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2020-08-17 02: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第一篇:《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很多孩子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教学。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第二篇: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1

很喜欢这本书的标题——《跳出教育看教育》。作为老师读过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从教育观念,心态调整,专业成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写了自己的看法。教育目标和任务讲求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需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而与时俱进。心态上更要避免把教育视为战场,当成权力的争夺,斗争的胜利。着眼点要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专业上更需要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境界,精于心简于形。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教育并不是好学校和很多钱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是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的。培养需要花时间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学会延迟满足。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还加入了一些现在的问题的思考,如圈子化,知识经济等。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教师更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相互作用的,有系统思考的意识。教育是不科学的科学,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枯燥无味、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深有同感。

在20xx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道: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中央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1奋斗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仍然需要努力奋斗,但我们必须保证起点公平,教育就是这其中的核心。此前,在“单向”减负思想指导下,课内减下去,课外长出来,课外辅导机构全面兴起,成为普通家长与学生的刚需,事实上成为中国式的“私立学校”,在增加普通人经济负担的同时,直接危及教育公平,这也是严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总之,我们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必须站位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站位老百姓的需要看教育,推进教育的发展,而不能只在教育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转,更不能只在一些教育理想里打转转。教育只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定位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上,也需要注意系统性,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上,要防止盲目照搬。尤其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决不是高等教育一端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联动。“双减”也如此。对校外培训机构严管的同时,”双减”政策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即打击校外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最后希望形成的是学生回归校园,让国家承担主体责任,而不是交给用钱来决定的培训机构。因此,如果校内教育质量不能提高,不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教育需求,仅仅是打击校外培训机构,那就是为难学生与家长,给他们追求高质量教育设置了障碍赛。

其实,个人还是比较认同部长的这篇讲话的,教育绝对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只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双减看双减,才能明白其中深意。只是希望上级部门在打击校外的同时,真正提升校内,让优秀的老师能够发挥出来,让学生们学有所得,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另外,从讲话也看出,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的教育才是未来重点,国家扶持的方向。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2

1.不做花匠做园丁。花匠眼光局限,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育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园丁具备欣赏和养护的眼光,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

2.有时候不需要高效。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讲效率的。效率观念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人发明了机器,结果却被机器控制了生活节奏。机器发了疯,人类自然也就跟着错乱了。庄子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真是太深刻了!机器扭曲了人的心理。于是我们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爬,像卷在漩涡里一样身不由己。我们抓住了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而把最重要的事情忘记了。什么事只要一变成任务,就要讲效率了,而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都不是能够变成任务的。兴趣呀,爱情呀,幸福呀,长寿呀,这都不是“任务”,都是无法“监督检查”的。不要盲目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些“慢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要把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变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3.塑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什么叫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我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你,你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放在那儿,我们大家可以照着学。这没有什么秘密吧?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这种你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你想模仿,非一日之功的能力,就叫核心能力,而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是具备核心竞争力。

4.保持谦虚和敬畏。很多经验对于人家是成功经验,对我未必是,对于人家今日是成功经验,明日也未必是,一切都需要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对于所谓“科学管理”,我并不完全否定,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但是千万不能照搬,尤其不可越弄越复杂。班级也好,学校也好,管理还是简洁一些为好。学校里,比管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教学,大家都在忙什么“科学管理”,哪还有时间考虑教育教学?有些班主任总结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常常归结为“爱的教育”,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简单,否则孩子的父母为什么没把他爱成好孩子?真正明白人类智力的局限性的人,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谦虚。真正的谦虚是对事实的敬畏。古代的智者,时而教导我们必须有自知之明,要顺天承运,时而又鼓励我们逍遥游,突破认识的界限,扩大自己的眼界。曾国藩说:“君子求缺,小人求全。”他还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求阙斋”(“阙”即“缺”)。所谓“完美”,不过是一个很小角落里的“自满自足”而已。当老师,应当擅长总结经验,也不能用经验误了学生。

