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精选12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2《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3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4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于是我便上网查找了一此书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这本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5《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6暑假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描写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八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算短,通过阅读,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有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书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众所周知的周婷婷、弱智指挥家舟舟等等。为什么出生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能成才?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弱智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书中的几位优秀教师也是奉信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第二,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有些老师只是喜欢这类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那么你所带班级的成绩与班风就会有大大的改善。
第三,包容他们的过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为人师表的我们,更不要说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了。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有些老师碰到学生犯了错,不是去正确的引导他,而是斥责甚至打学生,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只会把这个孩子推向更坏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包容孩子们的过错,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帮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良友,这样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就成功了。
第四,爱所有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成绩不好的学生;爱听话的学生,更要爱不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不听话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爱。书中的李圣珍老师能把那么多“动物”变成了活泼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她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爱。她爱所有的孩子,爱所有的“问题孩子”,她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优点,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爱,只要你是真正对他们付出了爱,不管多“坏”的孩子都会乖乖地听你的话,都会乖乖地变成好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引路人,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多读书,多反思,做所有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的事情,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多有“奇迹”发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7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取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就在这样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长。直到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导下,海伦用手摸触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后来用手没别人的嘴唇,学会了与人交流。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爬上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去河边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个老师都会说,也都做,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在于老师所给予学生的那份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脚。
有人说:爱一个人要能爱她的有点,更要能包容她的缺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在于爱人的人有没有一个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点和瑕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只是老师眼里有的孩子有点多于缺点,而有些孩子则被缺点掩埋,很难找到他的优点,有点多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谁会会回头想想,“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孩子的有点,是这个孩子毫无优点,还是我缺少一双寻找优点的慧眼?”被缺点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没有一双发现孩子身上有点的慧眼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他带给孩子的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而是消极负面的,这一切将跟随孩子的一生。
假期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是国家的财富,我们必须好好培养他们。”这是一位加拿大老师的一句话,当我问起她为何这样说,她的回答是:爱孩子等同于爱财富。金银珠宝谁人不爱?为何不能用财富的心理去爱班级中那四是个孩子?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或许班机中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可是同样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为教师是何种心态爱你的学生呢?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猎人带着猎狗去森林中打猎,猎人一枪打中一只兔子的后退,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见了,猎狗悻悻而归,猎人开始骂猎狗:没用的东西,连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猎狗不服气:我尽力而为了啊!兔子终于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很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你还受了伤,怎么还能跑得过它?受伤的兔子说:他是尽力而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师啊,你对你的学生们是尽力而为了还是全力以赴了?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然而,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拥有一只证明便可将其一切行为合理化的典型。作业不完成,没关系,他有证明;考试不及格,没关系,他有证明;言行举止有偏差,没关系,他有证明,一只证明便是他一生的印记。我们作为老师,可曾用悲天悯人的心为他的将来想想?
我还记得,当沙利文小姐惊讶与海伦在就餐非常没规矩时,立刻制止她那些放肆的行为举止,就连海伦的父母都对沙利文的做法觉得不可思议。沙利文小姐却镇定而坚定地认为:不能因为她看不见,就让她那么随便。正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才更要严格管教。怎能以她残疾为理由,来要求周围的人容忍这种无礼的行为呢?他这时候最需要正确的训导和无限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怜悯和迁就。
面对那些还分不清是非对错,真善美丑的孩子在犯错时,你是武力解决,血腥镇压;是另眼旁观,听之任之;还是文火慢炖,精心熬制,最终捧出一盅香气四溢,色泽诱人的浓汤?相信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不禁在想:除了对海伦的爱,到底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沙利文,陪伴海伦度过漫长的50年?大概要归功于沙利文老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吧!
