这里的涪水是指李庄北岸长江下游约三公里的一条小河,最早叫福溪,后诸葛亮南征时被改为服溪。而在北宋时,大诗人黄庭坚在宜宾期间,曾多次到李庄一带游览买醉,又挥毫题下“大桂轮山”四字,又将服溪改为涪溪。
下联总体是在夸奖胡家院内“死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青之草”的美景。胡家院现为“长江航运馆”。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大长河,被誉为是孕育中国的母亲河。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历史悠久。该航运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对长江航运历史的介绍,清晰地展现了长江航运的发展既是一段浓郁的民情风俗史,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进步史。接下来请随我进入参观游览!
和胡家院子紧邻的便是王家院子和刘家院子,这三家人户一直都是李庄历史上的大户人家,镇内的决议和行政多要经几家人户的同意方可施行。
2、刘家院
我们可以看到刘家大院的门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培兰种桂干国栋家。匾额:光分太已。
在这幅对联中,“含和”与“履中”为中国人对处世的最基本规范和要求。上联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只有待人接物处于平和心态,和蔼可亲和行端品正的个人修养,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得到自己应有的福和喜。下联中的兰、桂,寓意在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一定要像培养兰花、桂花一样精心呵护,让他们长大以后能成为国家的保卫者和家庭的栋梁、光宗耀祖。而匾额上的“光分太已”就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专指刘家的一个故事。说在汉代,有一姓刘后生家境非常贫寒,但十分勤奋好学,晚上的时候借着淡淡的月光抽空看 书,据说一天他正在看书,天上的太乙真人路过此地,掐指一算发现这个人前程不可限量,于是太乙真人从衣袖拿出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将灿烂的豪光分了一束给这个刘家的后生。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这个刘家后生后来发奋图强最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后来的刘姓之人就借着“光分太已”的典故来勉励后来者奋发攻读,积极向上。
六、祖师殿
祖师殿原为祭祀披发祖师的道教神殿。抗战时期,辟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后,李庄民众为鼎力支持同大办学所需,将李庄镇中心校迁到别处继续办学,同大医学院的生理、解剖、细菌等馆则设于此并继续从事教学活动。医学院上人体解剖课所用尸体均在当地或寻无主尸体或花钱购买,作为尸体来源。李庄民众只见医学院经常将死人抬进祖师殿,却从不见抬出来。久而久之,一个可怕的疑窦由此生出,这些人把死人抬进去做什么?有一天,一个泥水匠正在祖师殿大殿上翻修房顶,不经意间从瓦缝中往下一看,只见师生们正在用各种刀、剪、镊、钳等白亮亮的、明晃晃的器具把摆放在解剖台上的死人大卸八块,弯弯曲曲、花花绿绿的心、腰、肝、肠、肚也摆满一桌……“不得了,医学院杀人了,吃人了!”于是杀人和吃人的说法顷刻间便传遍李庄城乡的旮旮角角,一时间,迁入李庄的文化人和地方民众有了冲突。面对这一状况,同济大学与所有迁到李庄的文化科研机构及地方贤达共同提出倡议,认为谣传风行乃乡民闭塞少见所致,倒不如因势利导,将各自单位的工作性质晓喻民众,让民众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科学,不是杀人吃人的勾当。于是各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举办了李庄历史上空前的文物、科普展览,也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一次展览。祖师殿也举办了以医学科学为主题的展览,将解剖用的尸体也予以展出。医学院师生还现场为民众答疑解惑,让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同大迁川前,在川南一带流行一种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患者一旦染上疾病,即从脚部开始发麻,发软,所以又称“痹病”。并伴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待“麻”的感觉逐渐蔓延至人的胸部以上,人即死亡,根本无药可治。因对这一病患的治病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在当地,百姓们谈“麻”色变。1942年,宜宾中学有37人饭后突病,经医学院唐哲教授前往会诊,确定为食盐氯化钡中毒,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挽救大批病人。为此,同大杜公振教授和邓瑞 麟助教的这一研究成果获民国政府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七、席子巷
走出祖师殿,我们来到的这条如“一线天”般的小街就叫做席子巷。如今的席子巷,古老的青石板路面已让时光和脚步磨得十分光亮,看不到一点车辙马迹。席子巷长不过60余米,宽不过三四米,都是一楼一底的木质建筑。二楼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上面的屋檐把仅有几米宽的街道遮盖住。站在街上观天,仅见一线天空,故席子巷又称一线天。从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
大家可以看到两旁居民房的门,为什么只有半扇?这个门叫做腰门,又称矮门、避窃门,是大门前面的两扇小门。从外形来看,腰门高度大约是大门的一半,刚好到成人的腰际,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那么这腰门有何作用呢?
