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姓氏与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起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人子孙者,不能数典忘宗。研究姓氏的繁衍、迁徙、仕宦、业绩等史实,使前世可考,后世可稽,能维系宗亲情谊,激发后人敬宗敦族,发扬祖先美德,对海外各地赤子的寻根问祖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的逐渐融合于汉族,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据记载,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七月安南国(今越南)攻破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国都,提及立一个名为提婆苔的为国君,使占城国成为越南属国。
由于明王朝的干涉,提婆苔下台,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也有迁徙入中国的,就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提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政府得户四万。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而家族昌盛。“是以本源祖先之意义大矣哉。”
四、目前已知的提姓族人分布情况:
(一)、河北省:
1、沧州市:沧县杜林镇大布村
沧州提氏的源流比较清晰。《沧州提氏家谱》中记载:沧州提氏是明朝时由“扬州府仪真卫”(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迁来。至今已二十三代。
家谱记载,沧州提氏始祖兴公“随明太祖起兵......以功授武德将军,任河间......等地都指挥使。”是为沧州提氏一世祖。后,次支由河间东迁至大布村。大布村原有提姓家祠(庙),祠联为:
由江北徙河间武纬文经自瀛郡迁青邑祠修谱续1949年后,家庙被废为学校和仓库。
目前,沧州提姓主要都是由大布村(属沧州市沧县杜林镇辖)搬迁出去的。主要居住在沧州市辖区内的沧县、任丘市、河间市、沧州市区及相邻地区,人数较多。
2、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
3、邯郸市:提玮河北邯郸人,现居住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qq号:3938187564、定州市: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位提姓女士,据说老家是定州市。
(二)、山东省:
1、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薛城、蒋庄煤矿
枣庄提姓有完整的家谱,清朝时初修。传说提姓为指山为姓
家谱记载:一世、二世失名,二世子二,长子佩(三世)字赞化(前明历任河厅卜)子三名乔(雍正葵卯科拔贡)、名经、名廷(四世),乔子纲、统、锦斯,经子纪、章、纯,廷子维、纶、绍、综(五世);一世子二次子子二均外出(不知去向),二世次子外出
2、菏泽市:定陶县田集、刘庄寨
3、烟台市:烟台莱州市提家村,村碑记载是由四川迁徙而来。
(三)、辽宁省:
1、沈阳市
2、葫芦岛市
3、新民县
(四)、北京市:
1、北京市区:由河北沧州迁来
2、通州区
(五)、天津市:由河北沧州迁来
(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由河北沧州迁来
(七)、吉林省:白山市
(八)、江苏省:
徐州市:由山东枣庄迁来
(九)、河南省:
1、开封市
2、许昌市
(十)、台湾:1949年由河北沧州迁来。
沧州家谱中有记载第二篇:历史系提氏起源与分布社会实践报告
姓氏与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起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人子孙者,不能数典忘宗。研究姓氏的繁衍、迁徙、仕宦、业绩等史实,使前世可考,后世可稽,能维系宗亲情谊,激发后人敬宗敦族,发扬祖先美德,对海外各地赤子的寻根问祖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的逐渐融合于汉族,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据记载,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七月安南国(今越南)攻破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国都,提及立一个名为提婆苔的为国君,使占城国成为越南属国。由于明王朝的干涉,提婆苔下台,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也有迁徙入中国的,就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提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政府得户四万。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提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而家族昌盛。“是以本源祖先之意义大矣哉。”
四、目前已知的提姓族人分布情况:
(一)、河北省:
1、沧州市:沧县杜林镇大布村沧州提氏的源流比较清晰。《沧州提氏家谱》中记载:沧州提氏是明朝时由“扬州府仪真卫”(即现在的江苏省仪征市)迁来。至今已二十三代。
家谱记载,沧州提氏始祖兴公“随明太祖起兵......以功授武德将军,任河间......等地都指挥使。”是为沧州提氏一世祖。后,次支由河间东迁至大布村。大布村原有提姓家祠(庙),祠联为:
由江北徙河间武纬文经 自瀛郡迁青邑祠修谱续 1949年后,家庙被废为学校和仓库。目前,沧州提姓主要都是由大布村(属沧州市沧县杜林镇辖)搬迁出去的。主要居住在沧州市辖区内的沧县、任丘市、河间市、沧州市区及相邻地区,人数较多。
2、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
3、邯郸市:提玮 河北邯郸人,现居住四川成都,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qq号:3938187564、定州市:河北省会石家庄有位提姓女士,据说老家是定州市。
(二)、山东省:
1、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薛城、蒋庄煤矿枣庄提姓有完整的家谱,清朝时初修。传说提姓为指山为姓家谱记载:一世、二世失名,二世子二,长子佩(三世)字赞化(前明历任河厅卜)子三名乔(雍正葵卯科拔贡)、名经、名廷(四世),乔子纲、统、锦斯,经子纪、章、纯,廷子维、纶、绍、综(五世);一世子二次子子二均外出(不知去向),二世次子外出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2、菏泽市:定陶县田集、刘庄寨