5.保持自我改善的思路。重点校是教育界现行状态的既得利益者,维持现状对它们最有利,它们当然没有多少改变现状的冲动了。不信你看,教改的典型往往是那些日子混不下去的普通校,没办法了,要关门了,只好背水一战,结果倒闯出了一条路。教育这个行业缺乏自我改善的动力,就更需要教师主体性强一些,主动一些。

6.知识经济背景下保持匠心更有必要,越沉的酒越香。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注意知识经济这两个逻辑对于教育的影响。知识经济的成本和最终效用极不对称。有可能很小的投入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经媒体一渲染,就可能刺激孩子们“一夜暴富”的幻想,不愿做长时间艰苦的努力。

7.保持简洁。飞利浦有一句广告词,叫“精于心,简于形”。只有内部精于心,外在才会简于形,越是操作简单、方便的产品,背后越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在后台足够复杂的情况下,外面才能表现得足够简单,里头非常简单,外面操作起来就可能非常复杂。你看人家优秀教师,遇到学生问题,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那么轻松简洁。有的人就觉得奇怪,以为人家运气好,碰到了特别省心的学生。当你脑子里把事情考虑得足够周密,各种预案都储备于胸的时候,你的工作,从外部看来,就会显得很轻松、很简洁了。就好像高性能手机,操作越简便,其内部程序越复杂。手机的内部程序你不用管,有人替你弄好了,你可以傻瓜操作,但你自己专业内部的事情,你就不能要求别人替你设计好程序,你来傻瓜操作了。

8.保持平常心。所谓的平常人,恰恰是没有平常心的人;而不平常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有平常心。庸人容易自扰。他会让各种各样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让恐惧不断地骚扰自己。高人就能够抽身出来,居高临下地看自我。

9.保持思考,思考是为了让自己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人活在世上,不但要学会“想”一些事情,更要学会“不想”一些事情,后者常常比前者更重要,但学校里谁教这个?学校只会加压加压再加压,鼓劲鼓劲再鼓劲。只要你做出一副拼命学习的样子,你浪费多少时间都没人在意的,直到教师或学生的大脑“死机”了,才会有人注意。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而不是忙忙碌碌?

10.保持幸福。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做的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你想干上帝的活,当然不要指望干得像上帝那样漂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雷夫,开口就说“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我以为这才是懂教育的人说的话。宣传语言总是要鼓劲的,但当我们进行专业讨论时,就得说大实话了。

11.保持智慧。每日陷入具体的数据和知识当中,正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里不太缺少知识,他们每天都在和所谓的知识打交道,他们最缺少的是智慧,是眼光和境界。缺的是智慧,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策略类:

1.针对注意力匮乏症。井喷式的信息显然大大超过了人脑的处理能力,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能屏蔽掉一些信息,于是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很多人就会生出一张“电脑脸”,那是比较麻木的、需要很强刺激才能引起表情的脸。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变得碎片化,类似精神病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持续关注和做一件事情是比较奢侈的。

症状如下:经常躁动不安,无法注意听讲,甚至无法专心听完别人说一段话。有一张“电脑脸”,板滞,漠然,茫然。迷恋QQ、微博、电子游戏到不能自拔的程度。读书不能坚持看完完整的一页,或者只喜欢看卡通书。追求新鲜刺激、强刺激。脑子里装的都是没什么用处的“新闻”。什么事情,只要他不“知道”,就急于“知道”。一旦“知道”,就再也不深究了。

方法如下:

控制或定时关掉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

闭着眼睛听音乐,不要有视频的,只听不看。要听古典音乐。外国的,比如巴赫,他的曲子不大煽情;中国的,比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之类的,比较宁静。

仰望星空。

面壁打坐。墙上什么也没有。不可以说话,尽量集中注意力想一句话、一段旋律,或者反复默念一首诗。开始做十五分钟,然后做半个小时,逐渐延长。

背书。

写毛笔字。

读整本的书。

这些活动只要坚持,就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这都是修炼,是磨人性情的,收拢人注意力的。实施的时候,尽量引导孩子自愿行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强制。