其实这腰门有很多用场。首先,平日里不必紧关大门,有人来敲门,从腰门上就可望见是生人还是熟人,是陌生人可以隔着腰门问清事由,然后请他进来。如是熟人,可以隔着腰门,先打招呼,然后热情开门相迎。
其次,腰门也可防止小偷、盗贼。因为,若腰门上装有一根根三叉戟,盗贼不能翻门而入。如若硬撬门进来,还可以紧闩大门,然后求救报警。所以,杭州民间俗称它为“避窃门”。
此外,江南一般人家都养狗、养鸡鸭。有了腰门,可以防止饿狗进房偷食,也可防止鸡鸭进屋,拉屎拉尿,弄脏地面。腰门一般对采光、通风影响不大,还能防止孩子跑出去。
八、慧光寺
慧光寺原名禹王宫,位于李庄镇中心,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外上方的“慧光寺”三个金色大字,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周绍良书写。“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所书。
大山门上面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匾额上“功奠山河”四字苍劲古朴、韵味独具。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现在各位嘉宾看到的正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李庄四绝”之一的九龙石碑,此石碑长2.7米,高1.3米,画面嗯为深度浮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之中的神龙。传说龙的职责是专司管水,大小江河均有一龙负责,禹王治理水灾的根本办法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因而能将天下九河疏导直通大海。此碑技法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以至于梁先生拿它与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做比较:如果说故宫太和殿前的九龙石刻是一顶王冠的话,李庄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抗战中迁驻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本部即驻于此地。解放后为李庄粮站仓库,1992年恢复佛教活动后,取《无量寿经》中“慧光明净,超逾日月”之意更名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济大学在此授牌为“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
九、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汉族民间信仰认为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奎星阁古时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原来的魁星阁在文革中被拆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主体建筑是1998年在距离原址一百米处重建的通高五层仿古式建筑,与近在咫尺的南华宫相得益彰,此为“李庄四绝”之最后一绝。
致欢送词
1940年,李庄以一纸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迁驻李庄,包括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6年间,李庄为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张平静的书桌,给战时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 和发展提供了养分。这是一段人文抗战的历史。
77年前,滚滚长江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李庄在抗日烽火中的真心牵手,见证了同济、各学术研究机构与宜宾在文化抗战中的同仇敌忾。77年友谊凝结而成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和抗战文化陈列馆,不仅是铭记历史的符号,更是友谊与情意源远流长的象征;不仅铭记了历史,更昭示了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游览参观就暂告一段落了,在这短短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已经领略了77年前的李庄抗战文化。接下来,希望各位在李庄美食吃好,美景赏好,心情更好,谢谢大家!
第三篇:双溪古镇导游词
双溪古镇导游词
[导游内容] 中山路、后街――陆氏宗祠――陆宅――周宅――文庙――城隍庙――张宅(盖屏富)――宋宅、花园里――薛宅――薛氏宗祠――灵岩寺――北岩寺――盘龙墓(宋墓)――劝农桥――迎恩桥――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瑞光塔--鸳鸯湖景区(导游词略)--月老峰景区。
古镇游览区
【中山路、后街】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双溪古镇游览。现在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千年古镇双溪的基本情况。
古镇双溪又名紫城,因南北两溪绕村而过交汇西流而得名。村落四面群峰高峻,玉柱崎于前,三台拥于后,金钟、玉印、狮象诸峰环抱于左右,地形成三角形小盆地,海拔820米,现为双溪镇治所在,人口8000多人。双溪原是屏南旧县治所在地,设治时间自清雍正13年(1734年)到公元1950年计215年。但双溪古村的真正历史可上溯自唐末,自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3年)陆氏始祖肇基至今已1093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镇。