有首歌唱得好“……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风帆撒播到我四方……”
各位老师,让我们奉献和爱心去浇灌那一个个平凡得生命,成就属于你我得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8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9《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的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
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0假期中我认真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它是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当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经历进行描述,讲述了这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如: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曾经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曾经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曾经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周围有善于对他们肯定的人,有善于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的人,有对他们始终充满爱心永不言放弃的人,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有了卓越的成绩。全书总共12章,分别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和自信力等进行分析,对教育者如何培养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赏识孩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为人母的我,通过对本书的认真阅读,真是受益匪浅。书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让我想到了现在手中的学生。我们班的吴友波小朋友,说话含糊不清。乖巧、守纪、爱劳动,如果撇开学习不谈,是个不错的孩子。可是谈到学习,让人头疼。手把手的教,前面教后面忘。尽管如此,作为他语文老师的我和数学马老师,对他从未令眼看待,课堂上尽量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回答,课后对他不停地鼓励和辅导。我想:他才一年级啊,考试就不及格,以后他的学还怎么念啊!所以能多教他一点是一点,让他尽量多掌握些。作为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他的父母也能同我们一样,不断地鼓励他,辅导他。可是,第一次把他父亲请到学校。没等我开口,他父亲就说:“老师,以后放学让他自己回家,不用我来接。”我跟他讲了他孩子的学习情况,问他是否知道,他说不知道。我对他提出了要求,也跟他预计了如果不赶紧辅导孩子的后果。他没支声。一晃到了期末,我是焦急万分,又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可是与他妈妈的通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她说孩子就这样前面学,后面忘。我说那你也得辅导啊,她说没用。真正让我无语了。他的亲生父母待他尚且如此,我们老师使多大的劲,也是事倍功半啊!如果他能生在荣博那样的家庭或者他的父母有荣博父母那样的执着,或许他会有很大的进步。荣博是个脑瘫患儿,大脑思维正常,但是运动神经瘫痪,他的父母就根据他的这一特点,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最终把荣博培养成一名十分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是早早地就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该会有多么大的进步?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就可以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我们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我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我们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老师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老师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张超喆同学。上学期末他一度情绪低落,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发现后我找他谈话,了解了他父母在家吵架,甚至到了要分东离西的地步,所以孩子很害怕,很伤心,无心学习。我就开导他,教导他回家该怎么做,怎样缓和父母间的矛盾。自己该如何学习,让父母欣慰。让父母看到自己的优秀表现,从而恢复以前幸福温馨的家庭。孩子很懂事,照做了。第二天我就把他的座位往前调了,课堂上多提问他,多多向他送去微笑。这时发现孩子上课听讲了,作业完成了。以前那个活泼开朗爱学习的孩子又出现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不仅关注他的外部表现,还要注意他的内心变化。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1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2朴实无华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迹(十八个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十八个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铭心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内容,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个个教育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翻阅目录,知道这十八个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四种分类对我们这样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饥似渴地,我扎进了“书海”中……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激励人心,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如何更贴切地对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学校,共同为学校的各项建设尽力,这一切都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和实例,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师的教育奇迹”中五个故事更让我感慨万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略有耳闻,其他四个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认识”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使海伦“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联想到处于3——6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许多经验都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纲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视幼儿体验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样充分利用好“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我们面对的健康幼儿是不是发展会更出色?我想,有了这样阅读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会更全面。
在拜读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的故事时,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迹打动,眼泪一次次从眼眶涌出。孙老师的一生看上去确实平凡,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看这些事例时,我总不自觉地问自己:假如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虽然,我也知道在面对我的那群小朋友时,我也是充满真诚与真爱的,但我却不敢说我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我非常认同孙老师的“做学问,先做人。”虽然,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还不需要有很多学业上的担当,但是,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学会做人,那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就。孙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是啊,面对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就是一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我添上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是万综复杂的社会流俗?在幼儿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也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我不期望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能够有多记得我这个最启蒙的老师,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所以,孙老师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想的那样,我不希望他这么早就走,他应该长寿,应该让更多的人爱戴,让更多的人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同时,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战及创新精神的刘京海校长和苏静老师。可是,最让我觉得暖心的,还是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李老师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远,又感觉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亲见的,还是听闻的,我们有没有也如此地爱孩子,如此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并给予一定的尊严和权利?我爱李老师,喜欢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现在却没有李老师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用这样一颗心去真切地体会,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相信,在幼儿面前,我也能读懂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也会对我有充分的信任。
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除了那些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外,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早教经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老师如果无法预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从莎利文老师到年轻的苏静老师,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纵观前后,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那就是“爱”。有了这份爱,所有的困难都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让老师们去战胜;被这份爱包围的人将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我愿意做这份爱中的一小部分,让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尊严。我想创造的——是这样的师爱奇迹。
