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
第二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看了一半多一点,因为这本书在学校的图书馆借的,那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但这本书却很吸引我,我没有经常看书的习惯,但那段时间却很经常的翻看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朔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
孩子的家长,他不知道儿童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儿童正处于探知世界的阶段,处处与成人作对;处处执拗。为什么会这样?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
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比如零到六岁,被教育学家们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如果他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
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现在真正的在教育当中实践,更能感悟书中作者想要
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第三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文|海豚班主班
在园里经常听到“李跃儿”的名字,两年了可能我才仅仅知道ta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大师”,趁着放假,静下心来,百度了一下,页面展现了八个大字——“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看到介绍中李跃儿的代表著作,我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吧,开始阅读寻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让我再去回想孩童时的幸福,记忆大概就是关于父母和学校了。而作为老师的身份,在书中写道: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以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对于“爱与尊重”我自认为可以做到,可偶尔在孩子们面前也会突然忘了“平等”,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被感染到,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感。
刚刚有了小小的自信,当我阅读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
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段话,让我开始犯愁,怎么都觉得我还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
”也许就像书里写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
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时间的沉淀下突破层层“传统”的枷锁,做一名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老师。
书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误”的案例,我并没有过于惊讶,因为我们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断定那些父母是否爱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爱的名义之下,很多父母可能会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爱是让孩子感受“幸福”.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先入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跃儿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
第四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暨育儿书籍读书心得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买来快半年了,断断续续的看。前几天终于看完了,心里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一、先列一下我的书单吧。食谱除外。
第一本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孕期买的。不到一周就看完了。这本书给了我最初的育儿理念——教育孩子,首先要改变大人自己。这是根本。
《卡尔-威特育儿全书》给出了教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让我充满了信心。
《郑玉巧育儿经》胎儿卷和婴儿卷,这是生长发育方面的,也有一些智力发育的内容。到现在还在孩子半夜持续哭泣的时候翻回头查找原因。
还有《0-1岁婴儿养育每日一页》,给我每天的指导。
《宝宝生长发育监测卡(0-3岁)》是孩子5个月的时候买的。这个好在有每个月的生长指标,可以记录下来。还有当月要学会的大动作、精细动作等等,以及训练方法。也很实用的。不过里面的胸围啦、囟门都没量过。头围也是到了快10个月才第一次量。知道闺女随她爸的头围,没当回事过。
后来买的游戏类书,比如《让孩子越玩越聪明的160个游戏(0-3岁)》,简单、方便而又实用。
给宝宝看的第一本书是颜色、数字什么的,第一本故事书是万友童书的《宝宝最喜欢的经典动物故事大全(0-3岁)》。到现在还喜欢。会指着上面的动物惊喜的啊啊叫。一起买回来的还有《儿童常用成语接龙大全》和《儿童经典智力测试题大全》,不过这2本现在看有点早。
淘宝商城11月份5折还包邮的时候,买了一套乐乐趣的触摸书。有动物羽毛、皮肤之类的。让孩子的小手指多摸摸东西吧,这些刺激都会在她心灵里留下印迹。所以我给家里的老人说,只要她愿意摸,没有危险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别怕脏。《欧美经典儿歌-动物大游行》的一套9本是我一直想找的。标准的英语,经典的儿歌,好玩的游戏,还配五线谱,虽然只会C大调,也凑合着能在电子琴上弹弹。现在最喜欢听的还是动物大游行这张CD。小朋友会指着CD机告诉我打开它。也会指着旁边的加湿器告诉我打开它,嘿嘿。喜欢玩加湿器里冒出的水汽。再后来,买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和《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第一本让我更多的学会了和孩子相处之道。明白了自己的一小点点举动对孩子的莫大影响。我也想放养,可是我做不到。那就只能努力做到既关心,又有点技巧的那类家长吧。第二本,也是很不错的指导。我记住了“凡是被关注的都会被强化”,知道
了怎么让孩子少吃手。每次看到她吃手,我就知道,这一段时间给她手的工作少了。
二、作为读书心得,我整理了我的育儿观点如下:
1、想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发现自己的问题。希望孩子学这个会那个,是真的为孩子着想还是满足大人的欲望?想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大人首先要改掉自己性格里的急躁。否则孩子会一点不落的学到不想她有的毛病。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原来需要那么高超的技巧。创造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是挖掘出本来就拥有的而已。
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小心呵护,就怕大人的眼光破坏了孩子脆弱的心灵和感觉。我曾经的困惑现在找到了答案:大人之所以忘记了、不再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因为大人用心、用灵魂去感觉自然的通道已经封闭。既然已经封闭无法感受,就千万别动辄以为孩子的感受荒唐、错误。可能大人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毁了一个孩子。
3、给孩子提供氛围,引导而不是安排。这几天看完了《失落的密符》,里面讲到兰登和彼得讲的几节课。内容不是重点,关键是他们讲课的方法,引导听众兴趣的能力。我曾无数次的设想孩子遇到问题问我的时候我会怎么讲。看了书,才知道,答案不重要,方法是关键。
总是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每天都会问他,今天你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另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每次他遇到困难,妈妈总是说,我相信你能找到答案。希望我也能做到。
4、相信孩子的能力。《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爱看里面的例子,李跃儿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也不知道用词恰当不恰当,反正像我这样的大俗人看起来都没办法的事情,她易如反掌的解决了。最神奇的还是教画画。孩子竟然能画出“味道”来——就是酸甜苦辣的味道。看了画,就知道想画出的味道。还有画出大怪鱼等等。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她会在其中理解、进步和升华。
书里的方法有些我还不太会呢。要看第二遍。
5、教育方法是鼓励、鼓励、再鼓励。这是一个朋友的父亲说的。当然,郑渊洁也说过这样的话。朋友的父亲是小学校长。
还有身教。胜于言传。
摆了这么多理论,还没到用的时候。相信孩子能听懂我的话,现在开始,就平等的对待她,用学到的方法。比如,摔了遥控器,对她说,不要摔,它会疼的。还要家里老人配合,LG和我不在家的时候也这样说。
只想到这么多。慢慢再总结,用用再提高吧。
第五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改变自己让爱飞扬
昌乐外国语学校于福英
读书,是我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读着《用灵魂感受孩子的灵魂》这一章,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孤独。
记得女儿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天使,放学回到家就喜欢把在学校里学到的在我面前展示一番:唱歌跳舞、读课文、诵古诗„„我也会欣喜的赞誉一番。可是,从上三年级开始,女儿变了,回家不再与我交流,更听不到她的歌声了,甚至是你叫她她却直盯盯的看着你,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她这样就会引来我的一番说教,我的说教让女儿变得越来越孤僻并表现出在我面前听话而离开了我的视线就什么事情也敢做了,学会了撒谎、用手机玩游戏„„在女儿犯错时总是招来我训斥,那时的我变得疯狂。静下心来我也觉得很苦恼,既为孩子的不听话苦恼,又为自己的做法后悔。虽然我对孩子有满腔的爱却在用恨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我这样做是为你好”的说法来为自己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
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告诉我们: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智慧是教师事业的灵魂。有爱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有爱才会有无私的付出和执着的追求,而智慧是事业的源泉,有智慧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拥有爱与智慧就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要有爱心和智慧,负责任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它不像潮起潮落般汹涌澎湃,却是春风化雨、云卷云舒的轻柔。一旦孩子们敏感的心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当老师与学生的爱开始互动,整个班,整个学习环境都会处在爱所营造的氛围中。这样就会引领孩子由自然人向着社会人的方向发展,并在不动声色中帮他们愈合内心的伤痕,积攒爱的分量,使他们的爱能够溢出自己的心田,去滋润别人。
当我们埋怨孩子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心态不好,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她,用喜爱的心情去拥抱她,就会发现孩子有可取之处,有她自己的独特之点。今后我要把埋怨孩子的时间用来改变自己,不再要求孩子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孩子,才能改变孩子。
当孩子说到做不到时,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现状,然后反思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失信在先,没有以身作则?我们从自己做起,做个讲诚信的人,为孩子树立榜样。“行动比说教更有用”。当孩子有没完成作业等事情时不要自行给孩子的行为下判断,并反复去唠叨,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不愿意再与之沟通。对孩子少用判断句,在说话之前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再进行疏导,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
读她,就像品一杯香茗,恬静而淡雅;读她,就像和一个朋友在交流,亲切而自然;读她,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读她,就像咂尘封的老酒,迷醉而痴狂。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感谢李跃儿,在这个时候,为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只要有爱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有爱,不为眼前的各种禁锢和考评,有爱,不为学生目前的暂时的成绩而忧虑,有爱,着眼的是孩子未来的生命成长,有爱,在意的是一颗教育人的良知„„有爱的老师一定充盈着教育智慧,有爱的老师一定会拥有幸福的人生。