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

时间:2020-04-07 02: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

第一篇: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1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2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4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学生,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学生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5

一个人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与教育打交道的这一辈子。当自己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的时候,怀抱着你的家人便会教你说话、认识事物,让你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最初接触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经过几年的家庭教育后,自己已经会嗲声嗲气地说话,了解了许多生活必须,这时候,我们所需要学的东西已经不是家庭教育能够满足的了。为了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成长,让身体的成长和学识的成长成正比,我们便开始了学校教育。

从狭义的教育上来讲,我们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所以,从进入学校接受的教育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地开始自己这一生的教育之路。当自己三岁被送入幼儿园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待那么多年,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后生活在这里的时间会比家里的时间多上好几倍。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算算日子,已经有十几年了。曾今坐在课堂上,看着讲台上的老师讲课,总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老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那时,单纯地以为只要长大了,就能当老师。进入大学以后,为了自己的以后的事业,也逐渐进入了考证大军的队伍。什么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导游证、秘书、,还有教师资格证。大学第一年的时候,看着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起初,自己也去领了一张报名表,但填好后,想了想,没有参加。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事,所以想先看看情况,再做决定。而且,询问许多同学他们考证的原因,并不是去当老师,而是想给自己多弄几个证书。

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想当老师。基本上,每位同学小学的时候都创作过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还记得那时老师把每位同学的梦想都念了出来,而其中“老师”是大多数同学的梦想。可是,随着成长,选择这个梦想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级又一级的学习过程中,当老师的那种辛苦,心里也都明白了。

暑假的时候,趁着有时间也有精力,便去图书馆泡了泡,在寻寻觅觅好几圈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学》。每本书的布局基本上没有多大出入,特别是理论方面的书,在最初的章节中,介绍的总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总是觉得疲惫,所以前面的内容看得很慢。后来看到关于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的时候,兴趣便被引出来了。其实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书上也讲过些许相关的史实,但并不其中,十分分散,所以对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了解不深。也是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会去看《教育学》的书。看看自己国家的教育,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教育。

我国现在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起源却比西方要早。在我国史料记载中,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估计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对这三种学校做了相关的叙述——“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是我过最初的教育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业跟着发展。但总线路总是围绕着儒学。也正是由于儒学在历史上强大地位,所以我国后来在教育的改革上才会经历那么多的困难。眼看着西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时候,总是其他国家不远千里地来到中华天朝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后来,泱泱大国却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而落后。想想呀片战争后的顿悟,再想想曾经古朝的辉煌文化,实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经过战争长时间的摧残,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是跌入谷底。当我们还在为教育的出路而烦恼时,西方国家却已经步入新的教育阶段。由于我国近代教育的低起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出入。以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十分羡慕,羡慕他们学的内容,羡慕他们学习的制度,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与他们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的学习生活显得十分死板。而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也照成了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低的结果。所以,现在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而许多的学生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矗由此,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刮起了一股留学热。中国当代社会,更是将出国留学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留学生的头号成了能力的一种权威性的象征。

虽然横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并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学》这本书后,我认为这块瑰宝将来总会闪烁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单单只放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会更多地注视在我国当代教育的成果上。在书店选书的时候,我将几本讲教育学的书的目录对比了一下,虽然在关于如何讲述这门学科的定义上,几本书各不相同,但每本书后面的内容都大相径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德育和素质教养,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多元化。并且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地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后,将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鉴,去己糟粕,取尔精华。

现在,身为大学生的自己,虽然对于我国的教育并不太满意,可以说失望,但并不绝望。因为它由始至终都是人们心中的重点,不会被人们轻视,所以不会被放弃,所以不会绝望。我期待我国教育在经过社会多方的努力后,能够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学方面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指导,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再次以让人仰之生叹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业的大森林中。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

2.傅雷家书著作的读后感

3.著作红楼梦的读后感及人物讲解

4.寓言作品的中国著作

5.执著作文

6.著作中的“团结”