第二篇:《教育奇迹》读后感
《教育奇迹》读后感
《教育奇迹》读后感1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班上的同学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里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堂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笔。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畅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以为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自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名家观空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话当、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教育奇迹》读后感2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这学期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下面就从四个方面随意地谈谈吧。
一、书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书的前言部分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造成笨小孩的责任在家长和老师,“笨小孩”并非真的笨,在他们身上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并且潜能是呈多元化的,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
本书通过十二个所谓的笨小孩,把他们培养成天才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天才的十二种方法。根据我粗浅的理解:
第一、以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牛顿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性是天才的特征;
第二、以爱“说谎”的“讨厌鬼”达尔文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会成就天才;
第三、以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爱迪生为例,讲了要用爱来培养天才;
第四、以笨拙、反应迟钝的希尔伯特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天才的表现是专注;
第五、以被人称为“愚笨儿”的爱因斯坦为例,说明用音乐也能培养天才;
第六、以被人看作“小呆子”的阿蒙森为例,说明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天才的老师;
第七、以特别好动的差孩子丘吉尔为例,讲要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天才;
第八、以阅读失常的巴顿为例,说明自信能铸就天才;
第九、以被老师判定为低能儿学生的肯德尔为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不断进取的精神,天才就是不断地进取;
第十、以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卡尔威特为例,告诉我们欣赏孩子会造就天才;
第十一、以让父母伤心的背榜生苏步青为例,告诉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第十二、以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海伦凯勒为例,告诉我们感官教育也能使盲人聋哑人成为天才。
二、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书的第三章介绍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曾经是个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一年级读了三个月就被恩格尔老师撵出了校门。但在母爱的情感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发明家。所以我想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作为一个老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爱德才兼备的优等生,还应该爱平平常常的中等生,更应该爱智力落后的后进生。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的天职。
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希望
书的最后一章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莎莉文老师为了改变海伦凯勒吃早饭时的不良习惯,与海伦凯勒进行了一场较量,老师终于胜利了。我觉得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老师的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有句名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外,还有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我觉得合理安排时间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得好,将为我们赢来双倍的生命。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们限时限量地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雷厉风行的习惯。看来要改变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课堂作业当堂课完成已经势在必行,决不能放到课外去做,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休息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愿孩子们都能养成好习惯。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你们的心愿。因为好习惯可以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走向胜利。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奇迹》读后感3
今年寒假期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书中四部分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细细读来,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深深震撼。书中讲诉了一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蠢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智力低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个个令我难忘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一个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为了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字贫民窟长大的孩额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奇迹》读后感4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这本书想要传达的观点是,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没有不可教导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尽管这并非绝对,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帮助孩子成长,而非过度施加压力或强迫孩子成熟。当你打开这本书并认真阅读时,你将会发现——身边就有天才存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各自的优点和潜能。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并培养他们的优点。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给予孩子以优质的教育,他们就能够成为更优秀、更聪明、更有才华的人。当我们面对那些被冠以“笨小孩”、“问题孩子”的学生时,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可能他们在学习方面表现不出色,但却在其他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天赋和潜力。例如,他们可能擅长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他们可能对某种艺术形式特别感兴趣,如绘画、音乐等。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并挖掘它们。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教育、关爱并激发他们的潜能时,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和伟人。所以,让我们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怀着赏识和鼓励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并给予他们更优质的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独特的潜能,他们必定会取得出色的成就。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一个没有水的池塘无法被称之为池塘。同样的道理,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了: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时,我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而不是努力去捕捉、认真去发现,并耐心地引导;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也往往选择毫不留情地呵斥、甚至动手,而不是用温和的方式引导;当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时,我们也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并热情地鼓励,而是选择公开批评,让他们感到沮丧,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我们冷漠的眼前,可能隐藏着下一个牛顿;在我们棍棒的下方,可能潜藏着下一个瓦特;在我们恶语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下一个爱迪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不应被扼杀,它是人们天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很多同事在有意无意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创造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的态度。我们不能轻易将“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等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只有将每一个孩子视为“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父母所期待的那样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每当我看到那些年幼的七八岁的孩子们,我都期望着他们能够快乐幸福地成长。但是,在这个学期里,有一个班级的一个学生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她总是默默无言,课间时间常躲在角落里,上课也不愿意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比较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这个阳光般的年龄却如此默然呢?