所以,读书写字其实算得上信息化时代的治病灵药了。不偷懒的老师应当带着学生一起读书,聪明的学生应当何老师一起读书。

另一方面,专注最重要的是能让你有幸福感,专注本身就是幸福的。哈佛大学有个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养老院里,把老人分成两组。一组老人养花,或者去关注孤儿,每天都有牵挂,每天都有事情做;另一组就只是吃饭、睡觉。一年多之后,发现两组老人的精神状态很不一样,甚至死亡比例相差50%。所以,专注是有回馈的,专注不是单向的。事情值不值得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它对你有没有回馈。你专注一件事,把它越做越好,你就有成就感,同时体验一种幸福感,这就是专注本身的回报。专注会产生幸福感这件事或许也可以倒过来,你做一件事,用是否有幸福感来验证你是否真的专注它了。

2.顺势引导。《冬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说法: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阶级区分的冲动。本来大家都差不多,就有一部分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种冲动,想高于其他人。教育也不能和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作对,你不能也无法压抑此种冲动,只能朝正确的方向引导。作为教育者应该把学生“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朝这个方向引导。

3.学会沉稳静心。平常说的黑色,印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如果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东西持续关注,就可能培养出这类异乎寻常的敏感。因此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非常专注地工作和体验,才能慢慢掌握这类知识。有没有这类隐性知识,是区别普通教书匠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没有这类隐形知识,是区分会学习与不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好车是沉的,很抓地的,坏的车很飘;有的公司好像跑得很快,就像开着开着就发飘的那种车,奔驰绝不会那么飘的。

4.经营自己的圈子。不在于你吃什么饭,而在于你和谁吃饭,不在于你去哪儿玩,而在于你跟哪些人一起玩。这就是圈子,学术性的说法叫社区。只要某个产品具有筛选功能,它就会把一些志趣相同、爱好相同、才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而且会把每一个人的价值放大,形成一种裂变式的价值。教师首先遇到的、经常遇到的、经常需要处理的,很可能不是个性问题,而是某类小圈子的共性问题。有一次作者到电视台做嘉宾,讨论一个女孩的问题。这个初中生逃学、离家出走,和家长、教师对着干。在节目中,她振振有词:“这是我的个性。”我就告诉她:“你这谈不到个性。你这种孩子我见多了,言语行为如出一辙。你身上表现的主要是一群人、一类人的特点,而不是你的个性特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圈子的发育过程和基本特点)就有可能比个案诊断更重要了。如今整个社会正在“圈子化”,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相差甚远。

5.引导学生学会自知。作者主张让每个学生(小学高年级以上)把自己“能出风头”的事情一件件都写出来,然后看看其中有几件是资源驱动的,几件是能力驱动的,这样他就有自知之明了,也就有努力方向了,该“转型”的,要赶快“转型”。

6.理解失业者的恐慌,让人人有事做。《冬吴相对论》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四万亿内需的逻辑”,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出现纪律问题者、班级麻烦制造者,多半是“隐性失业者”。其他的学生即使有些纪律问题,教育起来也相对容易,而这些“失业者”则往往屡教不改,因为他们若不捣乱,实际上精力也没处发泄。1)上策是把课堂尽量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式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事干,就没有“失业”的问题了。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几乎不需要花多少精力来“维稳”,他的精力都用来做教学创意了。这种思路叫作“教育问题用教学方法解决”。2)如果做不到这样,中策则是分层教学。给那些“隐性失业者”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不至于处处显示无能。3)但是有的“失业者”连这也做不到,他们对学习(或者说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已经“油盐不进”了。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在班里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或者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集体做贡献,至于上课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做其他事情(比如看课外书),只要不影响他人上课就行。每个班主任都应该认真研究一下本班有多少个“失业者”,分几个等级,然后想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

