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腊八粥》读后感[本站推荐]
腊八粥是我国广大农村腊月初八这天喝的。而今天我的故事《腊八粥》却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故事说有一户人家,有老两口和一个娃。老头子天天下地干活,有时还拿回不少银两;老婆省吃俭用。她还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照样穿”。而那个娃子,却好吃懒做。不久,家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地缝里的一些食物。最后,小两口死了。小两口死的原因我知道:它们不把老头子和老太婆的话放在心里,而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出,谁也不干活,针不拿,灶房不进,知识不学,油瓶倒了也不扶,人家有困难,也不帮助……这样下去,两小口能干什么?等房顶破了、食物稀少时才真正地明白两老口的话,可是已经晚了……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出力,不能一直好吃懒做,吃不愁,穿不愁,这可不行。家里的摇钱树,全都是靠双手得来的。
读了《腊八粥》,让我明白: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一定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
第二篇:腊八粥说课稿
中班故事《腊八粥》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故事:《腊八粥》。
一、说活动教材
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很好,词汇量掌握的比较丰富,幼儿喜欢与他人谈话和
交流。喜欢听故事,有了一定的倾听习惯,并能较全面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现,会简单评价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及我班幼儿现有水平,我选择了《腊八粥》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腊八节。通过一个
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天上不会掉下来馅饼,一定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个故事为幼儿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幼儿借助角色形象知道什么是勤劳与懒惰,什么样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和愉悦。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
二、说活动目标
结合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
几个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2、技能目标: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告诉幼儿要做一个勤劳的人,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根据上述活动目标,我确定了活动的重点、难点如下: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活动难点: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为了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重点的突破: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
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课件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知道腊八节以及了解腊八粥的主要材料。第二,游戏“制作腊八粥”。游戏中萌发兴趣再选一选、认一认、粘一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五谷材料的认识。第三,品尝腊八粥。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味觉来感知腊八粥的八种材料
难点的突破:采用ppt,引导幼儿感知后进行讨论,并将幼儿的感受迁移到
生活实际中,更加贴近幼儿,便于幼儿理解。
三、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各种常见谷类。
2、物质准备:(1)各种腊八粥的相关图片、腊八粥原料的图片(大米、小
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2)分成八格的碗状底板,盛放各种腊八粥的原料:(3)腊八粥食品;(4)ppt“腊八粥的故事”。
四、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
中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五、说学法
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
法、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
六、说教学程序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活动导入,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采用讨论交流法,提出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会吃
些什么?你们都吃过什么样的粥?”让幼儿畅所欲言说出粥的种类,引出腊八粥。教师小结:腊八节就要到了,每年腊月初八就叫腊八节。小朋友们知道腊八节这一天我们有什么传统吗?(吃腊八粥)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
此环节达成了重点目标的前一部分: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
八粥)
二、欣赏《腊八粥的故事》,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分段播放)
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新视听方法中。
1、在幼儿观看故事之后,我运用提问法抛出问题:
(1)腊月初八,家里东西都吃光了,两兄弟后来找到了什么来做吃的?(2)两兄弟一共用了几种材料做粥呢?
(3)故事里说到了哪八种材料?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腊八节时吃的腊八粥,粥里面有红枣、桂圆、红豆、绿 豆、花生、葡萄干、栗子、莲子。
这一环节完成了活动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
2、教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点制作腊八粥的五谷杂粮,你认识哪些呢?采
用讨论交流法提示幼儿分享已有经验,教师进行补充,对于一些幼儿不太熟悉或者容易混淆的材料重点说明。
三、游戏:制作腊八粥
这一环节用游戏法和提问法相结合,抛出问题:如果让你来做腊八粥,你会
选哪几种材料呢?教师提示幼儿选择材料图片,并说出相应的名称,将图片逐一贴在碗状底板上,最后数一数是不是八种。
教师进行小结:原来许多五谷杂粮都能做腊八粥,只要选择其中的八种材料
就能做成你喜欢的腊八粥了。
四、品尝腊八粥
端上厨房烧好的腊八粥或从超市买来的灌装腊八粥请幼儿品尝。在品尝过
后,提出问题:数一数,看看自己能吃出几种材料?这一环节不但引导幼儿运用味觉、视觉,而且幼儿也在品尝之后讨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五、感知“勤劳和懒惰”,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1、通过幼儿讨论交流理解故事内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后来
两兄弟又开始种田了呢?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像两兄弟学习呢?为什么?
