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1-08-02 07: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篇: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难忘的实践活动又将谢下帷幕,回顾过去的实践活动,倍感充实,收获良多,那么需要好好地作总结,写一份实践报告了。怎样写实践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

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

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样改善现在的年味淡化问题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第二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年味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年味

赵雪冉 财务管理2011级一班 20115516 【摘 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感觉渐渐淡了,一开始以为是以为自己慢慢长大了,渐渐成熟了,对过年没有了兴奋感,以为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但今年过年,不管是和亲戚还是和同学朋友聚在一起,谈到过年都说过年没什么年味儿了,有点像是形式主义的感觉了。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对外来节日的兴趣却越来越浓,比喻说: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等等。因此我决定以此为话题,主要采取社区走访及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希望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报告记录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春节 年俗

一、春节的准备

年货

购置年货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准备活动,过年前夕陪同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商场、超市、菜市场人流络绎不绝。鸡鸭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平时也可以吃到的东西,大家也就不那么热衷大鱼大肉的生活,相反各种瓜果蔬菜在年货中占了很大比例,注重养生合理搭配的饮食也就成了大多数人们过年的饮食标准。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上图是在超市所拍,蔬菜类柜台前人群熙熙攘攘而肉类柜台前生意却很冷淡。可见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由此也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去邻居家调查,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水果、干果,体现了过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放松

家内装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过年了,家里自然会添加一些装饰增强喜庆的节日气息,妈妈早早买好的大福字,还有社区张阿姨家悬挂着的有着丰收意义的辣椒串及立体的春字,家里的每一处小细节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都透漏出节日的氛围,也象征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翼和期盼:家人和和睦睦幸福生活,来年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二、年俗

有民谣道出我过春节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进入了腊月也就踏进了新年,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的芝麻糖等等,过年的气息越来越重。贴对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 俱、影壁中。“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家里的春联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 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也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是爆竹的一种神话传说。

小区内赵大爷在初一早晨放鞭炮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家里供奉的财神爷,妈妈每年过年都会擦得干干净净,虔诚的拜上一拜,希望来年财运更好,一家人的生活更好。

三、守岁和年夜饭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正准备团圆饭的何阿姨抱出来一条菜市场上买来的一条巨大的鲤鱼,笑得合不拢嘴,她说鱼象征着“吉庆有余”、“连年有余”,明年的日子一定会红红火火。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的丰富的年夜饭

四、庙会

庙会,又叫“庙市”或“节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庙会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在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也有庙会活动。

童年的记忆就是每年春节就会和爸爸一起去赶庙会,坐在爸爸肩上看各种各样的表演,有舞龙舞狮,大头娃娃,扭秧歌等等。庙会上也不缺乏各种小吃美食,总会吃的肚子饱饱的。糖人,泥人是深受小朋友喜欢的民间手艺。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去了老家的庙会——浚县庙会,重拾小时候的记忆。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家乡的浚县庙会也有许多人烧香拜佛,这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一种人们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极具家乡特色的小玩意——泥沽沽。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咕咕”。在童年的记忆里,尤为深刻的是庙会上的泥哨子,墨黑的底色上随便点着或白或红的彩斑,最主要的是它还可以吹出不同的声音,“咕咕”“嘀嘀”“嘟嘟”,小时候逛庙会的时候总会买上几个大的小的,各种颜色的泥沽沽。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现如今,庙会已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人们都在抱怨春节年味的越来越淡,外国的节日却在我们身边生机勃勃了起来:传统浪漫的七夕节俨然已被情人节所替代,元旦也被赶在前面的圣诞节掩盖的黯然失色,重阳节的登高记得的人一寥寥无几,但平安夜吃个苹果却一定记得,还有端午节去被韩国申报,所有的这些现象不少国外人都吃惊,他们的节日,我们却比他们庆祝的更隆重。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入侵现象,这种文化入侵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他让我们见见忘记自己的文化,进而控制我们的名族的价值观,最后势必导致国人的爱国意识的丧失。本次社会实践,我记录了春节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这些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失去,不会在将来的一天成为我们的记忆。

第三篇:年味消失社会实践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追寻消失的“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臵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根据这一情况,在寒假里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活动。通过街头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六,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综上所述,春节的传统味道已被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淹没。我们不能阻止社会它不断向前,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继承,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不要抛弃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传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唯一拥有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也是唯一享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民族,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带给我们童年欢乐和期盼的节日越来越没有从前的滋味。羊年春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手机抢红包了,支付宝、微信、微博的手机端软件齐上阵,让全国网民陷入了疯狂的红包大战之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新华社也在今天发文批判“电子红包让春节失去了亲情”。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臵,得不偿失。相信很多网友都在抢红包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最后算下来,收到的红包恐怕只有三五元钱而已,一顿早饭都换不来的红包却让冷落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挽救我们“变味儿的春节”?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应该着手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体,比如电视的公益广告,微电影,电影,数字广告等手段来进行感人至深的宣传。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相信我们都能找回丢失的家的味道,春节的味道。不论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也不论我们是否像从前一样渴望新年的新衣服、压岁钱。春节的味道应该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千山万水都不能阻绝我们亲情的传递,再丰盛的物质都不能弄丢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港湾。新年,更是一种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花再多的钱也不如实实在在陪陪家人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份 能够支持我们成长,能让我们依靠的亲情。这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珍贵情感。希望明年的春节能比今年更加温馨,能让我们找回丢失已久的“年味儿”!