7.研究你的工作对象,然后再去工作。孩子们进化成“新人类”了,老一辈对自身的那股狠劲他们没有了,心变高了,努力程度却降低了,力不从心的现象就很多了,他们再也不是“高玉宝”了。教育改革首先是改革教师和家长自己,其次才是教育学生。工作对象变了,工作方法就必须改变,早变晚变,反正得变,早变早得益,晚变多受苦,如此而已。

8.关注优点。《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这本书强调:那些真正很成功的人,其实也是满身缺点的,他们之所以那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缺点,而是因为尽可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而很多人努力地想要弥补自己的缺点,结果无非成为了中等的人。列出你想象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五件事,然后告诉自己,这五件事到底有什么共通之处,你为什么在这个事情里面这么高兴。于是你就发现,原来你是一个如此奇怪的人,你把你那个奇怪的优势发挥出来,你就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人。对有缺点的学生宽容一点,多留一个心眼,看看他们有没有特殊的优势,如果有,最好能给点照顾和助力。

9.相信自己,更相信学生。身体自有大药,人的身体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功能。人的自我修复机制,你越用它,它就越强。比如说感冒,经常得感冒、经常发烧的人,得癌症的概率就会低,原因就是癌细胞对温度比较敏感,身体内温度比较高,癌细胞没法存活。“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经常得一点小病的人不容易得大病。人的精神,也有自我修复、自我生长的能力,如果外部干预过多过滥,也会产生“抗药性”,造成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棘手。这方面的证据很多。人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结果孩子长大表现还不错,而那些每天和孩子较劲的家长,最后反而很不成功。有些孩子的“抗药性”已经发展到了“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程度,那显然是从小家长和教师多年“大剂量用药”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的学生,在学校已经无药可医,只好指望社会教育他们了。造成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够成长,干预过多过滥过急,只顾眼前效果,忽视干预的副作用。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基本倾向就是“滥用抗生素”,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有错就管,大错小错全都“吃药”,立即“吃药”,校长、教师还自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对孩子最大的关心。

10.慎用恐惧式教育。我们从小接受恐惧的教育,有形的,无形的,各种各样的惩罚笼罩着我们,用这种恐惧来规范我们的一些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它是有效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它就会变成一种心智模式。一旦恐惧作为一种心智模式笼罩你的内心,在投资上,在职场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它会给你造成种种障碍,给你造成的损失,你是很难估量的。父母的严苛要求之下,我们做每件事情生怕出现问题。当然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尽量不做。所以,很多的不作为,是对完美要求之下的一点点不完美的恐惧带来的。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不能成为优秀创业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出于恐惧做事情,当然也可能做得很好,甚至做得无可挑剔,但是要让这种人超越他人的要求,超越规范,拿出创新来,那就很难了。因为创造者最大的敌人就是恐惧,而创造本身就意味着突破和否定眼前的“完美”,已经完美的事情是无须创新的。

11.培养动脑筋琢磨的习惯。动脑筋琢磨这件事,并不总是很复杂的,生活中有许多道理、许多小窍门,留心一点,谁都可以有所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这种习惯,而且这习惯必须从小就培养。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同时又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那你尽管放心,他长大干什么都不会差。

12.不要迷信“讲道理”。迷信“讲道理”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病,很多家长也犯这个毛病。因此,遇到跟孩子讲道理不管用的时候,你一点也不必生气,这和木板放在摩天大楼之间人就不敢走是一个道理——他被情绪控制了。那你就别再讲道理喽!应该另想其他方法,否则气死也没有用的。

13.营造“教育生态”。进入一个家庭,往往会感觉到他们家里有一种特别的“味儿”,这就是家庭生态。这种生态是这些家庭成员自己感觉不到的,就好像鱼儿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水里一样,但正是这个生态,决定了孩子的走向甚至命运。至于家长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语言,那倒往往并不重要。有许多知识分子在嘴上从来不给孩子施加应试压力,有些父母甚至还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你考多少分都没关系。”可是他们家的氛围却不是如此,孩子能感觉到,父母表情的细微变化是和他的考试分数息息相关的,结果就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你观察家庭教育,单看家长表面上说的话做的事是不行的,最好深入问问孩子的感觉,那可能才是他们家真实的生态。事实上真正起作用的是综合的氛围,特别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关系、班级风气和学校风气。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不会迷信某一个单项的教育行为的作用,才可以少搞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教师搞不懂他以身作则为什么不起作用,学生不买账。有了教育生态意识,他恐怕就不奇怪了,如果你的班级整体上缺乏某种氛围,班主任单枪匹马以身作则当然是不起作用的。

