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22-04-14 02: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浮生六记读后感》。

第一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我是昨天读完这本书的,其实我的开始也是在昨天,一个上午我经历了自己心灵上的起起伏伏,虽然没有沈三白那样的谈笑笔墨一辈子,可是我所遇到的也是一笔文字债,现在想起来恍若隔日。

今天注定是“坎坷记愁”的,我不喜欢《浮生六记》中的荡开一笔,但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所遇到的不尽如人意,生活总是这样的,所谓的变幻莫测,只有我们到了这般境地,才能心有戚戚吧。

我只好来一个书中的“浪游记快”了,我让自己一个上午读完了《浮生六记》,读书也是在读风景,特别是于这样的心境中,我见到了沈三白把夫妻之乐放在第一章的匠心独运,这让一个苦涩而伤感的生命,在执着中有了无限的力量。

就像我们所说的夫妻关系可以决定家庭关系,而家庭关系可以决定生活品质,如此一来沈三白可以忍受后边的风风雨雨,也就有了生活根基,我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像是遇到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我走进这章开始的那些童趣,已经是中学时代了。

现在是在走了更远以后的一个蓦然回首,我想到了童年,也想到了我的中学时代,想到了那个可爱的沈三白,想到了我们的明察秋毫和庞然大物,我对一个熟悉的景物停留了很久,直到后边的花花草草和诗酒茶话。

谁到了第三章都会流泪的,何况我的泪腺本就发达,而今天的机遇又让我浮想联翩,生活在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沈复是遇到了自己的陈芸,便被夹在了家庭琐事之中,我却是因为碰到了文字,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

在书中寻找作者,生活中寻找自己!

不想细数里边的纠缠和磕绊,说点让每一个人情不自禁的情节吧,也就是陈芸的死,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我是读不下去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一个生死缠绵不离不弃的缓缓道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极深的情感深渊。

还是让自己快一点回到第四章吧,虽然这样的补笔,已经无路挽回内心的伤感,但是孔老夫子的古训,总是要有一个峰回路转的疗救的,于是作者也就给了大家一个浪游在外的回旋,可惜依然是郁郁寡欢的。

昨天就好像为我的读后感预留的,没办法不感慨良多啊

我那个遭际啊,一下子就走进作者的世界,两个月的的坚持,昨天差点搁了浅,想一想都有点恍然如梦。

我不想谈这里边的识见,关于风景和摆设,我实在是一个很无情趣的人,而三白又好像在故意挑战我们的审美经验,不,应该是他独出机杼的那些关于美的真知灼见,就像他的文字,在这里是流光溢彩的。

所谓的有始有终,在一个重视养生的国度,在一个想到外面看一看的时代,这是一种预言和一个呼唤,放在这里刚好把人的灵魂给救了出来,虽不美矣然而无憾何乐不为。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合上书的时候,马上遭遇了更多意外,保留文字的那个群消失了,我便开始找,作为一个敝帚自珍的人,我所遇到的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考验,现在想来也就是一个浮生若梦啊。

浮生六记读后感2

东坡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何谓浮生,猜想着不过是一段接着一段酸甜苦辣,时而起时而落的时光。生活不易,能用平淡从容的心态度过一生,这不禁想让人品味沈复这一生。

对于《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大概便是语文里的《童稚》了吧,曾几何时的背诵全文,依然历历在目。“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当时却只觉得这人无趣的很,看太阳、抓蚊子这样的小事,也能专门写一篇文章纪念?似乎只能说他从小便能捕捉生活中的乐趣,把这无趣的生活过的有一丝色彩吧。

当读完原著发现,原来童年生活不过是岁月中的一角而已,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爱情故事吧。他的爱情,不像梁祝一般的曲折、凄美,却是那么的平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婚后的“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相敬如宾,相知相守,直到最后“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万分悲痛的阴阳两隔。仿佛在读书之前,刚刚看了一出虐人的琼瑶剧。当沉沁在这爱情故事中的时候,好像穿越时空,来到他的身边。

