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自由行》读后感
翻过一些旅游的书,有介绍美食的,有介绍路线的,有介绍风景的,有介绍历史文化的,有介绍地理位置和自然风情的,也有保姆式兼而有之的。但叶永烈的书却还是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更多是一种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式的自由体。
打开《欧洲自由行》,仿佛自己也开始跟着作者旅游,飞机的晚点,轮船的士,空姐的一杯饮料,乃至导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给作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触,而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真实的旅游生活,不做作,不夸张,雍容,而又自然。但作者毕竟《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编创,知识渊博,眼界独特,行走之处,无论是重大历史事件,还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与此相关联的丝丝缕缕,没有什么能逃过作者的眼睛。他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兴致勃勃地游者,举重若轻,一笔带过,了无痕迹,却又形象生动,挥之不去。因此,看着书,也好像和作者一起,开始了欧洲十国之旅,眼前是姹紫嫣红的美景,是波澜壮阔的气势,身边是谨小慎微的防范,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是市井百态的忙碌,是湖光山影的悠然,而心中,则是感慨万千的叹服,是宁静如水的甜美,有历史自然的凝固,有对于人生社会认识的升华......从飘在维也纳上空的音符开始,一路游去,看见绿草茵茵的荷兰,建造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他深情地写道:每当我想起科隆,脑际就浮现出莱茵河的粼粼波光和那座无比威严的科隆大教堂,而耳畔似乎还缭绕着夜半回荡在天际的悠悠钟声......旅途上,美丽的塞纳河,古风犹存的比利时,钢铁王国卢森堡,都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来到奔驰的故乡斯图加特,作者不厌其烦,从本茨和戴姆勒写起,从第一辆车的诞生写到奔驰的现状。来到独立思考的瑞士,作者又细细描摹了这个金融帝国与钟表王国以及它的友好邻邦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在描写瑞士的笔墨中,作者发出了少有的感慨:此次瑞士之行,使我明白:安静而中立的瑞士确实很适宜写作,难怪已经加入英国籍的韩素音,却选择了在瑞士安家。
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作者重点介绍了但丁和米开朗琪罗两位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师,在条条大道通罗马得意大利首都,则主要写了风土人情和盛大的斗兽场,而在教皇之国梵蒂冈,则突出了两个之“最”:最小的国家,最少的人口。当写到切尔诺贝利的核阴影时,作者又以沉重的心情写道:正当人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威胁要经过漫长的一百年才可能消失。笑容从人的脸上消失。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乌克兰,笼罩着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
走过墨西哥的历史年轮和《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花絮,走过本.拉登的加拿大跳板和温哥华的美丽如春,从欧洲的签证,到欧元,到宾馆,到车与路,到街头的广告,购物,到欧洲的华人,司机,导游,作者用他的眼睛看欧洲,用他的心体味欧洲,用他渊博的知识解读欧洲,有暖颜色,也有冷调子,但却没有讴歌和鞭挞,作为一个客观的游者,他用尽可能冷静的目光,暖暖地心意,深情地诉说,为我们描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以真善美和假恶丑来标注,而是静静地存在着,鲜活地运转着,它,就是欧洲,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视界的远方......
第二篇:欧洲自由行游记-巴黎、瑞士
重温欧洲自由行
最近一直在琢磨着把我们这次外出经历记录下来,今天终于可以坐下来理理思绪,记录一下我们这次可谓是浪漫、又带点悬疑的欧洲自由行,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感觉自由行真的是最佳选择,主要是灵活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量身制作,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沟通与独立判断能力,而且时间完全由自己把握,不必太赶,体力上不会太疲惫。
坦白说我们这次自由行准备的很不充分,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因为我们唯一准备做的工作就是定了两张北京往返巴黎的机票和买了一本《巴黎自由行》,根本原因是签证日期悬着,因为定的出发日期9月20日,能否在这天前拿到已签证的护照还是未知的,所以建议大家若有国外游计划的至少应提前2个月准备,以免像我们一样仓促、紧张。
9月20日早上朦朦胧胧醒来后,我对老公说我要做一次赌注,去法国大使馆呆着等护照,这时还得有一半的行李未收拾,应该说老天还是眷恋我们这对新人的,上午10点我幸运的拿到了已签证的护照,下午1点半的机票,时间很紧张了,老公在家中开始往行李箱中扔另一半行李(以至于我很多生活用品都没带上),到机场打开一看,箱中一片狼藉。。但正是因为我们为这次旅行做了最后一搏,至少节省了RMB8000块吧,长舒一口气窃喜一下:),幸运中的插曲就是临近登机还有半小时的时候发现我的登机牌丢了,急的满头大汗,恨不得把所有的行李都扬开了找。。哈,原来是好心人把你送到服务台了!