双溪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文物保存较好,民风淳厚,风俗古朴,是难得的农耕文化天然博物馆。双溪古镇游可概括“一塔一湖一月老,两寺两庙两廊桥,三祠五厝廿七巷,风景最亮在民俗。”这一塔指的是瑞光塔,它是屏南唯一的塔式建筑;一湖指鸳鸯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五大景区之一;一月老指月老峰(又名石长老)景区,这是一处美妙的自然景光;而两寺是建于宋代的灵岩寺、北岩寺,两庙指文庙、城隍庙,两廊桥指迎恩、劝农桥;三祠指陆、薛、张三宗祠,五厝指张、宋、陆、薛、周等民居群,廿七巷指镇内诸街巷。同时又可将双溪古镇分为古镇游览区;北岩寺游览区;瑞光塔、鸳鸯湖游览区;月老峰游览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处的就是古镇原商业中心街中山路、后街,这里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是闽东北地区货物交流中转站之一。当时双溪是政(和)、宁(德)、建(瓯)、周(宁)四县(区)边界地区最繁华市镇。人口已逾五千之众,且有官道上通四府,下连省垣,东通福安、宁德,西达建瓯、政和等地。城内货栈连立、商贾云集,有各种百年老字号数十家。现如今虽然风光不在,但我们仍能从这成排的古商铺中看出当年“百载老号数十铺 千年古镇几繁华”来。
【陆氏宗祠】陆氏宗祠原建于宋熙宁初年(1069年),为陆氏八世祖修建,后经历代修葺扩建,以成现今规模。陆氏宗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融池、楼、塔、墙等于一体,布局合理、建筑精巧、装饰古朴,是屏南最具明清建筑风格的代表。该祠入选《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 宅】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屏南古民居的建筑特点:采用夯土墙围护,穿斗式构架承重的土木结构上下廊、左右厢、前后厅、双天井、二厨房、“墙包栋”、明厅式造型。门面为青石打造,下有门当、上的户对,注重装饰雕刻。这座陆宅系画家、屏南二中创始人之一的陆品圭先生,其兄建国初我县四大名老中医之一陆品彝先生的古居。
【周 宅】建于清末,一排三栋相连相通,是双溪民宅建筑规模较大的一座。该厝是双溪“六合春”茶庄。创办于清末民初,经营者周绍堑先生,系当时屏南商界泰斗。该茶庄为我县近代制茶业始祖,其场地宽畅、设计科学、建筑精巧、设备齐全,其茶制品以规范茶箱压装,经福安赛岐口岸销往东南亚一带。
【文 庙】 文庙又称圣人庙、孔庙、文宣王庙、学宫、儒庙。这圣人庙就是供养儒家集大成者孔子,以及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生,孔子的孙子,孙子的学生孟子。这四人又称为“四配”。有的还有十哲,七十二贤人。这里是膜拜孔圣人主要的地方。同时也是书院,学堂,考庠。
据屏南县志记载:屏南圣人庙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知县沈钟倡建,此后经历了十多次的重修,扩建,渐渐形成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文庙。
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建于文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三楹两庑,重檐翘角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雄伟壮丽,内塑孔子像,并绘从祀诸贤于两庑。殿前为露台,台周环护以石拦杆,正前方与左右均有台阶,前方台阶中建丹墀,雕刻精致。台前为棂星门,上悬乾隆元年御书的“与天地参”匾额。前为泮池,呈半月形,砌石成图案,中驾以石桥,池中种莲花,希冀莲开并蒂,得中状元之瑞。池前为戟门,上悬“文庙”匾额。戟门前建“兴贤”、“育才”二石坊,坊前正中镌“高山仰止”,左曰“金声玉振”,右曰:“江汉秋阳”;坊后正中曰:“仰之弥高”,左曰“道冠古今”,右曰“德配天地”,均道光十七年训导凌翰所书。棂星门左建名宦祠,祀沈钟与凌翰,右建乡贤祠,祀张疆与章润。两庑前为碑廊,立乾隆至道光间所泐石碑。大成殿后建崇圣祠、明伦堂、训导署、奎光阁、尊经阁;并建祭器库、乐器库、省牲所、更衣亭、学仓、神厨等附属建筑。文庙周环红墙,正面有凌翰楷书“万仞宫墙”四字。这番景致是文革前的圣人庙。现今破坏较严重。
【城隍庙】城隍庙座落于双溪东隅、紫山之麓。该庙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古田县知县朱岳楷始建正殿、清乾隆元年(1736年),屏邑首任县令沈钟依后山之势,凿石平地,并认捐俸银力倡之,数月续建寝殿。至今已有270年历史。后人又于乾隆43年、嘉庆5年义捐重修。道光2年、9年又建后殿。及光绪、宣统年间多次续修,形成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九进,包括:“山墙、东西辕门、天井、廊厩、戏台、月台、钟鼓楼、正殿、后殿”等建筑在内的巍峨壮观、规模恢宏的典型明清宫殿式建筑。城隍庙是双溪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1、“活阎罗”牌匾的来历
城隍庙月台前檐正中上悬挂一幅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双溪镇高安村张氏合家叩拜城隍爷牌匾,称“活阎罗”。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冤案重申平反故事。
高安村民张氏,绰号“烂头蜞”,为人诚朴老实,世代务农,家有妻室子女多人。一日因巡看田水与另一村民发生口角,“烂头蜞”气忿不过、漏口道,“走着瞧,日后要除去你!”想不知此话却引来杀身大祸。
不久此同村人往宁德赶猪做生意,在下七房松坪亭桥遭两歹徒抢劫,其人身强力壮,与歹徒搏斗、并逃跑。歹徒甲竞拔屠刀从其咽喉刺进,当即丧命,抢其身带银元。另一歹徒乙欲分钱财。甲不允,说“杀人得财乃我也,与尔无份。”其时乙为分钱财,也丧心病狂拔刀又在死者头部连刺七刀,且将刀插入路边田畔石缝中。后来歹徒甲携财外逃浙江庆元投军。
却说受害人家属即以上述“烂头蜞”一语而疑之告官,“烂头蜞”被捕入死牢,上大刑拷问,死来活去,却坚不认罪。一时间街谈巷议,众说纷纷,此案成为当时一大悬案。
于是张氏妻室,每日怀抱整束大香,披发乱髻、呼天叫地,到城隍庙击鼓喊冤,行人闻之,凄凉悲切无比,同情至极。
县官几审“烂头蜞”而他死不认罪,县官夫人旁侧进言道:“夫君审堂时,奴家观之罪人面目慈祥,且有妻室多人,不像杀人越货之辈。其妻室数次到城隍庙喊冤,莫非确是冤案?”
其时忤作(验尸人)已向县官禀报疑点有二。其一,死者头上有7个刀刺之洞,不出血。系死者咽喉被刺死后,被X另人再刺。有悖于仇敌杀人后夺银再补刺之理,歹徒定有二人以上。其二,死者系往宁德赶猪,身带“增”字号银元被抢,是否可查搜“烂头其”家有无赃物与案有关?