2、通过幼儿实际生活重点引导幼儿感知“勤劳和懒惰”,并鼓励幼儿用语言 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提问:小朋友的袜子谁来洗?玩具玩完后应该怎么办?吃饭的时候用不用爸爸妈妈喂???为什么袜子要自己洗?为什么要自己吃饭???此环节我用了情感陶冶法,通过故事本身及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熏陶。帮助幼儿理解“勤劳与懒惰”,形成一种概念——要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这一环节将故事中的经验迁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幼儿的理解,突破了难点。
七、说效果
1、选材生活化。
孩子们一听到“吃”和“过节”就会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因此我把教学活动
以“看、听、说、做、吃”的线索来展开。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谈话讨论、结合实际生活和品尝,让幼儿了解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知道做腊八粥的材料。
2、内容整合化
整个活动以故事为主轴,整合了社会领域、健康领域,做到各领域有机结合。篇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处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板书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二.说学生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说过程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处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篇三: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处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篇四: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教者:李晓妮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
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 八 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详略得当 6 除 夕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深刻印象篇五:《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著名作家老
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7个内容: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三、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四、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
八、除夕、正月处
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 间 顺 序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也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
第三篇:《腊八粥》教案
《腊八粥》教案1
一、教材简析:
《腊八粥》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篇课文。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启发与引导,朗读与赏析、交流与讨论等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飞花令: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3.分角色读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
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这在八儿,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4、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5、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四、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
1.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煮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文章第20、21自然段正面描绘吃粥的场面。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粥吃的多、饱、吃的尽兴,心满意足。第二幅正面吃粥的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廖廖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2.猜成语:兴高采烈意犹未尽酣畅淋漓大腹便便
3.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做侧面描写后,却笔墨酣浓的写出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乍一看,似乎偏离了主题,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全文精妙传神之所。作者写八儿一家人吃腊八粥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重点写哈叭儿狗的活动?
夜饭桌边,甜腻的腊八粥已端上餐桌,但沈从文先生并没有描绘众人大快朵颐的画面,反而从晚饭后开始写,哈叭到八儿脚下钻,八儿叫妈妈喊哈叭出去,妈妈一扔骨头哈叭奔出门外,这时八儿的爹出声了“再不知趣,就赏它几脚!”,然而八儿和妈妈知道八儿爹对哈叭的宠爱,不禁联合起来揶揄他爹,他爹为了转移话题,便提起了妈妈讨厌的小黄与哈叭比较,不出所料,妈妈的注意力果然被转移了。
文中那只哈叭,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风俗画《小鸟的捕食》,画中那匆匆敢来啄食饭粒的母鸡,让整幅画灵动起来,且充满生活气息。可见,沈从文笔下的哈叭在文中的作用类同于米勒画中的母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小鸟的捕食》这是米勒表现农村儿童的题材的作品。米勒非常喜欢儿童,他自己就有九个孩子。在这一作品中,他通过一个农妇正给孩子喂食的情结,创造了动人的母与子的形象,抒发了农民的亲子之爱和天伦之乐,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温暖的柔情。米勒谈到这一作品时曾说过:“人们想象这是一窝小鸟,母女在喂食,为了让他们有东西吃,人在劳动。”
你瞧,哈叭在八儿脚下钻来钻去地吃着腊肉皮骨。惹得八儿不耐烦了,要妈妈让它出去。八儿的话,就知道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八儿妈热烈地响应起来,开始揶揄八儿爹了。八儿又随之趁机告哈叭的状用语言及时“援助”其母,积极地表明他同妈妈是同一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八儿爹也不甘示弱,说要把哈叭带到场上去,八儿听了却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爹爱哈叭,更爱八儿,爹是不会让八儿失去玩伴的,大家都不过是在说着玩呢!八儿真是个“知己知彼”的聪明孩子!
4.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两条狗,这与“腊八粥”有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行文?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写这些话,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借助话中的“春粉”一事,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来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生活的气息;这幅吃粥场面画,构图饱满,气韵流动,喜气洋溢。二是表明八儿妈其实并不是真正讨厌哈叭的,以小黄来衬托哈叭,表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结构:上述谈狗话题是由八儿引起的,故最后又收结于八儿吆喝狗儿止,行文前后呼应,结构十分严密。
五、拓读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朴素、平易亲切的语言,运用了顶真修辞,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
过渡: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明代)张方贤《煮粥》一诗中: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作者用同儿女叙家常的语言,从勤俭持家的角度,把粥的好处表现得淋淋尽致。梅洁《腊月的味道》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沈从文的腊八粥是甜的,折射出时光的五彩斑斓。冰心的腊八粥是咸的,因为有眼泪,有思念。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在我国各地的民间建筑中,一座庙就代表着一段美丽的故事,一座祠堂就讲述着一个家族的历史,一块碑石记录着一个人的功过,一段墙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兴衰…同样,在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一碗浓香的腊八粥,一幅温馨的年景图,把我们带入了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我们不由得想起春节辞旧、清明祭祖、端午念屈原、中秋话团圆、重阳登高…这是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吧!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源!(板书:继承弘扬民族文化)
六、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七、作业布置: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煮粥
盼迫不及待八儿孥
腊八粥想苦苦等待幼小活泼天真可爱狡黠揶揄
沈从文猜美妙猜想嘴馋聪明机灵懂事体贴碓舂粑
看亲见惊异哈叭
吃心满意足贪吃可爱顽皮天真驯善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咀嚼家庭温馨甜蜜
《腊八粥》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习课文细腻描写腊八粥的部分,照样子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出示课件1】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出示课件2】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出示课件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腊là(腊月)粥zhōu(喝粥)腻nì(细腻)
栗lì(板栗)咽yàn(咽下)匙chí(汤匙)
灌guàn(灌溉)搅jiǎo(搅和)稠chóu(浓稠)
嘟dū(嘟嘴)熬áo(熬粥)褐hè(褐色)
缸gāng(水缸)脏zāng(脏乱)筷kuài(筷子)
(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5】
搅和:混合;掺杂。
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出示课件7】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提示:
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示课件8】
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猜看)
2、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提示: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提示: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