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因此,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情况,希望从中找到答案。通过与她的交流,我得知她在三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她随后跟随父亲生活。然而,她的父亲没有稳定的工作,经常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喝酒、打麻将,同时她还得承担很多家务活。如果父亲心情不好,还会动手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对她有偏见和冷漠,因此她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作为教师,我们的爱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每一个孩子,温暖他们脆弱的心灵,特别是那些内心受到伤害的学生。离异和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使她无法像正常的学生那样享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她有很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不愿意与人交往,胆小害怕,逐渐变成了班上的落后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之情可以感染并激励学生,甚至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关心教育那些有类似困境的孩子,并利用我们的特殊地位来调解离异双方以及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下定决心要以行动来温暖她的心灵,消除她的自卑感,唤醒她的自尊。在这一过程中,我知道不能凭借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整个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和配合,共同来帮助她走出困境,向成功迈进。渐渐地,这位学生开始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也变得愉快起来。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让他们在老师以爱的眼光看待下,满怀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深信:爱,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
《教育奇迹》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震撼。《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和老师。虽然这话有点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却的的确确会对孩子起着绝对性的作用。 要知道,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却在有意无意中,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奇迹”!所以,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他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教育奇迹》读后感6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奇迹》读后感7
这个暑假我读了学校发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还看了以罗恩老师的真实故事为背景改编的电影《热血教师》,他身上所具备的对待学生的态度:爱心、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我深感佩服。读完此书,我感觉有许多收获。在谈感想之前我们先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他就是罗恩克拉克,年仅28岁,他就获得“全美最佳教师”的殊荣。我想大家只需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已经被他的那种幽默与激情所感染了吧。
在一开始读前言的时候当我看到标题: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我就想这和我们的271“高效课堂”岂不是一样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不也是充满着激情。老师们用各种方法点燃着我们的课堂。在热血教师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是否要截取视频),由于孩子们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他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如果学生能够集中15秒的注意力,他就喝下一杯酸奶,结果大家应该能够猜出来,而正是老师的这种办法,才让他的学生慢慢的喜欢上了他的课,慢慢的对学习有了兴趣。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实验初中的老师方法应该比罗恩老师好很多了,至少不会自己在课堂上喝吐。我们学生自制的视频,自排自演的话剧,我觉得比罗恩老师他们的说歌好玩多了。但是罗恩老师他有着自己的魅力,他是个散发着迷人风采,有着神奇魔力的人,罗恩老师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课堂,而我是要求学生们激情投入。克拉克学校有着“与众不同,无所畏惧,点燃激情,独立自由”的罗恩精神。罗恩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气氛,甚至站在桌子上点燃孩子们的激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擅长赞扬的力量,懂得很好的维护保护于学生们的关系。他们关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实质性问题,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欣赏他人,鼓励大胆想象,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让孩子们学的多学的更好。在他的周围团结这一群和他一样教育者,他们能紧紧抓住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让学生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罗恩老师坚信因材施教,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书中有这样一个画面让我印象很深刻,罗恩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孩子乔治,是一个学习不努力,调皮捣蛋的孩子。每次罗恩老师请他朗读的时候,他都会无所谓的说“我不想读”。于是,放学后罗恩老师将他留下来,让乔治和他一起利用词卡拼出课本里的所有成语,先了解发音,然后学习词汇,努力使朗读流利。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联想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怎样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怎么样和他们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等等,下面我从书中的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感想。
第一部分第七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我觉得这一部分和“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一个意思,那就是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内心,和他们做心与心的沟通。
书中这么写的“使学生用功和表现出敬意的关键是与他们建立正确的'关系。我总是清楚地告诉孩子们,我是他们的老师而不是他们的朋友。是的,作为老师,我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可以信赖的顾问、一个教育者,以及一位指导者,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首先,要向学生们表达你的关心,这样做会让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容易起来。”书中讲到一个叫达坎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过去有很多的行为问题,经常被退学,罗恩老师到他家里,明白了真正的原因,他没有因为问题的存在而不去接收这个孩子,而是坚定了信念,他将成为克拉克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罗恩老师坚持和达坎一起吃午饭,一起乘坐公共汽车,逮住机会就对他微笑,每当他做对时就表扬他。而正是罗恩老师的关心,使达坎的态度彻底的转变了。他开始在学习上努力用功,专注于功课,尊敬老师和同学。我们班也有个学生,名字叫李康宁,这个暑假我一直在和他保持通话,这也是在放假之前特别留下嘱咐的学生之一。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他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学习不认真,上课总爱低着头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作业经常完不成,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赶兴趣。当我和他谈话的时候,他也总是不配合,我总觉得他心里藏着什么。元旦晚会的那天晚上,他们宿舍由于太兴奋,很晚还不睡觉,被通报了。我当时在结束之后还在班里强调了晚睡的纪律,我以为他们会老老实实睡觉,所以我看到被通报之后非常的失望,当然也很生气,我把他们宿舍全部的人叫到了操场上,围了一个圈,我没有过多的去说宿舍扣分的事,而是和他们谈了一下这半年来我们的收获,当我和他聊得时候,他说他在宿舍里比在家里开心,原来他的父母经常吵架,而且一直想离婚,他总是很苦恼。对所有事都不感兴趣。当我知道原因之后,我和他说,你知道父母心里最重要的东西,一直没有使他们离开的力量是谁吗?是你!只有你自己好好的努力,让自己变的非常优秀,让你成为他们的骄傲,你觉得他们会分开吗?之后我慢慢的发现,其实他对事情不是没有热情,而是缺乏自信,当我安排他的事情,他总会努力的做好,而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发言,只要他有进步,我会狠狠的表扬他,而他现在比以前可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暑假他基本上每个4.5天都会给我发短信,告诉我他在做什么。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儿童的一切应该由成人决定、安排。因此,无论给孩子们灌输什么,总是希望在他们身上即刻发生作用,立竿见影。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无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点的。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学习失去信心时,应该满怀期望,帮助其恢复信心,并发掘其才智;当学生自暴自弃时,应该满怀期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勇气;当学生出现错误行为
第二部分营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氛围。
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坐的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办法,而且都是高手。这其中有几个方案我觉得都非常的好,其中有一个奖励计划,我们班除了我和赵令朋是男老师之外,其他的都是些女老师,我发现他们一个特点,就是同学们非常喜欢他们的课,因为他们时不时的会奖励他们很多零食,像棒棒糖之类的。后来,我就和她们学,果然非常管用,我和我们班两个学习不努力孩子在期末考试之前打赌,如果他们的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平,我给全班同学买棒棒糖,最后的结果考完试,我给他们发了糖,而且是借的庞小伟的。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真正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努力的学一门课。第三部分72节,微笑是管理孩子最好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最好的办法。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讲人怎么样才能有魅力,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可以长的不帅,但要非常的有才,如果连才气也没有,那一定要保持微笑”我觉得很有道理,我长得不帅,也没有才,最要命的还很黑,所以,我常常和学生们微笑。