紧接着就安检、登机了,因为没有特别贵重且数量较多的物品,报关就可以略掉了。因为弦一直紧绷着,坐在机舱中仍久久不能平静,不能置信我们及时赶上了这趟欧洲之行。历经11个小时,当地时间9月20日18:40(巴黎比北京晚6个小时整,所以我们抵达时间那天仍是9月20日,感觉好像赚了一天的时间哈)我们抵达了法国戴高乐机场,取行李后乘地铁通往巴黎市内,因为太匆忙我们没来得及预订酒店,但看到眼前的这一座座欧式洋房,心里既兴奋又忐忑,我俩拖着行李盲目的在街区中寻找属于我们的那间小屋,幸亏他们的hotel标牌不是法文,否则更是两眼一抹黑了,市中心的hotel非常多,老板们也非常nice,但都告诉我们已经full了,我们寻寻觅觅了3个小时终无果,最后我们猛然想起还有一根救命稻草----我在国内打印的一份巴黎攻略上有个可以代订酒店的电话,虽然这一晚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我们一致认为值得!(住的是中国大使馆,接我们的是宝马车)后来才得知巴黎近期一直在搞糖酒丝绸会展,加上9月份的巴黎仍算是旅游旺季,市内的宾馆一般都是爆满的。建议想自由行但准备又不是很充分的驴友们带一台电脑,即使有些酒店没有免费得网络可用,随处都能看到麦当劳或星巴克之类的店面,在里面喝点东西就享用网络了,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下来的,订宾馆、定机票、安排行程路线等。
我们的行程路线是巴黎—日内瓦—卢塞恩—日内瓦—巴黎,前后共14天。
下面就不再记录流水账了,简单描述一下自由行经验感悟以及奇闻趣事:
1、欧洲极少有高楼大厦(走的这几个国家,仅在巴黎见过几栋高一点的建筑物),基本都在5层左右,很舒适。
2、欧洲的整体感觉是绿化环境非常好,空气质量特别好。从空中俯瞰时,能清晰看到一簇簇绿油油中裹着一栋栋小楼。巴黎部分街道的有轨电车都是在草坪上行使的,可见他们的环保意识,当然也就没见过任何草坪上标识着“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话语,不知道是人家草的质量抗糟蹋还是人口不够多的原因。
3、水质很好,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湖水。欧洲的自来水管拧开即可饮用,我们喝了好多天肠胃完全没问题,但说实话那水不太好喝,购买的矿泉水的味道也是一样的,包括卖2.2欧的依云牌(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国内也有卖),当然口渴的时候一切都能接受了。日内瓦湖、卢塞恩湖的水非常清澈,2米多深能一眼见底,特别有捧一把水到嘴边的冲动,只碍于天鹅和飞鸟的鸣叫,那是你们的地盘哈。
4、欧洲的阳光很温和,像卢森堡公园里,日内瓦湖边等,大家都在非常放松的聊天看
报等,感觉很温馨。有MM甚至穿泳装在进行阳光浴呐。。有冲动嘛,呵呵,往下看吧:)
5、应该说世界上只有法餐可以和中餐相媲美,但不幸在这点上我们没有完全体味到。
由于这是次匆忙又冒险的旅行,我们看不懂法文,也没有提前准备词典,以至于我们每次坐到餐馆的时候都有点难为情(他们的菜单上既没图片也没英文对照,就是薄薄的一行行法文),最后只能用我的绝招,导向性原则,看看大家吃的都是什么,然后照此点菜,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大的出入的,但我老公就用这招时就有点走火入魔了,报一下糗事:老公去自动售货机买饮料,看旁边的帅哥刚买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饮料,拧开一仰头就咚咚咚见底了,看似极爽得样子,他也效仿买了那饮料,一大口下去,差点全喷出来,碍于面子就勉强一点点顺了下去。。我偿了一点,那玩意确实是怪味,后来他只认准可乐了,哈。。人的口味相差还是蛮大的。
吃的方面国人去那边可能会很不适应。毕竟西餐的种类相对较少,不像中餐那样五花八门,他们以牛排、面包、沙拉为主,我们这十几天的日子里就吃过的蔬菜只有西红柿和生菜叶吧,最后都有些内分泌失调了,那叫个痛啊,你懂的哈。。
6、欧洲的旅馆是很经济型的,但是对国人来说是比较昂贵的。我们基本上都住的是雅
高Accords集团下属连锁经济型酒店,如:Formule 1,ETAP,IBIS等,平均每天的住宿费是1000RMB,但房内空间估计都不到20平米,物件排放的很紧凑,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国内的小招待所了,因为室内的物品质量都是很可靠的,譬如那床非常舒适,电梯全都是OTS的,连那螺丝帽都是品牌(老公说的,偶是不认识)。我们去参观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十五的皇宫)中的建筑摆设,他们更讲求精美,每个角落都精心布满了各种装饰物,这点跟故宫的大气磅礴大相径庭。
7、巴黎的交通非常方便,虽然相对贵了些,出租车就更是天价了,当然随处可见奔驰、宝马牌的出租车。巴黎的地铁估计得有百岁老龄了,因此上下车是需要自己动手开门的,千万不要傻等着它自动敞开在你面前呐;还有这地铁的车轮竟然是汽车轮,现在没弄清楚利弊在哪里。到瑞士,首先让我们非常振奋的是交通工具,他们的公交、有轨电车、甚至部分火车都是free的。。就这福利政策,估计全球都没几个国家敢施行。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据说人均收入在4-5千欧,怪不得街上拎LV的MM比比皆是呢,甚至有人乘飞机时把LV托运,让我大受刺激,真想跑过去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这么不懂得不怜香惜玉啊。。”街上的小跑,比比皆是,让我这酷爱车的老公来说大受刺激啊。
