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课堂实录
一、脉络:蓄势的饱满味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我了解到了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腊八粥。
师:哦,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还了解到,课文分别是写了盼腊八粥、分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师:你关注到了文章的脉络。就在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也是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看)为了这腊八粥,谁来读这一句?
生:(朗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三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我不仅听出了喜,还听出了急呀!同学们,就为了这腊八粥,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生:(齐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二、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师:那么,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到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已经有同学读好了,那先请黄同学,你来说——
生:我从“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可以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这个腊八粥,所以他一直进出想看腊八粥有没有好。然后,从“碗盏都已预备整齐了”说明八儿非常着急,他一早就把碗盏预备好了,就等着腊八粥新鲜出炉了。还有,从“摆到灶边好久了”,可能并没有那么久的时间,只是因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他比较着急,所以他觉得等的时间很久了。
师:真好!你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同学们,我们看这一部分的词很有意思——(课件出示:出出进进)
生:(齐读)
师:平时咱们习惯说的是——
生:进进出出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认为他这里写“出出进进”是写八儿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透气的腊八粥,他就是想闻闻味道,就是想急着吃腊八粥。
师:那这里也可以用“进进出出”嘛,为什么非要用“出出进进”呢?
生:因为如果说“进进出出”的话,那只能表现八儿看完腊八粥之后出去了,但“出出进进”更表示八儿出去了心里还盼着腊八粥,等着早点吃到这美味的腊八粥。
师:出出进进,它的落脚点在——
生:(齐答)进!
师:也就是说,出去了他又进来了!就这么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的那一份迫不及待(板书:动作)。现在,你们全都是八儿,我要问你们,刚刚到晌午,平时这个时候,你们都在哪里?
生:平时这个时候,我可能在草丛里捉蝈蝈。
师:出去玩啦!还有呢?
生:我可能出去找小伙伴玩。
生:我很可能是玩泥巴去了。
生:我可能在小树边找麻雀。
师: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到灶房来?大清早我就看见你来了,第一次来是为了——
生:第一次来我是为了看看腊八粥好了没有。
师:噢,第二次来呢?
生:我是为了想闻一闻腊八粥的味道。
师:对,你还不能吃,闻一闻味道也高兴。才过了一会儿你又来了——
生:我是来把碗盏摆摆整齐。
师:看得出,你已经迫不及待啦!谁来读出八儿的这份迫不及待?
生:(朗读)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师:嗯,这个八儿好像挺淡定的样子,不够,再请一位——
生:(朗读该句,读出了迫不及待的味道)
师:那香气,那声音,怎不令人垂涎欲滴呀!看看这个八儿——
生:(齐读该句,读得声情并茂)
师:找到了这一处,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里我看的是八儿听了妈妈说的要到夜里,因为他要吃腊八粥迫不及待,所以他眼睛都急红了,看出他都要哭出来了。
师:是的,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松劲”,什么叫“松劲”啊?
生:就是八儿听到妈妈这句话整个人都泄气了。
师:泄气。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师:失望。还有吗?
生:本来他期待妈妈说的话,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他一听到妈妈说的话,就一下子没有信心了。
师:没有信心。很没劲,很没意思就叫——
生:(齐答)松劲。
师:这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方言,咱们常州也有自己的方言,谁能用常州话来说一说松劲?
生:(常州方言)没劲,没啥劲,一点劲也没。(笑声)
师:她一下子用三种方式诠释了常州话——松劲,这是咱们家乡自己的方言,听着就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这样的方言,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多好多。瞧——(课件出示:白胡胡)这是什么呀?
生:(齐答)白胡子。
师:(课件出示:上灯)
生:(齐答)亮灯。
师:(课件出示:赤饭豆)
生:(齐答)红豆。
师:(课件出示:面东东)
生:(齐答)软乎乎。
师:听听,读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沈从文在我国有“乡村文学之父”的美誉。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师:可是咱们八儿啊,听到这种松劲的话,是——
生:(齐读)眼睛都急红了!
师:你平时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
生:考试到最后没做完,眼睛就会急红了。
生:好不容易做好的乐高玩具,被表弟一把给拍碎了。
生:我收不到快递的时候,眼睛都急红了。
师:可咱们的八儿是为了一碗粥——
生:(齐读)眼睛都急红了。
师:读好了,谁来试试?
生:(朗读)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师:你的眼睛好像是有点红红的(笑声)。谁再来试试?
生:(朗读)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师:读得真好,一起来——
生:(齐读该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就这么一个眼神(板书: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继续找,你还找到了哪些?
生:我还找到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这句话可以看出他非常着急,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
师:八儿只说了这一句话吗?下面还有,这就是八儿跟妈妈的对话(板书:对话)
师:(课件出示: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师:那这个对话,我们配合着读一读,好不好?你们读八儿,我来读妈妈。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互换角色后再次朗读对话)
师:真讨厌,你们干吗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呀,妈妈为什么不等八儿把话说完?