14.建立科学的教育思路。把问题可视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和人生智慧。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你都不要把压力挂在嘴边,那没有用。你最好找一个地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仔细想想我面前到底有哪些具体问题。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3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很多孩子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教学。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4

我阅读了《跳出教育的盒子》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作者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超级棒的教师,必须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因此,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呢?抑或先从做优秀、出色的教师开始!

这本书不但有成为超级棒教师必知的3大准则,有效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4大妙招,还有能让成功改善纪律的10个步骤,能无限激励和提升学生士气的28个建议,是一本通往杰出之路的教师必备手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她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又想到了我前不久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它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才使作者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杰出教师。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深思: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这正是作者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而我们普通教师正是缺少了这样的思想。

因此,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

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至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书中第六章“激励和提升士气”中,作者提到了28个建议,看过觉得确实受到启发。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扪心自问,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吗?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如何才能成为优秀、出色

的教师,甚至是超级棒的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获益不少。

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了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本书处处渗透着作者的爱生之情,以及她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第三篇: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 八五九农场学校 马秀梅

《跳出教育的盒子》好象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教学宝典,这其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立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想到了之前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再仔细看,他写的都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感受到他对教育的一丝丝忧愁,他就是一个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成长,教育就是互动与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独个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责任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炽。”书中的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涵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聪明之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要害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跑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布满活力。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我尽管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要加强自身涵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学习,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尊重爱护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我会在学生的成长中、进步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乐趣!

第四篇:《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八五九农场学校邢萍

我阅读了《跳出教育的盒子》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作者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超级棒的教师,必须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因此,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呢?抑或先从做优秀、出色的教师开始!

这本书不但有成为超级棒教师必知的3大准则,有效节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4大妙招,还有能让成功改善纪律的10个步骤,能无限激励和提升学生士气的28个建议,是一本通往杰出之路的教师必备手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她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又想到了我前不久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里面也讲述了同样的教育理念。它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可以这样教,我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越读越有味,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正是拥有这样的理念,才使作者的成功之路越走越远,也成就了一批批的杰出教师。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深思:

(一)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挑战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这正是作者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而我们普通教师正是缺少了这样的思想。

因此,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订“每天都少错一题”这样的目标,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

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至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赞美。

书中第六章“激励和提升士气”中,作者提到了28个建议,看过觉得确实受到启发。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如果多些宽容与赞美,少些惩罚与贬低,使学生免遭痛至心处的伤害,也许最后的结局会更完美。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就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不能单单看到冷酷的分数,要用综合评价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把他们视为活生生的人,再趣味化的教学中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自己也是最棒的。相信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时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他们就会给自己确立一个又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追求更大的进步!

扪心自问,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成为超级棒的教师吗?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如何才能成为优秀、出色的教师,甚至是超级棒的教师,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获益不少。

本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作者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了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本书 处处渗透着作者的爱生之情,以及她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明灯。

2010-6-11

第五篇:《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严塘中学谭谆祺

选择这本书首先是因为被这本书名所吸引,的确,我们的老师每天都处在一个有限的工作环境中,如果每天都只是重复一样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式,而不去思考教育更深层的意义,那就确实是工作在一个巨大的盒子里面,所以我们应该敢于反思,善于反思,才能真正跳出教育的盒子。