出示: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
【出示课件9】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2.作业。
【出示课件10】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内容:
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腊八粥》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粥、匙、稠”是翘舌音,注意区分“腻”和“栗”的读音,“腻”字是鼻音n,“栗”字是边音l;从字形上来说,“腻”字右边不要多写一撇,“栗”字下面是“木”不是“米”,“褐”字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要结合词语来进行。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搅和、浓稠”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教学中,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受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谐、温馨的图景。本文的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展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9654;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等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板书课题: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61548;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1548;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栗咽匙灌搅稠嘟熬褐缸脏筷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释腊肉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21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板书: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板书课题: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又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板书: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板书: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从而能更清晰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生动。
为了分析作者如何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从八儿的心理变化这一线索入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等。不仅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腊八粥》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会认、会写15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3.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食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能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之中。
教学难点:明确腊八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经典事物,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音视频资料展示);朗读法(名家范读、对比朗读、集体朗读);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传统节日的图片并设置如下问题:同学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你都了解些什么呢?正如大家说的这样,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些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人物,比如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有些形成约定俗成的活动,比如春节贴春联、放爆竹,中秋节赏月、赏桂花;有些节日还会有特定的食物,比如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关于我国另一重要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腊八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上腊八粥,沈从文爷爷也用他熟练的笔法为我们记叙了八儿一家喝腊八粥的有趣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跟着八儿一起来尝一尝腊八粥。
明确: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后总结。(板书: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层次
1.根据课前预习,齐读课文,解决本课生字词,做到读通、读顺课文。
明确:会书写本课中“腊”“粥”“腻”等字。
2.播放录音范读,把握文章阅读的节奏,语调和情感基调。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提问:文章围绕腊八粥都讲了哪几件事?
明确: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喝粥两件事。(板书:八儿等粥、全家喝粥)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齐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中对于八儿等粥和全家喝粥的两件事,哪件事写得最精彩?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八儿等粥的过程写得最精彩、最详写,分别写出了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猜想、亲见惊异的全过程。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急红了”一词,运用了神态描写,可以形象生动地写出八儿等粥时焦急的神态,因为妈妈说到夜里才能吃到粥,听到此八儿有些着急;“‘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要哭的样子很显然是八儿听到夜里才能吃到腊八粥故意做给妈妈看的。(板书:迫不及待)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八儿与妈妈分配腊八粥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极度渴望。正是因为熬粥等待的时间过长,八儿才通过分粥的方式来打发苦苦等待的漫长时间。(板书:苦苦等待)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此处运用了心理描写,通过八儿对腊八粥美妙的猜想,反映出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写出了他想喝到腊八粥的急切心理。(板书:美妙猜想)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理描写,因为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却看到了粥的颜色是黑的,不由得心里产生了落差,心中有些失望。(板书:亲见惊异)
2.指定学生代表,大声朗读描写八儿等粥的语段,让学生再次感受八儿等粥时的迫不及待。并思考问题,通过对八儿等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八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明确:从八儿等粥的一些描写中,可以归纳概括出来,八儿是一个天真、可爱、聪明的孩子。
3.全班齐读文章的最后两个段落,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后两个段落是对八儿一家喝粥场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中是如何体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的?
明确:八儿一家喝粥的场面是略写,对于腊八粥香甜可口的描述则是通过侧面描写展开的:
“虽说……,但……”转折关联词的使用说明粥的颜色虽然不好看,但是粥的味道确实甜美的;“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了”说明粥的味道可口,一家人才会吃得香;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了粥的美味胜过腊肉,也写出了八儿一家吃得非常饱,更是对粥味道香甜的描述。(板书:满足惬意)
4.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八儿的馋样体现在哪?
明确:腊八节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夜里才能吃而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写的是八儿的馋样,对粥分配时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则是将八儿的馋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虽然粥的颜色超乎八儿的想象,但还是吃了妈妈给的特大的枣,肚子也吃成了一面小鼓,这些都能写出八儿的馋样。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本篇课文、生活实际与PPT播放其他传统节日的视频,谈谈大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有何感想?
明确:传统节日是传统习俗,更是合家团聚的一种表现。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的往往是孩子们的快乐、成人们的关怀。一家人团聚,共同营造节日愉快、和谐的氛围,共享天伦之乐。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拓展延伸:带着分析出来的传统节日的浓浓氛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利用今天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你最喜欢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描写,下节课上课前一起来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对八儿等粥与八儿喝粥分别进行了描写,文章重点着墨在八儿等粥时迫不及待的心理,也通过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正面描写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八儿的可爱、天真、聪明。又通过略写的方法对一家人喝粥的场面进行简单处理,在整个喝粥的语段中,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和简单的语言描述,将腊八粥的香甜可口描写出来。进而让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能做到熟练运用到相应的习作中。文章对于传统节日营造出来的氛围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可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同时与多媒体进行结合,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传统节日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合家团聚时的喜悦心情。这样才能将重点落实到位,也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腊八粥》教案5
一、谈话导入,承前启后
1.屏幕前的各位同学,你们好!上节课大家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那你们还记得腊八那天有着怎样的习俗吗?