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梦想,并且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能够梦想成真。一旦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这样就会自如地以我们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孩子们的潜力就在那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潜力,鼓励潜力,并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毫不怀疑地坚信他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本书给我了的启示.正如罗恩老师所说:
《教育奇迹》读后感8
朴实无华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迹(十八个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十八个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铭心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内容,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个个教育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翻阅目录,知道这十八个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四种分类对我们这样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饥似渴地,我扎进了“书海”中……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激励人心,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如何更贴切地对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学校,共同为学校的各项建设尽力,这一切都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和实例,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师的教育奇迹”中五个故事更让我感慨万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略有耳闻,其他四个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认识”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使海伦“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联想到处于3——6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许多经验都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纲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视幼儿体验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样充分利用好“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我们面对的健康幼儿是不是发展会更出色?我想,有了这样阅读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会更全面。
在拜读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的故事时,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迹打动,眼泪一次次从眼眶涌出。孙老师的一生看上去确实平凡,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看这些事例时,我总不自觉地问自己:假如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虽然,我也知道在面对我的那群小朋友时,我也是充满真诚与真爱的,但我却不敢说我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我非常认同孙老师的“做学问,先做人。”虽然,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还不需要有很多学业上的担当,但是,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学会做人,那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就。孙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是啊,面对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就是一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我添上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是万综复杂的社会流俗?在幼儿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也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我不期望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能够有多记得我这个最启蒙的老师,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所以,孙老师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想的'那样,我不希望他这么早就走,他应该长寿 ,应该让更多的人爱戴,让更多的人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同时,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战及创新精神的刘京海校长和苏静老师。可是,最让我觉得暖心的,还是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李老师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远,又感觉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亲见的,还是听闻的,我们有没有也如此地爱孩子,如此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并给予一定的尊严和权利?我爱李老师,喜欢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现在却没有李老师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用这样一颗心去真切地体会,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相信,在幼儿面前,我也能读懂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也会对我有充分的信任。
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除了那些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外,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 “早教经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老师如果无法预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从莎利文老师到年轻的苏静老师,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纵观前后,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那就是“爱”。有了这份爱,所有的困难都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让老师们去战胜;被这份爱包围的人将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我愿意做这份爱中的一小部分,让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尊严。我想创造的——是这样的师爱奇迹。
《教育奇迹》读后感9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斥责;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这是《教育最伟大的奇迹》中的一段文字,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批阅学生的作文,常常为他们所写的错别字而烦恼。但近日却批到一个令我感到挺新鲜的词“奖台”,更没想到一个组批下来竟然有三位学生写了相同的错词。奖台与讲台,同音而不同义。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所站立的是一个对他们有诱惑力的神圣的三尺讲台。或许这三个孩子曾多次来到讲台之前,满怀喜悦地从老师手中接过奖品,心中还保留着同学们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神的甜蜜,耳边还回荡着同学们送去的热烈的掌声。因此,多年来他们心中对讲台的理解便是老师表扬嘉奖他们的舞台,自然而然也将讲台写成奖台了。
提起笔将奖台圈出改正,有些于心不忍。只怕这一圈将他们美好的映象打得支离破碎。的`确每一个孩子的心底都渴望成功,渴望老师的肯定。被人肯定是一种内心无法形容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又将会激励她去继续努力去获得老师的再次认可。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对我的表扬,那是因为我仿照一篇课文写了一篇较好的作文。从此,我对语文课有了兴趣,我的语文成绩不再那样糟糕。同样,我也怀念小时候老师每堂课前的表扬。尽管表扬的只是谁今天的作业全对了,谁的默写得了100分,谁的字写得很端正,但是每一次表扬,我与我的同学都期待这一串名字中能有自己。讲台上的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期盼,一份快乐,一份甜蜜。
本学期,刚批完第一次习作,我手捧作文本进教室,宣布了获得“优”的作文得主。当我的目光与学生接触时,我看到了一张溢满兴奋的脸。我的心不由一动,作了这样的打算,以后可得多表扬表扬学生。
是到了问问自己的时候了,你曾给过学生多少成长的快乐,曾给过他们多少快乐的回忆?让“奖台”永驻在孩子们心田。
《教育奇迹》读后感10
“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比尔·盖茨的这句话很简单也很实在。而对此更多的感悟是在假期里阅读了祝明校长赠送给学校每一位老师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之后。
阅读的过程是一次感觉奇妙的历程,阅读中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克拉克学校,一点一滴感受着罗恩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他独特的教育理念,感受他令人震撼的教育行为。书中描述的克拉克学校,你看不到任何体制化的刻板教条的框框,相反,校方及所有老师的出发点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平等、尊重和信任自然地流淌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首先感悟的是克拉克学校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和我们中国的学校风格迥异的各种活动。他们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孩子参加许多有趣的实验活动,比如帮助困难的家庭布置一个新家;由航空公司赞助孩子们出游;在学生里设置一堵回忆墙,留下孩子的精彩瞬间;别出心裁的分院开学典礼;为了迎合年轻学生的爱好而在卫生间上贴满整堵墙的明星海报,以及为了给孩子们留下珍贵的回忆而定期设置的既疯狂又奇妙的各类穿越时空主题活动。所有这些活动,他们都会利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意争取赞助,不需要花费学生任何费用。孩子们既能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不少的快乐,又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克拉克还会教授孩子们很多很多与知识无关,但却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真诚地为同学鼓掌,用充满热情的鼓励带给他人勇气和信心;比如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