8、如果是自由行,尽量选择多一点交通工具,可以感受不同的风情。我们是飞去的日
内瓦,做火车去的卢塞恩。飞机就不多介绍了,和国内没什么区别。坐着火车看风景还是很惬意的,一路飞驰而过的几乎全部都是绿草和别墅的建筑,视觉上是很美的享受了。欧洲的火车站都是自助式的,好像没见到人工售票的地方,不必担心不会操作买票流程,因为肯定有nice的人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教你一步步操作的,这个可以是切换英文显示屏的喔;他们的火车有点像国内的流水发车,无需确定是哪班火车或是哪个座位,只要在火车票的日期之前乘坐就可以。很多人是一个人占了四个人的座啦,因为欧洲确实是人少啦,他们都是随走随买票,不会出现票量紧张或黄牛党一族的状况,而且旅游团绝不会选择这种交通工具的,相比大巴来说,火车还是贵了好多。
9、人很nice。譬如:在巴黎我携行李箱上下楼梯时,路过的man无论年龄大小,都会
主动问我是否需要帮助;行使的车辆看到路旁有人在等候过马路,他们会在距离斑马线1米多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摆手让你先行,无论是否有红绿灯吆,这点在瑞士
体会最为深刻,想想北京的交通压力,真有哭的冲动了,也对,国情不同嘛;我们去饭店吃饭,还会碰到老板给我们打折,甚至送我们牛排和那叫不出名字,说不出味道的酒品尝,还友善的跟我们合影;看到我们手中的地图,会主动问我们要去哪里,需不需要帮助,然后耐心的告诉我们路线等等。but有点接受不了的就是他们身上的气味太重了,再浓郁的香味都无法掩盖,刚去的两天我恶心的想吐。
10、我们在巴黎的具体游玩行程,全部都是参照那本《巴黎自由行》和一个叫吴睿
写的攻略进行的,内容还算可以吧,对于我们这种只认识字母的人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但有些东西还是有差距的,譬如上面标示的门票价格实际上已经上涨一大节了。我们在巴黎参观的主要景点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等等。可惜参观卢浮宫的那天是比较没感觉的,因为我们没做功课,里面也没有中文讲解,对我们这种既没艺术细胞也没艺术细菌的人来说,除了镇宫三宝:蒙娜丽莎,自由女神和维纳斯之外,其他基本上只能靠想象力了。都知道巴黎的雕塑是很有名的,而且大尺度雕塑很多呐,你明白哈。。唯一让我困惑的是所有雕塑都是没有点睛之笔的,虽然面部以及衣着都栩栩如生,但都是没有眼珠?凡尔赛宫中的有些油画是和卢浮宫重叠的,不知道熟真熟赝啦,凡尔赛宫中是含中文讲解的,走过一遍觉得这路易十四也挺奢华的,但还是挺有品味的那种,生活也有滋有味的。夜间的埃菲尔铁塔有种别样的美,有人竟然在夜光下照婚纱照。。而且就在我们的三脚架后面,真是会选地方刺激我呐。。还好我也拥有很多了,知足啦。。
瑞士的国家都比较小,基本徒步就能把有名的景点都遍了,倘若条件具备,能租辆车游玩就会更加惬意了。因为瑞士多山多水,所以称的上世界最美的地方,近距离的去接触它,感受它,它绝对会让你回味无穷,感慨万千,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任谁都不会吝啬对它的赞美!对了,瑞士有很多无人理睬的板栗树,坐在树下的躺椅上,经常能听到爆炸出来的板栗落地,而且个头很大吆,对我这种爱吃板栗的人是极大的诱惑,要在国内我肯定拿着麻袋去捡了,他们怎么没人吃呢,真是暴殄天物啊,我的流水吆,嗖嗖的。。
11、欧洲人对小孩子的教育方式大不相同,而且感觉小孩子的身体素质很不错。我们在卢塞恩登上了一个城堡,估计是二战时期留下的吧,攀登的楼梯是很陡峭的,竟然有两个老师带着十几个的孩子在那里上课,感慨老师的责任心和勇气,小孩子很open,主动跟我们打招呼问好、合影等,很可爱;大人平时给小孩子穿的衣服也不多,很多坐在推车里的baby都穿着短袖(我们出去玩一般都穿长袖加外套了。。);奥,好像也没见到过胖胖的小孩子,难道他们从小就控制体型?
12、相比之下选择巴黎购物的人群比较多,一是以为巴黎的物价比瑞士相对便宜一
点,二是巴黎的免税店和购物商场都很多,是黄种人集中淘宝的地方,几乎每家店都会有几个国人在做导购员。建议有需要购物的朋友擦亮双眼,最好在国内踩过点,有目的性的购买比较合适,因为店与店的定价和品质差别还是挺大的。可能国外人讲究生活品质吧,95%以上的店家在周日是不会开门迎客的,卢塞恩的周六下午很早就会结束营业的,365天都营业的店家boss大都是中国人啦,如果自由行一定要安排好这个时间呐,以免像我们只能在机场做最后的扫荡。。
13、欧洲的治安还是不错的,但据说巴黎的小偷是非常多的,我们有幸没有在这方
面感受到。有次在凡尔赛宫碰到了几个中国留学生,她说一天下来包被拉开了三次,还好里面确实没什么可取之处啦。
14、语言也不会有什么障碍,比照地图,能认识字母就行。简单的英文大家都懂得,肢体图文都可以用的上,再大不了就是我来比划你来猜了,相信自己可以的!