2.我们来一块回顾一下吧!(播放描写腊八粥的段落音频)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而腊八要喝腊八粥这个习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腊八粥承载着我们中国人浓浓的情。今天我们来品尝另一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
3.板书课题,强调“腊”左窄右宽,“粥”字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要瘦长,注意两个“弓”,后面要稍大些。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5.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沈从文(强调代表作,语言特色)。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小说《腊八粥》的前面部分,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品尝美味的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跟随音频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1)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儿呢;(2)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播放课文音频,课件呈现教材页)
2.课文读好了。我们一块来读读词语吧!
先听老师读一遍,你都读对了吗?
再来挑战这组词,带点的多音字可要读准哦。你来试一试。
你是这样读的吗?(老师范读)
读对的给自己一个赞。这些词语认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
读一读,说一说,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上灯”就是点灯,“松劲”就是泄气,“孥孥”就是对儿女的爱称,“面面的”指的是食物软糯的,“不消说”的意思是不用说。
3.沈从文一生自认为是乡下人,他的文中常带有这样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词语都认识了,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我们来借助课后练习题来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请看——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那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写“等粥”?(板书: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又是在写“喝粥”呢?(板书:喝粥)
4.相信你们很快就找好了。看,2—17自然段是写“等粥”,18—19自然段是写“喝粥”,很明显是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板贴:详略)那在“等粥”中详写了八儿做了哪些事呢?让我们试着用小标题的方式梳理一下吧!
5.我们先来看2—8自然段写了八儿做了什么事。先自己读读吧!
读懂了内容后,我们得根据文中的这个关键语句“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我们知道八儿想要喝到粥,那把这个意思概括精练一点,可以说成是——“盼尝粥”,(板贴:盼尝粥)。
小结:像这样读读有关内容,找到关键语句,精练精练语言,就能概括出来。
6.下面请你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下面的几件事吧!9-11自然段写的是?对,八儿和妈妈计划怎么分粥,那咱们可以概括为——“谈分粥”(板贴:谈分粥);课文12-13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我们知道是在写八儿看不到粥,自己猜想起粥的模样了,我们可以概括为——“猜想粥”(板贴:猜想粥);14—17自然段写的是八儿亲眼看到了粥的模样,概括为——“看煮粥”(板贴:看煮粥)。看着我们梳理出来的板书,你能很轻松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吗?来试试吧!
7.是的,课文就是写了八儿在等妈妈熬粥时,“盼尝粥”、“谈分粥”、“猜想粥”、“看煮粥”,以及一家人在一起喝粥的事情。
三、品读课文,品尝腊八粥
1.小说中的主人公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是的,天真可爱又贪吃,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吧!
(1)读好了吗?这段话就两句话,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呢?写了三类人都爱喝腊八粥。
(2)其中哪种称呼比较特殊呢?对,就是这个“老孩子”。“老孩子”知道指的是谁吗?嗯,老人,一提腊八粥,馋嘴的老人也变成了小孩子,可见腊八粥深受各类人的喜爱。作者正是选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采用排比的形式,以点带面,写出腊八粥味道美。
(3)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话,一起读读吧!写了什么呢?是呀,写了粥熬制的过程。
来看看这个词语——“糊糊涂涂”,好一个叠词的妙用呀,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看到了软糯的粥。再看看哪个词语让你感到腊八粥像人一样有生命呢?我想聪明的你一定要找到了“叹气似的”这个词语,想象一下“叹气似的沸腾”是怎样的呢?嗯,文火慢炖,粥像叹气一样黏黏稠稠地缓缓地冒完一个泡,再缓缓地冒一个泡,如此反复,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播放熬腊八粥的视频)
2.作者正是从食材、香味、熬煮、吃相等方面把腊八粥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闻到了,也品到了。
我们边读读边感受吧!一起读读。
小结:沈从文正是从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以及腊八粥的香味、用料、熬粥过程、吃相等方面开篇解说了腊八粥的美味。读着读着,满嘴充满着美味。让我们带着这样美好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读这段。
3.相信孩子们读得非常好!其实课文不仅仅第一段写了腊八粥,故事中还穿插写了两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找。第一处是在第13自然段中,这是八儿猜想的腊八粥,看看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子、糖都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读读,找出相关的词语。
猜想的这些材料是这样的吧!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吧!一起读——
4.第二处是在第15自然段中,这是八儿亲眼看到的粥,赶紧自己读读吧!看到的跟猜想的差不多,对吗?食材也都发生着变化,发胀软烂着,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吧!
“栗子……饭豆……花生仁……锅巴……”读了这两处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呢?说一说。
5.是呀,写得这样细腻,让这腊八粥仿佛都在我们眼前了。
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不同食材在熬煮中的状态、变化进行了细致描写,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的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从字里行间跳出来,甜蜜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喜爱吧!