7.著作等身造句举例

8.朱自清的著作概论

9.韦应物著作

第二篇: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

【篇一:教育学著作读后感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篇二:《教育学》读后感】

不知不觉工作已将近十年,经历了数不经的考试,每次考试之后,好的成绩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觉的就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天读了《教育学》,内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来在我心中树立的工作目标竟轰然倒下。原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出好的成绩,更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成绩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教师却一叶障目,按照学生的成绩带上了有色眼镜。

如何摆脱这种态度,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真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爱的界限,要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成为一种义务。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这种爱不能是表面的应付工作,它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教师如果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痛苦,排解他们的忧愁,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学生愿意把教师当作益友,从内心深处把教师当做自己排忧解难的朋友。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或示范,或帮助,或促进,使每一堂课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方法。教师关心学生,把爱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只爱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不公平的情感。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长远的师爱。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偏待学生,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无遮掩,或进行体罚,更是对学生的侮辱。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学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学家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的教师,我们要明白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当前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根本的道德。

当然,爱不是肆意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争执时,教师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批评可以严厉,但绝不能讽刺、挖苦。“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篇三:《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彭绍东教授撰写的《信息技术教育学》,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下面我就针对本人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和中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书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更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思维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

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获取多种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一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效整合,这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有效整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整合。寻求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调节学习的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和知识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过学习我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篇四:教育专著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篇五:教育学著作读后感】

一个人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与教育打交道的这一辈子。当自己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的时候,怀抱着你的家人便会教你说话、认识事物,让你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最初接触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经过几年的家庭教育后,自己已经会嗲声嗲气地说话,了解了许多生活必须,这时候,我们所需要学的东西已经不是家庭教育能够满足的了。为了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成长,让身体的成长和学识的成长成正比,我们便开始了学校教育。

从狭义的教育上来讲,我们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所以,从进入学校接受的教育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地开始自己这一生的教育之路。当自己三岁被送入幼儿园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待那么多年,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后生活在这里的时间会比家里的时间多上好几倍。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算算日子,已经有十几年了。曾今坐在课堂上,看着讲台上的老师讲课,总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老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那时,单纯地以为只要长大了,就能当老师。进入大学以后,为了自己的以后的事业,也逐渐进入了考证大军的队伍。什么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导游证、秘书、,还有教师资格证。大学第一年的时候,看着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起初,自己也去领了一张报名表,但填好后,想了想,没有参加。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事,所以想先看看情况,再做决定。而且,询问许多同学他们考证的原因,并不是去当老师,而是想给自己多弄几个证书。

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想当老师。基本上,每位同学小学的时候都创作过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还记得那时老师把每位同学的梦想都念了出来,而其中“老师”是大多数同学的梦想。可是,随着成长,选择这个梦想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级又一级的学习过程中,当老师的那种辛苦,心里也都明白了。

暑假的时候,趁着有时间也有精力,便去图书馆泡了泡,在寻寻觅觅好几圈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学》。每本书的布局基本上没有多大出入,特别是理论方面的书,在最初的章节中,介绍的总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总是觉得疲惫,所以前面的内容看得很慢。后来看到关于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的时候,兴趣便被引出来了。其实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书上也讲过些许相关的史实,但并不其中,十分分散,所以对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了解不深。也是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会去看《教育学》的书。看看自己国家的教育,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教育。

我国现在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起源却比西方要早。在我国史料记载中,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估计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对这三种学校做了相关的叙述——“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是我过最初的教育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业跟着发展。但总线路总是围绕着儒学。也正是由于儒学在历史上强大地位,所以我国后来在教育的改革上才会经历那么多的困难。眼看着西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时候,总是其他国家不远千里地来到中华天朝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后来,泱泱大国却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而落后。想想呀片战争后的顿悟,再想想曾经古朝的辉煌文化,实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经过战争长时间的摧残,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是跌入谷底。当我们还在为教育的出路而烦恼时,西方国家却已经步入新的教育阶段。由于我国近代教育的低起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出入。以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十分羡慕,羡慕他们学的内容,羡慕他们学习的制度,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与他们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的学习生活显得十分死板。而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也照成了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低的结果。所以,现在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而许多的学生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矗由此,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刮起了一股留学热。中国当代社会,更是将出国留学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留学生的头号成了能力的一种权威性的象征。