其次感悟的是罗恩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在教育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正如奥普拉所说,罗恩老师是“最了不起的人”。他对学生近乎严苛的课业要求和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奇迹般地催生出孩子们的无限可能;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教育实践,恰恰是点燃孩子们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火种,使他们勇于追逐梦想,他与孩子们一起创造了奇迹。即使再累,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即使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的他,依然能自欺欺人地用一句“大家早上好!我们开始新的一天吧!”迅速点燃全班同学的热情。罗恩老师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又多了一些感悟。
书里克拉克先生说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说的:“所有的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做教师并非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召唤我们服务于更高的目标、付出自己的全部,把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幸福和安康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他还说:“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是我们如何表现,只要你表现出一种情绪,它通常也会转化为你内心的感受。”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并不是一味的机械的工作,我们更多的是要用心来对待学生,用心来教育学生,让教育开满幸福之花。
可能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你所面对的孩子中,有听话的,也有调皮捣蛋的。对于听话的孩子我们甚是喜欢,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也可以忍耐,但是一旦他们玩得有点过了,你可能就会有点受不了了,甚至开始在课堂上面发火,批评他们,更甚者可能直接开始惩罚他们。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我可能也是这样处理的`,前提是在没有看罗恩老师的文字之前。然而我看了罗恩老师的话后就不会这样做了,记得罗恩老师说过:“当你和孩子们一起工作时,特别是和那些把你逼得发疯的孩子们一起时,一定要看到这些孩子的潜能。你必须关照每一个孩子,并看到他们的潜能。”这个理念就叫做激情。有激情的教师肯定能改变学生,换句话说,用心来教育,让教育开满温暖之花。用激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肯定学生、改变学生,这是克拉克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我们在教学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对于你的教学内容兴趣索然,没有太大的学习欲望,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般是如何处理呢?想想吧!如果是很重要的课程,老师一般会抓着你来一起跟上班级学习节奏,然后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消极的学习,可能会更加倦怠这门功课;有些老师可能选择让他们为所欲为,随便他们怎么做,只要能够在课堂上面不调皮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了,然后学生更加肆无忌惮了,对这门课更是没有任何期待。我以前的做法也不外乎前面说的那两种,但是在看了罗恩老师的教育实例后,我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了。在书中他说:“孩子们的潜力就在那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潜力,鼓励潜力,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毫不怀疑地坚信他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认真学习,是教师没有认真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在看到孩子的黑暗的一面后就立马覆盖掉了他们原本的好印象,这种看法是最不可取的,我们用爱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来感化他们,发现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教育开满智慧之花。正如罗恩老师所说,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比孩子自己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内心蕴含的潜力,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好。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教育所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唯一的分数上。学生最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学习热情却就这样一天天地丧失甚至扼杀。而我们教师在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和各种考试的同时,对学生、对工作也失去了激情和创造性。我们真的该好好想想,我们要带给学生些什么,仅仅是分数吗?也许,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走向社会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而我们明月中学“感恩、吃苦、为人民服务”的校训和不同凡响的体育课正是在朝着这一方面发展。
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正如罗恩老师所说:“教书就是制造惊喜,就是制造令孩子难忘的经历。”我相信,只要我们对工作保持激情并勇于付出,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惊喜!我也深深感悟,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务实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也是罗恩老师给我们最大的希冀——有责任心,教学相长,教书育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无国界,任何一种教育体制都有其好坏,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如何在现有的体制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最好最恰当的教育,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最优质的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教育开满幸福之花!
《教育奇迹》读后感11
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于是我便上网查找了一此书籍。最后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这本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这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奇迹》读后感12
每到周末,就想去书店转转,不是标榜自己有多么爱学习,而是想融入书店那种环境让自己能静下来心来看点书。走着走着,我无意之中看到了一本《教育的奇迹》的书,封面上这几个字让我眼睛一亮“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我想一定要好好地看看,让我这个成天为班级琐事而烦恼的老师也学一学。
读了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赏识孩子是一门艺术》这一章节。卡尔.威特在父亲老卡尔.威特的不断鼓励下(你是个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我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像对天才一样地爱他、期望他、教育他。使小卡尔威特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奇才。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信心,给予期望和热爱,使孩子的行为也期望趋于一致的一种教育方法,要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并且这些赞赏要及时,否则,它的赏识教育教育效果也就减弱了。
细细回想一下,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这样的赏识教育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没引起多大注意,哪怕知道了要这样做也总坚持不住,总喜欢多批评。但有一次,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
班内有一名学生叫阿赛尔,这个小哈族男生每节课上总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课后作业也经常拖拉,错误连连,当然,他的成绩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他,我是好话坏话说了一箩筐都无济于事,父母总是说也在家严格管教,但是成绩却没有多少起色,渐渐地我也就麻木了。可是,每天到教室总能看到他在积极地清扫垃圾角,但由于他的成绩不好,我总是懒得去表扬他。有一次卫生突击检查,检查卫生时,由于我们班的卫生角一直很清洁,所以没有受到批评,这才想起这些都是阿赛尔的功劳,而这时的赞赏却不能更好地激励他,就在这不久后,我在街上买东西,正巧碰到阿赛尔的妈妈带着他,我微笑着打过招呼后及时说:“阿赛尔最近表现特别好,不错!……”从好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自信多了,见到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低头就跑,而是昂头笑着说:“老师好!”可见,赞赏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学生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所必须的。赏识的奥秘就在于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确实是这样,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这件事让我领略到了赏识的魅力,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应当吝啬赞美、肯定、鼓励,只有更多的使用这些,多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树立起向上的信心,鼓起勇气大胆的往前走。
《教育奇迹》读后感13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海伦,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出生于1880年。她的一岁半时,不幸感染了猩红热,导致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随后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黑暗而孤独的世界中,海伦逐渐长大并摸索着生活。直到她七岁那年,家人为她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名叫沙利文的老师对海伦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沙利文小时候几乎失明,因此能够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辛勤的指导下,海伦学会了使用手语通过触摸与他人交流,并通过触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最终,她甚至能够用手摸别人的嘴唇来理解他们的谈话内容。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鼓励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甚至爬树吃饭。她还带海伦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一起在河边玩水。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海伦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她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并成为一名博学多才、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知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写作了十四部作品,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这些作品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思考。