6.小练笔:相信你一定读得非常棒。是呀,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可美味的食物还有很多呢!你看,这是蓬松美味的棉花糖,这是香甜冰爽的冰激凌,酸甜可口的糖葫芦,而你最喜欢什么食物呢?照样子试着写一写吧!如果能用上课文中从“食物用料、制作过程、色香味、人们对食物的喜爱表现以及各式吃相”等方面介绍的好方法就更棒了。动笔写起来吧!
7.配乐,学生进行练笔。
8.好,写好了吗?我们来分享一位同学写的吧。
听了这位同学写的,你是不是也跟着流口水了呢?瞧,她巧妙地用上了课文中的好方法,是一篇值得学习的佳作。如果能把食物的“色香味”具体写出来,那内容就更丰富了。好的,看过同学的文章,你有什么启发呢?好文不厌改,改好之后试着给家人分享一下吧!
9.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腊八粥的美味,并照着课文也写了自己喜爱的食物。那主人公八儿面对这甜蜜的腊八粥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腊八粥》教案6
活动设计背景:
在寒冷的冬天,让孩子一边看《腊八节》的故事一边品尝美味的腊八粥,让孩子深切的体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文化。
活动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3、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4、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5、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配套课件:中班语言课件《腊八粥》PPT课件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腊八粥》、《腊八节》动画视频
2.、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观看动画视频《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观看PPT课件,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三、我做腊八粥
1.认识电饭煲,清洗材料,学习使用电饭煲。
2.引导讨论制作腊八粥的方法,熬制腊八粥。
3.观看课件图片—成品粥。让幼儿了解腊八粥的多样性。
四、品尝腊八粥
1.观看课件中的—品尝腊八粥,让孩子们说说课件里的小朋友们们在做什么?他们高兴吗?为什么?你们做的腊八粥分给谁一起品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小朋友们),培养幼儿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2.学念儿歌:
腊八粥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煮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3.全体幼儿品尝制作的腊八粥,感受劳动的成果,感受腊八节的快乐
五、认识卡片上的字(打印教具)。
以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识字:米、枣、红糖、豆、莲子、花生、腊八节。
《腊八粥》教案7
活动目标:
1、品尝腊八粥,知道腊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腊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类和米类。
活动准备:
1、腊八粥,各种常见的豆类和米类。
2、勺、夹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活动过程:
1、腊八粥里的秘密
——幼儿品尝腊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会是什么东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腊八粥,尝试去发现里面有些什么?(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上去分析)
——小结:原来腊八粥里有那么多的东西(有各种各样的豆类、不同颜色的米类,还有像花生一样的果仁)。
2、豆宝宝、米宝宝来分家
——幼儿分豆宝宝和米宝宝(每桌一筐混和着米和豆各一种的教具,让幼儿用小勺或夹子将豆和米分开来,并将豆和米放入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儿分的结果:
A、看看这些豆宝宝你认识吗?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出示常见的豆类,鼓励幼儿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区分,并知道它们的名字)
B、豆宝宝有名字,米宝宝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来看一看:看看这些米宝宝都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会有什么好听的名字呢?(用显示屏观察比较,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
——将米宝宝和豆宝宝送到厨房间,让营养员阿姨做腊八粥。
《腊八粥》教案8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方家大院的八儿已经等不及了,要喝上香甜的腊八粥,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表现吧!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二、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一)等粥
1.盼粥。
(1)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喜得快要发疯“:神态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例如: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板书迫不及待)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属于什么描写?(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④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2.想粥。
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方案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表达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并且非常的孝顺)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测?(板书:妙)
(4)这段猜测有什么作用?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
(写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憧憬、渴望的心情)
4.看粥。
(1)读第15、16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但他没想到今日的粥颜色是深褐)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失落、嫌弃、厌恶,因为看到的颜色是深褐,这让他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有点嫌弃、厌恶,觉得腊八粥很脏。)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6)当妈妈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响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
(〞捡了一枚大的特别吓人的的赤枣给了八儿“)。
(7)从妈妈的行为中能感受到什么?
(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小结:在等粥这件事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厌恶)
(二)喝粥
(〞靠着“〞斜立“,将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小鼓“外貌描写。这写出八儿吃饱了腊八粥以后满足的样子。〞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吃得十分满足。)
(通过对人们吃完腊八粥的状态,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迫不及待
等粥想苦苦等待详写
爱粥猜美妙
看惊异
喝粥靠着斜立着略写
小面鼓
教后反思
课文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测“,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孝顺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惹人喜爱,逗人发笑!
《腊八粥》教案9
教材分析: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腊、粥、腻、栗”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糊涂、搅和、浓稠、可靠、猜想”等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
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说说你知道的?
3.今天,我们学习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用多种方法,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检查预习掌握情况,重点指导难写易错字词。
(1)多种形式学习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字的书写并范写“腻”强调一定不能多写一撇。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2.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教师点拨。(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四、精读品悟,聚焦第一部分
分析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同桌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没有完成小练笔的同学,课下继续补充,完成的读一读,改一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
2.回顾梳理课文结构。
二、精读赏析,感受人物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是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预设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八儿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请你读出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全班一起读。(板书:迫不及待)
③“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指名读,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想法。
指导朗读妈妈和八儿的对话,体会八儿的心情。
④指名读第八自然段,你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
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2.想粥。
(1)同桌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问题: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又改变了?
