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1: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相和》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相和》课堂实录》。

第一篇:《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

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

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

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 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 生: 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 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师:是啊,廉颇多厉害啊!而蔺相如出身低微,轻而易举的就当上了上卿。如果你是廉颇,你能服气吗? 生:不服气。

师: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生:指名读 师:廉颇可是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啊!他说话应该很有(生:气势。)师:一起来读一读。

四、完璧归赵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身经百战,屡建奇功。而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官拜上卿,很不服气。一切皆因蔺相如而起,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同学们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完璧归赵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吗? 生:不是。

师:他还靠什么?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

师:一切皆因这张嘴而起,我们就来看一看,他这张嘴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书,画出他在秦王面前说的话。师:他在秦王面前都说了些什么话? 生:“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师:这是在秦王面前说的话吗?

生:不是,这是他在赵王面前说的话。师:还有补充吗? 生: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还有补充吗?没有了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出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师:璧有毛病吗? 生:没有。

师: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蔺相如是为了骗秦王。

生:蔺相如只有这样说才能从秦王手里要回和氏璧。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你听出读的“不动声色”,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思考)

师:谁能来替他说一说,为什么要读的“不动声色”?

生:蔺相如要不动声色的读,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多聪明的蔺相如啊!一起来“不动声色”读一读吧!生:齐读。师: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再来看他说的第二句话(出示第二句:“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我们当时蔺相如的态度。哪个词吗? 生: 理直气壮。

师: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意思是: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师:你真会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蔺相如的“理”在哪? 生:蔺相如的理在秦王不想给城。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理是:他把和氏璧送来了,但是秦王却不想给十五座城。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虽然蔺相如面对的是虎狼之国的秦王,但他毫无惧色,他不光说,在说之前、说之后他还„„ 生:他还做了动作。

师:为什么要加动作呢? 生:他是为了吓唬秦王。

生: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才能用声音来表现他的气壮。你来理直气壮的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理直了,但是气不够壮!谁再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

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

师:同学们,蔺相如真的会撞柱子吗? 生:不会。

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是为了骗秦王。

生:他看到秦王很喜欢和氏璧,不会让他撞坏,所以才大胆的骗秦王。

生: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喜欢和氏璧,但又不想拿城换璧,所以他才这样说,这样做。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是啊!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但是根本不想拿城换璧,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就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师: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师:个个都是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

师:同学们,在蔺相如的安排下,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大大方方地说:(出示: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生:齐读: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同学们,蔺相如胆子真大啊!典礼当天,当着众人的面,还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难道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啊!生:秦王不会杀他,因为蔺相如抓住了亲王的弱点。师:什么弱点?

生:秦王是一国之君,肯定不想再大臣面前丢脸。生:秦王如果杀了蔺相如就会被天下的人耻笑。师: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指名读 师: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你们都把蔺相如的心思看透了。这里蔺相如又用了一计“缓兵之计”,为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争取了时间。蔺相如的这张嘴厉不厉害? 生:厉害。

师:同学们,物蔺相如临危受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我们也可以放心了。但他决定带璧入秦时心里有把握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蔺相如在赵王面前说的话读出他有把握。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师:你从哪个词读出他有把握? 生:一定。

师:你真会读书!从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啊? 生:聪明,机智。生:我觉得是自信。

师:此时的蔺相如可谓(做动作:)生:胸有成竹

师:一起胸有成竹的读读这句话吧!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成功完璧归赵。

师:这个“完”是什么意思? 生:完好无损。

师:蔺相如仅仅完好无损的带回了和氏璧吗?他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什么? 生:还完好无损的带回了他自己。生:还带回了十五座城。

生:刚才xx同学说的不对,蔺相如根本就没带回十五座城。师:这项拿璧换城的生意没有谈成。谁还有补充? 生:我觉得还有赵国的面子。

师:是啊!自己全身而退,并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真是(出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生:齐读: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找一找这次蔺相如又说了什么话? 生: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请您为赵王击缶。”

一句是: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他为什么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因为赵王已经为秦王鼓瑟了。

生:他们都是王,地位相等。秦王让赵王鼓瑟就是侮辱他。所以蔺相如要为赵王挣回面子。

师: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那蔺相如是怎样逼秦王的呢?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不畏强暴)生:很大胆。生:不怕死。

师:虽然他面对的强大的秦王但他畏惧了吗? 生:没有。

师:他不但没畏惧,他还说:

生:齐读: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里的蔺相如还用了一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看出,蔺相如靠得不仅仅是一张嘴,他也在用智慧和生命在维护赵国的尊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确实很了不起。去秦国之前的蔺相如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出示:蔺相如介绍:(蔺相如: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生:是一个普通人。生:他的地位很低。师:和廉颇比呢?