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位教师都会口头上说,也在行动中做,但是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我认为这与老师对学生所给予的爱是否满足孩子的需要有关。如果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爱,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就像优美的舞蹈一样轻盈美好;而如果不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爱,那就像他们的关系中多了一块绊脚石一样。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仅要欣赏她的优点,还要包容她的缺点。虽然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并不简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宽容心,能够接受对方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在老师眼中,有些孩子的优点超过了缺点,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被缺点所遮盖,很难看到他们的闪光点。那些被缺点掩埋的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现孩子身上优点的双眼,因为这样会给孩子带去消极和负面的影响,而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的正能量。让我们都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难道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没有优点,还是因为我们缺少寻找优点的视角和观察力呢?当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样,孩子们才能从小就感受到积极的力量,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位教师或者家长,我们都需要培养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慧眼,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这样,他们将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走向美好的人生。
在假期中,我经常听到一个句子:“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好好教育他们吧。”这是一位加拿大老师说的。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时,她回答道:“爱孩子就等同于珍视财富。每个人都喜欢金银珠宝,那为什么不能用珍视财富的心态来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呢?”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或许班机中的孩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可是同样的孩子对于他们的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作为教师是何种心态爱你的学生呢?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猎人带着猎狗去森林中打猎,猎人一枪打中一只兔子的后退,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不见了,猎狗悻悻而归,猎人开始骂猎狗:没用的东西,连只受伤的兔子也追不上。猎狗不服气:我尽力而为了啊!兔子终于跑回洞中,它的同伴在庆幸的同时也感到很惊讶:那只猎狗那么凶,你还受了伤,怎么还能跑得过它?受伤的兔子说:他是尽力而为,而我是全力以赴。老师啊,你对你的学生们是尽力而为了还是全力以赴了?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教育奇迹》读后感14
假期中无论是家人或是朋友相聚,也许是我们的职业,也许是都为人父母,每次总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孩子,也会有一个牢骚满腹的话题——-教育。今年于我、于我的家人,感受更深,家中两个初三学子,长辈们无一不感叹,他们学习太累了!无一不叮嘱,要注意休息哦!无一不无奈,现在的教育怎么了,读书的孩子真可怜!于是乎,牢骚、埋怨接踵而至,作为既是一位心疼儿子的母亲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常常被问得无以作答,只能保持沉默,尽管我自认在我的课堂中有激情,尽管我自认对儿子属于理智的教育,但同样也会有太多的无奈,也会有太多的不得已而为之,哎!
这就更让我想到了在假期中再次细细品读的一本书————《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封面中很醒目的一句话:“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短短的一句话,把我深深地吸引了。翻开扉页,那一个个小标题更是让我的眼睛不愿再离开:“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让孩子相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对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疼惜他们”、“别做直升机家长”、“营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氛围”等等,尽管是薄薄的一本书,每一篇读来都让我感受很深,都让我不自觉地会和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相联系,有些可以让我小小地得意一番,自我表扬一下,有些心得,但更多的是让我心灵触动,让我静静地反思。
他教过的孩子有很多走入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成为社会精英。他以一个客观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疲软无力,这对目前中国千千万万无条件膜拜美式教育的家长无疑是一记警钟,更对当下中国教育模式和体制引发的悲剧加以警醒。尽管书中所述的有些他对学生近乎严苛的课业要求和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也让一些父母、同行大呼不可思议,但却奇迹般地催生出孩子们的有限可能,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教育实践,恰恰是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激发他们求知渴望的火种,这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用大量的具体事例介绍了克拉克学校里发生的一件件平常的事,一个个普通的孩子。比如书中介绍了很多克拉克学校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孩子参加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风格各异的活动。孩子们既能在这类活动中得到不少的快乐,又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克拉克学校还会教授孩子们很多与知识无关,但却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真诚地为同学鼓掌,用充满热情的鼓励带给他人信心与勇气;比如当别人回答不上问题时,耐心地等待而非抢答……
看完此书,让我觉得更珍贵的是书中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所阐述的一些经典的处事方法,所阐述的一些独特的教育实践活动,老师的教育方法,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等,这对我来说很有收获。
在克拉克学校,一直秉持着一个理念:让孩子们相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就如罗恩老师所说:“当你走进教室,看到的不是一班违反纪律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而是一班律师、商界精英、艺术家和领袖,那就会自如地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
每个人只有乐于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时,这些目标才会实现,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有一位学生从小立志要当兵,上学时喜欢体育运动,锻炼身体,之后应征入伍,在部队里表现也非常好,又报考了军官学校,入党,提干,现在已经是地方消防支队的队长了。一路走来,也有很多的辛苦,但他从没有放弃,也从不抱怨,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这是他从小的梦想!一个孩子不要否定自己的梦想,对自己做的每件事尽心尽力,在过程中自己就能体会到快乐,享受这份独特的乐趣。所以无论作为一名教育者,还是作为父母,我们都要鼓励孩子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当你陪伴着他们获得成功后,他们已经从你那里得到了远多于成功的幸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相信孩子。”要对学生充满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忍耐之心。作为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时不开窍而丧失信心,批评一顿,不理不睬,一味地埋怨。那样只会使学生产生惧怕之心,永远树不起信心和勇气。一位朋友的女儿,从小性格很阳光,家庭教育背景也不错,进入某个名校初中就读,本想如愿以偿了,但没想到好景不长,因为一位老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打压了孩子的自信、产生了敌对的情绪,让这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彻底改变了,不愿学习、怕去学校、不愿面对老师同学,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脸上看不到笑容,常常泪流满面,全家痛苦不堪,最后父母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只能离开了那个学校,换个学习环境。
所以我想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信任学生,要对他们怀有较高的期待,学生就会微妙地觉察到老师对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同时也会激发学习兴趣,想学、乐学、学而不厌,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同时在赞扬声中逐渐提高自信,不断进步,不断成功,从而实现期待的目标。
让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有时上讲新知识时,没等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告诉他们这样的题应怎样去做,在做题时避免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都替学生提前想到了,堵上了。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哪里还有创造力?为何不相信学生呢,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这样的创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展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力。
罗恩老师的做法是不能复制的,但是他的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我们能像克拉克学校的老师那样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会绞尽脑汁产生许多奇思妙想,我们也能创造属于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充满信心,充分的尊重他们的人格。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得好: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唯有如此,我们所培养的一代新人才能把握属于他们的未来。
每个人都要心怀远大梦想,永远不要放弃坚持真我,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无所畏惧。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得平淡就是幸福,但是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潜力,所以要鼓励他们怀有远大梦想,不管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但是这样他们至少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啊!