(2)什么是“孥孥”?从中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小结: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的?请在找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栗子会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面的了!……”
(2)自己读一读,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3)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的?(板书:奇妙)
4.看粥
(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画出相关词语。
交流,读一读。
(3)找出关键词和第14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八儿的心理,说一说。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
读一读,体会体会
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再读赏析,交流感受
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已的感受。
(1)同桌合作,找到句子读一读,交流交流。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表达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腊八粥》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开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答复,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开展。刚刚,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比照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刚,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饱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刚,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刚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忆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忆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腊八粥》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及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八儿与家人间的亲情。
4.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我国民风民俗的无比美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有详有略的叙事方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每人10秒内说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说得多的获胜。
2.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犹如中国民俗文化里的璀璨珍珠,而那些随着节日应运而生的主题活动,则是那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起亲情,串起友爱,串起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感受又一个节日带给我们的香甜味道。
3.知作者,解课题。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再解读“腊”字:“腊”是中国古代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祭典。腊祭的日期经常改变,但都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举行。由于这个祭祀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月份也被称为腊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字音,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利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书写要点。
(2)通过指认、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以小组练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围绕着“腊八粥”这一主题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
2.课文重点讲了什么?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明确:重点讲了八儿迫不及待等着吃腊八粥的情形,这也是文章写得最细致的部分,而后面吃腊八粥的情景则写得非常简略。
3.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详写了八儿急切等待着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八儿一家美美地吃上了腊八粥。
四、精读赏析第一部分
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的小孩子,……的大孩子,……的老孩子……”开篇第一句作者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些人喜欢,而是所有人都喜欢。平实的语言中暗含了无尽的赞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食材的种类,再写“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全面体现了腊八粥的色香味美;用拟人手法写腊八粥咕嘟冒气的“叹气”样,夸张地朝嘴里“塞灌”样,把读者也带入那情境中,忍不住想要观其相,闻其香,品其味!
五、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思考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热气蒸腾、香气缭绕的灶台边,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不仅勾出了我们的馋虫,更勾出了故事主人公心里的馋虫。他是谁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精读感悟
1.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画出粥发生变化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的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3)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5)等待的过程,总体上是期待和焦急的。在八儿等粥的过程中,粥也在发生着变化,这锅腊八粥仿佛也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情感。文中哪一句话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粥的叹气)这样的表达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
(6次。“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东西”“锅内又叹了声气”)
(6)如果把第二部分分为一个个小节,每小节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盼粥)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分呢?
3.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1)这一小节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主要意思?(分粥)
(2)八儿开始计划粥应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3)“孥孥”是什么意思?(妈妈对八儿的昵称)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4)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粥又是什么样的呢?
4.默读第12—13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猜粥)
思考: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描述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妙极了)
过渡:八儿盼粥、分粥、猜粥,腊八粥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和八儿的期盼、猜想一致吗?
5.学习第14—17自然段,看看这一小节作者写的什么。(看粥)
(1)师范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对话和粥的“叹气”中,你们觉得八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可爱、稚气未脱)
6.八儿和妈妈的对话结束了,腊八粥也熬好了,这碗粥的味道如何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第18—19自然段)学生齐读。
明确:好吃、吃得多。(斜立着;肚子成了一面小鼓了;筷子摆成浪漫的十字;半碗陈腊肉,爹妈也奈何它不来了)
