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党员读书心得
与于漪老师结缘是在一次校党员学习活动观摩录像中,当看到这样一位朴实而大气、可亲而博识的前辈,顿生一种求索与学习的热情。怀着这种久违的感觉,利用假期我首先拜读了她的《岁月如歌》。原来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我不禁想起了东坡词《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中“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也许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吧。
有人说阅读是最美的姿态。“一枝淡贮书窗前,人与花心各自香。”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过来人的独白,娓娓道来。她带走了我们年轻人身上的焦灼与轻浮,多了一缕淡泊与宁静,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教育着我、催促着我走好脚下每一步。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因为于漪老师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作为一名年轻语文教师,仔细品悟着这些话,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平常总爱抱怨语文教学杂而繁琐,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不是立竿见影,读了这样一席话,作为晚辈我们还有理由懈怠吗?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的鲜活而富有文化底蕴。读到这儿,澎湃之情荡然胸中。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于漪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终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身在讲台,心系祖国。她说:“一个人,当他是‘我’的时候,是最渺小的;冲破了‘我’,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时候,人才如登上了泰山之顶。”她真正做到了“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 读到这儿,敬仰之情荡然而升。
再回到题目,我凝视在“歌”一字上。人生如歌,岁月如歌。岁月也许给于老师留下悲歌,然而她却在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给予我太多太多,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一缕心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二篇:党员读书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
——读《马克思主义 学习型政党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不仅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政治优势。从党的光辉历史来看,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而繁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党员,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邓小平同志在其《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说道:“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药调整。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有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活到老,学到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这不仅是新产业革命形势下社会对我们党员的要求,更是每位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使用学来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正在酒店进行专业实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遇到许多以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的问题。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办法的同时,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原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很多时候,它都是打开解决问题关键之锁的金钥匙。在这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对学习的概念也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学习要联系,要积极主动,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篇:党员读书心得
1140811908 陈琨
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读《孙中山传》有感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过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敬仰。《孙中山传》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真实记录了孙中山宏伟的人生历程。
1866年,孙中山诞生在广东依山濒海的香山县(今中山市与珠海市)翠亨村一个“贫苦之农家”。12岁时,他和母亲前往夏威夷投奔他的长兄孙眉。5年后,初步沐浴了“西学”的孙中山回到祖国,并在香港读完高中和医学院的课程。1894年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孙中山于翌年策划了广州起义——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度后,他为捍卫共和而3次在广州组织革命政府。然而,第一、二次护法运动均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中,已沦为新军阀的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当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居住的越秀楼。残酷的斗争现实,使孙中山毅然在最后的岁月里“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去世前一年(1924年),他在广州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赋予三民主义时代精神,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提出创办黄埔军校,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在拜读完《孙中山传》后,我受益匪浅,中国的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是他毕生所奋斗的目标。他不愧为高举“政治革命”旗帜、推翻中国漫长帝制的反封建斗士,为中国描绘出一幅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蓝图。
纵观历史,从全书中我们也能看出,孙中山能推翻帝制,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有着独到的想法,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做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
二是发动和组织革命,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了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
1.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2.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3.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4.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
以上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第四篇:党员读书心得
党员读书心得
短暂的假期生活,就这样匆匆的度过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完全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我可以毫无顾忌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之前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当然也包括要去完成学校所布置的假期实践活动,总的来说这个假期我是过得很充实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对我有用甚至可以说是终身受益的东西。我相信这个假期必定会从此影响我的一生。这次寒假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 强党性 提素质”学生党员“五个一”假期读书月活动中利用寒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红岩》,读罢此文我感觉自己受益良多感受颇大《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尤其突出了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书中的许多情节也令人难忘: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艰难地挖出一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却壮烈牺牲。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站立两旁的特务,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的头颅挂在城楼上示众时,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勇敢,她把刻骨之痛深深埋在心底,把满腔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特务们为了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把又粗又长的竹签钉入她的指甲缝间,面对着这样钻心刺骨的疼痛,江姐没有丝毫的动摇,特务们的严刑逼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成岗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然而敌人的种种花招依然无法动摇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令敌人惊慌失措。还有很多很多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同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胡浩,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他正如同一朵正含苞待放的鲜花,却被关进了监狱长达十余年。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烈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然而,他们却相信,革命终会胜利,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通过《红岩》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在特殊背景上、特定环境中,革命者进行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垂死挣扎的敌人的极端凶狠残暴与外强中干;更看到了革命者在黎明前的最后斗争中表现的浩然正气、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展现在眼前,激动、崇敬、悲愤、感叹„„每一个读过《红岩》的中国人都必定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而红岩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红岩》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这些。革命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更是让我潸然泪下。那些逝去的共产党员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安康,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身体倍受摧残,有的甚至断送的生命。可他们无怨无悔,前赴后继的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牺牲。《红岩》里的一首诗让我感动不已:“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革命的胜利,但他们却无法品尝到这辉煌的果实。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他们,正是有他们的牺牲,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都说五星红旗是被共产党员的鲜血染红的,读了《红岩》,才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红岩英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同样让人为之动容。爱国不是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精神力量,它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林则徐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在这和平的年代里,虽然我们已经无需再像《红岩》中的革命先烈那样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新的时代却给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心系中华。而把爱国精神化作实际行动,更是爱国精神最直接的体现。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历史恰恰印证了这句话。祖国的繁荣富强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以实际行动向先烈们致敬,这就是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正是无数共产主义战士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什么叫坚贞;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麻痹了精神。一部厚厚的《红岩》告诉我们,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不该被遗忘。革命者们坚贞不屈,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依然是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力量。先烈们播下了红岩精神的星星之火,而我们的责任是接过这火种,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并把这燃烧的火炬传下去,永远的传下去。伟大的英烈们长眠于青山翠柏之间,而“红岩”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总的来说,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读书破万卷,把一篇文章反复读,会发现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五篇:党员读书心得(本站推荐)
党员读书心得范文
最近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提出共产党员要带头学习提高。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争先创优,要掌握读书之道。
习惯“好读书”,培养学习的兴趣。莎士比亚曾经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在对待读书的问题上,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有不少同志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足够重视。做到“好读书”,就是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读书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读书的水平、质量和实效,坚持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唯有坚持学习,好读百书,方可紧追时代步伐。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一种知识和本领的危机意识,把“好读书”培养成一种生活自觉,做到与时俱进。
坚持“读好书”,掌握读书的捷径。好书是良师益友,读好书能蓄养出儒雅文气和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能抓到什么就读什么,应该有所选择,择其善者而“读”之。“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
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与时俱进,多读精读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书籍,要认真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要多学习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理论。
做到“书读好”,追求读书的效果。确保读书的实效需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努力耕耘,不计回报。目标着眼于“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党员干部学习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潜心下来,仔细钻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一月一书”、“一周一题”,日月积累,方可修成大器;方式着眼于“活”。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挤时间、抽空闲、找空挡,抓紧每一个学习读书的机会,不可一日无书。坚持学用结合,强化实践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避免纸上谈兵。
坚信“书好读”,拓展知识的层面。世界变幻日新月异,面对新发展、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博览群书,及时更新知识、理论、信息,方可紧跟时代步伐。这就需要克服“隔行如隔山”的畏难心理和敢于跨行看书、隔业钻研的信心。坚信万物归于一理,打破过去文不学理、理不沾文的传统格局,文理兼修、海纳百川。如蜜蜂采花一
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我们只有了解并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在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时,寻求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处理;坚信世上无难事,克服力不从心、见书思眠的厌学情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争做知识的“万金油”,生活的“百事通”,工作的“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