送亲归来的他看到远方伫立的倩影,脸上是隐藏不住的喜悦,加快了脚步来到她的面前,两人低声细语,满是笑容。

山川之上,两道人影,一人中等身材,一人娇小婀娜,都着男装,确是掩饰不住深情。面对着大好河山,二人谈论诗词歌赋,却时常提起家中琐事,从“琴棋书画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个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感觉两道身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夕阳西下,远处立着一处庭院,门前伏着一条老黄狗,庭院旁的柳树下,夫妇二人挽手相依,看着门前的湖畔斜阳。无比和谐又温馨的画面,不禁想到了夫妻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读后感·他孤独的坐在床上,仍然记得妻子离世前对他说的字:“来世”,他似乎想起了什么,起身走到桌旁,提起笔,却望着窗外,脑海中浮现的,是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

读完全书后,再回想他的一生,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他,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耳边似乎听到了他在对我说话:虽然起伏跌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上午时光读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心中颇有感悟,想写点东西以抒发心中所感。

《浮生六记》‘浮生’引用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序》,原句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人生几何。”

书中共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章,其中《闺房记乐》《坎坷记愁》两记使我印象深刻,颇有感悟。

“闺房记乐”写到了三白与芸娘的生活趣事。

芸娘生来聪慧幼时颂的《琵琶行》,他为三白藏粥引得大家取笑,这里也看出了芸娘对郎君的关心喜爱之意。赏月作诗给予欢乐,芸娘喜欢李白,白居易,三白调侃她自己名字中也有个“白”字,注定她和白有缘,芸娘也是一个有才情有知识的女子。三白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妻”印章,自己拿朱文阳字,给芸娘拿白文阴字,用于书信往来,足以看出三白对妻子的爱意绵绵。送珠花首饰而珍书画,芸娘是一个重才知而轻物质的女子,足以体现了芸娘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女扮男装游玩于市,可以看出夫妻间欢乐和谐的一面。

为三白物色妾说服憨园,导致自己旧疾复发。芸娘真乃通透豁达一女子,没有平常女子的自私嫉妒之心,三白芸娘的爱情使人向往。

“坎坷记愁”写到了三白与芸娘的困难经历。

芸娘在家中因事不得公婆喜爱,最后与三白搬出来居住,亲人误解她并没有去做太多的解释,她的孝敬知书达理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来憨园的薄情,使她旧疾复发。她与三白有两个孩子,女儿送去做了童养媳,自己与丈夫跋涉外出疾病加重而去世。三白在头七做一系列事情希望在看到芸娘,作者真是有太多舍不得了。而后三白闻讯儿子不幸夭亡,悲痛不已。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记,真乃是悲欢离合,前面使人欢乐不已,后面使人悲伤忧愁。

然而后面读完“浪游记快”这一章我觉得三白在一定程度来讲还是有辜负芸娘的,这章中曾描写到他与一个叫喜儿的娼妓的风流尽事,险些害的喜儿自尽,那时曾一百两挥霍殆尽,为后面的家道中落埋下了果,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得意时尽情享受,衰落时无尽悲惋。

有人说:“女人的三个最高境界是真实,通透,慈悲。”芸娘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女人。自古以来,能同时达到这三种境界的女人少之又少,而这就更显得芸娘可羡可叹了!无怪乎林语堂都会感叹:“沈三白的妻子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娶到这样的女子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作为要成家的男人来说,我想大家都是比较喜欢芸娘这种贤良淑德,才气横溢的女子的吧。以前心目中敬爱的女子是林徽因,今日看完《浮生六记》芸娘也同样是一位让人敬爱的女子。

芸娘,原名陈云,字淑珍。

书中对芸娘的描写“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沈复芸娘,一往情深,皆性情中人,且才情出众,癖好相通。宇宙之大,如两人之情兴者鲜矣。架舟往来于沧浪亭下,联句以遣闷怀,竟至涕泗相拥于怀。且夫妇肆意洒脱,就月光而开樽对酌,微醺而返。芸亦能女扮男妆,于君共品水仙庙之人间况味,亦可托言归宁,与君侍月乘凉,以续沧浪韵事。苏城南园,菜花黄时,苦于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于急中生智,雇街头馄饨之担,担炉火茶酒,携砂罐而去,众咸叹服,无不羡之奇想,众皆陶然,大笑而散。芸极具慧心,以帘带栏,萧爽镂因此别生趣致;撮茶叶少于,以纱囊之,置夏日初荷花心中,次日,烹天泉水炮之,香韵尤绝。如此女子,怎不教人心生欢喜。