15、坦白说,对于自由行得我们来说,挺怕碰到黄种人的团啦,可能他们的时间都
是掐死的,无论是购物还是景点拍照,他们都会匆忙的血拼,总是视若无人,唯我独行的感觉,绝对不会表现出任何谦让的行为,这样匆忙的游玩心会有多大程度的放松只有自己知道吧。
差不多就这些吧,总之我们是很享受这趟旅行了,虽然我很爱国,但是做梦都有回去的冲动,呵呵,你呢,是否也在向往着呢。。祝福,祈祷,努力!
因为图片太多,没办法与文字相环绕,只能单独放置在相册唠。
2011-10-28
第三篇:欧洲自由行产品附加签证服务补充协议
欧洲自由行产品附加签证服务补充协议
甲方:
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预订赴欧洲自由行旅游,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订了《单项委托/组合服务合同》(以下简称“原合同”),原合同编号为。甲方在选择购买了乙方提供的附加签证服务项目(此附加项目为非必选项目)后,就原合同的未尽事宜,双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1,乙方提供为甲方整理签证所需各项材料的服务并收取相应服务费,服务仅包括:
a)
b)
c)
d)
e)
f)约签(仅限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 所需材料审核,申请表填写; 必要的材料翻译:乙方不会对使馆未要求提供的材料或未要求翻译的材料进行翻译工作; 提供酒店确认单,机票确认单,行程以供申请签证使用; 为甲方购买申根签证规定的意外伤害救援保险; 将所有材料整理归纳为使馆要求的样式,并提供面试指南。
2,选择此服务后,甲方需严格按照乙方提供的《签证须知》来准备并提交材料,乙方将对签证材料进行审核,由于欧洲个人旅游签证材料复杂性,在乙方认为已提供材料不合格的前提下,甲方可能会被要求不止一次的补充或重新出具材料,直到材料合格为止。甲方需要依照乙方提供的指南亲自前往使领馆或使领馆设立的签证中心进行面试并亲自缴纳签证费(此费用并不包含在甲方支付给乙方的签证服务费中)。根据欧洲使馆规定,欧洲个人旅游签证申请属申请人个人行为,无法由任何机构或其他个人干涉,因此签证审理时间及结果完全由使馆决定,与乙方无任何关系。特别是在旺季期间,使馆的签证审理时间将无固定规律可循。由于拒签或未能按时出签所造成的损失,需按照所签订合同的取消政策由甲方承担。
本补充协议是原合同的补充组成部分,如本补充协议与原合同相关约定有不一致之处的,以本补充协议为准。本补充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乙方签章:
日期:日期:
欧洲自由行产品附加取消政策补充协议
甲方:
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预订赴欧洲自由行旅游,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订了《单项委托/组合服务合同》(以下简称“原合同”),原合同编号为。甲方在选择购买了乙方提供的附加签证服务项目(此附加项目为非必选项目)后,就原合同的标准取消政策未尽事宜,双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取消政策A:在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前提下,如果乙方因为拒签原因取消订单,将不会被收取任何损失费。
1,2,乙方选择甲方为其提供全套签证服务(自理签证材料将不属于此类范畴)乙方按照甲方的要求准备了完整的签证材料,条件如下:在乙方报名前,甲方会向
乙方提供签证材料的详细要求清单,如有疑问乙方可提前告知,甲方将给予解答,之后乙方可直接报名并提交完整签证材料,并配合甲方的材料审核工作及材料补充要求等,直至甲方认可材料并将整理完毕的递签材料交到乙方手里。(以上过程中,如果乙方的材料有任何与使馆要求明显不符之处,甲方均将以邮件等形式通知乙方补充或修改该材料,如果乙方无法按照甲方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完整的补充,乙方将不再享受此拒签全免政策,由于拒签所产生的损失将由取消政策B(即原合同标准取消政策)进行核算,并由乙方本人承担)。
3,如果乙方被拒签,乙方需要至少提前出发日期7个工作日取消,并提交拒签证明原
件,如护照原件(内有拒签盖章)和拒签信原件(如有),7个工作日以内的取消将由取消政策B进行核算,并由乙方本人承担;
请乙方将甲方提供给其申根签证用的保险保单本人留存页原件提前5个工作日返还给甲方; 4,取消政策B(即原合同标准取消政策):如果乙方不符合取消政策A的条件,或者是因为非拒签原因取消订单,将按照以下正常规则收取罚金
本产品预订生效后,距出发日15个工作日以上取消,收取订单总费用的20%;距出发日10至15个工作日取消,收取订单总费用的30%;距出发日5至10个工作日取消,收取订单总费用的50%;距出发日5个工作日内取消,收取订单总费用的100%。
本补充协议是原合同的补充组成部分,如本补充协议与原合同相关约定有不一致之处的,以本补充协议为准。本补充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乙方签章:
日期:日期:
第四篇:自由行
一般人準備的東西:(資料最好是清楚和彩色的,掃描電子檔-JPG檔)
1.2吋照片白底彩色的(2年內)
2.3.4.5.6.通行證(尚餘六個月以上的效期)簽注:必須是G簽(必看)身份證(正反面)人口卡(個人)證明:(年滿20歲且備以下財力證明之一者)
(1)銀行證明:證明表上必須出現”存款證明”這幾個大字,不行是財產收入或是其他收入證明或存款基金等等的證明,另外不要只是存簿的影印本,必須要有銀行的紅章,正本,章要清楚,必須一個月以上。
【存款20萬元(新台幣)=5萬元(人民幣)】
(2)年工資證明:公司開立,須有紅章,正本。
【年收入50萬元(新台幣)=125000元(人民幣)】
(3)金卡:彩色掃描正反面,但從卡上看的出是金卡(英文名和效期)並簽名必
須另附上銀行的證明。
(4)流水帳:必須一個月內~每筆五萬元~
(5)同戶隨行直系血親親屬與主申請人是同戶者。【需附親屬名冊】
7.緊急聯絡人表格:必須成年、在大陸地區
必須從人口卡上可以看出關係,如看不出關係就請公安局開證明,或附出生證明、結婚證書(彩色)。
【表格上的性別欄要寫、親自簽名處要簽名。電話和手機可以只寫一個。】 ※如是組團社:1.必須是經理主管的人。2.在職證明需一個月內(正本)。
3.身份証(正反面)。4.人口卡。
8.緊急聯絡人身份證(正反面)
9.緊急聯絡人人口卡
10.行程表:
附項:
※ 年滿18歲以上的學生,需附學生證或是學校開立的証明。(限大陸地區)※ 未滿20歲,需付直系血親親屬同意書。
※ 未滿18歲的,必須跟父、母親來台,直系血親來台,不可以自己來台。※ 親屬名冊:如和直系血親親屬一起來者需附此證明。
※ 緊急聯絡人:父母親、兄弟姐妹、夫妻【以主申請人為主】。
第五篇:欧洲7国26天自由行游记(02)法兰西之旅
欧洲7国26天自由行游记(02)——法兰西之旅
Crystal Flower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是一个让过客时时感到绝望的地方,先不论那些饱蘸历史的桥梁、宫殿、花园与街道,也不提那些文人墨客流连过的酒肆茶社,单单400多家博物馆就足够看上个一年半载。文学的巴黎、艺术的巴黎、历史的巴黎、曾经动荡不安的巴黎,估计包括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在内,没有人能把巴黎的妙处尽收眼底,那么,既来之就随着心思看些多年来曾无数次想象过的事物吧。
游览巴黎的第一站是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上小学时就曾听过147位巴黎公社社员喋血公墓的故事,虽然直到如今我也没有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不过起码还可以感受一下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对于这个稍显另类的巴黎开篇游方案,小王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所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环节的安排有着非常的价值。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纳斯公墓、蒙玛特公墓是巴黎的三大公墓,而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规模是最大的。蒙帕纳斯公墓葬着莫波桑、萨特、波伏娃、贝当元帅等人,还有波德莱尔的衣冠冢。蒙玛特公墓则葬着斯汤达、波辽兹、埃德加.德加、小仲马以及茶花女。此外,著名的安葬地还有拿破仑沉睡的荣军院和伏尔泰镇守的先贤祠,以及在地下堆叠裸葬着在千年间逝去的近700万巴黎普通人骸骨的地下骸骨博物馆。不过,短短三天半的巴黎行程总不能变成公墓主题游,于是便选择了神往已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作为代表。本来荣军院和先贤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不过最终时间有限没有成行,但去过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就算没有遗憾了,锦上添花没有也罢。
拉雪兹神父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他在如今的巴黎20区拥有一片宅邸。1805年,拿破仑下令把此处改建成了公墓,“贝尔.拉雪兹神父”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要找这个地方很容易,地铁有一站即为“贝尔.拉雪兹”站,2、3号线在此交汇。经过19日半天的游逛,对巴黎已经有了一种熟悉和信赖,9月20日早上便轻车熟路地一路乘地铁到了“贝尔.拉雪兹”站。
56-01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56-02 地铁站外
从出站口走上大街,马路对面有一道长长的高围墙,不用说那里面便是公墓了,而公墓的一个侧门就在路对面。因为公墓里面埋着大批声名显赫的人物,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景点,为了方便游客寻访自己心中所瞩,公墓管理机构特意印制了公墓地图,所有名人的墓穴都被加以标注,并进行了座标指示。要在这片44公顷的墓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这张图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找地方买这么一张图变成了首要的任务,因为不可能赚死人钱,所以参观公墓是免费的,侧门前也就没有管理处之类的建筑。站在门口正琢磨是不是要到正门去看看的时候,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无所事事的大爷,手里掐着一摞导游图之类的东西,过去一问,他果然是买图的,两欧元一张。
买了图进门,公墓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一大块,因此需要上一道台阶。走完台阶,两条大路一左一右铺陈在面前,各式各样数不胜数的墓穴则一望无际。为了便于寻找,公墓分为97个墓区,每个区依地形划分,形状和面积都各自不同,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骨灰存放处。从公墓地图上看,因为各种事迹而被标注了名字的墓穴有近700个,绝大多数都是我们中国人不熟悉的人,而熟知的倒也不算少。经过事先查找,除了巴黎公社墙,计划要寻访的墓主包括:肖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拉封丹、莫里哀、王尔德、都德、德拉克罗瓦,此外还有一位和他们不大一类的人——吉姆.莫里森,最后还有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本来还要走访巴黎规划者奥斯曼男爵、欧仁.鲍迪埃、圣西门、比才、巴黎公社的死敌梯也尔以及马克思的女婿等人,但最终因时间不允许而作罢。公墓地图的纵向用数字4-9分为10个区,横向则用字母从G-P分为9个区,每个数字和字母表示出一个方块,墓主都在这些方块里,比如肖邦墓就在第11墓区的9M这个格里。图中以姓氏为序列出了有名的墓主以及他们所在的坐标。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墓区形状极不规则,墓区之间岔路纵横,同时墓地早已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墓碑高低林立错落着,即便知道了坐标想找到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来看看公墓地图吧:56-03 公墓全景,巴黎公社社员墙就在最上面的那个角落,可见当时已无路可退56-04 骨灰堂被用红色标出,7号就是美国舞蹈家邓肯(Duncan)的骨灰龛56-05 11区一带名人扎堆,肖邦(Chopin)墓被标注得最醒目56-06 巴尔扎克(Balzac)、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墓隔区相望
