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精选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读后感1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孔子读后感2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习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因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反复的学习是为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就更应该要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它不仅能够充实自己,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实。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填充自己,有抱负、有追求,积极向上,既使早早的就离世了,那么他也就无憾了。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用知识来填满自己,用道德来包裹自己。
孔子读后感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孔子读后感4孔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一本书上,我终于“接触”到了孔子。
有句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之中,只思考不学习,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只有这样,在能做到心中有数。反过来说,如果不努力吸收知识,总有一天,连思考的能力也会退化的。
虽说孔子年轻时就已出了名,但孔子仍不骄傲,非常谦虚。有一次,一位百姓问孔子:“你这么渊博,你会的玩意儿简直让我们叫不上名来!”孔子听后,便有礼貌的说:“我会什么呀,我只不过会驾车罢了。”原来当时有六种本领:礼节、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这些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在这六种本领里面,驾车是被认为最底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孔子小时候也很爱读书,有一次,城里的人让读书人去给皇帝的儿子念书,孔子激动不已,马上去报名,这些人冷漠的对孔子说:“你一个小毛孩儿,又不是什么名人,有不出名。跑来这儿干什么呀?快走快走!”这些话让孔子很愤怒,同时也激发了孔子,他每天更加发奋读书,吃饭、睡觉,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时间就看书,终于,孔子快成年了的时候,渐渐有了名气,也有人找他拜师了。
虽然孔子已经死了几千年了,但孔子的思想却对我们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我们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在课堂上我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也不能取得了一点好成绩就骄傲自满,而应该学会谦虚,爷爷也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要把这句话牢记在心。
孔子读后感5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这本书里,孔子是一个善良、聪明、重情重义、诚实,为了天下太平而活着的人。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孔子从出生到他死去的29个故事。作者李长之一丝不苟,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两三个脚注,运输有几十多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孔子早年好学;中年就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们。而且还出国,带着自己的弟子游学了14年,学到了更多知识;晚年他轻视政治,注重教育,还在60多岁高龄中创作了《春秋》等书。他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仁学的内涵:一、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二、为人由己,这是仁学得实施方式;三、血缘基础,总的来说,仁学就是孔子想让我们懂得忍耐,要善良。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懂仁、不会爱的人,而且有些人还很残忍,残杀一些自由自在动物。这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
第二篇:《孔子》读后感
11旅管2班
马丹凤
《孔子》电影观后感
111208222
关于《孔子》,之前在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有过了解,但是并没有去看。因为在得知孔子的扮演者为周润发的时候,我直觉认为发哥饰演的孔子无法达到我的期盼值,所以当初我没有去关注这部电影。
这次,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我去看了这部电影。观看后的第一感想是,发哥果然演不出我心中的孔子,但是,他已经演得很好了。孔子,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广泛的历史人物,他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他的著作,更是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这样的一个对于我们来说神一般的人物,发哥将他饰演的贴近我们凡人,已经足见他的演技了得。
《孔子》这部电影主要从孔子年轻时期受到鲁公重视担任大司寇讲起。正在孔子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之时,受鲁国“三桓”排挤驱逐,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终于晚年返乡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齐鲁会盟时,孔子势单力薄与齐大夫黎鉏谈判;以少胜多平息公山狃叛乱;“子见南子”,孔子以一句“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而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成为了我在整部电影里面记得最清楚的台词;等等。
其中,让我记得最深刻的片段是颜回舍身跳入冰水中捞书,最终死于非命。在书籍泛滥的21世纪,我们或许不能理解颜回的举动,但在春秋时期,书籍是一种很稀少很珍贵的财富,落入冰湖中的书籍,更是孔子当时穷困潦倒的现状中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为什么颜回会拼了命去挽救书籍。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孔子待他更甚亲生儿子,视他为最终的衣钵传承人,但最后却是英年早逝。当看到孔子在湖上痛哭着让颜回上岸,孔子抱着他的遗体四个时辰不动时,心里也有一种沉甸甸的哀伤。
《孔子》这部电影不能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它的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平缓,人物光彩尽失,节奏相对拖沓,视听语言相对混乱,观众很难清楚电影最后到底讲的是什么。不过至少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孔子思想:礼仪之道、为人处事之策、为官之德,为师之道,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儒家思想,引发观众的反思。
第三篇:《孔子》读后感
从《孔子》传记看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儒家学说的首代宗师,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他之所以能将儒家思想传承至今,缘于他是一个“聪明人”,懂得怎样在矛盾中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来,为什么说孔子的思想是丰富多样的,但也是充满矛盾的。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这也使得广大劳动人民深切感受自己得到了尊重,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也是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尊崇其思想的原因。但孔子的思想有时矛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仁”赢得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得到劳苦大众的支持。孔子还提出了 “礼”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所以这种思想更顺应了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使得阶级分明,因而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孔子的思想一方面笼络到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信任,适应他们美好的向往,又使得统治阶级得到了统治人民、要求人民放弃无谓抵抗的依据,大家各取所需,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菜这种矛盾中使得孔子的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埋没。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就是矛盾思想的最好说明,如果他的思想真是一心为劳苦大众,那就不可能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当然的教育思想是一直以来被广泛认可的思想。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我觉得孔子的名字之所以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保留至今,和他的教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统治阶级,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得到发展,希望在学习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是备受推崇的,这也是孔子这个名字至今仍被世人熟知的原因。我先带教育学习的总是孔子思想中教育的先进观念,提到孔子,我们也说到的是大家教育家孔子,可见这种教育思想才是它立足的根本。