初读时,不喜沈复,余以为复乃懦弱无能之辈,女子一生,所求极少,不过是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惊,免苦,免四下流离,免无枝可依。芸虽女流,且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可三白竟至爱妻四下颠沛。再读时,感其爽直不羁,风流蕴藉,极具赤子之心。拟蚊成鹤,使其冲烟飞鸣;出游非专为登高,欲觅偕隐之地耳;兴发之时,则挽袖卷发,攀缘而上,不惧山颠路险;值菊园中,携妻同赏,花好月圆;呼朋引类,载酒泛舟,或歌或啸,大畅胸怀。遇人间幽雅美景时,定不负良辰,不负清光。如此天真烂漫者,岂忍生恨?

坎坷之中,情尤可贵。况芸乃用情至深之人。病重之际,仍以语宽慰公子,曰:”蒙君错爱,百般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诚烟火神仙矣。又曰:“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有妾姑,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妾死,君亦早归,如无力提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椅子”言至次,既而痛泪两行,涔涔流溢,一灵飘渺。唯有“来世”二字,断续沈耳。余读及此处,心神恍惚,念天地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才情兼备之女子。余年少时,听闻文君夜奔,当垆卖酒,颇爱其勇气;读到易安“赌书泼茶,赛诗传情”之时,拍手称好,世间能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此生亦可无憾;苏子诗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尽无穷悲思。归有光之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令人感怀难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更是寄托真切期望。人间之情,无过于此类。

读此书之际,正值初秋之际,然心底已是千里清秋,愈发悲凉,愁思无处排遣,遂神清恍惚,饮青梅酒少许,“情深不寿,慧极必伤”之字眼触目可及,竟不可自拔,隐隐作痛。念余年少,岂知情为何物?只知晓世间一切之人,无一非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况茫茫沧海,诸多可遇不可求,诸多风流。

浮生六记读后感5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去纪念。或如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彩蝶无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与杞梁的泪雨倾盆长城新,亦或如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或感天动地,或轰轰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苏州,有这么一对的夫妻,默默无闻,从恩爱相守,到不离不弃,再到阴阳两隔,然后有了《浮生六记》。

说到《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当真称得上默默无闻,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说白了,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就是当时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他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一个他深爱的和深深爱着他的芸娘,这便让他整个人生精彩起来了。

回到小说本身,这是沈复在芸娘去世之后写的作品,记录了作为一个清代江南人真实的普通生活,分别有闺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其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娓娓道来,犹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般自然。

这水墨画里一抹亮眼的颜色便是芸娘。一个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据沈复自己说,是“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可见沈复对芸娘是一见钟情。那芸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丧父,擅女红,独自一个人支撑全家生计。又生性聪颖,自学诗文,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结婚后芸娘既能够陪沈复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又能够乔装打扮、女扮男装。既让人赞叹于芸娘的蕙质兰心,又惊奇于她敢于跳出世俗的勇气。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家庭里,物质条件不算好,甚至说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样,还过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风雅之资,着实不易。自古以来,才女有,同情达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这几条是不相容的,冲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这几种特质浑然一体的融合到了一起,毫无维和感。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是苦心经营才能维持生活,按理说应该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暖温柔,甚至风流倜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芸娘,正是因为有了芸娘,沈复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所以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实在恰如其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无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双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难测,阴阳两隔。自此余生皆为浮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6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7

作者对七巧百出的花木园艺的描写和对一花一木一石的情义的刻画,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古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独特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批判束缚梅花自然生长的审美方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愿你我都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毕竟你过得好不好,与生活无关,与你的心态有关;现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惫,少了享受与趣味,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自己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第三卷,主要记录了沈复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读起来着实让人难过,但是此卷文字却又让人觉得真实、感动。开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观点引起了广泛读者的共鸣,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恶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会徒增烦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芸的善良让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状态是“家和万事兴”,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只因为祸患常起于日常琐事,偏听偏信、信以为真,若得不到及时的解释,误解就会一个个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没有一个明事理的人,这个家就乱套了,芸就是这诸多误会的“背锅侠”,芸担任写家书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间隙,父亲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牵扯弟弟跟邻里借钱之事,而弟弟故意掩盖事情真相,至此误会更深,归罪于芸,无奈芸百口莫辩,只能哑巴吃黄连;而作者沈复于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文韬才情也没有超脱到可以养家之境,芸久病无钱问医,女儿被迫做童养媳,儿子无奈寄人篱下,拮据窘迫之时,还需缠绵病榻的芸刺绣补贴家用、为其出谋划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关系,芸平白受些恶气只能隐忍,林林总总,任由芸一人去思虑,终因心思过重,疾病连绵,怀恨辞世。

