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故事《挺进大别山》,感触颇深。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集团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有严明的纪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一是抢夺老百姓财物的枪毙;二是强奸妇女的枪毙;三是贪污公款、公物的枪毙。为什么要宣布这三条纪律呢?因为当时挺进大别山是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是保存部队实力、实现有后方保障作战,避开国民党几百万军队围追堵截的有效措施。但当时的大别山环境十分恶劣,国民党对那里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了四次血腥的、毁灭性的镇压,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员要换种。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想亲近我们的部队,又担心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部队挺进大别山面临着能否站得住脚、立得住的根本性问题。但是我们的党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党,我们的军队是一支能打胜仗、硬仗、恶仗的部队,必须在大别山站住脚,开辟新革命根据地,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保障。在政治环境、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前提下,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纪律和部队作风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面对三令五申的群众纪律,我们的战士仍有违规违纪的情况。一个战功赫赫的连长,未经老百姓的同意,从老百姓的家里拿走了一袋红薯和一捆粉条,没有给钱。军政治部经过核实给他定性为抢夺群众财务,按纪律应枪毙。在准备执行纪律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前来求情,很多战士也来求情,希望首长能枉开一面,让他将功补过、戴罪立功。可刘、邓两位首长审时度势,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定的立场,忍痛割爱地对这位连长执行了纪律。从而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纪律和规距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使部队在恶劣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也进而让老百姓从我们部队、战士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再次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挺进大别山的胜利。目前,我们党正在搞从严治党、反腐败政策性持高压态势,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把纪律和规距挺在前面,忠诚、干净、担当,当好人民的公仆,全党努力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块战役。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过去,我们靠铁的纪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今天,我们仍然要靠铁的纪律和规距,取得新时代从严治党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官兵一致。尤其是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面对艰难险阻、流血牺牲,我们的干部、党员能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患难。很多的时候,我们党员干部冲在危险的前面,站在纪律的前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战争年代我们党提出的官兵一致、官兵平等、不搞特殊化的政策十分的英明,而且经实践考验是十分正确有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挺进大别山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冰河,部队战士都在淌水过河。刘、邓首长来到河边,二话没说,捲起裤腿准备过河。此时,警卫员牵过马说:请二位首长上马,水太凉了。刘伯承说:战士们都能淌水过河,我为什么不能?警卫员说:首长,你年龄大怕受不住这冰冷刺骨的河水。刘伯承说:在部队比我年龄大的人很多,都有马骑吗?警卫员还想说什么,刘伯承说:不要说了,把我的马给过河的伤员骑。说完就和战士一同淌水过河去了。一位国民党被俘的军官看到这一幕,由衷地说:今后的天下是共产党的。这就是表率的作用,榜样的力量。在那个时候我们的首长都能严格自律,不搞特殊化,过硬的作风令官兵们信服,令老百姓敬仰。
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的过程。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就会有分歧。我们的部队同样要面对这些问题。仗打胜了有骄傲情绪,打败了有沮丧情绪,指挥不当,有抱怨情绪,奖罚不公,有不稳定情绪,对上级的做法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等,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及时给予疏解和处理,势必会影响到战士的士气、队伍的稳定和革命的成功。我们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很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对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卸下包袱、轻装前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提醒我们面对暴露的问题,要勇于担当,敢于纠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持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永久保持团队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第二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英语1301 张梦瑶 29号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
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
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纵观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很少有直接跟蒋介石交锋的,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充分展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气魄。他兵行奇招,出其不备,主动出击,挺近大别山。然而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为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招险棋!
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及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正面观点认为其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反面观点则认为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我赞成的观点是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通过综合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即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值得在现代军事理论中继承发扬。
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
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挺进大别山正是这一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在和平年代,它都是我们国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武器,在外交中,它是我们震慑它国得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只有认真学习了自己国家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才不会惧怕战争,这样才会离战争越来越远!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怕牺牲、不畏战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坚持!