所以说孔子是一位聪明人,因为聪明他的思想观念才能受到各个阶层人的推崇,才能流转至今。我们看孔子应该从历史发展来看,这样才能更清楚认识他,了解这位“圣人”。
第四篇:孔子读后感
孔子说:“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孔子读后感。”
从生物科学这个角度来解释,中人以上:万物之灵的人;中人:一般的动的人;中人以下:禽兽不如的人。
抠心自问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请自己多花时间认真检讨,改过自新。
放眼看社会禽兽不如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念扭曲,市场导向错误等等,谋财害命比比皆是,人祸不断,读后感《孔子读后感》。
总而言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全中国,全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我才明白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从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今天给自己一个新的出发点——对得起未来的自己。
第五篇: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1
今天学的课文是《孔子拜师》,读了这篇课文后,老子和孔子给我留下了有礼貌、善思考和执着的印象。老子有礼在,不因为孔子是晚辈,就去命令他,而是迎侯,孔子有礼在,非常尊敬老子。孔子非常爱学习,为了能向老子学到东西,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来拜访老子。
孔子三千名学生中,有七十多名的名气非常旺。因为这样,所以人们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读后感2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精彩的文章,我为孔子求学的精神而感动着。
孔子18岁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千里迢迢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培养了七十二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论语》这部巨作,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结果。
和孔子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学习态度不太好,有时写作业占用好长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更多的.知识。读了《孔子拜师》,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生。
孔子读后感3
写这篇感受的时候,《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原因是我的心境不稳。想起小学、初中的时候,可以拿一本纸质的好书,逐字阅读。现在呢,一目十行不说,最关键的是读书的时间被繁杂琐事占据。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孔子命运多舛的一生。生于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就是“礼”与“仁”。当时很多杰出的人才都是他的学生,如善于雄辩、经商的自贡,以政事见称的冉求,被称为“南方夫子”的子游等等。孔子去世后,经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汇编形成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也正是他们的传播,孔子的教育精神和政治理想才得以传承和发扬。
通过阅读,我认为孔子思想中隐约带有轻物质、轻法制、轻平民的倾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意是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可见孔子藐视“利”,藐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现在看来对商品经济是相当不利的。在孔子的观念中,认为国家要以礼服人,而不是靠刑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大概是如果用刑法管理、控制百姓,他们虽不犯法,但却会失去廉耻之心,只有通过道德感化,百姓才会知廉耻、守规矩。这就有可能导致人治与法治的失衡。孔子同时也提出忠君、愚民的观点,这种思想被后辈发展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成为了世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成为了少数人维护特权的.工具。
这就提醒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要以发展辩证的思维来对待,而不是墨守成规、迷信经验。特别是在支部工作中,要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在三个“区分开来”的保护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手去干的呢?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话鼓励了一代代读书人,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虽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却可以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在奋斗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孔子读后感4
“沐浴书香,其乐融融”遨游于书籍的海洋里,品读了孔子的“欲速则不达”。
“欲速则不达”这则论语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说起了“欲速则不达”,不禁地让我想起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妄自帮助禾苗的生长,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害了他。
由此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很小的一件事办得很糟糕,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凡事讲究循序渐进,有量变才有质变,万不可焦躁,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细心缝制的帆是用一针一线,迅速而安全的将我们送往成功的彼岸。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孔子读后感5
这学期,我在语文课本中学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让我对孔子多了一些了解。孔子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带着学生不在课堂上课而是以大自然为他的课堂,也不用课本,一切自然景色和事物都成了他教学生们的最好课本。
课文上说的是孔子带弟子们去泗水河边游玩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孔子一直看着泗水河的的水,弟子们就问他在看什么,孔子说他在看水,还借水说出许多道理,说水是真君子。弟子们明白了孔子的用意,还佩服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这么深奥的道理。孔子的用意是想让弟子做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过了一会儿,孔子向弟子们询问志向,弟子们都说出了志向后,又问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孔子回答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这段话意思是说所有人在晚年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信任,年轻的弟子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孔子的`一段话都让我体会到深刻的含义,他真是一个充满智慧、博大胸襟和爱天下人的人。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意味深长,孔子是古代的圣人,他没有高科技还能把学生教得这么好,我真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孔子读后感6
我学习了《孔子拜师》,明白了做人首先要有礼貌才能做高尚的人。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深,就去洛阳拜老聃先生为师,一路上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老聃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想想自己,平常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会了,可考试的.时候总有小错误。以后我一定认真听讲,不走神,细心的写作业,向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孔子读后感7
你明白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当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我;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当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
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我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我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我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我,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可是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期望。