理性分析后,纵然诗情画意、琴瑟相对,但夫妻二人的关系若是长期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让,丈夫不谙世事,白头到老必是难事;生活可绝不止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第四卷,作者无心仕途,一生浪游,饱览天下,看尽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欢,享人世之趣,体味平凡之最;不纠结于俗世,不苟活于钱银,不哀怨于生活琐事,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宠辱皆忘,实乃风流韵事;然而人间事道不尽,道不尽山川美景、风花雪月,道不尽沙漠荒烟、悬崖碧岭,道不尽士知己、醉红颜,道不尽世间幸与之不幸,莫不人珍我弃,人弃我取,岂不快哉?

浮生六记读后感8

卷三《坎坷记愁》一改前两卷的清新明快之风,文字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一个聪明又有情趣的芸娘,但他自己在家中处不好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反而连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娘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几乎差点死掉,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平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爱情之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二、童趣之美。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三、山水之美。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书记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平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习。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并将终生平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小学课本里的节选,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文章名《浮生六记》这四字念念不忘,觉得有种超脱世俗的云淡风轻之感(当然小时候不会这么概括,只觉得很文艺罢了),时至今日终于读完,但感觉隐隐有些意难平,还是提笔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大概故事的开头越美好,到结局就会越怅然。故事的主人公沈复生于书香世家,和芸娘青梅竹马非卿不娶,而后就顺遂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嗯…以沈复的视角看待,确实如此,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和芸娘在一起吧,芸娘真的是我在书中见过的最完美的女性了,世上所有形容女性美好的优良品质都能套用在她身上,沈复何德何能?诚然,他是爱芸娘的,芸娘也确实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可是他的爱比起芸娘的付出显得太浅薄,说他真正为了芸娘让开心做什么事情的话,大概只有带着男扮女装的她出去游玩过一次,其他好像都是芸娘在努力的包容他,让他维持他的孩子气和天真;努力的维持他可笑的自尊而不惜拔钗当酒来宴请他的友人…可是即便是这样,他都觉得一切理所应当,甚至将这些归纳于闲情寄趣,以为芸娘甘之如饴。

芸娘这短短的一生幸福吗?后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时有没有一丝丝后悔?是因为憨园违背了誓言还是因为公婆误解生活拮据骨肉分离才使得病入膏肓?种种都不得而知,但是从世俗意义上来说,沈复真的不是一个良人,他没担当,没责任心,不求上进,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好像永远是个小孩子,永远学不会成长,最后芸娘离开人世这种打击也只会让他更加沮丧……没法在物质方面给妻子儿女保障,最后落得一家分离,死生不复相见。

可能在感情方面他比起同时期的古人要好太多,但是还有有些接受不能,特别是芸娘病重后他南下经商,将赚的所有钱财都用来狎妓,甚至还腆着脸说是因为“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这样便能显得你专情嘛?最后还留恋不舍“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这样暗搓搓的炫耀真让人不适,但凡他把银钱拿回家,芸娘也不会落得无钱医治早早撒手人寰的地步了。

可能正因为太真实了,所以总觉得戳到了自己的内心,可能不该苛求别人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或许沈复这样孩子气的过完一生也不失为一种幸福,但是心底还是有些为芸娘抱不平,那么好的女子本该有更美好的人生的,可是又有谁说的准呢,说不得她真的如沈复感觉的一样,和他在一起甘之如饴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毕竟快乐的时光只占据人生小小的一部分啊,剩下的生活的苟且才是常态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那苏州城的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是属于沈复和陈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谓至矣”,而陈云,是此生苍天对他最大的恩赐。

从儿时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芸娘”,是一段羡煞旁人的锦绣时光。陈芸是个可爱的女子。她曾着男装与沈复观神诞花照,游于庙中。他们一路走过,穿过熙攘的人潮与盛世的烟火,把清贫单调的日子过得舒雅温暖。这半生,如此美丽。我最爱芸娘说的一段话,让人瞬间就温柔了起来——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只不过,这相聚相爱,竟在“芸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百只身天涯,风霜满肩。

