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1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
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2《王二的经济学故事》20xx年7月出版的,可能是当年的畅销书吧,好像销量不大好,现在很多新华书店都还在卖,前端时间看到时寒冰发了本新书,还有送这本书的活动呢。然后查了下作者郭凯,号称哈佛经济学博士生,总共出了两本书,《环球人物》20xx年还作过一个专访,称33岁的安徽人郭凯是北大的经济学硕士、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回国,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工作之外,郭凯还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好像自从出了这本书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博客也不更新了,也没啥新的新闻了,不知道什么情况。
一时心血来潮挑了这本书来看,看完觉得还有点意思,描述的主要是20xx—20xx年的事情,有点脱节,不过看看以前的故事也有点意思,毕竟历史是会重现的嘛。主要还是能增长点知识,可以看清一些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汇储备,收入分配,货币政策之类的,通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讲得比较浅显易懂,其实是引导你从常识来认识目前的经济现象,还值得一读。
既然是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专栏文章中汇集而成的一本书,注定其内容有点广,和实时结合比较紧密,从收入分配、税收社保、房产政策、汇率、货币、经济政策到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交往之类。细细琢磨起来还有挺多内容的。选几个主题来总结下吧:
国际交往:关于国际交往,这里的描述和芮成刚的《虚实之间》中的描述比较接近,原来中国的`国策是外边的事情少关注,埋头做好自己的发展,现在国际地位不一样了,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了,要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了,在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时候也需要更多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了。
同样国际之间合作是主流,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购买服务的过程,现在是个全球化的社会,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都是不合时宜的,78年以前啥东西都自力更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顺差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享受的服务(买的东西)太少,外资在国内合法的收入应该得到保护,政府的作用是保证外资和内资享受同等待遇。
经济发展模式:以前的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太多问题,掩盖了很多经济结构上的问题,以前的政策都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个是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所谓中国模式很多还是借鉴了华盛顿共识等成功经验,不能抛弃这些成功经验,而片面的认为类是政府干预等实际上是错误的措施作为这些年发展成功的经验。
经济政策:政府应该有信用,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也不能顺应某些人的利益。
收入和分配:关键是制定公平的规则,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
税收和社保:略。
房产和人口:还是要市场发挥作用。
汇率和货币政策:汇率和货币政策还是要逐步放开。这部分写的不错,值得重点看看。
第二篇:《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1000字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1000字
吴静文
全文字数: 707
阅读时间:3分钟
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
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第三篇:《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读后感[推荐]
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有感
起初让我看这本书我是拒绝的,我向来对这种畅销书包装的经济学类读物提不起兴趣,一是不愿意花冤枉钱,二是大多数时候,这样包装华丽的书,内容却只是泛泛而谈,生搬硬套的讲一些无聊的知识。彼时女友来看我,却带来一本,在她强烈的推荐下,我便捧起来好好读一番。
不得不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郭凯,他是北大和哈佛的双料经济学博士,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当经济学家,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就职。
生活中,无论是GDP、CPI、基尼系数等经济学词汇还是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已经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事业范围内。作者把严密深刻的经济学逻辑和幽默轻松的讲述方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向大家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通俗易懂,便于非科班出身的老百姓窥视经济学的奥秘。虽然我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整本书的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不过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第一章讲的是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不均,通过“王二施粥和春节火车票的分配”“富人吃肉和收入分配不均”“一碗水端平和收入分配差距难题”“王二的水井和中国的油价”等一系列的小故事,紧扣着章节主题。表面上是在说家长里短,但浅显的语言后面又包含了作者缜密的逻辑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一个谦逊、平凡的身份在向读者表述一个经济学原理,向读者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我相信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认知,课本上的东西很复杂很枯燥,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很难吃透其中的规律。学生喜欢的老师是用或真实或杜撰的故事把理论说简单,贴近生活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放弃对枯燥理论的戒备感,去认清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道理。王二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既需要有作者对于复杂现象的透彻理解,也需要有非常高超的表达技巧,大家最能接受的是以具体的情节作为载体的逻辑,就是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的讲故事。这一点,作者郭凯做的非常到位。这种表达方式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在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下,我们很多时候无法认知到事物的本质,或在网络世界随波附和,或固执己见坚持对表象的认知。