第四篇:“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报告

周日上午,我们在学院的组织下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具体活动内容是去四平参观西平战役纪念馆和四平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炎热的天气如同同学的热情一样澎湃。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有欢声笑语,也高速路上堵车等待的小插曲。

上午,我们参观了期待已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黑白照片,那一件件破旧的军装,那一枚枚依旧闪亮的勋章,那一面面战斗锦旗,那一挺挺旧机枪,听着那炮火隆隆的枪弹声,仿佛回到了战斗时刻,那血水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前仆后继的牺牲,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经过讲解员得解说,我对闻名中外的四平战役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同时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又增添了对历史的尊重和敬仰。让我更加深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把战争年代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革命先烈厅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那一个个名字,都是一个一个年轻的生命啊。据不完全统计,四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共计伤亡4万余人,其中牺牲近2万人,约占东北解放战争牺牲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二。在牺牲者中,有师长1人、团级干部72人、营级干部180人。他们多是从雪山草地中走出来的老红军、抗日烽火中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牺牲者中最多的是普通的年轻战士,他们大多是农民子弟,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将他们推上了义无反顾的革命之路,他们的爱国理想朴素而简单,为了民众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为了不再有饥寒与压迫,他们在狂风暴雨般的枪炮声中义无返顾地冲

向了血战四平的沙场,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最后参观四战四平半景画厅,给我极大的震撼。四战四平半景画气势恢宏,刻画逼真。它运用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将东北人民解放军四战四平的历史瞬间凝固在长44米,高14米的画面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形、仿真道具的烘托下,半景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觉置身于逼真的战争氛围中,揭示出四战四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这段历史的时代氛围和特定意境。它以强烈、逼真的感染力、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消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感,将其带入历史情境中。这幅热血与烈火交织的革命战争画卷,表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仿佛从这里走进历史的天空,重新回眸四平之战那壮阔惨烈、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

我们的解放军,我们的革命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独立,为了我们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永远的躺在了四平的地下,你们的功绩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会万古流芳。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伟大的中华儿女!

从纪念馆出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沉浸在战斗的场景中,我想四战四平并不只是留在展板上面的的文字和照片,更是一种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英雄城迎来了他崛起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期的英城儿女终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居高临下,站在陵园向南眺望,市区的全景清晰可见。陵园占地20余万平方米,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革命公墓,197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四平烈士陵园。陵园的主轴线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组成的四战四平主体纪念碑,在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原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提写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四平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了四次大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40万人,累计战斗52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又以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作战时间长、投入兵力多、伤亡数量大而著称于世。四平战役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整个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伤亡3万余人,击毙击伤敌人5万余人,英雄们用年轻的生命赋予四平这座城市以“英雄城”的美誉。

回家的路上我都在思考,思考这次四平之行给我们的深刻教育,思索一名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思索如何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及发扬。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最为可贵最为精华的部分,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动力,几十年前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行动和生命证明得到了证实。今天,战争远离,硝烟散去。但是精神依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神传承下去,并作为我们以后工作中的动力,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不负于祖国的寄托。

第五篇:年味

年味

走着走着,年已悄然到来……

看都市的商场内,早上三四点的时候,已是忙碌的身影,南来北往的,捎包带筐的,顶着凛冽的寒风,匆匆忙忙的赶到批发点,各自准备着自己的货物,等候着和顾主交易着,讨价,还价,不时的还有几声争吵声……

夹杂着车辆的机械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赣南的济橙,四川的丑桔

云南的榴莲,越南的水龙果,五彩缤纷的农贸市场,汇集着成干上万的不同品种,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织在那里,就像不同品种的花卉,浓浓的数发着各自的芬芳!

此刻的年味己演转成,老辈们畅饮着醇厚的二锅头,家庭主妇逛不完的商场,孩子们耍不完的娱乐场,手机微客们无休止的聊天。

随着人民生活物质的提高,人们己向更高生活追求,年已失去那一些古老的色彩。

相传古代,年是一种很凶的动物

一到年关就出来觅食,人们就用爆竹之声,来惊吓驱赶它,年便逃之夭夭,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年己成为华夏的最古老传统节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得小时候,家乡最浓气氛是过年,小年祭灶送灶君,除夕祭祀添好运,一幅红红的对联,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劈哩叭啦的鞭炮声,构成了浓浓的年味!

此刻年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愿望是:

万家团圆,国泰民安,一年更比一年强!

· ·

· ·

· ·

· ·

· ·

· ·

· ·

· ·

· ·

· ·

下载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追寻年味的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味

    年味 年味1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华大地传统的春节是所有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整个中国最欢快喜庆的一段时间,从古至今,新年都是所有节日里最有“味道”的,这......

    年味

    年味浓浓 离春节愈近,年味也就愈浓...... 昨日早上上班,开车到单位门口,才看见这条街由北向南是封闭的,除了树立禁止通行的标志牌外,还有几名警察在站岗,本以为前方发生什么重大......

    创味馆社会实践报告

    创味馆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暑期两个月在深圳松岗金食良宴创味馆的实习,收获颇多,已能较为熟练的使用饮食通软件,财务软件,能编制基本的凭证,登帐,科目汇总,以及损益表,毛利表,费用表,收......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孟良崮战役遗址 红色革命圣地是让中华儿女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的地方。只有不断重温历史,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屈辱,才能激发中华儿女的上进......

    年味作文

    年味的作文 一大清早,我便被楼下宏亮的鞭炮声唤醒。我急忙从被窝里爬出来,探着头往楼下看。哎呀,好快呀,马上就到大年初一了,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 等做好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

    年味记叙文

    年味记叙文1 新的一年到咯,穿着大红衣服,戴着大红帽子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随着爆竹炸开了大年初一的礼花。按照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要吃圆子,是团团......

    年味作文

    家乡的年味家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

    浓浓的年味

    浓浓的年味 六(3)班 王子宸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是个多么富有味道的字啊!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2017鸡年。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