虽然横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并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学》这本书后,我认为这块瑰宝将来总会闪烁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单单只放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会更多地注视在我国当代教育的成果上。在书店选书的时候,我将几本讲教育学的书的目录对比了一下,虽然在关于如何讲述这门学科的定义上,几本书各不相同,但每本书后面的内容都大相径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德育和素质教养,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多元化。并且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地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后,将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鉴,去己糟粕,取尔精华。

现在,身为大学生的自己,虽然对于我国的教育并不太满意,可以说失望,但并不绝望。因为它由始至终都是人们心中的重点,不会被人们轻视,所以不会被放弃,所以不会绝望。我期待我国教育在经过社会多方的努力后,能够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学方面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指导,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再次以让人仰之生叹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业的大森林中。

【篇六: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教育学著作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杜威著)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法]卢梭著)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捷克]夸美纽斯著)

科学与教育([英]赫胥黎)

人的教育([德]福禄培尔著)

实验教育学([德]拉伊著)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英]斯宾塞著)

童年的秘密([意]蒙台梭利著)

教育漫话([英]洛克著)

昆体良教育论著选([罗马]昆体良著)

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捷克]夸美纽斯著)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美]杜威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美]杜威著)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德]第斯多惠著)

理解能力指导散论([英]洛克著)

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日]福泽谕吉著)

教育与新人([美]巴格莱著)

教育原理([英]沛西·能著)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下卷)([苏]克鲁普斯卡雅著)林哈德和葛笃德(上下卷)([瑞士]裴斯泰洛齐著)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下卷)([苏]马卡连柯著)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苏]维果茨基著)

中世纪教育文选(吴元训选编)

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做人的故事([苏]苏霍姆林斯卡娅著)

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美]温鲍姆等著)

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美]詹森著)

脑与学习([美]苏泽著)

创建安全的学校([美]杜克著)

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美]柯恩著)新校长成功策略([美]罗宾斯等著)

学校管理者的人际关系([美]瑞布著)

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美]塞弗思著)

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美]厄劳尔著)

课堂问题分析与解决--成为反思型教师([美]坎波伊著)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美]比格)

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第二版)([美]吉尔劳梅著)

如何教育叛逆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指导手册([美]霍尔等著)

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英]霍姆斯著)教师人际关系培养教育者指南(第七版)([美]盖兹达等著)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开明书店出版;

11.《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7.《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9.《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2.《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23.《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4.《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8.《帕夫雷什中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30.《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3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三人行郑重提醒:转载请注明来源)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著作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第五篇:教育学人物、著作归类

教育学人物、著作归类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孔子:“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思、行相结合。

10、“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1、“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2、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3、《学记》—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教学相长、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15、苏格拉底(古希腊)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16、《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7、亚里斯多德(古希腊):《政治学》,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1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教育”,“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论述教学过程。

19、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0、卢梭(法国):启蒙思想,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尔》。

21、康德:“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2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五段教学法。

23、杜威(美国):《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现代教育代言人,儿童中心主义。

25、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6、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33%贡献率。

27、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

28、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2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30、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3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3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3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35、“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36、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37、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38、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39、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40、导生制--19世纪,英国

41、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下载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人物著作总结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

    《教育学》有关理论著作

    教育学有关理论及代表人物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

    教育学重点及思想家著作

    教育学重点(主要是大题) 绪论: 1、广义及狭义教育定义;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2、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p5;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P6;《学记》的教学原则P7 第一章: 1、教育的起......

    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汇总

    -=中国古代教育学=- 孔子 1、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2、"有教无类"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马 克 思 著 作 读 后 感 系别:外语系班级:1005班学号:2010051501 姓名:刘璐璐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以前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很深奥的理论,所以一直不曾去看过与之相关的文章......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第二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观后感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出人的本质理论,并历史性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见马克思是一个......

    教育著作读后感

    [教育著作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杨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

    红色著作读后感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