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读书心得反腐倡廉
节约从我做起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一直都被社会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从弱小变强大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节约”的观念过时了,似乎奢靡和铺张才意味着“成功”和“地位”。而且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有不少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教师发不出工资。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想超越发达国家,也没有多少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周恩来说过,在今后的建设当中,在一个相当长的事情,我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应该过于享受。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 “ 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花朵的重要责任,从小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至关重要。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扪心自问,我自己做得很不够。家中的纸壳、塑料瓶等觉得太少不值得卖,太多又占地方,很多时候都弃之不要,许多废旧电池不知该如何处理。不能做到一水多用,一物多用,旧物巧利用,不能积极倡导和监督周围的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想“善小”就是节约的一小事,“恶小”就是浪费的点点滴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需要在平时的小事和各种勤俭节约实践中养成。
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把浪费当成潇洒,你挥霍的是一种修养;不要把节约看成尴尬,你培养的是一种美德。”当我们抱怨空气污染、沙尘暴频繁、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同时,何不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如果我们不重视节约,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就将是我们的食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珍惜资源,崇尚节约是你我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建设
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找回失去的节约意识,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开始,持之以恒,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将节约这个“传家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约束,做到为人师表,如:坚决不收受学生以及其他人员的礼物或钱财,做到更透明化办公;家访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请客吃饭;杜绝用公款吃喝的现象,严格要求自己与身边同事,坚决抵制有偿家教等等。
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仅是一种约束,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带领我们尽早更快实现“中国梦”的一种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们带着节约去追逐自己的“中国梦”吧!
第二篇:反腐倡廉读书心得
读《卿本佳人 奈何做贼》所感所悟
《卿本佳人 奈何做贼》一书由宋庆森所著。宋庆森有多年的军旅生涯经历,转业后一直在国家重要新闻媒体部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战斗在反腐倡廉第一线。宋庆森从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官场腐败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对
预防腐败的举措也作了深入的探讨,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对于深刻认识腐败的危害性、增强自律意识、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能给当官者以警示和启迪。
对于贪污腐败,全民恨之,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因为贪污腐败危害极大:首先贪污腐败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民主政治秩序,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二是削弱了政府和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权威,造成国家的离心倾向,不利于全国的统一和稳定;三是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公平正义、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四是贪污腐败成风,必将亡党亡国,清朝的历史和前苏联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意思是原本是好人,后来变坏了。孔子的《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贪官呢?古有和珅,建国初有刘青山、张子善,今有胡长清、成克杰、李真,台湾有陈水扁,韩国有卢泰愚、卢武铉……一句话,古今中外贪官层出不穷,而且巨贪不断被刷新。
宋庆森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官员贪污腐败的主要根原在于: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读书、入考、当官、发财,千百年来,中国人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士人学子付诸行动,普通民众的脑子里也是认可这条路是正统,其余的路都是旁门左道。芸芸众生往往陷入对“做官发财”既痛恨又羡慕的怪圈—痛恨正在“发财”的贪官污吏,同时又在羡慕中梦想有朝一日,风水轮流转,我也同样发大财。当今,孩子的家长为何不惜一切地培养子女读名校,就是为将来能考上公务员,竞争更高层次的国家机关官员,这样既光宗耀祖,也有了做大事创大业的机会,根本的还是有了更大的权力,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二是信仰断裂。不少贪官在忏悔录中写道,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出了问题,缺失理想信念等。为什么会信仰断裂呢?共产主义太遥远,苏联覆灭、东欧剧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垂而不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遭遇到挫折。所以一些官员就怀疑起共产党能执政多久?我们的国家明天会怎么样?河北“第一秘”李真说:“苏联解体后,有些高官为养家糊口,去看大门、卖馅饼,我就错误地认为,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时做些经济准备,以防万无一失。”这些观点在腐败分子中得到共鸣。理想是虚无的,票子是真的,所以不少官员在精神崇拜淡化的同时,一心去捞取物质财富了。三是物质的诱惑。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创造财产也是人类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前题。但对物质的占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是贪婪,贪婪一旦成了心理的主导,就会做出离奇的事,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谁发财谁光荣”作为响亮的口号响彻云霄,随着人们物欲之火的燃烧,人们的物质崇拜代替了精神崇拜,一切向“钱”看,全民参与追逐金钱,人的物欲到了一个极度膨胀的历史阶段,一个个比派头、比时髦、比享受、比豪华,所以出现了周九耕之类的新贵,没有哪个贪官是穷得饿昏了才去贪的,都是“吃饱了撑的”。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可是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本来想多捞些钱过得更滋润的,结果连糟日子也过不成了。四是人性的弱点。腐败的一个源头是社会历史文化,另一个源头是人本身,在于人性,在于人的心理。从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演变成一个腐败分子,其间一定有复杂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主要表现为报酬心理:我为你办事,你酬劳我,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没觉得什么不妥,收点好处心安理得;从众心理:在贪官眼里,洪桐城里无好人,是猫儿就没有不沾腥的,官场全是贪官,以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猜度周围的人,别人能捞我也能捞,“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炫耀心理:老板炫耀票子,男人炫耀车子,女人炫耀裙子,母亲炫耀孩子,官员炫耀位子…看到别人炫耀,就会萌生忌妒心理,再混合着“仇富”心态,“仇富”,“仇”的不是“富”,而是愁的自己没有富,带着这种心态的官员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赌徒心理:“拼死吃河豚”,偿的是鲜美,寻找的是刺激。贪官往往认为自己事情做得巧妙,胜算很大,以侥幸之心吞食非法所得。“赣南第一腐败大案”中赣州市公路局原局长李国蔚直截了当地说:“查到了我,算我运气不好”。
党中央反腐的利剑一直高悬着,为什么贪官杀不清斩不绝,在一些行业腐败仍呈高发态势,且贪污贿赂的数额越来越惊人,河南省交通厅三任厅长前腐后继,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和深思。
反思之一:法律制度缺失。我国的反腐制度建设往往还停留在效力很低的《规定》、《条例》
第三篇:家庭反腐倡廉读书心得
《创建廉洁家庭—家庭助廉教育读本》