3、烟台市:烟台莱州市提家村,村碑记载是由四川迁徙而来。
(三)、辽宁省:
1、沈阳市
2、葫芦岛市
3、新民县
(四)、北京市:
1、北京市区:由河北沧州迁来
2、通州区
(五)、天津市:由河北沧州迁来
(六)、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 :由河北沧州迁来
(七)、吉林省:白山市
(八)、江苏省:徐州市:由山东枣庄迁来
(九)、河南省:
1、开封市
2、许昌市
(十)、台湾: 1949年由河北沧州迁来。沧州家谱中有记载
第三篇: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
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
一个
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总结完这些传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管它们是真是假,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毕竟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第四篇: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
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贾氏家族起源迁徙与发展
中华贾氏家族起源迁徙发展
因为本人参与安徽六安霍邱县贾氏家族续修谱,对贾氏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中华贾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有一个系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收集、整理了贾氏族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拿来与各位族人共同分享。安徽贾姓人,从史料记载来看,是从明朝初期朱元璋移民开始的。在近代史上出现象贾起胜、贾德耀这样少数名人。大多数都是普通的民众,也正是这些可爱的普通人,成为支撑国家大夏的根基。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兖州迁徙到霍邱这片土地上贾姓人以来,已经六百多年了,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劳作,自强不息。我们既要为那些优秀的先人感到无比自豪,也觉得这些平凡的先人更是可歌可泣。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使得贾氏族人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一、贾氏族人几次大迁徙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贾国”或“贾地”的同一个地方。这个“贾国” 或“贾地”,就在今山西襄汾县境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贾是一个有皇室血统的姓氏。随着历史的发展,贾氏族人经过五次大的迁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天下贾姓一家亲,这个“家”就是先秦时期的同一个地方“贾国”或“贾地”。在当今按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排名中,贾姓由原来一百位之外跃居第四十五位。所占人口百分比是零点四二。
第一次大迁徙是先秦时期。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氏子孙遣散各地”,其姓氏皆称贾氏,世代相传至今。贾国灭亡,贾氏子孙开始向外地迁徙,主要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贾姓在山东、河南两省繁衍昌盛,人丁兴旺,特别是河南省还衍生出许多支派,出现许多历史名人。
第二次大迁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氏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
第三次大迁徙是唐末宋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
第四次大迁徙是元明清时代。这个时期,从山东迁入安徽的人群中也有贾姓人。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迁徙至今安徽合肥包河区、六安霍邱县等地的贾姓人,在这片土地上有较大的发展。明代迁入还有在淮南、阜阳、安庆等地的贾姓人。
清末名将贾起胜,合肥人。他戎马生涯45年,治军威严,令肃凝霜。他原是军中一名把总,身经百战一路升至总兵、提督,皇封正一品。朝廷封他祖上三代及其哥、嫂和己妻计十个正一品,可谓荣耀一时。此间他还一度总理北洋海防各军务处,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入侵,1898年病逝军中。贾德耀(1880—1940),字昆庭,合肥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19年8月,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晋中将衔,在担任保定军校校长的期间里,为培养新式军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1月升任陆军总长兼训练总监。1926年2月15日暂兼国务总理。1926 年3月4日段祺瑞特任贾德耀为国务总理。4月20日辞去总理职,隐居天津,从此脱离政坛。抗战时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维持局面”,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语。1940年病逝,追加上将军衔。
当下,霍邱县人口总数160万,其中贾姓人口1万人左右,所占比例是0.63%,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字0.42%。始祖居住地贾家湾,就是现在潘集镇李岗村,现在户籍上的贾姓人口达2000余人。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贾姓众多农门子弟刻苦学习,通过考试选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改革开放中,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2年前后,霍邱县政府各大局中,有四个局的一把手局长是贾姓族人:县教委主任贾本昌、县委委员及建设局局长贾仁德、县科技局局长贾仁尧、县档案局局长贾仁山。在县内外各个重要岗位上的贾氏族人更是举不胜举。