县官即查双溪“增”字号银元出处。原来“增”字号银元主人系双溪后街老字号梭布庄老板,其长年有钱银向高安一带山民借贷。且每块银元上均镌印“增”字号的记志。其老板出示借钱账簿,实有受害人与“烂头蜞”借银之名。“烂头蜞”家所搜“增”字号银元显然证据不足。“增”字号老板当堂向县官禀报说:“烂头蜞’为人诚实,其借银系青黄不接之时购米养活妻室儿女,绝不会越货杀人,不能以此即定其杀人罪”,并恳求网开一面,继续调查定案。于是,这一离奇杀人案就暂搁一旁。
且说有一晚深夜,“烂头蜞”弟梦见有一黑面矮人,手提大铜缒狠击其床沿,大声呲喝道:“城隍爷铁链在你床下,你还不速去报官,抓拿犯人。”其弟惊醒,敲打火石照之,果见床下有锈迹斑斑之铁链一条,惊奇不已。随即连夜赶县衙击鼓鸣冤,且将铁链击敲县官案桌。县官问明情况,安慰说:“你稍安勿躁,待本县再查!”也即令衙卒往城隍庙器械库房查看封条是否有开启。片刻,衙卒回报,库房封条仍尘封未启。县官又令开启封条,只见存放铁链处有一条明显铁链拖拉出来之痕迹。县官与众人更惊奇万分,认定城隍爷也确认此案为冤案。
话说杀人犯甲逃往浙江庆元投军期间,终日惶惶不安。有一夜也梦见有一黑面矮人手执铜击其床沿,厉声喝道:“你应速返屏南认罪归案!”醒来惊之而屎溺。
不日,歹徒甲返家呆立于村头“奶娘庙”门口,公差捕快赴其村缉拿人犯,他自语道:“不须抓拿,我自去投案。”经开堂审问,供认不讳问死罪,“烂头蜞”无罪释放,此案告破。县官就自雇专轿让其乘坐,披红彩放鞭炮送其返家。这就是本文开头张氏合家赠献城隍庙之“活阎罗”牌匾来历。民间传说,此乃城隍爷明察冤屈,派神灵托梦协助县官解迷质疑,让县官重申平反民间冤案之显例。正如城隍庙楹联所云:“举念有神知善恶,正邪能宣判;照人如镜朗吉凶,祸福总无私。”
2、古戏台
城隍庙老戏台是该庙内270余年来迄今保存最好的木质建筑。它位于庙内第四进横廊藻井旋天,更是巧夺天工。它由众多雕镌精美倒三角形“套斗”组顶衬托成穹隆状圆顶盖,其中未用一颗铁钉固定。全由“套斗”利用三角形顶立固定性拱托牵连,历200余年来风雨侵蚀和人为移动破坏,仍是巍然不动。2001年夏,经省考古队专家一行实地考察研究,认定该戏台建筑设计奇巧、雕刻精丽,且藻井旋天对演戏融杂消音功能良好。为目前闽东乃至全省少有保存较好的木质古戏台之一。很有建筑考古研究性与观赏性。
【宋 宅】宋宅门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文魁”,是当时省级大员为宋家在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考中的进士、举人和贡元题写的。
跨过两边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青石门槛,离大门三步远的地方是由三扇高门组成的照壁,上部漏雕,下部是浮雕。照壁后面是十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再上去两步就是正房。天井的左右两侧是厢房,厢房门口有一个青石踏步,做工讲究。左右厢房和正房门板的木鬲心上镶嵌着工艺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这是宋宅精华之所在。木雕的内容很丰富,有“渔、樵、耕、读”等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周文王渭水访贤”、“陆羽烹茗”、“羲之易鹅”、“懿公封鹤”、“画龙点睛”、“南山求寿”等传统故事,书卷气非常浓烈,难怪当年从这座房子里走出了那么多的官员。
【盖屏富】张宅主人在清乾隆年间富甲屏南,据说当时田租达四千石,号称盖屏富。其旧宅均建于清乾隆年间,由相连五栋组成。内部装饰华丽,雕刻精美。
【薛 宅】由多栋房子组成,建筑风格与其它房子相近。系清台湾完备、广威将军薛文潮古居。
【薛氏宗祠】双溪薛氏迁入是明代中后期,薛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可谓人才辈出,受乾隆嘉奖的广威将军、台湾完备薛文潮,以及近代学者薛贻源,屏南首位博士薛承健,外交家,大使薛谋洪都是双溪薛氏一代俊才。薛氏宗祠建筑精巧,内植奇花异草,尤其是庭中洛阳牡丹系薛文潮所种,有近300年历史。
北岩寺等其它游览区
【古官道】自双溪古镇去往北岩寺游览区可步行,也可驱车。若步行自双溪东门出发,沿古道3里可以到达,沿路可欣赏古道风光,品味古道岁月。
【灵岩寺】在北岩寺上,位于双溪去往福安、周宁古官道边。该寺建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是一座千年古刹。
【北岩寺】俗称下院,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原为陆氏家寺。该寺背靠狮山(状如狮头),面对虎洞(对门山虎头岩),身绕龙涧(俗你十八谷一涧水萦曲如盘龙),座东朝西。寺深54米,宽27米,原为土木结构六排五开间,近年修筑了混凝土结构的山门与前殿。山门前匾额“北岩寺”系198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所书。
【盘龙墓】盘龙墓又叫宋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为双溪陆氏八世祖陆亨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它座东朝西,圆形,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苍龙盘于山腰上,所以称盘龙墓。该墓造形奇特,圆形墓壁随山势用块石砌就,墓坪铺以石板,直径11米。墓顶壁中横嵌石板上有一千字墓志铭,是研究双溪历史文化的文物。
【劝农桥】位于北岩寺前的劝农桥系石拱廊桥,桥以块石拱砌,上架廊屋,屋中间有一匾额书“劝农桥”三字。旧时每年春季知县等官员会到此例行劝耕。首任知县沈钟有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
【迎恩桥】旧名南安桥,长林桥,为石拱廊桥。乾隆二年四月重修,知县沈钟以落成之日,适有朝庭恩诏到来,故更名迎恩南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知县江若干重建此桥时,题额“南安桥”于桥中央。此桥所处为双溪八景之“南桥春霁”。(双溪八景为:三台拥翠、两涧回澜、文峰挺秀、杰阁凌云、印山积雪、钟岭残霞、南桥春霁、北寺秋声。)
【纪念碑】1984年7月建。位于双溪西南两溪交汇处,是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1939年2月4日,叶飞、阮英平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000多人从屏南棠口进驻县城双溪,入住陆氏宗祠(团部驻地)、文庙。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继而率部开赴抗日前线。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位于双溪镇的钟岭山顶。该塔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倡建,光绪十八年动工,光绪二十三年落成。塔为石构楼阁式,八角七层实心,内设石梯向上自左至右直至六层,隔石设上下门,塔檐内走廊。塔底层高2.5米,第二层1.9米,三层至七层均为1.6米,底座边长2.3米,宽7.2米,塔身高14.3米。
【月老峰】又名石长老、罗汉石,位于双溪北二里许,一巨大岩石如月下老人或披袈长老。双溪太学生陆珍有诗云:“面壁何年化?还疑散雨花。乾坤为梵宇,苔藓作袈裟。直拟金身现,奚须宝盖遮?千秋长说法,指点夕阳斜。”在月老峰下的黄坛里溪涧中,有多级飞瀑,也是休闲的好去处。