为了提高效率,第一件事是先把图摊开在围墙上找到所有要寻找的墓穴方位,基本上这是所有买了图后走进公墓的人都在做的事。找了半天却不知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哪里,最后不得不去问门口卖图的大爷。因为他不懂英语,于是便把导游书上写的社员墙纪念牌的铭文给他看,他看了看便指出了公墓东偏南角落里的一个点,与我们所在的大门是完全的对角线方向,此外他又特别说明,在公墓的外墙还有一处纪念巴黎公社社员的墙要看一看。谢过大爷回到公墓里便踏上了寻访之路,为了不漏过一人采取而采取了从西北到东南逐格扫荡前进的方式。
在巴黎的三天半里,每到一个景点,老天都会用于之相称的天气来迎接我们,从此留下了一个典故叫作“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这个早上巴黎阴云密布,公墓大道上洒满枯黄的橡树叶,其间夹杂着一棵棵橡实,而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叶子正绿,这一派枯荣交加的景象正是寻访墓地的好景致。
56-07 大家买了公墓地图都铺在墙头仔细研究56-08 围墙伸向南边56-0956-10 有的墓已几近废弃56-11 墙外就是公寓楼
.56-12 枯荣间似乎能轻松参透生死56-13 墙外就是公寓楼56-14 豪宅型的墓56-15 一座合葬墓56-16 在国内坐火车时经常能看到铁路边掠过一个个毫无生气的土馒头,更高级些的则是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立着整齐划一墓碑的墓地。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坟墓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头脑中源自东方墓地的那种概念,与之相比,挪威罗弗敦岛上的墓地也显单调。这里简直像一个创意市集,几乎每一座墓都在力求与众不同,富裕些的会盖一座教堂式小石屋,有的还用彩色玻璃画作装饰,或者在墓穴上摆放姿态各异的石制或青铜雕塑,简单些的也会在墓的形状、材质和线条装饰上下一番功夫。当然,有创意并不一定要规模宏大、花费高昂,同时这也不会影响凭吊者的态度。比如镇压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梯也尔墓穴的位置地处公墓中心,规模在整个公墓中数一数二,黑色的罗马式殿堂建筑高达十几米,但在它的大门上被人写上了“公社万岁”几个大字。
孔子曾经曰过的:“未之生,焉知死。”而站在这西式墓地中,却不免让人对死感到格外的坦然。这里的气氛虽然肃穆,但毫不骇人,相信即便是夜间来到这里,面对着这些带着宗教信仰在此长眠人们也不会感到恐惧。而且突破了生死观念的困扰,想必对生者也是莫大的解脱。因为公墓的地势比较高,所以从外面看高大的围墙在里面看并不高,墙外狭窄的马路对面便是公寓楼,在那楼上公墓里的一切日日夜夜都一览无遗。还有文章提到,之所以在巴黎市区里建墓地,就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们能经常来看望逝去的亲人,据说很多已经长大各自生活的兄弟姐妹,他们周末聚会的内容便是一起到公墓看望父母。
不知“死者平等”是不是法国人特有的精神,想想看,梯也尔的墓、巴黎公社社员墙、《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的墓以及多位法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墓都建在这里,无论从各种活人的立场看,这可真真都是一件政治绝对不正确的事。而且,700来位在公墓地图上有名有姓的人完全被淹没在群众的汪洋大海里,墓区的划分完全没有考虑死者生前是什么职务、职称,坐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以至于很多名人的墓只有巴掌大一块儿,明明已经站在正确的坐标上却还要反复找上五六圈才能找到。
56-17 摆满扫墓者放置的纪念牌56-1856-19 带着所有的感慨,开始逐一寻找我们的目标。这里完全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国际化社区,因为时间交错多少生前不可能彼此拜访的杰出人士在此相聚一堂。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是最好寻觅的,那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大理石铭牌,想必他们的骨灰匣就在铭牌后的壁龛里面。骨灰存放处的墙外,停放着许多汽车,里面的一个礼堂门口聚集着许多人,可能他们正在送别刚刚逝去的亲友吧。出于尊重,也就没有把人群摄入镜头。
56-20 骨灰堂的核心建筑,估计是告别室一类的地方56-21 邓肯在此56-22 骨灰墙56-23 应该是一座家族墓,女儿亲吻母亲的雕塑已有些风化56-24 下一个首选的目标是奥斯卡·王尔德那独一无二的墓。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一二,但真的看到那座造型奇异的墓时还是不免发出一阵惊叹。为何要惊叹,大家看到图片便也知道了,在他的墓上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可以“下嘴”之处。公墓管理者在墓的基座上顶了一块金属牌,告诫王尔德的敬仰者们应当爱护这座建筑,但显然是无效的。王尔德墓的铭文在背面,因为时间的冲刷,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关于“才子和戏剧家”的定论文字就在其中。童真且执著的内心大概是衡量一个好人万世不变的标准吧,哪怕他有着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外表,或者那更成为他博得额外敬仰的本钱。那些唇印,应该是来自王尔德各个角度的敬仰者,不知这算不算艺术的唯美,但的的确确是这里的唯一,这样的46岁年华已经足够了。