国人的仇富情结如今已经波涛汹涌,部分人将贫穷归结为财富分配不均,更有人片面的认为拉大国内贫富差距的都是贪官、奸商和官商勾结,进而误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让另一部分人永远的穷下去”.书中一篇《王二的财路和收入不平等的治理》,透过作者严密的逻辑可以看到透过这些表象去寻找根结所在——这其中一部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有着积极肯定的一面,切不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又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发生,追寻到这部分的根结并设法消除不合理的土壤和环境。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中学物理所言的核心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书除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现象本质以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间的现象结构复杂,往往还附着着混乱的表象让我们无法看透,当我们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表象绕的晕头转向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观察始末缘由,切勿偏执、附和,客观的思考,洞悉事务本质。
书中故事通俗易懂,文笔幽默风趣,所含道理逻辑严密,短短书评里我无法一一列举,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经济学运转机制有兴趣,又碍于经济学书本的枯燥无味无从入手,那么我建议你跟我一样,捧起这本《王二经济学的故事》细细品读,你将收获满满。
作者:姚远
第四篇: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 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 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 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 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 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 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 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在 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 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 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 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胡总书记报告中关
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 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 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 想达到的目的吧
第五篇:经济学小故事
经济学小故事
A地是个山村,很落后,交通不发达。突然有一天,探勘发现有煤矿,全村人欣喜若狂。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B公司进入A地采煤。新修道路和外界相连,雇佣了大量的村里的劳动力,建立厂房,职工宿舍。一时间,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可是B公司的老板很苛刻,压低民工工资,仅有5%的利润作为工资发放给工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由于和外界的沟通村里人发现,虽然在B公司挖煤所得,虽然比原来耕种要高,但是远远落后于外界。于是B公司的煤矿工人地位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宁可去外地打工。B公司,试图提高工资来挽救这样的现象,但是所获甚少。10年后,煤采光了,村里的有钱人都去外地了,村子更穷,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厂房和煤洞。
如果故事是这样,是一家C公司。他将30%的利润发放给工人,村里人挖煤所得竟高于出门打工。临村的人,闻风而动,纷纷前来寻找工作。由于煤矿工人手头比较宽裕,对生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理发店,浴室,电影院,甚至书店纷纷在这个贫困的山村落户。由于工人工资比较高,姑娘们也愿意嫁到这个村子里,嫁给煤矿工人。此后路也越来越宽,前来寻找机会赚钱的人也越来越多。过了5年,C公司看准机会,在一处风水较好的地方,开发房产,建设学校,手头有点积蓄的新人们排队购房。C公司又发了一笔财。煤采光了,快速发展的城市并没有让这些矿工失去工作.C公司依旧致力于技术培训,这些工人立刻又找到了工作岗位.10年后,一个几万人口的新型城市,已经建立在这个曾经的山村。C公司CEO的铜像,树立在城市广场。
一个优秀的企业是有责任也是有能力让自己的职工过上更好的生活.嘿嘿~~~~~梦想啊.自己得拥有一个自己庞大的企业.No.1 咨询师的故事
有一个人,在一个乡间小道上,遇到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这个人就跟牧羊人讲:“伙计,我们打个赌吧,我猜猜这个羊群的数量,我如果猜中了,我要抱走一只羊,如果我猜错了的话,我赔你一百元钱。”这个牧羊人一听说,我这么一大片羊,数要数一会儿,你还不能一头一头地数,牧羊人说:“这个买卖不错,我们就做吧。”结果这个过路人就坐下来,支起笔记本电脑,架起卫星天线,然后忙了一会儿。最后,他告诉这个牧羊人说:“你这儿有九百九十九只羊。”这个牧羊人一听,大惊失色地说:“你猜对了,我正是这么多只羊。”这个人就很得意地抱了一个他的战利品走了。可是没走几步,牧羊人追上来了说:“你给我一个扯平的机会,我也来跟你赌一把,我猜猜你是干嘛的。”这个人说:“好,你猜吧。”这个牧羊人说:“你是个咨询师。”这会儿这个路人大惊失色了:“你怎么猜出我是咨询师来?”这个牧羊人说出了四个原因:第一,你不请自来。第二,你说的我全知道。第三,你没有空手走。第四,你抱走的不是羊,而是我的牧羊犬。
NO.2 只借一美元
一位犹太商人来到一家银行贷款部,对贷款部经理说:“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1美元,可以吗?” 贷款部经理显出十分诧异的神情,此人穿戴十分阔绰:名贵的西服,昂贵的手表,镶宝石的领带夹子。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也许,这是一种试探,试探银行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于是他立即装出十分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无论多少都可以照办。”
“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经理清点了一下:“先生,总共是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 经理帮犹太人办完一切手续,便欲离去。这时银行行长从后面追上来,有些窘迫:“先生,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1美元呢?”