生: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师:是啊!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难怪让久经沙场,靠着赫赫战功才被封为上卿的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生:齐读。

师:廉颇不服气,两人失和,但最后怎样了? 生:又和好了。师:为什么和好呢? 生:为了赵国。

生:为了自己的国家。生: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是啊,在他们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以大局为重。(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你从中体会到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师:(补充廉颇资料: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有常胜将军之称。被赵王称之为“武神”,国之栋梁。)有什么感受?

生:廉颇是一位爱国的大将军,是赵国的功臣。生:廉颇是以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生:我看出连秦过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害怕廉颇。师:用书上的词语来概括就是—— 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师:书上还有一个细节,在渑池之会上也说到了秦王对廉颇的忌惮。哪里? 生:第十四自然段。生读

师:是啊,渑池之会固然有蔺相如的功劳,但廉颇同样功不可没。

师:由此可见,廉颇确实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功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将军,却能为了国家利益,负荆请罪,这种胸襟,这种气度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师:他们二人从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有道是:(出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生:齐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师:同学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大屏幕出示:和)也记住这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生:再齐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第二篇:《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执教:米红英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6、将相和》,孩子们齐读课题。生:

26、将相和

师:在学习之前,我要请孩子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是哪几个小故事? 生:这篇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完璧归赵》、第二个《渑池会见》第三个《负荆请罪》。

师:这三个小故事涉及了两个人物,是哪两个人物? 生:是蔺相如和廉颇。

师:也就是我们课题中的_____ 生:将和相。

师:上节课我们确定了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勾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的句子,去品味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师:对。勾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的句子,去品味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我知道昨天晚上孩子们进行了一定的预习,但部分孩子还需进一步完善,下面给时间请孩子们进行完善。

(学生完善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师:自主学习完毕的小组可以进行交流。注意交流时请不太爱发言的孩子先发言。(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师:接下来请各小组将你们刚才的交流汇报给大家,汇报时先汇报有关蔺相如的语句,在汇报有关廉颇的语句,有请书香小组同学发言。

生1: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听我读“秦王双手捧着璧„„”从这段话中我们小组体会到蔺相如非常聪明,知道秦王只是想把璧骗到手。从“理直气壮”可以看到蔺相如的理由非常充分,利用这个理由来逼迫秦王。

生2:从“退、靠、理直气壮”可以体现出蔺相如誓死保卫国家利益,不畏强暴、顾全国家。师:他为什么要退后一步靠着柱子站着?

生:如果他不退后几步,靠着柱子站着,秦王就有可能派人抓住他,从他手中夺走璧。师:靠柱子站着,如果秦王派人来夺璧,就可以_____

师:人还未靠拢,我就已经把璧撞碎了。那么你们认为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为什么? 生1:假撞。因为他知道秦王舍不得这块璧。

生2:因为秦王十分喜欢这块璧。如果他这样威胁秦王,秦王就是非害怕他,害怕他连同那块璧一块儿撞碎。生3:因为前面第六自然段说了,他说的是“如果秦王真的那十五座城来换„„”从那个“一定”就说明他要把这块璧完好无损的送回赵国。

师:你认为因为他要把这块璧完好无损的送回赵国,那么孩子们试想,假如秦王不想要这块璧,他就只有_____ 生:真撞。

师:那为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说明他对秦王_____ 生:很了解。师:蔺相如对秦王了解得太清楚了。他知道秦王很想得到这块璧,这就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生:前面的动作“双手捧着、一边看一边称赞”可以看出秦王十分喜欢这块璧。蔺相如正是利用秦王的这一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心理进行要挟。

生1:请大家看到第十三自然段“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从“拼”可看出蔺相如为了国家,对赵王忠心耿耿。生2: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对国家忠心耿耿。生3:蔺相如不畏强暴,非常爱国。