第五次大迁徙是当今的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一大批贾姓人弃耕升学考编、经商务工、到城市养老等,由原来农村集中居住地,向各个城市迁居,分散居住在各个城市的住宅小区,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二、贾氏家族历史名人
贾姓历史人物的出现集中在几个区域。与人口分布成正比,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产生的历史名人或人才也较多,反之则少。总的看来,数千年历史以来,贾姓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华北、江浙、江西、福建、四川等地。长江以北为最多,长江以南较少。河北及北京市为贾姓历史人物、人才产生最多的地区。具体有以下若干个集中区域:
一是山西。此地为贾姓人发源地,自然也是贾姓人物、人才比较多的地方。因为人丁兴旺,形成了代表郡望——临汾郡。该郡位于今山西临汾。除前面提到的贾公明、贾季是此地人而外,还产生了春秋晋国时的贾国大夫贾南屏,将军贾华,政治家贾辛等人物,东汉史学家贾徽,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三国末期及西晋初期重臣贾充。东晋中华家谱学始创人贾弼之,清初著名画家贾铉就是临汾人。东晋佛学大师释惠远,元代水利科学家及大臣贾鲁,明朝兵部左侍郎贾仁元也是山西人。还有历史上留下不好名声的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是“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
二是河北、北京。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将军贾偃。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著名地理学家、政治家贾耽,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学者贾公彦,五代著名历史学家贾纬,北宋初名臣贾黄中,北宋宰相、文学家、书法家贾昌朝及其从子贾炎,金朝的贾少冲、贾益父子,元代活跃于军事、政治领域的贾姓人,大都是河北人,如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都是河北、北京市地区人。其代表郡望是长乐郡,地点在今河北冀县。
三是山东。到山东生存的贾姓人较早,最迟在战国时就开始了。如贾国被晋武公灭后,上大夫贾南屏就逃到了齐国(今山东),还有齐庄王的内侍贾举。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及其兄弟贾思伯、贾思同。唐代著名清官贾敦颐、贾敦实兄弟。金代大臣及史学家贾铉。明代文学家贾仲明、贾三近,鼓词作家贾凫西。清代大臣贾允升、贾桢父子。
四是河南。西汉政治家贾山、贾谊,东汉著名经学家贾护、开国将领及政治家贾复、大名士及学者贾彪,唐代政治家贾言忠、贾曾、贾至(李白友人贾舍人)祖孙三代,唐代宰相贾餗,宋代状元贾黯,明代御史贾继春,明朝内阁大臣贾咏,清代诗人贾开宗等都是河南人。河南贾姓形成了代表郡望洛阳郡。
五是甘肃。该省武威郡是贾姓人的代表郡望。三国时著名人物贾诩,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左长史、将军、中书令贾玄硕,北魏学者、政治家贾彝,医官贾粲,清代四川绵竹知州贾文召等都是甘肃武威等地人。
六是福建。五代时有贾郁,为闽王王审知的著名廉臣。元代有音乐家贾虚中及诗人贾蓬莱。清代有著名海军教育家贾凝喜。
七是江苏浙江。一是浙江天台的贾似道家族和浙江吴兴的贾安宅家族,二是江苏高邮的贾国维(《康熙字典》纂修官)家族。这几个点形成了江南贾氏人才集中群。
八是四川。北宋道士、中国道教学家贾善翔。南宋三台县进士、抗元英雄贾子坤,清代广汉著名书法家贾承暮和渠县的翰林学士贾秉钟。
九是江西。宋代有居住在铅山东南的进士、诗人贾遵祖。高安市畲山贾家村,明清两代,这个村落科举考试,中秀才以上的有120余人,其中进士8人,举人9人,做官最高者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十是安徽。清代名将贾起胜,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贾德耀,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总长兼训练总监、国务总理。
中国历史上无法考证当今所在省份的,有西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贾让;北宋时期古代杰出的数学家贾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贾氏人才辈出,如雨后春笋。象毛泽东最好的顾问原中共中央委员贾拓夫、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主席贾庆林、原中央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原中央委员曾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及党组书记贾治邦、原中央委员甘肃省长贾志杰„„从政坛上这些著名的贾氏人就可见一斑。
三、贾氏文化源远流长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贾岛推敲。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隋唐演义》中,魏征、秦琼、徐勣、程咬金„罗成四十六好汉英雄,当年结义场所就是贾氏家族提供的“贾家楼”。其中排位第二十二好汉英雄,就是贾氏族人贾柳店掌柜贾闰甫,其著有《李密传》三卷。贾闰甫是秦琼的妻舅。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情小说作品,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让人耳熟能详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折射出贾氏文化的魅力。更有趣的是,本人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在别人听不明白的情况下,贾氏文化中贾宝玉帮了我很大的忙,说自己姓氏时是贾宝玉的贾,别人立即明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的收集、整理及研究,能为族人们认识贾姓、追宗思祖有所帮助,我深感万分荣幸!也希望当下族人及后人们,以我姓贾(读音ji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贾付成收集整理
二〇一七年六月于杭州•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