【结束语】朋友们,千年古镇双溪不但人文荟萃,民俗风情也很浓郁。每年农历正月和十月都有庙会活动,双溪花灯、香线龙、白蛇灯、铁技、舞龙舞狮等传统民间民俗巡游活动,以及屏南民间传统大戏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欢迎大家到时来古镇看民俗表演。人们常说玩在双溪,其实吃双溪更地道。双溪自古出“三师”,大家猜猜是哪“三师”?是“教师、厨师、理发师”。双溪厨师享誉闽东北,他们以屏南土产的山珍河鲜烹饪出的名菜如“一捧雪”、“秋色锅边”、“鸳鸯果”“马兰花黄鳝”多次在不同烹饪比赛中获奖。来双溪不尝地道的双溪风味那可算是美中不足了。
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第四篇:三河古镇导游词
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与庐江县、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 ‘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水乡如梦,古河如画。水多,河多,行走不方便,所以桥也自然多了起来,仅在小南河上就有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这些桥,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就拿望月桥来说吧: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晚上登上这座桥,仰望空中明月,俯瞰水中倒影,会给您诗一般的感受。在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三县桥了。或许大家会问为什么会称它为三县桥呢,那是因为这座三县桥是三河古镇现存的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三县桥。由于整座桥全是用大料石搭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石头大桥。最令人称奇的当数三县桥的建桥工艺了,当年一块块桥石都是用煮熟的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地粘结在一起的呢。
古镇三河因水得名也因水而闻名。三河水美,水给古镇带来了灵性,但也不断遭受水患之苦。特别是1991年7月11日16时17分,丰乐河水位高达14·23米,新圩段大堤溃决,古镇三河遭受灭顶之灾,被特大洪水吞没。在那场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的特大洪水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援助下,上下一心,军民合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大水中未淹死一人、饿死一人、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现如今到三河旅游,我们不仅可以参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旧居,欣赏如画的水乡风光,更能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特别好吃!
各位团友三河我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走进三河,亲身去体验一下它那别样的风情吧!
第五篇:西塘古镇导游词
西塘古镇导游词
(一)西塘古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古镇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区10公里。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
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历史文化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地理位置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上海西南方向与上海零距离接壤,距上海市中心80公里,大虹桥商务区60公里,西至杭州110公里,南濒嘉兴港乍浦港区35公里,北接苏州85公里,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交通极其方便,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接线,亭枫高速连接线,320国道,都穿境而过,乘坐汽车,高铁,火车均能到达,乘坐已于2010年10月26日通车的沪杭高铁,从嘉善到上海虹桥枢纽站仅需20分钟左右,从嘉善到嘉兴仅需10分钟,从嘉善至杭州只需35分钟左右。周边有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三大机场。西塘在嘉善市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快客前往20-30分钟就能到达。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为国内外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所瞩目。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这是一座千年古镇。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坐落在水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到了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西塘是个平民化的小镇,所有一切都如此朴素,没有周庄的繁华,没有南浔的富甲之态,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但是西塘的独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2011年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名单上,西塘景区以年接待269万人次的成绩位列排行榜第38位。
传说典故
镇名由来
版本一: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3400亩面积的湖荡,那是嘉善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
传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户姓唐的大户人家迁到荡边居住,他们看到这个湖荡风景秀丽,盛产翠鸟和红菱,这两物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间,就以“祥符”两字称呼这个湖荡。
这户唐姓人家,有弟兄两人,在祥符荡边乐悠悠生活,后来分了家。兄居荡东边,人称东唐,弟居荡的西边,人称西唐。后来哥哥这一房逐渐衰落,弟弟这一房,小辈十分兴旺,就象一棵树,生出许许多多树、枝,所以,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在“唐”字边上加个土,叫做西塘。
廊棚由来
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西塘古镇导游词