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

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用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沈三白心满意足。

沈复还记道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

读遍此书,绕过几圈,还是最舍不下陈芸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

他与所爱之人的朝朝暮暮,倾注了世间极致的悱恻与缠绵。只怕日夜耳鬓厮磨,还叹春宵苦短。

读过《浮生六记》,像是走过了沈复的一生,坎坷与情意,快活与伤离。沈复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质,轻轻地温柔了文字与光阴。

“觅得浮生半日闲,一醉如梦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绵长岁月里,沈复定会为了见到陈芸,为了他们所向往的清风朗月,流浪千万里,不问归期。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重读《浮生六记》,四个字来形容沈复:情深不寿。

沈复其人,大抵可窥一二矣。[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卷一便是《闺房记乐》,通篇皆是二十三年来沈复与其结发妻子陈氏的琐碎情事。说它琐碎,是因为几乎没有几件代表性的大事,平铺直述到不需要任何悬念转折;说它皆情事,则是因为字里行间莫不是珍惜、卷首页眉都透着恩爱。沈三白,料想又是一情痴矣!记得当年初见,彼此仍是少年。沈复喜她才思隽秀,虽恐其福泽不深,然心之所系不能释之,对母亲诉言:非姊不娶,那年,沈复十三岁。都说古人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这一个十三岁的小小少年,因为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倾慕上了比他大了十个月的族中阿姊,这一倾慕,就是一生。

婚后某晚,其与故人划拳饮酒,酩酊大醉卧倒在床,醒来时陈氏正对镜晓妆。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不做别的念想,现在回头来看,不过就是一次醉酒,有什么值得刻意写下来?转而想到,大概从妻子过世之后,他再也没法儿喝醉醒来还能看到她当窗理云鬓的模样了吧?那时候,陈氏初为新妇,整日恭敬侍奉堂上,宽和以待下人,怕被人说新娘惫懒,日日太阳初升便要起床,沈复喜欢赖床,可看她严肃认真的样子,只得跟着一同早起,这大概就是现在年轻人常说的“为爱改变”了吧。

夫妻两人游园消夏,读书论古,品月评花,可惜好景终不长久,沈家家道中落,陈氏又接连失弟丧母,多番打击之下,身体日渐沉疴,病榻之侧,沈复悉心守护终不曾离弃。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我想天下恩爱夫妻大抵都相似吧,记得婚后数年,沈复和陈氏整理书卷论及诗词,沈复得知陈氏最为推崇者是那 张口吐出大半个盛唐的李太白,当即像个小孩子一样笑道:“夫人定是与‘白’有缘啊!”陈氏不解,沈复说道:“夫人启蒙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诗词最重李太白,夫君我字‘三白’,可不是一生都与这个字有缘么?”陈氏莞尔。此间情状,不解风月之人如何体会得来!即便是如今这个多少显得寡情的年代,多少痴儿情女,也会因为“你生在六月,我生在七月,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情肯定是缘分让我们在一起”而惊叹,情到深处无从解释,只好托词于上天,道一声:一切真乃缘分也。其实文中最打动人的,不是夫妻情事,不是患难与共,也不是相守到老。

世间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难得的是,沈复在斯人不再后,于贫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只属于沈氏夫妇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万尺黄泉之下,虽于逝者无补,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罢!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有学者称《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著名学者林语堂、俞平伯对此书大加赞赏,爱不释手,多次批注推荐。

《浮生六记》是沈复写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自传体随笔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文章写的率真洒脱,文辞绮丽,记录了作者一生的际遇,或欢乐,或悲愁,或闲逸,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淋漓流淌于笔端,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代散文,在晚清作品中有很高的地位。

浮生六记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启示在《养生记道》里有这样一段话,被很多人喜欢引用:“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论短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描绘了一副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类似于竹林七贤那般诗酒唱和,潇洒率真。

观望一下文学写的感情,大多以悲剧收尾,白娘子被关了雷峰塔,罗密欧和朱丽叶殉情而死,唯一一对终成眷属还得化成蝶才行。人,终究是脆弱渺小的,每个人在残酷现实前都无力(尤其在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幸福只能相对而无绝对。也许就是沈复前半生的幸运,使得其后半尤为显得凄凉。