生4: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可以体会到蔺相如不畏强暴的精神。

5、从这句话还可以体会到蔺相如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根据秦王怕死的心里,用“拼”来威胁秦王,迫使秦王击缶,这表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生6:这一段在写蔺相如和秦王针锋相对的情景,他是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就反映了他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惜放弃生命的勇气。师: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蔺相如甘愿与秦王_____ 生:同归于尽。

师:秦王侮辱了赵王实际上就是侮辱了赵国的_____ 生:尊严。

师:所以蔺相如在看到秦王侮辱赵王时_____ 生:生气极了。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这一部分。

生:请大家看到第十三自然段,请我们小组的同学跟我一起读“秦王我都不怕,会怕„„”我们小组同学从“都”“会”“必然”和关联词“如果„„就„„”体会到了蔺相如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顾全国家利益。请大家对我的发言进行补充。

生1:从这句可以看出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将相的和与不合关系大国家的安危。

生2:这句话先说出了结果,再用就因为说明原因。表现了蔺相如以国际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对赵国的情势有清晰的认识,所以用这样的话来说服手下人。生3: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生4: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想到了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赵国的兴旺不仅仅是我蔺相如一个人能够撑起来的,还需要有廉颇将军,还需要其他许许多的赵国人民一起来维护。生:这句话写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第二个意思是:如果蔺相如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让秦国有机可乘。

师:不仅是秦国,还有可能其他的国家也乘机进攻赵国,甚至于将赵国灭掉。不错,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不怕廉颇,那你们是从哪句话读出蔺相如不怕廉颇的? 生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经军?

生2: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生3:蔺相如是一个股全大局的人。

师:这一切都说明蔺相如心中只有国家。

生:我觉得应该把前面的也勾画上“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里在写廉颇是怎样说的,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到了为了不与廉颇碰面,就请病假不上朝。把这里勾上就更能体现蔺相如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师:他为了避免跟廉颇碰面,两人之间发生矛盾,所以请病假不上朝。生: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忍辱负重,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生:请我们小组的同学跟我一起读:“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 师:这是关于谁的?

生:应是后面一句“蔺相如见廉颇„„”从“热情”“出来迎接”可以体现出蔺相如心胸心胸广大。

师:这里用“广大”合适吗?应是_____ 生:宽广。

生1:请大家看到了第六自然段,请我们小组的同学跟我们一起读。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从这里体会到了蔺相如聪明机智、考虑周全、有谋略。生2:这里还能体现蔺相如愿意为国家做事。

生3:从这里还可以体会到蔺相如勇敢。连赵王都不敢去,他都敢去就更能体现他勇敢。生4:我给青雨忻补充一下。从”一定“体会到蔺相如很有自信心,胸有成竹,底气十足。他认为自己一定能保护好和氏璧,十分有把握。

生5:从两个“如果„„就„„”可看出他想得十分周到。

师:两个“如果„„就„„”说明他考虑周全。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脑袋里已经经过_____

生:深思熟虑。

师:说明他有超人的智慧和胆识。

生: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听我读“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从这里就可以体现蔺相如是个考虑周全的人,他知道秦王是假意以城换璧,就提出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让更多的人知道亲王说话不算数。师:这里我有一个问题,你们说蔺相如他是真的想交出璧吗?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生:拖延时间,让手下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可以说这是一个缓兵之计。因为他知道秦王更本不可能拿城换璧,这样说就是为了把璧送回赵国赢得时间,这就说明他遇事考虑周全。

生:第九自然段。听我读“到了典礼那天„„”从“大大方方”知道了蔺相如很勇敢。因为他不怕秦王杀他,体现了勇敢机智。

师:办事果断。直接了当的说和氏璧我已经送回赵国,没有躲躲闪闪,干净利落。生1:还体现了机智勇敢、胸有成竹。

生2:我局的还有前面那句话。这里体现了他做事周全,足智多谋。师:现在蔺相如的形象有了吗?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生1:勇敢机智、考虑周全

生2: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生3:心胸宽广。

师:蔺相如的形象有了,现在我们请书香小组接着交流廉颇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到第十六自然段,听我读“我廉颇攻无不克„„”从“不服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体会到廉颇很骄傲,嫉妒蔺相如。

生1:很骄傲。认为蔺相如靠嘴皮子反而做了比廉颇大的官,想要羞辱蔺相如。

生2:还可以体会到廉颇当时十分的居高自傲。请大家更我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蔺相如多么的不服气,傲慢。

师:多么的不服气,居高自傲啊!