“我到这里来是想做一桩生意,可是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碍事。租金库的租金昂贵,但我贷1美元,一年只有1美分,便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这里,这多合算啊。
NO.3大家都说一个孩子傻
大家都说一个孩子傻,为什么呢?大家做过这样的试验:拿五分和十分的硬币给他,他总去拿五分的,屡试不爽。这样的人不傻吗? 大家总嘲笑他。
一次,一位外地的智者从此经过,听说了这种事,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与大家说的一样。智者哈哈大笑,拍着那孩子的肩膀,说:"小朋友,你真聪明。”
那孩子也笑了,智者转身飘然而去。大家傻笑了一阵,也就散了。
NO.4把木梳卖给和尚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选拔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卖给和尚。”问题一出,应聘者深感困难,都相继退缩,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甲、乙、丙。负责人对三个人说:“以10天为限,届时请各位将销售成果向我汇报。”
10天期限到。
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答:“一把。”“怎么卖的?”甲讲述历尽的艰辛,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搔头皮。甲灵机一动,赶忙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答:“10把。”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乙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便买了10把。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丙说他到一个久负盛名、香火很旺的深山宝刹,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再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并请丙一起出席“积善梳”首赠仪式。得到梳子的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这还不算结束,好戏还在后头。住持希望丙能多卖给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NO.5也是风险投资
春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大商人,在市场看到很多人在争购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玉胚)。大家出的价约100金。监止子看到这块玉确实是美玉胚子,但他又不愿意多付钱,于是便想了一个歪点子。他假装看玉的时候失手,将玉摔到地上,碰坏了。这样一来,别人都不争了。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大家出的100金赔给了卖主。
监止子把它拿回去,进行修理加工后,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卖价竟达到1000金,获得10倍的利润。从我们今天的经济角度来看,只摔破一小块,无损玉的价值;但万一整个摔破呢,监止子就得白白付出100金。这难道不正是一种风险投资吗?
NO.6巧钻关税
进口法国女式手套须缴纳高额进口税,因此这种手套在美国售价格外昂贵。琼尼跑到法国,买下了10000又最昂贵的皮手套,他将每副手套都一分为二,将其中10000只左手套发往美国。而他却一直不去提这批货物,货物过了期限,海关按惯例将这批货物做无主货物拍卖处理。由于一整批左手套毫无价值,琼尼只出了一笔微不足道的钱,就把它们全买下了。海关当局如梦大醒,晓谕下属:务必严加注意,可能有一批右手套舶到,不能让那个狡猾的进口商得逞。琼尼却将10000只右手套分装成5000盒,没有像上次一样一次整捆运来。海关人员认为一盒装两只手套,一定是一副,第二批货物顺利通过美国海关。琼尼只缴了5000副手套的关税,再加上在第一批拍卖时的那一小笔钱,就把10000副手套顺利地弄到了美国。
NO.7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