其实《浮生六记》目前仅存四卷,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他与妻子的生活部分,其实红尘的生活,也如浮生六记一样,骨子里的性格,和现实的生活也是很相接近,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实现实之中的网络作家,也有点与沈复类同,稍有点才气,精力也是够佳,同时,在文学论坛,也沾了点心气高,而文章,大多是小成之类,但总以为写得不错。搞一个征文相类似的,到处拉票,获得奖之后,就更是沾沾自喜了。如是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更是沾沾自喜了。

浮生,就如同李白所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也许是平淡的记叙,与有些大众的心态雷同,郊游之心,周边之闹,风景相宜,也还是有一定的功底。整体来说,《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而且增添了更多的迷人景致。记得东坡言道:“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人生也似如此,生活态度,有时没有必要太较真,生亦何欢,死又何苦?

第二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

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

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后又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他什么都不在乎,所以谁都拿他没办法。我甚至一度觉着他活着或者死了又有什么区别,他活着也只是他自己,他又什么都不在乎。

可是后来,我开始羡慕他,该有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撑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别人,他不仅不在乎别人,他也不在乎自己,他不在乎是不是能成为有名的画家,他不在乎他的画是不是被别人接受,他活着什么都不为,他甚至活着也不是为了画画,他只是画画而已,就是画画。

读这本书我反复的去想,到底为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子,人是不是应该不在乎别人,是不是应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我想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些想法了,所有的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自己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你自己,我甚至不认为斯特里克兰有梦想,我觉着画画对他来说不是爱好,也不是理想,更不是工作,画画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他只是画画,画画也只是画画。如果非要给斯特里克兰画画安排一些意义或者目的,那就太俗气了,太低级了。

月亮不是六便士,六便士也不是庸俗的生活。

月亮只是月亮,六便士也只是六便士而已。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奉劝世间夫妇,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题记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丧、憨园负义、不得公婆欢心的精神打击。沈复却偏偏将此归咎于“恩爱夫妻不到头”,他说芸是他的贤妻良友,是红颜知己。就因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当芸被误解时他能够站出来,如果当芸的血疾复发时他能够及时筹钱就诊,如果芸不是嫁给这么个学问不高的穷酸书生,那么结局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唉,罢了,罢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对待执拗地滚着食物的神圣甲虫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上四年级的时候,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鲁滨逊漂流记》,刚开始我对这本书既陌生又好奇,当我轻轻翻开书,读了一个小时后,就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直到初一,老师必读书目有这本书,我再次翻出来,有看了一遍,又是另一番感受。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鲁滨逊,他十分热爱航海事业,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遇到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逊一人幸免于难,漂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孤岛生活。在这么多年里,他靠自己的双手建立了房屋、篱笆,还学会了做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他还养了许多的小动物,吃自己种的粮食,他还救了一个年轻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给自己做仆人,终于,他把荒凉的小岛建造的美丽富饶,并且在这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直到二十年后,他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被鲁滨逊勇敢坚强,善于开拓,自强不息,自立自强,持之以恒的品质所折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到底,既然鲁滨逊做到了,我相信我也有能力做到,他就是我们应该看齐的好榜样,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

我常常在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那么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客服困难呢,鲁滨逊给我了一个满意答复。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毅力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是通往成功的小舟,是迈向高峰的台阶。这是人们对鲁滨逊的赞扬。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讲了鲁滨逊因为不听父亲劝告执意去冒险。结果在前往非洲的航行中不幸遇到了大风暴,船也沉没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故事。在这个没有住处,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武器的地方建造了房子、桌子;捕捉到羊,狗;种了小麦、稻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鲁滨逊说:“我的脾气是决定了做一件事,不成功就不放手,一定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鲁滨逊没有放弃,才成功将小岛变得富饶起来。如果鲁滨逊没有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斗志,他怎么会有坚固的小屋?他怎么会有各种食物?他怎么可以征服一座小岛?