孔子读后感8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向老师学习音乐。别人学曲子一到三天就学完了,孔子学曲子五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孔子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老师教这首音乐时的心情,孔子老师感到内疚。孔子的精神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学习要认真。
记住一次,老师分配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没有。我记得笔记本上有参考答案。我抄了答案,第二天。我发现我的好老师还表扬了我,我突然又一次翻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一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真的向我你真的明白了?之后,想起孔子拜师的`文章,一直感到羞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之后,我觉得我们生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了。用头脑自己思考问题,把答案弄清楚,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读后感9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等。
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岁时人应该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该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
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读后感10
今年假期我阅读了《孔子的智慧》一书,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很多。书中的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读后感11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热爱学习了。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孔子拜师》。文章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岁时已经远近闻名了,但是他还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洛阳,拜老子为师,他谦虚好学,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他都已经三十岁了,也成为名人了,还要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一出名就会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去洛阳拜师的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来到了洛阳,他的毅力多么顽强呀!见到老子以后,他每天不离老子左右,有不懂的问题就会问他,真是不耻下问。
和孔子相比,我还相距甚远呢!每次练小提琴时,妈妈都会给我指出毛病,我也会注意,但是每当练完一遍我就会坐下来休息,妈妈经常提醒我,可我总是不在意,总觉得自己已经练得挺好的了。现在想想,其实我还差得远着呢!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练快板和小提琴,虽然很累,但我不肯放弃每一项特长,因为这两项特长我都很喜欢,以后我会努力把它们都练好。在生活中,我也能做到不耻下问。读课外书的时候,我有不懂的词就会问妈妈,妈妈也会耐心地给我解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学习孔子,做一个谦虚勤奋的人。
孔子读后感12
当你功成名就时,你会拜师求学么?当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你会坚持下去么?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不耻下问么?我想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就是大思想家孔子。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老子,跟他勤奋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孔子的.品质深深感动了,他是那么的谦虚好学,不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旦成名,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生活。他不但谦虚,还有很强的毅力,在求学途中,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孔子是多么好学呀!每天不离老师左右,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他所做的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与孔子相比,我简直太没毅力了,以前,我看见别人跳舞,就让妈妈给我报了名,可是练到四级时,有一个动作怎么练都练不好,于是我就让妈妈给我退了,现在见到我朋友们在舞台上跳舞,我是既羡慕又后悔,以前没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我要改掉缺乏毅力的毛病,向孔子学习,也做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孔子读后感13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孔子读后感14
大家好,我是38号刘雅涵,今天我给大家说写的故事题目是《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长之,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篇叫走向成熟的.道路,大概内容是,自从孔子见过老子之后,孔子过去一些偏于主见的做法是有意识地减少了,他遇事也更能分析啦,他和门徒们说:“学会的东西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老远的来讲穷学问不是叫人高兴吗?自己有本领可是没有什么人知道,但也没有什么不愉快,这不是有涵养的人吗?”这就是他从孤苦伶仃的童年起,经历挫折,经过自我教育,学习了一些本领。经过实际生活的一些锻炼,又接触了有阅历的先辈老子,孔子这时还不到35岁,我很佩服孔子,孔子真的是一个爱学习的人,那么小的时候知识就那么浓厚,我们也要学习孔子好好学习呢。
孔子读后感15
在过去的岁月里,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论语别裁》只是对《论语》这部着作,做了精湛的诠释和注解,对孔子本人的记载较少。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站在门外边读,里面的许多知识不理解。正好,在暑假中,我买到了曲春礼教授所着的《孔子传》。这本书,对有关孔子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取舍,用优美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从对孔子本人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争霸吞并的历史。通过读《孔子传》这本书,使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总结出了一整套治国平天下之道和教学经验。其中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但是在他任中都宰和鲁国大司寇时,曾将鲁国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遗憾的是,他虽然历尽艰辛、周游列国,最终不为各国国君所重用,只能勤奋读书,设教授徒、盼望能为国家多培养有用之才。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he),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员猛将。由于立战功,鲁君封他为陬(zou)邑大夫。叔梁纥的第一个妻子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他觉得愧对祖宗,于是又立了一房妾,虽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却是残疾的,先天跛腿,取名孟皮。叔梁纥后又娶曲阜名门颜蘘的小女儿颜徵(zhi)在为妻。颜徵在漂亮贤惠、德才兼备。她和叔梁纥结婚两年,还没有孩子,于是他们就到泥丘山神那里去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颜徵在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孔丘,他就是后来的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从小聪慧过人,起初他的母亲教他读书识字,但是渐渐地他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让孔子跟着他的外祖父学习“六艺”。由于孔子的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能,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开始有人登门求教,那个时候收下了第一个弟子颜路,即颜回的父亲。孔子的理想就是能让自己的满腹经文,得到用武之地,但是由于当时鲁国宰相的嫉妒,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只有下决心:创办私学,设教授徒。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他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他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解答。他的学生中有的性格粗鲁、憨厚,有的耿直、淳朴;有的擅长舞剑,有的长于辞令;有的谦虚,有的逞能;有的适合教书,有的适合做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且让他们心服口服。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差万别,老师在没有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就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做到一致,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老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