《教育奇迹》读后感15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这本书。罗恩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教育者。
当罗恩老师游历美国50个洲,他看到有些课堂上老师们无精打采,学生们昏昏欲睡,授课内容了无生趣,而有些课堂老师激情四溢,学生精力旺盛、积极进取。他说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他希望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建立了克拉克学校。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克拉克学校,这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里,让孩子相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在这里,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在这里,要么不做,要做就全力以赴;在这里,爱学生所爱,不管他们爱得多另类。罗恩老师老师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他所经历的一切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保持激情,热爱教育工作
当你遇见一群随时在闯祸的.孩子们,你会怎么做?我会生气,我会抓狂。罗恩老师说,当你和孩子们一起工作时,特别是和那些会将你逼疯的孩子一起时,一定要看到这些孩子的潜能,想办法让你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远大的梦想,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挑战有多大,你必须关照每一个孩子,并看到他们的潜能。当你走进教室,如果看到的是一班违反纪律和学习障碍的孩子,你肯定会变得手忙脚乱,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律师、医生、商界精英,那你就会自如地以你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孩子们的潜力就在那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潜力,挖掘潜力,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毫不怀疑地坚信他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这个理念,就叫做激情。保持激情,热爱教育工作。
别“放过”任何一个答不出问题的孩子
当一名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你会怎么做?我会适当引导,引导过后依然不会,我便请其他小朋友来救场。然而在罗恩老师的课堂上,这种救场绝不会发生。他说:“我们不能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可以从课堂上消失,我们必须看到所有学生,所有人都必须为课堂知识负责,而且当老师提问时,所有人都必须到位。”在刚开学第一周,他就会告诉学生,当同学被叫起来,我们正在等待答案时,不希望看到其他学生挥舞胳膊或抢答。所有人必须安静地坐着,聆听他的答案,他还告诉学生们,要是有抢答的冲动,可以释放为“加油,你行的!”
一份以后的期许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教书就是制造惊喜,就是制造令孩子难忘的经历。今年8月我来到了泰河学校,在这里开启了我的教育之旅,当我得知要当班主任的那一刻,我既忐忑又激动。忐忑的是:第一次当班主任,我能处理好班级的各种突发事件吗?我能管理好班级吗?我能让学生信服我这个班主任吗?激动的是:我终于能体会到当班主任的感觉了。以前一直羡慕学生跟班主任总是特别亲,什么事都愿意分享。我和这帮孩子因为泰河学校而结缘,因为班主任而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与他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我问自己想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我的答案是:我想成为一名影响学生让他们爱上英语的教师;我想成为一名能被学生记住的教师;我更想成为一名因为遇见我而让孩子觉得幸运的教师。我在努力站稳讲台的同时,也在努力践行自己“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学生,需要智慧的的专业成长来完善自我,做明亮有光的教师,勇往直前,向阳而生。
第三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庄文惠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
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读了《教育的奇迹》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
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2009-09-08
第四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因爱而美丽
———读《教育的奇迹》有感
苏子沟中学 孟庆艳最近我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震撼。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讲述的是一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的故事: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这话有点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却的的确确会对孩子起着绝对性的作用。要知道,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却在有意无意中,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奇迹”!所以,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他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如果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能像牛顿的舅舅那样,耐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才能将心比心,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就如同是一株株幼苗,需要真心的关注,悉心的浇灌和细心的呵护。爱就如阳光一样给孩子温暖,似甘露一样给孩子滋润,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无论他是——“差孩子”、“坏孩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等。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爱是一种等待,爱是一种引领,爱是一种责任。让爱走进校园,让爱走进家庭,让爱产生智慧,让爱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我们相信——教育,因爱而美丽!
第五篇:《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著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著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