生:因为妈妈知道八儿想说什么,他很煎熬,想吃腊八粥。
师:对,肯定他已经问了——好多次了(生齐答),早知道他要问什么呀!好!再来读一遍。我还是读八儿,听仔细!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听出来没?
生:刚刚老师读的时候,少了一个“妈”,少了一个“那”。
师:少了两个字,能不能少?
生:第一句少了一个“妈”,就看不出八儿急切的心情。
师:你觉得连用两个“妈”——
生:连用两个“妈”可以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
师:那你来读一下!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不够急。再请一位——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急了。再来!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真急了!再看下一句,为什么这个“那”也不能少?
生:如果没有“那”的话,就写不出八儿在向妈妈撒娇。
生:也可以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腊八粥。
生:也看出八儿其实早已迫不及待了,他向妈妈撒娇,就是想早一点吃到腊八粥。
师:他真饿了?
生:他没有。
师:没饿,却偏说饿了,这不是撒娇,这是耍无赖是不是?来,你来读读看。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读的真好!你再来试试看。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好,再来。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一段对话,一字之差,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情。来!男生读八儿,女生读妈妈——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分粥:性格的传神味
师: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板书:细节刻画内心)。一个动作,一段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通过细节刻画内心在课文的后面两个场景中也有,默读后面两个场景,赶紧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语句)
师:好!这位同学——
生:从第9小节到第11小节,这是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八儿和妈妈在商量该怎么分粥。
师:八儿是想尽办法要——
生:他是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一点,还得寸进尺,讨价还价,同时也看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
师:他找的还是一段对话,既然是对话,我还是要请人来读。(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1:(朗读)“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生2:(朗读)“是呀,八儿说得对。”
生1:(朗读)“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师:这八儿的话还没说完呢,他心里面还有话要说呀,如果妈妈继续说——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
师:那八儿妈还得说——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
师:八儿妈——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还给他吃啊?八儿的肚子都要——撑破啦!(笑声)这不依不饶的八儿啊,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呀!来,这两组读八儿,这两组读妈妈——
生:(两组分角色朗读)
四、看粥:复沓的形式味
师:这又是一段对话,接下来,你又找到了哪里?
生:我从第14小节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此时的八儿虽然没有看见粥,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想着粥,说明八儿非常想吃粥,说明他急切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你找的这部分其实是人物的什么?
生:他的心理。
师:对,心理。(板书:心理)八儿啊,人很矮,他还没有灶头高,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师生齐答),那么,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沈从文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了,读——
生:(齐读)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
师:你们吃过腊八粥吗?你们吃过的腊八粥里还有些啥?
生:还有芋头。
生:还有蚕豆。
生:还有莲子。
生:还有葡萄干。
师:哎哟,我喜欢。
生:还有芸豆。
生:还有桂圆。
生:还有南瓜。
师:还有南瓜?这个我没吃过。
生:还有玉米。
师:难怪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面写道: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呀!这么多好东西,在这锅里煮着、熬着,都变成什么样了呀?这八儿不停地猜着——
生:(朗读第14自然段)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猜,这八儿啊他一边想着,一边还会——
生:流着口水。
师: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馋呢?
生:我想到“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就特别馋。
师:你喜欢吃甜食,我也是的。
生:我想到“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就馋死了。
师:你喜欢吃花生。
生:想到“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胖胖的”就想流口水。
师:看你,真的馋了。
生:想到“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我会特别特别馋,我最喜欢吃大大的红枣了。
师:好,同学们,老师来读八儿心里猜想锅里煮腊八粥的句子,你听到特别让你馋的地方,你就咂咂嘴,好吗?
生:(兴趣盎然地应答)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第14自然段)
生:(听到特别馋的地方,就各自发出咂嘴声,笑声不断)
师:八儿跟你们一样,一边想着腊八粥,一边这样咂嘴。哎,那八儿猜得对不对?
生:对。
师:全对?一点没错?不会吧,有错吧——
生:他没有料到今天粥的颜色是深褐色的。
师:对,颜色不对。妈妈说了,枣子赤豆放多了。除了颜色,他猜得全都对。就这五处地方,你们到文章当中去找一找对应的句子,再把它们划下来。
生:(默读,划出相关句子)
师:好,先来第一处,这八儿猜: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生:(朗读)“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师:好,第二处,他猜: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胖胖的了吧?
生:(朗读)“赤饭豆害水鼓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师:好的,第三处,他猜: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
生:(朗读)“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师:第四处,他猜:枣子必定是大了三四倍的。结果呢?这个没找到?我看有人找到了——
生:(朗读)“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师:对呀,你看,大得吓人哪!再看第五处,八儿猜: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结果呢?