56-25 Oscar Wilde在此56-2656-2756-28 王尔德墓背面的碑文56-2956-3056-3156-32 玻璃镶嵌画56-32 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这种野外定向活动的,在这里搜寻目标,耐心、眼力和方位感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座图上标注着但不是目标的墓都成了寻找目标的参照系,站在蜿蜒的小路上,四周都是墓碑,手持地图摆布出正确的方向也成为一件考验人的事。总之在这片墓地中的游弋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找到一个目标便带来加倍的满足感,本来两个小时的游览计划最后扩充为整个上午。
57-01 极富艺术气息的墓上塑像57-0257-03 位于墓地东侧角落,被大树庇护的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ederes)57-0457-05 这应该是一位法共领导人的墓
有着与我们同样快乐感受的游客并不少,在路上遇到一对来自美国的中年夫妇,他们看到我手里拿着地图,便过来问知不知道吉姆.莫里森的墓在哪里。那时我们也正在那一带寻找,于是邀请他们一道上路。一边走其中的那位女士告诉我,莫里森是他们那个年龄的美国人年轻时的偶像。2005年,摇滚乐诞生50周年的时候,《滚石》杂志评出了最伟大的50位摇滚音乐家,“大门”乐队和莫里森便在其中。那一年我曾应约翻译过这篇文章,虽然对“大门”这样的乐队本身没什么兴趣,但如今能有机会与这位主唱面对面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无奈在N9这个方块里上蹿下跳了半天始终找不到他的藏身之处,最终美国夫妇决定独自去别处找找,他们刚走不到两分钟,我和小王发现在一座大墓碑后面站着一群人,他们面前一座不大的墓穴上摆满了花,它的主人就是Jim Morrison。
57-06 Ravensbruck是二战时的一座纳粹集中营57-07 Mauthausen是二战期间设在奥地利的一个纳粹集中营57-0857-0957-10 左上角那丛树后面的路对面就是吉姆.莫里森的墓57-11 人们正看的就是莫里森墓57-12 吉姆.莫里森德的墓本身还是比较简陋的57-1357-14 与墓地相当相称的主人57-15 离开莫里森的家,在探访肖邦墓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对还在寻觅中的美国夫妇,于是便给他们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肖邦墓上矗立着一座垂首凝思的少女像,墓前则摆满了花束。在这里遇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问他有没有找到都德的墓,他说没有,明明知道就在拉封丹和莫利哀墓附近的一个岔路口上,但就是找不到。他的遭遇和我们一样,不知是谁的安排,拉封丹和莫利哀住邻居,他们二人的墓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而从图上看都德家距离他们二人不过十几米,但就是找不到。不过我们还是没有灰心,看过了肖邦墓,继续回去找。终于发现了,原来都德墓没有在路边,这座瘦高的墓装饰精美,但被藏在了位于路边的两座墓的后面。
终于看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这里当然已不复当年的景象,墙外就是繁华的现世。这段公墓内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意思是“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这段围墙被一株巨大的橡树庇护着,不知当年它是不是已经在这里了。
57-16 拉封丹需要仰视57-1757-18 莫里哀紧挨着他57-1957-20 这位就是都德
探访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的墓被安排在返回的路上,普鲁斯特的墓相当简洁,而德拉克洛瓦那黑色为主调的墓非常大气考究。巴尔扎克的墓上端放着他的半身像,而基座上不知是谁用橡子摆放了一颗心的图案。有的旅行指南书上说,当年曾在巴尔扎克葬礼上致词的雨果也安眠在这所公墓,实际上他与伏尔泰同住在先贤祠。在返回的路上,有两次被路人询问Piaf 的墓在哪里,她离巴黎公社社员墙很近,从他们口中得知她是一位音乐家。回来上网一查才知道,Edith Piaf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香颂的代表性人物,而 Piaf 是巴黎人对麻雀的别称。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一座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墓地,在普遍已经爬满青苔的墓中间,也有一些崭新的墓,主人去世的时间距今不过一两年,其中还有不少华人的墓,他们大多是来自福建和江浙的老人,儿女们为在异国操劳至离世的他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安息之处。总之,进入这座公墓并没有门槛,有兴趣的同学们要抓紧啦
57-21 肖邦57-22 巴尔扎克,注意台阶上57-23 德拉克洛瓦57-24 普鲁斯特可以慢慢追忆了57-2557-26 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阵亡士兵的纪念碑
结束了堪称脑力与体力双重考验的寻访之旅,中午时分终于回到了进来的那道侧门,按图上的指示,卖地图大爷说的另外一个纪念墙在临街的外墙,要找它就得到街上了。出了门沿着墙向东走,在公墓围墙与街道之间有园艺植物作为分割,走在植物与围墙之间便也远离了街上的喧嚣,这里叫作Gambetta林荫道街心花园。在网上查了一下,Gambetta曾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候组织军队抗击过普鲁士的入侵。