三、主题探究,拓展阅读
1.主题探究: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除了满满的食材,还有什么让人觉得如此甜蜜、美味?(家庭生活的温情)
2.写法梳理: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吃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详写等粥,略写吃粥。从八儿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亲见时的惊异,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八儿的心理,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出来了。因为有了前面极尽细致的铺陈,所以最后真正吃腊八粥的部分,作者只用了寥寥几笔“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就勾画出了八儿一家吃得多么酣畅淋漓,多么心满意足!而腊八粥的美味无比也尽在不言中了。作者这样安排,既以点带面地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普通百姓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图景。
3.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感受其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魅力。
明确: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语言平易浅白,简练流畅,人物对话很有个性,极具生活气息。作者言辞间平易近人,笔法娴熟,笔调细腻。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妙趣横生的一个个场景,犹如工笔国画,家常俚语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却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
四、布置作业
过了腊八就是年,请同学们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节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教学板书]
2.腊八粥
腊八粥等粥 盼粥迫不及待
分粥苦苦等待猜粥美妙猜想
看粥亲见惊异八儿天真活泼
聪慧可爱体贴善良
[教学反思]
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精彩的对话构成了本文的行文主线,抓住这两点来进行阅读和赏析便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分角色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和悟。通过“那我饿了”“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是啊!孥孥说得对”等对话来感知八儿的稚拙纯真与可爱、妈妈的慈爱逗趣;通过对煮腊八粥以及八儿猜腊八粥、看腊八粥的精彩描写,来感知沈从文的语言魅力……整篇文章的架构,小说所传导出的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便逐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比较到位地进行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浸润。
《腊八粥》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了解民俗腊八节的常识。
2、认识腊八粥的材料,学习制作腊八粥,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4、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劳动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老人的尊重的理解。
6、学念儿歌:腊八粥,感受过节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材料,以愉快的心情制作腊八粥
教学准备:
1、课件《腊八粥》
2、腊八粥制作材料(实物):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成品腊八粥。
3、腊八粥制作工具:电饭煲或者普通锅、火、水等等
4、识字卡片:米、腊八节、枣、红糖、豆、莲子、花生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激发兴趣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过腊八节,让幼儿了解腊八节的由来。
二、认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
1、观看课件《腊八粥》中的——材料,解说腊八粥是由大米、小米、红枣、红小豆、绿小豆、莲子、花生米、红糖等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2、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认识这几种材料。
3、分组合成材料。每组一份材料,互相看看是否合适。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说小鸟、看小鸟、演小鸟、画小鸟窝,加深对这位人类朋友的认识,激发幼儿的爱鸟情怀,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善待大自然中的美好生命,从而形成宽容品质,具有一颗博爱之心。
2、通过讲述、表演,体会激起小朋友对树木遇毁坏的同情,对破坏小鸟的家,使鸟儿无家可归的人的愤慨,培养孩子们的正义感是非观念。
3、通过画小鸟的家,使幼儿初步掌握用艺术表达情感的方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引发学生对动物的爱心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二、活动准备
1、表现树木被砍伐小鸟无家可归的图片、大火烧了树木邀请小鸟到幼儿园来安家的图片、人类用弹弓打鸟我们怎么去阻止的图片、送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的图片。
2、纸和彩笔。
三、活动建议
1、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想不想到树林里去玩,想、放音乐《劳动最光荣》音乐中小动物们都在忙什么?你认为小鸟在做什么就用动作表现出来。
2、小鸟唱歌、跳舞,说明小鸟的心情怎样?高兴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讲故事《小鸟的家》,放图片伐木工人砍倒了大树,小鸟的家怎么样了?小鸟无家可归了,这时他的心情怎么样?表情是什么样的?小鸟还会有什么动作和语言?大树被砍倒了,它又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言?你想替大树和小鸟对我们人类说些什么?
3、组织幼儿讨论怎么爱护鸟、鼓励幼儿大胆说出爱鸟、护鸟的办法。
四、想象与探索
1、设计音乐情景表演游戏:幼儿分组为分别扮演“大树”、“小鸟”、“砍伐者”体会各自的表情、动作、语言。
2、选1~2组上台表演大火烧了家小鸟的表情邀请小鸟到幼儿园来安家,下面的学生做观众,评议台上同学的表演。
《腊八粥》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基础知识:
1.生字: 枣 落叶灌木或乔木,枝有刺,叶卵形,开小黄花,核果称“枣子”或“枣儿”,椭圆形,熟时红色,可食:枣红、枣泥、囫囵吞枣(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地笼统接受)。 仁 果核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沸 开,滚,液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发生气泡,表面翻滚,变成蒸气:沸点、沸水、沸涌、人声鼎沸。 沸腾(亦喻事物蓬勃发展或情绪高涨)。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唾 口腔里的消化液:唾液、唾涎、唾沫。 肿 皮肉浮胀:肿胀、肿瘤、肿痛、浮肿、红肿、脓肿。胀 体积变大:膨胀、肿胀、热胀冷缩。 拣 挑选: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
2.会写的词语: 唾手可得、腊月、挑拣、浓稠、仁至义尽、肿胀、沸腾、红枣 3.解词
(1)唾手可得: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教材特点: 本文是《腊八粥》一文的节选。围绕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
第四篇:《腊八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导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里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第五篇:腊八粥作文
精选腊八粥作文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粥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腊八粥作文 篇1笑声是生命的点缀,而美食是点缀的色彩。丰衣足食的人一般都是身心健康的,因为厨房里锅碗盆吹成了一首洗涤心灵的交响曲。我今天要讲述的就是令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绝——腊八粥。
许多的食品做法都很令人恼火,因为太烦了。奇异的美味腊八粥却是个例外,它的味道香甜可口,令人陶醉。做法却极为简单,只要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杏仁、桂圆合并在一起,煮成一锅,让它们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股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勺大勺朝口里灌呢!
所谓的人靠衣装,树靠皮,现在应该添上一句“食靠相”了。腊八粥的样子就好似一个粗鲁的大汉,脸上长满了大豆子,这有白色的斑点,那有黑色的大豆,这样子的确使人不堪入目啊!