生:(朗读)“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师:瞧,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生:(同桌之间议论纷纷)
师: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吗?
生:我从这雷同的句子看出,八儿虽然现在吃不到腊八粥,但他想想腊八粥的样子,也是开心的。
师:猜,必须写,看出八儿他想想也是高兴的。
生:我从这里看出来,八儿可能吃过腊八粥,所以对腊八粥里面的东西是如数家珍。
师:也就是印象,印象深刻,牢牢地记着呢!
生:他可能在妈妈洗食材的时候偷偷地看了,所以记忆犹新。
师:所以这个猜是必须要写的。
生:我觉得八儿猜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当他看到的时候,看到眼前的这些食材,他感觉非常满足。
师:哦,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你们瞧,这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男生,读八儿猜想的;女生,读八儿看到的——
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八儿好不容易看到了腊八粥,然后呢——(课件出示:“哦……”)谁来读这一句?
生:(朗读该句)
师:(板书: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语气词,你觉得该怎么读,读出八儿的什么来?
生:读出八儿的激动。
师:来,你读。
生:(朗读该句)
师:哎呀,眼睛都放光了!你要读出八儿的——
生:我要读出八儿看见腊八粥的惊喜。
师:惊喜!你读。
生:(朗读该句)
师:你又要读出——
生:我要读出他看到腊八粥的惊讶。
生:(朗读该句)
师:瞧!眼睛都瞪大了!你来——
生:我要读出八儿看到腊八粥的满足。
生:(朗读该句)
师:这一份满足、惊喜、惊讶、欢喜、幸福,都在这个“哦……”
上了。来,一起来!
生:(齐读该句)
五、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师:他惊异得喊起来,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腊八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吃啦!(板书:吃)谁来读——
生:(朗读)“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师:关于八儿吃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只用了24个字、3个标点,戛然而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八儿怎么吃腊八粥的。
师:对呀,吃粥才是真正让八儿喜得要发疯的事情呀,他怎么不写呢?他不写,我们来写!来,仔细看这一幅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注意书写整齐。
生:(想象写话)
师:好,我找了两位同学写的,我们先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
师:(朗读学生作文)八儿端起小椅子坐到桌子边,他拿来了一个大碗,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迫不及待地大叫道:“妈!妈!快给我吃!”说着,他自个的口水便顺着嘴角落了下来。
师:有意思!行款很整齐,字迹也很端正。再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
师:(朗读学生作文)八儿妈递给八儿一碗腊八粥,八儿见了,这小眼神儿,忙从妈手中抢过,捧在手里,热得他舒心地叹了口气,一手抓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粥往嘴里送,还含含糊糊地说:“多给我留点儿,你们慢点儿吃。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瞧,咱们同学自个儿就能把吃粥的场景写得这么有意思,那沈从文他干吗不写呢?
生:他在这里戛然而止,是因为他想给读者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生: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让我们也想象一下八儿吃粥时的样子。
师:也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啊,同学们,你们瞧,这又是一种写法,避实就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六、主旨:人性的乡愁味
师: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那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八儿。
生:我看到一个贪吃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淘气的八儿。
生:我看到一个满满童心的八儿。
师:本来就是小孩子嘛,童心啊,天真啊,活泼呀,可爱呀。那么,从这篇文章当中,除了这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生:从第九小节可以看出,八儿跟妈妈讨价还价,要多吃点腊八粥,但到第十一小节,他又说,我吃四碗,你吃两碗,但是妈妈说,是呀,八儿说得对,可以看出妈妈对八儿有种溺爱的感觉。
师:这一份爱虽然从未说出口,但却伴着粥香,萦绕在心田!
生:从这篇文章中,我还可以看出八儿的淘气,从一开始八儿和妈妈撒娇,到后来八儿和妈妈讨价还价,一直到后来肚子已成一面小鼓了,写出八儿是非常贪吃也非常淘气的。
师:你还沉浸在八儿的那种可爱的样子里面。你还能读出其他吗?
生:我还可以读出八儿的无忧无虑。
师:那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八儿,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文中的八儿是无忧无虑而且非常贪吃,非常调皮,所以我觉得他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
师:那份怀念,对不对啊?那是家乡的味道,甜入心扉,就跟腊八粥似的。
生: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很多沈从文的家乡话,那说明他是怀念乡音,想把家乡话带给全国人民。
师:带给更多的人,最美是乡音啊!
生:这里我还可以看出腊八粥不仅让老老少少非常喜欢,而且这里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腊八粥给作者也带来了很大的印象,也让作者十分的怀念。
师:那一份情,是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同学们,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他对故土的这份深深的眷恋,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又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那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比较一下,同样的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