第三篇:“挺进大别山”——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留守儿童调研 策划
“挺进大别山”——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留守儿童
调研策划
一、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达1个多亿,其中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到2004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1.4亿,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我国,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以及其他诸多的政策规定,使得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加之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农村要大,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将自己年幼子女留在家乡生活,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就出现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遇到的心理、生活、医疗、教育等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重要问题。
二、立项原因: 农民工进城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他们不仅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子女进城就读也会受到种种限制。出于各种原因,农民在进城务工的同时,只能把子女留在农村户籍地,由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照看,由此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当前,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大多投向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往往忽略了隐藏在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那么,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如何?父母外出务工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并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这一研究主题。
三、研究内容及目的:
1、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状况。包括联系的时间、频率以及与联系的内容等。以次来考察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程度。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包括饮食、衣着、健康和活动等方面,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相应状况进行对比,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3、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费的缴纳情况、学习的辅导与监督情况、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情况。
4、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主要包括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状况,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心理感受,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留守儿童的理想等方面。
我们小队将通过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大别山区来沪务工人员、当地政府的采访、调研等了解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生活、安全、心理、卫生、教育情况。以此探寻帮助留守儿童健康生活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地点选择:
大别山六安地区地方偏远,与外界联系相对困难,其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20.53 % ,人数高达138 万人(下图为大别山区金寨县人员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数量庞大,面对的各方面问题突出,十分典型。
五、实践安排:
准备阶段:
4.15~4.20:组建团队,人员分工,拟好主题。4.20~4.28:撰写活动策划书,开通相关交流联系群以及微博、博客等。
4.29~5.3分析活动资料,并且着手联系相关的新闻媒体以及单位。
小组开展活动前的准备阶段的准备事项:制定参观、调查、访问等的计划;制作调查问卷;准备单反、DV等活动工具。实践阶段:
7月28日:赴上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工地实地采访外来务工人员,向其了解家中留守儿童情况。
7月29日:赴浦东大道朱家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生活处)实地跟踪采访外来务工人员暑假期间带来上海的留守儿童的情况。
7月30日:赴上海地方外来人口办事处及相关单位了解上海外来人员的总体情况,了解相关政策。
7月31日至8月2日:出发前的准备阶段,小队人员各自准备物品、确认自己的职责以及讯息,做好安全和保健准备。
8月3日:到达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确认安全以及调查路线。8月4日:采访当地县(村)政府,向其了解国家以及地方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向政府工作人员分发调查问卷。
8月5日:采访当地学校教师以及相关人员,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8月6日:采访当地医疗单位,了解留守儿童的医疗卫生情况。8月7日:在当地实地跟踪采访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村民等。发放针对留守儿童以及针对其相关人员的调查问卷以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上的情况,借此更透彻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8月8日:确认随身物品,返回上海。
8月中旬:撰写心得体会,生成论文报告,选取图片,制作视频,并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制作专业的分析报告。
六、研究方法:
访谈法:通过与留守儿童以及其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尽力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地政府的现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外来通过对留守儿童以及其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情况。同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来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更好地提出完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等方面的建议。
文献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此来更系统地了解国家以及地方的政策以及相关措施。
七、预期成果:
小组将制作相关视频、照片、简讯以及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做出的研究报告。联系相关媒体机构(当地报社、上海相关杂志等)进行采访并且进行网上宣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将会在学校举办此次暑期实践的影展。同时我们还会针对留守儿童活、心理、卫生、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提出对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案。
八、调研意义:
1、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区留守儿童政策的评估,总结其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利于政策的进一步改进。通过上至地方政府下到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我们试图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留守儿童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展开整体的调查,其中不仅有经验更是有困难和问题。
2、把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真实迫切的需求传递给政府部门,增强两个政策主体的沟通。
3、通过结合现实的分析,提出我们关于留守儿童政策的建议,应对留守儿童问题。
九、经费预算:
长途汽车费用(单程):135*2*10=2700元 专线巴士:20*10=200元 住宿:60*4*10=2400元
文案(报告以及调查问卷等):100元 药品等必需品:50元
总计:5450元(自筹3450元,申报经费2000元)
十、注意事项
安全事项:
1、小组组长要在出发和活动途中,适时清点小组成员;如有成员要临时离队,为保安全,需两人以上陪同才可离队。
2、注意交通安全,无论碰到什么情况,要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3、联系当地的同学以及亲友,并且自愿购买保险。其他事项:
1、在外出考察期间,每位小组成员都将代表着我院的形象,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优质的团队合作精神。
2、如有问题可以向其指导老师请教,活动小组成员要相互协作,相互忍让,以小组为中心,共同完成任务。
3、发放调查问卷时态度要诚恳,尽量把发放的问卷全数收回。活动中的资料要齐全、真实、有效。
4、活动策划、调查报告、总结要保证质量,不可抄袭。
5、餐饮的费用支出最好有餐饮发票,如果真的没有发票,可用其他发票代替,并附上详细列表。
6、能坐公交车的尽量坐公交车,无紧急情况不要打的。
第四篇: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 陕西和山东 解放区 历史意义与教训 我的观点 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 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 周世忠 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
一、历史背景: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三、开辟大别山根据的积极结果: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历史意义与教训: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
正面观点: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反面观点: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综合的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
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
五、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及应用:
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
六、结语:
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革命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别山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在和平年代,它都是我们国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武器,在外交中,它是我们震慑它国得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只有认真学习了自己国家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才不会惧怕战争,这样才会离战争越来越远!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怕牺牲、不畏战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坚持。
第五篇:大别山精神
弘扬大别山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大别山精神,可能当你们第一次听到大别山精神时,心中疑惑万千,各种问题涌上心头。说起大别山就不得不提到红军,因为大别山是红军的故乡。自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区始终“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断。“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精神。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黄麻起义遭受挫折之后,1927年冬天到1928年初的两个月里,由于当地地主清乡团勾结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一个营侵犯箭厂河地区,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先后在这块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里屠杀了3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就堆叠着10多位烈士的躯体,浸染着10多位烈士的鲜血。因此这块被鲜血染红的稻田被称为“红田”,这也是震惊无数中国人的“红田惨案”。在这里有无数的军民为了同胞们能够生活在幸福的天地中不停的战斗,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生活的安宁。从而也有了我们要永远弘扬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碧血书丹青,英灵铸丰碑”,同学们我们应该记住那些为我们牺牲的先烈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今天,坐在宽敞明亮教室的我们,沐浴着祖国的春风,成长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我们,仰望着我们的五星红旗,更应该深刻领悟和继承红色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