(二)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下江南六大古镇中的一个,就是西塘。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聚成村里,明清时期,由于水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了江南繁华富庶的商业重镇,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至今保留着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着二千多户的居民。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 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各位团友,我们看所到是张正根雕艺术馆。张正根雕艺术馆系典型的民国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 欧式建筑的各自特点,为砖木结构,里面陈列的 是著名根艺美术大师张正的几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于自然,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先生,他是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于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进,来到西塘 继续其根艺创作。他的作品立足于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的各种奖项。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轻为150kg,最重为1000kg,平均重量为250kg)进入吉尼斯,还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及东方之子,来到嘉善后,又被评为嘉善的荣誉市民。
当我们走进张正根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龙椅,它叫“过把瘾”,在中 国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龙椅,而根雕馆的这张龙椅,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让各位可 以坐坐龙椅,做一做现代的皇上。整张椅子为龙眼根和杜鹃根自然巧妙组合而成,与之配套的踏脚为全天然的杜鹃根。好,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根雕。大 家请看这边 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来自与福建闵候地区的一个龙眼树的树根,此根因为长于悬崖之上,岩石阻碍根系往下发展,所以整个根平摊开来,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国地图,而根面上的图案则众说纷纭,有说百兽图、罗汉图。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给游客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感受它像什么,就是什 么,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来看这里,这叫震撼,又名东方雄狮,一吨多重,它是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一个杉木根,狮子的头部就是一个巨型的根榴,艺术家细腻 的构画了狮子的脸部、爪子以及尾巴部分,令整个作品生气勃勃,震天憾地。而狮 子的身份及鬃毛部分则是自然的树根,体现了根雕艺术的七分天然。而这边呢,还 有个名为“比美”的作品,一看就是这么傲气凛然的孔雀,它展开尾巴部是一个纯天 然的根系,身份与头部是树桩部分经过雕刻而成的。
再看这边,好一幅喜上眉梢的 泼墨画,枝条上梅花怒放,花间一对鸟儿窃窃私语,仿佛寓意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整个作品春意盎然,是用一个连理根创作而成,两个油茶根天然的交 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洞门,作者又巧妙地点缀了两个喜鹊,形成了双喜临门这么 一幅喜气的图案。
看完楼下这些大件作品后,楼上的小件可谓别有一番洞天。看这 边是根抱石的“八仙过海”,而那边则是“十八罗汉”,而正中这个“金狮王”是一个巨 大的柯木榴的作品,一只母狮子、三只小狮子营造了一份乐意融融的家庭氛围,母 爱,何其温柔,何其感人!再过去看一件精品之作——“熊猫盼盼”,是一个根榴抱木的作品,熊猫的身份为整个根榴,耳朵部分是根榴上张正根雕艺术馆面两个天然的突起,眼睛、嘴巴、爪子是雕刻过的。作者再巧妙地修饰了竹面,形成了熊猫抱竹这一憨态可掬的图案。
我们再来看一个抽象的作品,这是一块天然的卷边根,题为“年轮”,作者把整个根面想象成一片树的横切面,一圈圈的年轮记载着年轻时的 梦。再看这边有个卷边根的蝙蝠,也是整体的一个树根,后面着色,体现出前面的 蝙蝠,蝙蝠在古代是福气的象征。各位游客看完根雕以后,希望大家把西塘的好福气带回家。我门下一站的目的地是江南瓦当陈列馆。
(沿途讲解)您知道西塘有三多吗?那就是桥多、弄多、廊棚多,在古镇至今仍保存有古桥27座,长廊2000多米,弄堂是一大特色,其中百米以上的有5条,幽幽 长长的弄堂仿佛是一条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入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西街是西塘清 朝末年,民国初年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共有500多米长,集中了西塘一些老字号的店 铺,至今,我们从斑驳陆离的墙壁和褪色的木门板上还依稀看出这里曾有的繁华。
团友们,我们眼前的就是江南瓦当陈列馆。中国瓦当文化源远流长,“秦砖汉瓦”闻名于世,但由于砖瓦之类极易破碎,所以年代久远 的瓦制品大多传世不多。因而更显得瓦当的珍贵。在西塘南面的干窑一带,确有大批精美 作品传世。追其源由,得知早在秦汉时期,当地的制窑业就已相当发达,更早有“千窑”之称。连闻名遐迩的“明货金砖”皆在那里烧制。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广招天下兵马,特向江南一官员下了一道口头圣旨,但当地官员年老失聪误把召千军万听为“造千砖万瓦”,遂大兴土木,至此嘉善一带制窑业发达。这个馆内有花边滴水、筷笼、步鸡、砖雕、古砖、陶俑六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极富美好愿望的传统瓦当;有带宗教色彩的寺庙瓦当,有表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图案瓦当。它以深邃而广博的文化蕴含,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沿途讲解)现在我们是在去烧香港景区的路上,大家想不想知道西塘这个名称 的由来呢?我这就为大家解说一遍。其实它是与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有着一定的关联,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修水利,用了几年的时间,开挖了这条南北向的河道,造福了一方百姓,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河取名为胥塘,因西塘话胥塘、西塘为谐音,故改称西塘。胥塘河上的这座桥初建于明朝,是西塘建镇以后修造的第一座桥,故取名安境桥,西塘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大家请看这边,我们已经到了烧香港景区.