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家里人拿回一本《创建廉洁家庭—家庭助廉教育读本》,本人抽空细读了一遍,掩卷沉思,受益匪浅。
读过这本书,对家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亲情的维系、是良好道德的养成、是文化价值观念传承和每一个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对于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此看来,树立清廉的家风,是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阵地。通过阅读《创建廉洁家庭—家庭助廉教育读本》这本书,对家庭腐败的类型和原因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如果说制度建设和强制监督是外部的、硬性的制约,那么家庭的作用就是内化的、潜移默化的润泽。因此,开展家庭助廉教育活动,尤其是通过家庭助廉在家庭中的“柔性力量”,营造良好家风,维护家庭和睦,具有很特殊的意义。
说到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这些行为,人们都会觉得十分的厌恶,大都反对这些行为。《创建廉洁家庭—家庭助廉教育读本》这本书就有力的针对加强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提倡反腐倡廉,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帮助家庭中每个成员防腐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家庭成员远离贪污,远离受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平和健康的心态是一泓清澈的心泉,波澜不兴,宠辱不惊。在常人,它是幸福生活的源头;作为公司的员工更重要的是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些人之所以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官大官小而烦恼,不为利多利少而烦忧,不为上去下去而烦愁,就是因为拥有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而家庭成员的沟通,则是实现平和心态的重要渠道,显然夫妇之间的相互包容,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才能以平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家庭助廉教育,是反腐倡廉教育各种形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三位并重的惩防体系中的一道关口;自然,也是对家庭腐败的一帖清醒剂。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看来,家庭助廉,人人有责。在当今社会中,腐败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家庭都无法超然其外。而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腐败风险,抑制或中止腐败这个癌细胞扩散,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水清沙自洁,风正一帆悬。在创建廉洁家庭中,让我们在积极参加家庭助廉读书教育活动,做到事事谨慎、时时小心,共同筑牢家庭廉洁防线,共同沐浴廉洁家庭的盈门春风。使每一个家庭都建设成为幸福和睦的温馨空间、让大家远离腐败,并用实际行动铸就公司反腐倡廉的坚固长城,让家庭助廉在反腐败中的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党员读书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
——读《马克思主义 学习型政党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不仅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政治优势。从党的光辉历史来看,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而繁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名党员,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要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邓小平同志在其《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说道:“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药调整。我们要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整个个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专有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活到老,学到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这不仅是新产业革命形势下社会对我们党员的要求,更是每位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学习是我们神圣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加强自己的政治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使用学来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正在酒店进行专业实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遇到许多以前在学校没有接触过的问题。在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办法的同时,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原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很多时候,它都是打开解决问题关键之锁的金钥匙。在这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对学习的概念也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学习要联系,要积极主动,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五篇:党员读书心得
1140811908 陈琨
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读《孙中山传》有感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爱过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敬仰。《孙中山传》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真实记录了孙中山宏伟的人生历程。
1866年,孙中山诞生在广东依山濒海的香山县(今中山市与珠海市)翠亨村一个“贫苦之农家”。12岁时,他和母亲前往夏威夷投奔他的长兄孙眉。5年后,初步沐浴了“西学”的孙中山回到祖国,并在香港读完高中和医学院的课程。1894年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孙中山于翌年策划了广州起义——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度后,他为捍卫共和而3次在广州组织革命政府。然而,第一、二次护法运动均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中,已沦为新军阀的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当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居住的越秀楼。残酷的斗争现实,使孙中山毅然在最后的岁月里“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去世前一年(1924年),他在广州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赋予三民主义时代精神,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提出创办黄埔军校,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在拜读完《孙中山传》后,我受益匪浅,中国的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是他毕生所奋斗的目标。他不愧为高举“政治革命”旗帜、推翻中国漫长帝制的反封建斗士,为中国描绘出一幅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蓝图。
纵观历史,从全书中我们也能看出,孙中山能推翻帝制,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有着独到的想法,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做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
二是发动和组织革命,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了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诚然,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譬如:
1.他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2.他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3.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4.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
以上都是他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与当时旧中国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的客观现实相比照,他个人的这些局限性皆属局部性的和微不足道的失误,无碍于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大局和历史轨迹,更无损于他创立革命学说、领导革命运动和开创历史新篇的光辉形象。
所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