生1:请大家看到第十八自然段,听我读“蔺相如的话传到„„”从“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到廉颇从心里还是一个顾全大局,一心为国的人。

生2:从这里还能体现廉颇知错就改,为了国家利益他不顾颜面,不怕别人嘲笑主动认错。生3: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他做事认真,不会拖延,发现错误立马改错。师:并且这里还有几个描写廉颇动作的词,孩子们把它勾画出来。生:“脱、背”

生:第十四自然段。“秦王知道„„”从这里知道廉颇将军很有威信。

生:这句话是赵国在渑池会见上取胜的原因。我从“不敢”这里知道了将和相的和与不和十分重要。正是因为有廉颇和蔺相如,秦王才不敢派兵进攻赵国。

师:看来。在渑池会见上,使秦国一点便宜没占到翻倍蔺相如羞辱,而最终能取得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因为有蔺相如,更是有廉颇。看来廉颇除了是一个居高自傲的人,通过我们的分析,它还是一个坦诚的人,也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还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当然同样也是一个英勇的将军,没有他赵国也不可能有这么强大,他在赵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师:现在廉颇的形象也深入我们心中,那么廉颇和蔺相如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 生:顾全大局、识大体。

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给我们讲了三个小故事,我们从这三个故事中认识了人物的形象,那这三个小故事是独立的吗?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生: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和第二个故事《渑池会见》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原因,第二个故事《渑池会见》是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发展。是那个故事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师:我们刚才说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那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师:将代表谁?相代表谁?和又是什么意思? 生:将代表廉颇,相代表蔺相如,和是和好。

师:你看,整个课题不仅给我们点明了故事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还点明了事情的经过,所以课文要用将相和做题目。请大家再次齐读课题。

师:我知道课前同学们还收集了许多有关出自《史记》的小故事,请大家展示出来。生浏览采集的内容。

师:我希望课后大家接着走进司马迁的《史记》

第三篇: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对题目的理解比较深刻,相信这几个词语更难不倒大家。(教师出示生字、生词,指生读。)教师重点强调和氏璧的“璧”和墙壁的“壁”的不同。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生B:我知道了当时秦国的势力最强。

生C:我还知道了文章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你能把这三个故事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吗?(生板书)

师:你现在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A: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B:渑池之会后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C: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和好了?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将相和》优质课课堂实录|教案设计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将相和》优质课课堂实录|教案设计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四篇:将相和 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走进古典名著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生:《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将相和》。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将相和》

师:同学们,咱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就来聊聊吧!看着屏幕上的小问题,谁来做一下?

生1:“将”的读音有(jiāng)(jiàng)。这里应读(jiàng),“将”指的是(廉颇)。

生2:“相”的读音有(xiāng)(xiàng)。这里应读(xiàng),“相”指的是(蔺相如)。

生3:“和”的读音有(hé)(huo)。这里应读(hé)。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师: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谁再来重复一下?文章一共讲了几个小故事?

生1:“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生2:课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师:题目是《将相和》,那他们肯定就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先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生1: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门客,最后蔺相如的职位怎么比廉颇的还高。

生2:我觉得这样对廉颇很不公平。

师: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谁来评价一下? 生1:他读出了廉颇心中的不平。生2:他读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师:很好,咱们大家一起不服气的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师:我们就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生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3:“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生:前文已经说了“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师:你知道“无价之宝”的意思吗? 生: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师: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1:蔺相如不是在说谎,他察觉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很巧妙地把璧就要回手中了。

生2:可以看出蔺相如很聪明、他看透了秦王的心理,顺其心理,做法有合情合理,让秦王上了当。

师: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出示第二句

师: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理直气壮。

师:他理“直”在哪里?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咱们齐读第二句话。生: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会真的撞吗? 生1:蔺相如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才是真的。

生2: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生3:他之后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生:齐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师: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生: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师:从这里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生1:很聪明,很了解人的心理。生2: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师: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生:“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些话中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生:他是一个很自信、胸有成竹的人。

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生:“完”是完好无损的。还带回了赵国的尊严。师:板书“赵国尊严”。

师: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生:不是。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师: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师:谁来读读你找的蔺相如的话?