烧香港景区是西塘两大典型水乡风貌区之一,它 以典雅、秀美、幽静的特色见长,站在鲁家桥上远眺,烧香港宛如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楚楚动人地屹立在水边,使人不由得心旷神怡,烧香港景区的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有着明清建筑的典型风格,在这里你可以体味到几百年来水乡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逸生活,一座座精致的小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河埠头以及千姿 百态、喻意深刻的系舟石,无一不透视出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塘是个风景秀美,人才辈出的地方,据镇志记载,从明代万历三年至明末的427 年间,中进士的19位,中举人的有31位,近现代获得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西塘在外人员有好几百位,原上海市副市长、被誉为人民公仆式的好市长倪天增的祖居就坐落在烧香港内。各位游客跟我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倪宅。倪宅是西塘一户较具代表性的民居 建筑,大家可以从门面的开间及里边的格局看出这是一份典型中等书香世家,它是 已故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的祖居。倪天增(1937年——1992年),他是上海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其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的爱戴,被誉为人民公仆的好市长。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建筑,倪宅原为五进,现只开通了前二进,正厅为承庆堂,为倪氏祖居的 堂名,前厅和两旁分别设有厨房、膳房、帐房、琴房等,楼上则设有闺房、卧室等 为明清时期西塘殷实家庭的真实写照,从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西塘普通家庭所折射出 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纪念倪天增同志,特在楼上陈列展示他的生平介绍及部分遗物、图片资料,以表达对这位人民公仆的敬仰与怀念。
走出倪宅,我们将要到的 是圣堂,而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五福桥。五福桥是西塘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为单孔石板桥,因其结构牢固,用料考究而闻名西塘。据西塘的老人讲,从这桥上走,可 以得到五福气,即长寿、康宁、富贵、德、善终。五福桥旁一排低暗的房 子,虽然不起眼,但这里 却住着西塘最有钱的人 家,因为江南人有财不外露的秉性,所以,这户人家故意把前面的房子造得特别高,里边才是深宅大院。团友们,大家现在进入的是圣堂,它是供奉关羽的地方,但为何没把它取名 关帝庙而称为圣堂,据说有两个说法,一是西塘人尊称孔子为文圣,关羽为武圣,故名圣堂;
二是传说乾隆皇帝下江 南的时候,曾来过这里,圣上来过,所以叫圣堂,圣堂在西塘的历史较为悠久,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旧称庞公祠,清 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曾两次重修,改供关帝,俗称“圣堂”.在西塘人的眼里,圣堂既是一座关帝庙,又是一座财神庙,旧时的西塘 每逢正月初五,镇上的商人们必定去圣堂烧香祭拜,用家里南瓜糊做的元宝,换圣 堂的元宝,意喻一年财源滚滚。圣堂两旁也商贩云集,各色风味小吃,年画、玩具 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现在大家看到的圣堂,已经过整修,规模也较之以前扩大一倍,前后共分4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和第三进分别供奉着文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第四进为观音殿,两旁侧殿则为文昌殿和三官殿。圣堂内供奉的神像,并没有严格的道教、佛教区分。在西塘这座古老的小镇上,只要是老百姓敬仰的,都被供奉在这里,西塘人纯朴、善良的民风也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现在的圣堂已是修缮一新的话,那么在这里还有两件物品是以前保存下来的,一件即是这付抱柱联,上联是“异姓同胞笑今人同胞异姓”,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异姓结为兄弟,但情同手足;下联是“三分一统恨当年一统三分”,说得是刘备、关羽、张飞异姓结为兄弟,而当年的国家却是三足鼎立的态势,另一件即是门厅内置放的名为“引元宝” 的雕花木板,这块木板材质考究、雕工精湛,上刻十七只鎏金的大元宝,原摆放在正厅门上,意喻招财进宝。您还记得我们刚去过的根雕馆吗,而现在我们要去的是西塘明清明居木雕馆,它是一座前临街后临河的典型民居建设,原为西塘一户商户人家的宅院,现里面陈列着西塘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各式木雕250余件,这些精美木雕,每一块都以其雕刻 精湛,喻意深刻而深受游客的喜爱,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木雕馆里陈列的物品是西塘一位普普通通的邮电局职工自己收藏的,这也显示了西塘浓愈的 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走进木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呢,是两旁这两件 大型的月梁架,这是一个江南民居的建筑构件,原系摆放在梁架上面起到支撑作用 的,上面雕刻着渔、樵、耕、读的图案,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在西塘,渔樵 耕读的图案被广泛地采用,这是西塘儒商文化的具体体现,西塘历史上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但讲究以诚信为本,崇尚文化的儒商思想,却是西塘每一个商人所特有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正是有了这种儒商文化的滋养才造就了小镇居民勤劳、善良的性格,纯洁、朴实的民风。走过小小的天井,便是民居的正厅了,这里摆放的多为中小件木雕作品,有体现精雕细刻工艺的梅花撑,也有体现风调雨顺双喜临门 等美好喻意的梁垫,更有用佛手、荔枝、桃、石榴等四季水果代表福、碌、寿、喜的雀替,这些无一不向你展示了江南木雕的精美绝仑与西塘千年古镇所蕴含的深厚 历史文化底蕴。(沿途讲解)在去下一个景点之前呢,我还是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塘其他一些 我们没安排在规划中的景点。