读完此书,我收获到最大的一点感触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和他们打交道,用心去备好并上好每一次课。用心去做教育,作为新入职的我,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自信的学生更自信,让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拾回自信。我会尽力让表扬成为照在孩子心灵上的阳光,多行鼓励,希望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助他们一臂之力。前言中作者提到了她的教学理念:“当学生认为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去尝试。所以在任何课堂上,我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毋庸置疑,你付出了,你努力了,就肯定希望得到别人认可。虽然咱中国学生往往显得很谦虚,但是没有哪一个学生是不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得到老师承认的!学生渴望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有所赏识,即使是课堂上教师的一次满意的点头、一抹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都会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当他们从满足逐步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时,会把父母的爱迁移到教师的身上,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所以,教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使自己的行为尽量和老师的评价保持一致。

其二,在向学生传播正能量。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由此可见赞美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教师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去做遮挡阳光的人呢?教师在播撒知识是种子的同时,更应该赐予学生阳光,让知识的种子在阳光的沐浴下生根,发芽,生长。书中提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教育心理学中叶提到:教师的焦虑水平会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努力打造一个“正能量场”(释放阳光般的能量),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阳光般的温暖),使他们在这个“正能量场”中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获得正面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而不再觉得上课是件痛苦的事儿。唯有如此,很多学生的学习愿望才会被激发起来,认识到学习原来是件如此快乐,如此美妙的事儿。

其三,落实分层次教学。这个理论未免有些老调重弹,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课程太难或者太容易,学生就可能分散注意力,放弃学习,或者寻找娱乐自己的方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因为其操作的复杂性鲜有教师落实到位,这就再一次回到我要讲的“用心”的问题上了。如果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去准备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不仅课堂管理会变得容易起来,孩子们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成功教师就是要“准备,准备,再准备”,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地抓住学生,将分层次教学落实到实处。因此,对于后进生,要制定较低的目标,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即能实现。比如: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一次性全部背诵,而他们则可以分几次背诵,这样将背诵目标细化,一般学生都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便能产生成功的喜悦。而相应地,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一道或两道题也可以打“A”,这样不至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等生更要注意。以往教师喜欢把一

些难点讲精讲透,让学生学起来感到简单容易理解,使学生觉得教材中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时间,这样学习就显得消极,久而久之,创新能力就会下降,学习愿望自然降低。那么对于这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创立挑战的机会,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自己付出劳动后获得成功才能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学习。

除了你自己、你的学生和一些管理者,没有人知道你到底为工作付出了多少精力。但我们当老师不是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可或奖赏以及所谓的声望而为之,我们教书时因为觉得这项工作很重要。”——教师真的是个无时无刻不体现一个教育者良心的职业,教师的用心才能换来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学生所取得的表面分数。

下载《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跳出教育的盒子

    《跳出教育的盒子》 研训总结 儋州市八一中心小学高海梅 《跳出教育的盒子》好像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教育宝典,这其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教学案例,立刻深深地融入了我......

    跳出教育的盒子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作者简介:《跳出教育的盒子》的作者卢安·约翰逊,是《纽约时报》上榜畅销书《危险游戏》的作者,创作过包括《教育女王》和《教室后排的女生们》在内......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最终五篇)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谭世碧 我很有幸的是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建三江高级研修班在哈市的长周期全脱产的教师培训学习,特别是在理论研修阶段老师们给我们推荐了一些非......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写写帮整理)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就在想,“教育的盒子”是指哪方面的限制呢?翻开书本,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教学事例,立刻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想到了之......

    读“跳出教育的盒子”有感

    《跳出教育的盒子》读后感 数学班:张国强 知道我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知道我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孩子的。在书城,是书名吸引了我——《跳出教育的盒子》,然后这本书中前言里的一句......

    跳出财政看财政(精选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跳出财政看财政 作者:龚成钰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08年第12期 刘小燕给人的第一感觉,像一位教书育人的女教师,衣着朴素,神态平和。采访中,一位思维......

    教育读后感

    做一个勤奋的老师——读《我的教育思考》有感通过阅读《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一书,我感悟、受益良多,最让我感叹的是李镇西先生的“五个一工程”。他在《......

    教育读后感

    生活教育读后感: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