终于看到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浮雕,在人群中间一位已经中弹的妇女张开双臂正力图保护其他人。浮雕人物的下面刻着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并希望,将来人们不是进行复仇,而是实现正义。”之前的那位大爷告诉我这也是用来纪念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不过,后来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表明,这堵墙名为“历次革命受害者墙”,当初建成的时候,仍在世的公社社员认为这是企图利用公社战士英勇就义的场面来宣扬放弃革命,全民和解的理念,所以并不承认它对巴黎公社的纪念意义。从这座雕塑建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动机看,它纪念的是历次革命中不分阵营所有的死难者,那么从公社社员的角度看,他们的抵触想法是道理的,不过这座墙确实能够真正代表雨果既要自由民主,又主张全民和解的思想。
57-27 公墓围墙外有一家花店57-28 这就是墙外的那道纪念墙57-29 雨果的话57-30 不管代表了什么,如今的巴黎人似乎并不太把象征当回事。就在我们站在浮雕前仔细审视的时候,从来路走来一对手拿扁纸盒的男女,他们经过我们之后坐到墙前的长椅上,打开手中的纸盒,原来是两张匹萨,回头一看,原来街对面与浮雕对望的便是一家“必胜客”。他们打开盒子便面对浮雕大吃起来。如此无视历史与艺术的行为真是令人愤慨,为了用行动表示对他们的不满,俺和小王坐在与他们相邻的长凳上各自吃了一个面包……
57-3157-3257-33 地铁站里的孩子们贝尔.拉雪兹地铁站巴黎圣母院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一逛到了中午,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巴黎圣母院。好在有相当方便快捷的巴黎地铁,很快就在地下穿越了塞纳河来到西岱岛上。
如今塞纳河中心有两座紧邻的江心洲模样的小岛----西岱岛和圣路易岛。9公顷的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被视为巴黎的发祥地,而这个法语词的大致就是“城中岛”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城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水底下,公元前3世纪,一个高卢人部落开始在西岱岛上搭起茅草棚子定居下来,渔猎为生,直到罗马人打来。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提及与西岱岛上的居民作战的经历,最后的结果是岛上的高卢人被全歼,罗马人占领了小岛。在如今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室,还可以参观到公元3世纪时西岱岛的围墙基座以及一些高卢-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可见巴黎圣母院所在的位置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巴黎乃至法国的中心,实际上,巴黎圣母院广场的地面上有一个星形标志,被称为巴黎原点,所有巴黎与其他城市的距离,都是以这个点为起点测量的。
西岱岛上集中着很多重要历史建筑,比如从地铁出站口走出来迎面即可看到的巴黎法院,这里最早曾是罗马行政厅,巴黎法院的建筑延伸到塞纳河边的部分是附属监狱,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妹妹和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都曾在这座监狱里等待着走上断头台。因为时间有限,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只能仔细看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
58-01 西岱岛地铁站新艺术派风格设计的出口,“地铁”那几个字母很有些“生化危机”的感觉58-02 出地铁站向南不远就是圣母院广场58-03 迎面的建筑是现在仍在使用中的高级法院58-04 巴黎警察局与圣母院正门迎面相对
Notre-Dame de Paris中的Notre-Dame,意为Our Madam,也就是圣母玛丽亚。巴黎圣母院建造在一座叫作圣埃蒂安主教堂的废墟之上,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之奠基,随后历经七位建筑设计师之手,慢条斯理地修到1330年才算完工,幸亏欧洲的教堂都喜欢用石头来建造,如果用木头的话,后面的修完了前面的就已经又得翻修了。巴黎圣母院长130米,宽48米,号称能同时容纳9000名信徒,是早期哥特式教堂中规模最大且最精美的一座,由于它一扫之前罗马式教堂的粗笨压抑,因此被称为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圣母院见证了法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比如1430年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曾在此加冕;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1970年,戴高乐将军的葬礼在这里举行;1996年,总统密特朗的宗教葬礼也是在此地举行。
这么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在法国大革命时竟然差点被洋溢着“破四旧”激情的革命民众拆掉,后来被改名为“理性寺院”而保留下来,但正门上方的28座旧约时代的古以色列犹太王石雕像,因为被到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民众误认为是法国历代国王的像而砍了头。1795年到1802年圣母院被关闭,并曾作为酒类和粮秣仓库使用。年久失修的圣母院逐渐破败下来,当局又打算拆掉它,所幸雨果的小说及时出版,唤起了公众对这座教堂新的瞩目。19世纪,在雨果的推动下,政府决定拨款对这座教堂进行大修,1864年工程完工,那28座石雕像也被修复,于是这座建筑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
58-05 正门上方一字排开的人物塑像是28位古以色列犹太王58-06 正面中心的圆形玻璃花窗直径10米,是700多年前的原装货,窗前矗立着圣母圣婴像,据说二战时为了防止德国人把窗子拆走,法国人把玻璃都卸下藏了起来58-07 圣母院广场上的姐儿俩58-08 典型哥特风格的大门58-09 大门两旁精美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