塘东街是西塘镇上民国至解放初期较繁华的街道之一,这里也聚集了 许多老字号的店铺,如中华百年老字号药铺 钟介福药店等,但与西街相比,这些建筑更多了一些西洋的风格,大概是与他的繁华年代有关吧。游客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黄酒陈列馆。西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风 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古镇,更有着其独具一格的水乡为背景的文化色彩。比如说: 船文化、桥文化……而在这里我想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酒文化。西塘所在的杭嘉湖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优质的大米,纯净的自然水为西塘的黄酒酿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塘的老百姓经过了世代的积蕴沉淀孕育出了众所周知的特色佳酿 ——嘉善黄酒。
西塘的黄酒原名为三白酒,所谓三白:一是指米白;二是酒纯,不加色为白;三是指装酒的坛子涂上白灰水(杀菌)。明清时期酿酒的都是私人个体,用的是祖传的糟坊,其中最有名的便称之为“梅花三白”.在这个馆里,回顾了数百年的黄酒发展史,展示了一些西塘黄酒的精品和黄酒的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它使我 们进一步了解了西塘黄酒的酿造过程,也为我们继承和发扬酒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酿造黄酒的一些知识吧。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传统酿造中使用的各种工具。
1、风车:筛选糯米之用,酿酒需要粒圆,饱满完整的糯米。
2、量具:有石斗(石50斤,斗15斤)小升1.5斤,用采确量取糯米的量,以控制生产。
3、米箩:优质的糯米在大缸中浸渍一天一夜,然后捞入米箩冲洗。
4、地灶:浸后的糯米入木桶在地灶上蒸煮成饭。
5、石舀: 用于捣碎酒药,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做成颗粒状酿酒之前须先行捣碎。
6、前期发酵:(大缸内)冷却后的饭与酒药拌和(按量比)在大缸内搭窝(将饭入缸内并做 成窝状),盖上草盖发酵,然后加饭加水加曲,约14小时左右开耙,再经一次加饭后5—8小时即可蕴坛,这是前期发酵(冬酿)。
7、后期发酵:前酵结束后,用漏斗等四具装坛,堆于露天场地进行后发酵,一般上这个过程需60—90天,冬酿视色温而定。
8、木榨:后发酵结束后,液体倒入木榨中进行榨汁,清液即为发酵完成 的黄酒。
9、锡壶:榨好酒液须再倒入锡壶中杀菌(放在地灶上隔水蒸)后灌入酒坛中,用长箸壳、泥头封坛,入仓库存放(陈化)。(沿途讲解)了解了黄酒之后呢,我们要去的是醉园。我呢,也不会闲着,现在为大家讲一下关于西塘的东西。先说北栅街吧,它是西塘解放以后较为繁华的地段,至今还是西塘周边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的集中地,铁匠铺、秤店、理发店、化肥部、小吃店等许多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店铺,是当代西塘百姓的真实写照。西塘三多之一的廊棚是西塘一绝,站在永宁桥上远眺,连绵不绝的长廊与河对岸的粉墙黛瓦 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青砖黑瓦间挂的串串红灯笼与柳枝间偶 尔冒出来的那抹新绿为这幅水墨画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塘也由此变得更加 神秘,更加写意,令人留连忘返。西塘的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是当年繁华历 史的见证,廊棚是每家每户自己建造的,虽然高低不同,但风格却非常一致“雨天不 湿鞋,照样走人家”,走在长廊下,脚踩着咯吱作响的青砖路,欣赏着沿河两岸的风 景,游人们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忘却了尘世间的喧嚣,悠闲、怡然之 情由生。
到了醉园,您醉了吗?其实从 严格意义上来说,醉园并不是一个景点而是西塘家庭文化的具体展 示,这是一户王姓人家,世居西塘。这座宅院前后三进,住着祖孙三代5 口人,主人王亨是一位年近七旬的版画爱好者,几十年来,凭借着自 己对版画艺术的满腔热爱,创作了 无数版画作品,并先后在全国各大报纸发表,受到了专业人士很高的评价,在父亲 的影响下,儿子王小峥也爱上了这门艺术,父子俩的作品大多以水乡为题材,构思新颖,刀法圆润,风格清新秀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醉园的总体建筑为江南 园林式,醉园的名字是主人醉心于四书五经的诠释,体现了西塘人浓愈的文化氛围,园内有座百年历史的古砖台,期间假山、秀水、清苔、古藤,仿佛在向你诉说着岁 月的沧桑。园内另有一小砖桥,高约一米左右。虽然桥小,但人可以从砖桥上走过,是西塘具有使用价值的最小的砖桥。
了解了醉园,接下去我们要去的是七老爷庙。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七老爷庙”, 始建于明代末年。相传有一位金姓运粮官经过本镇,时值镇郊旱灾严重,百姓颗粒 无收,苦不堪言。金动恻隐之心。金死后,朝廷查清其事,追封为“利济候”,且又 加封为“护国随粮王”镇上百姓感其恩德,特建此庙以表纪念,金排行第七,故百姓 称之为“七老爷”.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为七老爷生辰之日,届时全镇各业百姓设社祭祀,万商云集,形成庙会。着可能就是西塘庙会了吧。
游完了那么多景点了,大家对西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如果还没有玩够,那 就继续跟我来吧,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去的是石皮弄。所谓的石皮弄就是西塘120 多条弄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弄了,它全长68米,由216块石板铺成,最窄的地方0.8 米,最宽也不过1.2米。因为石板很薄,下有一条很长的下水管道,所以石板就象皮一样的覆在上面,故此得名“石皮弄”.游完小弄之后呢,我们要去的是种福堂。种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 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
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 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 进为正厅即“种福堂”,本厅特色为正厅东侧有帐厅,西侧有陪弄,楼面铺砖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写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 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此建筑的特色为砖雕门楼精致,有至今西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砖雕门楼。两座门楼上分别刻有“元享利贞”、“维和集 福”四个字,既是王家八个子嗣的名字,又寓示着王老先生希望家庭和睦、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种福堂正厅的楼板非常结实,楼板的上面铺有方砖,这样做一是为了隔 音,二是防潮,三是防火。这种堂楼结构是江南居宅的一色,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游完了我们计划中的景点,一路上谢谢团友们的合作,现 在,我们将踏上返程,请您务必跟上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