生: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这是《史记》原文,老师给大家读读,咱们看看《史记》的原文是怎样描写的。“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 生:勇敢,不畏强暴的蔺相如。他又一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师: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师: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生表演“负荆请罪”

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一个人。生2: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师:板书“知错就改”。

师: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五篇:《将相和》

《将相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设想。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第六单元“名著之旅”中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既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又赞扬了廉颇的知错就改,更赞扬了他们俩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关联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和本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感情朗读、情境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2、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蔺相如和廉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教学难点:说出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点:通过读、议、辩、写、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言行,采用了“自主探究、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采用“读议结合、读辩结合、读写结合、读演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是第一环节的设计: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上课伊始,板书课题,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相机板书: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说将相(划横线)“和好”,那就意味着之前有过“不和”(板书),他们为什么不和呢?我们来看看大将军廉颇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并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廉颇的想法,找到矛盾的焦点。

设计意图: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引起了学生对课题的重视,便于抓住题眼迅速切入课文内容,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

2、接下来,通过询问“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你们会怎么做?”来引导学生当将相之间的友情调解员。既然廉颇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那么我便引导学生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入手,看看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不厉害?他的官到底该不该升?

设计意图:以解决矛盾为切入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来当友情调解员,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接下来学习的积极性。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响鼓要用重锤敲。”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会利用充足的时间,通过“读、议、辩、写、演”,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一)读议“完璧归赵”。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画出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老师可以进行适时引导:

1、比如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可鼓励学生议一议:蔺相如说这句话时为什么会理直气壮?替蔺相如来摆摆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直气壮的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摆理的过程,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2、接下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蔺相如抱着和氏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领悟到蔺相如其实是见机行事,从而体会他的勇敢机智。(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学会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同时小组内讨论还可以为一些胆小的学生也提供发言的舞台,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最后我这样小结第一个故事: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二)读辩“渑池之会”。

1、对于这第二个故事,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辩一辩:这场渑池之会究竟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让学生从秦国比赵国强大,鼓瑟比击缶高雅等方面,体会到是赵国取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保证。

2、接下来,我这样小结第二个故事:蔺相如面对强敌,凭借着拳拳爱国之心和过人的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如果你们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爱国心的人才,你们要不要给他升官?以此引发学生共鸣!

3、在共同学习了前两个故事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既然大家认为蔺相如的官该升,那你们该怎么进行友情调节呢?把你想劝说廉颇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于是,我在学生已经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安排学生练笔!

(三)读演“负荆请罪”。

1、蔺相如听了你们对廉颇所说的话后非常欣慰,于是一直对廉颇避让三分的他也说了一番话,他是怎么说的?从中你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2、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所以,同学们看,廉颇现在向蔺相如来“负荆请罪”了,看着图中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的大将军廉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廉颇的知错就改(板书)。

3、现在,画面定格在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一人扮演廉颇,一人扮演蔺相如,共同来演绎这段“将相和”的佳话。

设计意图:此设计很容易调动学生表演的欲望,同时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老师想说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于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说说为什么?

5、最后我会这样小结第三个故事: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避让三分?引导学生领悟,由不和到和(板书箭头)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板书)

三、品析名著魅力,总结拓展延伸

1、既然“负荆请罪”的故事已经很好的演绎了将相和,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理清前因后果,解决教学难点。

2、向学生推荐名著:《史记》。

设计意图:本单元是“名著之旅”,正符合通过名篇导名著。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并以一副对联:“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结束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简洁的板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将 ————— 相

廉颇 不和→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勇敢机智)

下载《将相和》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相和》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相和》说课稿大全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8 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

    将相和剧本

    《将相和》剧本 第一幕 秦王送信 人物:秦王、秦国大臣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宝座,大臣站在两侧 (赵王得了一件宝贝,叫和氏璧。这可是一件无价之宝啊,不料,这件事情马上被秦王知道......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明。 一、说教材:......

    将相和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根......

    将相和课本剧

    第一幕 时间:约两千三百年前,秦昭襄王称霸时期 地点:赵国皇宫 人物:赵王、众大臣、蔺相如 旁白: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大。一次,赵王得到一样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信给他,说要......

    《将相和》读后感[合集]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将相和》。这里主要谢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将相和》教案[范文大全]

    《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