虽然做法简单,一看就会。可吃起来时,还是有点讲究。我的吃法主要是先吃枣。那大的枣的样子可不怎么样,想想都知道,在锅里泡了那么久,又叹息了那么久,能不大吗?但吃法讲究的就是枣越大越好。因为这样一来,枣子里面的甜水也越多,轻轻咬上一口,香甜的口感快速充满你的味蕾,浓郁的气味在口中久久不舍散去。再狠狠地吸一口,温暖的汁水缓缓从咽喉里划过,灵动得像朵花儿,优雅得像只蝴蝶......关于腊八粥还有一个遥远的传说。在安徽凤阳,小时候的朱元璋家境非常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到富裕人家放牛,却因犯了错,被关到了一间小破屋里,还被打了一顿。当被关了两天两夜时,朱元璋非常绝望。忽然,有一只老鼠跑了出来,钻进了一个洞里。朱元璋心想:抓只鲜?充饥。他找来一个破铲子,顺着老鼠洞往里掏,却发现老鼠没了,却又大米、豆子、栗米、红枣、芋艿,这应该是老鼠的粮食包。朱元璋喜出望外,连忙捧起来,装在破锅里,又想法子弄了些水放进去一锅煮。结果煮成了一锅乱七八杂的粥。朱元璋一口吃下一碗,味道香极了!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有味道的东西,并呼呼大睡了起来,并在心里将粥取名为“腊八粥”。
我爱你,甜美的腊八粥!你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活化石”。我爱你,简易的腊八粥!你的身体已融入我的心扉。我爱你,腊八粥!
腊八粥作文 篇2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腊八粥的。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品。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传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这种粥材料五花八门,十分好吃了!前一天,奶奶就为这顿粥忙活起来。用凉水泡起了黄米、黑豆、红枣、花生等谷物。光看着就让人联想到了美味。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点起火炉,架起大祸,加好了水,轻轻放进了准备好的谷物,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绿绿的,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搅和了一下,锅中马上就翻腾了起来。奶奶满意的盖上锅盖,去看电视去了,可是我依旧对这十分感兴趣,细细的等待着,我现在终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轻轻的烘托着锅底,如此做出的粥才会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条坚实的木头为了我们的一顿美味,变成了灰烬。过了一个多小时,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的大喊,奶奶走来拍拍我的脑袋,“等等,就来了,你这个小馋猫!
”她揭开锅盖,里面的水几乎消失待尽了,缠和在一起的米粒间不时有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话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唤起了家人们。一家人围坐在一桌,每个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红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还透着一丝滑爽,仿佛吃亲亲果冻时的浅唱。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神话故事说:“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
唉,如果天天都是腊八节该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腊八粥该多好!
腊八粥作文 篇3今天是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有吃粥的风俗。
于是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了一些糯米、小米、红米、小麦还有红豆、绿豆、鸡窝豆、花生米等。这些材料放在一起,就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把这些材料倒在一个大锅中,放了些水。就开始熬粥了。妈妈说:“熬粥开始用大火熬十分钟,再用小火熬半个小时,就这样一锅香喷喷的粥就熬好了。”
我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粥一边说着:“腊八粥真是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妈妈笑了点点头。
腊八粥作文 篇4东西生明,时光速流,又是一个春节即将来临,在春节来临之前,第一个小节便是旧历年的腊月初八,按家乡的俗称叫做“腊八”。“腊八”在我的印象里有着很深的记忆。因为“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哦,每逢此时,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我小的时候,家境虽不很富裕,但我的母亲仍会把每一个节日都过得丰富甜美。记得腊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安顿我们几个兄妹:明天是“腊八”,要早些起来吃“腊八粥”。母亲说着,像变戏法一样拎出一包红枣,我们高兴得如馋猫一般,在炕上打着滚,嘴里还“噢噢”地叫着,想要几粒打打牙祭,母亲却在这叫闹中把几颗最大的红枣悄悄塞给了我,哦,那一瞬间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儿了……母亲准备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红豆等东西,为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一次叮嘱我们早起,并说否则会变成“红眼睛”的。当然这一说法源于何处实在无处考证,因为我第二天还没见过某个人因在“腊八”这天没早起就变成“红眼睛”的。“腊八”这天,母亲总是起得很早,当我们还在香甜的酣梦中就隐隐听到了那“呼哒,呼哒”的拉风箱的声音,“呼哒,呼哒……”听来是那么悠扬,那么绵长,那么温馨……天还没有放亮,但红彤彤的灶火将屋子映照得灿烂美丽,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当我们洗漱完毕怀着喜悦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着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历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哥一边吃一边还不安分地将碗里的粥用力抛向空中,而最让我佩服的是那被抛起来如球一样的粥竟每一次都准确无误落回到他的碗里,简直像耍杂技,而我学了几次不是把粥抛到炕上就是抛到后脑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声。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这时节,屋外往往是寒风呼啸、冰雪严寒,而屋里的我们却沐浴在母亲温暖的目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热腾腾的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腊八粥用的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少了几样味道……哦,当我在纷繁俗尘的生活中一身疲惫时,我多么想沐浴在母亲那温暖的目光里再吃她做的一碗“腊八粥”哟!(绥棱教
腊八粥作文 篇5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腊(là)八节是农历(lì)腊月(十二月)初八,据(jù)说当年朱元璋(zhāng)在监牢(jiānláo)里受苦时,当时正是冬天,又冷又饿(è)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dòn?)里刨(páo)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zálián?)。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áo)成了粥(zhōu),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dùn)。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jìniàn)在监牢中那个特殊(tèshū)的日子,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等风味食品。它既可滋补身体,又是人们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
腊八节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间一天比一天短。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等着过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