这让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坚持不懈,又有着坚强的斗志和毅力,最终从几十吨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被世人所敬仰,所歌颂。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块绊脚石,使你停止不前;对强者来说却是块垫脚石,使你站的更高。”是啊,生活不正是如此,如果没有毅力,就无法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鲁滨逊的毅力和勇气肃然起敬。我想对自己说:“鼓起远航的帆,乘风破浪吧,少年!”

浮生六记读后感5

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要学会乐观的接受现实,并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这就是我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位英国青年厌倦了在家里平淡无奇的生活,决定周游世界。1659年,他登上了一艘从巴西开往非洲的船,不幸遇到了可怕的风暴。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陌生的荒岛,靠着双手和工具,造房子,种粮食,养牲畜,还从土著人的刀下救了一个人——星期五。鲁滨逊用了28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

在英国文学中,《鲁滨逊漂流记》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他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这篇小说的每一个地方都让我难忘,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不能想象鲁滨逊是怎样忍受住那二十多年的寂寞的,也想象不出他在自己制作工具,加工粮食时,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我更不知道当他遭遇地震,生病和看见野人的时候,心里是多么害怕。

笛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的鲁滨逊形象,他代表了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

鲁滨逊的坚韧不拔使我想起了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虽然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摔倒,但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我仍然坚持着继续努力学习,虽然很累,但一切都值得,学会后骑,着自行车的感觉非常舒服,心里全部都是成就感和高兴。

我想我以后还要像鲁滨逊一样坚强,乐观,执著,勇敢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7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9

从没有一本书让我这么痴迷,十二个故事讲述最动人的妖怪物语,我深深陷进去了,不可自拔。

这是一部和《花镜》很相似的作品,动漫作家娑椤双树营造了一个古典空灵唯美的故事:街道上的神秘店铺,突如其来的仙女老板娘,一杯叫做浮生的茶,一个悟透人生的故事。读起来如品香茗,回味悠长。她会泡一种名叫浮生的茶,她店铺里回来很多奇怪的客人。每个客人都会喝到她的茶,给她说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

俊美的猫妖爱上了一条鱼,天敌之爱,淡如水,却深似火。猫妖疯狂追求鱼妖忘形,殊不知在无意间使鱼妖受到不可避免的伤害。痴迷的它怎会懂得,世上许多事情,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放”字。只有成长,才能体会这个字的玄妙之处。口中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己私欲。我想象着:一周之后,猫妖将白鱼放回了一片浅蓝的海水,白鱼摇了摇尾巴,转身,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于一片蔚蓝之中。这是多美的画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一切都恢复了寂静,有时候坚守执着并不是爱的唯一出路,而适当的放手也是爱的极致。

百里族是黄金狮人的狩猎师,死在百里人手上的黄金狮人不计其数,百里家族唯一的女人百里未步为了自己心爱之人变成了和爱人一摸一样的黄金狮人,披上狮皮意味着放弃百里家族的身份,成为黄金狮人的替身,让百里的利剑指上自己,当然也会让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结束,百里未步,这个勇敢的猎人,真的这么做了。

没有智慧的勇气,是鲁莽。没有宽容的勇气,是偏执。没有爱的勇气,是残暴。如果真的勇敢,就会为你披上一张狮子皮,如果真的勇敢,就会让百里的利箭调转方向,指向自己。你真是个勇敢的猎人,未步,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妖,都需要真正的勇气。

不尝苦,何有甜。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区别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而有的人没有。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终是寂寞不去。有爱的人,天涯海角,穿风踏雪,却从不孤独。一缕缕复杂的情绪缠绕这一群执着的妖怪,是爱情是勇敢是梦想是坚守是抉择……

就如同故事里那杯叫做浮生的茶,喝起来很苦,回味却是甘甜。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第四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3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9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第五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2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平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5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下载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集合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通用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

    浮生六记 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白妮上次在群里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汪涵推荐过,就买来看看。可能和大家看的版本不一样,我买的是张佳玮译本(可惜不是林语堂译本),译本比文言文看着轻松点......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共5则)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刘骁月遇到一本好书很难,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世间公认的好书有很多,但当自己去阅读时却发现有些好书晦涩难懂有些好书枯燥无味......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五篇

    掩卷自有清风萦绕心尖,倍感神清气爽。全篇六卷,最爱卷一和卷六。卷一为闺房记乐,可见沈复、陈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平淡生活有柴米油盐,亦有诗词歌赋,虽为布衣菜饭,却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